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黄河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关于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

关于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

关于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
1.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它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黄河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区,它对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黄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5. 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黄河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黄河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编写

黄河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编写

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黄河民俗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黄河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黄河民俗文化的传承1. 民俗文化的内涵黄河民俗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地区特有的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节庆等。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黄河流域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 传承方式(1)家庭传承:家庭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

父母将民俗文化传授给子女,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传承。

(2)学校教育: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民俗文化。

(3)社会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黄河民俗文化,提高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4)民俗节庆:举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如庙会、灯会、龙舟赛等,让民众亲身参与,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黄河民俗文化的创新1. 创新理念(1)保护与传承:在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保护民俗文化为核心,传承其精神实质。

(2)与时俱进: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多元化发展:尊重民俗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各地民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创新方式(1)民俗艺术创新:将传统民俗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艺术作品。

(2)民俗节庆创新:将传统民俗节庆与现代娱乐方式相结合,举办具有现代气息的民俗节庆活动。

(3)民俗旅游创新: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民俗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

(4)民俗教育创新:将民俗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民俗文化素养的人才。

四、案例分析1. 案例一:甘肃张掖的黄河九曲灯阵张掖的黄河九曲灯阵被誉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灯阵节,已有千年历史。

近年来,张掖市在传承传统灯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如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使灯阵节更具观赏性和互动性。

【上古历史】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文化遗址详细资料介绍

【上古历史】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文化遗址详细资料介绍

【上古历史】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文化遗址详细资料介绍黄河一直都被中国人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黄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址。

相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古遗址很少,这可能与南方的高湿高温气候有关。

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而印刷陶器文化则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彩陶文化与南方的百越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印刷陶器文化也广泛分布于南欧(如巴尔干半岛)。

此外,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微石器文化。

中亚地区广泛分布着中石器文化,毗邻中亚的新疆也属于中石器文化。

因此,中亚的中石器时代文化与中国西北的中石器时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半坡文化半坡文化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的早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10000-2000年)。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2.5-10000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由打制石器转向磨制石器;二、从采集和狩猎到种植和畜牧;三、陶器的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采集和狩猎是一种没有固定地点的流浪生活,而种植和畜牧业是一种固定的生活。

于是,这个古老的村庄诞生了。

人们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这个阶段称之为“农业革命”。

人类史上有三次划时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运用,第二次是农业革命,第三次是工业革命。

半坡村位于西安附近。

一处可追溯到5000年或6000年前的古村落遗址被发掘出来。

它是黄河流域一处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

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居民区、陶艺作坊区和墓葬区。

居住区发现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筑和地面建筑,形状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

房子有柱子支撑,墙壁是泥墙,墙面用草拌泥涂抹。

房子大小有十几、几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发现了6处窑址,包括垂直洞穴型和水平洞穴型。

人文荟萃的黄河流域黄河文化的瑰宝

人文荟萃的黄河流域黄河文化的瑰宝

人文荟萃的黄河流域黄河文化的瑰宝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它是黄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历史的地区,这里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瑰宝,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部,横贯西部和中部地区。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古代的黄帝文化、夏、商、周的王朝文明,到汉唐时期的盛世文化,再到近现代的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内涵,为世人所推崇。

黄河流域的人文荟萃之一是黄帝文化。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的故乡就在黄河流域。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黄帝的神话传说、黄帝的事迹、黄帝的思想等等。

无论是《山海经》中对黄帝的描绘,还是《史记》中对黄帝的记载,都使得黄帝文化成为了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古代的黄河流域还孕育了夏、商、周的王朝文明。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兴起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

商代是黄河流域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商王朝的繁荣和商文化的繁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周代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周文化的兴盛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了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黄河流域也是汉唐时期盛世文化的瑰宝之地。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汉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为黄河流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文化的辉煌和黄河流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汉朝的诗词歌赋,还是唐朝的杜甫白居易,都是黄河文化中的瑰宝,为世人所称道。

近现代的黄河流域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现代的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社会进步等方面,也在黄河流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黄河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黄河文化遗产构成及价值评价研究以济南为例

黄河文化遗产构成及价值评价研究以济南为例

一、黄河文化遗产构成
在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包括史前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 等。其中,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距今约7000-5000年。 其彩陶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是中国彩陶艺术的瑰宝。在济南,也发现了大量 的仰韶文化遗址,如历城区章丘县的龙山镇附近的大龙山遗址等。
其次,济南的黄河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在济南出土的龙山文 化蛋壳黑陶,其细腻的制胎工艺和优雅的造型设计,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 家的精湛技艺和美学追求。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为我们理 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再者,济南的黄河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济南 所出土的各类文物和遗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科 技等多方面的实物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和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 以济南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黄河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
首先,济南的黄河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济南地处黄河之滨,是黄河 流域的文化重镇。在济南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龙山文化黑陶,都与黄河流 域的文明发展密切相关。这些遗产是济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 黄河文化的重要资料。
参考内容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度不断提高,线性文化遗产构成及其旅 游价值评价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次演示以大运河浙东段为例,探讨线性文 化遗产的构成及其旅游价值,以期为类似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一、线性文化遗产的构成
线性文化遗产是指沿着一定地理路径,连续性分布的文化遗产,包括古道、古 河道、古驿路等。大运河浙东段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具有 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同时,与大运河相关的 民间信仰、民俗等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河的历史文化简介

黄河的历史文化简介

黄河的历史文化简介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西部的青海省,向东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和山东,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流域就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

黄河流域孕育了许多古代文明,如兴隆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中原文化逐渐形成并繁盛。

黄河也是中国古代多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黄河流域,如商代的华夏族崛起、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秦代的统一中国、汉代的繁荣时期等。

同时,黄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分历史文献《尚书》的创作地。

此外,黄河还孕育了众多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形式。

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民间舞蹈和音乐,如黄河大合唱和干旱河沙舞。

黄河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题材之一,许多著名的诗歌和文学作品都与黄河有关。

然而,黄河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流的泥沙淤积、洪水频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治理黄河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的来说,黄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
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和载体。

它的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和珍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黄河炎黄二帝像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黄河炎黄二帝像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黄河炎黄二帝像一、黄河风景名胜区是郑州一处比较有名的景点,南依岳山,北临黄河,是黄河之旅的龙头景区。

在黄河风景区内有一处巨型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还高,堪比美国总统雕像,作为炎黄子孙都要去看看,你去过没有?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古代神话中的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

炎帝叫做神农氏,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人,黄帝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后来两人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位于黄河风景名胜区向阳山上,背靠风水之地邙山,面对母亲河黄河,总共集资1.8亿元,历时二十年于2007年建成。

山高55米,像高51米,加起来就是高10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还高8米。

塑像上部用花岗岩雕筑而成,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下部以山体为像身。

塑像共用混凝土7000余立方米,钢材1500余吨、花岗岩6000余立方米。

雕像以山为体,使山人合一,浑然天成,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炎黄二帝塑像下面就是炎黄二帝广场,面积15万平方米,宽300米,长500米。

广场上有九鼎,是每年清明和中秋节祭祖举行大典的地方。

广场周围还建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像100尊,这里已成为游客寻根祭祖、观光旅游的圣地。

如果你来到黄河风景区,一定要去瞻仰下二帝雕像,让你内心也跟着强大起来。

二、今天上午,我来到了有名胜古迹的地方—黄河游览区。

一下车我就看见两座硕大的炎黄二帝的头像。

我们走到山脚下,看见炎黄鼎,应该有五六米高,我们沿着山路走上山顶,向远处望去,看见了黄河,它像一条巨龙,爸爸说:“黄河是母亲河,我们中华儿女就从黄河两边走出来的。

”一直向前走,还可以坐船去游览景色,保准让你一饱眼福。

如果想爬山,可以继续向前走,会看到一个大广场,从广场看到尽头,就是炎黄二帝雕像所在的山—邙山。

环顾四周还有别的小山,但我们只爬了有雕像的那座山就已经汗流浃背,山顶处有个人工的山洞,有个商店,卖的有冰激凌、饮料,还有玩具等等,我们买了冰激凌,吃上一口那叫一个爽……休息一会儿我们就下山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是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我还有点害怕,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移动,向下望去,仿佛看到了万丈深渊,但我心里在想,这就像人们的生活,难免会遇到困难,有困难就应该克服,终于从山上下来了。

黄河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及其价值

黄河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及其价值

黄河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方方面面。

对水利史或水利文博工作者而言,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是黄河水文化遗产。

但遗憾的是,对于该遗产的研究,过去却没有引起应有的足够的重视。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深入研究黄河水文化遗产,已成为亟须进行的工作。

一、黄河水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黄河水文化,则是黄河文化的一个分支文化,主要是指黄河文化中与水相关联的文化发明与创造、物质的载体、精神的依托,以及与水相关联的制度层面的设计。

从行业的角度出发,水利部发起的中华水文化的研究,对于水利部门而言,更具有针对性。

黄河是一条大河,黄河的水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基础文化,亦可称为黄河的本底文化,这种研究对于大而泛之的黄河文化而言,更具有前瞻性。

黄河水文化,主要涉及与黄河水相关的发明创造、水工技术、水灾遗存、河水故道、规章典制、传说仪式等。

所涉及的载体,有文献、碑刻、庙宇、堤坝、城址、村落、渡口、关津、地名、仪式等。

总体而言,黄河水文化这一概念,是一个提出不久的新概念,对其涉及的内容、内涵的解读,仍在探讨之中,尚未形成权威性的表述,因此,目前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黄河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黄河水文化遗产的类型划分,与通常的文物类别有所不同。

文物类别,如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碑刻、寺庙等,都是依照所见遗存的性质进行划分的,这种划分对黄河水文化遗产类型的界定有学术参考意义。

如,一个碑刻,依照内容分,涉及事件的记录、名人生平的纪念、祭祀礼仪的记录等方面,若简单地作为“碑刻”,其特定价值则无法显现。

城址、村落遗址、古建筑,如果与水没有关系,其作为水文化遗产,也没有特殊意义。

因此,依照水文化的内涵进行科学的分类,这样比照研究,才具有学术意义。

黄河水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如下八大类型:1.河道关津型黄河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泛滥达1500次之多,形成不少古河道。

深入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

深入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

深入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深入黄河流域探寻这些文化遗产,可以追溯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瑰宝。

首先,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由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在流域上游,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古老的羌族文化、土族文化等;中游的河南、山东等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有众多的古代都城遗址、孔庙、太行山等;而下游的山东、江苏和河南等地,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曲阜孔庙、泰山、云台山等。

这些文化遗产既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也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其次,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

在黄河流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比如,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起源于黄河流域。

另外,黄河流域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流和文化影响。

这里还有许多古代的宫殿和宗庙,如中原地区的洛阳龙门石窟、临汝曹家洼墓地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在黄河流域,还有许多特色的民俗文化。

比如,河南的豫剧、山东的章丘民俗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此外,黄河流域的民俗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如河南的花灯节、山东的草帽舞等。

这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最后,在深入黄河流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独特文化,还可以认识到黄河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的人民对于黄河充满了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黄河的崇拜和赞美,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给予人们的生活和智慧。

深入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就是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智慧。

综上所述,深入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体验。

黄河流域的历史文明10个

黄河流域的历史文明10个

黄河流域的历史文明10个1、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2、老官台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

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

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

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

3、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河南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

4、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

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

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

5、贾湖文化,是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

6、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7、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

8、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9、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

10、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探秘黄河文化

探秘黄河文化

探秘黄河文化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生命之源,涵盖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明进程,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因此,探秘黄河文化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黄河文化的历史背景、主要特征、发展历史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深入解析黄河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背景黄河文化指的是位于黄河沿岸地区的一种文化特点和文化遗产。

历史上,黄河是中国文明发源地之一,自始至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和命运。

而这里的文化不止是对于物质文化的考古遗迹,还包括了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内在精神。

二、特征1.饮食文化:黄河流域地区人们长期富于农业生产,物产丰富。

这里拥有着中国十大名菜之一的“家常菜”,包括饺子,烩面,炒面等美味佳肴,豆酱、辣椒等调味品也异常丰富,且口味重,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

2.民俗文化:黄河地区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包括农历新年、乡村婚俗、祭祖等众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3.建筑文化:黄河流域的建筑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这里的民居多为家庭式建筑,其中还有明显的琉璃瓦、彩画瓦等艺术特色。

4.文学艺术:黄河文化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代文学中的《诗经》、《山海经》、文章、诗歌等都有多处地点与黄河流域或岸边的历史、地理背景相联系。

5.演艺文化:黄河地区的文艺演出,特别是地方戏曲、歌舞等形式都非常丰富多样,如梆子,评话,弹词等。

三、历史1.5000年前,黄河文化的智慧创新就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2.但在5000年至2000年前,由于气候恶劣等原因,文化停滞不前;3.2000年至1000年,这一时段是黄河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彝族、黑陶文化等便是经典之作;4.1000年至500年,历史进入冶铜工具时代,出现了商朝、西周、东周等强大王朝,所以,这一时期的黄河文化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5.500年至200年,正式中华历史上算作春秋时代,《楚辞》、《史记》等伟大文化之作仍是流传至今的中华文化遗产。

黄河非遗文化故事

黄河非遗文化故事

黄河非遗文化故事介绍黄河黄河,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二长的河流,因其黄色的泥沙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的青海省,在流经九个省区后注入渤海。

黄河是中国文明的母亲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黄河的非遗文化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领域内的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有许多非遗项目,它们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展示了黄河流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黄河文化与外部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黄河流域的丝绸之路非遗项目包括丝绸织造、丝绸印染、丝绸艺术表演等。

舞蹈黄河流域的舞蹈非常多样化,各地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和表演形式。

黄河流域的舞蹈非遗项目包括舞龙、舞狮、舞剑等。

这些舞蹈以优美的动作和精湛的技艺,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黄河流域是剪纸的发源地之一。

剪纸以剪刀和纸张为工具,通过剪、刻的方式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黄河流域的剪纸非遗项目包括鸟、花、动物等各种精美的剪纸作品,它们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年画形式之一,黄河流域的木版年画以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为代表。

木版年画通过雕刻木版、上色、印刷等工艺制作而成。

黄河流域的木版年画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展示了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美好祝愿。

黄河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黄河非遗文化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为了保护黄河非遗文化,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设立非遗保护基地。

在黄河流域建设非遗保护基地,提供展示、传承和培训的场所,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2.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

通过培训,选拔和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传授他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黄河非遗文化。

3.组织非遗展览和演出。

黄河文化素材

黄河文化素材

黄河文化素材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素材。

以下是一些黄河文化素材的特点和内容:
1. 历史遗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大量的历史遗迹。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黄帝陵,是黄河文化的象征之一。

2. 史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的歌曲,歌词描绘了黄河的浩渺壮丽和人民对黄河的深情厚意,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黄河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有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如兴隆洼遗址、大汶口遗址等,这些遗址见证了黄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 黄河文化艺术:黄河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黄河大合唱、黄河舞曲等,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5. 黄河文化民俗: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如洪水纪念活动、船神节等,反映了人们对黄河的崇敬和祈求。

6. 黄河文化艺术品:黄河文化在艺术品领域也有着较高的表现度,如黄河泥人、黄河毛绒玩具等,成为人们传承和纪念黄河文化的重要方式。

7. 黄河文化节庆:每年的黄河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和文化爱好者,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演出和庆祝活动,展示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黄河文化素材涵盖了历史遗迹、史诗、文化遗址、艺术表现、民俗传统、艺术品和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这些素材丰富且多样,为研究和传承黄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浅析南乐县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浅析南乐县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作者简介:赵兵涛(1979— ),男,汉族,河南南乐人。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系列文物保护。

南乐县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现存文物遗址、遗产丰富。

全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濮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

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2项。

一、南乐县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史官(仓颉陵)遗址”。

“史官(仓颉陵)遗址”位于梁村乡史官村,是一处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

遗址之上现存有较为完整的仓颉墓及古代碑刻。

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仓颉文化,我县以史官遗址为依托,编制《南乐史官遗址保护规划》,下一步,将围绕史官遗址博物馆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及绿化等方面进行开发建设。

(2)南乐文庙。

南乐文庙,始建于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位于县城南街村。

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开始对南乐文庙实施复原保护工程。

目前文庙复原一期工程建设计划投资1300万元已完成。

文庙复原二期13个单体基础砌筑完成,墙体砌筑完成6座。

计划投资投资2327万元,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已完成工程量45%。

(3)宋耿落汉墓群。

“宋耿落汉墓群”位于福堪镇宋耿落村南300米处。

宋耿落汉墓群共有四座墓葬组成。

201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因为涉及土地性质问题,宋耿落汉墓群处在原址保护状态。

(4)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

“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位于千口镇张庄集村。

曾有“中原小延安的美誉”。

于2001年,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建立了武联防纪念馆,现由张庄集村委管理。

(5)濮阳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佛善村支部纪念地。

“濮阳市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佛善村支部纪念地”位于近德固乡佛善村,建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7年4月,是豫北地区一带最早的农村党支部。

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黄河浩荡,风回路转,滚滚滔滔,一泻千里。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落差4480米。

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祎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宽约1100公里,流域面积达到79.5万平方公里,在中国的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在中国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唯有黄河素有母亲河之称,她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川流不息千万年,流淌了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也留下了无穷无尽精神文明和物质宝藏。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黄河文化贯穿着中华历史文明的始末,寻着黄河的印记,在华夏文明与黄河共生共荣的五千年间,黄河流域漫长的跨度以及多变的气候、地形共同造就了黄河流域不同的生态文明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河而生,是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

从源头至出口,黄河沿岸的先人们智慧地利用母亲河赐予的自然资源,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大自然带来的充沛灵感,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也孕育了世代流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和活态遗产,让绵延五千四百多公里的黄河流域,每一处都烙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记。

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流域内大量的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黄河非遗的宝库,是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丰富而鲜活的本体。

截至目前,在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黄河流域9省有919项,约占全国的30%,且涵盖我国非遗的十大门类。

黄河之水天上来,灿烂的河湟文化尽显了黄河源头的质朴,民族融合、多元融通,孕育了格萨尔、土族盘绣、花儿、河湟皮影、热贡艺术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同饮一河水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守护着他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流迂回曲折,在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与白河汇合,形成了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大转弯,木偶戏、川江号子、自贡灯会、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与第一弯的胜景相得益彰。

黄河文化遗产现状与分类

黄河文化遗产现状与分类

黄河文化遗产现状与分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中华文明的摇篮。

黄河之于中国,犹如恒河之于印度、尼罗河之于埃及、幼发拉底河之于古巴比伦,四大河流共同催生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黄河横亘中华大地,也串联起了中国历史。

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的历史从这里铺展开来,孕育出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三晋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

从彩陶到青铜,从冶铁到炼钢,黄河流域都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从商周钟鼎文到殷商甲骨文,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文化印记在黄河流域流传;这里最先发明了火药,这里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成文历法、诗歌总集、史书、医书、兵书、农书等。

黄河奔流千古,黄河文化深厚悠远,本文尝试梳理黄河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具体数据凸显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突出地位,并将与黄河直接相关或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重新分类,以期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研究走向深入。

一黄河文化遗产涉及的地域黄河文化遗产分布的范围超过了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黄河流域。

参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划定的自然流域,加上重要的引黄抗旱灌区或引黄调水工程受水区,并尽可能保持地区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本文述及的地域范围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总共包括73个地区。

其中,青海、宁夏、山西全域均属于黄河流域,四川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属于黄河流域,其余5个省、自治区,甘肃有10个[1]、内蒙古有7个[2]、陕西有8个[3]、河南有11个[4]、山东有12个[5]地区级行政区(市、州、盟)属于黄河流域。

二黄河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黄河流域历史传承悠久,文化遗产丰厚,类型齐全,数量众多。

便于统计,按照国家文物局对遗产的类型划分,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大类,具体整理黄河文化遗产的数量及分布现状。

(一)物质文化遗产[6]物质文化遗产可从世界遗产、全国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可移动文物等几个角度考察。

黄河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黄河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黄河文化包括哪些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在中华大地上流淌五千多公里,并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宽广、美丽、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

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劳动,创造了辉煌的黄河文化,在吸纳各地区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一直绵延至今。

一、从考古角度划分,主要有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1、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2、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有人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浅谈中国黄河文化遗产

浅谈中国黄河文化遗产

浅谈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

其实,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切忌坐而论道,夸夸其谈,这真是稍纵即逝的客观本质性特性之一。

抢救,不是一般的抢救,而是燃眉之急的抢救。

中国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也正是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抢救中国黄河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朝气蓬勃的大禹治水文化款款走来。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关于治水的传说。

笔者认为,加强对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保护规划并专门为之立法。

我国也于2002年10月29日和2008年4月2日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围绕“文化遗产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这些无价之宝传承下去,人民政府荟萃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一是要提高认识,做好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的工作责无旁贷;二是要完善制度,重视和抢救中国黄河文化遗产;三是要有科学性,既要真实、要具体,要合理挖掘开发,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带动旅游文化等等的爱国教育发展。

一般人大概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甚至也包括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很少人知道、没有多少文物,认为宁夏青铜峡黄河根本没有名气的。

比如,目前骑行多次反复考察,作为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其中既包括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不再是编造的文学故事,而是信史。

或者更准确地说,研究中国古代大禹治水方略与治国方略辩证之哲理,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等等。

根据我的理解,中国黄河文化遗产,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故事,众所周知,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断裂;二是青铜峡大禹治水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的无数事实一直在告戒世人:其中秦、汉、唐先后开掘中国引黄河水灌溉银川平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永恒!一直延续至今。

也就是说,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是不是历史文化遗产,要看它历史悠久的状况。

黄河文化知识

黄河文化知识

黄河文化知识
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源地在黄土高原
上的黄河流域。

黄河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包括六安、蓝田、半坡、涡阳、西峰山、龙山等。

黄河文化使人们认识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要性,创造了许
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青铜器、玉器、陶器和织品等。

同时,黄河文
化还产生了诸多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黄河文化的陶瓷作品最为出色,代表作品有黑陶、彩陶、灰陶、
红陶等。

同时还有青铜器,由于技术的突破和优良的金属资源,把中
国古代青铜器文化推向了顶峰。

总的来说,黄河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为现代中国的文
明提供了深厚的根基,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关黄河文化知识

有关黄河文化知识

有关黄河文化知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不只是指黄河流域地区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更是涵盖了中华文化中各个领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哲学等多方面进行探究黄河文化的知识。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夏、商、周、秦、汉等许多朝代都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重要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黄河文化的代表。

其中,黄帝文化、夏文化、商文化以及周文化都有大量珍贵遗物和器物,它们展示了黄河文化的辉煌历史。

例如,玉琮、青铜器、彩陶等各种考古文物数不胜数。

这些文物不只是物质性的,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黄河文化的厚重历史和多元文化不仅展现在艺术中,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

中原文明的哲学思想始终贯穿着着重实践、以中庸之道来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

其中孔子的思想更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他教导人们要尊重礼仪、讲究仁爱,接纳差异,实现和谐共处。

并且,老子的思想倡导着不争论、避免争斗,保持寡言,安持中正之道,他的思想不但体现了中原文明的哲学思想,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谈及黄河文化时,人们总离不开中华文化中色彩斑斓的艺术。

黄河文化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不仅有优美的音乐舞蹈,更有丝绸、漆器、玉、石雕等工艺美术品。

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画的谱系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中运用的医学纹饰形象,歌唱家李冶创作的《长恨歌》塑造的人物形象、歌词精妙,都是黄河文化艺术的代表。

黄河文化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大胆创新。

较之现代文化,黄河文化倡导的是保留历史和文化传统,仍坚持着尊重差异、实践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在现今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文化交流越发活跃的大背景下,快速发展的城市和经济带也需要保护传统文化。

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及其历史遗产,就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之道。

例如,当今各国与中国之间友好的文化活动,如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和展览,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文化的传播,也使各国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
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

其实,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切忌坐而论道,夸夸其谈,这真是稍纵即逝的客观本质性特性之一。

抢救,不是一般的抢救,而是燃眉之急的抢救。

中国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也正是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抢救中国黄河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朝气蓬勃的大禹治水文化款款走来。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关于治水的传说。

笔者认为,加强对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保护规划并专门为之立法。

我国也于2002年
10月29日和2008年4月2日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围绕“文化遗产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这些无价之宝传承下去,人民政府荟萃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一是要提高认识,做好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的工作责无旁贷;二是要完善制度,重视和抢救中国黄河文化遗产;三是要有科学性,既要真实、要具体,要合理挖掘开发,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带动旅游文化等等的爱国教育发展。

一般人大概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甚至也包括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很少人知道、没有多少文物,认为宁夏青铜峡黄河根本没有名气的。

比如,目前骑行多次反复考察,作为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其中既包括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不再是编造的文学故事,而是信史。

或者更准确地说,研究中国古代大禹治水方略与治国方略辩证之哲理,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等等。

根据我的理解,中国黄河文化遗产,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故事,众所周知,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断裂;二是青铜峡大禹治水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的无数事实一直在告戒世人:其中秦、汉、唐先后开掘中国引黄河水灌溉银川平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永恒!一直延续至今。

也就是说,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是不是历史文化遗产,要看它历史悠久的状况。

这就是说,开掘中国引黄河水灌溉银川平原的意义和价值,是整体性地保存了自己传统特色的、其中大禹寺庙建筑和文化传统都没有发生根本断裂的。

这样的一个特定的黄河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的整体风格,是中古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历史文化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开掘中国引黄河水灌溉银川平原”,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引黄灌溉的系统理论专著。

所谓“特定的历史时期”一般指古代,但是也可以指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真实性。

青铜峡的牛首山地处偏远,却很早就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中间地带,曾经是扼守万里长城及其“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

青铜峡大禹治水的历史地理的特殊性,曾先后是匈奴契丹女真蒙古党项乌孙月氏鲜卑回纥柔然敕勒楼兰高句骊突厥、西戎、羌、西夏等三十六国(据悉又有一百三十六国之说)古老民族的生息之地。

所谓“九曲黄河蜿蜒东流”,孕育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

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青铜峡的大坝营是唐徕渠、大秦渠、汉延渠、惠农渠等4大干渠之首。

“水得山而媚,山得水而活”,讲的就是银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
称。

为什么唐代镇河“宝牛”与黄河对岸的牛首
山南北相互对称?!!这也是之前人们谁都似不以为然的原因。

几千年过去,详细分析青铜峡的铁卧牛属于唐代镇河“宝牛”的神话,牛首山和面对的108塔塔群的来源,她们是形成在青铜峡西岸,有一座神秘的、排列成三角形的塔群。

依照考证,我们从大禹治水,命大将必离在牛尾山看守,到唐代尉迟恭作为“中国门神”,督建开创银川古城,是他带来的三万山西大军开通了银川唐徕渠,实现了驻守牛首山;唐代命尉迟恭作为“中国门神”,它们都是蕴藏了黄河“母亲河”及其万里长
城古老文明的苍茫之美,浓缩了大禹治水在青铜峡“峡口山”形态方位一至上的民族风情。

这里,青铜峡牛首山与面对108塔一东一西对称的造型标志,象征阳德和阴刑的理法观念?!我们来比较对银川“海宝塔”和“承天塔”座西向东实物建筑的实地考察为证,这能够说牛首山与面对108塔一东一西对称的造型标志,最早的建筑是佛教寺庙吗?!至今奥妙无穷,真是耐人寻味……
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抢救中国黄河文化遗产的根本,还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人生之精神创造所取之不尽的源泉。

宁夏黄河在于引黄河水灌溉造福银川平原,历史上被誉为“塞上江南”。

只要来到青铜峡大禹治水的地方,这里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如同海阔天空的大千世界,任你们飞翔和挖掘。

说也奇怪,古往今来,银川平原唯黄河而存在,唯黄河而发展,水资源始终是银川平原统筹全局的要素之一。

基于对青铜峡黄河及其“峡口山”的研究,加强对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的抢救,保护中国黄河文化遗产,并专门为之立法,惟其如此,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黄河“母亲河”的文明精神? !!才能告慰中华民族以至凝聚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创业的和谐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