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行业的发展历史

画廊行业的发展历史

画廊:专为展览艺术品用的一系列房间、走廊或大厅;有彩绘的走廊;

展览艺术品的房间或大厅;收藏、陈列或销售美术作品的场所。

画廊的起源:16世纪,西方将搜集到的美术作品陈列于府邸的回廊,

这是画廊的起源。以后,在贵族邸宅中也多有类似设置。19世纪以后,画廊指观众鉴赏美术作品的公开陈列场所,在展览的属性上与美术馆性质基本相同,可能比美术馆规模小,但更有作品或艺术流派的针对性。另外,随着资

本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艺术商品化趋势加强,以专营美术品为业的画商也应运

而生。画商陈列和销售美术品的场所也称画廊。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的普及,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

各类画廊。

中国画廊的市场化进程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廊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传统“画店”式的艺术品销售形式的恢复,在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上都受

到了很大的制约;二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民众艺术品消费者的画廊、画店数量明显增加,而针对国外艺术品消费者的画廊、画店因附着于强劲发展的中国

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专业画廊的草创时期,一些画廊逐渐摆脱传统的“画店”或旅游性“美术品商店”模式,而转入当代

性经营模型;四是2000年后,画廊经历整合,很多早期创业者被淘汰出局,同

时更多、更专业的画廊增加,且部分进入“盈利时代”,再加上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欧美画廊也逐渐涌入,画廊经营艺术品的风格、定位及经营者的背景、

操作手段、公关策略等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五是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调

整后,画廊进入规模化增长期。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后,在北京成立的画廊数量就占北京现有画廊总数的50%以上,而2007年就有数十家外国画廊(或有外国背景)落户北京。2007年上半年,中国画廊的数量达到一个新的峰值,为

一万三千八百余家。

一、早期画廊的发展

在欧美的许多国家,衡量一个画家的身价不是看他获过什么奖,而是看

与他签约的画廊到底是哪一家。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画廊在艺术品市场的作用任重而道远。

1981年初,靳尚谊的一幅早期作品《小提琴手》,被香港一家画廊收藏,价格为7000港币。这条消息传遍了整个美术界,一间“画廊”这个词

带上了光环,在画家们心中唤起了梦想,他们隐约感到了从事艺术创作还有

另一条出路。

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

1985年,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的先锋画家汇聚成一股潮流,开启了中国美术向世界潮流靠拢的大门,画家们也开始渴望有相应的画廊机制来开辟独立的艺术市场。恰在此时,美国哈默画廊的老板哈默夫妇访问中国,带来了陈逸飞在海外由哈默画廊包装成功的消息,这个成功案例极大地刺激了美术界,激发了一大批美术家奔赴海外,这些人不断地将海外画廊的零星消息传递回来,为有志于在国内开画廊的人们送来了启示,他们是播种者。

二、画廊行业的起步

1984年前后,北京使馆区出现了几个特殊的身影,他们在小巷里摆地摊卖画,这些画多数都是原作。买主都是外国人。当时也只有这里有愿意买原作的极小的艺术市场。有个外国人也来凑这个热闹,他叫布朗,日后红门画廊的创始人,他当时靠在使馆区倒画挣钱。他无意间做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初步尝试。

当时的经济状况,注定了要产生完全符合商业运作的画廊还为时尚早。因为画廊业完全是经济行为,它必须是在经济发展到非常好的状况下,人们有钱消费,而且必须是生活消费已经得到极大满足之后,还有余钱来买艺术品时,画廊才能迎来赖以生存的客户。也就是台湾画商饶大经说的:“画廊业是经济好到极致的产物。”虽然经济条件还不成熟,还是有一些人开始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尝试经营画廊,大多数都不成功,没多久就关门了。

1986年前后,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家庭装修中挂几副真正的绘画作品悄悄时兴起来,不过,他们对艺术价值要求并不高。有了少量的需求,卖画开始变得有利可图了。

三、画廊行业的转折

1989年那次现代艺术大展,从各个方面讲都是当代艺术的分水岭。唐宋、肖鲁的开枪事件,不仅仅断送了这次展览,还击碎了艺术家们披在身上的体制的玻璃外衣,激发了无数艺术青年的表达冲动,他们纷纷脱离体制,踏上了做职业艺术家的不归之路。

更重要的是,这次画展对当代艺术品完成了一次定价行为。这次画展的费用只有8万元,有人用20余万元收藏了其中20余幅画,平均每幅画的价值在1万元左右。当代艺术品从此有了一个明确的参考价。

同样是在1989年,还有一件大事,如今已很少有人提及,但在艺术市场方面,这件事不应该被遗忘。那一年,有100年历史的法国德鲁奥拍卖行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次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拍的所有艺术品全部成交。它传达的信息是:中国已经有一部分人具有了做艺术品收藏的实力。

那一年,就当代艺术而言,隐约出现了职业艺术家,同时也隐约出现了

艺术品收藏家。这两者是互动的,但没有合适的平台让他们相遇。在国外,

两者相遇的最佳场所就是画廊。

四、画廊行业的曙光初现

1991年,当年在使馆区做书画买卖的布朗创办了红门画廊,这是北京

第一家代理当代年轻画家作品的画廊,实行了签约代理制度。这是商业画廊

的曙光,中国画廊业开始起步了。然而,只有一家红门画廊来代理当代作品,远远不能满足年轻画家的需求。而最有希望来改善年轻画家境遇的港台画廊,却仍然在延续80年代的老套路,只经营成名画家的作品,就可以获得丰厚

的回报,年轻画家或者说当代艺术被他们轻视了。

既然商业画廊还没发育成熟,由南方那些传统画廊发展出来的展销模式

仍然是艺术市场的主要经营手段。为了获得更多的展示空间,很多画家像候

鸟一样活着,哪里有展览就往哪里飞,完全身不由己。那时候的策展人都有

一种幻觉,以为自己是艺术市场的主宰。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引起了轰动,由四川一位企业家出资,他自己买了一批参展作品。对当代艺术最有价值也

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画展,是1993年的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由威尼斯双

年展的策展人奥利瓦主持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引起了西方收藏家、艺术批评

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这次画展的轰动效应,为参展艺术家带来了丰厚

的商业回报。最关键的是,西方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更积极的看法,他们不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缺少市场价值了,实际经营中国当代艺术品

变得具有可行性了。

从此以后,欧洲的一些画廊开始尝试经营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这个事

实也对中国画廊业的发育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由于欧洲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少量的需求,以前凭爱好和兴趣

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外国人,开始有意识转变为艺术经纪人,开始按照国

际惯例代理部分画家的作品,是他们让中国画家在心理和意识上做好了接受

画廊业代理制度的准备。

同样是在1993年,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成立了,并在6月20

日敲响了艺术品拍卖第一槌。艺术市场从此有了高端的市场。更多的拍卖公

司相继问世,极大地巩固和繁荣了艺术市场。在艺术市场上与拍卖公司同等

重要的商业画廊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画廊业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了。

从以上新中国画廊业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中国画廊业经历了两次规模化的

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二是2005年~2006年。这些起起伏伏

的画廊,大体可分为主营性画廊、非主营性画廊和网上画廊三种。在中国艺术

品市场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画廊形态都在复杂的市场生态之中。

主营性画廊,即以艺术品的经营展览、展示等活动为业务形式的画廊,其

运作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代理运作模式;第二种是画廊+画家模式;第三种是画廊+作品模式;第四种是画廊+活动模式。《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

笔西沐研究员表示:主营性画廊虽然是画廊业态的主流性发展形态,但运作与

经营的专业性与中长期回报的业态规律使其发展面临着更高的门槛及更多的不

确定性,水准、信誉也参差不齐,致使关门歇业者不在少数。据中国画廊联盟

市场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6月,中国内地的主营性画廊3549家,占到画廊总数的28.9%,而这一数据在2009年底则变为2386家,只占

到画廊总数的27.3%。

非主营性画廊,即以为艺术品交易及活动提供支撑服务为主,以艺术品交

易及相关活动为辅的业态形式。由于市场尚在发展之中,非主营性画廊还是画

廊业一种量大、复杂而又水准不整齐的存在状态。

谈到画廊的状况,其实中国画廊成长有自身的特征。从专业画廊标准衡量,中国画廊成长时间不够,成长过程中刚好遇到全球化的大浪潮,在还没有发育

完全的时候,就面临全球画廊竞争。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画廊的基础很差,在整个国内系统板块里边的位置、地位、重要性还没有让人了解的时候,同时

又在担负着艺术家成长的使命,承担一级市场很重要的角色,压力特别大。

专家指出,当前画廊业态的多元化表现出了文化产业中的一些倾向,这

就是画廊业还没有走出传统的业态。眼前浅层面的多元化和现实经济活动相

关的具有暂时性的不规范的经营方式,不可能造就产业的规模和品牌的更大

发展。同时,因为这种经营上的特点,将可能加剧越来越严重的书画造假,

使这个原本就比较混乱的市场更加混乱,从而影响到画廊产业的健康发展。

日前,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和中国美术馆的专家学者对2006年度

中画廊行业的发展态势进了展望,有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

整个国力的增强,艺术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火爆状态,并且至少可以保持至未

来三年。另有报道称,绝大多数画廊经营者都相信,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最

少会持续到2008年,并且相信有了前段时期以来的飞跃,画廊业将在艺术

市场的全局中占据它原本应该占据的重要位置,不再有倒退的可能性。

然而,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却指出,中国现在艺术

市场的活跃完全是假象,它只是表面上活跃,实际上,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根

本没有形成。“什么样才叫真正形成了艺术市场?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

一个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幅画,他马上就能再把这幅画以10万块钱以上的j

价格卖出去,这才叫形成了市场。也就是说,必须是一个人和他的作品在市

场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价值。而现在的画作拍卖,很多都是被炒出来的,一

个人可能花一百多万、甚至几百万买到了一幅画,但他却未必能马上再以这个价钱把它卖出去,甚至未必会有人再来买。”

此外,目前中国的收藏家队伍还很不成熟,他们大多是企业家或者个体经营者,真正懂画的人不多,有些人甚至是因为觉得投资房地产不保险,才转而拿艺术品当成一种投资。他们买画往往不是通过个人鉴定,而是接受别人的投资、保值指点。而已经成形的国外艺术市场则不同,国外的收藏家多数本身就对艺术品非常有研究,他们甚至会专门收藏某个人或某个流派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