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_李七渝
人类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人类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器官移植已成为解决许多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
然而,由于免疫排斥反应,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和困扰。
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并减少药物依赖性,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与免疫耐受相关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在人类器官移植免疫耐受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一、免疫耐受的定义和现有方法要实现长期稳定地接纳异体器官,需要建立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于同种或异种抗原产生较弱或无明显反应的状态。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免疫抑制、肝源性容忍、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细胞调节和共刺激因子等干预。
二、新型治疗策略的突破近年来,人们对于免疫耐受的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型治疗策略的突破为实现器官移植中的长期免疫耐受状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1. 免疫抑制药物的个体化应用传统上,移植手术后常规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药物来减少排斥反应。
然而,这种方法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并且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
因此,个体化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检测接受者血液中特定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在移植前就可以预测其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从而调整剂量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2. 共刺激因子阻断治疗共刺激分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阻断其信号通路可以有效减少排斥反应。
最近成功开发出针对共刺激因子CD40/CD154、CD28/B7等的抗体,通过干扰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降低免疫应答,进而达到免疫耐受的目标。
这一新型治疗策略在实验动物和早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免疫细胞调节治疗淋巴细胞调节(Lymphocyte Regulation)是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一类特殊T细胞群体,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与免疫细胞调节相关的基因,这为寻找治疗器官排斥反应和提高移植成功率提供了方向。
通过改变或增加特定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可以减少排斥反应并增强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Ii fml u  ̄ 【IIn e l f I舡q0 I m r 0ea 。 I 砒 r l ToI. el 6
。u a d e I I
[ x
m出] -Ⅲuetea ̄;。0t 唧 n l n or ppo 豳;dnf ∞u rgl o l ed  ̄ i ; eu t y a r T倪I 6
[b A蜊 ]
imue r m n 燃pm8 .T ec“ c e h 0 a
r ,出em ∞。
,
4 03 , 妇 ) 0 0 8
o eid  ̄ ft n u h o 蚰 u etl f n o ̄ e wi m l t p g h  ̄ o mu fi Ⅱ
免 疫耐 受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李七渝 , 张绍祥
( 第三军医大学人体解刹学教研 室, 重庆 403 ) O08
[ 摘 要 ]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特异性免 疫无 应答状态 , 疫应答 的一 种特 是免
殊形式 , 免疫应答 的复杂性决定 了免疫耐受诱导 的复杂性和 困难性。随着免疫学 的发展 , 人们对 免疫耐受 产生 机制有 了较 多 的认识 。本文对免疫耐受与细胞 凋亡 、 调节性 T细胞及树突状细胞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害的、 过量的和无 功能细胞、 维持 自 身稳态的中心环 节。细胞凋亡发 生于分散 的单个 细胞 , 其重要特征 是细胞皱缩, 细胞质浓集 , 核染色质 固缩 , 细胞核裂 解, 终末期形成凋亡小体 , 被巨噬细胞或相邻细胞吞 噬。某些器官 , 如角膜和睾 丸属 于免疫 特赦 器官 . MC H 错配 的移植也不会 发生排斥反应 。M yr J ee 等“
[ 作者简介】 李七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一)女 . 1 2 . 重庆市人 , , 士 . 9 助教 硕 主要从事断层解剖 的 究 。 研
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研究与免疫调控方法
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研究与免疫调控方法引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由于干细胞移植后的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免疫冲突,移植物排斥反应是当前干细胞移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了提高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免疫耐受性和免疫调控方法。
一、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研究1. 免疫耐受性的定义:在干细胞移植中,免疫耐受性指的是宿主对于移植干细胞的无排斥反应和能够长期维持移植物的功能。
2. 免疫耐受性的机制:(1)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免疫调节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能够通过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和直接杀伤来改变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实现移植物的耐受。
(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控制宿主对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常用方法。
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攻击,从而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3. 免疫耐受性研究的挑战:虽然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然面临着以下挑战:(1)不同类型的干细胞移植所要面临的免疫排斥反应机制不尽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种干细胞的免疫耐受性机制。
(2)免疫耐受性的维持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移植物长期状态的监测。
(3)干细胞移植后的宿主免疫系统对于其他感染的应激反应可能受到干细胞移植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相互作用。
二、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调控方法1. 免疫调控的目标:在干细胞移植中,免疫调控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提高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性,同时尽量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抑制。
2. 免疫调控方法的分类:(1)药物干预:目前,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霉素A、甲氨蝶呤等药物。
通过使用这些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但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的风险。
(2)细胞疗法:细胞疗法是通过将特定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或免疫调节细胞(如Treg、NK等)移植到宿主体内,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提高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目的。
恶性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与治疗创新
恶性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与治疗创新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的重要议题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耐受性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研究恶性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并寻求新的治疗创新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领域。
1. 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1.1 免疫逃避机制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逃避机制,通过阻断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攻击,使得恶性肿瘤能够逃脱免疫监视,从而无法被免疫系统有效清除。
这种免疫逃避机制包括抗原缺失、免疫抑制和免疫规避等,对于肿瘤的免疫治疗造成很大的挑战。
1.2 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还包括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即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下受到抑制或功能异常的影响,无法发挥应有的抗肿瘤效应。
这些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它们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免疫耐受性。
2. 免疫治疗的创新研究2.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免疫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它通过抑制恶性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PD-1和CTLA-4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的重要靶点,这些药物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2 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另一项备受关注的免疫治疗创新,它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具备更强的抗肿瘤能力。
CAR-T细胞疗法已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逐渐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治疗。
3. 未来的研究方向3.1 组合免疫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组合免疫治疗,即将多种免疫治疗策略进行组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例如,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CAR-T细胞疗法结合使用,可以在提高免疫细胞活性的同时降低免疫逃避。
3.2 新型免疫治疗靶点的发现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以丰富免疫治疗的手段。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恶性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中发现了许多新的分子标记和信号通路,这些发现为开发新的免疫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免疫耐受论文_学位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引言------------------------------------3 正文------------------------------------4 免疫耐受简介--------------------------------------4免疫耐受机制--------------------------------------4 中枢耐受---------------------------------------4外周耐受---------------------------------------5 小结-------------------------------------------7 参考文献-----------------------------------8 致谢-----------------------------------9摘要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主要有两种:固有性免疫耐受(天然性免疫耐受)和适应性免疫耐受(获得性免疫耐受)。
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是获得性免疫耐受的两种形式。
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是中枢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其核心是克隆删除;而外周耐受主要与T细胞无能,调节性T细胞和T细胞的克隆清除的作用有关。
其中,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白介素-10对T细胞的外周耐受诱导建立影响巨大。
关键词:免疫耐受;克隆删除;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白介素-10AbstractImmune tolerance is 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 which exposed to when immunologically activated cells are contact with antigenicity substance .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immune tolerance: inherent immune tolerance( nature immune tolerance) and adaptive immune tolerance (acquired immune tolerance). The two forms of acquired immune tolerance are central immune tolerance and 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 the main mechanisms of central immune tolerance are negative and positive selection. And its core is to clone deletion. While 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 is relate to T cell anergy, Treg and T cell clonal elimination. Among then ,immature dendritic cell and interleukin-10 have a deep influence to inducible and establishing 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Keyword : immune tolerance clonal deletion immature dendritic cell interleukin-10引言近年来,随着对疾病不断深入的研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人们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治疗方案。
免疫耐受与免疫系统发育之研究新进展
免疫耐受与免疫系统发育之研究新进展引言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的病原体。
然而,免疫系统必须在两个方面达到平衡:对外来威胁做出足够的反应,同时又要保持对自身组织的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调节,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免疫系统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免疫耐受和免疫系统发育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本文将介绍这些新进展,包括免疫耐受的机制和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发育的信号通路和影响因素。
免疫耐受的机制和调节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调节的过程。
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包括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和免疫抑制。
中枢耐受是指免疫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对自身抗原的删除或失活。
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免疫细胞通过抑制因子或调节性细胞来阻止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是指一些细胞或分子通过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的调节主要涉及到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免疫核苷酸受体(TLR)的作用。
Treg细胞是一类具有调节或抑制作用的CD4+ T细胞,能够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
TLR是一类能够识别病原体分子特征的受体,在免疫耐受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组也对免疫耐受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微生物组是人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组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产生调节因子来调节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发育的信号通路和影响因素免疫系统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发育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T细胞受体(TCR)信号通路和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
TCR和BCR是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能够识别抗原并向细胞传递信号。
除了TCR和BCR信号通路外,一些细胞因子也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发育。
例如,白介素(IL)家族的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免疫耐受的形成》
医学免疫学毕业设计设计题目:关于免疫耐受的研究及其现状摘要:免疫耐受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免疫应答的复杂性决定了免疫耐受诱导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耐受有了较多的认识。
本文将对免疫耐受的机制、形成及维持、打破的过程、诱导方法和前景进行简述。
关键词:免疫耐受;免疫抑制;抗原;机制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机体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免疫无反应状态 ,或称为负免疫应答。
它是一种抗原刺激物引发的另一类没有破坏行为的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是特异性的 ,只在特定状态对特定抗原无应答 ,这不同于免疫抑制或者免疫缺陷。
免疫耐受是可以获得的 ,而非遗传决定;它可是天然发生 ,也可由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解除。
耐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机体为免疫成熟个体并具有正常免疫能力,并非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状态。
②它是一种获得性的、功能性的、处于活性状态下的免疫学状态,而不是从先天遗传中得到。
③它既可以天然发生,又可以经过治疗而诱导出。
④耐受的对象必须是与受体DNA基因库不相匹配的供体源。
⑤耐受仅针对耐受原具有特异性。
机体对其它抗原,尤其是病原体仍具有抵抗力,这不同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不排斥现象。
⑥耐受形成后,其诱导方式或治疗措施可以永久中止,而耐受状态可以相当恒定地处于维持期。
免疫耐受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它的研究包括移植耐受、妊娠耐受、口服耐受等领域。
一、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前的文献习惯将免疫耐受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中枢性即指胸腺免疫耐受。
鉴于对免疫耐受机制研究的深入,这种分类已不合适而主要是根据产生的机制进行分类。
体内 T 细胞遇到一种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有两种,或是使受者致敏以至发生免疫应答或产生免疫耐受。
T 细胞究竟采取何种方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抗原进入体内的途径、抗原递呈情况及机体免疫状态等。
如果淋巴细胞从未遇到某类抗原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免疫反应,在体内由于存在一些生理屏障将淋巴细胞和这些组织隔离开来而形成一些免疫学上的特殊部位,如胸腺、脑等,临床上有时可利用这种机制将移植细胞注射到这些部位以延长存活。
免疫耐受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免疫耐受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表现出缺乏免疫反应的状态。
免疫耐受的机制多种多样,包括中枢耐受、外周耐受、免疫抑制和免疫修正等。
研究人员对免疫耐受的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为治疗免疫相关疾病和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枢耐受
中枢耐受是指在机体免疫系统发育的早期,对自身抗原的谱系选择和负选择过程中形成的耐受状态。
中枢耐受的主要机制包括负选择、额外选通途径、自身抗原呈递不全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阻滞等。
这些机制能够诱导免疫细胞对自身抗原保持临床沉默状态,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外周耐受
外周耐受是指在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后,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免疫细胞对外源性抗原或自身抗原保持免疫耐受状态。
外周耐受的主要机制包括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以及免疫
耐受相关分子的参与等。
外周耐受在自身免疫病、肿瘤逃逸和器官移植排斥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免疫抑制和免疫修正
免疫抑制是指通过干扰免疫反应过程中的信号传导、细胞浸润以及炎症反应等途径抑制免疫反应的过程。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器官移植和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免疫修正则是指通过改变免疫环境、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以及重新建立免疫平衡来修正免疫反应的过程。
免疫抑制和免疫修正的研究为克服免疫排斥反应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总之,免疫耐受的机制和研究进展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器官移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随着对免疫耐受机制深入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创新性的方法和策略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免疫学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生命科学中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研究生命科学领域一直致力于寻找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和免疫耐受研究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免疫治疗和免疫耐受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一、免疫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细胞免疫治疗、抗体治疗和免疫佐剂等。
1. 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指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疾病。
常见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干扰素治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等。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或感染病原体。
2. 抗体治疗抗体治疗是利用具有特异性和亲和性的抗体来治疗疾病。
抗体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选择性结合和中和致病因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目前,抗体治疗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以及传染病治疗等多个领域。
3. 免疫佐剂免疫佐剂是指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佐剂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抗原递呈和促进免疫反应等方式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常见的免疫佐剂包括佐剂脂质体、佐剂多肽和佐剂蛋白等。
二、免疫耐受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免疫耐受研究是指通过干预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对特定抗原或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从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目的。
免疫耐受研究的意义在于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并且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涉及免疫细胞的识别、效应和调节等多个方面。
通过控制免疫系统的激活和抑制,可以达到抑制自身免疫反应或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
2. 免疫耐受的研究方法免疫耐受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和新颖的免疫调节方法。
传统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治疗、淋巴细胞重建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免疫治疗下的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免疫治疗下的免疫耐受研究进展免疫治疗在抗癌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会出现难以忍受的副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产生了过度的反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免疫耐受的研究,以减轻患者在免疫治疗中所面临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
一、新型T细胞亚群分析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免疫治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尤其是CD4+和CD8+ T细胞。
因此,对这些特定亚群的进一步探索可以为我们理解免疫耐受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对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发现,与传统化学药物不同,某些抑制因子如CTLA-4和PD-1/PD-L1通路被广泛应用于免疫治疗中。
这些抑制因子能够阻碍攻击肿瘤细胞的免疫细胞。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一些T细胞亚群表现出免疫耐受状态。
例如,调查发现CTLA-4和PD-1/PD-L1通路抑制剂会增加某些T细胞亚群(如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从而抑制其他攻击性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二、免疫微环境转化与功能损失除了深入了解特定的T细胞亚群外,科学家们还开始关注免疫微环境对施行免疫治疗后产生的效应与毒性的影响。
由于不同类型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和遗传特征,导致肿瘤周边组织的免疫微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在进行个体化治疗时需精确理解该区域。
一项最近的实验观察发现,肝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了明显不良反应,并且其结果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研究还发现在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免疫细胞增加并且排列紊乱,这可能成为耐受性和毒性效应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免疫调节细胞与耐受除了T淋巴细胞外,免疫调节细胞也在免疫治疗的耐受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细胞通过与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进行交流来调节免疫系统对抗癌反应的强度。
以调节性T细胞(Tregs)为例,它们被认为是在肿瘤微环境中起到最关键的角色之一。
【课题申报】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性
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性《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性》课题申报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肝脏移植是治疗晚期肝病及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术后排异反应是肝脏移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能够控制排异反应,但长期使用会增加感染和肿瘤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因此,研究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性机制,探索有效的免疫耐受性诱导方法,对于提高肝脏移植的成功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目前,关于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性研究,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表明,肝脏移植后接受死体或活体供体的受者,其免疫系统存在一种独特的耐受状态,即“肝脏特异性免疫耐受性”。
这种耐受性主要表现为受者的免疫系统对供体器官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而对其他组织和抗原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性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肝脏移植后,供体肝脏特异性免疫细胞可以抑制受者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排异反应的发生。
此外,一些研究发现,肝脏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的产生可能与肝脏特有的解剖、生理、免疫特性有关。
然而,这些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课题旨在深入探索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性机制,研究肝脏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的形成过程、相关免疫细胞和信号通路等,以期为肝脏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肝脏移植后肝脏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的机制,探索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和免疫调节因子等关键因素。
2. 建立肝脏移植动物模型,模拟肝脏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的形成过程,观察其免疫表型、基因表达和组织病理变化。
3. 研究免疫耐受性维持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探索肝脏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的稳定性、可塑性和耐受性的超限机制。
4. 探索新的免疫调控策略,包括免疫细胞工程、基因治疗和创新药物等,提高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性和治疗效果。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课题将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信息学等。
免疫耐受形成机理分析
免疫耐受形成机理分析摘要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不应答状态。
这种状态在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中起到重要作用,避免了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本文将分析免疫耐受的形成机理,包括中枢免疫耐受和周围免疫耐受两个方面,并探讨免疫耐受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 中枢免疫耐受中枢免疫耐受是指在免疫器官发育过程中,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的一种不应答状态。
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中,通过负选择和正选择两个过程实现。
1.1 负选择负选择是指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对表达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进行消除,以避免自身免疫反应。
在胸腺中,T细胞通过识别表达自身抗原的胸腺上皮细胞,如果T细胞与自身抗原有高亲和力,则会被诱导凋亡,从而消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
在骨髓中,B细胞通过识别表达自身抗原的细胞,如果B细胞与自身抗原有高亲和力,则会被诱导凋亡,从而消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
1.2 正选择正选择是指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对表达适当亲和力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进行选择,使其继续发育成熟。
在胸腺中,T细胞通过识别表达自身抗原的胸腺上皮细胞,如果T细胞与自身抗原具有适当的亲和力,则能够存活并继续发育成熟。
在骨髓中,B细胞通过识别表达自身抗原的细胞,如果B细胞与自身抗原具有适当的亲和力,则能够存活并继续发育成熟。
2. 周围免疫耐受周围免疫耐受是指在免疫器官发育成熟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的一种不应答状态。
周围免疫耐受的形成主要通过免疫调节细胞和免疫调节分子实现。
2.1 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细胞是指一类具有调节免疫反应功能的细胞,包括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B细胞和调节性自然杀伤细胞等。
调节性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10和TGF-β,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从而维持免疫耐受。
调节性B细胞通过分泌抗体,如自身抗体,中和自身抗原,从而维持免疫耐受。
调节性自然杀伤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从而维持免疫耐受。
免疫优势和免疫耐受性的研究进展
免疫优势和免疫耐受性的研究进展在生物学领域,免疫系统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攻击威胁人体健康的病原体,这是维护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免疫系统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即免疫优势和免疫耐受性。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两个概念的研究进展。
一、免疫优势的研究免疫优势指的是个体在面对病原体入侵时,由于个体本身免疫系统的某些特质,使得其比其他个体更加抵抗该病原体。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免疫系统对于感染的病原体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
在特定的环境下,某种免疫系统的应对方式更为有效,从而使得个体具有免疫优势。
具体地说,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血液中存在着一种称为“B 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这种细胞能够释放出一种称为“天然抗体”的蛋白,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该研究还发现,在不同个体之间,这种天然抗体的水平存在差异,这表明一些个体可能具有更好的免疫优势。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超粒细胞”的免疫细胞,也被认为与免疫优势有关。
超粒细胞是一种可以杀死寄生虫和真菌的免疫细胞,这种细胞存在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内。
一项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这种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病原体入侵,并产生与该病原体相匹配的免疫应答。
二、免疫耐受性的研究免疫耐受性指的是个体对外来生物体或者自身细胞产生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
免疫耐受性的研究旨在了解人体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达到免疫耐受性,从而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一种称为“免疫抑制性细胞”的细胞类型,这种细胞可以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免疫耐受性的状态。
在免疫抑制性细胞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探索多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性因子,例如“调节性T细胞”和“干扰素-γ”。
另外,近年来,人工诱导免疫耐受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人们探索使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试图修复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免疫耐受机制及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免疫耐受机制及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重要机制,但有时免疫系统也会攻击自身组织,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在治疗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一个新颖且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免疫耐受机制来调节免疫系统,恢复免疫系统的平衡。
什么是免疫耐受机制呢?它指的是一种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减弱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认知,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这个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其中包括中枢免疫耐受、外周免疫耐受等。
中枢免疫耐受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中。
胸腺的上皮细胞会提示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自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自身抗原细胞,并消除这些细胞。
类似地,骨髓中的B细胞也会经历一系列的筛选,删除自身反应的B细胞,并培养那些可以识别外来病原体的B细胞。
这样,胸腺和骨髓能够协调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能力与忽略自身组织的能力,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外周免疫耐受则是指在机体外周的淋巴组织中,通过一些特殊的免疫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和自身抗原特异性B细胞等,来维持免疫平衡。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T细胞亚型,能够抑制和控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保护自身组织不受免疫攻击。
自身抗原特异性B细胞则是一种特殊的B细胞,能够制造自身抗原特异性抗体,但不会将这些自身抗原特异性抗体释放到血液中。
这些B细胞可以帮助减少自身抗原的暴露程度,避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通过对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现在已经可以利用它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例如,一些免疫调节剂能够在外周免疫系统中启动免疫耐受机制,来疏导免疫系统的攻击,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特别的,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将免疫调节剂精准地送达到需要调节的组织区域。
这样就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总之,免疫耐受机制是我们身体自我调节免疫系统的一种机制,能够帮助我们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然而,当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利用免疫耐受调节来治疗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免疫系统是人体内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系统之一,其作用是检测和消灭所有威胁到人体健康的物体,例如细菌,病毒,真菌,癌细胞等等。
尽管免疫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其有时也会出现黑暗面,即免疫系统反而攻击人体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了解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耐受的研究免疫耐受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容忍程度的一项基础研究。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区分自身组织和外来物质,从而对外来物质进行攻击,而对自身组织进行保护。
但是有时免疫系统会误认为自身组织为外来物质,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免疫耐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存在一种叫做免疫调节细胞的细胞类型,其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从而实现免疫耐受。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制备了免疫调节细胞的药物,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叫做微生物群落的微生物群体,其在人体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内免疫系统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的训练和免疫调节细胞的生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群落,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人体免疫系统误攻击自身组织而导致的疾病。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有关。
目前,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轻疾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这些药物也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副作用,例如增加感染风险等。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求一种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方法。
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干细胞治疗。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人体内的干细胞培养成能够分化为免疫细胞的干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耐受机制研究
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免疫耐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免疫耐受机制,并为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提供一些思路。
一、肿瘤免疫耐受的定义与分类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及异种组织中特定抗原的缺乏免疫应答能力。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免疫耐受指的是机体对抗肿瘤免疫细胞的反应降低或失去,使肿瘤免疫治疗失效。
根据免疫耐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可将其分为外周免疫耐受和局部免疫耐受。
外周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细胞对抗肿瘤反应的降低,包括免疫抑制细胞的增加、免疫细胞功能异常以及免疫抑制因子的增加等。
局部免疫耐受则是指肿瘤周围组织和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子的增加,使免疫细胞对肿瘤产生反应的能力降低。
二、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1. 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免疫抑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的细胞。
Treg 能够通过分泌抑制因子或直接接触免疫细胞,抑制其活化并抑制免疫应答。
此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也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
2. 免疫细胞功能异常肿瘤免疫治疗中存在一种现象称为"功能疲劳",即免疫细胞在长期的免疫应答后出现功能下降。
功能疲劳是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功能疲劳主要是由于免疫细胞中的抗原受体表达下调、信号通路异常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等因素导致的。
3. 免疫抑制因子的增加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免疫抑制因子,如PD-L1、CTLA-4等。
这些免疫抑制因子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研究发现,抑制这些抑制因子的配体或对其进行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三、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策略1. 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抑制因子和配体的结合,恢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课题申报】肝胆系统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2
肝胆系统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2《肝胆系统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2》课题申报一、课题背景和研究目的肝胆系统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虽然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存在耐药或复发的问题,因此,研究肝胆系统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课题旨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肝胆系统肿瘤的免疫耐受机制,探讨免疫耐受在肝胆系统肿瘤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肝胆系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策略。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免疫耐受机制研究通过搜集和整理肝胆系统肿瘤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免疫耐受相关指标在肝胆系统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差异,并通过动物模型和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免疫耐受机制的作用。
2. 免疫检测指标的筛选和评价筛选和评价肝胆系统肿瘤中与免疫耐受相关的检测指标,包括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免疫抑制分子等。
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Western blot等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和分析,并与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3. 免疫治疗策略的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模型,探索免疫耐受机制的抑制策略,包括免疫调节药物和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评估治疗策略在肝胆系统肿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预期成果1. 研究结果将深化对肝胆系统肿瘤免疫耐受机制的理解,为肝胆系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 筛选和评价的免疫检测指标将丰富肝胆系统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指标,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结合免疫治疗策略的研究,为肝胆系统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四、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第一年:搜集和整理肝胆系统肿瘤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初步的免疫耐受机制模型的建立。
第二年:筛选和评价免疫检测指标,采用相关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探索与免疫耐受相关的新的治疗策略。
第三年:进一步验证免疫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制定临床前试验方案,为后续临床研究做准备。
探索免疫耐受的机制博士生研究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策略
探索免疫耐受的机制博士生研究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策略免疫耐受的机制是一项重要的科研领域,不仅为了深入了解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还为研究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本文将探索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博士生在研究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策略方面的贡献。
一、垂直传递的免疫耐受机制免疫耐受是指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排斥的过程。
而垂直传递的免疫耐受机制是通过母体传递抗原,诱导胚胎免疫系统处于耐受状态。
这种机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防止胎儿对母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研究发现,母体通过胎盘和乳汁等途径传递一定量的抗原给胎儿,使得胚胎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忍受状态,这种状态在胎儿出生后依然存在,起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稳态功能。
二、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博士生在研究免疫耐受的机制上,发现免疫调节细胞在维持免疫稳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免疫调节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免疫系统的平衡。
比如,调节性T细胞(Tregs)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
这一发现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思路,可以通过增加免疫调节细胞的数量或增强其功能,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自身免疫疾病的症状。
三、免疫耐受与免疫检查点的关系免疫检查点是指通过调节和抑制免疫应答的信号分子。
免疫检查点的发现和研究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发现,许多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存在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异常,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
博士生在研究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策略方面,可以利用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来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减轻疾病症状。
这一策略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免疫治疗的发展和前景随着对免疫系统的研究深入,免疫治疗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免疫治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恢复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治疗方式,例如以生物制剂为代表的抗体疗法、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免疫耐受的研究现况及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体人侵的能力 。
l 移植 免疫 耐 受的主 要机 制
从早 期移 植免 疫学 家对 肾移 植免疫 耐受 的研 究开 始, 免疫 耐受 的机 制 已得 到初 步解 释 , 但 其 深层机 制仍
的行 为 是转 移抗 原 特异 性 T细胞 抗 原 的表 达 , 在大 多 数情 况下 , 经过 一段 时 间扩 增 , 这些 细胞会 因缓 慢 克隆 而缺 失 , 而 如果 最初 接近那 些 正常细 胞后 , 就有 可 能完 全避 免 克隆 缺失并 保 持外 周耐 受 。胸 腺通 过 选择 机 制来 塑造 T细 胞库 , 那 些 与抗 原肽 一 MH C复 合 物低 亲 和 力 的 T细 胞 受 体会 得 到进 一 步 的 区分 并 在 获 得 性 免疫 耐受 中发挥 功能 。 虽然, 克 隆缺 失或 转移 是胸 腺 中
多世 纪 的发展 , 临床 上 已先后 成功 开展脾 移植 、 原 位肝
与 T细胞 表面 相应 受 体 的结 合 。有 研究 表 明 , 如 果 只
移植 、 肺移植 、 胰腺移植 、 心脏移植和小肠移植等。 器官
移植 最 大 的缺 陷 就是 受 者对 移 植器 官 的排斥 反 应 , 虽
有第一信号 , 而无第二信号 , 则T 细胞不能活化 , 表现 为克隆无力状态 ,因此 , T细胞必须在第一信号 T C R 和抗原肽 一 M H C复合 物及共刺激信号 的共 同作用下
才能 完成 活化 。 阻断 或缺 乏共刺 激分 子 , 将 导致 克 隆无
然 目前许多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使移植器官急性
排斥 反应 的程 度不 断降 低 ,但 移植 器 官功 能延迟恢 复 及器 官功 能丢 失 的概率 并没 有降低 。由于器 官移植 患 者必 须 长期服 用免 疫抑 制药 物 , 自身 的免疫 功能严 重 下降, 同时要 面 临多种严 重感 染和 并发 肿瘤 的风 险 。 因 此, 如果 能够诱 导受 者对 移植 器官 的特 异性 免疫 耐受 ,
免疫耐受机制及其研究近展
免疫耐受机制及其研究近展
尹登平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1994(006)001
【摘要】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参与机制有克隆耗竭,克隆无力和主动抑制。
胸腺细胞,T细胞受全及其辅助分子,MHC抗原和基质细胞在自身耐受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T细胞受体与MHC分子之间亲和性的降低,非职业性抗原提呈细胞不能提供复合刺激IL-2及其受体的变化,T细胞的主动抑制作用等与周围耐受有关。
未成熟的B细胞接触抗原后产生克降耗竭,周围B细胞接受过弱或过强的抗原刺激而没有辅助因子的参与则导致克隆无力。
目前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尹登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32
【相关文献】
1.代谢外科治疗机制研究近展 [J], 徐瑞;尹登平;朱耀明
2.艾滋病发病机制的有关近展 [J], 周仁荣
3.胃食管返流发生机制的研究近展 [J], 李仲荣
4.自身免疫调节因子在机体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翟建昭;张苹;张乃丹;王洋一;刘在栓
5.调节性T细胞在建立口服免疫耐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研;张智超;耿志军;李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861(2002)03(S )-0098-04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李七渝,张绍祥*(第三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重庆400038)[收稿日期]2002-04-30;[修回日期]2002-05-15[作者简介]李七渝(1972-),女,重庆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断层解剖的研究。
Tel :(023)68752225;E -mail :liqiyu _99@yahoo .com *通信作者[摘 要]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免疫应答的复杂性决定了免疫耐受诱导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耐受产生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
本文对免疫耐受与细胞凋亡、调节性T 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免疫耐受;细胞凋亡;树突状细胞;调节性T 细胞[中图分类号] R392.4 [文献标识码] AAdvances in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LI Qi -yu ,ZHANG Shao -xiang (Departme nt of Anatomy ,Third Military M edic 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China )[Abstract ] Immune tolerance is a non -response immun ological state to some antigen which contacts the immune s ystem .It is a special immune response .The complication of i mmune response caus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duc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With progress of i mmu -nology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 is understood better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mmune tolerance and apoptosis ,dendritic cell and regulatory T cells .[Key words ] immune tolerance ;apoptosis ;dendritic cell ;regulatory T cells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它是一种抗原刺激物引发的另一类没有破坏行为的免疫反应。
耐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机体为免疫成熟个体并具有正常免疫能力,并非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状态。
②它是一种获得性的、功能性的、处于活性状态下的免疫学状态,而不是从先天遗传中得到。
③它既可以天然发生,又可以经过治疗而诱导出。
④耐受的对象必须是与受体DNA 基因库不相匹配的供体源。
⑤耐受仅针对耐受原具有特异性。
机体对其它抗原,尤其是病原体仍具有抵抗力,这不同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不排斥现象。
⑥耐受形成后,其诱导方式或治疗措施可以永久中止,而耐受状态可以相当恒定地处于维持期。
40年代英国外科医生Medawar 证实移植排斥的实质是免疫反应。
如果能够对某些特异性抗原引起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便可克服组织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这为移植免疫的克服带来了希望。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能再次诱导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便可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以下将对其进展作一综述1 细胞凋亡与免疫耐受细胞凋亡如同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细胞和组织生理学的基础。
它是正常器官和组织发育、清除有害的、过量的和无功能细胞、维持自身稳态的中心环节。
细胞凋亡发生于分散的单个细胞,其重要特征是细胞皱缩,细胞质浓集,核染色质固缩,细胞核裂解,终末期形成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或相邻细胞吞噬。
某些器官,如角膜和睾丸属于免疫特赦器官,MHC 错配的移植也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Meyer 等[1]指出触发侵入的T 淋巴细胞凋亡,诱导小鼠免疫特赦器官移植的耐受,这些器官内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保护它们免受宿主淋巴细胞的攻击。
Stuart 等[2]认为,人角膜表达的Fas -L 在体外可杀伤Fas 阳性的淋巴细胞。
应用野生型和gld 小鼠进行角膜移植时,在Fas -L 阳性的同种移植物中可以发现凋亡的单核98S 免疫学杂志 第18卷 第3期 2002年6月 IMMUNOLOGICAL J OURNAL Vol 18No 3June 2002DOI :10.13431/j .cn ki .i m m u nol .j .20020180细胞,相反Fas-L阴性的角膜中只能发现大量的炎性细胞[2]。
睾丸和角膜移植模型充分说明了移植物表达的Fas-L能够通过Fas Fas-L途径介导渗入移植物淋巴细胞的凋亡,从而诱导免疫耐受。
事实上在耐受的肾和肝移植物中也能检测出单核细胞的凋亡,鼠肝移植的自发耐受也证明了渗入移植物的T 淋巴细胞的凋亡。
但自身高水平表达Fas-L并不能保证诱导免疫耐受。
Lau等[3]报道在胰岛移植的同时移植同源的特异表达Fas-L的成肌细胞,则能保护胰岛细胞免于免疫排斥,同时移植表达Fas-L的滋养细胞也能起到类似的保护作用[4]。
然而,自身表达Fas-L的胰岛细胞在移植时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为何同时移植表达Fas-L的载体细胞能够保护Fas-L阴性的胰岛细胞,而Fas-L表达的胰岛细胞却介导免疫排斥,其机理尚不清楚。
近年来对细胞凋亡的调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识到细胞凋亡在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同种器官移植后供受体间的相互作用中十分重要。
当细胞凋亡能够有效地清除宿主反应细胞时,就可以诱导免疫耐受。
在同种器官移植中某些表达Fas-L的器官能够诱导免疫耐受,而其它器官则不能。
究竟哪些器官能够通过表达Fas-L 诱导免疫耐受还需进一步研究。
2 调节性T细胞与免疫耐受1986年,Mosmann等[5]发现CD4+T辅助细胞可产生T H1型(IL-2、IFN-γ)和T H2型(IL-4、IL-10)细胞因子。
进一步研究发现,T H1型细胞因子可抑制T 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T H2型细胞因子可抑制T 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而且,在排斥反应过程中常伴有T 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增高和T H2型细胞因子的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免疫耐受时,则呈相反的情况。
最近有研究表明[6],T H1和T 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和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以及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免疫调节现象是产生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的关键。
有人认为,免疫耐受的产生是由于抗原特异性T细胞迁移到靶组织并在局部释放免疫调节细胞因子而产生的。
T H2型细胞因子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正不断被人们所认识,有很多研究表明,在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物内有IL-2和IFN-γ的表达,而经免疫耐受治疗后则转为IL-4或IL-10的表达。
同样有很多证据显示,免疫耐受诱导依赖于CD4+T细胞向T H2型细胞(IL-4、IL-10)倾斜和偏离T H1型细胞(IL-2、IFN-γ)。
但这种倾斜和偏离也存在着很多例外,即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是如此[7]。
这种向T H2型的倾斜,虽可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却有促进慢性排斥反应的嫌疑。
也有人认为,要获得长期的存活和避免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需要T H1和T H2型细胞因子均不产生或保持低水平[8]。
最近的研究表明,单纯的向T H2型细胞因子倾斜并不是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所必需,也不是产生慢排所必需[9]。
IL-10有多种生物活性,可作用于包括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
在体外培养中,IL-10能降低单核细胞的粘附能力,降低I FN-γ或IL-4诱导的单核细胞MHCⅡ类抗原和IC AM-1(CD54)B7-1(CD80)及B7-2(CD86)等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分泌多种因子,从而抑制抗原呈递辅助细胞的功能[10]。
在体内,IL-10能引起血液循环中TNF-α的水平降低,使鼠免除LPS诱导的中毒性休克。
IL-10从起始阶段到效应阶段都抑制T H1型细胞免疫反应,抑制T 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系统地输入IL-10能明显减少自身免疫性脑脊膜炎、糖尿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IL-10能诱导机体对特定抗原的耐受,抑制迟发型过敏反应和接触性过敏反应[11]。
总之,IL-10被认为是强有力的免疫和炎症抑制因子,在炎症的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抑制免疫反应及肿瘤细胞抗原的免疫逃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实验都支持IL-10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也有相反的结果:Bruce等观察到,对CD4+和CD8+T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不同剂量的IL-10有不同的作用,即低剂量有保护作用,而高剂量IL-10反而增高其死亡率;系统输入抗IL-10单抗能明显延长宿主器官移植物的存活;抗IL-10抗体抑制体内B细胞Ig M 的分泌,延迟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IL-10也能诱导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肿瘤的有效免疫反应。
以上现象可能与IL-10通过调整T细胞亚群刺激B细胞增生,促进B细胞分泌IgM、IgG和IgA,促进浆细胞分化及抗原介导的抗体反应有关[12]。
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免疫耐受多年的研究证明,要启动机体免疫反应,仅有抗原和淋巴细胞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抗原递呈功能的辅佐细胞存在,树突状细胞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强大的抗原递呈以及免疫调节能力。
DC捕获99S第3期 李七渝,等.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外来抗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发育成熟并递呈抗原,启动和诱导T细胞分化产生免疫反应或直接激活B细胞以及产生免疫记忆[13]。
不仅如此,树突状细胞还可使机体对自身抗原、移植物抗原以及外来抗原产生免疫耐受。
Sistiama在实验中发现,树突状细胞在暴露于自身循环蛋白、血清蛋白时,可表达高水平的诱导NO 合成酶从而促进NO的生成,NO作为一类重要的细胞信号分子,通过一系列细胞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14]。
该实验结果提示,DC通过对T细胞阴性选择可影响移植物的免疫耐受。
在胸腺中,DC摄取蛋白抗原,加工处理后表达于细胞表面的MHC,与胸腺中尚未成熟的T细胞接触,含特异性TCR的T细胞与DC结合,在未知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细胞间信号:细胞因子或NO合成酶,从而介导T细胞凋亡或失能,失能T细胞进入循环通过未知的途径使外周特异性T细胞失活而产生免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