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中国自由传播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 1 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5 6(06-0 1一o 0 9 102 0) 18 3
报刊作为社会发展在 一定历史 阶段 的产 物 , “ 它 总是带有 它所属社会 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 ,特别是报 刊 反 映一种调节个人 与社会关 系的社会控制方 式”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 的制度 ,它形成一 种体 系,各种 机构都在它 的轨道范 围内活动 。报刊 和其它社会机构一样 ,受着 这些原 则的影响 。报 刊的 自由主义观念的形成 就是受到 1 、 8 7 1 世纪发展起来 的 自由主义哲学思想 的影响 , 同时它又为报刊所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提供了基础 。
国的 自由主义者先 天不足 ,后 天失调” 。用西方学者 的话来说 ,“ 中国知识分子 主要是根据从儒家传统沿袭下来
的那套独特的关 怀和问题 ,对晚清西方 的冲击作 出回应 的。” 中国的 自由主义 作为西方的翻版 ,在本土社会文化 的影响下 ,有着 自身的特点 ,这 种观念也体现在新 闻实践当 中。粱启超作为从严复到胡适 的 自由主义观念演变 的过渡 ,同时又作为近代史一名杰 出的政治家和报 人 ,晚清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因此本文借分析他 的新闻思
想来看中国 自由主义传 播观念的普遍 特点。
收稿 日 :20.92 期 060 9 作 者简介 :王仕 文 (97 ) , 17 一,男 助理编辑 ,研究方 向:新 闻业务及理论
维普资讯
第 l期 2
王仕文 :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 中国白由 传播 的影响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1期 9 2
20 年 1 月 06 2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U I E ST FS IN EA D E G N E I G O R A FWU A N V R IYO C E C N N I E R N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梁启超的舆论思想
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摘要: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是中西舆论思想相碰撞,相融合的结果,其对于舆论的论述像是有力,对中国报业之影响空前。
我们这里从他的舆论思想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影响作用三方面进行浅薄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梁启超,舆论,思想梁启超,伟大的爱国思想家、政治家,一生沧桑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维新变法,梁启超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业绩——新闻传播史上的拼搏奋斗。
梁启超一生从事新闻活动二十七年,创办领导报刊十七种,正是他先进丰富的舆论思想的实践来源。
一.梁启超舆论思想之重要背景梁启超的舆论思想体现了19世纪末1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在开放中谋求自强的时代特征,顺应了历史发展大潮流。
1. 社会风气闭塞“于言风气,则彼时极为闭塞,多数知识分子都如坐井观天,不知外事”[1]知识分子此可见占据当时中国大多数的平民是何等愚昧无知。
论民智,则识字者尚不满五千万人。
社会封闭落后的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梁启超要开辟鸿蒙,开启民智,用舆论向导国民。
2. 认识到报刊的功能正是由于社会风气的闭塞,梁启超认识到“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2]所以他致力于办报撰稿,利用报刊的舆论力量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同时舆论监督对政府权力有一定的约束力,正所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梁启超看到舆论的这一功效,对顽固派进行猛烈抨击,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政治制度民主化的要求。
3. 早期维新人士与传教士的影响“早期维新人士王韬任主笔的《循环日报》收市时启发,首倡风气,借报章权衡国是,而谋变通,讽清廷以改革。
”[3]他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对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英美等国的传教士最早在中国办报,给国人办报提供了技术和经验上的借鉴,也是梁启超认识到舆论的重要作用。
4.梁启超的个人因素梁启超自幼在家中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后师从康有为,参与维新运动,毕生与文字宣传工作结缘。
戊戌政变后奔赴日本,后又游历欧洲,思想深受西方文化洗礼。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人才,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同时 ,他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力的报人 ,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作为一个报人,一生参与创办多达29份报刊,有“舆论界之骄子”、“近代中国报业之巨子”之称。
戈公振曾说:“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有先生启其端。
”梁启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报纸的社会地位、办报宗旨以及办报原则等进行了深度的阐释。
本文将浅析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办报四原则"、“党报理论”的理论。
旨在对当今新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四原则党报理论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
1890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
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师。
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从此,开启了报业的黄金时代,同时报纸见证了梁启超的一生。
梁启超创办“强学会”,1895年主笔《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维新。
1896年筹办《时务报》,撰写《变法通义》等书。
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
游历欧美,撰《新大陆游记》。
晚年,开始集中精力从事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民主研究的活动。
梁启超生活在一个政权交替的时代—清末民初,改良和革命并存,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其新民、爱国理想。
梁启超办报以“广开民智”、救国报国为宗旨,提出了“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及经济上独立等基本原则。
他把报刊当作维新派的阵地,鼓动“兴师讨贼”,传播西方新思想,主张报刊应发挥“监督政府”和“响导国民”的作用。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进步意义,而且也是新闻报刊史上的宝贵财富。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论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馆 的创办 也需 要 强有 力 的经 济支 持 。 因 此 , 当时中国 , 在 报馆很 难真正成 为一个
自由 独 立发 展 的事 业 。
4 梁启 超 的 报 刊 功 能观 对 后 世 新 闻 、
民众参与政事 , 从而使 国家强大 。 其 次 , 刊有 “ 目喉舌 ”作 用 , 报 耳 即
耳 目喉 舌 的延 伸 , 传 达 出 传 播 者 的思 想 能 意 图 。 时 , 今 的报 刊 功 能 不 仅 继 承 了 同 如
著名的政治家 、 思想家 、 文学家 , 同时也是
一
位新闻理论 的集 大成者 。 的办报活动 他
提高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
同 时 , 10 在 9 2年 的 《 告 我 同 业 诸 敬 君 》 , 启 超 也 提 出报 馆 的 两 大 功 能 。 中 梁
地 位 。 由此 , ② 可看 出 他 把 报 刊 的功 能 作 用
媒介 来实现 传播者 的传播 目的 的。正如 2 0世纪 6 0年代 加拿 大著 名传 播学学 者 马歇 尔 ・ 克卢汉所提 出的 “ 介即人 的 麦 媒 延伸 ” 所说 的那样 , 报刊作 为一种传播工 具 , 当于人 的各 个器官 的延伸 , 相 即人 的
辩
媒 介 纵 横 蒸
论 梁启超新 闻传播 思想 对新 闻传播 事业 的影 响
■彭 甜
【 摘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学家, 随着所处的社舍大环境及政局
的 变化 , 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也在 实践 中不断转 变和 发展 , 并对后世新 闻传播事业产 生 了巨大影
响。 本文 以梁启超所处的不 同社会历 史时期为线索 , 以其新 闻传 播观念的嬗 变为基础 , 从其报刊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作者:赵玉岗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12期摘要:作为近代报刊的集大成者,梁启超在办报实践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所提出的办报的四原则理论、报刊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的相对论观点以及相对成熟的党报理论等新闻思想,对后世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拟通过对梁启超办报活动的探索,总结其新闻思想,为我国的新闻理论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四原则;新闻自由;党报理论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46-02作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学以及报刊活动的集大成者,梁启超在诸多领域都成绩斐然。
他的活动绝大部分都与办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所创办或支持的报刊主要有17种之多,其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推动了当时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在当时报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能为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办报活动中,梁启超不断接触到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观念,通过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一、办报的四原则理论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被外国列强欺凌,正是由于“上下不通”“内外不通”这两个原因。
要振兴国家,就得去塞求通,而办报则是重要的途径。
在办报活动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办报四原则理论。
一为宗旨定而高。
梁启超认为,办报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应该有其明确的宗旨。
作为报人,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宗旨而坚守。
这就是其所说的“以国民公益为目的”。
他认为,中国长期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办报的最高宗旨,只能为国家和民众服务,而不是为政府服务。
所以,作为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工具,报纸应该有其最高准则,那就是维护国民利益。
二是思想新而正。
新闻是对最新的事实的报道,如果报纸刊载的都是旧事物、旧消息,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是故为“新”。
另一方面,报纸显然不能对所有的新事件、新思想有闻必录,采录能激励社会风气和正能量的新闻,有益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为“正”。
试论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试论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摘要]梁启超以政治家的视角和胸怀从事报刊活动,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新闻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本文从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新闻活动的特点和影响方面分析了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实践新闻活动的特点影响梁启超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他被称为“舆论界之骄子”。
他为当时的中国报刊界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报刊宣传活动和许多报人以及无产阶级的宣传活动提供了一种办报模式和办报的思路。
他的新闻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1894年,21岁的梁启超,开始了他的报馆生涯。
根据梁启超对报刊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新闻思想的不断成熟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他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1.1894年至1898年为第一阶段。
梁启超的报刊实践,是从参与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梁启超的政论文章见诸几乎每期《万国公报》,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意识高涨,这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有识之士“知政治之有待改革,而又无柄可操,则不得不籍报纸以发抒其意见”。
[1]1896年,《时务报》创办,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变法通议》来阐述他的变法主张。
同时,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提出了“喉舌论”。
他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于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政治实践和报刊活动紧密联系,利用报刊斗争的同时,在办报活动中积极地探索报纸在政治运动中的作用,这是他最初的新闻思想的探索。
2.1898年至1907年为第二阶段。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转往日本,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译著,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新闻思想体系,并创办了最具影响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深刻感受到“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报刊的宣传主题也随之改为“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摘要:在中国近代传播思想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堪称“报界巨子”,为近代中国报业界第一人,执舆论界之牛耳。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为研究课题,从其思想演变、思想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梁启超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据统计,他留下共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毫无疑问,梁启超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与领军人物。
作为去塞求通、开风气的时代主角,梁启超为中国办报思想的推进、新闻传播思想的定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的演变笔者认为,人的思想必与其人生阅历、见闻息息相关,而且,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外界环境等改变而发生变化。
梁启超的思想亦是如此,他的新闻传播思想围绕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为中心,以政治立场为风向,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梁启超是第一个以政治家身份办报的人,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
根据梁启超思想上的转变,可将其传播思想分为大致三个阶段:(一)萌芽期: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幼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给他灌输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舍生忘死、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
在师从康有为后,梁启超通过在万木草堂的学习,成为了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并称“康梁”,为改良主义摇旗呐喊,同时为一生的政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木草堂在当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济国利民的人才,立大志,明辨是非黑白,这为梁启超今后的传播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成熟期:戊戌变法失败至辛亥革命时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革命的风暴已不可逆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出现第二次办报高潮。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新闻活动
3. 参与创办《新民丛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 间,他参与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成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
PART 2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1. 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梁启超非常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他认为, 新闻应该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来传达新思 想、新文化。在"公车上书"运动中,他运用 了各种形式来争取舆论支持,如游行示威、 联名上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他 的主张,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新闻思想
2.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新闻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办报过程中,注重实地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 道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宣传。这种新闻理念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思想
3. 倡导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主张推广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民丛 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
总结
1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倡导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深入学习和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和活动,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THANKS 感谢恩师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
新闻活动 新闻思想
总结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他不仅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 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能是代 表 国民公议 的机关 , 而不仅仅是 以 往的 “ 宣德达情 ”的工 具 , 的新 闻传 播 他 思想也 跃入 了资产 阶级思想体 系 。 某 以 “ 为报馆有两 大天职 , 日对 于政 府而为其 一 监督 者 ,二 日对 于 国民而 为其 向导 者是 也 。 9 2年 1 梁启超 于 《 ”10 0月 敬告 我 同
一
政 论是 主要 的 ; 在 新 闻报 道 中 , 是 多 即便 也
就总的变法宣传来说 ,梁启超充分利 用了近代报刊这样一种传播 的形式 ,通过
见政治意见的发表 , 常常寓评论于报道中。 梁启 超在戊 戌变法 失败 后被 迫流亡 日本 。 间他 仍将报刊作为利器 引领舆 论 期
引 领 潮 流 ,利 用 报 刊 活 动 来 开 展 救 国 运
NSOD媒介纵横 E R WW LI
, ^、 阜 _ 试 论 梁启 超 的新 闻传 播 木目
。桂 琪 玉
【 摘
要 】梁启超是近代 中国声名远播 的学者和政治 家, 同时也 是一位著名 的新 闻工作 者。 的政 治生涯和他的新 闻活动特 别是 他
报 刊活动紧密相 连。 他一生 的政治活动 中最 突出的特点是利用报刊进行舆论 宣传 , 宣传革命 主张的主要 途径便是报刊 , 办报 办刊 其 在 过程 中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新闻传播 思想 : 对报 刊功 能, 新闻 自由, 舆论 监督 , 刊业务 , 者意识 , 报 读 报刊 自律 以及报刊 言论 独立性都 有
启 超 认 为 报 刊 有 强 烈 的政 治 性 和党 派 性 , 是进 行 政 治 斗 争 的重 要 力 量 武 器 。 提 出 他
学年论文_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学生:施妍学号:2010221109120006专业:新闻学指导老师:杨翠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
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
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
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
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
12岁考中秀才。
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
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
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
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
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
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见,及戌始退。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
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
梁启超新闻思想总结
梁启超新闻思想总结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新闻事业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是一位积极主张新闻自由的思想家。
他认为,新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人们了解现实世界的真相,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判断。
他主张新闻应该公正客观、真实可信,不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干扰。
他坚信新闻的自由可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
他在政治上一直呼吁实行宪政,认为宪政是新闻自由的基础,只有在宪政的框架下,新闻才能真正服务于公众利益。
他以言辞犀利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演讲,鼓舞了许多年轻人加入新闻事业,积极推动新闻自由的发展。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新闻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应该为人民服务,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他呼吁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关注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他自己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文字和行动影响了许多人,成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楷模和典范。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专业精神的培养。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他主张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提倡他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他也提倡新闻从业者要勇于批判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他本人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涵盖了政治、哲学、法学、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强调了新闻自由、责任和专业精神的重要性,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对于当今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新闻的价值和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探析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对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影响
探析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对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影响王强摘要:对于史学与新闻学联系的探讨,不仅仅是普泛性的求得二者联系的本质,而是对梁新闻研究的一个前提性认识。
在梁与中国整个传统的知识分子找出其共同的精神性意识:实用理性,并结合梁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其实践活动之间的差异,给这种联系一个重新的阐释。
对梁的“新史学”核心的阐释。
“新史学“对以后梁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作出的规范性影响。
关键词:民史新史学破坏主义新闻理论范式青年学者赵汀阳,曾将文化与思想区分为“实体性的存在”与“书面性的存在”。
1 这里我们无意于讨论他的观点,而只是想借用其丰富有涵盖性的这对概念。
但笔者不想把它理解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去应用它,而是想把它局限于历史的真实存在与历史的真实遗存之中去考量历史思想的行迹。
同样,梳理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也必须挖掘他的史学思想,编辑《饮冰室合集》的林志钧在自序中称:“知任公者,则知其为学虽数变,而固有其坚密自守在,即百变不离史是观也。
”2 本文就是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一、联系的理论前提首先,这种联系归结于时代的背景与当时学科之间的模糊性造成了一批“全才”式的人物。
的确,“人类的行为只有从完整的社会背景去看才是可以理解的。
”3 明李贽说:“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可以一定轨也……”(李贽:《贽书•经书相为表里篇》)严格地说,学科的划分是近代的事情。
西方从十九世纪初才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正式分野,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社会科学才正式划分为不同的学科。
中国自引进“西学”之后,也开始了学科的划分。
在1898年前后,梁启超是把报馆作为一种舆论工具,而不是当作一个独立学科看待的,因此在中国学术界,以史学为其核心,“经世致用”为其目的,他作为一个士人,也无时无刻不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其次,在98年前后,史学理论是否与新闻学理论在某种层面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泽厚先生曾对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精炼地概括为实用理性。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当代价值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2期 ·编辑与出版·收稿日期:2021-09-11作者简介:周 帅,男,四川乐山人,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新闻图片社编辑。
研究方向:新闻出版。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及当代价值周 帅(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新闻图片社,贵州贵阳 550001)摘 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业巨子,其一生在报刊研究和发行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新闻人,他竭尽所能,将其接受的新思想广泛传播以达政治宣传之目的。
他所创办的刊物皆以政治为中心,以“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为原则,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五本”“八德”的要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的一系列办报活动彰显了救国爱国思想;其不断开创的新理论、新思想,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启迪了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至今仍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梁启超;办报思想;当代价值;“五本”;“八德”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83-04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2 02 013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是“维新派”的代表性人物和“戊戌变法”的有力推动者。
他学贯中西,不断求变,在我国报业享有极高声誉。
19世纪末期,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共同发动与领导了“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开始追求“文化救国”,其一生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多份报纸。
一、梁启超办报活动概况不论是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还是著书立说、创办报刊,梁启超在发表自己立场时从来都不只是一介书生,他的宣传总是以政治立场作为支点,在政治主张的影响下启蒙大众。
他曾说:“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
”[1]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也正因如此,其报刊发行思想皆随其政治思想而变。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7101030707 周福灿梁启超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名声和功绩为后人所熟知。
但他作为近代报业的先驱者的重要身份,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对于梁启超,我了解他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
在当时国家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勇于做那个为救国家于危难,不顾自身安危而向皇帝提出变法的仕人。
他的所作所为,我无疑是钦佩的。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不仅看到了他在政治上的勇于创新,也看到他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锲而不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绕不过去的人。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他的言论思想影响之大,几乎无人可以比拟。
包括陈独秀、胡适这些五四的巨人在内的民族精英又有谁没有受过梁启超思想的滋润。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联系,其变化也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
他从1895年 22岁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47岁正式脱离报馆工作, 先后达25年之久,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两字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
首先,梁启超认为报刊主要有两大功能:1.“去塞求通”。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塞与否,中国社会的症结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言论不通畅。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
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2.“党报”理论与报纸的“政治功能”。
梁启超对报纸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报纸当做救国的手段。
对他来说,报刊是唤起舆论,制造舆论,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批评朝廷,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在现实的政治争斗中,往往通过“报纸”制造“舆论”,以期达到广大民众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他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在这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
自梁启超后,从资产阶级革命到五四时期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家等中国近现代的多个政治人物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影响,以手中的“笔杆”为武器,以“报刊”为阵地,呼吁改革,把“办报”当做参与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到了日本,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随着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及政局的变化,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转变和发展,并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以梁启超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为线索,以其新闻传播观念的嬗变为基础,从其报刊功能观、传播舆论观、传播技巧、传播关系观等方面来阐述他的新闻传播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新闻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办报活动不但对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为我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提出的不少新闻传播理念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梁启超的报刊功能观以及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功能观
梁启超认为:首先,报刊可以去塞求通。
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他指出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通,即战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上下、内外不通则国必不能强&&。
①这是说,报馆是沟通内外、沟通上下的主要途径,报刊可以使民众参与政事,从而使国家强大。
其次,报刊有耳目喉舌作用,即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从这看出,梁启超认识到应充分运用报刊耳目喉舌的作用,使报纸成为沟通上下的工具。
2、戊戌变法之后的报刊功能观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认为: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
他认为,报馆与政府有着平等地位。
②由此,可看出他把报刊的功能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在1902年的《敬告我同业诸君》中,梁启超也提出报馆的两大功能。
即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即报馆的职能为:一是监督政府,即政府有重大权力,为免其滥用权力,必须要对其进行监督。
二是向导国民,即报馆有引导人民追求真理、追求先进事物的作用,有向导国民作用。
3、辛亥革命后的报刊功能观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司法独立和言论自由的观点。
在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之后,梁启超逐渐认识到报馆应是一个自由独立发展的事业。
但从当时中国新闻事业所处的环境来看,报馆的创办也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因此,在当时中国,报馆很难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发展的事业。
4、梁启超的报刊功能观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之一,早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无论是梁启超那个时代仅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和宣传工具的报刊,还是如今随处可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报刊,都是把报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来实现传播者的传播目的的。
正如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所说的那样,报刊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相当于人的各个器官的延伸,即人的耳目喉舌的延伸,能传达出传播者的思想意图。
同时,如今的报刊功能不仅继承了梁启超的去塞求通、耳目喉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等观念,还衍生出了如提供各种信息、进行科教、提供娱乐、促进消费等多种新的功能。
二、梁启超的传播舆论观以及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时期的传播舆论观
戊戌变法时,梁启超认为国民可以参与政治、监督政府,从而减少当权者行为的专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政府的立策施政也必须由民众的舆论所发,才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
舆论处
于一种基础性地位。
③同时,报纸又是无形舆论发挥之代表,舆论只有通过报纸等媒体发布,才能达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目的。
当时,梁启超的《时务报》风行海内,影响极大,成为了维新派的主要舆论阵地。
2、戊戌变法之后的传播舆论观
梁启超认为舆论有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之分。
健全舆论是多数人对于事物具有统一性、继续性的认识,对社会有正面的引导。
而非健全舆论则只有负面的破坏作用。
他认为报馆是舆论机关,要担负引导和制造健全舆论的任务。
同时,梁启超要求报纸的报道要真诚公道,要能够并且敢于反映真实的民意。
这样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活动的舆论监督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尊重民众的言论自由,更好地引导民众的健全舆论。
3、梁启超的传播舆论观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大众传媒具有话语权,大众传播者即大众传媒话语权的掌握者可以充分利用传媒的话语权来宣扬自己的理念,从而引导受众来制造舆论,通过其强大的舆论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
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梁启超成功地运用报刊来揭露封建统治祸国殃民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的侵华罪行,从而唤醒中国的四万万同胞们,制造舆论力量,以激发全体国民奋起反抗。
在当今新闻事业中,新闻舆论的作用更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当今新闻媒介通过对一些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并对其认为重要的新闻进行反复多次强化报道,从而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并引导受众形成讨论议题,最终发展为舆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媒介的这种议程设置的功能及引导舆论的强大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因此,在当今新闻事业中,我们应当重视新闻媒介制造舆论的功能,要善于为公众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民众发表健全舆论,从而促进社会正常有序发展。
三、梁启超的传播技巧以及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1、梁启超的传播技巧观
梁启超在《时务报》中一改八股文的深奥晦涩,创造出灵活自由、丰富感人的时务文体,用浅显流畅、生动活泼的文字批评旧思想,宣传新观念。
同时,他的文字也极具煽情化,正如传播学中传播技巧之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的传播策略手段,梁启超的新闻传播则通常采用诉诸感性的方式。
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于文字之中,文章往往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拉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面。
他的这种新文体的成功,也吸引许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梁启超传播技巧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也要注重传播技巧,如何把新闻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最广泛的目标受众,实现其传播效果,不仅要求我们要注意文字信息的写作技巧,信息内容选择技巧,还要重视信息传达的传播技巧。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用受众喜闻乐见、愿意接受、便于理解的写作手法与技巧组织文字信息,文笔要清新自然且明白易懂,避免冗长繁琐及说教意味过重,要能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在信息内容选取方面也要符合不同受众需求。
同时,也要分析受众特征,因时制宜、有的放矢地采用适合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传递信息,从而的吸引更多受众的阅读。
四、梁启超的传播关系观
1、梁启超的传播人才观
梁启超认为报馆责任为一国有事,其影响未有不及于全国者也。
故今日有志之士,不惟当视国家如家事,又当视世界之事如国事,即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不仅要报道本国新闻,还要报道异国新闻乃至世界新闻。
同时,他在新闻工作者职责中提出了五个要求:一是常识,即新闻工作者在文章表达中要尊重客观事实与事物客观规律。
二是真诚,即在报道或评论时能真诚的记叙或表达自己观点。
三是直道,即作品能直叙事实,不可以故意歪曲捏造事实,写作上也不应故弄玄虚。
四是公心,即要有社会责任意识。
五是节制,即在具体写作上要有节
制,无论在内容还是语言上都要有一定选择,节奏也应尽量简洁明快。
2、梁启超的传播受众观
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人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为唤醒愚钝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梁启超从受众角度出发,创造了便于受众理解的时务文体。
同时也根据受众的不同特征,从报纸的出版时间、内容等考虑,将报刊进行分类。
他还通过兴办教育、各地演讲等手段传播自己的思想,提高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
梁启超在传播自己观点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先将信息传播给知识水平比较高的人,再利用这些先进士绅来充当意见领袖帮其进行传播。
3、梁启超的传播关系观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梁启超的新闻人才观及受众观在当今新闻事业中也有延伸和拓展。
当今新闻事业中,新闻工作者要遵守职业规范和道德素养,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新闻真实性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新闻事业除了要考虑传者选择新闻的标准、意图和目的,还要考虑受众的特征、受众的不同需求、受众的消费行为习惯等。
例如,当今的报刊由大众化发展为小众化,适合各种受众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报刊已遍布全世界,像适合青年人的《中国青年报》、适合女性的《知音》、适合商务人士的《市场观察》、适合大都市白领的《都市报》等。
结语
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的嬗变既与他的政治追求变化有关,又与他的办报、游学考察经历相关。
虽然在当时中国报业不发达,新闻理论落后的环境中,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也带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所总结出来的许多相关新闻传播理论,不仅翻开了中国报刊史上关键的一页,也给后世的新闻传播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因此,当今的新闻传播事业更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长远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