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垂直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垂直教案

第2课时垂直【知识与技能】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教学重点】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难点】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观察下面三个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教学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量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在上面的三幅图形中,我们找出了一些相交的两条直线,那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我们称为什么呢?【归纳结论】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如图1,记作:AB⊥CD;如图2,记作:l⊥m.2.思考: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你有哪些方法?(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3.动手画一画:(1)请画出直线m与点A,你有几种画法?(2)过点A画m的垂线,你能画几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你的发现.【归纳结论】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动手画一画.请画出直线l与l外一点P,O是垂足,在l上取点A、B、C,比较PO、PA、PB、PC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归纳结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线段PO的长度,叫做点P到l的距离.【教学说明】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BAC=90°,AD⊥BC,则下列的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C)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③线段AD是点D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先过C点向渠岸AB画垂线,垂足为D,再沿垂线CD开沟才能使沟最短,其依据是(C)A.垂线最短B.过一点确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C.垂线段最短D.以上说法都不对3.已知线段AB=10cm,在同一平面内,点A,B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为6cm,4cm.符合条件的直线l有(C)A.1条B.2条C.3条D.4条4.如图,直线a⊥b,∠1=50°,则∠2=40度.解析:∵a⊥b,∴∠1与∠2互余,∵∠1=50°,∴∠2=90°-∠1=90°-50°=40°5.如图,OA⊥OB,OB平分∠MON,若∠AON=120°,求∠AOM的度数.解:∵OA⊥OB,∴∠AOB=90°,∵∠AON=120°,∴∠BON=120°-90°=30°,∵OB平分∠MON,∴∠MOB=∠NOB=30°,∴∠AOM=90°-30°=60°6.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向B行驶,M,N是分别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噪声会对两所学校教学都造成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所学校影响最大?请在图上标出来.(2)当汽车从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学校影响越来越大?在哪一段上对两学校影响越来越小?在哪一段上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解:(1)如图所示:过M作ME⊥AB,过N作NF⊥AB,当汽车行驶到点E处时,对M学校影响最大;当汽车行驶到点F处时,对N学校影响最大;(2)由A向E行驶时,对两学校影响逐渐增大;由F向B行驶时,对两学校的影响逐渐减小;由E向F行驶时,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教学说明】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中第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学效果较好.。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课 题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重、难点1. 2.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可根据学生实际增减内容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2.1—1 2.1—2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 和n 的关系是 ;a 和b 是 ;a 和n 是 。

问题2:在2,1—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动手实践一m nab请先画一画:两条直线直线和,交于点O,再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观察2.1—4:∠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问题2:剪子可以看成图2.1—4,那么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 问题3: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问题4:如图2.1—6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动手实践二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 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 动手实践三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与交于点O ,∠∠900,∠1=∠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1 2 1 2 1 212A B CD 注意: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与相交线》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判断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例子、练习题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工具。

3.学生活动:提前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街道、铁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包含了哪些几何图形。

进而引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道与平行线与相交线相关的题目进行解答。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北师版 (1)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北师版 (1)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教学内容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和实践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四、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余角补交的定义及性质,会利用对顶角、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或者补交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公开课教案_1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公开课教案_11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2.1.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研究的相交线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情形,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在本节课中首先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为接下来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学习作了最基本的准备。

同时是后续学习垂直的基础。

2、目标和目标解析:1.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4.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5.通过师友互助、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相关旧知的复习,按照猜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突破。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剪刀,纸。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问题: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播放图片)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由此引入本节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学生观察图片,获得感性认识.让学生知道,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问题1:张开地剪刀给人以什么形象?(出示一把张开的剪刀),张开的剪刀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

(教师可以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在用剪刀剪布的过程中,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剪刀张角的变化,表演剪布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问题2: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刀刃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它们性质(1)角的位置关系探究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问题:1 、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2、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3、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按位置关系对他们怎样进行分类?4、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由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相交线形成的角及特点,同时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两线相交所成角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研究对顶角相等作了铺垫三.细心观察,归纳定义1、探究邻补角的定义问题:(1)∠1与∠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1与∠2的顶点有什么特点?(3)∠1与∠2的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邻补角定义:∠1和∠2有一条公共边O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4 用尺规作角》公开课教案_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4 用尺规作角》公开课教案_1

《用尺规作角》教学设计用尺规作角是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本章主要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本节要求掌握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理解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转换;【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严密性,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难点】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每生一份);【学生准备】直尺、圆规、铅笔、练习本.教学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微课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情境】设计平行四边形班级布置照片墙,需要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图形的纸板. 负责设计的班长遇到了难题,平行四边形如何裁出呢?【数学问题】过一点作已知直线平行线班长找来一个长方形木板,准备在上面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过C点画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边CD,你有多少种方法?【问题解决】学生尝试多种方法1.用直尺与三角板画平行线.2.用量角器画一个相等的角.(依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其他做法,只要合理即给予肯定鼓励.小结: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相当于过这点作一个与已知角相等的同位角.【问题变式】摆脱平行四边形的背景,已知一个角,让你作一个角等于这个角(已知角与所求作的角未必在一个平行四边形内,甚至未必在同一平面内),你还能用哪些方法?【问题升级】尺规作图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温馨提示】“尺”“规”各有什么功能?尺—画直线、射线、线段规—画圆、弧、截取线段二、回顾【提出问题】之前的学习中,曾经用尺规作过什么图形?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 ,使A B=a.【尝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交流.三、新课【学生探究】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吗?已知:∠AOB.求作:∠A'O'B',使∠A'O'B' =∠AOB.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探究.【温馨提示】1.为了作出这个角,显然需要先作_________.2.为了作出另一边,只需要确定_________.3.分析刚才作图的方法,如何用尺规达到同样的效果?【汇报展示】找若干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作图步骤.附:作法与示范:(1)作射线O'A' ;(2)以点O 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C,交OB 于点D;(3)以点O' 为圆心,以OC 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C' ;(4)以点C' 为圆心,以CD 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 ;(5)过点D' 作射线O'B'. ∠A'O'B' 就是所求作的角.【视频总结】【问题解决】用尺规过点C作CD∥AB.四、练习【练习1】已知∠1,∠2,利用尺规作图,比较它们的大小.口述作法、保留作图痕迹.【练习2】已知∠1,∠2. 求作:∠AOB,使得∠AOB= ∠1+∠2.变式:你会作两个角的差吗?【练习3】已知∠AOB,利用尺规作∠A'O'B',使∠A'O'B' =2∠AOB.五、应用打台球时,球的反射角总是等于入射角.反弹之后,红球能被击入右下角的袋中吗?(用尺规作图检验)六、拓展【尺规作图的历史】中国--“规”就是圆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在我国古代甲骨文中就有“规”这个字。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A BDEO A BCD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回顾与思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2.在丰富的情景中,抽象出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几何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把现实物体抽象成几何对象(点、线、面等)的数学化过程. 2.在探究说理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又可以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资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异同, 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

一、 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归纳总结;第三环节:知识应用;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第五环节:纵向延伸;第六小节:查缺补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第二环节:归纳总结活动内容:师:你们能从这个标志中发现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么? 生1:相交直线。

师:两条相交直线有4个形影不离的朋友,他们都有很漂亮的性质, 你们知道是什么么?HG E F N M G E D CB A N M生2:他们的朋友是对顶角和互补的角。

生3:性质是对顶角相等,互补角相加为1800。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套教案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2、会运用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3、能运用条件确定两平行或垂直直线的方程系数.二:教学重点、难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的应用.三: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A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当中平行为简单;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关系. ①先入为主的思想;在研究直线问题时首先考虑特殊情况:α=90°时,画图.这个情况很简单:当α=90°时只要x 1≠x 2,则两条直线平行.②一般情况:α≠90°时,则k 存在,∴y 1=kx +b 1 y 2=kx +b 2已知直线l 1,l 2的斜截式方程为:l 1:y =k 1x +b 1 l 2:y =k 2x +b 2,若l 1//l 2,则有α1=α2且b 1≠b 2,∴tan α=tan α [α1∈[0,180°),α2∈[0,180°)]∴k 1=k 2反之,是否成立?若k 1=k 2且b 1≠b 2则有tan α=tan α,∵0≤α1,α2<π,∴α1=α2且b 1≠b 2,∴l 1//l 2结论一:①特殊情况:若两条直线l 1,l 2斜率都不存在也不重合,则两直线l 1,l 2平行; ②有斜率的两条直线l 1//l 2 <=> k 1=k 2且b 1≠b 2∴判断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平行的程序:两条直线方程——两条直线斜率都不存在且不重合→平行.两条直线方程——化为斜截式方程→求两条直线斜率.若k 1=k 2且b 1≠b 2→平行若k 1≠k 2→相交或者若A 1B 2≠B 1A 2且B 1C 2≠B 2C 1或A 1B 2=A 2B 1且A 1C 2≠A 2C 1 则两条直线平行.例1:已知两条直线l 1:4x +2y -7=0,l 2:2x -y -5=0求证l 1∥l 212122∵l 1的斜率为,l 2的斜率为 ∴k 1=k 2∴l 1∥l 2 例2:求过点A (1,-4)且与直线2x +3y +5=0平行的直线的方程?解:已知直线的斜率为-,因为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因此它的斜率也是-. 根据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的方程是:y +4=-(x -1)即2x +3y +10=0 例3:如果直线ax +2y +2=0与3x -y -2=0平行,那么系数a =()A .3B .-6C .-D . 例4:求与直线3x +4y +1=0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为的直线l 的方程? 法一:设直线方程为3x +4y +m =0,交x 轴于点(-,0)交y 轴于点(0,-),由题意可得(-)+(-)=即m =-4, ∴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 法二:设直线方程为+=1, ∴a +b =,-=-,可得a =,b =1, ∴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B :平时我们已经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关系.①同样的先考虑特殊情况:若已知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x =x 1,则求其另一条与它垂直的直线方程.②一般情况:若已知两条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 x +b 2,相互垂直则k 1与k 2有何关系? α+(π-β)= ∴α-β=- ∴β=α+ 21213232322332373m 4m 3m 4m 37a x b y 37a b 43342π2π2π3tan β=tan (α+)=-cot α ∴tan α·tan β=tan α·(-cot α)=-1∴最后我们得证:若两条直线垂直则k 1k 2=-1.③α=90°时=>β=0°(特殊情况)k 1=0,k 2不存在.或者k 1不存在,k 2=0.例4:已知直线l 1:ax -y +2a =0与l 2:(2a -1)x +ay +a =0互相垂直,求a 的值一、①当α=90°即a =0时,l 2:x =0 ∴l 1:y =0 ∴l 1⊥l 2②当α≠90°则k 1·k 2=a ·(-)=-1 ∴a =1 二、A 1A 2+B 1B 2=0 =>a (2a -1)-a =0 2a ²-2a =0 =>a =1或a =0例5:求与3x +4y +1=0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为7/3的直线l 的方程.(一)设直线方程为3x +4y +m =0,交x 轴于点(-,0)交y 轴于点(0,-) ∴(-)+(-)= ∴m =-4∴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二)设直线方程为+=1 =>a +b =;-=-=>a =,b =1 ∴l :3x +4y -4=0例6:已知三角形两条高线为x +y =0和2x -3y +1=0且一个顶点C (1,2),求三角形AC ,BC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AC ,BC 与两条高线垂直∴AC ,BC 的斜率为1和- ∴边AC ,BC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2=1(x -1),y -2=-(x -1) 即x -y +1=0,3x +2y -7=0《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一、导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同位角;2πaa )12(-3m 4m 3m 4m 37a xb y 37a b 433423232.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二、重点难点1.重点(1)识别同位角.(2)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2.难点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操作---观察---探索如图:3根木条(或硬纸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问:1.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木条a、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与∠1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试一试,当∠2与∠1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二、合作探究:活动一:利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当∠1与∠2相等,直线a、b就;当∠1与∠2不相等时,直线a、b平行吗?活动二: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同位角”,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而成的8个角中,像∠1与∠2这样的一对角称为.请问图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同位角?4归纳:相等,两直线.活动三:例题讲解.例:如图,∠1=∠C,∠2=∠C,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三、拓展提高:1.∠1与∠C、∠2与∠B、∠ 3与∠ C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截成的同位角?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35°,∠2=145°,问:直线a与b平行吗?四、达标检测:1.如图,∠1与∠B是直线和被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2与∠A直线和被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2.如图,∠1、∠2、∠3中,和是同位角.3.如图,如果∠B=∠1,根据,那么可得DE//BC;如果∠B=∠2,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可得// .4.如图,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如果∠BMN=∠DNF,∠1=∠2,那么MQ∥NP,为什么?AB CD EF13256《2.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问题:反过来也成立吗?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是对的.反过来,如果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对吗?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二、动手操作,归纳性质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它还是对的吗?(板书)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P Q M N21F ED C B A7如果把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看作是基本事实(公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理证明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例】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求证:∠1=∠2.证明:∵a ∥b ,∴∠1=∠3(__________________).∵∠3=∠2(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板书)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变式】下面我们来证明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请模仿范例写出证明.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求证:∠1+∠2=180º.证明:(略)(板书)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巩固新知,深化理解例1、如图,平行线AB ,CD 被直线AE 所截.(1)从∠1=110º.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2)从∠1=110º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从∠1=110º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例2、如图,已知AB ∥CD ,AE ∥CF ,∠A = 39°,∠C 是多少度?为什么?ab1 2 3 c ab 1 23c ED CB A12348方法一解:∵AB ∥CD , ∴ ∠C=∠1.∵ AE ∥CF ,∴ ∠A=∠1.∴ ∠C=∠A .∵∠A = 39º,∴∠C = 39º.方法二解:∵AB ∥CD ,∴ ∠C=∠2.∵ AE ∥CF ,∴ ∠A=∠2.∴ ∠C=∠A .∵∠A = 39º,∴∠C = 39º.练习1: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 (1)∵a ∥b ,∴∠1=∠3(___________________);(2)∵∠1=∠3,∴a ∥b (_________________).(3)∵a ∥b ,∴∠1=∠2(__________________);(4)∴a ∥b ,∴∠1+∠4=180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2,∴a ∥b (___________________);(6)∵∠1+∠4=180º,∴a ∥b (_______________).练习2:教材第51页 随堂练习四、盘点收获,布置作业1、(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吗?(3)性质2和性质3是通过简单推理得到的,在推理论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作业G FED C B Aa b12 3 c 49《2.4用尺规作角》教案教学目的:1、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2、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重点: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难点: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及作角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问题的提出如图,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 .(1)请过点C 画出与AB 平行的另一条边.(2)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二 、新课内容一:(请按作图步骤和要求操作,别忘了留下作图痕迹)(一)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2)已知:∠10求作:∠AOB ,使∠AOB=∠(二)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倍数:(3)已知:∠1求作:∠MON ,使∠MON=2∠1∠COD ,使∠COD=3∠1(三)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和:(4) 已知:∠1、∠2、∠3求作:①∠AOB ,使∠AOB=∠1+∠2②∠POQ ,使∠POQ=∠1+∠2+∠3③∠MON ,使∠MON=2∠1+∠2(四)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差:已知:∠、∠、∠求作:①∠AOB ,使∠AOB=∠-∠②∠POQ ,使∠POQ=∠-∠-∠③求作一个角,使它等于2∠-∠(五) 综合练习:(通过以下练习,意味着你掌握了作角的真本领,多动一下脑筋,你一定会完成得很出色的)1、已知:线段AB 、 ∠、∠αα1αβγαβγαβαβγβγαβ13211求作:分别过点A 、点B 作∠CAB=∠、∠CBA=∠2、如图,点P 为∠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过点P 作直线EF//BC .3、已知:直线L 和L 外一点P ,求作:一条直线,使它经过点P ,并与已知直线L 平行.4、已知:△ABC ,求作:直线MN ,使MN 经过点A ,且MN//BC .5、如图,以点B 为顶点,射线BA 为一边,在∠ABC 外再作一个角,使其等于∠ABC .(六)小结(七)作业αβLA αβ。

《相交与平行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相交与平行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相交与平行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 ,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 ,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过程与方法:1.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 ,合作交流 ,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体验数学概念的开展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通过实践操作 ,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积极参与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及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理解.教学过程:一、预学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经过两点呢 ?经过三点呢 ?2.线段AB=CD ,CD=EF ,那么AB与EF的关系怎样 ?二、探究小明家客厅的窗户由两扇塑钢玻璃窗页组成 ,上图为两扇窗页全关、半开的状态.当我们把两扇窗页近似地看成在同一平面内 ,并且考虑每扇窗页的四条塑钢边所在的直线时 ,这些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些关系 ? 说出这些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 ?相交、重合、不相交也不重合 (平行 )三、精导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相交 ,可能重合 ,也可能不相交也不重合.归纳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关键:有没有公共点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 ,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3.直线AB与CD平行 ,记作AB∥CD ,读作AB平行于CD.4.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实例.5.用三角板画平行线AB∥CD.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根本技能之一 ,在以后的学习中 ,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 "落〞 (三角板的一边落在直线上 ) ,二 "靠〞 (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 ) ,三 "移〞 (沿直尺移动三角板 ,直至|落在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点 ) ,四 "画〞 (沿三角板过点的边画直线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做一做任意画一条直线a ,并在直线a外任取一点A ,通过点A画直线a的平行线 ,看能画出几条 ? (学生画图 ,实际上只能画一条 )7.归纳: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8.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设a、b、c是三条直线 ,如果a∥b ,b∥c ,那么a∥c.因为如果直线a与c不平行 ,就会相交于一点P ,那么过P点就有两条直线与直线b 平行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a∥c.四、提升1、提升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 ,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4)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两个交点,那么它们的的位置关系是 .2.小结对平行线的理解:两个关键:(1) "在同一个平面内〞 (举例说明 );(2) "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作业1.画直线A B ,再画直线外一点P ,然后画直线CD ,使CD∥AB.2.完成根底训练的相应内容.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教案法的理论根底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 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 提出反应或修改意见, 学生不断进行写作, 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 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 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 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 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根底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相交线与平行线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相交线与平行线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且DOE 5COE。求AOD的度数。
CE

AO
B
D 此题需要正确地
应用、对顶角、
邻补角、垂直
概念和性质。
解 :由邻补角的定义知: COE+DOE=1800, 又由DOE 5COE COE 5COE 1800 COE 300 又 OE AB BOE 900 BOC BOE COE 1200 由对顶角相等得:
∠AOC对顶角是____∠__B_OD ∠COF对顶角是____∠__D_O_E ∠AOC邻补角是___∠_ COB, ∠AO。D ∠EOD邻补角是____∠__D_OF, ∠C。OE
第19页
例1.直线AB与CD相交于O,AOC : AOD 2 : 3
求BOD的度数。
D 解.设AOC 2X 0,则AOD=3X0
2 1
1
2
∠1和∠2不是同位角, ∠1和∠2是同位角, ∵∠1和∠2无一边共线。 ∵∠1和∠2有一边共线、同向
且不共顶点。
第39页
如图: 已知: b∥c, a是截线,并且a⊥b.
求证:
a ⊥c .
b
c
证实: ∵ a ⊥b (已知) a
1
2
∴ ∠1=90 (垂直定义)
又∵ b∥c (已知)
∴ ∠2= ∠1=90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例1. ∠1与哪个角是内错角? 答:∠ DAB
∠1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答:∠ BAC,∠BAE , ∠2
∠2与哪个角是内错角? 答:∠ EACD AE Nhomakorabea1
B
2 C
第31页
随堂练习
1、观测右图并填空:
(1) ∠1 与 ∠是4 同位角(2)
∠5 与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1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1)假设点C恰在EF上,如图1,那么∠DBA=_________(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假设成立,证明你的结论;假设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3)假设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假设∠1等于40°,那么∠2等于()A.50°B.60°C.140°D.160°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区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区一等奖)

C B F E
D A C B F
E D A
问题
探究
归纳
方法
∴ (5)∵__∥__(已知) ∴∠C +∠CDA=180°( ) ∵__∥__(已知) ∴∠___+∠CDA=180°( ) ∴∠C=∠A( ) 活动2:迁移训练 例1. 如图所示,已知:AD ∥BC ,∠A=∠C 求证:AB ∥DC 预设方法:要证明 AB ∥DC 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 (1)∠C=∠ABF 得到AB ∥DC (2)∠C+∠ABC=180得到 AB ∥DC (3)∠A+∠ABC=180得到AB ∥DC 变式1. 如图所示,已知:AB ∥DC ,∠A=∠C 求证:AD ∥BC 预设方法:要证明 AD ∥BC 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 (1)∠A=∠ABF 得到AD ∥BC (2)∠C=∠EDC 得到 AD ∥BC (3)∠C+∠ADC=180得到AD ∥BC (4)∠A+∠ABC=180得到AD ∥BC 变式2. 如图所示,已知:∠1=∠2,∠C=∠A 求证:∠E=∠F 预设方法:要证明 ∠E=∠F 可通过以下方法 (1)由∠1=∠2,∠C=∠A 得到∠A=∠ABF ,AD ∥BC 则∠E=∠F (2)由∠1=∠2,∠C=∠A 得到∠C=∠EDC ,AD ∥BC 则∠E=∠F 变式3. 如图所示,已知:∠E=∠F ,∠C=∠A 求证:AB ∥DC 预设方法:要证明 AB ∥DC 可通过以下方法 (1)由∠E=∠F ,∠C=∠A ,知∠ABF=∠C ,得到AB ∥DC (2)由∠E=∠F ,∠C=∠A ,知∠EDC=∠A ,得到AB ∥DC (3)由∠E=∠F ,∠C=∠A ,知∠C+∠ABC=180,得到AB ∥DC。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一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教学目的: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

3、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难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判断是否是对顶角。

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观察课本P38生活中的图片找出两条直线在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1、议一议: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 ”的结论。

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与∠3的关系。

教师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

2、想一想: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说明理由。

Ⅲ.做一做:1、课堂练习 2、补充练习: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21212121判断题: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填空题:1.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FE OD CB A FEODC BA(1) (2) (3)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 解答题:1.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 比∠AOC 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Ⅳ.课时小结:(1)余角、补角的概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公开课教案_19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公开课教案_19

线EH上:
问题1:∠FEG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问题2:上述折纸的图形中,还有哪些角互为余角?
哪些角互为补角?
A
G
D
HE
D'
B
FC
1.校本作业第二章第一课时基础巩 固,能力提升部分. 2.延伸拓展选作. 3.预习第二课时并完成预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等概念, 并掌握其性质; 3.在应用中,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 力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西 安 钟 大年 楼 、是
保中 建 存国 于 最现 明 完存 太 整钟 祖 的楼 洪 一中 武 座形 十
制七 最年
.
.
故文形 都化成 水和了 水 利魏以 脉 风都融 、 景风合 绿 区情三 脉
32
在图中,∠1和∠3有什么 数量关系?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180°,那么称这 两个角互为补角.
图中还有哪些角是互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90°,那么称这两 个角互为余角.
互余与互补是指
两个角之间的数量 关系,与它们的位
置无关.
巩固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已知∠A=40°,则∠A的余角等于50°.
文国、 化文文 为化脉 一、有 体都机 的市融 曹生合 魏态,
史维 珠香
和 文
多 利
”“

港 亦

化亚 世因阔

港界其水
一三而深
直大拥,
影夜有为
响 香 港 的 历

景 之 美 誉 。

东 方 之
天 然 良 港 ,
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
平行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1.1 相交线的定义:讲解两条直线在平面内相交的概念。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特征。

1.2 平行线的定义:讲解两条直线在平面内不相交的概念。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1 相交线的性质:讲解相交线的交点特征,即交点将相交线分为两对对应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性质。

2.2 平行线的性质:讲解平行线的对应角特征,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第三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3.1 相交线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相交线。

3.2 平行线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平行线。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相交线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角度、确定位置等。

4.2 平行线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5.1 相交线的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相交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5.2 平行线的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第六章:同位角与内错角的性质6.1 同位角的性质:讲解同位角的定义及特点,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两条直线同一侧且相对位置相同的两对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同位角的性质。

6.2 内错角的性质:讲解内错角的定义及特点,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两条直线之间且相对位置相同的两对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内错角的性质。

第七章:同位角与内错角的判定7.1 同位角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对角是否为同位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同位角。

7.2 内错角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对角是否为内错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内错角。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3. 3.1平行、相交、重合【知识目标】1、掌握平行、相交、重合的概念。

2、掌握平行公理和推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和推论。

难点:反证法的数学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阅读教材51-53页。

二、以旧迎新:1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种: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有__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____________叫做交点。

在同一平面内没有____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如图,AB平行于CD记作:_______________【议一议】小华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2平行线公里及推论(1)如图,点A是直线a外一点,请过点A作直线a的平行线。

你能作几条(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____一点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a同一平面内,若AB四、合作学习:1.已知直线与都经过点P,并且直线,,那么与必定重合,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新宜昌)平面上有P、Q、R三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三点,必有一条直线。

B经过三点必可画三条平行线。

C一定可画三条直线,使它们两两相交于这三点。

D经过三点至多能画两条平行线。

2(最新咸宁)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①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__________②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__________③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__________六、拓展提升:(以下问题要自己画图探究)1.两条直线相交有________个交点;2.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________个交点;3.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________个交点;4.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________个交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教学内容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和实践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12 3 4 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四、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余角补交的定义及性质,会利用对顶角、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或者补交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五、教学难点利用对顶角、同角、等角的余角或者补交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六、教学媒体资源: 展台、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图片总结概念(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种 ,分别是 和 。

(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3)相交线: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2.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线?3.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吗?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二)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1.画出两条直线AB 和CD ,交于点O ,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1:观察图形,∠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对顶角:∠1与∠2有公共顶点O ,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1 2 3 4问题2:请同学们用量角器测量一下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改变对顶角大小测量三次)结论:对顶角相等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

2.巩固练习(1)选择题: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2)判断对错a.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b.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 )c.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 角( )(3)解答题: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活动目的:巩固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补角和余角的概念1. 如图∠1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呢?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 角互为补角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注: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活动目的: 引出补角和余角概念2.巩固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①已知∠A=40º,则∠A 的余角=50º②若∠1+∠2=90º,则∠1和∠2互为余角。

③若∠1+∠2+∠3=180º,则∠1、∠2和∠3互为补角。

④若∠A=40º26′,则∠A 的补角=139º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

活动目的: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3.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 2 1 2 1 2 12A B C DO B A C D E 2—3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抽象成图2-2,ON 与DC 交于点O ,∠DON=∠CON=900,∠1=∠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2中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3:∠AOC 与∠BOD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能得到哪些结论?性质:1.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

2.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

”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

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 (四)随堂练习1.填空①因为∠1+∠2=90º,∠2+∠3=90º,所以∠1= ,理由是 。

② 因为∠1+∠2=180º,∠2+∠3=180º,所以∠1= ,理由是 。

2.如图2—3已知:直线AB 与CD 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1)∠AOE 的余角是;补角是 。

2-1 2D CO1 3 4A NB 2-2(2)∠AOC 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3.学以致用: 如图2—4: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 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五)小结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学到了哪些方法?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

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六)布置作业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 第 1,2,3,4,5题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点O 在FD 上,DE 在直线AB 上, 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

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设计反思:1. 开放课堂 激发潜能O A B 2—4 CA BD EF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的能力!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

”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

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打造高效课堂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

知识点小练习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

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忽视了语言的输入。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