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城市规划理论演变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从城堡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是指通过有序的设计和组织城市空间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本文将从城堡起源开始,探讨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一、城堡:城市规划的起源从古代到中世纪,城市规划在城堡的建设中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
城堡作为当时的防御工事,往往修建在战略要地,并以城墙和堡垒为主要特征。
城堡内部划分为军事区、居住区和农业区,基本满足了当时的防御需求和生活功能。
二、工业革命:城市规划的现代化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开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满足工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工业用地,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区的划分成为重要任务。
工业城市逐渐形成,街道布局合理化,工业区和居住区划分清晰,城市规划进入现代化阶段。
三、现代城市规划:从理论到实践20世纪初,城市规划开始出现了明确的理论体系和规划方法。
城市规划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着。
从芝加哥的大卫·伯恩汉姆到巴黎的奥斯曼,众多城市规划师开始提出各种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
现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建筑风格的协调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与提升。
四、综合发展:可持续城市规划新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规划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绿化带的划设、交通环境的优化、低碳建筑的推广等都成为了城市规划师关注的焦点。
五、数字技术:城市规划的未来趋势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城市规划师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城市的问题和需求,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的概念也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热点领域。
六、结语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
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的城市就开始进行规划,如尼罗河畔的底比斯城,拥有清晰的道路布局和规划的建筑群。
古罗马时期,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城市中心广场为核心的街道网格系统,如罗马的论坛和斯巴达的阿戈拉。
这些城市规划的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城市规划的演变1.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的伦敦、巴黎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关注。
城市改造运动兴起,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为目标,如伦敦的哈里奥特计划和巴黎的奥斯曼计划。
这些计划强调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2. 现代城市规划的兴起20世纪初,现代城市规划学科逐渐形成。
德国的包豪斯学派提出了“建筑艺术与城市规划的统一”理念,强调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
同时,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功能区划”理念,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以提高城市的效能。
这些理念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兴起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持续城市规划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城市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其优秀的自行车道网络和可持续交通系统而闻名,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典范。
三、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1. 强调人性化设计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
城市将以人为本,注重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交通系统。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在其处得到最好的体现,它 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先生颂誉它为 “古代中国都城的无比杰作”
Page 19
Page 20
1.邺城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发展
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 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 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 的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
2、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网线性规划风水认为, 以方格网式为宜。中国传统的古城, 也确实是以方整的棋盘式道路为主。 风水认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四忌:忌 曲折、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
邺城
Page 14
3.佛教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可以说是不重要的,寺、庙、塔等宗教建筑才是重要的。 城市常被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和防御性都较弱。 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如唐长安城建 设实行里坊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 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中心。这些古 迹、文物,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它们同整个城市融 为一体,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
1.天命论思想
“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 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 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 信鬼,也尊崇巫术。 所以,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 想。
注重军事防御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方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 响,以遵循周易、周礼等奴隶制思想为指 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和定制,受到各霸主 诸侯国的挑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维 和正统观念。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法 家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就表现为“军事防 御思想”。邯郸赵都故城就是这个时期的 代表和佳作。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5)1981~1990 核心思想词: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 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 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 发展 (6) 1990~至今 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 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有何影响?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 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二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体系
法规体系
行政体系
运作体系
主干法 专项法 相关法
规划编制
战略性发展 规划
实施性规划
开发控制 判例式 通则式
三 .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概
城市总体规划
城
念
分区规划
规
专项规划
市
设
划
详细规划
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不同层次的规划介绍
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影响

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影响作者:王凯摘要:建国50年来,城市规划经历了曲折历程。
作者从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历程回顾入手,总结了前30年和改革开放20年来城市规划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做好今后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事业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开创建立起来的。
50年来经历了50年代创建发展时期、60至70年代徘徊倒退时期、80年代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90年代继承和创新时期的曲折奋进的历程。
回顾和总结50年来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今天城市规划的形势和今后城市规划的工作思路。
1前三十年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不断变化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契合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工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契合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继续和具体化"这一认识的。
建国之初,为了适合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高潮,1952年9月政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提出城市建设要根据国家的长期计划,加强规划设计工作,加强统一领导,克服盲目性,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初步确定了城市规划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五"期间,工业化建设规模庞大,重点项目156项,限额以上项目694项,城市规划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由于新中国采用的是以苏联为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且旧中国留下的城市规划人员很少,加之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凡欧美建筑、规划理论都受到批判,所以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理论成为当时的主要潮流,并影响至今。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继续和具体化"。
"一五"时期的经济体制和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形势使这一思想得到很好贯彻。
需要指出的是,"一五"时期乃至整体50年代的经济形势是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加强城市的规划工作和建设工作,求得同工业建设相配合",是当时历史的必然选择。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是指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发展和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安排和控制。
它涉及到地域的规划、交通的规划、环境的规划等多个方面,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1. 古代城市规划古代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军事防御和宗教信仰上。
例如,古埃及的城市规划通常是围绕河流而建的,以方便灌溉和水运。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常常是基于对战略地理位置的考虑,通过城市墙等设施进行防御。
古代罗马的城市规划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以马赛克式的道路网和城市中心建筑物的布局著称。
2. 中世纪城市规划中世纪城市规划受到封建土地制度和道路交通的制约。
城市通常围绕着城堡或主教堂而建,道路狭窄,布局混乱。
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在欧洲,城市周围的农田通常是封建领主的私有土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有限。
3.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工业革命使得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的规划需要适应工业化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工厂建设的需求。
城市被分割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交通系统得到改进,铁路和地铁的出现提高了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联系。
4. 现代城市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着重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质量的提高。
城市规划师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供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改善交通流动性等。
城市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例如住宅区、商业区、绿化带等,使得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5. 未来城市规划趋势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智能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城市规划将更加强调环境友好型建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等。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管理、能源利用和公共服务的效率。
结论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从古代到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从军事防御和宗教信仰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质量的提高。
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城市建设,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思想。
18世纪至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迅速扩展,工人阶级的产生引起了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关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增加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
此外,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美学和卫生环境。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城市成为国家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让步给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例如,波城市计划在法国提出,试图通过道路和大型开放空间的布局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健康。
此外,19世纪晚期的芝加哥市规划展示了大规模城市扩张的规划,引入了大型公园和市中心道路的设计。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开始受到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关注于社会公正和平等,例如莫斯科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在其中逐渐建成了大型集体住宅区和公共交通系统。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汽车交通和功能性建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规划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规划试图通过关注社区需求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
21世纪初至今,城市规划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规划师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的需求。
城市规划开始更加注重弹性、适应性和包容性,例如新加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和梅德斯昆的可持续社区规划。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逐渐从以建筑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
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寻找平衡,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以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
《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
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
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
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
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
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
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

18世纪,工业革命后,近现代的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就业、环境等问题相继产生。
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和空间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
城市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
为解决这些矛盾,规划师们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答案,先后提出了种种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具体阐述其理论。
规划人口3.2万人,占地404.7m2。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和6条放射线路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园,向外依次为公建、公园、商店、学校、住宅等;城市外围有2033.4 hm2土地供农牧业生产。
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近五十年城市规划理论演变

从雅各布斯到紧凑城市:近五十年城市规划理论演变摘要:文本选择了近五十年来有关西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12本经典译著进行回顾。
从1961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七十年代的《城市设计》、八十年代的《拼贴城市》、九十年代关于历史街区的理论,到近年研究亚太城市和高密度紧凑城市的相关理论,本文的研究试图从中探寻人类理解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城市的思想变迁脉络,以期对当下各类城市实践提供参鉴。
关键词:规划理论、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紧凑城市城市是一个如此迷人的话题,之所以把时间倒退到五十年前而不是更久远的年代,是因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1961年,两部对规划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巨著正式出版:《城市发展史》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它们从各自的角度颠覆了二战之前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理论。
提出了更人文、更富有包容性的规划主张,而且颇有意味的是:这两位作者其实都不是城市规划师。
《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History,1961)是学术界第一次通过多维视角,系统地阐述城市起源和发展的专著。
作者芒福德(LewisMumford)是一位杰出的技术哲学家,他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而且是一个更高文明层级的社会空间。
对于这样的研究对象,仅仅从城市规划角度去研究它,那是远远不够的。
芒福德强调城市研究者的首要任务应是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原始的功能,因而把类似于后来城市功能之一的“贮存生命的容器”上溯到人类还未出现的史前时代。
他没有将各种典型的重大事件和原因影响之类的直接点出,而是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来述说文明与城市起源发展的关系,同时又不显得生硬,可见功力深厚,以及内心坚定的信念。
虽然本书名曰“城市发展史”,但其论述对象多是西方城市,上古有北非和西亚,中世纪在欧洲,近现代又侧重美洲,东方城市特别是中国很少提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旨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的原理与设计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城市规划的初步形态开始,一直到现代城市规划的新兴概念,探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古代城市规划的初步形态人类最早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明发源地。
古代城市规划主要依据人们的居住和生产需求来进行。
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城在公元前2000年就实行了城市规划,将城市分割成大小相等的街区,并且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和寺庙。
古埃及的底比斯也以其规整的街道网和庄严的建筑物而闻名。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
希腊城市规划注重对城市整体和个体建筑的艺术审美。
例如,帕特农神庙被视为古希腊城市规划中的杰作,它以其完美的比例和建筑造型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而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更加强调城市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典型代表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波姆佩伊城,这座城市的设计注重道路、供水和卫生设施的规划,为后世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城市规划的兴起与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规划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城市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和城市内部问题的加剧,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巴黎的奥斯曼和伦敦的内尔森等城市规划师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更新方案,旨在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0世纪初,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化。
德国的巴比尔和荷兰的范埃克等学者在城市规划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巴比尔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主张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
范埃克则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概念,主张将城市区域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并合理布局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到了20世纪中叶,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人文”因素的考虑。
丹麦的雅各布森和美国的雅各布斯等学者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参与,力求实现城市的人文化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
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
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
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
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近几十年来,城市规划的原理与设计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它是一门复杂而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回顾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未来的趋势。
1. 城市规划的起源城市规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埃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的记录。
然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急剧扩张的问题。
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的有序规划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必要手段。
2. 设计理念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基础设施的规划和交通流动为重点。
然而,随着城市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城市规划逐渐从纸面上的设计转向了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现代城市规划强调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可行性。
3. 技术的进步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受益于科技进步的推动。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依赖手绘图纸和纸质地图来表示城市的规划设计。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师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创建更精确的城市模型和三维可视化效果。
这使得城市规划师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影响。
4. 可持续发展的倡导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
可持续城市规划强调通过有效管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城市开始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等手段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 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一些可能发展的趋势:5.1 创新科技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将更多地依赖这些技术来收集和分析城市的数据。
这将帮助规划师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规划方案的效果,并支持智能城市的建设。
5.2 强调社区参与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1.《雅典宪章》(1933年)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恬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城市看成丁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入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虽然说是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但是仍然以英国为主(英国人写的),有一点点设计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介绍。
尽管如此,仍然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规划理论流变的书,至少在看《外国城市建设史》的时候,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这本书对于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背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根源都讲得非常清晰透彻,尤其是对于政治经济框架下的规划理论的分析,非常的详尽。
值得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认真的看一遍。
真是一本好书,一口气读完受益匪浅。
书写的条理清晰,文笔简白,西方译著中少有的好书。
而且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理论的空白。
1、该书的参考文献是相当的全啦,总共283篇,都是规划理论上的有一定影响人物的代表著作,价值大大!应该逐一对照参考文献和书中的人名,加入自己的文献资料库(以后再看相关论文时,比照看用),做这一点比较麻烦,该书译文中的人名全部为中文音译没有在后面附上原文,好在原文相当严谨所有引用观点后面都有括号注明(人名,年代,页码)。
这样查找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2、该书的关于1945-1960年代的内容很精彩,强烈建议精读!当然这不代表后面的三部分不精彩,因为1945-1960时间段内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相关书籍介绍和反思较多,大家都已经了解的相对充分了。
那么再看本书的评价和批判,理解程度应该较深,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很多的国内学生包括规划师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还是有误区(主要是从我自己认识程度推估,呵呵不要对号入座)。
而对此的反思和批判直接关系对规划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水准。
3、第二、三部分关于60年代和70到90年代的部分,并不是很好理解,建议泛读(主要做好文献积累工作),首先本人英文不好、译文又见不到只能听其评说,其次涉及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对英国也没有实地的了解。
所以这两部分,主要是抓规划理论演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对规划本质认识的思考。
各尽所能吧!如果有人能将中国的城市规划实践和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变迁联系起来综合论述,那必定是高人一筹的东东。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
(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
(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
(代表作——昌迪加尔)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
(线性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
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
(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
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
提出了大城市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
)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
(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

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O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planning theory吴巍城市规划理论可以被理论成是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的普遍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
由于城市规划的性质,城市规划理论在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实理论,这类理论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相似,它依据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炼,忠实地反映和解释经验世界的现实活动,摆脱价值判断,并能根据仔细观察到的经验来修正理论本身;另一类是规范理论,这类理论根据不同的价值观,提出并解释在经验世界里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并将主观愿望融会在理论的要素和结构中,这类理论不能纯粹地以实验的方法、在不考虑人的个体因素的条件下放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检验。
经学者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20世纪20年代至二次大战时期的理论准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基本上是在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导下并在其框架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在这一时期,由于现代城市规划刚刚形成,还处在未整合好与其他社会体制和实际运作手段的时期,再加上经济萧条和世界大战的爆发,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受到了制约,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还集中在对理论的探索方面,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夯实基础。
主要表现在:1、与现代建筑运动相结合的城市规划发展传统城市规划领域基本是在建筑学领域之中的,城市规划的实施也与建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建筑师在此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与早期探索时期,也有大量的建筑师参与其中,并依循着建筑学的传统关注着整个城市发展的前景和对城市空间进行组织的变革。
尽管在这一时期,现代城市规划并不是直接从建筑学的领域中萌发出来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改革理想和社会管理制度变革的基础之上,但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被认为是需要通过建筑物的建设而得到实施的。
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样本

第一章都市规划观念演变在都市发展历史长河中,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总是不断影响着都市构造(经济构造、社会构造、空间形体构造)和推动着人们对都市结识发展。
这种结识,既包括着现实各种需求,也反映了对将来都市想象和盼望,即但愿建设一种什么样都市。
这就是构成都市规划观念和指引思想重要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规划观念和指引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理论和办法,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引着都市建设实践。
既然人们总是按照一定观念来规划和建设都市,那么研究这种观念和产生这种观念背景和基本,就是十分重要。
一、从里坊制到街巷制国内古代都城规划形制,据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是有一定模式。
它特点是:以宫城为中心,“面朝后市”,体现了奴隶制级别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
当时,都市重要职能是政治统治中心。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商品交易不发达,“市”(即市场)职能作用显得并不重要。
早在公元前7~8世纪,东周建洛邑(今洛阳附近)时,为了管制殷商遗民,浮现了最早闾里,即带有围墙封闭性小街坊,街坊内为居住房屋。
这种闾里,通过奴隶制社会,始终沿袭到封建社会盛唐时期,历经1000近年,仍保存着它基本形制。
唐长安城知名都市规划,就是一种明证。
唐长安城变化“面朝后市”为“面市后朝”。
宫城和皇城(政府机构所在地)居中偏北;东西两市(面积各90多公顷左右,比周王城“市”大得多)分列两厢,阐明当时商业活动比周朝时发达得多;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用类似闾里形式,称“里坊制”。
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称于今天一种大型居住社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边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唐长安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实行“里坊制”都市典范。
唐末到北宋,国内封建制度下生产力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备很大进步,并且多集中于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雅各布斯到紧凑城市:近五十年城市规划理论演变摘要:文本选择了近五十年来有关西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12本经典译著进行回顾。
从1961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七十年代的《城市设计》、八十年代的《拼贴城市》、九十年代关于历史街区的理论,到近年研究亚太城市和高密度紧凑城市的相关理论,本文的研究试图从中探寻人类理解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城市的思想变迁脉络,以期对当下各类城市实践提供参鉴。
关键词:规划理论、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紧凑城市城市是一个如此迷人的话题,之所以把时间倒退到五十年前而不是更久远的年代,是因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1961年,两部对规划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巨著正式出版:《城市发展史》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它们从各自的角度颠覆了二战之前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理论。
提出了更人文、更富有包容性的规划主张,而且颇有意味的是:这两位作者其实都不是城市规划师。
《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History,1961)是学术界第一次通过多维视角,系统地阐述城市起源和发展的专著。
作者芒福德(LewisMumford)是一位杰出的技术哲学家,他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而且是一个更高文明层级的社会空间。
对于这样的研究对象,仅仅从城市规划角度去研究它,那是远远不够的。
芒福德强调城市研究者的首要任务应是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原始的功能,因而把类似于后来城市功能之一的“贮存生命的容器”上溯到人类还未出现的史前时代。
他没有将各种典型的重大事件和原因影响之类的直接点出,而是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来述说文明与城市起源发展的关系,同时又不显得生硬,可见功力深厚,以及内心坚定的信念。
虽然本书名曰“城市发展史”,但其论述对象多是西方城市,上古有北非和西亚,中世纪在欧洲,近现代又侧重美洲,东方城市特别是中国很少提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可能出于芒福德从来都是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他因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
然而有趣的是:芒福德在书中引用的最后一幅插图竟是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并附注说“只有极少数几个城市具有这张中国画所显示的城市品质;多样的景观、多样的职业、多样的文化活动……当人物、景观、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景象出现时,岂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果说《城市发展史》是一本带有学院痕迹、意义悠远的经典论著,那么相比之下,同年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美国大城市生与死》(The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Cities,1961)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地引发轰动,它的影响从美国蔓延到世界各地,至今仍是全世界销量最高的城市规划类图书。
它被规划与建筑学界反复推崇,甚至很多规划师都承认自己是受到作者雅各布斯的触动才步入规划行业的。
其实《美国大城市生与死》是一本开本很小、也不太厚的“小册子”,全书不到20万字,几乎一个晚上就能读完。
此书刚出版时,美国主流规划界的认定它“除了给规划带来麻烦,其余什么也没有”- -因为它对二战之后流行的现代主义规划范式进行了严厉的质疑,并几乎批判了包括芒福德和霍华德在内的所有“规划精英”们,显然,这是新闻媒体出身的雅各布斯所具备的独特的勇气和魅力。
作为戏剧性的回应,1962年,芒福德在《纽约人》上以“雅各布大妈治疗城市癌症的家庭药方”为题,发表了一篇颇为恼火的评论进行回击。
《美国大城市生与死》的核心价值在于论述城市多样化的条件:雅各布斯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以流畅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重发挥功能的方式。
是什么使得街道变得安全或不安全?街区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她犀利地指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将田园城市运动与勒·柯布西耶倡导的国际主义学说杂糅在一起,在推崇区划(Zoning)的同时,贬低了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
本书提出的独到见解是:人口应该高密集聚集,因为密度意味着安全;城市不应该分区,这样人们可以在工作的地点附近居住;人行道一定要足够宽敞,让孩子自由玩耍在其中;街道必须短小,让行人每每产生转弯的新鲜感。
这一系列主张,无不痛击当年几近教条的美国城市化(事实上中国今日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论述中,雅各布斯喜欢巧妙地将人与人的活动及活动场所交织起来,她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
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streetballet),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
当然,这本著作之所以流芳至今,显然不仅仅在于它的批判性,实际上,《美国大城市生与死》的建设性提议比它的批判价值更为深远。
书中提出的四项“补救措施”:1,保留旧城区的老建筑,将其改造为中小企业的工作场所;2,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由此促发从复杂的需求;3,增加沿街的小店铺从而增加街道的活动;4,减小街区的尺度,促进更多居民的相互认识和接触。
这些建议无不反映出作者对城市的热爱以及精准的观察力。
作为这本书影响的一个验证,上世纪70年代以后,各种类型的强调以社区和居民为主体的小规模社区规划,逐渐成为美国城市旧城更新的主要形式。
十多年后,埃德蒙·培根(EdmundN.Bacon)为我们带来了颇有实践价值的《城市设计》(Design ofCities,1976)。
相对于芒福德和雅各布斯而言,培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实践者- - 从1949到1970的三十年中,培根先生扎根于美国费城的规划实践,先后担任费城住宅建设协会总经理和费城规划委员会负责人。
在他的领导下,费城以从事一个持续的修复改建计划而举世闻名。
作为规划实践和思考的总结,《城市设计》以出色的图文综合能力,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伟大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设计力和所应注意的问题。
显然,这本书在规划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同时运动诸系统”理论,它与培根的导师、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教授(ElielSaarinen)的“体型环境设计”理论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一种介于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思考范畴。
培根和他的研究团队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提出“当面临制定一个城市大范围开发设计的问题时,明智的办法是一开始就细致地研究基本的运动格局,以便在一个相当有节制的规模上开始建立建设性的,有目的的运动系统……每个系统的正确设计必须联系运动的速度和周围环境的一般性质,快速路系统要求自由流畅的形式和曲线以及间隔宽阔的网络划分;步行运动系统还要求情趣变化和急剧变换的印象,这可以通过频繁使用焦点和标志性的目标加以实现……”。
简单说来,“同时运动诸系统”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城市功能层面把空间和运动结合起来,包括步行和车行、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关系;另一个层面在于将更多的现代视觉艺术理论注入城市空间的研究范畴,研究空间变化、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动态地提升了城市设计和建筑空间艺术理念。
尽管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明确呼唤建筑空间对城市的价值,而真正确立建筑学在规划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则来自另一本由意大利建筑师撰写的巨著- -《城市建筑学》(TheArchitecture of theCity,1982)。
这似乎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城市论著,作者阿尔多·罗西(AldoRossi)是国际著名的建筑师(1990年普利兹克奖的得主),也是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意大利建筑理论家。
罗西的研究致力于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将建筑类型学纳入城市规划的研究范畴,提倡在设计中回归对“原形”的思考。
除了类型学的思维,罗西的《城市建筑学》的贡献还在于揭示了城市建筑与人类集体记忆之间的联系:在城市历史的自然更迭中,曾经存在过的城市未彻底消亡,而是通过场所,类型,纪念物等不易察觉的转换方式,将城市的记忆集体延续下去。
他和一些同时期的学者观察到:一座城市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功能”,其次是建筑,再次是土地划分,最后是街道。
即便一切的一切都变了,街道的形状和走向则是不大容易变的。
城市物质元素(dynamicof urbanelements)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以街道为基本记忆单元的密码,形成了城市生命的质感化的记忆,也在城市空间“横向”铺展之外,构成更重要的时间维度的“纵向”累积。
八十年代,一本文字较为艰涩但仍不失划时代意义的名著《拼贴城市》(CollageCity,1984)宣告诞生,这是一部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进行哲学式批判的著作。
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可以用后现代主义和波普艺术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它们都试图对抗工业化国家正在“现代城市”中受到的各种煎熬,并试图找回过去城市的种种乐趣。
《拼贴城市》的作者柯林·罗(ColinRowe)作为一名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和城市研究者,立场坚定地批评了柯布西耶《光辉城市》描绘的极端理性图景。
城市是不同时代的、地方的、功能的、生物的东西叠加起来的,既然如此,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拼贴”可以成为一种城市设计方法,在已有城市结构背景下将过去与未来在当下进行联接。
《拼贴城市》希望表达的是,在设计城市时,新的和旧的,现代的和传统的,地方的和世界的,私人的和公众的,总会发生冲突,我们应当使我们对城市的思维具有包容精神,提倡多种秩序多种特性的多元拼贴共存。
作者以罗马城市建筑来证明,许多看似不相容的东西在帝国城市结构中相互拼贴,形成了远比巴洛克式城市要多的冲突。
柯林·罗进而提出了“拼贴城市”的几条设计原则:记住原先的功能和价值、改变结构、意欲混合、开发和回收原有的意义、放弃原先整体的功能、记忆与智慧相结合等等,不仅如此,《拼贴城市》也提出了一些颇具操作性的策略,例如“值得记忆的街道”、“稳定源”、“潜在的无尽段落”、“模糊整块的建筑群”等几种可作为城市拼贴的“俘获之物”,发挥出具体而踏实的作用。
这些研究奠定了《拼贴城市》在建筑学与城市研究向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里程碑式的地位。
总得来说,七八十年代的几本著作中,几位作者的研究思路是以不同视角建构其系统的理论框架。
而步入九十年代,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规划学者不在从古论今地宏大叙事,而是更多关注到城市实践的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