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课件

中国文化史课件

五 礼乐制度
礼仪制度是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
三大关系而制定的,礼分别代表了神权、族 权、君权。 周礼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
第三章 解放的时代
一 礼崩乐坏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史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散落民间,凭借 掌握的六艺知识,或聚徒讲学,或著述立说,学术 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 断。并且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得到了 更广泛的传播。(如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规模已相当可观。(“孔 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后车 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 文公下》)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终 致百家争鸣之势。
三 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儒、墨号称显学,战国时期,则
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四 区域文化
周统治时期,王室掌握主流文化,但在更广
大的社会领域内,土著文化各有其传统,并 没有被周文化同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春 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近乎崩溃,诸 侯国各自为政,文化各异,各具特色。李学 勤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大致可以划分 为七大文化圈。
四 区域文化
中原文化圈:黄河中游,以建都洛阳的东周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史教案

中国文化史教案

日本冠礼
韩国笄礼
及笄

第三章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
, 第一节 婚礼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白虎通· 嫁娶篇》:“人道所以有嫁娶何?以为 性情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伦之始,莫若夫 妇”。 《礼记· 婚义》:“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 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白虎通· 嫁娶篇》:“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 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
“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同牢合卺
同牢合卺
同牢合卺
同牢合卺

七、关于婚礼用雁
《白虎通·嫁娶篇》 “纳采、问名、纳吉、请期、 亲迎,以雁为贽,纳徵用玄纁,不用雁也” 《白虎通·嫁娶篇》:“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 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 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 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 也。” 1、取其与阴阳相顺之意,示妇人从夫之义,确立夫妇的 尊卑地位。 2、婚礼是喜事并暗示着生命延续,所以用充满活力的雁。 3、不失节,不失时,守其诚信。 4、嫁娶要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2、国内


任继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 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 用等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 成果。 张岱年: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 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 共业也” 梁淑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文 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一切无所不包。” 《中国文化要义》 钱穆:“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 活之全体即是文化”
六、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中国文化史导论范文

中国文化史导论范文

中国文化史导论范文
中国文化史一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到中国的历史发展、
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和宗教等众多领域。

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
程可以追溯到以周朝为轴心的演进发展。

根据《史记》的记载,从汉朝的
秦朝开始,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帝国,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
的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建立,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的统一文明。

在汉朝以前,中国的文化融合了各地方特色,文字、建筑、艺术等文化现象存在多样性。

几千年后,秦朝结束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性兴起,以
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受到其他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如法家、道家、金刚乘、波斯教等,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复合体,由此构成了中国的文
明史背景。

到了汉朝和三国时代,中国的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印刷术、绘画、雕
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书法、诗歌、音乐、戏剧等文艺形式也
逐渐形成,而且这些艺术形式也受到审美理论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进而形
成了大量精品艺术品,如《离骚》、《红楼梦》等。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出现以及宋朝的文化大兴,中国文明进一步发展壮大,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除了古代文化,我们还不能忽视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当然,我们的文化之旅不能止步于过去,还要关注现代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了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本《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我们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由于其独特性和发展历程而被誉为世界文化宝库。

在中国文化史中,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艺术,更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史的知识梳理:
1. 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力来源于汉族文化。

汉族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主体。

它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习俗礼仪和思想理论。

2. 中国文化史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中,古代文化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文化朝代。

每个时期都有独创性的文化成果和精华。

3. 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诸子百家等不同学派。

其中,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汉字书法、中国画、剪纸、茶道、烤鸭、中国结、京剧等。

其中,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5. 中国文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长城、故宫、西双版纳、太湖等国内外著名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些主要内容,其中仅仅是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史(历史概念)

中国文化史(历史概念)
小纂秦汉时期也为中国奠定了疆域和思想的基础。秦始皇焚书坑儒,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之后,又统一度量 衡。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 能够经两千年而延续中国正统思想的地位,原因在于其经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的补充与改造,已经综合先秦 时期各种思想于一体,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以探讨先秦儒家思想为目的的经学也在在汉朝成形,成为传统中 国学术的重心。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开放运动其规模之大历史之长也为仅见。人文思想在此时期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支柱。诸 子百家在这个历史阶段各自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处世思想,其中,为孔子、孟子、荀子所主张崇尚伦理道德的 儒家、为老子、庄子、列子所主张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为墨子所主张的墨家、为商鞅、韩非所主张的法家并为 后世中国最重要的思想。
谢谢观看
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 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上中下游。 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近代以后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 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 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要之,或谓自太古至秦、汉,为中 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自明清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 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
夏商西周
大禹雕塑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于夏朝,宗法制度完备确立在西周,其是 在晚商的长子继承制的法则上加以严格规范与执行。标志为嫡长子继承制、土地分封制与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礼仪”对每个士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实际上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未成文的习惯 法。在宗统范围内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即规定了地位的高下。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体 制下,“国”与“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扩大的,“家”的精神乃成为各级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 末期已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华社会。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天下只 有一个共主的观念,这种思想也为秦汉帝国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宗法制度的影响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影响,也 不限于统治阶级,它在后世成为平民社会宗族概念的基础而普遍传承。

《中国文化史教案》word版

《中国文化史教案》word版

《中国文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特点和成就。

3. 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4.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阶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国文化史》等相关书籍。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4.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成就。

5. 第五课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3.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

4. 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2. 举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具体案例。

3. 文献法: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经典文献。

4.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特点和影响。

八、教学准备1. 补充教材或参考资料:收集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宗教和信仰、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相关资料。

2. 视频或纪录片:准备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中国文化史分期

中国文化史分期

六、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 末迄今
1、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家非君崇公, 将民本思想推至新阶段,开启启蒙主义的 先河。 2、现代西方文化从沿海登陆。两广、江浙 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前 沿。 3、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和转折。

1、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整合 是这600年间文化的一大主题。 2、另一大主题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 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交融。 3、这一时期放生了文化中心向东向南的转 移过程。

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 叶
1、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赋税制度发 生变化,以及宋明几代的赋税改革越来越 明确朝廷对于平民的直接经济关系。 2、城市由单纯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演变 成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 3、宋明理学大放光彩,一定意义上也是儒 家人文理性的复归。 4、日益强化的君主集权格局下,官僚政治 实行文武分离。
中国文化史分期
丁丹丹 2014.03.07
中国文化史分期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1、中国境内分布数量广泛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 代到新时期时代 的居民,体质上存着明显的承续、发展的人种学序列。 2、经历了一百多万年的采集渔猎活动,中国境内的原始 人积累了丰富的 动植物知识,大约在新时期时代开始了农业栽培好家畜 (chu)驯养。 3、中国前文明时期的文化遗址数量极多,分布极广,它 显示中国文明的 多元发生。

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 西周至春秋、战国
1、中国范围内普遍出现了文字、青铜器、 宫殿、祭坛等,中国文化跨入 文明门槛。 2、中国青铜时代的技艺特点,如铜锡合金。 3、中国前文明时期的文化遗址数量极多, 分布极广,它显示中国文明的多元发生。

中国文化史研究内容

中国文化史研究内容

中国文化史研究内容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起源: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和内涵。

2. 思想文化: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演变和影响,以及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制度文化:研究中国制度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等,探讨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4. 物质文化:研究中国物质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科技、工艺、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探讨这些物质文化如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5. 民俗文化: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民间信仰、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探讨这些民俗文化如何体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6. 文化交流: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包括贸易、宗教、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探讨这些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7. 文化转型与现代化:研究中国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总之,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文化史考研真题

中国文化史考研真题

中国文化史考研真题中国文化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研中,中国文化史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考生熟悉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中国文化史考研真题展开讨论,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夏、商、周,并延续至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

每个朝代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经籍、史书、诗词、艺术等。

1. 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体系、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科技发展等方面。

思想体系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

政治制度则包括君主制、官僚制等。

经济形态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商业社会过渡。

科技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造纸术、火药等方面。

2. 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

此外,古代文化还有大量的诗词、戏剧、绘画等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白描山水》等。

第二部分: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文化符号的改变,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

1. 文化符号的改变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符号与传统文化的符号存在一定的变化。

例如,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书籍所替代;传统的中国结、剪纸等手工艺品逐渐衍生出各种时尚产品,如手机壳、T恤等。

2. 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家族观念开始弱化,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强调。

同时,传统的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但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三部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文化的传播涉及到语言、艺术、文学、电影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1文明: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物质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即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精神文明决定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和开化的标志。

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同时又对社会和经济、政治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2狭义文化:在定义文化的时候应注意的是文化本身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3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指宗族,宗法,即宗族之法。

它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至周代结合政权的分封制而完备起来。

它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

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

它对于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4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文化史 ppt课件

中国文化史 ppt课件
❖ 禅让:尧、舜、禹——家天下
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 文明的初现
❖ “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 青铜器的使用,国家的出现等。
❖ 中华文明起源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华文明 西来说”,一种是“黄河流域中心论”。(文明发 生的一元论)
❖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 研究》,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形成划分为三大 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
三 传说时代
❖ 2、东夷集团,在黄河下游,属大汶口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等分布区。(蚩尤、后羿)
三 传说时代
❖ 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 西一带,即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伏 羲、女娲)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集团之间矛盾冲突,最后华夏集团取胜。 多民族融合发展。“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 历史称号,“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 的人文始祖。
三 传说时代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 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 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 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 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 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
——郭沫若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文化集团 1、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位于仰韶文 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内部分为两支: 姬姓的黄帝氏族,姜姓的炎帝氏族。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展,如苏、黄、米、蔡四
北方地区
大家的书法等

• 诗歌、绘画等艺术的发
关陇地区
展,如北宗山水等
• 书法、篆刻等艺术的发
展,如欧阳询、颜真卿的
书法等

• 诗歌、绘画等艺术的发
展,如长安画派等
• 书法、篆刻等艺术的发
展,如颜真卿、柳公权的
书法等
04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 先秦时期
• 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等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诸侯争霸、中央集权等
• 秦汉时期
•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制等
• 汉朝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等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三国鼎立的政治制度:三国分立、官制改革等
• 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政治分裂、民族融合等
• 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文化创新与发
家的传播与发展
世的传承与发展
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0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承
• 儒家思想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
• 儒家思想在现代文化中的体现与传承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等价值观
• 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中国古代民俗风情的实践经验对现代民俗风情的研究具
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重要参考价值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07
中国古代民俗风情

中国文化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

中国文化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

中国文化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化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做出评估。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中国文化史属于自设专业(自设专业是指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没有,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立的专业),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中国文化史是近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历史学的分支学科。

这门学科的对象和任务是,研究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而又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规律;研究文化整体内部诸形式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研究文化特征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因素及其历史过程;研究文化整体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及其历史实践过程。

这是一个以认识中国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国民性格为最终目标的重要学科。

2.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方向有:01 中国制度文化史02 中国地域文化史03 中国学术文化史04 中日文化交流史(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武汉大学为例)3.考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中国近现代史②史学概论(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武汉大学为例)二.专业培养目标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在中国文化史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文献有较好的功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了解本专业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较好地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有较强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二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

四.招收此自设专业的院校及开设年份武汉大学(2003年)五.就业方向毕业后能从事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到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及国家行政单位、企业等从事工作。

六.就业前景虽然历史学类专业比较好考,但是就业不是很广,以后大多走研究这条道路或进学校当老师,竞争非常激烈,因而职业发展空间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1.直立人,亦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有──巫山人。

1986年发现于四川巫山,距今200万年左右。

元谋人。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的直立猿人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可能已会用火,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蓝田人。

1963年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65至80万年,脑容量约在780ml,同时出土还有旧石器初期的打制石器。

北京人。

1929年发现于北京西南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距今50万年左右,平均脑容量为1075毫升,身长约法156厘米,群居洞穴,狩猎为主,打制石器,用火痕迹明显。

〔图2-2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早期智人化石地点分布图。

〕2.智人,亦即“完全的人”,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古人)主要有──马坝人。

1958年发现于广东韶关马坝乡狮子山洞穴,距今20万年,体质与尼安德特人相类。

大荔人。

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距今10万年。

长阳人。

1956年发现于湖北长阳赵家堰洞穴,晚于马坝人,早于丁村人。

丁村人。

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距今约5万年。

晚期智人(新人)主要有──柳江人。

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晚于丁村人,早于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内,距今1·8万年。

资阳人。

1951年发现四川资阳黄鳝溪,距今7千年。

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呈增长趋势,如蓝田人780ml,北京人859—1225ml,山顶洞人则为1400ml,逐渐逼近现代人的脑容量。

这表明,古人类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智力稳步增进。

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

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直至柳江人、山顶洞人,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体质特征,如颧骨高、颧面前突且垂出,上门齿呈铲形结构,鼻子较宽,下颌圆枕多见、发育有矢状脊等等。

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各地区居民的体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从骨骼的异常变形还反映出各地存在着一些区域性特殊风俗(如人工拔牙、头骨枕部畸形、口颊含球等),但是这只能意味着早期蒙古人种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体质多样性。

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居民,在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的主干水平下发生和发展的,构成中国原始先民的人种特征中没有发现西方人种的成分。

中国人种不是外来的而是独立起源的,它对后来中国文化持久稳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

人类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而劳动的特征和前提是制造并使用工具。

古人类只能对自然物(如木、骨、石等)稍加制造,充作某种用途的工具,使手臂得以延长。

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木亡石存”,今日我们所能得见的古人类的工具遗留,主要是石器。

“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上述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资阳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

这百余万年间,古人类用碰砧、打击、刮削等方法,对石块进行简单加工。

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也具有部分共同的特点,如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次之,刮削器、尖状器两类工具最为普遍,以石锤直接打击、单向反面加工石器的方法为主,石斧不发达等等。

2在距今1万2千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除此之外,农业、养畜业和陶器制作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被引入中国,始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中国考古发掘的100项重要成就中,就有近30项是关于新石器文化的发掘。

在中国大陆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处以上,已发掘的也在400处以上。

其中比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文化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刀、斧、锛、凿等,骨器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猪、狗等家畜。

属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期。

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所以也曾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

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半坡博物馆。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页。

2《二十六年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3─46页;《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图1-3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早的专用汲水器。

〕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

陶器为黑陶,纹饰多为绳纹和刻画动植物的花纹。

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说明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同先后,在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原始文化。

〔图1-4骨耜。

南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具,常用动物的肩胛骨制成。

〕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距今约六千年,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的黄河下游地区。

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多而精致,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

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主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与早期龙山文化相当。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千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镰和蚌镰。

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发达。

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掘出黑陶,又称“黑陶文化”。

此外还有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南舞阳贾湖、甘肃秦安大地湾、湖南澧县城头山、内蒙赤峰兴隆洼、陕西临潼姜寨、四川巫山大溪、河南陕县庙底沟、山东章丘城子崖、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甘肃临洮马家窑、辽宁凌源牛河梁、山西襄汾陶寺、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台湾台北圆山等等,都是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这些新石器遗址分布广泛,基本遍及今天中国领土所有省份,考古学家将其概括为“满天星斗”。

这表明,中华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地活动在东亚大陆及周边岛屿,其生活样态、物质和精神成果,在享有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相当的差异性。

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与使用木石工具相同时,人类开始用火。

火的保存、使用及获取,使人类在暗夜和严冬获得光明与温暖,不再“茹毛饮血”、“伤害腹胃”,而得以“熟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

从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从生食到熟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巨大进步。

中国人颂扬“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燧人氏1;希腊人赞美窃天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正是对于“用火”这一伟大进步的追怀纪念。

元谋人遗址已发现用火痕迹;而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6米,表明至少在50万年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图1-5山顶洞人的耳坠。

其制作方法是人工磨平并对钻成孔。

〕旧石器时代早期(如北京人时期),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即古籍记载的“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21《韩非子·五蠹》、《白虎通义·号·三皇五帝》。

2《吕氏春秋·恃君览·恃君》。

旧石器时代中期(如马坝人、丁村人)和晚期(如柳江人、山顶洞人),随着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男女分工明显,逐步由血缘公社转变为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也即距今七八千年前后,中华先民的生活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直接攫取(被动依赖)自然物的采集、渔猎经济开始向生产性的农业、畜牧经济转化,先民获得较稳定、丰富的生活资料。

这就是所谓“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人类的文化史也由之实现一大飞跃,有西方学者将这一转化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农业革命”,或“第一次浪潮”2。

其实,中国人很早便意识到攫取经济与生产经济分离.........的划时代意义,不过将其功勋归之“神农”这位文化英雄: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3传说创制耒耜、教民耕稼的“神农”,实则是母系氏族时代众先民的代称,而其间发明定居的农业耕作,培植农作物的主要劳绩应当归功于妇女,当时男子主要从事渔猎。

东亚大陆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考古资料和农史文献显示,古代先民在温暧湿润、土壤肥沃的黄河、长江流域,选择和培育了包括谷物、蔬菜、油料、纤维和果木在内的诸多农业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