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项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训练项目二

题目: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先进控制

方法综述

学期:

专业:自动化

班级: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绩评定表

综合训练项目二

题目: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先进控制方法综述

目的: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先进的控制技术及无速度传感器估计技术。

要求: 总结近期国内外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先进的控制技术及无速度传感器估计技术,总结各自方法优缺点,提出自己的控制方法。

任务: 1、总结国内外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先进的控制技术(如:滑模控制、自抗扰控制、无源控制等)发展现状;

2、总结国内外交流电机调速系统无速度传感器估计技术(适合低速的高

频信号注入方法、适合低速的观测器估计方法等)发展现状;

3、针对高性能调速系统提出自己的控制方案。

成果形式:现场交流+书面报告

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先进控制方法综述

一、电机调速控制系统概述

常用的PID控制策略结构简单,易于调节,且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故被广泛应用与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中,用于电流、速度和位置等调节控制。但永磁同步电机是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仅仅依靠传统PID控制很难获得高性能的控制,为此国内外学者为了弥补PID经典控制理论对非线性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将滑膜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算法引入到电机控制领域中,并与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结合,以满足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实现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由于滑膜(变结构)控制理论对内部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高的控制精度,且实现简单,故称为提高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有效手段之一,正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自滑膜变结构控制理论诞生起,电机控制领域就是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滑膜控制是前苏联学者Emelanov和Barbashin于20世纪60代首先提出的,并经Utkin等人完善与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逐渐成为控制领域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分支,形成了控制系统一般设计方法,并在电机、机器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滑膜控制的原理

滑膜变结构控制是一种非线性控制,它采用控制切换法则,通过在不同控制作用之间的切换,产生一种与原系统无关,按照预定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的运动,是系统状态达到期望点,从而实现系统控制。由于预定轨迹和控制对象内部参数及外部扰动无关,因此滑膜变结构控制具有非常好的鲁棒性。

图1.3展示了滑膜运动状态,其中S(x)是滑膜切换函数,S(x)=0是滑膜面。

滑膜变结构控制的实现过程是根据系统所期望的动态特性来设计系统的滑膜面,通过滑膜控制器设计使状态从滑膜面之外向滑膜面运动,系统一旦达到滑膜面,控制作用将保证系统沿滑膜面到达系统原点。由此可见,滑膜变结构控制系统的运动主要分两个阶段,即趋近运动和滑动模态运动。所谓趋近运动是出于滑膜以外的运动或有限次穿越滑膜面;滑膜模态运动时位于滑膜面上的运动,该阶段系统性能由滑膜面动态特性决定,该阶段对系统参数摄动、外部扰动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2.1滑膜控制设计方法

滑膜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设计滑膜切换函数,使系统进入滑膜运动后收敛于系统控制期望点,并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第二部分:设计滑膜控制律,使系统能够达到滑膜面,并形成滑动模态运动。

滑膜控制系统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滑膜面,故滑膜面设计与选择成为滑膜系统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目前,各种形式的滑膜面主要可分为两类:线性滑膜面和非线性滑膜面。

综合训练项目二

线性滑膜面:最常见的滑膜面,它表现为系统状态的线性函数,系统在滑膜面上具有降阶特性。线性滑膜面表达式为:S(x)=Cx 式(1-1)

式中:S(x)是滑膜面,C 是滑膜系数,x 是系统状态。现行滑膜面设计时,通过最优化控制法、极点配置法、微分几何法和Lyapunov 方法等实现,该类滑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简单、便捷、参数设计相对容易,故线性滑膜最早被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系统中。但线性滑膜在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则控制能力略显不足,故国内许多学者都致力于非线性滑膜面研究。

B)非线性滑膜面:滑膜控制理论研究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分段线性滑膜、终端滑膜和积分滑膜及全局滑膜等多种非线性滑膜面,本文主要采用终端滑膜面和积分滑膜面。

终端滑膜面是由于Zak 于1988年提出的,终端滑膜相对于线性滑膜提高了动态系统的收敛速度,使系统能够在有限时间收敛到平衡点,且对系统不确定性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稳态精度高和控制切换增益小等特点。终端滑膜面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0q p S x x x β=+= 式(1-2)

式中,β>0是常数,p 、q 是奇数,且p>q>0。系统状态达到滑膜面后,x 将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零。若系统状态到达滑膜面时,(0)0x ≠,则从(0)x 到()0s x t =所需要的时间s t 为:

()/1(0)ln ()p q p s x p t p q αβαβ

-+=- 式(1-3)

2.2滑膜控制律设计 滑膜面设计可以保证滑动模态运动品质,滑膜控制规律能够提高趋近阶段动态品质,使系统进入滑动模态运动。故滑膜控制律设计是滑膜控制系统设计时至关重要的环节。滑膜控制律u(t)通常分为两部分,即趋近运动阶段的切换控制s u 和滑膜面上的等效控制eq u ,其中切换控制s u 需要满足系统有限时间可达性和提高趋近阶段动态品质的要求。

可达性是指系统状态在有限时间内到达滑动面。早在滑膜控制理论之处,前苏联学者就提出了不等式的到达条件0ss <,但这种到达条件只满足渐进达到,无法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到达。为了实现滑膜在有限时间内到达,有学者提出了(0)ss δδ<->的到达条件。我国学者高为炳院士提出了趋紧律到达概念,与其他方式相比,趋近律方法更好地描述了趋近运动过程且这种方式易于实现控制,在实际应用中被采用。目前常见的趋近律主要有:

a)等速趋近率:sgn()s s η=- 式(1-4)

b)指数趋近率:sgn()(0,0)s ks s k ηη=-->> 式(1-5)

c)幂次取尽率:sgn()(0,01)s k s s k α=--><< 式(1-6)

d)一般趋近率:sgn()()(0,s k s f s k =-->其中:f(0)=0且0s ≠时sf(s)>0) 式(1-7) 除了以上非连续的趋近律外,Shessel 将终极吸引子的有限时间到达平衡点的特性应用到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