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艾青诗选》知识梳理及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艾青诗选》知识梳理及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常考知识点梳理名著导读常考知识点《艾青诗选》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必读名著中唯一一本诗歌选集。

虽然考试中对这部作品的考查较少,但题型种类丰富多样,不仅考查对作品内容的掌握,还考验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今天,为大家梳理了《艾青诗选》的常见考查点,让我们带着问题与思考,一起走进经典!常见考查点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此节中所描述的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是什么?简述《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旨。

2.把握诗歌的意象。

如:阅读《礁石》,说说“礁石”象征什么;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诗歌说说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3.品析诗歌的语言。

如:《礁石》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如:艾青的《太阳的话》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风陵渡》中“……听呵/那野性的叫喊/它没有一刻不想扯碎我们的渡船/和鲸吞我们的生命/而那潼关啊/潼关在黄河的彼岸/它庄严地/守卫着祖国的平安”,赏析此节的写作手法。

5.按照要求推荐这部名著。

如:班级开展“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活动,请你选择一首诗歌推荐给大家并阐述推荐理由。

6.了解与这部名著有关的常识。

如:给出相关诗句,要求判断出处,或者思考诗人“归来”后的诗歌有哪些。

7.续写、补写、仿写诗句。

如:请仿照《镜子》的画线句,以《太阳》为题,仿写四句诗。

解答这样的名著阅读题,首先必须建立在日常阅读的基础上,熟读艾青的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大致的主题。

阅读在于积累,日常阅读时同学们要在诗歌内容、主题、意象、艺术风格等方面加以梳理和把握。

答题时,要审清题意,认清题型,再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组织语言,认真答题。

知识点梳理一、主要作品及特征20世纪30年代写作背景: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体裁:散文(体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体裁:散文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家国情怀 单元知识考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家国情怀 单元知识考点梳理

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续表
中心 主旨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对项羽的敬慕 之情,表达了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抒发了 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从
哪两个角度出发写出了对边战不断的慨叹?
重点
诗人在“明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
续表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占据———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 场所等)。强调长时间的动作。 例句 他对我说:“一定要开拓和占据新的科技领 域。”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强调 短时间的动作。 例句 他们把敌人刚占领的阵地包围了。 词语归类:“~~不~”式词语:疑惑不解 念念 不忘 美中不足
醉(zuì):醉人 碎(suì):破碎
项(xiàng):项羽 顶(dǐng):头顶
续表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读 这两句诗的意思: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
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佳句 品味
龙城飞将”说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匈 奴人都惧怕他。 他戍边,匈奴数年不敢来犯。 诗 中运用此典故,一方面是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
难点 “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
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万里长
征人未还”则从空间角度点明了边塞的遥远。
续表
妙用典故,借古讽今 “用典”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
前人的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 写作 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如《夏日绝句》 手法 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典故,其中,“不肯过江东”

苦难nàn

模范fàn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及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及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二、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三、字词积累1.生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皂荚树(jiá)桑椹(shèn)轻捷(jié)蟋蟀(xī shuài)斑蝥(máo)缠络(luò)臃肿(yōng zhǒng)珊瑚(shān hú)攒成(cuán)[积攒(zǎn)] 豁(huò)敛(liǎn)脑髓(suǐ)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秕谷(bǐ)竹筛(shāi)书塾(shú)和蔼(ǎi)宿儒(sù 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倜傥(tì tǎng)淋漓(lín lí)拗过去(ǎo)[执拗(niù)] 盔甲(kuī)锡箔(bó)2.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作家作品文体文学常识整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作家作品文体文学常识整理

必修上册文学常识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兴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

代表词人分别是苏轼、辛弃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4.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自由诗是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的诗。

它追求“有机形式”,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1—3单元课文梳理1.《散步》作者莫怀戚。

文章主旨:《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这篇课文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A\\\'我<A\\\'散心,母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3.《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

作者张之路。

文章主旨: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4.《散文诗两首》①《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

作者泰戈尔。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文章主旨:乍看之下,这是一首写儿童与母亲嬉戏的诗歌,所表达的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并无奇特之处。

但泰戈尔之所以是大文豪,就在于他的诗作能够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之处继续向前,朝更深处迈进,进入“入神”的境界。

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国王和王后》,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②《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文学常识、主题中心思想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文学常识、主题中心思想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文学常识、主题中心思想归纳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1-6册重点课文梳理

高中语文1-6册重点课文梳理

高中语文1-6册重点课文梳理(打印版)第一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沁园春,词牌名。

2、内容主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艺术特色: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采用对比的手法、选用意境宏大的意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4课《边城》(节选)沈从文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

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2、内容主旨: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

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

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

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3、艺术特色:语言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1、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2、内容主旨: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3、艺术特色: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1、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2、内容主旨: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册)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梳理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 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知识点梳理七上名著知识梳理《朝花夕拾》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为历史小说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文章。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修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和经历,在追怀旧事,缅怀父亲、师友、保姆的同时,从侧面生动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画面,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既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和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思维导图内容解读《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按照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狗·猫·鼠》《二十四孝图》《常》《父亲的病》。

这些文章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作者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讽刺和批判了旧道德。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这些文章以写人为中心,在回忆往事时,歌颂了普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第三类:《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

这些文章以记事为中心,通过回忆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恋及对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反感。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归纳(语文版)第一单元知识归纳一、作家作品:《巴东三峡》的作者是,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陕西延安人。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瞿.塘峡娴.熟斑斓.炫.目参差..谛.听摇曳.璀璨..勾勒.颠簸.肃穆.涟漪..妩.媚震慑.伫.立粗犷.安谧.篝.火沟壑.喧嚣.炫.耀猥琐..赫.然袅袅..不断2、多音字:削xiāo 削皮hèng 蛮横xuē剥削 héng 纵横hā哈哈大笑拐弯抹mò角hǎ哈达 mā抹布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如泣如诉.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扑朔.迷离海市蜃.楼潸.然泪下得天独厚.脍炙..人口世外桃源.虚无缥缈..首屈一指.超尘脱凡重峦叠嶂.自惭形秽.眼花缭.乱分道扬镳.三、单元解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游记,四篇游记的写法各有特点,有的写旅行的全过程,有的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有的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游记含义:是记述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

知识掌握要点:1、弄清游踪(景点和游览的顺序)。

2、要抓住景点的特色。

3、仔细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4、掌握文中运用不同的手法写景(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

(二)、游记可以采用哪些记叙顺序?1、按游踪依次叙事写景。

(移步换景)2、按空间顺序。

(确定观察点,点面结合)3、时间转换,景色各异。

(三)、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哪些?1、抓住事物主要特征2、运用感官:视、听、嗅、触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中心思想归纳总结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中心思想归纳总结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中心思想1.《白鹭》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2.《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赞美了花生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桂花雨》作者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4.《珍珠鸟》一文写出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人与鸟,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

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5.《搭石》一文作者,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的情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6.《将相和》一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了鸵鸟比人奔跑的速度快;猎豹比鸵鸟奔跑的速度快;游隼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高速喷气式飞机比游隼和声音的速度快;火箭的速度比喷气式飞机快得多;流星体比火箭的速度快;光的速度是最快的。

8.《冀中的地道战》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颂扬了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

9.《猎人海力布》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听到的可怕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却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10.《牛郎织女》(一)讲述了牛郎赢得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的老牛的倾力相助,在他的帮助下认识了向往自由、勇敢善良的织女,织女爱慕牛郎勤劳善良、乐观开朗、关心他人的人品,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

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同时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3写作特点(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

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

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挐”通“桡”,撑(2①余.拏一小舟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古义:竭力,尽力。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到3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到3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到3单元知识梳理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人教版语文七上期末总复习二:作家作品

人教版语文七上期末总复习二:作家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类一、作家作品:1、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

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2、《散步》以时间顺序叙写散步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3、诗两首。

《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展开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寄寓了母子情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主要作品有: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散文集《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作品《寄小读者》。

恋图组成。

18、《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19、《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和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本文先通过几个疑问句启发人们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0、《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1.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1、《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本文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述了山市的美景。

2、《羚羊木雕》张之路,作家。

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

话剧:《双龙花盆》。

童话剧:《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

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

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以“羚羊木雕”为线索,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

3、《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作家。

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

以时间顺序叙写散步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4、《诗两首》①《金色花》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诗集:《暮歌》《晨歌》《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皇后》《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

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

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展开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寄寓了母子情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②《纸船》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翻译家。

原名谢婉莹,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往事》等,她的散文,委婉、秀丽、清新、自成一家,被人称为“冰心体”或“闺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第一单元:战争1、《新闻二则》:毛泽东(1)新闻又称消息,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主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标题有时有正标题和副标题。

(2)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准确、迅速及时(真实、快速、准确、简洁)。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记叙,有时兼以议论和描写等。

2、《芦花荡》小说(1)孙犁《孙犁文集》《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孙犁是“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小说特点为“生活美,环境美,人物美,语言美;淡化战争,淡化人物,清新隽永,富有诗意,充满乡村气息。

”(2)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爱憎分明;过于自尊与自信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小说的线索: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

(3)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强抒情意味;增强小说的生动性。

3、《蜡烛》小说(1)西蒙诺夫苏联作家《阅读与欣赏》茅盾译主人公育乞西(2)写法特点:着力描写,对某些内容反复交代描写,突出人物形象,表达感情。

如描写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围巾4次,动作描写。

(3)着力描写的效果如何产生:渲染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自己的情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雨果文集》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写作手法:反语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6《阿长与山海经》(1)《朝花夕拾》鲁迅。

(2)阿长的人物形象: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是一个很不幸而且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7、《背影》(1)《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2)主题: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8、《台阶》李森祥线索:台阶父亲的人物形象:老实厚道,吃苦耐劳,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坚忍不拔,艰苦创业,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

9、《老王》杨绛《杨绛散文》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一篇文章。

线索:我与老王的交往老王的人物形象: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的心的人。

10、《信客》余秋雨《秋雨散文》信客人物形象:诚实守信,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善良厚道,有才干第三单元:说明文(建筑园林、名胜古迹)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事物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12、《桥之美》《吴冠中人生小品》吴冠中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语言特点:举例时,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13、《苏州园林》《百科知识》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事物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全文是总分总结构,考试的选文,根据具体情况,总分结构。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地理知识》事物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南向北,由外向内的逻辑顺序),考试时节选的文段,例如第六段,说明顺序为空间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全文为总分总,考试时局部的节选为总分结构。

15、《说屏》陈从周《陈从周散文》说明顺序:逻辑结构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考试时局部节选为总分结构第四单元:科学事理说明文16、《大自然的语言》事理说明文(1)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家(2)说明顺序:1、2自然段,时间顺序;6-10自然段,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9自然段,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3)说明文的结构:选段考试,一般是总分结构(4)题目的含义:《大自然的语言》,实际上是“物候现象”的形象说法,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17、《奇妙的克隆》事理说明文谈家桢,遗传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事理说明文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

孟庆任译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19、《生物入侵者》事理说明文梅涛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20、《落日的幻觉》事理说明文黄天祥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落日的幻觉:颜色,暗弧,亮弧,紫光,接近地平线是太阳变扁了,太阳好像变大了;到这些幻觉产生的原因)第五单元文言文(一)21、《桃花源记》(1)陶渊明,东晋又名潜,字元亮(2)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平等,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当时战争的厌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桃花源”是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追求它,向往它究竟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桃花源”?(4)“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社会和平,宁静,安宁,人民丰衣足食。

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自足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剥削,摆脱压迫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是一种幻想,是不能实现的。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陋室铭》《全唐文》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思想感情: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清幽,作者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高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高尚节操。

《爱莲说》(1)周敦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3)主题思想:散文通过将自己独爱莲、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的风气对比,委婉歌颂了自己与陶渊明一样洁身自好、节操高尚、不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批评了宋朝时代追名逐利的恶俗世风,表达了希望世人能像自己一样向陶渊明那样的贤人学习,扭转不良世风的愿望。

(4)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正直大度、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

23、《核舟记》(1)魏学洢,本文选自清代张潮《虞初新志》(2)说明文空间结构总分总(3)《核舟记》的主题:核舟记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它依照(核舟)的空间结构安排顺序。

主体部分以(中、前、后)位置为顺序。

赞扬王叔远的技艺高超,雕刻得栩栩如生,更是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技艺和智慧24、《大道之行也》(1)《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大同社会的纲领(主体特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不同的地方?陶渊明的“桃花源”,只是他的政治理想,寄托了他对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自足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当时的社会下不可以实现,只是空想;而“大同社会”是描述的一个“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是古代哲学家描述社会制度的最高理想,也是人民的愿望,在当今社会很多也是同样适用。

25、《杜甫诗三首》(1)杜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著有“三吏”“三别”,其中一篇为《石壕吏》。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

(2)《望岳》的主题及写作特色: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昂扬向上的雄心和气概(思想感情),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3)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远望—近望—亲望—愿望),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4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泰山抒发作者感情。

在直接描写泰山的基础上,并从各个侧面来突出泰山的巍峨雄壮。

《春望》(1)《春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望》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物。

(3)重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石壕吏》: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思想感情:《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六单元(文言文二)26、《三峡》(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的?答: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答: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1)陶弘景,南朝梁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谢中书,即谢徵。

(2)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3)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5)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答:“康乐”指谢灵运。

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