2018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一单元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师用书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2018_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师用书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6 边塞战争诗四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识记(1)羌.笛( ) (2)塞垣.( ) (3)惆怅.( )(4)烁.石( ) (5)一隅.( ) (6)赤坂.( )(7)单.于( ) (8)海窟.( )【答案】(1)qiānɡ(2)yuán(3)chànɡ(4)shuò(5)yú(6)bǎn(7)chán (8)kū2.词语释义(1)更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海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遍遍地吹(2)无奈(3)边塞的城墙(4)有何必要(5)指当时沙漠中的敌营3.名句背诵(1)________,无那金闺万里愁。

(2)策马自沙漠,________。

(3)________,白日黄云昏。

(4)________,热海炎气为之薄。

(5)________,定远何须生入关。

(6)莫遣只轮归海窟,________。

【答案】(1)更吹羌笛关山月(2)长驱登塞垣(3)边城何萧条(4)柏台霜威寒逼人(5)伏波惟愿裹尸还(6)仍留一箭射天山[作者名片]“七绝圣手”——王昌龄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高中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课时作业6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202

高中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课时作业6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202

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课时分层作业6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课时分层作业6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上)课时分层作业6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全部内容。

课时分层作业6 边塞战争诗四首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诗句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00362027】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C.阴火浅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D.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C[“浅”应为“潜”.]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无那..金闺万里愁(无奈)B.每愁胡虏翻.(反复,叛乱)C.长驱登塞垣..(边塞的城堡)D.柏台霜威..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C[C项,塞垣:边塞的城墙。

]3.下列对《从军行(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

写景是抒情的铺垫和基础.B.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D[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消极颓废情绪。

]4.下列对《蓟中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0362028】A.诗一开始就抓住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浩阔壮丽的画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单元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单元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单元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蓟.中作(Jì)单.于(chán)塞垣.(yuán)B.隅.(yú) 更.改(ɡēnɡ) 羌.笛(jiānɡ)C.窟.(kū) 防御.(yù) 沙烁.(shòu)D.薄.饼(báo) 阴.火(yīnɡ) 胡虏.(lǔ)答案 A解析B项中“羌”应读“qiānɡ”。

C项中“烁”应读“shuò”。

D项中“阴”应读“yī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羌笛关山月(一遍遍地吹)A.更吹..B.定远何须生入关(有何须要)..(边塞的城堡)C.长驱登塞垣..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D.柏台霜威..答案 C解析“塞垣”应解释为“边塞的城墙”。

3.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份。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参军行(其一)》)(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蓟中作》)(3)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4)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4.下列对《参军行(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

写景是抒情的铺垫和基础。

B.诗人巧妙地处置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切、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答案 D解析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消极颓废情绪。

5.下列对《蓟中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一开始就抓住塞外特有的景物,勾画出一幅浩阔壮丽的画面。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题6 边塞战争诗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题6 边塞战争诗

6边塞战争诗四首课时训练6边塞战争诗四首一、夯基训练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 。

(王昌龄《参军行(其一)》) (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 。

(高适《蓟中作》) (3) , 。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岑参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随之消减的句子是: , 。

答案:(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2)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3)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4)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2.下列关于边塞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B.在诗的风格上,奔放宏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

C.在诗的文体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转变,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D.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答案:A解析:从陈子昂的诗歌风格来看,其不能够算作边塞诗人。

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导学号)参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②。

前军夜战洮河③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注①大漠:大沙漠。

②辕门:军营的大门。

古代作战,多用战车,扎营时常以战车首尾相接,围成栅栏,出入处车辕竖立相向做门,故称为辕门。

③洮河: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倾山,经临洮县入黄河。

④吐谷浑:古代少数民族部族名,居于洮水西南一带。

这里泛指敌军首领。

(1)这首诗是如何描画边疆将士浴血疆场,首战告捷并生擒敌首的战斗场面的?如此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诗歌没有直接描画将士战斗的场面和精神气概,而是通过侧面表现。

“红旗半卷出辕门”,为了减少风的壮大阻力,加速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句于“大漠风尘”当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行军的情景,恍如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1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检测: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1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检测: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含答案

6 边塞战争诗四首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美字体赏美文装满诗韵的河西走廊张博学河西走廊是一个诗意的名称。

走廊本是院落、公园、府第、皇宫中具有廊柱、廊檐、配以小憩坐具、能避风挡雨的精致走道.把背上举目远望,看到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想到的是“万里征战人未还"。

时空凝固在几千年以前。

在你清楚地听到古人呼吸的同时,你的脑海中,会随着眼前的景物浮现出大量边塞诗人留下的大量动人心魄的、千古绝唱的诗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绝唱太多,意境太美。

中国哪个地方产生过这么多优美绝伦的、震撼人心的、广为流传的、妇孺皆知的诗?答曰:充满诗意的河西走廊,装满诗韵的河西走廊。

读唐朝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不到河西走廊,是不能充分领略其意境的。

古诗的意蕴正浓浓地飘荡在河西走廊的汉长城上空,现代的世界交响乐又覆盖在上面。

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各种语言形成的交响乐,正在休闲、旅游、访古、探险、探秘的热浪中演奏。

河西走廊,真的是一个满载诗韵的空间!我从河西走廊走来。

我的灵魂受诗韵美的浸泡。

我不是诗,我有诗的气味。

【课内挖掘】高适题诗改字留佳句唐代的大诗人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作”,虽然学诗起步晚,但由于他作诗时观察细致入微,总是能写出生动真切的好诗,而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有一次,高适到台州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时,触景生情,想出四句诗。

正好旁边是一座寺庙.过去的文人都有题诗的嗜好,无论在道旁、石壁上、墙上,都爱随处留下墨宝.因此高适让随从拿来笔墨,在寺庙的墙上写下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含答案)第第6课课边塞战争诗四首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

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

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

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答案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

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

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6边塞战争诗四首 含解析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6边塞战争诗四首 含解析

3.名句背诵 (1)_更__吹__羌__笛__关__山__月_,无那金闺万里愁。 (2)策马自沙漠,__长__驱__登__塞__垣____。 (3)_边__城__何__萧__条_____,白日黄云昏。 (4)_柏__台__霜__威__寒__逼__人_,热海炎气为之薄。 (5)_伏__波__惟__愿__裹__尸__还_,定远何须生入关。 (6)莫遣只轮归海窟,仍__留__一__箭__射__天__山__。
佳句咀华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 主要讲的是利。”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 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 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赏读: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 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 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 流去。”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 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
《塞下曲》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 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 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其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 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作品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二 写作背景
二、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 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 答案 “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 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定远何须生入关”,引用东汉班超的典故,表现了班超希 到中原,这里是反用,表达了诗人报国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引用《春秋公羊传》中“匹马只轮无 英勇杀敌的决心,这里是正用。 “仍留一箭射天山”,引用唐代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仍留一箭射天山”,意谓留下军队驻守边防要塞。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课件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课件

2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参军北征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⑴两首诗都表达了主题是:征人思乡
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
“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 “三十万人一时回首”夸张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 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
赏析方法 (一)、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二)、整体感受,把握主旨。 (三)、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抓住意象特征 时间意象:秋天、黄昏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 州、长城、 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 辕门 事物意象: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 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 人物意象: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 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 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 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 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 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 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 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 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
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画出触发征人思乡 的典型环境。
3 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 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 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大方。

(最新整理)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从军行(其一)》《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蓟中作》(选修教

(最新整理)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从军行(其一)》《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蓟中作》(选修教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从军行(其一)》《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蓟中作》(选修教案设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从军行(其一)》《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蓟中作》(选修教案设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从军行(其一)》《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蓟中作》(选修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6。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从军行(其一)》《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蓟中作》(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3、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手法。

浪漫主义诗风教学难点:曲笔的运用、联想、夸张及用典等表达技巧。

如何鉴赏边塞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二、推进新课:1、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2、边塞诗的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在创作风格上: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三、学习课文。

高考语文 1.6《边塞战争诗四首》测试(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考语文 1.6《边塞战争诗四首》测试(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四首一、课内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羌笛”这一意象在诗意表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无那金闺万里愁”是诗中画龙点睛之句,它在抒情和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诗人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侧面衬托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句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参考答案:这首诗中作者援引了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综合拓展提升二、课外诗歌鉴赏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

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

③清歌一曲:吟歌一首。

解析:据诗题可知,此诗为诗人听了张立本之女吟诗后作,要理解诗的意境,关键在于把握张立本之女“独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凉”“月如霜”这些透露气氛特征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

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少女依阶低吟。

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危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

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少女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4.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1.望蓟门答(1)A【解析】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

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

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

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

(2)写景的角度。

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抒情的角度。

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意境和情感赏析诗歌风格特色的能力。

写景角度:本题二、三联写景,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整幅画面壮丽辽阔,体现“壮健之气”。

情感角度: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最后一联借用典故,诗人渴望像终军一样,自动请缨,建功立业。

整首诗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体现“壮健之气”。

2.从军行答(1)D(“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2)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

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

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千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

也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3.戍卒伤春答(1)C(“让人精神振奋”错误,士卒们大都从南方而来,看到发芽的柳树南侧的枝条,禁不住想起故乡,应是感到烦恼和忧伤)(2)①抒发了戍卒在暮春时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边塞战争诗四首 练习 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边塞战争诗四首 练习 含解析

,学生用书[P34])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诗篇的一开始,诗人便粗线条地勾画出一个急赴边塞的英雄形象。

诗人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抓住诗歌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动作分析。

景物描写是侧面烘托,行为动作是直接勾画。

答案: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2.诗的最后两联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在诗歌的最后两联中含有典故,理解典故的含意是解答的关键。

答案:诗的最后两联采用一问一答和两个典故,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上写玄宗偏听偏信,暗示了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独自闭门叹息,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2018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2018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P20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时,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边塞诗成就最高。

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燕歌行》《蓟中作》等。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江陵(今属湖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

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唐代诗人。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戍边将士和他们妻子的相思与无奈。

《蓟中作》本诗又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指蓟城,故址在今河北卢沟桥北)所写。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P34])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诗篇的一开始,诗人便粗线条地勾画出一个急赴边塞的英雄形象。

诗人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诗歌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动作分析。

景物描写是侧面烘托,行为动作是直接勾画。

答案: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2.诗的最后两联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歌的最后两联中含有典故,理解典故的含意是解答的关键。

答案:诗的最后两联采用一问一答和两个典故,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上写玄宗偏听偏信,暗示了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独自闭门叹息,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边塞战争诗四首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边塞战争诗四首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边塞战争诗四首测试题2019.91,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800 字左右;(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耄耋(dié)调运(diào)悬崖勒马(lè)惊魂甫定(pǔ)B.沉淀(diàn)喟然(wèi)并行不悖(bèi)酩酊大醉(dǐng)C.差劲(chà)拙劣(zhuō)似是而非(sì)数见不鲜(shù)D.供给(gōng)囤积(tún)春色撩人(liáo)蒙头转向(mēng)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隐秘黯然失色独挡一面化干戈为玉帛B.涵养合盘托出惺惺相惜反其道而行之C.鼓噪出神入化难辞其咎不登大雅之堂D.膨涨抑扬顿挫不绝如缕如坠五里雾中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它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

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

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

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

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

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

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

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

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

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

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

有《高常侍集》。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

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

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

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

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

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

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

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

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

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

有《李益集》。

二、写作背景《从军行(其一)》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

《塞下曲》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空中白雪遥旋.灭。

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蒸沙烁石然.虏云。

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每愁胡虏翻.。

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长驱登塞垣..。

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空。

(1)《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气连赤坂通单于。

(5)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________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____________”。

(6)岑参,江陵人。

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结构图示《从军行(其一)》⎩⎪⎨⎪⎧前两句: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后两句:怀乡思亲 《蓟中作》⎩⎪⎨⎪⎧ 前四句:边塞荒漠,萧条景象五至六句:担忧叛乱,忧心边患后四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前八句:热海奇异风光中间四句:思考、描绘后四句:临别赠言(赞美)《塞下曲》⎩⎪⎨⎪⎧⎭⎪⎬⎪⎫前两句:保家卫国后两句:杀敌要彻底典故 二、要点赏析1.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下列问题:(1)“更”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句是从哪个角度着笔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蓟中作》,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描绘了怎样一幅塞外图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回答下列问题:(1)“送君一醉天山郭,……热海炎气为之薄”几句的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写热海之“热”有什么独到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塞下曲》,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疑难探究5.阅读下面这首诗,指出其与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在艺术手法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

古从军行(节选)[唐]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别说出李益《塞下曲》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诗海拾贝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

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

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自主梳理1.(1)无奈(2)很快(3)同“燃”(4)反复,叛乱(5)边塞的城墙2.(1)无那金闺万里愁(2)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3)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4)势吞月窟侵太白(5)李白七绝圣手(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互动探究区1.(1)“更”字具有过渡(递进)作用。

前两句触景生情,渲染边地烽火、塞上荒凉、诗人黄昏独坐的凄楚孤寂气氛。

此句写“关山月”的凄凉笛声又触发了诗人更为浓重的愁情,愁情层层递进,为下文抒发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

(2)运用想象(或虚写),从对面着笔,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情、深深思念,从而更进一层地反衬了征夫的思亲念远之情,并使征人和思妇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增强了全诗的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