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卫

1.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r):是指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垂直变化,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度数为0.65℃。

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

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02、硫酸雾NOx和VOCs、O3、SO2、CO 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

发生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

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低,温度低,

有雾气温高,风速低,温度低,天气晴

朗,紫外线强烈

逆温类型辐射逆温下沉逆温

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南北纬度60°以下地区

3.大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①防止通过大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②对人的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④选用最敏感的指标⑤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4.水体中三氮:①氨氮浓度增高,可能表明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时间不长,为新近污染②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表明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③硝酸盐氮含量升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④若三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仍在进行中。

5.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亦称化学需氧量。

6.生物需氧量(BOD)是指水体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7.可产生富集作用的物质特性: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高,急性毒性小,对生物不会产生致死作用。

8.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①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②PH规定在6~9③水饱和溶解氧约7.5mg/L④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3mg/L,若超过10mg/L表明水源已受污染。

9.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0.水体污染的来源:①按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式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②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11.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过程极其缓慢②污染渠道多样③自净能力极差④污染难以治理。

12.水体污染的自净机制:①物理净化过程:稀释混合,吸附沉淀②化学净化过程:氧化还原、分解化合③生物净化过程:生物分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

13.戒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14.饮用水细菌指标:①细菌总数:规定不超过100 CFU/ml②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菌群:标准限值为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15.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必须遵守的规则:①取水点周围半径不少于100m的水域内,不准

停靠船员和从事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②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内不得从事可能污染该水域水质的活动。

16.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①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7.混凝沉淀的原理:①中性中和作用②压缩双电层作用③吸附架桥作用。

18.影响混凝沉淀的因素:①伟丽的性质和含量②水中有机物和溶解盐的含量③水温④水的PH和碱度⑤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

19.有效氯:是指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即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

20.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氯制剂溶于水后生成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的次氯酸,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容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它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内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21.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①水的PH②水温③水的浑浊度④加氯量和接触时间⑤水中微生物和种类和数量。

22.土壤中的背景值:亦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用于评价土壤污染程度,制定卫生标准,评价健康影响等。

2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是指由于当地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饮水、摄食等途径使体内这些元素喊来那个过高比过低而发生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24.碘缺乏病(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25.氟中毒时女性病情较重,易发生骨质疏松软化,而男生则以骨质硬化为主。

26.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区别

项目克山病大骨节病

病因低硒、生物感染低硒、真菌毒素

病理改变心急改变为主软骨细胞改变

流行特征特定区域,季节,人群,家庭特定地区、时间及人群

临床表现心脏受损四肢关节受损

预防措施补硒补硒

27.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①小气候适宜②采光照明良好③空气清洁卫生④环境安静整洁⑤卫生设施齐全

28.评价室内采光的常用指标:窗地面积比值、投射角、开角、采光系数。

29.小气候(microclimate)是指住宅的室内由于屋顶、地板、门窗和墙壁等围护结构以及室内的人工空气调节设备等综合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室内小气候主要是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个气象因素构成。

30.热交换S=M±C±R-E S:人体蓄热状况Ml带热产热量(成人约8373.6KJ/d) C:对导、对流吸收或放射的热量R:辐射散热或吸收的热量当气温或人体周围的物体表面温度高于人体皮温时,C或R为+值,反之为-值。E:蒸发散热量,蒸发时E为-值。31.评价小气候的指标:①对人体影响常用的生理指标:皮肤温度、体温、脉搏、出汗量、温热感、热平衡测定②物理指标:有效温度、校正有效温度。

3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夏季空调室温22~28℃、相对湿度40%~80%,空气流速≤0.3m/s;冬季采暖室温16~24℃。相对湿度30%~60%,,空气流速≤0.2 m/s。

33.CO2的危害:CO2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有一定的兴奋作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严重时甚至有麻痹作用。当CO2浓度<0.07%是,人体感觉良好;CO2=0.1%时个别敏感者有不适感;CO2=0.15%时不适感明显;CO2=0.3%时人呼吸程度加深;CO2=4%时人会头晕、

头痛、眼花、耳鸣、血压上升;达8%~10%时呼吸困难,脉搏加快,全身无力,肌肉抽搐甚至痉挛,神志由兴奋转为丧失;达30%可致死亡。

34.尘螨危害:儿童最敏感①过敏性哮喘②过敏性鼻炎③过敏性皮炎。

35.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BS)是想住宅内多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对健康产生影响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特点:发病快,患病人数多,病因很难鉴别确认、病人一旦离开污染的建筑物后,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建筑物相关

建筑物相关疾病(BRI)与SBS的区别:①症状可以勉强诊断②病因可以鉴别确认③病人即使离开特殊环境,症状也不会消失,必须进行治疗才能康复。

36.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内容:①采样点②采样时间的频率③采样方法④检测指标⑤采样仪器和采样人员⑥质控措施⑦记录⑧检测结果和分析与评价

37.城乡规划:是一定时间内为城市和村镇建设、发展和管理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38.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①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规模②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③保护城市生态环境④维护城市文脉,改善景观环境⑤加强安全放防患,促进人际交往。

39.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①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②技术资料资料③城市建设现况④城市环境保护资料⑤共公共卫生资料。

40.城市功能区分的原则:①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区、仓储区和郊区

②居住用地应选择城市中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③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④保证在到达规划期时,各功能分区仍有开发拓展的余地,并保证城市各部分用地协调发展⑤为了保证生活角逐用地的卫生条件,各功能分区的用地选择应同时进行。

41.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容积率、人均居住面积定额、居住建筑密度、居住区人口密度。

42.菊花的卫生学意义:①调节和改善小气候②净化空气,降低噪音③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43.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s):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44.城市规划的目的:李永和增加对人群健康有利的、自然的城市的环境因素,消除和控制不利因素,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工作效率。

45.居住区的卫生学要求:①最抓哟的事选择城市中日照良好,风景优美,环境宁静和清洁的地段②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③必须有足够的面积④每个聚居区应配置成套的生活医疗服务设备。

46.绿地系统分类:①公园绿地②生产绿地③防护绿地④附属绿地⑤其他绿地。

47.健康城市:是指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并且扩大社区资源,使人们在实施生活功能和发挥他们最大潜力中互相支持——让健康的人生活在健康的世界。

48.化妆品对皮肤的不良影响①刺激性接触性皮炎②变应性接触性皮炎③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④光毒性皮炎⑤接触性荨麻疹⑥化妆品痤疮⑦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49.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的或者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50.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的干扰内分泌功能的物质能够起到类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

51.预防生殖发育真该发生一级预防措施:①预付应掌握一些孕期安全用药知识②预防物理因素③预防化学因素④预防生物因素⑤预防不良生活作息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提高职高学前卫生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提高职高《学前卫生学》教学质量的 途径 摘要:为了提升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优化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职高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引起相关专业教师的重视,不断进行自身教学理念的创新。 中国论文网/9/ 关键词:职高生;学习方法;学前卫生学;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是职高院校培养专业型幼儿教师的基地,随着职高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门槛的降低,在校生素质普遍较低,因此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实现职高生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职生学习基础状况

当前中职生进校学习状况并不乐观,这受到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其自身学习素质较低,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比较差,这表现在其文化课成绩上,有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偏科问题,个别课程不错,但学前卫生学综合知识素质较低,难以进行幼儿卫生学课程知识的深入性学习。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缺乏对儿童卫生及保健知识的足够性了解,对于卫生学的理解停留在简单层面上,不具备良好的学前卫生学理论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现阶段学前卫生学的学习要求。有些中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其学习态度敷衍,学习积极性较低。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了提升职高学前卫生学教学质量,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影响

其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就课本上的知识展开深入性的分析,引导学生就课本知识点展开详读、通读,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知识学习中,学生首先需要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大致知识结构框架,需要快速阅读课本目录及摘要,进行每一章、每一节课教材内容的理解,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知识网络框架的分析。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课程重难点知识展开分析,进行重难点的深入性探讨,有针对性的展开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做好知识的归纳总结,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做好知识的归纳工作,进行各类知识现象内在本质的分析,实现新旧知识点的及时联系。学前卫生学涉及常见病、心

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卫生学:就是研究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得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得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与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与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与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得学科。 2、☆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得环境(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对人体健康得影响及人体对环境得作用产生得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得相互作用,这就是环境卫生学得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得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与生物圈)。 生活环境:就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得各种自然得与人工得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得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环境:就是指围绕人群得空间与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因素得总与,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得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得物质环境条件,就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得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与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得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得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得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得特性 5、环境因素:就是被介质容纳与转运得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与有机得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就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得温度、湿度、气流与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得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得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她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得理化性质与毒性完全不同得新得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与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得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得未受或少受人 为因素影响得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得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得空气、水、土壤,充足得阳光与适宜得小气候,秀丽得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得环境。 7、全球性环境问题:

卫生学复习总结

#卫牛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显现出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自我感觉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各种不适应症状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它是疾病和早衰的先导,其发展恶化可导致过劳而猝死。 #健康四大基石为:合理膳食、适宜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层。 #地方性疾病:原生环境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出现居民体内这些元素含量的过多或过少,产生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因这类疾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故又称地方性疾病 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其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传递、交换和循环的一种方式,它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 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中广泛存在着烷基磺酸盐型合成洗涤剂, 致使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 含此类物质的污水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环境的宜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的过程。 !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在体内。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毒性:是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环境毒物: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环境毒物。 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衡量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指标1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是评价毒物急性毒 性大小的最重要参数。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 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9.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电气系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自考学前卫生学00385复习总结资料

学前卫生学00385一、名词解释: 1.婴儿抚触—“皮肤饥渴”不解除,新生儿会有烦躁不安,睡眠不稳,体重增长缓慢等现象。 2.头尾规律—在体格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发育的比例是不同的。即从胎儿时一个大的头颅(占身长的1/2),较长的 躯干和短小的双腿,发育到成人时较小的头颅(占1/8),较短的躯干和较长的双腿,一个人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部只增大了一倍,而躯干却增大了两倍,上肢增长了三倍,下肢增长了四倍。 3.同化作用—机体从外界不断地摄取各种营养,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同时吸入氧气,构成自身的 物质,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4.异化作用—机体不断分解这些营养物质,并且释放能量,供各种生物活动所需,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派出体外。 5.微量元素—略 6.弱视—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戴娇正镜片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 7.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可因食物过敏,如牛奶、羊奶、鱼、虾、蛋、等,可因灰尘、羊毛、化纤等引起。 8.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是具有的免疫功能,是人类在种系进化中长期与病原微生物斗争而发展完善的一种生理功 能。 9.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以及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后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0.基础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的疫苗,在短期内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使小儿获得对这些 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 11.加强免疫—进行基础免疫后,机体获得相当强的免疫力;经过一定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重复 接触一次就和容易使免疫力再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叫加强免疫。 12.传染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除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又侵入他人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 13.易感者—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发病的人。 14.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卫生或心理卫生,是研究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15.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行为方式”。 16.移情教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17.心理评估—是运用心理学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的方法。 18.功能性遗尿症—是指以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功能性遗尿症主要由大脑皮质功能失调所质。 19.儿童恐怖症—指儿童过分恐惧,而其所惧怕的对象或情景,在事实上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者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 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 20.心身疾病—指一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病。 21.健康检查—对健康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体格检查。 22.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即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上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3.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状况。 24.体能—即人体在从事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5.适应能力—指人体在适应内、外界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 26.日光浴—指利用适当的日光照射身体裸露部分的锻炼方法。 27.传染病接触者—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健康人和正处于疾病潜伏期的人。 28.终末消毒—病人隔离后,对他原来的活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29.反射—是指在中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30.体格发育的形态指标—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 31.生理指标—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变。 32.营养素—指食物中所含的,能够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33.营养素所需—指每人每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货物劳动能力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最低数量,低于这个数量将对机 体产生s不利影响。 34、动力定型: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不定期的时间,一定的顺序,先后出现,当重复多次后,这种顺序和时间 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有了规律。 35、优势原则: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有关的大脑皮质区域是否处干“优势兴奋”状态有关。 3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体性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排除进入人体内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体 内平衡和稳定。 37、必需氨基酸:对人体来说,并非每种氨基酸都需要由食物提供,只有8种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速度太慢, 必须由蟮食蛋白质供给,称必需氨基酸。 38、非必须氨基酸:在人体内可以合成或可由别的氨基酸转化而成。称非必须氨基酸。 39、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谷类与豆类或其他食物混食后,使必须需氨基酸得以互相补充,从而提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 价值。 40、强化食品:食品中补充某些缺乏成特别需要的营养素。 二、简答题: 1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答:1.维生素A 与正常视觉有密切关系;2.维生素A与上皮细胞繁荣正常形成有关;3.维生素A能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 2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哪些内容? 答:1.按时定位进食,食前有准备;2.饮食定量,控制零食。3.不偏食;4.注意饮食卫生和就餐与礼貌。 3食物中毒分类? 答:1.细菌性食物中毒;2.有毒动植无中毒;3.有毒化学物质中毒;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4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答:食物中毒多因食品被污染所致,食品从生产加工直到销售的过程中均可能使食品受到有还物质的无污染,少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环境卫生学》 教 案

《环境卫生学》教案2005年7 月 6 日授课年级2002 专业预防医学班 环境卫生学 教研室环境卫生 教师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环境卫生学》杨克敌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起止章节页码第三章大气卫生P55~103 第八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P251~278 讲授题目第二单元空气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计划用学时 2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 1.大气垂直分层 2.太阳辐射的卫生学意义 3.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空气离子化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5.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了解内容 1. 气象因素各要素的概念、强度单位、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2. 空气离子化的发生及评价指标 3. 室内空气噪声污染及非电离辐射污染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大气垂直分层、紫外线的生物学意义、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离子化的卫生学意义 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难点:气温垂直分布、大气稳定度、天气变化与疾病 教学进程:导入(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内容介绍等)5分钟 一、大气圈及大气垂直分层10分钟 二、太阳辐射15分钟 三、气象因素35分钟 四、空气离子化15分钟 五、室内空气物理性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5分钟 小结5分钟 教学方法:大课讲解与多媒体课件结合 参考资料:1、蔡宏道主编.现代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6月

2、盛联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道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作业:1、复习:本次课教学内容,并整理笔记。 2、预习:教材:P58-91。 3、思考题:1、试述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习题集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1培养正确的姿势,2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3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供给充足的营养,6衣服,鞋子适度宽松 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a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b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c学会擤鼻涕。 2)喉:a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B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4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5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6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1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2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1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2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3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4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5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 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频频呕吐。经过大半天,排出果酱色的大便。 5)消化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持口腔卫生与牙齿的卫生(1)定期检查卫生(2)饭后漱口(3)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4)及早改掉坏习惯(5)防治鼻咽部炎症(6)应保证供给孕妇和幼儿充足的营养。2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3做好各项卫生工作,防止病从口入,4保持愉快情绪,安静进餐,(预防心因性疾病)5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6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 幼儿循环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证幼儿营养,防止贫血2幼儿一日生活动静交替,劳逸结合3衣服要宽大舒适,保持血液流通4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5组织幼儿参加适合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注意:1尽量减少长时间紧张练习和过多憋气和静力性练习2组织活动前应准备互动,结束时做整理活动3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喝水,一面增加心理负担4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为什么幼儿消化功能弱:1粘膜薄嫩,管壁肌肉组织及弹力纤维发育较差,消化力度不及成人。2胃腺数目少3胃酸及消化酶浓度不及成人。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大肠,小肠,肛门等)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4.小儿泌尿系统特点 1)(1)由无约束到有约束排尿,总尿量小,膀胱容积小,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节差; 2)尿道短,黏膜柔嫩,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 3)早晨起来眼泡肿了,要查查尿,未成熟肾单位多。 5.小儿眼睛的特点 1)生理性远视 2)晶状体有较好的弹性 3)发现小儿斜视要早治 4)尽早发现弱势:最好时机是6岁以前,可以提高,并恢复立体视觉。 6.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和血管)和淋巴系统(淋巴管和淋巴结,脾,扁桃体)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 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

第一章生理基础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人体共有206块骨头。骨骼肌收缩牵动着产生运动。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维生素D)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过重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耻骨、坐骨、髂骨):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无机盐(主要是钙盐)赋予骨骼硬度,有机盐(主要是蛋白质)赋予骨骼弹性。(青枝骨折)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培养正确的姿势;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全面发展动作;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供给充足的营养;衣服,鞋子适度宽松。 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及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学会擤鼻涕。2)喉: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

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管道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白细胞有吞噬细胞的作用、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促进血块的收缩)。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频频呕吐。经过大半天,排出果酱色的大便。 5)消化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持口腔卫生与牙齿的卫生a定期检查卫生,b饭后漱口,c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d及早改掉坏习惯,e防治鼻

食品卫生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

食品卫生学复习总结 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研究内容:1食品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对人体危害及其机理,有关预防措施、 2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食品企业卫生管理、 3食品添加剂及其卫生; 4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5食品卫生质量鉴定和制订食品质量卫生标准。 今后重要任务:1发展我国的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并大力发展食品的快速检测技术在在线检测技术。2以现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最新理论和技术成就不断制订和修订各项食品卫生技术规范,并落实技术规范。3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管理,明确执行机构人员的职责。4研究食物中毒的新病原物质,提高食物中毒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食品卫生合格率。5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人群暴露水平和危害风险的评估,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6完善各种食品污染物、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程序。7进一步扩大对新的食品污染因素、各种食物至癌原,新的食品及加工过程中食品卫生问题的研究。8采用良好生产工艺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系统,提高我国的食品卫生质量。9与国际接轨,执行WTO制定的SPS协议中规定的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标准。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水分活性:在一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蒸汽压的比值。 菌落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容积或表面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数(colony forming unit, CFU) /g.ml.cm2表示。 细菌菌相:是共存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大肠菌群:是指肠杆菌属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的统称。 TVBN: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肉、鱼、豆类)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形成氨、胺的含氮物),称为TVBN。 食品污染的概念、种类及危害。 食品污染: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分类: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危害:一次大量摄入受污染的食品,可引起急性中毒,即食物中毒,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农药食物中毒和霉菌毒素中毒等。长期(一般指半年到一年以上)少量摄入含污染物的食品,可引起慢性中毒。慢性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笔记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 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 )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2 )药物3)放射线4 )烟酒5)环境污染2.婴儿抚触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 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陶土样:同时尼色加深--- 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 若将血咽下, 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 若鼻血止后, 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 消化道出血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 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 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内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 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7)胸部呈串珠肋、肋膈沟或鸡胸,漏斗胸。 8)腕,踝部形成钝圆形隆起。 9)脊柱后凸或测弯。预防: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孕妇多晒太阳,饮食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小儿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5.肥胖症: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