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摸鱼儿·雁丘词》赏析及译文鉴赏
《摸鱼儿·雁丘词》赏析及译文鉴赏《摸鱼儿·雁丘词》是由元好问所创作的,词人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妒”二句。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摸鱼儿·雁丘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摸鱼儿·雁丘词》元朝:元好问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摸鱼儿·雁丘词》古诗简介《摸鱼儿·雁丘词》,又作《迈陂塘·雁丘词》,亦作《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是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
在《摸鱼儿·雁丘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摸鱼儿·雁丘词》翻译/译文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
元好问柳宗元诗歌接受史上的“第二读者”
第36卷第1期2021年1月靠R评乾曇俛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1Vol.36Jan.,2021DOI:10.16069/ki.51-1610/g4.2021.01.003元好问:柳宗元诗歌接受史上的“第二读者”孙雅洁(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金代元好问的“论诗诗”,在柳宗元诗歌接受史上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纵观宋金之际柳诗接受方向,“第一读者”苏轼首先构建起“陶渊明-柳宗元”的接受路径。
后又融入了自唐以来“陶谢”并称的传统,形成了“陶、谢、柳”以诗风相类而并论的情况。
但此时谢与柳的联系仍依赖陶渊明为纽带,他们的直接关联仅局限于比较山水诗作文本的优劣。
元好问挑战已形成的期待视野,将谢柳二人与陶区别开,并把柳宗元分置于谢灵运一脉。
改变“陶柳”同流的接受路径,走向“谢、柳”同流。
其原因在于元好问的生命磨砺,使他得以透过诗歌文辞的表面话语,转而向内里之“心”挖掘。
体察出谢柳二人志高而遭弃置,才高则述诸笔,跨越家世与朝代潜相交鸣的“寂寞”之味。
关键词: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柳宗元;接受;第二读者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1)01-0010-07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诗下自注:“柳子厚,宋之谢灵运。
”⑷”又《其四》注云:“柳子厚,唐之谢灵运。
”这开以柳继谢之先河,是继苏轼后柳宗元诗歌接受史上的又一大发明。
将苏轼作为柳诗的“第一读者”,前辈学者多有著述,已成定论。
陈文忠先生一文《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论及苏轼对柳诗的评价时,首先引入了“第一读者”的概念,此后学人如尚永亮先生、杨再喜先生等也对这个论点进行了继承和再阐释。
而纵观柳宗元诗歌的接受历程,元好问在柳宗元诗歌接受史上亦是重要一环,丰富了接受内涵、改变了接受方向,足当之“第二读者”①。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程郁缀李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出现,于词体的建设可谓功莫大矣。
如果说东坡的主要功绩在于其于婉约绮丽之外别立一宗,拓展的词的艺术天地和词境;那么承担着继承和发扬光大之任务者,则非辛弃疾莫属;而在苏轼与后世的豪放词派之间,辛弃疾则是承上启下的难以逾越的关捩。
豪放一派,东坡先生先导其源,而稼轩居士则后浚其流。
辛弃疾的出现使得苏轼的声音不再成为孤音绝响,并由此确立了苏、辛一派,使得词坛的格局从此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二水分流、双峰并峙的发展之势,为词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1)苏、辛薪火相传,辛弃疾服膺苏轼,由其团结、带领和影响下而形成的辛派词人及后世豪放词家,一再弘扬和光大由东坡所开创之门楣与抒情范式,这是辛弃疾的浚流之功。
不惟如此,其遗泽被于后世者更是不可数论。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辛弃疾在北方金元之地的传播和接受。
从王恽的《辛殿撰小传》、《过稼轩先生墓》诗五首、袁桷的《辛稼轩画像赞》等对稼轩居士高自标置的人格的激赏与追慕,到元好问、白朴、刘敏中等人对稼轩词学风骨的自觉学习、接受与继承;从“读《易》一篇无所咏,渊明诗句稼轩词”(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七)等对辛弃疾词的赏爱,到王弈的《和稼轩金陵赏心亭》、《和稼轩多景楼》等诸多的追和之作,由北而南的辛稼轩在北人那里赢得了洪亮的嗣响。
本文即欲以金源词坛宗匠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为观照点,藉以从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去透视、探讨辛弃疾的词学贡献。
大凡论及元好问的词学渊源时,世多以为其远接苏轼。
诚然,遗山在其《新轩乐府引》中虽首标苏轼,但是遗山所师者不惟苏轼一家,从苏轼到元好问,辛弃疾无论如何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中流砥柱,刘敏中即曾将元好问和苏、辛二人相提并论:“声本于言,言本于性情,吟咏性情莫若诗,是以三百皆被之弦歌,沿袭历久,而乐府之制出焉,则又诗之遗音余韵也。
逮宋而大盛,其最擅名者东坡苏氏,辛稼轩次之,近世元遗山又次之,三家体裁各殊,然并传而不相悖。
诗人员好问的个人简介
诗人员好问的个人简介元好问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擅作诗、文、词、曲。
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员好问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后裔。
高祖元谊,北宋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定居秀容。
元好问出生七月,过继叔父元格。
格历任掖县、陵川令,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卒于陇城。
好问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
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
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
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采摭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至百余万言,元人编修《金史》多本其著。
纂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有金一代诗词多赖以存。
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今属河北)寓舍,年六十八。
《金史》卷一二六附传元德明。
缪钺谓:“金自大定、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
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
所著《壬辰杂编》虽失传,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
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固不数数觏也。
”著有《遗山文集》四十卷,《遗山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
《全金元词》收录其词三百八十馀首,最为完备。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
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
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2.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3.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4.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元好问《临江仙·荷叶荷花何处好》5.人生一枕春梦,辛苦趁蜂衙。
——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6.竹里蓝田山下,草阁百花潭上,千古烟霞。
——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7.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九》8.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9.苍烟百年木,春雨一溪花。
——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10.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11.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12.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13.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14.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扩展阅读:元好问的简介元好问(好hào,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
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
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元好问诗词赏析
元好问诗词赏析朝代:金朝作者:元好问原文: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赏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
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
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
宋元文学史试题库(三)
与
、
、
、
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
。由于
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
和
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
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 本,脚色可分
、
、
、
、
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
三类,全剧只能由
或
折组成一个剧 一人主唱。南戏剧
本由
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
、
、
、
、
等类,
..
.
3、简述宋末爱国诗人的两大群体。 4、简述元好问的诗论及创作。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 1、勾栏 2、对棚 3、末本 4、旦本
二.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
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
年
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
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
》,其文赋代表作是《
》;其散文中《
》
最为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2、梅尧臣论诗说“
,
”。
3、宋诗畅尽而“
”的特点,在苏舜钦诗中已见端倪。
4、王安石散文风貌被清人刘熙载称为“
”。
5、王 安石 咏 史诗 的代 表作 是《
》、
《
》。
三.简答
1、“太学体”的产生与消亡。 2、欧、梅等人的诗歌主张。 3、王安石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4、“三十六”体。 四.论述 欧阳修的文论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其“情中有思” 的代表作是 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
。 最能体现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
辛弃疾接受论
报国精忠昭翰史,齐肩屈杜冠词林
—— 辛弃疾接受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 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 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姚 斯认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 接受三个方面。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 也只是半完成品。
李宏哲《梁启超<手批稼轩词>的特点及价值》,《古籍整 理研究学刊》2013年1期。
谢桃坊《梁启超的稼轩词研究之词学史意义——兼论近世关 于豪放词的评价》,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杨柏岭《论梁启超的稼轩词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5期。
朱惠国《论胡适对苏辛词的偏爱》,《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1期。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 种种意蕴。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 绝的审美活动。
完整的文艺活动,都包括文艺创作(文艺生产)、文艺传播、 文艺接受(文艺消费)三个关键环节。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 节都将难于对文艺活动的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文学而言, 作家创作出了作品,其文学价值必须借助于文学传播才能实 现,并最终使读者接受理解,达到甚至超过作家预期的效果。 传播学理论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受传者及其反馈,就是信息 的接受者和接受效果;没有信息的接受者和接受效果,这个 传播过程就不完整。
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3期。
谷颖《王船山<潇湘怨词>对稼轩词的接受》,《沈阳师范 大学学报》2008年3期。
吴长庚《<铜絃词>对稼轩风的接受》,2010年《纪念辛弃 疾诞生870周年“辛弃疾与词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 。
【2016年】辛弃疾研究综述【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辛弃疾研究综述1997—1999年,全国各报刊杂志所发表的有关辛弃疾研究的论文共68篇,反映了20世纪末辛弃疾研究的丰硕成果。
现将三年来的辛弃疾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辛词艺术特征的研究这类文章或是从整体上,或是从农村词、甪园词、婉约词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出发,对辛弃疾词作的独特艺术特征加以分析研究。
李建国的《论辛词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提出辛弃疾为豪放派的真正代表,认为应该加强对辛词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的研究。
辛弃疾的抗金报国的爱国激情与英雄气概,都在纵横自如的豪放词章中表现出来。
国、政、军、民诸事都被他写入词中,强化了豪放词作为盟主的地位,拓开了无限广大的世界。
坎坷经历和抗争精神,让辛弃疾创造出具有丰富人生价值的艺术精品。
辛词豁达大度、自适深广的艺术境界,显现了他在特殊文化氛围中的观照世界的方式。
辛弃疾的词学理论主张以“气”为本,他结合自身的爱国斗争实践,甩开传统词作的框架,将“英雄之怀”和“刚大之气”引入词中。
他接受儒家“兴观群怨”和“言志”的诗教影响,词作带有现实性与功利性。
同时,道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文化也影响他的创作。
因而,其词章既追求儒家成就道德理性的审美境界,又充盈道家对孙宙、人生的审美态度。
辛弃疾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生活的实践,倡导词作应为现实斗争重要武器的创作倾向,大大拓展了词作的艺术审美领域。
张玉璞与刘加夫合著的《英雄感怆,大声镗鞳——论稼轩词的崇高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从美学意义上,对辛词加以剖析,认为辛弃疾的审美追求是对传统的本色词派的一次反动。
稼轩词鲜明地表现出悲壮苍凉之美、雄奇峭拔之美和激扬奋厉之美,即崇高美。
文中指出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这位“生存于困境”的英雄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是他心灵世界最深刻的体现。
他对悲情与壮怀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
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甫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甫此而来。
元好问对苏轼词的接受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 2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8 7 0 5 ( 2 0 1 3 ) 0 2 — 9 3 — 9 8
金源文坛宗匠元好问对苏轼其人其作有过深入研究 , 他在词的创作上对苏词亦有多方 面接受 。他 的词 在语言形式、 创作精神等方面对苏词进行 了怎样 的学 习、 继承?本文拟对此予 以论析。
一
①作者简介 : 李世忠 , 男, 甘肃庆 阳人 , 文学博士 , 咸 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 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 。
・
9 4・
贵州文史丛刊
2 0 1 3 年
第2 期
醉醒 醒醉 。凭君 会取 这 滋味 。 ( 《 醉 落魄》 )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 问荣枯事。 ( 《 虞 美人》 ) 酒醒还 醉 醉还 醒 , 一 笑人 间今 古 。 ( 《 渔父 》 ) 何 日功成名逐 了, 还 乡。醉笑陪公 三万场。 ( 《 南 乡子》 ) 苏词中的“ 醉” 字用例共计七十余处。翻检元词 , 其用“ 醉” 字竞多达一百余处 , 已远超苏词 。如 : 对零落栖迟 , 兴亡离合 , 此意何穷。……醉眼眩青红。 ( 《 木 兰花慢》 ) 杯径醉, 凭君 莫 问 , 今 来 古往 。 ( 《 水龙吟 》 ) 百年 同是 行人 , 酒 乡独 有 归休地 。… …且 陶陶 兀兀 , 今朝醉了, 更 明朝 醉 。 ( 《 水龙 吟 》 ) 算世 间、 惟有 醉 乡民 , 平 生 乐。 ( 《 满 江红 》 ) 中原逐鹿 , 定知谁 是雄 杰 。 ……人 间休 问, 浩歌 且醉 明 月。 ( 《 念 奴娇 》 ) 对清风明月, 展放眉头长恁地 , 大醉高歌也好。待都把功名付 时流 , 只求个天公 , 放教空 老。 ( 《 洞仙歌》 ) 醉来长袖舞鸡呜 。短歌行 , 壮心惊。……他 日封侯 , 编简为谁青。 ( 《 江城子》 ) 众人皆醉屈原醒, ……醉乡千古一升平。 ( 《 江城子・ 嵩山中作》 ) 世事饱经过 , ……不醉如何。 ( 《 促拍丑奴儿 ・ 学闲闲公体》 ) 千古 西 陵歌 舞地 , 兴来 忘却 悲凉 。相逢 一 醉莫停 觞 。 ( 《 临 江仙 》 ) 风雨送春 忙 , 烂醉花 时得 几场 。… …回首十年 欢笑处 , 难忘, 一 曲悲歌 泪数行 。 ( 《 南 乡子》 ) 醒复 醉 , 醉还 醒 。灵均 憔悴 可怜 生 。 ( 《 鹧鸪 天 》 ) 故国江山如画, 醉来忘却兴亡。 ( 《 朝 中措》 ) 离合悲欢酒一壶。白头红颊醉相扶。 ( 《 定风波》 ) 谢公扶病 , 羊昙挥涕 , 一醉都休。古今几度 , 生存华屋 , 零落山丘。 ( 《 人月圆》 ) 片烟蓑一叶舟 , 梦中身世是沧洲。……苍苔浊酒醉时休 , 人生虽异水同流。 ( 《 浣溪沙》 ) 万事且休论 , 一醉都休 , 前日 黄花蝶 已愁 。 ( 《 南 乡子》 ) 酒在 中国文学 中向来都是消愁之物 , 不少人甚至以酒醉麻痹 自己, 以期达到远离政治祸患 目的。叶梦得 《 石林诗话》 卷下云: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于沈醉者 , 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 , 人各惧祸 , 惟托于醉 , 可
稼轩词与金源文化
稼轩词与金源文化【作者】赵维江【作者简介】赵维江,1955年生,现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为辛弃疾研究者所忽略的金源文化,实与稼轩词主体精神和词体特征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金源文化的性质看,将稼轩词以抗金恢复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抗击外族入侵,挽救民族文化精神衰亡的通行观点,是缺少历史根据和理论支持的。
稼轩词爱国精神的科学定位应在消除民族分裂恢复国家一统这个层次之上。
“苏学北行”,金源文化深受其影响,以“言志”为特征的“东坡体”词为金源词人广泛接受和仿效。
稼轩词对东坡词体革新精神和“豪放”风格上的继承和发展,与辛弃疾早年学词于金源,受金源文化的熏陶分不开。
而金初词坛追步东坡的“吴蔡体”对稼轩体形成有着直接的启发和导向作用,实为由东坡到稼轩之间的薪火传递者。
长期以来,稼轩词一直是词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辛弃疾被作为南宋最重要的爱国词人,受到词学界的高度重视。
然而,对其主体精神和词体风格等方面的探讨,多是在南宋或两宋的范围内寻求解答,忽略了当时的中国词坛,北方还有半壁江山,而作为词人的辛弃疾正是生于斯,学于斯,投宋后其思想情感仍留在了这块土地上。
所以离开了对金源社会,特别是对其文化形态的考察,当无法真正地理解稼轩词。
由金源文化性质看稼轩词爱国主义精神稼轩词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目前通行的观点认为,稼轩词表达了“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志愿”,对“国家和民族存亡”及“华夏文化沦亡”的深切忧虑(注:见夏承焘、游止水《辛弃疾》(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9页等。
)。
很显然,这些论点都是从以南宋为“国”、北金为“敌”的角度立论的,其“国家”、“民族”的概念,并不包括北方的金国。
也就是说,辛词的爱国主义性质是定位在抗击“外国”、“异族”侵略这一层次之上的。
还有一点也很明确,论者所使用的“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与“中国”、“中华民族”的一般意义完全相同。
“苏辛”并称观念的演变历程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39卷第2期圆园24年2月Vol.39熏No.2Feb .熏2024DOI:10.16069/ki.51-1610/g4.2024.02.004学报的作词风度促使众人将苏轼与辛弃疾并提。
正由于南宋人对苏、辛词作的这种共同认知,正式揭开了词学史上苏轼、辛弃疾二人并提的序幕。
范开词序后还提到辛弃疾词作“清而丽、婉而妩媚”是其独有的特点,当为后世全面展开苏、辛词异同比较的先声。
汪莘《方壶诗余自序》称:“唐宋以来,词人多矣。
其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
余谓词何必淫,顾所寓何如尔?余于词,所喜爱者三人焉:盖至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
二变而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不可没。
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变也。
”[3]汪莘从词作内容风格的嬗变中,称赞苏轼词的“豪妙”和辛弃疾在词中畅所欲言,不同于范开直接比较二人相似,而是在与主流词风不同的层面上将苏轼、辛弃疾并提。
相较于汪莘对苏、辛二人词作之“变”的正面评价,沈义父则并不认可。
沈义父《乐府指迷》称:“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也。
如东坡之《哨遍》、杨花《水龙吟》,稼轩之《摸鱼儿》之类,则知诸贤非不能也。
”[4]将苏、辛的词作风格定为“豪放”,是与“叶律”相对的,沈义父认为符合词律的词作才是好词,并不认可苏轼、辛弃疾不协律的词作。
但沈义父所说的“近世作词者”以东坡、稼轩为榜样,却说明当时人已经从豪放不羁的词律风格上将苏、辛并列。
陈模《怀古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一点,称:“近时作词者,只说周美成、姜尧章等,而以稼轩词为豪迈,非词家本色。
紫岩潘牥云:‘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
’此说固当。
盖曲者曲也,固当以委曲为体。
然徒狃于风情婉娈,则亦不足以启人意。
论元好问对宋词的继承与创新
论元好问对宋词的继承与创新
元好问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和文化思想家,他的诗歌创作对宋词的继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元好问对宋词的继承表现在他对于宋词传统的承袭和发扬。
他受到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宋代词人的影响,深入研究了他们的作品,将宋词的优点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例如,元好问的词作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注重抒发个人感受,这一点与宋词的特点十分相似。
同时,元好问对宋词的音乐性和韵律的处理也有所继承,他注重音乐节奏的安排和词调的运用,使其更加优美动听。
其次,元好问对宋词的创新表现在他对于词体形式的改革和词文风格的变革。
他大胆尝试了新的词体形式,如八股词、白话词等,将其运用到词作中,从而使词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元好问的词文风格也与宋代的传统有所区别,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词牌和格律,而是更加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他的词作更加自由和富有个性。
综上所述,元好问对宋词的继承和创新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他不仅承袭了宋词的传统,而且还对词体形式和词文风格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为后世的词坛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金朝最深情的一首词,开头便是千古名句,感动许多男女
金朝最深情的一首词,开头便是千古名句,感动许多男女中国的封建时期,出现了很多非汉族的政权王朝,其中存在感最强的要数元、清两朝,而存在感最弱的要数金朝了。
金朝持续时间并不短暂,有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可是很多人却觉得金朝好似昙花一现,没有存在多久。
其实,有这种错觉和金朝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一个北方政权。
它一直想要推翻南宋统治却从来没有成功过,在汉文化为尊的历史中,金朝被忽略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金朝初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因为“靖康之耻”。
金朝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反派角色,是让汉人鄙视的野蛮政权。
不过,在政权稳定之后,金朝也开始了学习汉人制度的“征程”。
金朝最大之时其国土面积涵盖了整个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也为中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金朝除了历史地位不高,其文化发展也常常被人们所误解,认为金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这些文化肯定都不怎么样。
这种可观点简直是大错特错,和众人眼中的金朝不一样,金朝的文化发展相当不错,甚至可以说金朝为元杂剧打下了基础。
比如元朝的《西厢记》并不是首创,而是改编自金朝的《董西厢》。
除了戏曲外,还出现了一位非常难得的词人——元好问。
他的“问人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想必被很多人所熟知。
我们应该都听过元好问,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甚至有人曾说,金元时期只有他一人。
元好问何许人也?他的先祖是北魏皇室,虽然他出生在中原山西,但他却是鲜卑人的后代而非汉人。
元好问自幼聪慧非常,可是他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畅,直到32岁才真正考中进士,当了国史院编修。
他的诗词成就极高,以“丧乱诗”最为人们所推崇。
元好问的词很是厉害,在他16岁时就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开篇就是千古佳句——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首词也经常被用作传达男女之间情意之用,唱哭无数痴情人。
但是,元好问当时写下这首词其实是因为自己名落孙山,在外游玩排解苦闷之时,发现了大雁,一时有感而发,没成想成了千古佳作。
金元时期的诗人才子与文化蓬勃:从辛弃疾到元好问
金元时期的诗人才子与文化蓬勃:从辛弃疾到元好问介绍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变革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才子,其中最为知名的包括辛弃疾和元好问。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创作风格以及对当时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辛弃疾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宋代末年至南宋初年间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出身于士族家庭,早年曾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做过一些成就,但后来因政治变故而流亡江南。
他在流亡过程中积极参与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并且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动荡的思考。
创作风格辛弃疾善于以豪放激昂的语言表达情感,在他笔下形成了“豪放派”的风格。
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壮丽的景物和激情澎湃的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权力的关注和批判。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感情的爱情诗,也有描绘军事和政治事件的七言律诗。
辛弃疾的诗歌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对当时文化的影响辛弃疾在金元时期具有重要地位,他通过他的作品对文学、艺术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以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的手法开创了新的写作风格,激发了许多后来者对于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索和尝试。
同时,辛弃疾所表达出来的关怀国家命运和社会动荡的思想也对后来时代具有启示意义。
元好问生平元好问(1235年-1299年)是元代著名文学家、理论家、政治家。
他在明英宗崇祯八年(1635)中进士,不久即因李自成起兵被困京城而出仕李自成,在那里执教著述等。
创作风格元好问的诗歌风格独特,他提出了“致良知”、“音律”等理论。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从自然景观到哲学思考,涉及各个领域和层面。
他的作品既有雅致细腻的骈文诗,也有浓厚磅礴的雄健抒情。
他所倡导的创作理念和体裁选材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当时文化的影响元好问在文化方面有着重要地位,他不仅在诗歌上有所建树,在其他领域如散文、戏曲以及政治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内容深邃而富有哲理性,对当时文人起到了启发作用。
元好问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接受和学习
作者: 刘扬忠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元好问 辛弃疾 宋词 文学观念 接受
摘要:元好问对辛弃疾其人的接受:元辛二人有共同的文化基质和相近的政治理想,他们都认同华夏文化,都反对民族分裂,赞同国家重新统一;元好问对辛弃疾其词的接受:首先是二人有共同的词学基础,皆学苏轼词风。
二人皆崇尚北方豪雄之风,且有相似的人生遭遇和时代背景,所以辛弃疾更能得到元好问的认同。
再者是元好问作词之所以崇尚苏、辛,还与他的词学主张密切相关,即主张在词体文学中张扬阳刚之气与英雄之志。
元好问词作对辛弃疾的接受,从题材的内容、风格情调、遣词用语和意象的使用上,都有具体的反映。
后人对诗人辛弃疾的评价
后人对诗人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宝。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供大家参考!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
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但也有很多婉约词,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很是动人。
侠骨柔情,便是如此了。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传世词600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2/3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1400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宝。
扩展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金元时期,山西战乱不断,文学家元好问是怎么保护诗词作家的?
金元时期,山西战乱不断,文学家元好问是怎么保护诗词作家
的?
金元时期,山西近半个世纪都在打仗。
正大八年(1231),元军南下,蒙古人很快占领河南全境,金哀宗被迫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
在烽烟四起的战乱之际,元好问作为山西诗人群体的领袖和整个金代文学的标志性代表诗人,为保护传统文化,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与汗水,为金末元初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好问(1190年—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著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等。
生活在北方中国金元之际,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
天兴三(1234)年,元好问不顾世人的诟病和自身的安危,为保护中原儒学文化,毅然决然面见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直言不讳,并上《癸巳岁寄中书耶律公书》,名为推荐,实则是为保护其中54位名士。
这54位名士中就有19位山西诗人,占了近三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程郁缀李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出现,于词体的建设可谓功莫大矣。
如果说东坡的主要功绩在于其于婉约绮丽之外别立一宗,拓展的词的艺术天地和词境;那么承担着继承和发扬光大之任务者,则非辛弃疾莫属;而在苏轼与后世的豪放词派之间,辛弃疾则是承上启下的难以逾越的关捩。
豪放一派,东坡先生先导其源,而稼轩居士则后浚其流。
辛弃疾的出现使得苏轼的声音不再成为孤音绝响,并由此确立了苏、辛一派,使得词坛的格局从此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二水分流、双峰并峙的发展之势,为词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1)苏、辛薪火相传,辛弃疾服膺苏轼,由其团结、带领和影响下而形成的辛派词人及后世豪放词家,一再弘扬和光大由东坡所开创之门楣与抒情范式,这是辛弃疾的浚流之功。
不惟如此,其遗泽被于后世者更是不可数论。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辛弃疾在北方金元之地的传播和接受。
从王恽的《辛殿撰小传》、《过稼轩先生墓》诗五首、袁桷的《辛稼轩画像赞》等对稼轩居士高自标置的人格的激赏与追慕,到元好问、白朴、刘敏中等人对稼轩词学风骨的自觉学习、接受与继承;从“读《易》一篇无所咏,渊明诗句稼轩词”(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七)等对辛弃疾词的赏爱,到王弈的《和稼轩金陵赏心亭》、《和稼轩多景楼》等诸多的追和之作,由北而南的辛稼轩在北人那里赢得了洪亮的嗣响。
本文即欲以金源词坛宗匠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为观照点,藉以从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去透视、探讨辛弃疾的词学贡献。
大凡论及元好问的词学渊源时,世多以为其远接苏轼。
诚然,遗山在其《新轩乐府引》中虽首标苏轼,但是遗山所师者不惟苏轼一家,从苏轼到元好问,辛弃疾无论如何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中流砥柱,刘敏中即曾将元好问和苏、辛二人相提并论:“声本于言,言本于性情,吟咏性情莫若诗,是以三百皆被之弦歌,沿袭历久,而乐府之制出焉,则又诗之遗音余韵也。
逮宋而大盛,其最擅名者东坡苏氏,辛稼轩次之,近世元遗山又次之,三家体裁各殊,然并传而不相悖。
”(《中庵集·江湖长短句引》)李宗凖亦谓:“遗山所著,清新婉丽,其自视似羞比秦晁贺晏诸人,而直欲追配东坡、稼轩之作。
岂是以东坡为第一,而作者之难得耶。
”其次,可以作为遗山接受稼轩影响这一立论的更多佐证还有:元人多有遗山、稼轩并称之论。
赵文谓:“观欧、晏词知是庆历、嘉佑间人语,观周美成词,其为宣和、靖康也无疑矣,声音之为世道邪,世道之为声音邪,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矣……近世辛幼安跌荡磊落,犹有中原豪杰之气,而江南言词者宗美成,中州言词者宗元遗山,词之优劣未暇论,而风气之异遂为南北强弱之占可感已。
……吾友吴孔瞻,所著乐府悲壮磊落,得意处不减幼安、遗山,意者其世道之初乎?”(《青山集》卷二《吴山房乐府序》)周德清《中原音韵》原序谓:“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宋代作者如苏子瞻变化不测之才,犹不免制词如诗之诮,若周邦彦姜尧章辈自制谱曲,稍称通律,而词气不无卑弱之憾,辛幼安自北而南,元裕之在金末,国初虽词多慷慨而音节则为中州之正,学者取之。
”郝经《祭遗山先生文》也谓:“(元好问)金石之有例,足以肩蔡党,乐章之雄丽,情致之幽婉,足以追稼轩……”吴师道在评鲜于伯机自书乐府遗墨时说:“鲜于伯机父遗墨世方贵重,此卷虽不著题识,望而知其为真也。
乐府词亦其所自作,前二首退居之趣,恬淡闲雅,有稼轩、遗山风……”身为遗山后学的郝经等人对于遗山乐府可谓深有了解,此数人皆将遗山、稼轩二人相提并论,由此亦可见出两人之间的词学之承袭及风格之相似。
更主要的,从遗山的词论、词学创作及词学发展的递变关系上看,遗山乐府与稼轩词之间实则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
元好问对于辛弃疾的词学批评见于二处,一处是《新轩乐府引》: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
”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
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特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胜处,非有意于文字之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
近岁,新轩张胜予亦东坡发之者与?另一篇是《遗山自题乐府引》:岁甲午,予所录《遗山新乐府》成,客有谓予者云:“子故尝言宋人诗大概不及唐,而乐府歌词过之,此论殊然。
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此论亦然。
东坡、稼轩即不论,且问遗山得意时,自视秦、晁、贺、晏诸人何如?”予大笑,拊客背云:“那知许事,且啖蛤蜊。
”客亦笑而去。
两处文字虽异,而其旨一也。
其中心内容是以“情性”为核心,大力标举苏、辛一派。
《新轩乐府引》中认为“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盛赞苏轼词文学创作所开创的历史功绩,但同时,元好问也注意到了辛弃疾等人与苏轼的源和流之问题。
认为“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
而在元好问的《遗山自题乐府引》中,“东坡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这一表述对苏、辛前后的源流承传关系则更为明确。
在元好问看来,援情性以入词作,苏东坡发其源,而辛弃疾等人浚其流。
对此,元人王博文也有相似之论:“乐府始于汉,著于唐,盛于宋,大概以情致为主,秦、晁、贺、晏虽得其体,然哇淫靡曼之声胜,东坡、稼轩矫之以雄辞英气,天下之趣向始明。
近时元遗山每游戏于此,掇古诗之精英,而以林下风度消融其膏粉之气,白枢判寓斋序云,裕之法度最备,诚确论,宜其独步当代,光前人而冠来者也。
”(《天籁集序》)苏、辛并称,是词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此论的提出早见于宋代当世,而发端于辛弃疾之门人范开的《稼轩词序》:“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序中指出了稼轩词与苏词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其后,潘牥的“东坡词诗,稼轩词论”之说(陈模《怀古录》卷中),汪莘的“(词)至东坡而一变……三变而为辛稼轩”之论等,大都着眼于苏、辛二人词之异同的比较,而将苏轼另立一宗,把辛弃疾直接苏轼,并把苏、辛作为一个词派的源流明确提出和定型下来,应该说是始于遗山。
(2)这是遗山词论的首创之功。
此后,明人张綖云:“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又说:“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
”再后,清人王士祯加以补充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由苏、辛所引领的豪放一派被正式定格下来。
而其源头我们可以追溯到元好问的词论中。
二其实,不但在词论中“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张炎《词源》卷下),而且从具体的词学创作中我们也能看出遗山乐府对稼轩词的一脉相承之传承脉络,寻见“裕之乐府,深得稼轩三昧”的轨迹(吴梅《词学通论》)。
徐世隆《元遗山集序》谓:“窃尝评金百年以来,得文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大定、明昌则承旨党公;贞佑、正大则礼部赵公;北渡则遗山先生一人而已。
……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
文体粹然为之一变。
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雄顿挫,闲婉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
”徐氏这里所明确的是元遗山词的艺术源泉是得东坡、稼轩二人不传之妙。
而在具体的接受和学习中,辛弃疾的词文学创作对于元好问来说,却有着更大的影响。
大抵论及宋词苏辛一派者,莫不以豪放一语以概之,实则,不但豪放一语难以尽言两人词作的全部内容和特征,“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者又不在其少数(范开《稼轩词序》);即便就豪放而言,苏辛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分野,所谓“东坡词诗,稼轩词论”之说(陈模《怀古录》),“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之论(《艺苑卮言》附录),即是着眼于二人之不同而言者。
若此者,前辈所论殊多,王国维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人间词话》)周济也谓:“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
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
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
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而语也。
”(《介存斋论词杂著》)又谓:“稼轩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
稼轩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
稼轩由北开南,梦窗由南追北,是词家转境。
”(《宋四家词选序论》))此二家所论极是,盖东坡之词所贵者在清,在旷,在超迈;而稼轩之词所当贵者在雄,在豪,在沉着。
当然,苏辛之分野,以及“其源实自苏长公”的稼轩词(《艺苑卮言》附录),其所不同于东坡的内容和艺术特质,并不是本文论述重点之所在,于此,稼轩的门人范开首开其论,而后人亦多有备述,兹不赘言。
所欲强调的是,“东坡一派,无人能继。
稼轩同时,则有张、陆、刘、蒋诸辈,后起则有遗山、迦陵、板桥、心余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苏辛并称,辛之于苏,亦犹诗中山谷之视东坡也。
东坡之大,与白石之高,殆不可以学而至”(《莲子居词话》卷四),苏轼的“气体之高”绝非后人可以随意效仿和追步;相反,“辛之于苏,亦犹诗中山谷之视东坡”之方,却也不经意地道出了辛弃疾的作词之法是“有辙可循”的,更多一些可以具体把捉的门径,难怪后人词论中也有撇开东坡而以稼轩为豪迈之宗之说。
(3)不但使“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为陈同甫、刘改之、蒋竹山等所推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辛派词人群体,而且在后世之来者那里成了赖以仰仗的法宝,为世世所承传。
金源一代,则有元好问。
张炎谓:“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雁邱》等作,初无稼轩豪迈之气,岂欲表而出之,故云尔。
”张氏以“雅正”之论绳墨稼轩,并由此认为“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
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自是一家之短视,为管中窥豹,未见全貌,不但于他本人有自相矛盾之言:“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乎也。
若邻于郑卫,与缠令何异也。
如……辛稼轩《祝英台近》云:‘宝钗分……’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
故其燕酣之乐、别离之愁、回文题叶之思、岘首西州之泪,一寓于词,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
”即于后人亦有明断,刘熙载谓:“张玉田盛称白石,而不甚许稼轩,耳食者遂以两家有轩轾意。
不知稼轩之体,白石尝效之矣,集中如《永遇乐》、《汉宫秋》诸阕,均次稼轩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