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_黄宁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6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une.2012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ol.20.No.2

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

黄宁夏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并将许多优秀作品译成英语,在西方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林语堂的诗词翻译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并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正确的诗学观保证对原作深度的理解,他所创立的翻译美学观为其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驾驭中英双语水平则成就其翻译达到高超境界。三者结合使林语堂的诗词翻译成为中国诗词翻译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典范。

关键词:林语堂;诗学观;古典诗词;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76(2012)02-0118-05

Abstract:The well-known translator Mr.Lin Yutang loved ancient Chinese poems so much that he put many excellent clas-sics into English,which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 west.Th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by Lin Yutang have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and prestige in the academic fields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his views on poetics,his aesthetic view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his skilful handling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Key words:Lin Yutang;view on poetics;Chinese ancient poetry;translation strategy

1.引言

作为一位国学大师,林语堂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爱好与关注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学者。从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高度,他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深刻领略其价值意义。一生中,林语堂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为人生使命,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介绍给西方,为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林语堂对诗词情有独钟。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化界出现崇尚新体诗和西洋诗的潮流并出现对中国古典诗词质疑和批判的声音。部分文化精英极力否定古典诗词的价值(郑敏1993:5-20)。具有东西方视野的林语堂虽不否定新体诗和西方诗歌,但却对中国旧体诗词进行潜心钻研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这大大超越了许多形式层面的旧体诗论者,也整体地超越了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视野、观念和境界”(王兆胜2007:79)。在他的诗论中,林语堂不仅赞美古典诗词的深度内涵和语言魅力,并且充分肯定了中国诗歌的社会功能。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古典诗词自然成了林语堂国学研究和向西方推广的核心部分。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并对西方读者阐释其意义内涵贯穿着这位文学翻译家的艺术人生。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林语堂的美学翻译观及高超的双语功底决定了他的诗歌翻译必定会赢得西方读者。

2.林语堂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

2.1林语堂的诗学观

林语堂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他认真学习、积极创作、潜心理论钻研,构建自成体系的诗学观。在他的许多论著里,林语堂对于古典中国诗词进行了系统化的诠释和精辟的论述。而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论述则出自在引起西方轰动的著作《吾国与吾民》中的第七章中对诗的论述(林语堂2006:230-242)。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诗词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人生观教育意义。“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盖宗教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为对于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替中国文化保持了圣洁的思想”(林语堂2006:230-231)。为什么诗在中国如此重要。林语堂做了以下的解解释:首先归功于中国人的艺术和文学天才。中国人在“具象的描写”和“环境景象的渲染”方面表现卓越,同时擅长于“约言、暗示、联想、凝练和专注”。这种文学才华自然使得中国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卓越(林语堂2006:231)。

中国人与诗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林语堂(2006:232)认为:“诗完全是思想染上情感的色彩。而中国人常以情感来思考,……”

汉语也是造就中国成为诗的国度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国语言的“活泼清明”非常适宜诗“活泼清明”的表达,汉语的简约和语旨非常适合诗的“含蓄暗示”。汉语的“字面的描摹”有利于“具象的描写”。而中国语言的

音节特点使得汉语“具有一种明朗可歌唱的美质,非任何无音调的语言所可匹敌”(林语堂2006:232)。

除此之外,林语堂还提到中国诗画同系更使得中国的诗美轮美奂,令人惊叹。这种观点实际上得到当今中国文化界的广泛认同。

在反传统的潮流来势猛烈的情况下,林语堂对中国诗词的捍卫让人领略到他对真的坚定捍卫,对美的执着追求。而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他的推论是理智和逻辑的,因此,他对诗的诠释在西方引起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

2.2林语堂的诗歌创作

林语堂不仅对中国诗词进行深入的钻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他8岁开始写诗,一直到晚年,诗词创作伴随他的人生与学术研究。林语堂共创作30多首诗词,涵盖古体、近体、词曲和白话诗等各种诗体。在创作方面,林语堂酷爱古诗词且不排斥新体,足见他宽阔的胸襟和包容态度。林语堂的诗作风格如其人生,幽默谐趣、睿智洒脱,透露出林语堂的过人才气。

年轻的林语堂,血气方刚,对于社会上的乱象毫不留情。他曾发表了一首现代诗《咏名流》,辛辣地讽刺段祺瑞政府文化帮凶,为社会大众“出出气”(林语堂2008:196-198):

他们是谁?

三个骑墙的能干,

一个投机的好汉;

他们的主义:

吃饭!吃饭!

他们的精神:

不干!不干!

他们骑的什么墙?

一面对青年泣告,

一面和执政联欢;

他们的主张:

骑墙!骑墙!

他们的口号:

不忙!不忙!

……

这首诗让人看到一位正义青年胸中的亢奋,并透露出这位才子的语言睿智。

林语堂喜爱《红楼梦》,热衷于红学研究,专门出版红学研究专著《平心论高鹗》并按《红楼梦》中的《枉凝眉》原韵填词一首(林语堂1994:12):

叹一枝仙笔生花,偏生得美玉有瑕。若说没续完,万千读者迷着他。若说有续完,如何学者说虚

话?这猜谜儿啊,教人枉自嗟呀,令人空劳牵挂。

一个是半宫客,一个是傲霜花。想此人能有多少笔

杆儿,怎经得秋到冬,春挥到夏?

这首词不仅从一个侧面说明诗歌创作与他的学术研究密切相关,也让人体现出他的填词才能。

写诗填词伴随林语堂的一生。70岁时,林语堂写了一首词《临江行》(林太乙1994:250)致谢为他出版小说The Flight of the Innocents的出版界同仁:

临江行

三十年来如一梦,

鸡鸣而起营营,

催人岁月去无声,

倦云游子意,

万里忆江城。

自是文章千古事,

斩除鄙吝还兴,

乱云卷尽盜纹平,

当空明月在,

吟咏寄馀生。

这首词透露出林语堂归根还乡时对人生回顾和感叹。

可见,林语堂不仅爱诗而且爱写诗。上述几例诗作足以让人们领略林语堂对诗歌创作的喜爱和追求,也看到这位语言大师的风趣幽默和语言才华。诗词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他的诗学观,是其诗学观的一部分。

3.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与译诗策略

3.1林语堂的翻译美学体系

林语堂的对外翻译水平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除了他的国学修养和英语功底外,林语堂的翻译理论高度无疑是成就他成功翻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体系全面,涉及了翻译标准、翻译美学、译者地位等诸多问题。他的研究和指导性结论对以后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翻译观得到当今翻译界的肯定和认同(黄宁夏2007:86)。纵观林语堂的翻译学术研究,林语堂对中国译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达意传神”翻译美学理论。翻译学家王秉钦教授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一书中将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列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十大重要学说之一(王秉钦2004:174)。

在林语堂的翻译美学体系中,翻译标准是其核心部分。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由三部分构成: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林语堂1994:304-321)。其中“忠实”和“通顺”是对传统翻译标准中的“信”和“达”的肯定和传承,而“美的标准”则是对“雅”的发展和创新。林语堂是将现代美学纳入翻译标准的倡导者之一。实际上,林语堂“美”的标准是专门对像诗歌这类文学作品而言的。

关于翻译“美”,林语堂首先从翻译主体入手,他认为译者不仅要对读者负责、对原著负责,而且要有艺术上的责任。理想的翻译家应当把翻译当成一种艺术(林语堂1994:318)。同时,林语堂翻译美学对翻译的美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