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捆小棒
中班数学:捆小棒
![中班数学:捆小棒](https://img.taocdn.com/s3/m/f1bf695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7.png)
示例二:捆小棒的进阶方法
总结词
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难度,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捆 小棒的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长度、不同粗细的小棒,让学生尝试 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捆好。在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根据小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捆法,并总结出捆小棒的进 阶方法。
示例三:捆小棒的应用拓展
动手操作能力强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能够更好 地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捆小棒的 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过程中,学生们学 会了与同伴合作,互相帮助,共 同完成任务,提高了他们的合作
意识。
分析课程不足之处
1 2 3
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
有些学生在捆小棒时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任务 完成的速度和效果,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
课堂秩序有待加强
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兴奋,导致课堂秩 序有些混乱,需要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 顺利进行。
教学深度不够
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动手操作和游戏化教学,对于 数学概念的深入挖掘和讲解不够,需要进一步完 善教学设计。
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加强操作训练
01
针对学生操作不熟练的问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操作训
中班数学:捆小棒
• 课程介绍 • 教学方法 • 教学内容 • 教学示例 • 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掌握捆小棒的基本技巧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使孩子掌握捆小棒的 基本技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激发孩子对数 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捆小棒游戏,引导孩子理解数量 的概念,初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增加小棒数量
逐渐增加小棒的数量,提 高学生的计数和分配能力。
捆小棒课件
![捆小棒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3c5cb71ed9ad51f01df2d9.png)
1个十,9个一,是19. 10 + =
2.摆一摆,想一想.
十位 个位 20
2个十,是20.
2.摆一摆,想一想.
十位 个位 20
2个十,是20. 10 + 10 =
十位 个位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
3.读直尺上的数.
练一练 1.看图写数.
14
练一练 2.按顺序写数.
15
18
17 16
12
练一练 3.画一画.
十位 个位 10
十位 个位 15
十位 个位 14
十位 个位 20
练一练 4.
(1)1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14). (2)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2,这个数是(12).
练一练
5.
10 + 3 = 10 + 0 = 10 + 5 =
6 + 10 = 3 + 10 = 10 + 10 =
1.数一数,捆一捆.
( 十)个一
( 一)个十
பைடு நூலகம்
2.摆一摆,想一想.
十位 个位 11
1个十,1个一,是11. 10 + 1 = 11
2.摆一摆,想一想.
十位 个位 15
1个十,5个一,是15. 10 + 5 = 15
2.摆一摆,想一想.
十位 个位 19
1个十,9个一,是19.
2.摆一摆,想一想.
《捆小棒》教学设计2篇
![《捆小棒》教学设计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8becaf7cd184254a353538.png)
《捆小棒》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binding sticks《捆小棒》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捆小棒》教学设计2、篇章2:《捆小棒》说课教学设计篇章1:《捆小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
(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_教案教学设计
![《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f5a9f0fd0a79563c1e7284.png)
《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这节课是我准备的一堂研究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捆小棒》数学知识是认识11~20各数,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也借鉴了许多同一内容的教案,开始了我的尝试。
第一次教学:我选择了一个平时看起来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发言积极,很有独到思维。
一开始,效果很不错,我用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支铅笔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过程中,既复习了10以内的数的数数,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但是当我提出问题:请你拿出11根小棒代替铅笔,想一想,怎样放,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1根呢?课堂陷入了僵局,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把11根小棒分得很散摆放在桌子上,他们认为只要不是摆成一堆,别人就能很容易看出是11根,有个别孩子甚至用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了一个“十一”的字样,然后拉住我说:“老师这样一看就是11。
”让我哭笑不得。
在反复巡视了几圈后,我在全班38名孩子当中,终于发现了一名孩子是把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1根小棒单独放在一边,我如获至宝地把这名孩子请到实物投影仪下,请他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摆法,然后向学生推荐:像这样摆,能很方便的看出是11根。
从很多孩子的眼睛里我看出他们并不是很能接受这种摆法,但当我要求他们也像这样摆时,他们仍然照做了。
由于在这一环节上所用的时间远远超过我的计划,加上后来学生在捆小棒时,许多孩子不会使用橡皮筋,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等介绍计数器时,学生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一个个无精打采开起了小差,内容还未上完就已经下课了。
课后反思:在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网上或教学资料上的相同内容的教案,其中有不少是采用了这种设计,我也很赞成这种设计,我不喜欢那种直截了当把知识塞给学生的做法,我希望孩子在课堂里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需要和过程的。
但是今天这种教学状况,我几乎是把个别学生的经验强加在了全体学生的头上,他们被动的,不情愿的接受了知识,这与我最初的设想简直背道而驰。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及反思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c7a78b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0.png)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捆小棒的方法,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含义,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数学运算与具体的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些小棒,问学生:“你们看这些小棒像什么呢?”学生回答:“像一些数字。
”老师再问:“你们能猜出这些数字吗?”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每个数字对应的小棒数量。
2.讲解示范:老师拿出一个小棒,让学生数出它的数量,并写出一个数字。
然后老师示范如何将小棒捆在一起,表示数字的加法。
再让学生数出另一个小棒的数量,写出另一个数字,并示范如何将它们捆在一起,表示数字的减法。
3.学生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动手进行捆小棒的练习,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演示他们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课堂练习:老师出示一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并计算出结果。
5.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里选择一些物品代表数字,进行加减法的练习,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了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讲解示范之后,老师出示一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题目,老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选择一些物品代表数字,进行加减法的练习,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老师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
捆小棒
![捆小棒](https://img.taocdn.com/s3/m/4806dadd33d4b14e85246898.png)
12、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捆小棒
1个十和1个一就是11 1个十和5个一就是15
10+1=11 10+5=15
1个十和9个一就是19 2个十,就是20
10+9=19 10=10=20
课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
(1)提问:怎样能得到20呢?请和同桌互相商量,幷动手试一试。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并提问:你为什么不摆单根小棒?计数器的个位为什么不拨珠?20是由什么组成的?
(3)听回答板书:2个十,就是20,10+10=20。
8、引导小结并提问:11—20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9、出示直尺图。提问:谁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出图中各数?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能说说,18前面是几?13后面是几?比15小的数有哪些?14和18之间有哪些数?
1、谈话引入:生活中为了携带方便和计数,人们常将单个的物体捆在一起。如10瓶墨水装成1盒;10支铅笔捆成1把等等。现在,我们将10根小棒捆成1捆,你会吗?大家试一试。
2、提问:你能说说1捆小棒和10根小棒是什么关系吗?
3、提问:谁能演示说明它们的关系?
1、操作
体会1和10的关系。
1、思考并回答。
3、演示、观察、体会。
课题1捆小棒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1、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重点)
2、初步理解“个位”、“十位”的含义并能进行“10加几”的计算。(难点)
3、引导学生发现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直尺图(10cm——20cm部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https://img.taocdn.com/s3/m/768c15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2.png)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适合年龄:中班活动目标:1、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计数能力。
2、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活动准备:1、准备足够的小棒。
2、准备一个大的计数器。
3、准备一些小纸条,上面写有数字。
活动过程:1、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内容和目标,并引导幼儿了解小棒的用途和捆绑方法。
2、教师出示小棒,引导幼儿观察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3、教师示范如何将小棒捆绑在一起,并使用计数器进行计数。
4、教师将小纸条上的数字出示给幼儿,引导幼儿根据数字将对应数量的小棒捆绑在一起。
5、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在捆绑过程中的错误。
6、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幼儿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活动亮点:1、活动采用了实际的物品小棒和计数器,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的概念和方法。
2、活动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3、活动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和步骤,让整个活动过程更加有条理和有效。
活动建议:1、活动前,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幼儿已有的数学基础和兴趣,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
2、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力。
3、活动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总之,本活动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和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错误,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班数学活动《接下去是几》中班数学活动《接下去是几》【活动目标】1、理解“接下去是几”的概念,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序。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1、一些具有顺序特点的图案卡片,如数字、形状、颜色等。
2、制作一个简单的PPT,展示一些图片和排序规则。
【活动过程】一、导入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然后问:“小朋友们,这个数字是几?”幼儿回答后,老师再问:“那么,接下去是几呢?”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接下去是几”的概念。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cac9d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0.png)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能够学会使用小棒捆扎图形,并理解横竖、左右、上下的概念。
2.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3.练习孩子们握笔、手指协调运动等操作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提升手眼协调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大棒模型 x 12.小棒 x 203.计时器 x 1•学生准备1.铅笔 x 12.练字纸 x 1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1.让孩子们用铅笔在练字纸上画出四条线段,形成一个矩形。
2.请孩子们绕过这个矩形,让他们感受物体空间与自己的位置关系。
3.请孩子们用双手感触矩形四条边的不同特点,比如长短、尖钝等。
2. 授课内容(10分钟)1.让孩子们分为两组,每组领取一支铅笔和10根小棒。
2.给孩子们展示大棒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大棒模型有横竖之分,并提醒他们左右和上下的概念。
3.请孩子们模仿大棒模型,用小棒在练字纸上捆扎出横线、竖线等图形,并强调横线与竖线之间的区别。
4.在操练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关注小棒捆扎顺序、角度等细节,以避免操作不规范难以理解。
3. 操练环节(20分钟)1.给孩子们5分钟的时间自由操练,让他们捆扎出尽可能多的图形,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在5分钟后,停止操练,让孩子们将捆扎的图形展示给大家。
3.让孩子们分析展示的图形,讨论每个图形由几条小棒组成以及捆扎小棒个数和捆扎顺序的差异带来的图形变化。
4. 拓展练习(15分钟)1.让孩子们分别拿出纸板剪成的几何图形,要求孩子们用小棒将其完整地围起来,并找出图形中的横竖线段等。
2.请孩子们互相交换,互相查看彼此捆扎出来的图形是否正确,并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3.最后请大家来一次总结,检查横竖、左右、上下等基本概念。
四、教学总结通过此次课程,孩子们了解和掌握了小棒捆扎图形的操作技巧,在操练过程中提升了手眼协调和固定空间特征的能力,还有有目的的展示和贡献,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在数学学习中,大家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并注重关注细节,避免操作上的过失,从而使得本节课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捆小棒》中数学工具的应用策略
![《捆小棒》中数学工具的应用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b00114f1eb91a37f1115c60.png)
《捆小棒》中数学工具的应用策略教学中教学工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
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内涵。
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想。
数学应该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手在课堂上动起来,获得体验和感悟。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教学工具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结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68-p69,《捆小棒》具体谈谈教学工具在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一、谈话导入老师知道小朋友们一定非常喜欢做游戏,所以,今天赵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设计思考:通过谈话导入,拉近师生关系,并以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活动一:数小棒初步感悟数位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根小棒。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一根一根地数的,有的是两根两根数的,还有的是五根五根数的,那请你们想个办法,怎样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你们数的是10根小棒呢?师说明: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把刚才数出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
10个一1个十师:这一捆里面有几根小棒?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呢?对了,(点击)10个一师:我们把这10个一捆成一捆就把它变成了几个十呢?(点击)一个十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10个一1个十比较,圆圈里应填什么符号?(设计思考:通过摆小棒,捆小棒目的是让学生体会10个一就是一个十。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动手捆小棒,构建了“一个十”的概念。
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活动二:介绍计数器和数位顺序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计数器。
我们来听一下它的自我介绍吧。
“(用课件录音介绍)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的名字叫计数器。
北师大版数学《捆小棒》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捆小棒》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a6e453ee06eff9aef807c1.png)
北师大版数学《捆小棒》说课稿北师大版数学《捆小棒》说课稿北师大版数学《捆小棒》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捆小棒(11~20各数的认识)一、说教材捆小棒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捆一捆。
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
二是摆一摆,想一想。
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本部分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成,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是数的认识的拓展。
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对于10到20各数能数出来,但是对于他们的组成却一点也不了解。
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教学目标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小棒、计数器、老师:课件、小棒、计数器、四、说教法和学法(一)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积累感性经验以“动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概念。
在活动中,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为理解和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补。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e9a32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0.png)
《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第五章第二节《捆小棒》,详细内容包括: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捆小棒,理解数的十进制原理。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10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
2. 学生通过捆小棒活动,掌握数的十进制原理。
3. 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的十进制原理,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教学重点:通过捆小棒活动,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计数器、PPT课件。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捆小棒,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小动物们举行捆小棒比赛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比赛中小棒的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十进制原理。
(2)讲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让学生通过计数器进行实际操作。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捆小棒比赛,比一比哪组捆得又快又好。
(2)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捆小棒成果,并说明捆法和数的组成。
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100以内数的认识(2)数的组成与分解(3)数的十进制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小棒捆法表示出下列数:25、53、89。
(2)分解数:45、72,并说明分解方法。
2. 答案:(1)25:两捆十根的小棒,五个一根的小棒;53:五捆十根的小棒,三个一根的小棒;89:八捆十根的小棒,九个一根的小棒。
(2)45:四捆十根的小棒,五个一根的小棒;72:七捆十根的小棒,两个一根的小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捆小棒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数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大的数,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十进制原理,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中班数学教案捆小棒
![中班数学教案捆小棒](https://img.taocdn.com/s3/m/d44ef72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0.png)
中班数学教案捆小棒教案:中班数学教案捆小棒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记忆数字1-10;2. 以小棒为教具,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数目;3. 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准备:1. 小棒(不同颜色和长度的小棒);2. 数字卡片(印有数字1-10的卡片);3. 布置整洁的教室环境。
三、教学步骤:1. 数字认识教师向孩子们展示印有数字1-10的卡片,并逐个依次读出数字,鼓励孩子们跟着读。
重复几次,帮助孩子们记忆数字的形状和名称。
2. 小棒的介绍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不同颜色和长度的小棒,并介绍小棒的用途。
告诉孩子们,我们可以用小棒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例如,一根小棒代表数字1,两根小棒代表数字2,以此类推。
3. 认识数目教师将数目卡片和小棒放在一起,每次从中抽出一张卡片,并告诉孩子们这个数字代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数出相应数量的小棒,并放在桌子上。
例如,如果卡片上的数字为3,教师和孩子们应该数出3根小棒并摆放在桌子上。
4. 数字匹配教师将数目卡片洗乱,并放在桌子上。
然后,将小棒和卡片一起交给孩子们。
孩子们需要逐个选择一张卡片,并找出相应数量的小棒,并将它们放在一起。
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孩子们正确匹配。
5. 小组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些小棒和数目卡片。
每个小组需要根据卡片的要求,使用小棒进行相应的配对和摆放。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完成任务。
6. 游戏时间选择一些数目卡片,并将相应数量的小棒隐藏起来,让孩子们进行探寻。
每个孩子根据自己手中的卡片,寻找相应数量的小棒。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时间限制,看看谁能够最快完成任务。
四、教学延伸:1. 数量概念扩展:引导孩子们思考和探索更大的数字概念。
例如,可以使用更多的小棒代表更大的数字,让孩子们尝试组合和分离小棒,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2. 加减法概念引入:利用小棒可以很好地引入加减法的概念。
例如,将两组小棒放在一起,让孩子们数出总数,并引导他们理解加法的概念。
中班捆小棒教案
![中班捆小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36c67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b.png)
中班捆小棒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学习用小棒进行捆扎,提高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耐心。
3、增强幼儿的数数能力,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捆小棒方法,能够将小棒整齐地捆扎在一起。
引导幼儿通过捆小棒,正确地数数并理解数量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幼儿在捆小棒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注意力,避免出现混乱。
如何让幼儿能够将小棒的数量与数字准确对应,理解数量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准备1、足够数量的小棒(可以是彩色的)。
2、橡皮筋或细绳若干。
3、数字卡片 1 10 。
四、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教师展示一些已经捆好的小棒,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小棒捆在一起是不是很整齐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捆小棒。
”2、认识小棒和数字教师将小棒分发给幼儿,让幼儿观察小棒的特点。
同时,展示数字卡片 1 10 ,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数字。
3、示范捆小棒教师拿起 5 根小棒,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我们先把小棒对齐,然后用橡皮筋或者细绳从中间捆起来。
”捆好后,举起小棒问幼儿:“这是几根小棒呀?”引导幼儿数一数并回答。
4、幼儿操作让幼儿自己选择一定数量的小棒进行捆扎,教师在旁边巡视指导。
鼓励幼儿自己数数,并与旁边的小伙伴交流。
5、游戏环节教师说一个数字,让幼儿迅速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
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捆得又快又准确。
6、巩固与拓展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捆小棒,如交叉捆、绕圈捆等。
增加小棒的数量,挑战更高难度的捆扎和数数。
7、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提问幼儿:“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呀?”引导幼儿回答捆小棒和数数。
表扬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练习。
五、教学延伸1、在家中,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用筷子或吸管进行类似的捆扎活动,巩固幼儿的技能。
2、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更多的小棒和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
六、注意事项1、确保小棒的边缘光滑,避免刺伤幼儿的小手。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1ce8b6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8.png)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教学反思第一篇: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教学反思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教学反思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教学反思本次活动的目标是感受点卡的不同排列形式,会用接数的方法正确目测7以内的数群。
孩子们对于数数是比较熟悉的,所以他们觉得肯定很简单,以至于在活动一开始有点“轻视”的感觉,都说:“我早就会数数了”、“太简单了”。
直到我出示不同排序方式的点卡,刚才说太简单的孩子就开始有一些为难的表情出现了。
整个活动看似简单,但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观察能力不仔细,容易错数漏数我们一般的点卡中的点数都是按照普通顺序排列的,都是为了方便而排序的。
所以当我出示普通点卡的时候,班级中的大部分孩子能够较快地数出点数来。
但当我出示改变排列形式的点卡后,问题就出现了。
像新朔这样能力较强的孩子在数的时候也要稍微缓一缓,心里默数一下才能得到正确地点数。
所以其他孩子在点数不同排列形式的点卡时就有错误出现,有的把7个点数成6个点,有的把5个点数成6个点。
问他们怎么数出这些点数的,孩子们就说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如果真的是一个一个数的话错误率不会这么高。
于是我请个别孩子上来数,发现他数的时候就把一个点子给漏数了,因为点子的排列顺序其中一个点子排在了最边上,他就没有发现,所以就数错了。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孩子们太不轻视数数的活动了。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教育孩子们任何学习都要认真不能马虎对待,而且要学会仔细观察。
二、手口数数未能一致,还需多练习数数对于我班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局限于光用嘴说1~10,要让孩子手口一致地数数还是有困难。
在今天的捆小棒活动中就都体现出来了。
我出示一个5的点卡,让孩子们先选好5根小棒,在选小棒的时候我就看到鹂芸边数边拿小棒:“1、2、3、4、5。
”但是她却拿了6根小棒,因为她在数4的时候拿了两次,所以总数里就多出一根来了。
有的小朋友数的时候念的时候太快,而拿的慢,所以数的数是正确地,而拿的小棒却是少了一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