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 练习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文笔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文笔用)一、背景介绍《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对《论语》的选读和理解性默写训练,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哲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文笔用。
二、训练目的本次训练旨在通过选读《论语》并进行理解性默写,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笔用。
通过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升写作能力。
三、训练内容和方法1. 选读内容:根据教师指示或自行选择《论语》中的相关章节进行阅读。
2. 理解性默写:根据所选章节的内容,进行理解性默写。
默写时,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和思想,并注意语句的结构和用词的准确性。
3. 互评讨论:可以将默写的作文互相交换,进行互评和讨论。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对比,相互研究、改进文笔用。
4. 教师辅导:教师可以进行辅导和点评,指出学生文笔用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关的写作技巧和指导。
四、预期效果通过《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文笔用),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文笔:通过默写训练,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写作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2. 培养思辨能力:学生通过对《论语》中的思想进行理解和输出,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 深入理解文化:通过选读《论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五、总结《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是一种有效提升文笔用的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默写《论语》的内容,学生能够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并且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教师的辅导和互评讨论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能够在文笔用上取得显著的进步。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品德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品德用)
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选读《论语》,可以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对培养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对《论语》的理解和记忆,进行理解性默写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训练目的
- 提高学生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 加深学生对孔子思想和品德教育的认识
-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思考能力
训练内容
1. 选择《论语》中经典的篇章或段落,每次训练选取1-2段进行默写
2. 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先看一遍选定的篇章或段落
3. 停止阅读后,要求学生默写出他们记得的内容,包括言辞和语境
4. 检查学生的默写内容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5.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中的道理和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和品德
修养
训练要求
- 在默写过程中,学生应该尽量准确地表述出原文的内容和意
义
- 强调对言辞和语境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文字
-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训练效果评估
- 根据学生的默写准确性和理解深度进行评估
- 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检查和交流,提高互动和研究效果
-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结论
通过《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孔子的
思想和教诲,并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论语》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也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品
德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选读动词默写练习
《论语》选读动词默写练习论语选读动词默写练1. 研究目标通过默写《论语》选读中的动词,加深对动词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默写练请根据《论语》选读中的句子,默写出相应的动词。
每个句子后方以括号形式给出动词的答案。
请逐句完成。
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3.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戚戚)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好、乐)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不重、不威、学、固、主、无)6.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义、质、行、出、信、成)3. 解析与讲解- 第一句中的“时之”表示研究需要有时间和重复。
- 第二句中的“巧言”指的是巧妙的言辞,而“令色”则表示表情动作。
- 第三句中的“坦荡荡”表示诚实开明,而“长戚戚”则表示忧愁伤感。
- 第四句中的“知之”指的是理解,而“好之”和“乐之”表示喜欢和享受。
- 第五句中的“不重则不威”表示君子应当有分量和威严,而“学则不固”则表示研究不应当止步。
- 第六句中的“质”指的是品质和信誉,而“行”、“出”、“信”和“成”则表示行为和实际的执行。
通过默写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论语》选读中的动词,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 总结本篇文档介绍了《论语》选读中的动词默写练习。
通过默写,我们可以巩固对动词的理解和应用,并提高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大家认真完成练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八)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版?论语?选读〔八〕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复以下问题。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用象牙装饰的床〕。
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那么卖妻子缺乏偿也。
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
〞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今始至楚而.受象床,那么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乎!〞孟尝君曰:“善。
〞遂不受。
公孙戌趋出,未至中闺〔闺,内室〕,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
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孟尝君姓田,名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资治通鉴·周纪二?〕1. 以下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楚王遗.之象床遗:读wèi,赠给。
B. 足下能使仆.无行者仆:谦称,我。
C. 那么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乎待:对待。
D. 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疾:生病。
2.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
〔1〕象床之直.千金〔〕〔2〕孟尝君召而反.之〔〕3. 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子何.足之高何:为什么。
B. 故莫.不悦君之义莫:不能。
C. 私得宝于.外者于:在。
D. 孟尝君乃.书门版曰乃:就。
4. 对以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不相同。
C. 两个“而〞字不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D. 两个“而〞字不相同,两个“以〞字也不相同。
5. 以下句中“之〞字的解释或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有先人之.宝剑B. 那么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乎C. 子何足之.高D. 止文之.过6. 将“苟伤之毫发,那么卖妻子缺乏偿也〞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苟且伤害他一点儿,就是卖妻子也不能赔偿。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2分〕2、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拟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5、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选读默写
《论语》默写试题集锦一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孔子和学生谈话时说到了自己的志向,这三句话表现了孔子博大的仁爱思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颜渊对孔子之道及其为人深情赞美的两句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6.《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中,用星辰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7、《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必先正名的政治主张,前两句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8、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
《论语》表述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9、孔子认为,“德治”和“礼治”能使百姓内心归服。
这三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有志于仁德之士,把仁德看的比生命重要,孔子在《论语》中表述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的教育用材料。
以下是一些默写训练的例子,旨在帮助学生对《论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
1.论语选读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程度,选择《论语》中的适当篇章。
建议选择含有一些简短且容易理解的句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子:
1.1 学而篇
___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请默写上述句子。
1.2 为政篇
___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群而不党。
” (《论语·为政篇》)
请默写上述句子。
2.理解性问题
在完成默写训练后,可以提出一些与所选篇章相关的理解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
例子:
2.1 学而篇
___为什么认为学习很重要?
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对待?
___说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的表现,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2.2 为政篇
___认为君子对待天下人民应该怎样?
什么是"群而不党"的意思?
为什么君子不应该有私心?
总结
通过《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学生可以通过默写和理解性问题的答题,提高对《论语》的理解和记忆,并进一步领悟___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这种教育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典文化。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道德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道德用)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的指导,以
帮助研究者加深对《论语》中道德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训练目的
- 提升研究者对《论语》的理解能力。
- 培养研究者的默写能力。
- 加深研究者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训练方法
1. 阅读选定的《论语》课文,理解其中的道德内容。
2. 针对每篇课文,进行默写训练,将其各个章节的内容默写出来。
3. 检查默写的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并进行错误的修正。
4. 多次重复默写训练,以加深对道德原则的记忆和理解。
指导建议
- 在默写之前,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并理解其核心道德原则。
- 将课文内容分成小块进行默写,提高准确性。
- 检查默写的内容时,要仔细对比原文,注意纠正错误。
- 运用所学的道德原则,为每个片段的课文内容提供实际应用
案例,加深理解。
结论
通过《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学习者可以提升对《论语》中道德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种训练方法简单直观,没有法律
上的复杂性,从而更容易实践。
只要学习者遵循训练方法和指导建议,持之以恒,就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 36 分)1 下列加点的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怃然 w ǔ 木铎 du ó 喟然 ku ì以俟 君子 c ì....B 角隅 y ú下乘 sh èng无適 d í箪食壶浆 d ān sh í.....C 八佾 y ì畏葸 s ī岑寂 c én恶乎成名 w ū....D 付梓 z ī 尺牍 d ú戗兽 qi àng锱铢必较 z ī2 . ...下列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 编篡 坐月子人情事故 灸手可热B旋律入场卷谈笑风生饮鸠止渴C 坐镇搔痒病出其不意趋之若鹜D亲睐挖墙角不能自己磬竹难书3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A. 夫(那个)执舆者为谁趋(快步走)而辟之B. ..往者不可谏 (劝谏)见(介绍,引见)其二子焉C...异乎三子者之撰 (陈述)其言不让 (谦让),是故哂之..D. 足食,足兵.(军队),民信之矣 可使有勇,且知方.(方向)也4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使(让)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怨天尤.. 人)B 请事 (从事,实行)斯语矣起(站起来)予者商也C ..弃而违 (违反)之由也兼人,故退 (后退)之D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类推)闻斯 (就)行诸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是鲁孔丘与植其杖而芸B 长沮、桀溺耦而耕 令之从政者殆而C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尧舜其犹病诸D 无欲速, 无见小利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彫也6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举直错诸枉B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如日月之食焉C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而谁以易之D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明日,子路行以告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A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 者直B己欲达 而达 人....C 我欲仁 ,斯仁 至矣D 问知 。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含答案)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班级:姓名: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曰:“告夫.三子。
”夫.执舆者为谁 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而谁以.易之C.孔子沐浴而.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D.何德之.衰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道义)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曰“告夫三子”者.②往者.不可谏③是鲁孔丘与.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②如之.何其废之③明日,子路行,以.告④子路行以.告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子见夫子乎.②有心哉,击磬乎.③见其二子焉.④使子路问津焉.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至,则.行矣②深则.厉,浅则揭③夫执舆者为.谁④何以伐为.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陈恒弑其.君 B.植其.杖而芸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子路从而.后A.植其杖而.芸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杀鸡为黍而.食之C.趋而.辟之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阅读练习中 庸1、请补充完整“中庸”的四个内涵:、、和。
2、简单解释“仁义”的含义:“仁”即,“义”即。
3、“乡愿”就是,孔子厌恶“乡愿”的原因是。
4、对于“狂者”“狷者”,我们应持的观点看待。
往好的讲,“狂者”是的人,“狷者”是的人。
5、“礼之用,和为贵”揭示了“和”“礼”之间的关系,请概括之:,据此可以推理出一个启示:我们不能为了达到“和”而违背了“”。
所以,“和”的结果的出现,要通过“”“”的检验。
6、(1)辨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本质区别。
“和而不同”是 “同而不和”是(2)“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7、孔子反对“乡人皆好之”的评判标准是为了让我们警惕,评判“好人”的最好人选应该是“”,因为它是“”的结果。
8、“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关系:。
9、中庸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达到“和”,作为君子、仁人,不应为了“和”而无视“恶”的行为,所以孔子厌恶 、、和。
子贡厌恶、和。
10、理解下列关系图。
过犹不及,不走极端中 道执两用中 (多变) 所贵者权仁义为准礼的检验和(包容了不同)11、掌握以下几个概念:(1)过犹不及。
(2)执其两端:“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
这就是说,在几种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个最佳结果就是“中道”。
(3)关于“中”的认识。
A.“中”不等于折中。
B.中无定体,随势而变。
(4)所贵者权(通权达变——变通)。
(5)“和”的认识:“和”绝不意味着没有或无视不同意见,相反地,中庸学说肯定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视“不同”为理所当然。
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相信唯有让介乎极端之间的各种异见,特别是对立因素充分沟通、辨析,折冲,兼容其合理因素,加以运筹统合,达到统一或调谐,方才能够得“中”,从而导致美好的结果。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答案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探究案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对待孔子人生追求有不同态度的有两类人,他们各是谁?请概括他们对孔子行为的评价。
明确:一、认同、赞许孔子人生追求的一类人:①仪封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②晨门——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否定、讥讽孔子人生追求的一类人:避世隐者:①长沮、桀溺——“是知津矣。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②楚狂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③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2.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明确: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常常被称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
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3.人生道路上,坚守和放弃的选择时时摆在我们面前,煎熬着我们,也成就着我们。
结合本篇课文,写下你的感受和思考。
明确:开放性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面对选择,一定要有坚守,要有原则和底线。
无原则和底线的选择尽管会有一时之得,但从长远来看往往得不偿失。
训练案1.B2.D3.C4.D5.B6.B7.D(孟子)二、当仁,不让于师探究案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2. 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明确: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
《论语选读》默写
《论语选读》练习一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
2.子曰:“,是谓过矣!”
3.子曰:“,非道弘人。
”
4.子曰:“,则远怨矣!”
5.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
”
6.子曰:“岁寒,。
”
7.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论语选读》练习二
1.子曰:“,,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造次必于是,。
”
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之与比。
”
子曰:“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
4.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
5.子曰:“,不知其可也。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选读(红对勾)练习答案
红对勾练习答案(论语选读)为政以德1.pìrǎn shâng zhuān yújìsìbìxiádúhãyǎn kuîyìào2.⑴整治,整顿。
⑵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⑶到,往。
⑷驾驭车马。
⑸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⑹费用,用度。
⑺役使。
⑻代指国家。
⑼陈:贡献。
就列:就任职位。
⑽国:诸侯的封地。
⑾同一类的人。
⑿批判,指责。
⒀收成。
⒁仆,倒伏。
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⒂努力。
⒃亲身从事耕种。
3.⑴共拱环抱,环绕⑵道导训导⑶道导治理4.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
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⑸动词活用作名词,不守道义的人。
⑹动词活用作名词,道德高尚的人。
⑺名词活用作动词,好比风。
⑻名词活用作动词,好比草。
⑼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优秀的人。
5.⑴治理/作为/句末语气词,呢/动词,此处可译为“编造”/介词,替/介词,给,替⑵国政/法制,禁令。
⑶如果/一定⑷扶着盲人走路的人/辅佐。
⑸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代词,这⑹动词,责备/形容词,错误的/名词,过错。
6.⑴古义:让……担任今义:认为⑵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⑶古义:①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②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⑷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7.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德为政”。
⑵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时使民”。
⑶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要前置。
⑷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⑸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⑻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于邦内谋动干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复习资料(201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
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甲(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2)一致。
孔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认为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
乙符合。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阳场口中学2011年三月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乙文:老子的话意思是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
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
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
“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绍兴一中2011年4月高三回头考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
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适中(度)”交往。
(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乙文不正确。
“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
1.(2012预测创新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甲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
忠:恕:(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3)宋儒所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请结合孔子的言语加以分析。
答案:(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2)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
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
(3)不一致。
孔子所说的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面对君臣父子关系时,强调各守其分,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的情况也同样应该反对,而宋儒的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与绝对化,即只讲臣子的义务,而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2(2012预测创新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甲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3)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
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
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3.(杭州学军中学12月月考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4.(杭州外国语学校3月月考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甲《论语》对后代文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诗句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乙孔子一直提倡“礼乐”的重要性。
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
这和当时隐居避世的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的理想从本质上来看是完全一致的。
(2)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礼乐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是一种重义崇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他们认为富贵如同浮云,聚散不定(或为时短暂,或于己无关),如果明白这一点,自然不会受富贵的诱惑,不会迷失自我,能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
(2)不正确。
孔子思想的主导面是积极入世,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创造出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只是在“天下无道”时才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而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是怀着无为的襟怀主动选择避世的。
5.(镇海中学、绍兴一中联考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答:答案:(1)追求利欲无可厚非,但这必须坚守“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孔子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生活,追求利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了得到利欲而不顾廉耻,就会酿成大错。
6.(宁波效实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卷)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答案:(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7.(温州八校联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甲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乙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凡事都要讲和谐,要做到以和为贵,就应当调和各种矛盾,就应该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只有这样,才能和气生财,和平共处?才能走向社会大同。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和”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