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等级考论述题涉及的经济常识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知识点

【要点梳理】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的构成要素: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公有制经济(1)地位:主体地位。
(2)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公有制经济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作出贡献)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 发展生产)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实现共富)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和质的优势)(5)如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民财产权益;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①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主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非公有制经济(1)范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2)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地位+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生活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综
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点。
首先,政治知识是高中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政治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国家的基
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等内容。
例如,了解国家的三大权力机关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职责和作用是什么,以及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等。
其次,经济知识也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市
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市场经济的优势和不足等内容。
另外,还需要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此外,生活知识也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生活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内容。
总的来说,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的总结,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
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在高考政治考试中,经济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而了解经济生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中的经济生活。
1. 经济形态经济形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的总体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经济形态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然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发展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而目前,中国的经济形态已经发展成为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经济形态的核心,也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曾经采用过奴隶制、封建制、官僚资本主义等不同的经济制度。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采用了计划经济制度,这是一种由政府来统一规划、组织、指导和管理国民经济的经济制度。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推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供求关系和价格自由的经济制度。
3. 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中国,我们将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中期、改革开放后期和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这些阶段中,我们采取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成果都不同。
4.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需要注重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将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结合起来。
5. 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从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总和,而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在中国,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都很快,生产和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高考政治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经济生活的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要点总结高中政治经济知识要点总结经济部分的知识是我们刚上高中就学习的政治内容,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经济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经济知识总结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用于交换;二、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这里讲的货币是指有价值的金属货币)。
(2)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3)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是指用货币直接去买或者卖商品,要求交易时双方价值互换)。
(4)其它职能: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充当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4、纸币及其本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危害?(1)纸币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其本质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所以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高中政治经济必备知识1、供求对价格的影响?(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范文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产品;②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交换(相互让渡或买卖商品的行为)→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3)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
(3)商品的交换价值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3、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两种表示方法:①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
②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要点归纳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要点归纳高中政治经济知识要点归纳学习经济生活部分的政治内容时,我们要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不断加强知识地复习和巩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经济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经济知识总结1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 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分别是什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运用)如何认识货币?(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从一定意义上讲,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对待金钱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4)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要不得,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一方面也要养成把金钱花在需要它的地方,让自己在精神文明上也要上一个台阶。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纯洁。
3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它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叫价格。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
4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是什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5 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标准是什么?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发行标准: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要点1 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有哪些?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高三政治经济常识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三政治经济常识常考知识点归纳非选择题常用、常考知识点 (经济常识)第一单元1、纸币的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2、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5、为什么要正确对待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高三政治经济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政治经济的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政治经济学是高中政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备战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与分配的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联。
在高三的学习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全面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下面将对高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高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们首先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经济规律和社会科学规律的学说体系,它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性分析。
1. 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驱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合作关系和权力关系。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会变得狭隘和束缚,这种矛盾就会导致社会的变革。
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私人占有和资本积累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它强调自由市场的竞争,但也存在着生产过剩、剩余价值剥削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高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的学习。
经济制度是指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
经济管理则是指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监督的过程。
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并逐步发展为全民所有制的经济体制。
它强调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点考点大全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点考点大全(一市场经济规律1、价值规律。
(1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就是让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2与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就是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引起的;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与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价值规律运行的三大机制。
(1价格①价格影响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纸币发行量;国家价格政策;国际形势变化。
②价格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商品生产者可以通过降价来影响供求、扩大销量,实现薄利多销。
③价格受供求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供求供求影响价格,价格调节生产。
(3竞争①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②商品生产者应提高素质,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创造有序的竞争环境。
3、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发行量应该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依据。
国家制定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应遵循这一规律,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
(二优化资源配置1、是什么(含义。
资源配置来指人们为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对如何使用资源作出的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是指人们为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对如何合理使用资源作出的安排。
2、为什么(原因。
资源的有限性;价值规律的自发性。
3、怎么样(手段。
(1市场调节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应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宏观调控①单纯的市场调节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必须在尊重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
②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有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并且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三政治经济常识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三政治经济常识常考知识点归纳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依法保护和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体制。
其基本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有机结合、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的结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与市场规律自由发展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种因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发展速度较快、结构持续优化、开放程度加深、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等。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时期以国家计划为主导,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国家调控为辅助的经济运行机制。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1.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增长需要资源的支持,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制约。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包括能源消耗、土地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因此,经济增长需要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不同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变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会减少就业机会,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则会增加就业机会。
因此,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需要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提高就业岗位的质量和数量。
3. 城乡发展差距与农民工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的重要知识点归纳.docx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产品;②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交换(相互让渡或买卖商品的行为)→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3)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
(3)商品的交换价值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3、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两种表示方法:①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
②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常识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常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经济常识一、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
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G-W.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
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
假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交换价值←---价格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高中政治经济部分知识点汇总

1.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的因素:直接因素:供求关系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决定因素:价值.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4.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整体水平5.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6.做理性的消费者应遵循的原则:(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5)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6)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7)消费所形成新的需求(8)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一个企业出现和成长8.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10.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1)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11.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2)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一切有利于“三个有利于”的经济形势都可为社会主义所用12.影响公司发展和经营的因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诚信经营13.就业的意义:就业乃民生之本(1)就业使得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是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扩大在生产(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甚或,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势(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2)劳动力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措施(1)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2)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14.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措施(1)自觉的旅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3)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15.商业银行的是三大基础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16.商业银行的作用(1)它为我国经济建设分配和筹备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之经济常识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之经济常识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之经济常识
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肄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会考的试题一般不是很难,通过率当然也很高,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的都能一次性通过的,真过不了的还有一次补考机会。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经济常识
第二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一、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二、。
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一、对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
第二:国有经济要,引导和影响并在。
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
(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
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知识汇总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4.货币的职能?5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5.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国家(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7.经济收支往来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8.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9.汇率变化P10 100美元换更少的人民币=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上升=美元汇率下跌=美元贬值10.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P11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格和供求的关系是什么?P12、13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3.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了生产者必须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5页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一1、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原理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基础。
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成为商品。
知识运用:国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追求“价廉物美”。
重视产品质量。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原理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社会劳动产品生产率成反比。
单位时间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知识运用:国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原理内容: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这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表现形式。
知识运用: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是供需关系的变化。
4、价值规律的内容原理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知识运用:一分钱一分货;货真价实。
5、价值规律的作用原理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能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作用概括为一点,就是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
知识运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6、货币的职能原理内容: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其他三个手段都是货币两个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
知识运用:商店对各类商品标价;个人用人民币购物。
7、货币流通规律原理内容: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两者的乘积即为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高二会考政治经济知识点归纳

高二会考政治经济知识点归纳高二理科生很快会迎来高二政治会考也涉及高一经济生活的知识点,可能大家也很快把政治经济忘的差不多了。
以下是小编整理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活与消费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等级考论述题涉及的经济常识知识点汇总-------------------------------------------------------------------------1.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 经营管理对其他生产要素起着组织、联结和整合的作用,又被称为“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水平,关系到能否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敏锐的市场眼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4. 科学技术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5. 科学技术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6.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7. 数量型发展方式,是以经济数量的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发展方式。
这种发展方式的特征是:第一,以资源和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环境的高污染来换得高产出;第二,经济增长与民生的改善两者不平衡,人们收入的增长、分配的公平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系等方面的改善相对滞后。
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带来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社会的安定和谐等却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这是一种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8. 质量型发展方式,是指既注重保持经济数量的适度增长,更注重经济质量的改进。
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对资源实行有限度、保护性的利用,并努力开拓新的资源;第二,寻求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实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
第三,民生的改善、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与经济增长同步,“以人为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观。
9. 我国当前正处于从数量型发展方式向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科技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发展战略的创新等,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1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要走的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1.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12.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文明生产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3. 要使工业化过程真正成为造福于全体人民的过程,就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使更多的人成为工业化道路上的创造者和受益者。
14.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我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15.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16.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17.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需要公民、企业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要把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轨道。
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成果。
18.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19.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
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20.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1. 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23.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24. 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又直接影响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25. 劳动者要从客观现实和主观条件出发,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
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既要考虑经济待遇,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条件。
26. 就业和创业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创业,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就业。
27.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条件。
28. 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提供消费的对象,生产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消费的水平。
生产引起新的消费需求。
新的消费品的研制和生产,可以在社会上唤起新的消费需求。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途径,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新的消费需求推动新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新的生产部门的形成。
29.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财政中用于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的投入,特别是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0.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31.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基本作用就是筹集国家财政资金。
32.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33. 公民依法纳税,既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每个公民要努力培养依法纳税的自觉性,积极宣传税收的作用和纳税的意义,勇于协助税务部门维护国家税收,与破坏征税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我们在坚持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必须提倡诚信纳税。
34. 个体、私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个体、私营经济扩大了社会就业,近期更发展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主体。
个体、私营经济推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5. 外资经济对于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6.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37. 市场运作机制,简称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组成。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大机制相互交织,其作用互为因果,构成了完整的市场运作机制。
38.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关系平衡的功能。
市场自发配置资源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资源通过流动,会逐渐趋于一个较优的配置比例。
当某一行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处于高价位时,通常表明该类产品供不应求,这时,高价位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入进来,由此,分配在这一行业的资源比例得到调整,供求会渐趋平衡。
反之亦然。
其次,在同一行业内部,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源会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企业。
落后企业的破产,先进企业对落后企业的兼并、联合,都表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市场机制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着资源的配置,推动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
39. 市场经济具有快速传递各类经济信息的功能。
市场作为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既能从四面八方将信息集中起来,也能将信息向四面八方发散开去。
40.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刺激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功能。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必须要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创新。
追求利益的内在动力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天然地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自发地刺激着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
41. 市场经济具有择优汰劣的功能。
充满竞争的市场,使善抓机遇、生产经营好的“适者”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使因循守旧者落伍和被淘汰。
那些成本低、质量好、品种多、服务优的企业,必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
反之,必然居于劣势,如不及时改进,还会被市场淘汰。
42. 市场经济具有客观评价各类要素的贡献、为公平分配奠定基础的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种生产要素都通过市场得到配置,每一种要素的价格也由市场决定。
一种要素的价格是高是低,取决于其稀缺程度。
如果供不应求,价格自然较高,该种要素的提供者相应取得较高报酬;如果供过于求,价格自然较低,其提供者的报酬相应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