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宗教思想对比
内容摘要:作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在宗教思想上都有自己的倾向。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开的,它所表现和包含的更多的应是佛教思想,而《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其中而更推崇道教并且有些抑制佛教。但是去深层次的研读作品,会发现《西游记》其实崇佛而不谈禅,是即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而《封神演义》却是看似崇道, 实则敬佛,或者说是崇佛胜于崇道。本文将就这一区别进行简单的浅析。
关键词:《西游记》《封神演义》佛教道教
正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均为明中叶有代表性的神魔小说。作为神魔小说,在满纸荒唐的神鬼妖魔的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宗教幻想作支撑,或偏儒、或向道、或佞佛,总要有一定的倾向性。尽管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其宗教倾向还是难以完全抹煞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亦是如此。一般认为,《西游记》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展开的,它所表现和包含的更多的应是佛教思想,而《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其中而更推崇道教并且有些抑制佛教。
但是,去深层次的挖掘作品我们会发现《西游记》是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道家的精神统摄全书,而《封神演义》却是崇佛胜于崇道。我们借此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宗教思想及态度。
一、崇佛却多道的《西游记》
《西游记》虽然有明显的崇佛抑道倾向,但其主要目的却并非为了谈佛说禅。相反,讲道的内容更多。在小说中,佛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更注意以其深邃的哲理来征服善男信女。其修禅成佛的途径,无非就是积德行善、念佛坐禅等等。虽然也有一些释家降魔的护法神将、除怪的法术法宝,但相对于小说中道教的阐释和表现却稍嫌单调。
《西游记》无论是从小说的回目中屡次出现的内丹学的术语,亦或是通过小说中关于“内丹”修炼知识的描写,我们都不难看出,它在成书过程中受到了道教内丹学的较大影响。例如,小说的三位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谈及自己成仙经历时,都对“内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仅以悟空为例,他在对黑风山黑风大王介绍自己的不凡经历时,就说:“一点诚心曾访道, 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 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 指找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得传大品天仙诀, 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 身中日月坎离交。万事不思全寡欲, 六根清净体坚牢。返老还童容易得, 超凡入圣路非遥。”
显然, 小说中主要人物“成仙”与修炼“内丹”有着直接联系,其中对“内丹”这种道家修炼之术的夸耀就不言自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上述内容仅仅是说明作者具有一般道教知识背景的话, 那么作者在《西游记》中大量引用“内丹”术语和道教经典,就不能不使我们相信《西游记》中表现出的浓厚道教气息并非偶然。
如小说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中的四首诗词《南柯子》,就出自道教全真派道士马丹阳的《渐悟集》:
“心地频频扫, 尘情细细除, 莫教坑堑陷毗卢。本性常清净, 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 曹溪任呼吸, 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 方显是功夫。”
这首诗讲述的是道教内丹修炼时祛欲忘情的“筑基”之功,将心性修炼视为“修丹”首务强调“去欲”至上,这个观点也是道教全真派反复论证的基本观点。此词中“猿马”在马丹阳原词中为“喘息”,特指“内丹”修炼中调节呼吸和运气的功夫。这里代之以“猿马”二字,则更强调忘情祛欲,才能修成丹道的观念。
正因为如此多的道教修炼知识见于《西游记》,所以学术界曾存在一种说法,认为《西游记》乃是道教“证道奇书”。主旨是讲述道教“内丹”修炼原理。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设计及相互关系皆在形象又含蓄地解释“内丹”原理和操作知识。清代学者陈士斌的《西游真诠》和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序》都持这一观点。前者甚至对《西游记》祖本的每一章回都进行了详细诠释,总字数达二、三十万,以说明《西游记》乃“证道奇书”。
而在这一部号称《西游释厄传》的奇书中,关于佛家的理论的阐释却并不多见,只有少量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禅宗“顿悟”说教。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明代社会思潮的反映,因为当时佛教各宗派中比较流行的正是禅宗,故并不能见出作者对佛教理论的精通。
《西游记》的作者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道教诗文的篡改并加以佛教化上。《西游记》中有不少诗词韵语来自于前代的道书。但是,作者在引用前人的作品时, 并不是被动地引用,而是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动。
最明显的例子是《西游记》第九十三回所引《瑞鹧鸪》“修禅何处用工夫”和马丹阳原作相比,作者将首句“修行”改为“修禅”,下阙第三句“酒色财气须扫净”改为“喜怒忧思须扫净”。前一改明确了佛教的立场,后一改则削去全真教特有的说法,作品第三十六回悟空所吟“前弦之后后弦前”一诗和马丹阳原作相比,将末句“煅成温养自烹煎”改为“志心功果即西天”。原作明显在阐发“道”理,改动之后却正表现了佛教的内容。此外,第五十三回篇首所引张伯端《西江月》“德行修逾八百”,上片末句“始合神仙本愿”被改为“始合西天本愿”,亦与上述所引相同,都是由道而入释。
作者能够作如此夺胎换骨的大手术,恰恰说明了一点,就是作者对道教的典籍乃至道教的思想非常熟稔,只不过头脑中横亘着崇佛抑道的观念,才有意地修改前代道教大师的作品并加以佛教化。
可见,尽管《西游记》是一部描写佛教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也尽管作者在小说中对包括太上老君在内的一些道教徒多有揶揄,但就其宗教思想体系来说,却是源自于道教的。可见,《西游记》的宗教思想的深处其实是道教思想,是披着佛家的外衣,却运用了道家的精神来统摄的全书。
二、看似崇道,实则敬佛的《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表面看来确实是表现道家思想的小说。通观全书,可以发现作者安排了一个从三教到道教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儒家最次,佛家居中而道家独尊。但是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这样一部以道为宗的著作,其中却甚少讲道的章节。只有在对白的诗歌中才偶有烧铅炼汞的老生常谈,却丝毫没有阐发道教奥义的宏旨。
除此之外,《封神演义》在谈论到道的同时却不抑佛。他抬高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可能是出于一个道教信徒不由自主的考虑,在他内心深处,对佛教的理论和人物并不排斥,甚至颇有企羡。因此,他并没有像其它虔诚的道教徒一样,杜撰老君西天化佛的传说对佛教加以贬低,而是把西方教的教主处理成和太上老君平起平坐的关系。这可以在书中第八十四回看到。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有关“道”的反面描写。
首先,作者暴露了道教内部纷争,或者说道教内部的残酷战争,揭露了道士人性恶的一面。原本阐、截教徒都是修行诵经(《黄庭经》)之徒,是学道之人,正如第77回所言:“截、阐道德皆正果,方知两教不虚传。”但两教相互斗争异常激烈。作者写到了阐截战争的惨烈状态,尤其是死难者。如第37回姜子牙带兵杀张桂芳与风林,造成“遍野横尸,满地血流成河”。第43回写道:“着刀的连肩洩背,逢斧的头断身开,挡剑的劈开甲胄,中枪的腹内流红。人撞人,自相残踏,马撞马,遍地尸横。伤残士军哀哀叫苦,带箭儿郎慽慽之声,愁云只上九重天,遍地尸骸真惨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