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大环内酯
红霉素 (Erythromycin)
O OH OH HO O O O O O OH O OH N
(一)体内过程
红霉素不耐酸,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需用肠溶片 体内分布广, 体内分布广,但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主要经肝代谢、胆汁排出,胆汁浓度高, 主要经肝代谢、胆汁排出,胆汁浓度高, 经肝代谢 有肝肠循环, 原型药物由尿排出 原型药物由尿排出。 有肝肠循环,5%原型药物由尿排出。
抗真菌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则是通过干扰真核生 抗真菌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则是通过干扰真核生 物细胞膜的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 物细胞膜的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 抗肿瘤的埃博霉素类化合物是与细胞微管骨架 抗肿瘤的埃博霉素类化合物是与细胞微管骨架 结合, 结合,从而抑制微管聚合体的解聚而抑制肿瘤 细胞的繁殖( 细胞的繁殖(其作用机理与抗肿瘤药物紫杉醇 相似) 相似)。
耐药机制
1. 靶位的改变 2. 细菌产生各种灭活酶 3. 主动外排系统
1. 靶位的改变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位于质粒或染色体上的甲基化酶结构基 因在药物诱导下被活化合成甲基化酶 甲基化酶, 因在药物诱导下被活化合成甲基化酶,使 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的23S核糖体RNA 50S亚单位的23S核糖体RNA的 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的23S核糖体RNA的 2058位腺嘌呤甲基化为N,N-二甲基氨基嘌呤, 2058位腺嘌呤甲基化为N,N-二甲基氨基嘌呤, 位腺嘌呤甲基化为N,N 这样可使50S亚单位与药物的亲和力下降, 50S亚单位与药物的亲和力下降 这样可使50S亚单位与药物的亲和力下降, 从而产生耐药。 从而产生耐药。
OH O O O O
HO
N M e2
O
O
OH OH
红霉素C 红霉素
O HO HO O O O O O OH HO
红霉素D 红霉素
N M e2
OH OH
红霉素B 红霉素
O
红霉素A 红霉素
OH OMe
(四)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的严重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患者 2.肺炎军团菌引起的肺炎 肺炎军团菌引起的肺炎 3.白喉带菌者、百日咳 白喉带菌者、 白喉带菌者 4.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如婴儿衣原体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 衣原体感染, 肺炎、 肺炎、新生儿衣原体眼炎等 5.弯曲杆菌感染 弯曲杆菌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分子结构中具有14~16个原子的大脂肪族内 个原子的大脂肪族内 分子结构中具有 酯环,内酯环的不同位点有甲基和羟基取代物 内酯环的不同位点有甲基和羟基取代物, 酯环 内酯环的不同位点有甲基和羟基取代物 通常在5位上连接有一个糖苷替代基 有的在3位 位上连接有一个糖苷替代基,有的在 通常在 位上连接有一个糖苷替代基 有的在 位 上连有第二个糖苷基。 上连有第二个糖苷基。
2. 细菌产生各种灭活酶
这类酶主要包括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 这类酶主要包括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 它们主要通过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分 解破坏作用,从而使其抗菌活性失活。 解破坏作用,从而使其抗菌活性失活。如金黄 色葡糖球菌产生的酯酶可通过分解14 16圆环 14、 色葡糖球菌产生的酯酶可通过分解14、16圆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而产生耐药机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而产生耐药机制。
作用机制
抗细菌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通过与核 抗细菌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通过与核 糖体50S亚单位的 亚单位的L27及L22蛋白质结合,在 蛋白质结合, 糖体 亚单位的 及 蛋白质结合 肽链延长阶段能促使肽酰基-rRNA从核糖体 肽链延长阶段能促使肽酰基 从核糖体 解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解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起 到抑菌或杀菌作用。 到抑菌或杀菌作用。
O
O HO OH O O OH
O HO O O OH OH OH
HO O O O
OH OH O OH OH
6-脱氧红霉素内酯 脱氧红霉素内酯B 脱氧红霉素内酯
O HO HO O O O O O OH HO N M e2
红霉内酯B 红霉内酯
O HO
O
3-碳霉糖红霉内酯 碳霉糖红霉内酯B 碳霉糖红霉内酯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特点
(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相比) 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相比)
1.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1.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对胃酸稳定 2.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2.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3.半衰期延长; 3.半衰期延长; 半衰期延长 4.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4.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抗菌谱更广 5.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5.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6.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6.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主要用于呼吸道 7.不良反应较少 7.不良反应较少
阿齐霉素 azithmmycin
为一个甲基取代的氮原子加入到红霉素 内酯大环中,故为15元环大环内酯类。 15元环大环内酯类 内酯大环中,故为15元环大环内酯类。 口服吸收快,分布除脑脊液外遍及全身, 食物可显著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经肝代谢失活,主要从胆汁排泄,6.5% 以原形从尿排泄。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组织分布广,细胞内浓度高, 长达68h,每日仅给药一次。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类
第一代: 第一代:
红霉素 (14环) 14环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16环) 16环
第二代: 第二代:
克拉霉素 14环 罗红霉素 (14环) 阿奇霉素 罗他霉素 (15环) 15环 (16环) 16环
近10年来又对红霉素及其衍生物 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第三代大 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酮内酯类的泰 利霉素等,对耐药菌非常有效。
3. 主动外排系统
抗生素通过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将被排出 体外,使细菌体内抗生素浓度降低, 体外,使细菌体内抗生素浓度降低,从而 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如:主动外排系统在酿脓性链球菌及肺炎 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起 着重要作用。 着重要作用。
生物合成途径
大环内酯糖苷配基的生物合成 是内酯骨架的合成:主要由乙酸盐、丙酸盐和丁 酸盐缩合而成。 大环内酯糖类的生物合成 由起始前体葡萄糖经过不同反应连续转化为特定 的大环内酯糖类。 终端反应 即配基和相应糖之间糖苷键的形成以及大环内酯 配基和结合糖部分的一些修饰。
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大亚基的 大亚基的23S单 通过与细菌核糖体 大亚基的 单 位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位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影响核蛋白 位移,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和肽链的延伸 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和肽链的延伸。 位移 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和肽链的延伸。
与50S亚基结合 50S亚基结合 抑制肽酰基转 移酶
阿奇霉素
与红霉素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与红霉素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最强, ① 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最强,抗流感杆菌和淋 球菌、弯曲菌也有效。 球菌、弯曲菌也有效。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②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的抗 菌活性较弱。 菌活性较弱。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③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有胃肠道反应及偶可 见肝功能异常与外周白细胞下降等。 见肝功能异常与外周白细胞下降等。
(-) )
转肽作用 mRNA移位 mRபைடு நூலகம்A移位
(-) )
蛋白 合成
抗菌原理图
青霉素: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 青霉素: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
(三)生物合成途径
MA糖苷配基:由一个丙酰基辅酶A分子和六个甲 基丙二酰基辅酶A分子依次缩合形成红霉素糖苷 配基。 MA糖类合成:以葡萄糖为起始前体合成D-脱氧氨 基己糖。 终端反应:a、红霉内酯B与L-碳霉糖糖苷化得到 3-碳霉糖红霉内酯B;b、进一步与碱性D-脱氧氨 基己糖糖苷化产生红霉素D.进一步修饰即得红霉 素A。
不良反应
1.局部剌激:胃肠道反应,较常见。不宜肌注, 局部剌激: 局部剌激 静脉用药可致静脉炎。故静脉滴注浓度不超过 0.1%。 2.肝损害 肝损害:依托红霉素或乙琥红霉素易引起(转 肝损害 氨酶升高、肝肿大、胆汁郁积型黄疸),停药 可恢复,肝功能不良者禁用。 3.心脏毒性:心律失常,可出现晕厥或猝死, 心脏毒性: 心脏毒性 静滴速度过快时易发生。 过敏反应:耳鸣、暂时性耳聋 。 过敏反应
(二)抗菌作用
1.抗菌谱 1.抗菌谱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球菌:金葡菌、链球菌、 青 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杆菌:白喉杆菌、 霉 素 球菌:脑膜炎球菌、 相似 G-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
相 似 与
杆菌 G-杆菌: 杆菌: 菌 、 菌
杆菌、 杆菌、 、
杆菌等
2、抗菌机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