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之魂——爱与人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德之魂——爱与人格

摘要:以近年来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对师德内涵的分析,作出了师德之魂是教师的爱与人格的定位,并作了分析解读;同时,进一步阐述了铸造师德之魂的实践路径,即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锻造教师人格魅力、大爱回归享识教育。

关键词:师德;爱;人格

最近2年,连续几桩高校学生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我爸是李刚”案;上海浦东机场赴日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拔出水果刀连刺母亲9刀;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8刀致对方死亡案……这些案件所以引起人们的极大震撼与关注,原因是这些案件都有些共同的特点,一是案件的主角身份特殊,都是大学生,二是犯罪手段残忍,丧失最基本的人性。人性温和、人格善美、仁爱道德等起码的人性准则在他们身上缺失了,如此严重的人格不健全的弱点致使人们惊讶与高呼:“大学教育究竟怎么了?”

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也许并不全然在于大学教育,责任也更不全然在于高校教师,因为能否塑造健全的人格与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但是,大学又是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最后一站,所以,大学能给仍有可塑性的学生怎样的教育,怎样的影响,的确又是教育者们应

该且必须作出的思考。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师资质量,内容丰富,但不少的学者认为,师资质量以师德为首要。本文就此对师德问题作浅要论述,与同行共商榷。

一师德内涵及师德之魂的定位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师德”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劳动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必须要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作为教师,“他不仅应当教育自己,使自己达到理想的境地,而且还应当教育别人。”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师德的状况直接反映着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状况,更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而教师的师德包括教师的观念、品德情操、价值观和文化修养等对学生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师德内涵是丰富的,然而,笔者更希望提炼出师德内涵最核心最灵魂的部分,那就是,爱与人格。

二师德之魂:爱与人格的解读

1.师魂之基:爱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情感。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去评判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2],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愿望等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反映着客体的价值与主体的需要之间是否相契合的关系。当客体的价值与人的需要相契合时,也即处于和谐的关系中,就会产生喜悦愉快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当客体的价值与人的需要不相契合时,也即处于不和谐的关系中,就会引起失望、颓废、厌恶等情感体验。而爱的情感,就是对爱的体验,国际教育基金会在《培育心情与人格》中提出了真爱的原则,认为“爱的第一个要件是它不能独自发生,一个人需要对象来爱;第二个要件是先付出,然后接受;第三个要件是当爱的位置适当时,爱会自然涌现”。大学教育同样适用于这种真爱的原则,只有用教师的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爱,这需要教师作细致而贴心的心灵工作,因为大学生是带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社会背景进入大学的,不同的经历使学生精神、意志、心理等各方面表现出个性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心灵的沟通,给学生真爱、真关心,那么学生就会在这种相契合的关系中对教师形成依赖感、信任感,因为“爱”,学生才会培养起对他人的友好情感和信任,作为社会人,他才能在当置身于各种公共事件或危难时机时,自然地释放出公共情怀,并以利他的思想去处理事情。所以可以说,最近2年的高校学生犯罪案件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学生缺乏爱的情感所致。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育人育心,以爱心育人心,教育就会被爱的阳光普照,教师,才能称得上

是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所以,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师德之魂。

而如何做到“爱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除了理性的认识,一个小学教师的做法值得借签,他说,与学生相处,他始终想着2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他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寒窗苦读了十多年的孩子交到了大学教师的手上,教师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她)们呢。

2.师魂之本:人格

人格,在心理学意义上,是指个人的信念、兴趣、气质、能力、意志、情感和性格等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简单而言,即指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教师的劳动是用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道德个性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美国的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古人也云:“师者,范也;言行动静,皆可为式。”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大学教师的人格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心灵起着或

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来看关于教师人格深刻影响学生乃至终生的两个例子:

一位科学家把他中学时代的老师称为“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终生学习的楷模”。在他谈到了中学的班主任老师时说:“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恩师迟到了便向我们做检讨;大家艰苦朴素,来自恩师一年四季仅仅两套旧外衣……”这位科学家还说到:“虽然现在我不在我的老师身旁聆听他的教诲,但他的形象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的学子就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谢过,2人各自走了。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人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震撼: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这位年轻人正是后来成为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的白岩松。

所以,师德的魅力来源于其高尚健全的人格特质,人格,是师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