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宋微子世家》《宋襄公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宋微子世家》《宋襄公论》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
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不听。
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
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
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①。
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
”公不听。
已济,未陈,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陈.。
”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二)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
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
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③,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④欺诸侯。
人能紾⑤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
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
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
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共20分)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
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史记》5篇阅读(附答案和全文翻译)(一)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
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
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涉起而王陈王:称王B.使使归项王使:使者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赠D.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意:怀疑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计谋的一组是( )①项王为人,恭敬爱人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年时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读书。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2020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5.宰相韩琦对英宗想要召苏轼入翰林给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C2.C3.A4.(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高三高考专题复习精练精析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试题(共16页)
2021年高考语文(yǔwén)专题复习精练精析---文言文阅读〔史传体〕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
〔8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注〕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者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mínɡ shǐ)·宋濂传?〕[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1〕诚然,卿不朕欺〔2分〕译文:〔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译文:〔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译文:3、把以下文言文中的画线局部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那么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3分〕译文:〔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分〕译文:〔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2分〕译文(yìwén):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高中文言文史传类文本阅读(有详解)
语文史传类文本阅读(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继昌字世长。
初,父崇矩与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诞辰,必遣继昌奉币为寿。
尝畀弱弓轻矢,教以射法。
建隆三年,荫补西头供奉官。
太祖欲选尚..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颇不悦。
开宝..五年,继昌迁如京副使。
后入为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岁课增羡。
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至道二年,蜀贼平,余党颇啸聚,拜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
贼酋喻雷烧者,久为民患,以金带遗继昌,继昌伪纳之,贼懈不设备,因掩杀之。
咸平三年,王均乱蜀,与雷有终、上官正等同受诏进讨,寨于城西门。
贼忽开城伪遁,有终等各以所部径入,继昌亟止之不听,因独还寨。
贼果闭关发伏,有终等仅以身免。
继昌按堵如故,所部诸校闻城中战声,泣请引去。
继昌曰:“当俟主帅..命。
”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
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
继昌急领兵追贼至资州,闻均枭首乃还。
大中祥符元年,进秩东上閤门使。
俄以目疾求归京师。
少愈,令枢密院传旨,将真拜刺史。
继昌以疾表求休致..。
未几,改右骁卫大将军。
其子遵勖,尚万寿长公主。
天禧初,主诞日,邀继昌过其家,迎拜为寿。
帝知之,密以器币、珍果等赐之。
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继昌为治尚宽,任峡路时,与上官正联职。
正残忍好杀,尝有县胥护刍粮,地远后期,正令斩之,继昌徐为解贷焉。
郑伸者,早死,其母贫饿,尝诣继昌乞丐。
继昌召见,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B.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C.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D.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尚,在此意为被选中与公主婚配。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原卷版)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疵曰: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二子出,疵入曰:智伯不悛。
.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4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不足,死焉,职也职:本分B.不如亟去亟:赶快C.侃遂忍之,复登陴陴:城墙D.率其徒将超城而下超:超过4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B.君如逃,则谁守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C.以瓦石中贼者有以弱弓射贼者D.力不足,死焉,职也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49.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B.百姓皆其战士也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C.虽然,岁满则罢去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D.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5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1.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
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周嘉谟、张士隆、罗喻义、袁化中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
隆庆五年进士。
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陇川宣抚多安民叛,入缅,据蛮湾。
嘉谟讨擒之,立其弟安靖而还。
进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
黔国公沐昌祚侵民田八千余顷,嘉谟劾治之,复劾其孙启元罪状。
久之,改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
满考,加右都御史。
广西土酋引交址兵内犯,官军拒退之,嘉谟为增兵置戍。
迁南京户部尚书,寻召拜工部尚书。
孝定后丧,内廷宣索不赀。
嘉谟言丧礼有中制,不当信左右言,妄耗国帑,不纳。
俄改吏部尚书。
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
八月丙午朔,光宗即位。
郑贵妃据乾清宫,且邀封皇太后。
嘉谟从言官杨涟、左光斗等言,以大义责贵妃从子养性,示以利害。
贵妃乃移慈宁宫,封后事亦寝。
神宗末,齐、楚、浙三党为政,黜陟之权,吏部不能主。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天启元年,御史贾继春得罪,其同官张慎言、高弘图疏救,帝欲并罪之。
嘉谟等力为解,乃夺慎言、弘图俸而止。
朱钦相、倪思辉被谪,嘉谟亦申救。
给事中霍维华希魏忠贤指劾王安,置之死。
嘉谟恶之,出维华于外。
忠贤怒,嗾给事中孙杰劾嘉谟受刘一燝属为安报仇,且以用袁应泰、佟卜年等为嘉谟罪。
嘉谟求退,忠贤矫旨许之。
大学士叶向高等请留嘉谟竣大计事,不听。
明年,广宁陷,嘉谟忧愤,驰疏劾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战误国罪。
五年秋,忠贤党周维持复劾嘉谟曲庇王安,遂削籍。
崇祯元年,荐起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明年,卒官,年八十四。
赠少保。
(节选《明史·周嘉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B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1.D 2.C 3.C 4.D5.①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②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③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几:大多”错误。
“几”,几乎。
句意:几乎祸及自身。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亡:灭亡/通“无”,没有。
句意: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
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
C.而:都是连词,转折。
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D.或:或许/有的人。
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句意: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
“定取舍”,决定取舍;“审”,慎重。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错误,由原文“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可知,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
所以,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结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结合“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答案深度解析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答案深度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穰侯,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於齐。
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
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
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
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
”于是仇液从之。
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
昭王十四年,魏举冉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
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
魏献河东方四百里。
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
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
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
免二岁,复相秦。
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昭王於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
【译文】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姓魏,名冉。
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物色并拥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
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高考语文复习 训练11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11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
”及肄射,将先破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问兵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史传体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30题
史传体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30题文言专题0823 1646史传体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30题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侯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⑤。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6.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名:称呼……的名字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行:辈,辈份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稍:稍微,略微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B.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C.及晚节,汉征匈奴D.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8.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其慕长者,如恐不见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C.请治行者何也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D.与官属言,若恐伤之与嬴不助五国也9.司马迁笔下的郑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0.把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史传类文本阅读规律和方法
史传类文本阅读规律和方法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五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
就应试性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做到以下几步:第一步,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步,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一、感知方法(1)通读。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
(3)跨“难”。
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借助。
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解决很多问题。
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1.联想迁移法。
利用已经学过的实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词语使用的正误。
2.语法推敲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词语解释的正误。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讲究对称,一个语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有意思相同(近)、相反(对)的特点。
如李密《陈情表》中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从结构对应的角度分析,“无”与“鲜”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二、掌握要点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介绍: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评价。
(一)知人:以时间串联人物经历古代用以表明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表明时间转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俄而、已而、少顷、顷之、久之、未几、须臾”等。
阅读人物传记时,找出并把握这些词语,可以了解传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做的不同的事情,把这些事情贯连起来,就是传主一生的经历。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之《明史》四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萧近高、袁忠彻、彭时、张罗彦(一)萧近高,字抑之,庐陵人。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授中书舍人。
擢礼科给事中。
甫拜官,即上疏言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明诏已颁,不可中止。
帝怒,夺俸一年。
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
既而停矿分税之诏下,相失利,擅移驻景德镇,请专理窑务。
帝即可之,近高复力争。
后江西抚按并劾相,相以为近高主之,疏诋甚力。
近高疏辨,复劾相。
疏虽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屡迁刑科都给事中。
知县满朝荐、诸生王大义等皆忤中使,系狱三年。
近高请释之,不报。
辽东税使高淮激民变,近高劾其罪,请撤还,帝不纳。
又以淮诬奏逮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近高复论救。
会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还,而邦才等系如故。
无何,极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
未几,又言王锡爵密揭行私,宜止勿召;朱赓被弹六十余疏,不当更留。
皆不报。
故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递转。
人情轻外,率规避,近高自请外补。
吏部侍郎杨时乔请亟许以成其美。
乃用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
以病归。
起浙江左布政使。
所至以清操闻。
泰昌元年召为太仆卿。
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
历工部左、右侍郎。
天启二年冬,引疾去。
御史黄尊素因言近高暨侍郎余懋衡、曹于汴、饶伸,太仆少卿刘弘谟、刘宗周并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
诏许召还。
五年冬,起南京兵部,添注左侍郎。
力辞,不允。
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
崇祯初,乃复。
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卷》,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B.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C.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D.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 遂落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B.中书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南朝梁时称中书舍人,明清时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称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为七品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 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 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 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 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 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 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 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 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 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 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 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 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 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 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 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 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 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说理方面,比如上海卷《静者居记》一文先提出“静 系于人不系于居”的看法,然后直指心灵,提出“居仁 而静”这一核心观点,有意针砭眼下浮躁之弊,给人恍 然之感;再如15年浙江卷《太平州学记》一文借太平州 学得以重建说明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事业成败皆 系于人的道理,议论高远,顺势而发,不由得人不信服。 如果我们承认高考不仅是选拔性测试,也是日常教学的 延续,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试题所选之材就 不可小视,课程的三维目标一个不少地要在试题中有所 体现。16年文言文选张岱《琅嬛福地记》,充满神异色 彩的故事中暗寓学海无涯的道理。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选用的材料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关 于“浅易”的要求,文体以叙事类的史传(包括正史和野 史)最多,其次是叙议结合类的杂记、赠序和书信等,纯 粹论说类的材料较少。内容多突出忠孝节义廉等传统道德、 真善美的人物品质,所讲之理深入浅出,关联现实,注重 对考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物方面,如新 课标I卷中的孙傅忠诚爱国,正直无私,勇敢无畏;新课 标Ⅱ卷中的来护儿志向远大,文治武功,忠诚廉洁;安徽 卷中的梁皙次淡泊宁静,孤介自持,廉洁爱民;江苏卷中 的欧阳发笃志好礼,刚直不阿,治学严谨;等等。这些人 物个性独特,形象鲜明,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说(趣) •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
的行政最高长官。 •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
务。相当于省长。 •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
市长。 •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
拔
•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 迁 、转、调、徙 、补 、改 •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 • 兼、领、署、权 •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 贬 、谪、出、左迁、罢、免、黜、废 • 第五类:执掌、主持的词语。知、行、主
• 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
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 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 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 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
•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 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 还有一个常见词: •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
的角度思考,所以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 • 3、人物个性: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 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 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 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画出层 次或作上起始记号) 划分层次时就要注意抓住事件发生的过程 和文章的线索,而文章线索往往又是时间 (有的从官职的变化可以看出)的推移和 地点的变化或人物的变换。
3.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打破题 号顺序,调整做题顺序:从最后一题 做起,到信息筛选题,然后再做前面 两题。分析概述题:定区间——细对 照,找差异——定选项;信息筛选题: 排除法。实词推断题与虚词辨析题或 句式题的解题方法参考前面各章节。
积累史传文常用的核心词汇。
如表现人物个性的:耿、厚、矜、刚毅、孝 悌、古直、阿谀、谄谗、木讷等; 表示官职变化的:授、除、迁、左迁、下车、 擢、黜、调、复、辞、致仕、乞骸骨等; 表示主管的:知、典、主等; 表示说话的:曰、云、谓、诏、诰、敕、白、 陈、禀、对、语、谕、晓、辩、问、诘、诉 等;
• 分析理解: • 1、人物:李侃(陪衬人物)、其妻杨氏(主角),胥吏、百
姓(叙述所需); • 背景:项城为叛军困时,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挺身而
出。 • 事件: 杨氏作为(1)劝阻丈夫怯退;(2)激励百姓奋起; • 结果:叛贼全 都 逃跑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 2、杨氏说话艺术:杨氏的话,说得实在,入情入理。从百姓
局级官员。 •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
作人员。
•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 于副县长。
•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 教育厅长。
• 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 的师级军官。
•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 长。
• 11、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 局长或户籍局长。
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 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 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 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 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画出信 息,注意结合历史事件分析)
(二)阅读解题步骤: 1.抓住特点,节节划读,理清脉络:
人——简历——性格特点——为政成绩 ——具体事件。
2.利用注释及后两题题干帮助理解文意: 文后注释帮助扫清文字障碍;信息筛选题题干多 是“下列全部表现某某怎样怎样(某种品质或境界) 的一项是”,往往能提示传主的精神品质;最后 一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述,命题形式基本上 是三对一错,75%的正确分析概述,能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文意。
2.史传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价值 取向:忠孝、守法、处事高明、英勇有 智谋,清正廉洁等。
3.史传类人物传记“实录”的写 作特点,所谓“实录”,是指“只据事 实录,使善恶自见”。也就是说,在同 一短文里,既有可能写到这个人的善行, 也可能写到他的恶习。
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
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 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勾画出来) 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 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勾画出来)
一、高考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 内容:史传类文章的主人公多为有声望的 文臣武将或其他一些人物,他们往往有鲜 明的性格特点。史传文常规结构是:先介 绍人物的姓名、籍贯,然后概括介绍人物 学识、品行,为官的建树、治国的才能, 接下来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 述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最后一段归结人 物的一生,收束全文。
表示死亡的:驾崩、崩、山陵崩、薨、卒、 死、殁、终、不禄、圆寂等; 表示科举考试的:第、及第、登第、贡举、 状元、解元、举人、秀才、院试、乡试、 殿试等; 表示官职和官府名称的:宰相、丞相、三 司、知州、巡抚、宦官、太史、太守、知 县、六部、国子监、翰林院、参知政事等。
• 补充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 征 、辟、荐、举 、拜、除、授、起、擢、
分析理解: 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 贾谊 。 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 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 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 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 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 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 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 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 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 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 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 死士,其必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