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结构设计原理实验-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

结构设计原理实验-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

• 二、实验内容 • 1.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实验的全过程, 从梁的构造、钢筋构造、配筋率、正截面计算的基本 内容、受弯构件工作阶段、破坏特征,验算实验梁在不 同荷载作用下控制断面(最不利截面)的应力、挠度和 裂缝开展的位置及宽度,梁最大破坏荷载时相应挠度。 • 2.正式实验前,根据实验梁的构造、配筋和强度,估 算梁的最大破坏荷载,然后估算的最大破坏荷载分五 级列表算出每级荷载作用下相应测点处理论计算(应变 和挠度)值,以此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
• 七、思考题: • 1.混凝土的标号低于设计标号实测的应力(或 应度)变大还是变小? • 2.钢筋混凝土梁受弯强度应采用规范中轴心受 压还是弯压指标?

图-1
正截面破坏实验简支梁

图-2
梁实验装置和测点布置
1-千斤顶; 2-力传感器;3-分配梁4-试验梁;5-混凝土应变片; 6-钢筋应变片;7-机电百分表;
• 五、实验实施步骤 • 1.加载前检查传感器、电阻片、挠度计的连接 和安装状态,并进行初始平衡调试; • 2.先作一次预备实验,预备荷载值取破坏荷载 的30-40%。加载后,测取读数,观察实验梁、 仪表装置工作是否正常,及时排除故障后,才 能进行正式试验。 • 3.正式实验时,原则上应按计算破坏荷载的 20%(也可取整数荷载值)分级加载,每级加载 后稳定5分钟再读取试验数据。
• 4.裂缝的出现和发展用目视或读数显微镜观 察,每级荷载下的裂缝发展情况应进行记录和 描述。 • 5.当裂缝宽度达到1.5mm时,即视为破坏。或 混凝土受压区破坏或钢筋应力达到屈服点,亦 视为破坏。观察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 六、实验报告要求 • 1.将实验中每级实际荷载作用下的理论计算值 和各测点实测值列表; • 2.将试验过程中从开始加载直至破坏划分为三 个工作阶段,并将跨中截面用图示方法描绘(计 算值为实线,测试值用虚线标出应度值); • 3.绘出弯矩(或荷载)与各挠度测点的关系曲 线(按三个工作阶段,计算值为实线,测试值用虚 实际分级的 荷载重新计算每级荷载作用下相应测点处 理论计算(应变和挠度)值,并将实验记录值 整理,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或测 试极值取舍后作为实测值再与理论值进行 比较。

结构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柱偏心受压破坏试验

结构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柱偏心受压破坏试验

4、分析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 题的办法;
5、对试验中出现的现象及与理论课中产 生的误差进行讨论和分析。
六、思考题 1、偏心受压的破坏现象与哪些情况有关? 2、大、小偏心受压构件破坏形式有何特点?
2φ6 2φ8
图四 偏心受压试样尺寸及配筋图
三、实验设备
1、自平衡加力架:500KN以上; 2、油压千斤顶:50~300KN; 3、压力传感器:50~300KN; 4、静态电阻应变仪:配有可多点测量的 平衡箱;
5、电阻应变片:3×5 (mm)及5×40 (mm); 6、钢卷尺、刻度放大镜及贴片焊线设备; 7、百分表及磁性表架,玻璃片; 8、数字万用表:灵敏度1mV。
4、裂缝的出现和发展用目视或读数显 微镜观察,每级荷载下的裂缝发展情况应 进行记录和描述。
图二 试验过程
图三 试验过程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绘出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开展图,标出 主要裂缝出现时的荷载值;
2、计算侧向位移、绘出计算与实测的p-f 关系曲线图;
3、计算受拉区出现裂缝时的荷载值,受 压区出现裂缝时荷载、破坏荷载、破坏时 钢筋最大应力,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图一1、实验前测量柱子尺寸及力作用点偏心 矩;
2、预备试验时,预载值取计算破坏荷载 的20%左右。同时,加载后测取读数,观察 试验柱,仪表装置工作是否正常,及时排 除故障后,才能进行正式试验;
3、正式试验开始时,预加5%初荷载, 调试仪器,按计算破坏荷载的20%分级加载, 每级稳定5分钟后读取试验数据,当接近开 裂荷载时,加载值应减至为原分级的一半 或更小,并注意观察裂缝发展情况,同时 拆除构件上装置的位移计后,再继续加载 到破坏;
试验二 钢筋混凝土柱偏心受压破坏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要求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引言轴系结构是机械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机械装置中的轴、轴承和传动装置等元件。

轴系结构的设计对于机械装置的稳定性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测试不同轴系结构的性能,探索轴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轴系结构的设计对于机械装置性能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不同轴系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掌握轴系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步骤;3. 测试和分析不同轴系结构的性能差异;4. 探索轴系结构的优化方法。

实验装置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一台模拟机械装置,包括轴、轴承和传动装置等元件。

实验过程如下:1. 选择不同类型的轴承,包括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并安装在不同的轴上;2. 设计和制造不同类型的轴系结构,包括单支撑轴系、双支撑轴系和悬臂轴系等;3. 测试不同轴系结构的转动摩擦力、刚度和振动等性能指标;4. 分析和比较不同轴系结构的性能差异;5.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轴系结构的优化设计。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和讨论:1. 不同类型的轴承对轴系结构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滚动轴承具有较小的摩擦力和较高的刚度,适用于高速和高负荷的工况;而滑动轴承具有较大的摩擦力和较低的刚度,适用于低速和低负荷的工况。

2. 不同类型的轴系结构对机械装置的性能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单支撑轴系具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小的振动,适用于要求较高精度和稳定性的工况;双支撑轴系具有较小的刚度和较大的振动,适用于要求较高速度和动态响应的工况;悬臂轴系则适用于较小负荷和较简单的工况。

3. 轴系结构的优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性能指标之间的矛盾和平衡。

例如,在追求较大刚度的同时,需要注意振动的控制和减小摩擦力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轴系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探索了不同轴系结构的性能差异和优化设计。

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轴承和轴系结构对机械装置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工况和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榫卯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榫卯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榫卯结构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榫卯结构的设计和制作,掌握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点,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榫卯结构是一种传统的木工连接方式,其优点是结构稳定,连接牢固且不需要使用螺丝或胶水。

在设计榫卯结构时,需考虑到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

三、实验步骤1. 确定设计要求: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需连接的部件和其尺寸要求。

考虑到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选择合适的榫卯形式。

2. 设计细节:根据所选榫卯形式,绘制出实际的连接图纸。

在图纸上标明各部件的尺寸和榫卯的位置。

3. 准备材料:根据设计图纸所需的材料,提前准备好木材并做好相应的修整工作。

4. 制作榫卯:根据设计图纸上的要求,开始制作榫卯。

先进行榫的制作,使用锯子或刨子将木料切削成所需的形状。

然后使用凿子和锉刀进行修整,确保榫的尺寸和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接着进行卯的制作,同样使用锯子或刨子进行切削,并使用凿子进行修整。

5. 调试和装配:将制作好的榫卯进行调试和装配。

根据图纸上的要求,将榫和卯进行插入和拼合,检查其连接的紧密度和稳定性。

如有需要,可进行微调。

6. 完善和修整:完成装配后,检查连接部位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整,以确保连接的牢固性和美观性。

如有需要,可进行砂纸打磨和涂漆等处理。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在操作过程中,务必注意安全。

使用锯子、刨子、凿子等工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意外发生。

2. 精确测量:准备材料和制作榫卯时,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

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多次测量确认,以避免尺寸误差。

3. 精细加工:制作榫卯需要进行精细加工。

使用锯子、刨子、凿子等工具时,要小心操作,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加工造成损坏。

4. 拆卸重装:在调试和装配榫卯时,需要注意力度的掌握。

过大的力度可能会导致榫卯损坏,过小的力度则会导致连接不牢固。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点。

在制作榫卯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精细的加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连接的牢固性。

结构实训课程报告总结

结构实训课程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参加了结构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旨在深入了解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施工工艺流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本次结构实训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结构设计原理学习:通过学习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了解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材料选择、构件设计等基本原理。

2. 施工工艺流程学习:了解建筑施工的基本流程,包括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等环节。

3. 现场施工实训:在施工现场,我们亲身体验了绑钢筋、砌砖、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艺,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4. 构造柱与马牙槎施工:重点学习了构造柱的作用、构造钢筋的配置,以及马牙槎的设置方法。

5. 实验报告撰写:结合实训过程,我们撰写了实验报告,总结实训成果。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施工过程相结合,加深了对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解。

2.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施工现场,我们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绑钢筋、砌砖等施工工艺的熟练度。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与同学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增强安全意识:通过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注意事项,我们提高了自身安全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实训成果1. 构造柱施工:我们按照规范要求,成功完成了构造柱的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等工作。

2. 马牙槎施工:我们掌握了马牙槎的设置方法,确保了砌体结构的稳定性。

3. 实验报告撰写:我们根据实训过程,撰写了实验报告,总结了实训成果。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问题:在绑钢筋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钢筋的长度不够,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困难。

改进措施:在施工前,仔细核对钢筋长度,确保施工过程中所需钢筋数量充足。

【实习报告】建筑结构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建筑结构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建筑结构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某建筑设计公司。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实习报告人,某某。

一、实习单位概况。

某建筑设计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建筑设计的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和先进的设计理念。

公司主要承接各类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住宅、商业、办公楼等多个领域。

二、实习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参与公司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参与项目讨论会议,了解项目需求和设计要求;
2. 进行建筑结构的初步设计,包括梁、柱、楼板等结构的布置
和尺寸确定;
3. 参与与结构相关的技术交流和讨论,学习先进的建筑结构设
计理念和方法;
4. 协助完成建筑结构的施工图设计,包括结构图纸的绘制和修改。

三、实习收获。

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工作,深入了解了建
筑结构设计的流程和方法,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与公司的设计团队成员和技术人员的交流,我也学习到
了许多实用的建筑结构设计经验和技巧。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建筑结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
学到了许多实用的设计技能和经验。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
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建筑设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的实习报告,谢谢!。

轴系结构实验报告

轴系结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轴、轴承及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作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3. 理解轴承的类型、布置、安装及调整方法;4. 学习轴系结构的分析与测绘方法。

二、实验设备1. 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分析试验箱;2. 测量工具:300mm钢直尺、游标卡尺、内外卡钳、铅笔、三角板等;3. 绘图工具:圆规、直尺、三角板、绘图板、绘图铅笔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与分析(1)仔细观察轴系结构设计分析试验箱中的轴、轴承及轴上零件,了解其结构形状、尺寸和装配关系;(2)分析轴的结构特点,包括材料、形状、尺寸等;(3)分析轴承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4)分析轴上零件的作用和工艺要求。

2. 设计与计算(1)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轴、轴承和轴上零件;(2)计算轴的直径、长度、转速、扭矩等参数;(3)确定轴承的型号、安装方式和间隙调整;(4)分析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方法。

3. 组装与调整(1)按照设计要求,将轴、轴承和轴上零件组装成轴系;(2)调整轴承的间隙,确保轴承正常工作;(3)检查轴系装配的紧固情况,确保装配质量。

4. 测绘与绘制(1)根据轴系结构,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2)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包括轴、轴承和轴上零件的装配关系、尺寸和标注;(3)标注轴承的型号、安装方式和间隙调整等信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完成轴系结构设计,包括轴、轴承和轴上零件的选择;(2)完成轴系结构的组装和调整;(3)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

2. 分析(1)通过实验,掌握了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了轴、轴承和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作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3)了解了轴承的类型、布置、安装及调整方法;(4)提高了轴系结构的分析与测绘能力。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轴系结构设计,并掌握了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轴、轴承和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作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熟悉了轴承的类型、布置、安装及调整方法,提高了轴系结构的分析与测绘能力。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word精品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word精品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___________ 专业12级1 班姓名 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六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目录1.实验目的: (2)2.实验设备: (2)试件特征 (2)试验仪器设备: (2)3.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等。

(2)实验简图 (2)适筋破坏-配筋截面: (3)超筋破坏-配筋截面 (3)少筋破坏-配筋截面 (3)3.1 适筋破坏: (11)(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11)(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11)(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12)(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12)(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3)3.2 超筋破坏: (4)(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4)(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4)(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6)(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6)(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7)3.3 少筋破坏: (7)(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8)(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8)(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9)(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9)(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0)4.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即实验报告的最后部分,同学们综合所学知识及实验所得结论认真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存在的问题。

(13)- 1 -—(院、系) 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班—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4年10月16日教师评定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1■实验目的:①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物理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物理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物理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物理结构设计的步骤和技巧;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4. 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对物理结构设计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物理结构设计是指通过对物体内部结构的分析和优化,使物体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材料消耗、最高效的能量利用和最舒适的造型设计。

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原理:1. 结构优化:通过对物体内部结构的优化,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2. 材料选择:根据物体的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实现轻量化设计;3. 界面设计:优化物体界面,提高其舒适性和易用性;4. 能量优化:降低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材料与工具:- 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 电钻、锯、扳手、扳手、螺丝刀等工具;- 量角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 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

2. 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简易的物理结构;- 选取合适的材料;- 分析结构优化方案;- 进行实际操作,制作物理结构;- 测试并评估物理结构的性能。

四、实验步骤1. 设计阶段:- 确定物理结构的功能需求;- 分析物体内部结构,绘制设计草图;- 选用合适的材料;- 优化结构设计,确保其满足功能需求。

2. 制作阶段:- 根据设计草图,选用合适的材料;- 使用工具制作物理结构;- 注意结构尺寸和精度。

3. 测试阶段:- 测试物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评估物理结构的舒适性和易用性;- 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成功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满足了功能需求,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实验数据表明,优化后的物理结构在性能上优于原始设计。

2. 分析:- 通过优化结构设计,降低了材料的消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 选用合适的材料,使物理结构具有较好的性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意了尺寸和精度,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设计轴系结构,掌握轴系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了解轴系结构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进行轴系结构的计算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1. 轴系结构的基本概念轴系结构是由若干个轴承、联接件、传动件等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

它主要用于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或者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

2. 轴系结构的设计方法(1)确定传递功率和转速(2)选择合适的电机和减速器(3)根据传递功率和转速确定轴承类型和尺寸(4)设计联接件和传动件,保证其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5)进行轴系结构的计算和分析,检查其可靠性。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电机、减速器、联接件、传动件等。

2. 实验步骤:(1)确定传递功率和转速,选择合适的电机和减速器。

(2)根据传递功率和转速确定轴承类型和尺寸。

(3)设计联接件和传动件,保证其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

(4)进行轴系结构的计算和分析,检查其可靠性。

(5)制作轴系结构样品,进行实验验证。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设计了一台轴系结构,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并且能够顺利地传递功率和转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2. 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轴系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并掌握了轴系结构的基本原理。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机械传动系统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轴系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还掌握了相关工具的使用技巧。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

这对于以后从事机械制造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筑结构实验实验报告

建筑结构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建筑结构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受力原理。

2. 掌握建筑结构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6日四、实验地点建筑实验室五、实验仪器1. 模型材料:木材、铁丝、砂纸等。

2.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电子秤等。

3. 其他工具:剪刀、钳子、螺丝刀等。

六、实验内容1. 模型制作:制作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模型,如梁、板、柱等。

2. 受力实验:对模型进行加载实验,观察并记录受力情况。

3. 结构分析: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构受力规律。

七、实验步骤1. 模型制作(1)根据设计图纸,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梁、板、柱等模型。

(2)对模型进行加工,确保尺寸准确、表面光滑。

(3)组装模型,检查各部分连接是否牢固。

2. 受力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加载点和加载方式。

(2)对模型进行加载,观察并记录受力情况。

(3)重复加载,记录不同加载下的受力数据。

3. 结构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构受力规律。

(2)根据受力规律,评估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3)提出改进措施,优化结构设计。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梁模型实验(1)实验数据:加载过程中,梁的最大挠度约为3mm,最大应力约为60MPa。

(2)分析:梁在受力过程中,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其挠度和应力与加载大小、材料性能等因素有关。

2. 板模型实验(1)实验数据:加载过程中,板的最大挠度约为5mm,最大应力约为80MPa。

(2)分析:板在受力过程中,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其挠度和应力与加载大小、材料性能等因素有关。

3. 柱模型实验(1)实验数据:加载过程中,柱的最大挠度约为2mm,最大应力约为100MPa。

(2)分析:柱在受力过程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其挠度和应力与加载大小、材料性能等因素有关。

九、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建筑结构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了解了建筑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受力原理,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建筑结构实训实验报告

建筑结构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建筑结构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1. 建筑结构组成实验2. 建筑结构受力分析实验3. 建筑结构设计实验三、实验过程1. 建筑结构组成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建筑结构的组成,了解不同结构的构造特点。

(2)实验步骤:1)观察并描述所给建筑结构的组成,包括梁、板、柱、墙等构件。

2)分析不同结构在建筑中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3)总结建筑结构的构造特点。

(3)实验结果与分析:1)通过观察,发现建筑结构主要由梁、板、柱、墙等构件组成。

2)梁、板、柱、墙在建筑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梁起支撑作用,板起分隔作用,柱起承载作用,墙起围护作用。

3)不同结构在建筑中的相互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建筑的整体结构。

2. 建筑结构受力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建筑结构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不同结构的受力特点。

(2)实验步骤:1)观察并描述所给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

2)分析不同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3)总结不同结构的受力特点。

(3)实验结果与分析:1)通过观察,发现建筑结构在受力过程中,构件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2)不同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不同,如梁易发生弯曲破坏,板易发生剪切破坏,柱易发生压缩破坏。

3)了解不同结构的受力特点,有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2)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

2)计算建筑结构所需的材料、尺寸和配筋。

3)绘制建筑结构的施工图。

4)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

(3)实验结果与分析:1)通过实验,掌握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了解了不同结构设计在材料、尺寸和配筋方面的要求。

3)通过评估和优化,提高了设计方案的质量。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建筑结构的组成、受力分析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组合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组合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组合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组合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具体而言,包括设计轴系结构的基本要素、确定轴系结构设计方案的基本步骤、使用主流软件进行轴系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等。

二、实验内容
1. 组合轴系结构的基本要素
轴系结构通常由传动轴、负载轴、轴承和连接件等多个元素组成。

在组合轴系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轴承和连接件,确定传动轴和负载轴的位置和朝向,以及确定其他设计参数。

2. 确定轴系结构设计方案的基本步骤
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方案制定、实现设计和方案评估等。

具体而言,需要分析用户需求,制定设计目标;研究各种轴系结构设计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选用合适的软件模拟轴系结构,进行验证和优化设计;最终评估所得轴系结构的性能指标,以实现设计目标。

3. 使用主流软件进行轴系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
主流的轴系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软件包括ANSYS、ADAMS、Pro/Engineer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静态仿真、动态仿
真等多种分析,从而提高轴系结构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三、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组合轴系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流程,学到了如何使用软件进行轴系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

此外,我还为轴系结构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增加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使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轴系结构的本质和意义。

四、实验结论
组合轴系结构设计是一项基本而又重要的机械设计技术,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加深对轴系结构设计的理解和研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工程实践中,为实现工程发展做出贡献。

建筑报告结构实验报告

建筑报告结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建筑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受力特性;2. 常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3.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 建筑施工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内容1. 常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2. 建筑结构模型搭建与加载实验;3.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与分析;4. 建筑施工技术模拟实验。

三、实验原理1. 常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通过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等方法,测定建筑材料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

2. 建筑结构模型搭建与加载实验:根据设计图纸,搭建建筑结构模型,并在模型上施加不同形式的荷载,观察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分析结构的受力特性。

3.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与分析:根据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对实验结构进行力学计算,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4. 建筑施工技术模拟实验:模拟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等,使学生了解施工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四、实验步骤1. 常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1)准备实验材料:钢筋、混凝土、木材等常用建筑材料;(2)按照实验要求,对材料进行切割、加工,使其满足力学性能测试的要求;(3)进行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等,测定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

2. 建筑结构模型搭建与加载实验:(1)根据设计图纸,准备建筑结构模型所需的材料;(2)按照设计要求,搭建建筑结构模型;(3)在模型上施加不同形式的荷载,观察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情况;(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构的受力特性。

3.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与分析:(1)根据实验结构的设计要求,进行力学计算;(2)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3)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4. 建筑施工技术模拟实验:(1)模拟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2)观察施工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3)总结施工经验。

结构实验报告总结

结构实验报告总结

结构实验报告总结结构实验报告总结引言:结构实验是工程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进行的结构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结论等方面。

实验目的:本次结构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具体包括强度、刚度和变形等方面。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该材料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装置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一台万能试验机作为实验装置,该试验机能够对材料进行拉伸、压缩、弯曲等多种力学性能测试。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拉伸试验和弯曲试验。

拉伸试验是通过在试验机上施加拉力,使材料发生拉伸变形,从而测定材料的强度和延伸性能。

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同的拉伸速度和荷载大小,以观察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破坏形态。

弯曲试验是通过在试验机上施加弯矩,使材料发生弯曲变形,从而测定材料的刚度和抗弯性能。

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同的弯曲跨度和荷载大小,以观察材料的挠度-荷载曲线和破坏形态。

实验结果:在拉伸试验中,我们观察到材料在受力过程中逐渐产生应变,应力也随之增加。

当材料达到一定应力时,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最终导致破坏。

通过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屈服点、极限强度等参数。

在弯曲试验中,我们观察到材料在受力过程中逐渐产生挠度,荷载也随之增加。

当材料达到一定挠度时,开始出现破坏。

通过绘制挠度-荷载曲线,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刚度、弯曲强度等参数。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结构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材料在拉伸和弯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拉伸时主要表现为延伸性能和强度,弯曲时主要表现为刚度和抗弯性能。

2. 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荷载大小和变形速率有关,不同的荷载和变形速率会导致不同的应力-应变和挠度-荷载曲线。

3. 材料的破坏形态与受力方式和强度有关,拉伸时主要表现为断裂,弯曲时主要表现为弯曲破坏。

4. 本次实验的结果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满足工程的力学要求。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专业12 级1班姓名学号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六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目录1.实验目的: (2)2.实验设备: (2)试件特征 (2)试验仪器设备: (2)3.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等。

(2)实验简图 (2)适筋破坏-配筋截面: (3)超筋破坏-配筋截面 (3)少筋破坏-配筋截面 (3)3.1 适筋破坏: (11)(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11)(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11)(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12)(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12)(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3)3.2 超筋破坏: (4)(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4)(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4)(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6)(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6)(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7)3.3 少筋破坏: (7)(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8)(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8)(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9)(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9)(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0)4.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即实验报告的最后部分,同学们综合所学知识及实验所得结论认真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存在的问题。

(13)(院、系)专业班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1.实验目的:①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专业12 级 1 班姓名学号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六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目录1.实验目的: (2)2.实验设备: (2)试件特征 (2)试验仪器设备: (2)3.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等。

(2)实验简图 (2)适筋破坏-配筋截面: (3)超筋破坏-配筋截面 (3)少筋破坏-配筋截面 (3)3.1 适筋破坏: (11)(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11)(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11)(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12)(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12)(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3)3.2 超筋破坏: (4)(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4)(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4)(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6)(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6)(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7)3.3 少筋破坏: (7)(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8)(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8)(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9)(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9)(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0)4.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即实验报告的最后部分,同学们综合所学知识及实验所得结论认真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存在的问题。

(13)(院、系)专业班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1.实验目的:①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建筑工程学院基础实验室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第一教学试验 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实验
一、 试验目的
1. 观察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的破坏过程(裂缝出现及开展、挠度变化及破坏特征)。

2. 通过试验测量混凝土强度。

3. 观察适筋梁纯弯段在使用阶段的裂缝宽度及裂缝间距。

4. 初步了解正截面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 比较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破坏状态及破坏荷载和挠度情况。

二、 试件设计
为了保证梁正截面强度破坏,试件的剪弯区段箍筋已配得很强。

纵筋端部锚固也足够可靠。

图1-1和表1-1给出了L-1、L-2的配筋详图及截面参数。

设计时,混凝土采用C20,纵向受力钢筋R235级钢筋带弯钩,HRB335级钢筋不带弯钩。

表1-1
三、 试件制作
试件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振捣器振捣,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28天,制作试件的同时预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150mm ×150mm ×150mm )和纵向受力钢筋试
件以测得混凝土和钢筋的实际强度,所用钢筋不得冷拉。

四、加载装置
采用两点加载,梁中部为纯弯区段。

见图1-2.
五、仪表安装(见图1-2)
1.百分表(Φ1~Φ3)用来测定梁的挠度,其中Φ1、Φ2用来测定支座沉降。

12
32
υΦ+Φ=Φ-
2.百分表(Φ4~Φ7)用来测定纵向应变以验证平截面假定。

3.千斤顶、分配梁应与试件在同一平面内,并对中。

4.用荷载传感器和电阻应变仪的应变显示所加荷载。

六、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以及保证试验过程中人和仪器仪表的安全,应做到:
1. 试验区域必需整洁整齐。

2. 加载系统稳定可靠
3. 为了防止仪表损坏,在安装时应轻拿轻放,用力要适当,并绑好安全绳。

4. 在试验中不能触动仪表,以免影响读数。

5. 试验梁下设安全垫块以免梁破坏时伤害人员和破坏仪表。

七、加载制度
1.荷载分级不宜超过计算破坏荷载的10%,构件开裂前每级荷载宜取破坏荷载的5%,开裂后宜取10%。

2.加载后持续10分钟再加第二级荷载,并在加载后10分钟开始读测仪表。

3.试验记录格见试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实验
一、试验目的
1.观察梁的斜截面破坏过程和特性(垂直裂缝出现、临界斜裂缝位置及斜裂缝宽度0.2mm时的荷载及破坏特征)。

2.验算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3.初步了解梁斜截面研究的基本方法。

4.对比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的特征。

二、试件设计
为了保证梁斜截面强度破坏,试件纵向钢筋配得很强,纵筋端部锚固也要足够可靠。

见图2-1,L-3按剪压破坏设计,L-4按斜压破坏设计。

三、试件制作(同第一试验)
四、加载装置
采用两点加载,见图2-2.剪压取a=300mm;斜压取a=(1.0~1.5)h
五、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同第一试验)
六、加载制度
同第一试验,试验记录表格见试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柱大偏心受压试验
一、试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破坏全过程,掌握测试混凝土大偏心受压构件基本性能的实验方法。

二、试件设计
对大偏心受压短柱施加轴向荷载直至破坏,观察加载过程中裂缝的开展情况,将得到的极限荷载与计算值相比较。

大偏心受压试件的主要尺寸:中部矩形截面b×h=90 mm×200mm,柱总高900mm,其他细部尺寸见图3-1,混凝土强度等级:C20。

纵向钢筋采用2Φ6(受拉侧),2Φ8(受压侧),箍筋采用Φ6@10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5mm。

图3-1 柱截面尺寸和配筋
三、试件制作
试件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振捣器振捣,自然养护28
制作试件的同时预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尺寸为150mm×
150mm×150mm)和纵向受力钢筋试件,实测混凝土和钢筋
的实际强度。

四、加载装置
采用两点加载,用YAW-500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
力试验机,加载图见3-2。

五、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同第一试验)
图3-2 加载方案
黑龙江大学
实验报告
黑龙江大学教务处
一、材料强度
表1-1钢筋和混凝土的实际强度
二、根据试验材料理论强度和梁的配筋情况,判断L—1和L—2梁的破坏类型
三、用到了那些实验设备
12
32
υΦ+Φ=Φ-
五、绘制跨中挠度曲线。

六、根据试验观察及以上分析,对梁破坏过程进行描述。

并与教材上相应类型梁进行比较。

如果实验失败,则分析实验原因。

黑龙江大学
实验报告
黑龙江大学教务处
一、对剪压和斜压破坏过程进行描述,并绘制斜截面裂缝分布图。

二、计算分析实验梁的破坏类型,
三、计算承载力,如果实验失败分析失败原因。

黑龙江大学
实验报告
黑龙江大学教务处
一、计算分析柱的破坏类型。

二、确定破坏荷载值,验证理论公式,并对理论值和试验值进行比较
三、描述裂缝出现到最后破坏的实验过程
四、用到了那些实验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