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

合集下载

基因工程载体(质粒)(三)

基因工程载体(质粒)(三)

从不同位点整合到寄主菌染色体上,这种细胞称为Hfr细胞
(高频重组细胞)。


F因子是雄性决定因子,F+ 细胞表面可以形成 一种叫做性须(pilus)的结果,它促使F+ 经 性须进入F- 细胞。F- 细胞则变为F+ 细胞。F因 子可以通过接合作用自我转移,也能够带动寄 主染色体一道转移。但F因子的这种整合过程 是可逆的。在一定条件下,Hfr细胞又可重新 变为F+或F-细胞。 基因工程多选用非接合型质粒,主要安全角度 考虑

常用的是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选择标记。主要有: 四环素(Ter),氨苄青霉素(Amp),氯霉 素(Cm),卡那霉素(Km)。新霉素(Neo) 等。如质粒对氨苄青霉素有抗生时,则写成 AmPr,反之则写成AmPs,。带有抗药性质粒 称为R质粒。一个质粒载体通常有二种抗生素 抗性基因




新的质粒还带有下列标记基因,使于筛选重 组体: ①HA ②Luaferase ③GFP ④便于检测的多肽

非接合型质粒的寄主细胞中同时存在一 种接合型质粒,那么它们通常也是可以 被转移的。这种由共存的接合型质粒引 发的非接合型质粒的转移过程,叫质粒 的迁移作用(mobiligation)又叫质粒 的诱动。
带有大肠杆菌素基因的Col质粒和带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R 质粒既有属于接合型的,也有属于非接合型的。 如果在非接合型质粒的寄主细胞中同时存在一种接合 型质粒,那么它们通常也是可以被转移的。这种由共存的 接合型质粒引发的非接合型质粒的转移过程,叫质粒的迁 移作用(mobilization)又叫质粒的诱动。ColE1 是一种可以
钝化了一个抗性基因,保留了另一个抗性基因。插入失活型载体,就是将 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会导致选择性基因(Ampr,Tetr等)失活的位点。如

pcdna瞬转原理

pcdna瞬转原理

pcdna瞬转原理
pCDNA是一种质粒载体,常用于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进行基因
克隆和表达。

pCDNA的瞬转原理是指将外源基因插入pCDNA质粒中,然后利用化学方法将其转化(转染)到目标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在
目标细胞内进行表达的过程。

首先,外源基因通常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DNA质粒,然后
将其连接到质粒上。

这样,外源基因就被整合到了pCDNA质粒中,
形成了重组质粒。

接下来,将重组质粒转化到目标细胞中。

转化的方法可以是化
学转化、电穿孔法或者利用特定的细菌质粒转化方法。

在化学转化中,质粒和目标细胞会经历一系列处理,使得质粒能够进入细胞内。

一旦pCDNA质粒成功转化到目标细胞内,质粒会进入细胞质,
并在细胞内形成质粒DNA。

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机制会使得外源基
因在细胞内表达,从而产生目标蛋白质。

总的来说,pCDNA的瞬转原理包括将外源基因插入pCDNA质粒、转化质粒到目标细胞中,然后在目标细胞内进行基因表达的过程。

这一技术在基因克隆和蛋白表达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全面地解释pCDNA的瞬转原理。

第四章 基因工程的质粒载体

第四章 基因工程的质粒载体
(a)表示位于F-细胞中的ColE1质粒的状,它的mob基因进行了转录,其产物 使bom位点发生单链断裂而出现缺口,于是ColE1 DNA 便从超盘旋的的结构 转变成为缺口环状的构型。但ColE1质粒缺乏形成性须的能力,无力进行结合 配对,所以它的DNA也就不能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正是由于不能 够发生转移,这种从超盘旋到缺口环状的构型转变过程,就有可能被回复, 所以就出现这两种构型之间的平衡状态。
SC
2 质粒DNA的转移
(1)质粒的类型:在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可 以分为:
接合型质粒:能自我转移
具有自主复制的基因,控制细菌配对和质粒接合转 移的基因。
非接合型质粒 不能自我转移
按接合转移功 能分类
非接合型质粒
主要基因
自主复制基因,产生大肠杆菌素基因
按抗性记号 分类
Col质粒
接合型质粒
自主复制基因,抗菌素抗性基 因
第二代 酵母表达 穿梭质粒 体系
第三代 哺乳类细 病毒、脂质体 胞表达体系
第四代 基因直接 DNA本身 导入
细菌 酵母 培养动物细胞 生殖细胞、 体细胞、个体
(三)基因工程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复制起点 ※(2)具有若干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识别位点 ※(3)具备合适的筛选标记 ※(4)具备合适的拷贝数目
(c)所示,F质粒无力帮助mob-突变体进行转移,其中F性须和转移装置虽已 形成,但ColE1 DNA并没有发生缺口。
(d)表示另一种具mob+表型并带有一个顺式显性突变的ColE1突变体,它缺 失了bom位点。在这样的寄主细胞中,虽然能够合成mob蛋白质,但由于不 能发生缺口,因此仍然不能够转移。
3.若质粒DNA经过适当的核酸内切 限制酶切割之后,发生双链断裂形成 线性分子(IDNA),通称L构型

第三章 基因克隆的载体

第三章 基因克隆的载体

没有获得载体的寄主细胞 在Amp或Tet中都死亡。
获得载体的寄主细胞 在Amp或Tet其中之一中死亡。
外源基因BamH I Amp中存活 但在Tet中死亡
外源基因Pst I Tet中存活 但在Amp中死亡
② 分子小,克隆能力大 载体越小越好。 >10kb的DNA在纯化过程中容易断裂。
③ 高拷贝数
2. 质粒载体相关知识介绍
(4)pBluescript SK
pBluescript SK is similar to the pGEM vectors except that it also carries an origin of replication for a filamentous phage, f1. f1 uses a single stranded DNA molecule as a genome and pBluescript KS
表达型质粒载体
装有强化外源基因表达的转录、翻译、纯 化的元件,主要用来使外源基因表达出 蛋白质产物。
注意启动子的性质,终止子、起始 密码、终止密码的阅读正确。 如果在大肠杆菌里表达,必须把所克隆 的真核生物的基因臵于大肠杆菌的转 录—翻译信号控制之下。
① 表达载体的结构
1)普通载体元件 复制起始点ORI、 选择标记、 多克隆位点MCS
1.质粒的生物学特性
(4)质粒的复制类型 一种质粒在宿主细胞中存
在的数目称为该质粒的拷贝数。据拷贝数将质粒分为 两种复制型:“严紧型”质粒(stigent plasmid), 拷贝数为1-3;“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 拷贝数为10-60。不过,即使是同一质粒,其拷贝数在 不同的寄主细胞间也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4第四章 基因克隆的载体-1质粒

4第四章 基因克隆的载体-1质粒
2、具有合适的选择标记,便于重组DNA分子的检测; 3、要有尽可能多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便于外源基因 插入;
4、载体分子中有一段不影响它们扩增的非必须区域, 插入其中的外源基因可以象载体的正常组分一样进行 复制和扩增; 5、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能任意转移,避免基因非控 制性扩增。
载体的种类和特征
(二)根据质粒自身传递的性质分为两大类: 1、结合型质粒:能自我复制,含转移基 因组,可自我控制质粒从一个寄主细胞传到 另一个寄主细胞。 如:F质粒,部分R质粒、Col质粒。 2、非结合型质粒:能自我复制,不含转 移基因组,不能自主在细胞间传递。 如:R质粒、Col质粒
(三)根据质粒的复制特性分为两大类: 1、严紧型质粒:是一类低拷贝数的质粒, 每个细胞中仅含有一个或几个质粒; 拷贝(数)是指一种质粒在一个寄主细 胞中存在的数目。 2、松弛型质粒:是高拷贝数的质粒, >20拷贝/细胞。该类基因工程中常用。
Example: a. 在pBR322质粒的BamHⅠ或SalⅠ位点 插入外源DNA片断,切断了tetr基因编码 序列的连续性,使之失去活性,产生出 AmprTets表型的重组pBR322质粒,转化 入AmpsTets的大肠杆菌细胞。先涂布在 含氨苄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出 具Ampr菌落,再将它们涂布于含四环素 的选择性培养基上。插入外源片断的重 组质粒不能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
它的分子量为4363bp。克隆载体的大小不要超 过10kb。 2、具有两种抗菌素抗性基因可供作转化子的
选择记号。
共有24种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单一的)。其中7种 内切酶的识别位点在四环素抗性基因内部,2种识 别位点在于这个基因的启动区内,所以9个限制酶 切位点插入外源片断可以导致Tetr 基因的失活; 另外有3种限制酶在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有单一 的识别位点,

列举重要质粒

列举重要质粒

列举重要质粒
质粒是一种环形的DNA 分子,常存在于细菌、真菌等生物体中,它能够自主复制并在细胞间转移,携带一些重要的基因信息。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质粒:
1. pUC19 质粒:这是一种常用的克隆载体,携带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lacZ 基因。

它常用于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和表达基因。

2. pET 系列质粒:这是一类用于表达外源基因的质粒,常用于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蛋白质。

pET 系列质粒携带T7 启动子,可以诱导基因的高水平表达。

3. pBR322 质粒:这是一种经典的质粒,携带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抗性基因。

它常用于基因克隆和质粒构建。

4. pGL3 质粒:这是一种用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的质粒,常用于研究基因调控和启动子活性。

5. pGEX 系列质粒:这是一类用于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蛋白的质粒,常用于蛋白质的纯化和检测。

这些质粒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质粒,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质粒。

第一章 克隆载体

第一章 克隆载体

宿主细胞中λ噬菌体的包装过程 宿主细胞中 噬菌体的包装过程
头部: 头部 E蛋白占72%:头部主要组成成分 琥珀突变导致尾部蛋白积累 D蛋白占20%: DNA进入头部前体以及头部 成熟作用 琥珀突变导致头部蛋白积累
D基因缺失突变株(D-): 基因缺失突变株 基因缺失突变株 溶原菌菌株BHB2690
pMB1的特点: 含有ColE1的松弛型复制起始位点 缺少好的选择标记基因 缺少较好的克隆位点
pBR322的构建 的构建 (1)保留ColE1的松弛型复制起始位点 (2)pSF124中Apr (3)pSC101中Tcr 在抗性基因中带入合适的酶切位点 (4)缺失迁移蛋白mob基因,但保留了bom位点
筛选主要是营养缺陷型
YAC 载YAC平均插入片段一般为100~350kb
构建基因组时,只需要较少的克隆数便可以覆盖整 个基因组,使构建高等生物基因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 成为可能,基因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下, 作用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半乳 糖苷) ,使菌落呈蓝色
2.农杆菌Ti质粒克隆载体构建 Ti质粒(tumer inducing plamid): 根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含 有的一种质粒,当农杆菌与植物接触时, 会引发植物产生肿瘤(冠瘿瘤) 双链DNA分子,大小在200-250kbp之间
定位整合克隆载体的几种模式: 定位整合克隆载体的几种模式 (1)内源平台双交换置换克隆载体 (2)外源平台双交换置换克隆载体 (3)内源平台双交换插入克隆载体 (4)内源平台单交换插入克隆载体
定位整合克隆载体的定位整合效率
(1)受体细胞 (2)同源DNA片断长短

基因克隆载体质粒库

基因克隆载体质粒库

更多产
V2234 V2235 V2236 V2237 V2238 V2239 V2240 V2241 V2242 V2243 V2244 V2245 V2246 V2247 V2248 V2249 V2250 V2251 V2252 V2253 V2254 V2255 V2256 V2257 V2258 V2259 V2260 V2261 V2262 V2263 V2264 V2265 V2266 V2267 V2268
PET-28b Vector PET-29a Vector PET-30a Vector PET-31b Vector PET-35b Vector PET-40b Vector PET-41a Vector PET-42b Vector PET-43.1b Vector PET-50b Vector PET-52b Vector pET302/NT-His Vector pET303/CT-His vector PET-DsbA Vector PET-GST Vector PET-His Vector PET-Trx Vector PLLP-STII Vector PLLP-OmpA Vector PTrc-CKS Vector Pmal-c2x Vector Pmal-p5x Vector PMBP-C Vector PMBP-P Vector PET-28a-sumo Vector PET-duet-1 Vector pACYCDuet-1 Vector PRSFDuet-1 Vector pCDFDuet-1 Vector pACYC184 Vector pProEX-Hta Vector PproEX-Htb Vector Pcold I Vector pCold II Vector pCold-TF Vector

简述基因克隆载体的主要类型

简述基因克隆载体的主要类型

简述基因克隆载体的主要类型
基因克隆载体是指一类可以携带外源DNA片段并能够被复制的DNA分子。

常用于基因工程中,将特定基因序列克隆到载体DNA上,进而进行转化和表达。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应用,基因克隆载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主要的几种:
1. 质粒(Plasmid):质粒是最常用的基因克隆载体之一,通常起源于细菌,具有自主复制的能力,易于操作和扩增。

质粒通常被用于基因表达、基因敲除和基因突变等领域。

2. 病毒载体(Viral Vector):病毒载体是一类通过改造病毒而成的基因克隆载体,具有高度的转染效率和生物安全性。

病毒载体通常被用于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和癌症治疗等领域。

3. 人工染色体(Artificial Chromosome):人工染色体是一种可以模拟天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基因克隆载体,通常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扩增性能。

人工染色体通常被用于基因组学研究和治疗复杂遗传病等领域。

4. 原核表达载体(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原核表达载体是一类专门用于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中进行基因表达的基因克隆载体。

原核表达载体通常具有高度的表达效率和易于操作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制备和生物技术研究等领域。

常用克隆载体

常用克隆载体
操作的优点,在构建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谱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PAC ( P1-derived artificial chromosome, 插入片 段可达300kb)
本图所表数字是 以 EcoR I 位点中央计为0, 从顺时针方向计算,至各 酶切位点的 第一个碱基的 数。在圆的内 部所表示的 各限制酶是在 pBR322 DNA上只有一个酶 切位 点的酶,圆外所表示的各 酶是在pBR322 DNA上 有2个至3个的酶切位点的 酶,()内的数是酶切位 点数
质粒载体pUC19
缺点:插入M13的外源DNA超过1000bp时就不稳定,在 噬菌体增殖时会出现缺失。
噬菌粒载体
由质粒载体和单链噬菌体载体结合而成的新型载体系列, 称为噬菌粒(phagemid)。
噬菌粒(phagemid)是带有丝状噬菌体复制起始点的 质粒。
pUC118/pUC119噬菌粒载体; pBluescript噬菌粒载体(最常用,M13载体在多克隆 位点的两侧引入了T7和T3两个噬菌体的启动子。)
常用的粘粒载体
用于在细菌中增殖真核DNA的粘粒载体 pJB8, c2RB, pcos1EMBL 用于转染哺乳动物细胞的粘粒载体 cos202/203,pWE15/16
粘粒的主要特征
(1)由质粒与组成的一种4-6kb的环状杂种DNA, 容易分离并可分离操作。既能像质粒一样在细菌 中繁殖,又能像一样在体外包装,并高效导入受 体细胞。
基因工程常用的克隆载体
克隆载体
目的基因进入细胞必须要有载体(vector) 的运载作用才能实现。
载体运载外源DNA至宿主细胞,是通过 载体自身DNA的核酸序列中插入了外源 DNA,再进入宿主细胞内进行的DNA复制, 在载体DNA复制时,外源DNA分子也获得 了复制(扩增)和表达。

(整理)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

(整理)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

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的各种菌体中找到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质粒,其中已经作了比较 详尽研究的主要有质粒、质粒和 质粒。

①质粒又叫因子或性质粒( )m 它们能够使寄主染色体上 的基因和 质粒一道转移到原先不存在该质粒的受体细胞中去。

②质粒通称抗药性因子。

它们编码有一种或数种抗菌素抗性基因,并且 通常能够将此种抗性转移到缺管该质粒的适宜的受体细胞,使后者也获得同样的 抗菌素抗性能力。

③ 质粒即所谓产生大肠杆菌素因子。

它们编码有控制大肠杆菌素合成 的基因。

大肠杆菌是一类可以使不带有 质粒的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菌株致死 的蛋白质。

第一节 质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一、质粒细菌质粒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类独立于染色体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

绝 大多数的质粒都是由环形双组成的复制子(图 )。

Q 大肠杆菌质粒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能够自我复制的环形双链的DNA 分子.编码抗菌素抗性基因的 质粒叫R 质粒,大部分质粒是可以转移的,但也存在着不能够转移的质粒 环形质粒分子 环形染色体DNA大肠杆菌细胞质粒分子可以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环形双链的质粒分子具有三种不同的构型:1.当其两条多核苷酸链均保持着完整的环形结构时,称之为共价闭合环形(),这样的通常呈现超螺旋的构型;2.如果两条多核苷酸链中只有一条保持着完整的环形结构,另一条链出现有一至数个缺口时,称之为开环()N此即构型;3若质粒经过适当的核酸内切限制酶切割之后,发生双链断裂形成线性分子l ),通称构型(见图—l。

(a) (b)质粒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模式图由于琼脂糖中加有嵌入型染料漠化乙锭.因此, 在紫外线照射下DNA电泳条带呈橘黄色。

(a)道中的SC DNA走在凝胶的最前沿.OC DNA则位于凝胶的最后边Mb)道中的LDNA是经核酸内切限制醉切割质粒之后产生的.它在凝胶中的位置介于OC DNA 和SC DNA 之间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不同构型的同一种质粒,尽管分子量相同,仍具有不同的电泳迁移就绪。

4第四章 基因克隆的载体-3柯斯质粒

4第四章 基因克隆的载体-3柯斯质粒

因此该载体在体外重组后,可利用噬菌体体外 包装的特性进行体外包装,利用噬菌体感染的方式 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但它不会产生子代噬 菌体,而是以质粒D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并自 我复制。 柯斯质粒(cosmid)
cos位点 cos site-carring plasmid 质粒
二、柯斯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载体的特点
Formation of a cosmid clone
Digestion
Ligation
C) Packaging and infect
Ligation to cleaved cosmid vector molecules can produce vector-target concatemers, resulting in a large exogenous DNA fragment flanked by cos sequences.
③细菌的菌落体积远大于噬菌斑,不易 于检测:因此如用柯斯质粒制备基因文 库,则筛选所需的含某一DNA片段的菌 落很费时间。现虽建立了高密有可能通过同宿主基因组交换而致丢失 等,所以最常使用的还是噬菌体载体。
第三节 柯斯质粒(cosmid)
一、柯斯质粒(cosmid)概述
1、定义:是由λ噬菌体与质粒(plasmid)共同构 建而成的杂合载体。 2、柯斯质粒DNA:
λ噬菌体的cos位点:使其可被包装蛋白识别包装; 质粒的复制起点:使其在宿主细胞中可自主复制。
另外还含有与cos位点相邻的控制包装作用的序列, 质粒中的抗性标记基因(如:AmpR,TetR),以 及酶切位点(EcoRⅠ、HindⅢ)。
四、柯斯质粒作载体的优、缺点
1、优点: 可携带外源基因大, 30~44.5 kb 。

基因工程第3章 基因克隆载体(1质粒载体)

基因工程第3章 基因克隆载体(1质粒载体)

诱导物:IPTG
• IPTG是乳糖的类似物。能诱导lac操纵 子的启动转录,使受体菌基因组中的 lacZ 的C端部分和载体的lacZ’肽都 表达。从而互补。 • 但载体MCS上插入外源DNA后,不能 产生肽!
lacZ的肽互补
• -肽( lacZ’ 基因编码):-半乳糖苷酶N端 的一段氨基酸片断(11-41氨基酸)。 • lacZ只有在4聚体的状态下才有功能。 • pUC质粒载体上的lacZ’ 编码的肽与这个缺 失突变的-半乳糖苷酶“互补”,使它能形 成4聚体,又能分解Xgal,产生蓝色物质。
• pBR322质粒是按照标准的质粒载体命 名法则命名的。
• “p”表示它是一种质粒; • “BR”则是分别取自该质粒的两位主 要构建者F.Bo1ivar和 R.L.Rodriguez姓氏的头一个字母, • “322'’系指实验室编号,以与其他质 粒载体如pBR325,pBR327, pBR328等相区别。
合适的启动子
• 真核生物基因在原核生物中表达,改 用原核生物或病毒(噬菌体)基因的 启动子。
• 原核生物基因在真核生物中表达,仍 用原核生物基因的启动子。 • 选用外界条件诱导的启动子。
(1) 质粒克隆载体pBR322
• pBR322是经人 工改造的一种较 为理想的大肠杆 菌质粒载体,应 用广泛。现在已 经被许多更优良 的新型克隆载体 所替代。 (P40)
• (1)分子量大,拷贝数低
• 第一个用于基因克隆的天然质粒pSC101,分子 长 9.1 kb。但只有一个EcoR I切点充当克隆位点, Tetr 作为筛选标志。
(2)筛选标志不理想
• ColE1质粒的筛选标志是大肠杆菌素E1 (colicin E1)。 • colicin E1能杀死不含ColE1 质粒的菌,形 成“噬菌斑”。 • 唯一的克隆位点 EcoR I 正好位于这个基因 的内部。因此可通过插入失活筛选。但细 菌群体容易自发突变出抗colicin E1的细 胞…….

(整理)质粒特性

(整理)质粒特性

第四章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的各种菌体中找到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质粒,其中已经作了比较详尽研究的主要有F质粒、R质粒和Col质粒。

①F质粒又叫F因子或性质粒(sex plasmid)。

它们能够使寄主染色体上的基因和F质粒一道转移到原先不存在该质粒的受体细胞中去。

②R质粒通称抗药性因子。

它们编码有一种或数种抗菌素抗性基因,并且通常能够将此种抗性转移到缺管该质粒的适宜的受体细胞,使后者也获得同样的抗菌素抗性能力。

③Col质粒即所谓产生大肠杆菌素因子。

它们编码有控制大肠杆菌素合成的基因。

大肠杆菌是一类可以使不带有Col质粒的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菌株致死的蛋白质。

第一节质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一.质粒DNA细菌质粒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类独立于染色体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

绝大多数的质粒都是由环形双DNA组成的复制子(图4-1)。

质粒DNA分子可以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环形双链的质粒DNA分子具有三种不同的构型:1.当其两条多核苷酸链均保持着完整的环形结构时,称之为共价闭合环形DNA(cccDNA),这样的DNA通常呈现超螺旋的SC构型;2.如果两条多核苷酸链中只有一条保持着完整的环形结构,另一条链出现有一至数个缺口时,称之为开环DNA(ocDNA),此即OC构型;3.若质粒DNA经过适当的核酸内切限制酶切割之后,发生双链断裂形成线性分子(IDNA),通称L构型(见图4-2)。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不同构型的同一种质粒DNA,尽管分子量相同,仍具有不同的电泳迁移就绪。

其中走在最前沿的是SC DNA,其后依次是L DNA和OC DNA(图4-3)。

凡经改建而适于作为基因克隆载体的所有质粒DNA分子,都必定包括如下三种共同的组成部分,即复制基因(replicator)、选择性记和克隆位点。

二.质粒DNA编码的表型质粒DNA仅占细胞染色体组的1%~3%左右,但却编码着一些重要的非染色体控制的遗传性状。

puc-19t载体质粒提取的原理

puc-19t载体质粒提取的原理

puc-19t载体质粒提取的原理PUC-19T是一种质粒载体,用于DNA克隆和基因表达等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提取PUC-19T质粒主要涉及质粒的裂解、纯化和检测等步骤。

1. 质粒裂解:PUC-19T质粒提取的第一步是裂解细胞,释放质粒DNA。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碱裂解法。

首先,将含有PUC-19T质粒的细菌培养物收集下来,通过离心将细菌沉淀下来。

细菌沉淀后,使用含有蛋白酶K和SDS的裂解缓冲液,将细菌细胞壁破坏,使DNA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碱裂解的同时,高温可以进一步增加DNA的释放效率。

2. 质粒纯化:质粒裂解后的混合溶液中,含有不同的细胞组分和杂质。

为了纯化PUC-19T质粒,可以使用离心、溶液过滤和柱层析等方法。

首先,通过离心将残余的细胞碎片和大颗粒杂质沉淀下来,取得上清液。

随后,多次使用乙醇沉淀将DNA沉淀下来,通过离心分离DNA沉淀和上清液。

DNA沉淀后,可以使用乙醇洗涤去除杂质和残留缓冲液。

最后,用适量的缓冲液将DNA溶解,得到纯净的PUC-19T质粒。

3. 质粒检测:提取的PUC-19T质粒经过纯化后,需要对其进行检测,以确保其质量和完整性。

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琼脂糖凝胶电泳。

首先,在琼脂糖凝胶中制备电泳槽,并预备电泳缓冲液。

将提取的质粒与DNA标记物混合,然后上样到琼脂糖凝胶孔中。

接通电源后,DNA在电场中迁移,根据DNA分子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泳道。

通过与标准的DNA分子量标记物对照,可以确定质粒的大小、完整性和纯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PCR、酶切、测序等方法进一步验证提取的质粒是否正确。

例如,可以设计特异引物对质粒进行PCR 扩增,并通过胶回收技术纯化扩增产物,用于测序验证质粒的序列是否正确。

综上所述,提取PUC-19T质粒的原理主要包括质粒裂解、纯化和检测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从细菌中高效地提取纯净的质粒DNA,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的各种菌体中找到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质粒,其中已经作了比较详尽研究的主要有F质粒、R质粒和Col质粒。

①F质粒又叫F因子或性质粒(sex plasmid)。

它们能够使寄主染色体上的基因和F质粒一道转移到原先不存在该质粒的受体细胞中去。

②R质粒通称抗药性因子。

它们编码有一种或数种抗菌素抗性基因,并且通常能够将此种抗性转移到缺管该质粒的适宜的受体细胞,使后者也获得同样的抗菌素抗性能力。

③Col质粒即所谓产生大肠杆菌素因子。

它们编码有控制大肠杆菌素合成的基因。

大肠杆菌是一类可以使不带有Col质粒的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菌株致死的蛋白质。

第一节质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一.质粒DNA细菌质粒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类独立于染色体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

绝大多数的质粒都是由环形双DNA组成的复制子(图4-1)。

质粒DNA分子可以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环形双链的质粒DNA分子具有三种不同的构型:1.当其两条多核苷酸链均保持着完整的环形结构时,称之为共价闭合环形DNA(cccDNA),这样的DNA通常呈现超螺旋的SC构型;2.如果两条多核苷酸链中只有一条保持着完整的环形结构,另一条链出现有一至数个缺口时,称之为开环DNA(ocDNA),此即OC构型;3.若质粒DNA经过适当的核酸内切限制酶切割之后,发生双链断裂形成线性分子(IDNA),通称L构型(见图4-2)。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不同构型的同一种质粒DNA,尽管分子量相同,仍具有不同的电泳迁移就绪。

其中走在最前沿的是SC DNA,其后依次是L DNA和OC DNA(图4-3)。

凡经改建而适于作为基因克隆载体的所有质粒DNA分子,都必定包括如下三种共同的组成部分,即复制基因(replicator)、选择性记和克隆位点。

二.质粒DNA编码的表型质粒DNA仅占细胞染色体组的1%~3%左右,但却编码着一些重要的非染色体控制的遗传性状。

其中对抗菌素的抗性最质粒的最重要的编码特性之一。

三.质粒DNA的转移(1)质粒的类型格兰氏阴性细菌的质粒可以分成接合型和非接合型的两种类群。

接合型的质粒(conjugative plasmid),又叫自我转移的质粒。

它们除了具有自主复制所必须的遗传信息之外,还带有一套控制细菌配对和质粒接合转移的基因。

非接合型的质粒(non-conjugative plasmid),亦叫不能自我转移的质粒。

它们虽然具有自主复制的遗传信息,但失去了控制细胞配骊和接合转移的基因,因此是不能够从一个细胞自我转移到另一个细胞。

(2)F质粒又叫F因子,即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的简称,是在某些大肠杆菌细胞中发现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单拷贝的接合型质粒。

F质粒有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i)F+细胞:以染色体外环形双链质粒DNA形式存在,其上不带有任何来自寄主染色体的基因或DNA区段。

(ii)F′细胞:以染色体外环形双链质粒DNA形式存在,同时在其上还携带着细菌的染色体基因或DN区段。

(iii)Hfr细胞(高频重组细胞):以线性DNA形式从不同位点整合到寄主染色体。

F因子是雄性决定因子,所以F+细胞又叫雄性细胞,与此相应的F-细胞则叫做雌性细胞。

F+细胞的表面可以形成一种叫做性须(pilus)的结构,它促进雄性细胞同雌性细胞进行配对。

在合适的条件下,将雄性细胞和雌性细胞混合培养,由于性须的作用,就会形成雌-雄细胞配对。

我们称这种过种为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配对之后F-受体细胞获得了F因子,也变成为F+细胞。

由F因子整合到染色体而成的Hfr细胞,就可能相发寄主染色体发生高频转移。

这是一种可逆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Hfr细胞又可重新变参展F+或F′细胞。

质粒的主要类型见表4-1。

(3)质粒DNA的接合转移①细胞交配对的形成雄性细胞的性须顶端与受体细胞表面接触之后,便会迅速收缩,把给体细胞与受体细胞拉在一起。

因此,性须在确立配对细胞表面间的紧密接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肠杆菌雄性细胞是不会同其它的亦带有F质粒的细胞发生配对作用的,因为traS和traT编码的“表面排斥”蛋白质,使此种细胞无法成为接合作用的受体。

这就决定了雄性细胞只能同不具F因子的雌性细胞配对的特异性。

②质粒DNA的转移 F质粒DNA的转移是从转移起点oriT开始的。

当细胞交配对建立之后,TraY和TraI蛋白质首先在oriT位点作单链切割,随后缺口链在其游离的5′-端的引导下转移到受体细胞,并作为模板合成互补链,形成新的质粒分子。

于是受体细胞便转变成为具有F因子的雄性细胞如图4-4。

四.质粒DNA的迁移作用非接合型的质粒,由于分子小,不足以编码全部转移体系所需要的基因,因而不能够自多转移。

但如果在其寄主细胞中存在着一种接合型的质粒,那么它们通常也是可以被转移的。

这种由共存的接合型质粒引发的非接合型质粒的转移过程,叫做质粒的迁移作用(mobilization)。

ColE1是一种可以迁移但是属于非接合型的质粒。

需要质粒自己编码的两种基因参与。

一个是位于ColE1 DNA上的特异位点bom;另一个是ColE1质粒特有的弥散的基因产物,即mob基因(mobilization gene)编码的核酸酶。

mob基因和bom基因参与ColE1质粒的迁移作用这个结论,是根据图4-5的实验结果作出的。

相容性的两种质粒F和ColE1共存于同一细菌细胞中,F质粒可以为ColE1质粒提供经所缺乏的结合功能,这样使得ColE1质粒也能够发生转移作用。

图4-5(a)表示位于F-细胞中的ColE1质粒的状,它的mob基因进行了转录,其产物使bom位点发生单链断裂而出现缺口,于是ColE1 DNA 便从超盘旋的的结构转变成为缺口环状的构型。

但ColE1质粒缺乏形成性须的能力,无力进行结合配对,所以它的DNA也就不能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

正是由于不能够发生转移,这种从超盘旋到缺口环状的构型转变过程,就有可能被回复,所以就出现这两种构型之间的平衡状态。

图4-5(b)中的细胞同时含有F和ColE1两种质粒。

F因子能够导致性须的合成,为其DNA转移提供了转移装置,因此ColE1可以被转移。

而在F质粒提供的这种转移装置被分离掉的情况下,ColE1的mob-突变体便不能够转移。

遗传分析证明,mob-突变是隐性的,mob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

而且当这种突变体质粒被分离出来时,并不是以松弛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图4-5(c)所示,F质粒无力帮助mob-突变体进行转移,其中F性须和转移装置虽已形成,但ColE1 DNA并没有发生缺口。

图4-5(d)表示另一种具mob+表型并带有一个顺式显性突变的ColE1突变体,它缺失了bom位点。

在这样的寄主细胞中,虽然能够合成mob蛋白质,但由于不能发生缺口,因此仍然不能够转移。

五.质粒DNA的复制类型根据寄主细胞所含的拷贝数的多少,可将质粒分成两种不同的复制型:一种是低拷贝数的质粒,每个寄主细胞中仅含有1~3份的拷贝,我们称这类质粒为“严紧型”复制控制的质粒(stringent plasmid);另一类是高拷贝数的质粒,每个寄主细胞中可高达10~60份拷贝,这类质粒被称为“松弛型”复制控制的质粒(relaxed plasmid)。

质粒拷贝数,是指生长在标准的培养基条件下,每个细菌细胞中所含有的质粒DNA分子的数目。

表4-3列举了若干种通用的质粒复制基因的特性。

表4-2列举了若干种通用质粒复制基因的特性。

六.质粒的不亲和性(1)质粒的不亲和性现象所谓质粒的不亲和性(plasmid incompatibility),有时也称为不相容性,是指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两种亲缘关系密切的不同质粒,不能够在同一个寄主细胞系中稳定地共存的现象。

在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其中必有一种会被逐渐地排斥(稀释)掉。

这样的两种质粒称为不亲和质粒(图4-6)。

不亲和群(incompatibility group),指具有亲缘关系,但彼此之间是互不相容的质粒。

(2)质粒不亲和性的分子基础质粒不亲和性的分子基础,主要是由于它们在复制功能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大多数质粒都会产生出一种控制质粒复制的阻遏蛋白质,其浓度是与质粒的拷贝数成正比的。

阻遏蛋白质通过同其靶序列间的相互作用,使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断裂,从而导致质粒DNA复制的启动,并建立起一种调节质粒拷贝数的负反馈环(negative feedback loop)。

当质粒面临高拷贝数和高浓度的阻遏蛋白质时,其复制法动便被抑制了;而当质粒处于低拷贝和低浓度遏蛋白质的条条件下,它的复制反应便会继续进行。

由于每一种质粒的复制速率拷贝数控制,都是由一对不相容质粒产生的阻遏蛋白质总浓度联合调控的,这种交叉抑制的结果,使细胞中质粒拷贝数,比其单独感染状态下的正常拷贝数减少许多。

第二节质粒DNA的复制与拷贝数的控制一.质粒DNA复制的多样性不同质粒DNA的复制在如下几个方面存多样性:(i)对寄生酶的依赖性(ii)DNA聚合酶的利用(iii)复制的方向性(iv)复制的终止(v)复制型二.ColE1质粒DNA复制的启动ColE1质粒DNA的复制,是从一个特定的复制起点(ori)开始,并沿着环DNA分子单向性地进行。

控制此种质粒DNA复制启动的两种关键因素RNAI和RNAⅡ两种RNA分子,都是由ColE1 DNA转录产生的。

其中RNAⅡ也叫做复制引物。

RNAⅡ分子在转录起点附近同互补的模板DNA形成一种杂交分子,被RnaseH 酶所切割,从而释放出3′-OH末端,作为供DNA聚合酶Ⅰ合成DNA的引物。

RNAⅠ可以通过同RNAⅡ结合,以阻止其与模板DNA发生杂交作用。

因此,从本质上讲,ColE1质粒的复制启动显然是受一种负反馈机理控制的。

根据这种模型,细胞中RNAⅠ分子的浓度是随着质粒拷贝数的多寡而增减的。

例如,若细胞中质粒拷贝数下降到正常数值以下的水平,RNAⅠ的浓度也就相应降低,于是质粒的复制也就受到较少的抑制,结果导致其拷贝数的上升。

三.质粒复制控制的分子模型目前公认的用于阐释质粒DNA复制控制机理的分子模型有两种:其一是自体阻遏蛋白质模型(autorepressor model),其二是抑制蛋白质稀释模型(inhibitor dilution model)。

前者的核心内容是,阻遏蛋白质的合成受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机理调节,而且其浓度是恒定的。

后者的关键论点是,阻遏蛋白质是组成型合成,其浓度同质粒的拷贝数成正比。

(1)抑制蛋白质稀释模型抑制蛋白质稀释模型如图4-7所示。

它认为质粒DNA的复制,是受一种由质粒DNA编码的抑制蛋白质Cop调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