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合集下载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推荐一些治疗心动过缓的中药方剂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推荐一些治疗心动过缓的中药方剂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推荐一些治疗心动过缓的中药方剂心动过缓顾名思义就是心跳的速率低于正常值。

我们的心脏在每一次跳动的时候都会将富含养分和氧气的血液泵出心脏,然后运送到全身。

如果心动过缓的话,泵出的血量不足以维持身体就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

尤其是大脑过血不足,危害是相当大的。

因此如果出现心动过缓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有的人出现心动过缓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病因。

如果是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动过缓,患者可以使用阿托品来进行治疗。

如果是窦房结功能受损引起的心动过缓,可以在患者的身体内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此外中医对治疗心动过缓也是有一定的研究的。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治疗心动过缓的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人参,附子,黄芪,细辛。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中药方剂具有温阳助心的功效。

如果患者朋友经常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差,无力等症状,可以选用此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方剂二:黄芪,炙甘草,党参,附子,生地,阿胶,丹参,桂枝,郁金,大枣。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中药方剂具有益气、补血、通阳的功效。

它对于心动过缓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

中药方剂三:仙灵脾,生地,红参,桂枝、沉香。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理学研究表明此中药方剂能够推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心动过缓的情况。

以上就是一些治疗心动过缓的中药方剂。

如果被诊断为心动过缓,患者朋友千万不要着急和恐慌。

只要找出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就能有效缓解症状。

对于老年人和运动员来说,有时候心动过缓只是很普通的现象。

选用一些补心益气的中药方剂调理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1则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1则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 1则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是张仲景治疗气血阴阳俱虚型心律失常的代表方。

方中,张仲景以桂枝、生姜、人参、大枣温心阳、补心气,以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充心血,一阳一阴,泾渭分明;妙在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调和阴阳,形成阴阳双补、气血同调的格局,共奏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功。

窦性心动过缓是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临床疾病。

目前西医仍是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

然而研究表明,虽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在使用常规西药后的短时间内能迅速纠正,但仍可能诱发新的心律失常[1]。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功能性病变。

西药主要用于对症治疗,所用药物包括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等,但这些药物使用时间短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大,不宜长期使用,且西药副作用大并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使治疗效果大大降低[2]。

心动过缓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其发病原因大多与年迈体虚、真气亏损有关,气血阴阳不足是其主要病机。

心阴虚则心失所养,心阳虚则鼓动无力,发为心悸。

临床治疗多以补益心气、滋养血脉为治疗法则。

炙甘草汤主要用于“脉结代,心动悸”,窦性心动过缓的中医辨证有心阳虚弱、心脾两虚等证型,因此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本病切合病机。

现将临床运用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 1 则介绍如下。

李某,男,60岁。

患者10年前因反复发作性头晕,于我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平素服用拜新同等治疗,效可。

现患者头晕伴心慌,气短乏力,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纳眠差,二便调。

查体:血压160/80mmHg,心率 40次/min,神志清,律齐,二尖瓣可闻及2/6 级吹风样杂音。

既往有2次昏厥病史。

24h 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40次/min,有3次大于2S的心脏停搏。

血、尿、大便、肝肾功大体正常。

西医诊断: (1)高血压病;(2)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证。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为在治疗上,当以扶正通络、祛瘀化浊[3]为法,扶正与祛邪并重。

梁老师强调临证时应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重视顾护心脾肾之阳气,同时兼顾活血祛瘀、化浊开窍以畅达心络。

选药多以桂枝、党参、淫羊藿、法半夏、土茯苓、苏木、地龙、鸡血藤、川芎、枳壳、厚朴为主。

桂枝“补心气之不足”,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党参补脾养胃,健运中气,《本草正义》云:“党参……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养血而不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

淫羊藿温肾助阳以助宗气,鼓舞心阳,《本草正义》有: “淫羊藿,禀性辛温,专壮肾阳,益气力、强志、坚筋骨,皆元阳振作之功。

”三者心脾肾共培,扶正固本,温通心络。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有强心、加强心肌正性传导的作用,增快心率;党参能增强心肌顺应性,改善舒张功能,减小冠状动脉灌注阻力,从而改善血供,减弱心律不齐;淫羊藿阻滞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通过抑制舒张期除极化速率从而降低自律性[4]。

法半夏、土茯苓等祛湿化浊,散结通络;苏木、地龙、川芎等行气活血化瘀,所谓“气行则血行”,同时又防补气以碍中满之弊,补而不滞;重用鸡血藤“养受损之心体”,补血养心、活血通络,从而实现“由络以通,交会生化”[5],使气血之体作流通之用;此类病人多伴有脾胃虚弱,故用药时酌情加用枳壳、厚朴等药物行气健脾开胃,气血生化有源,则心气得以滋养,以祛除病患。

在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的同时,嘱患者调适自身生活起居,调畅情志,劳逸结合。

梁老师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上获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

强调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要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遣方用药。

3.病案举隅李某,女,51岁,陕西周至人。

2017年 1 月 25 日初诊,患者因心慌、胸闷1年,加重1周就诊。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于西安某三甲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示: 24 小时心跳 69 982 次,最慢心率 38 次/分,最快心率 84 次/分,平均心率44 次/分。

古方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概况

古方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概况

古方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概况古方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概况宋晓晨,张明雪昌平传统中医工作室古方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概况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min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上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之一,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重的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或洋地黄等药物,窦房结病变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亦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晕,可伴有畏寒肢冷,严重时出现反复晕厥史、心源性休克、猝死等。

利用中医药寻求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医学对窦性心动过缓的认识中医学无“窦性心动过缓”这个病名,但历代医家对其症状、脉象早有论述。

窦性心动过缓多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甚至晕厥等多种形式,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眩晕”“晕厥”等范畴。

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对惊悸的阐述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而其心率为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属于中医“迟脉”范畴。

迟脉主寒症、阳虚证。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对迟脉的阐述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中医认为阴阳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气血等功能活动,均可用阴阳两种属性来概括。

冠心病心动过缓的根本病机也不外乎阴阳失调。

阴阳的特点,一般来说阴主静而阳主动,冠心病心动过缓属于心脏活动过少,所以其总病机为阴盛阳衰。

心阳虚衰,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见心悸;心阳虚弱,宗气不足,胸阳不展,故见胸闷、气短;温运血行无力,血脉痹阻不通,脑脉失养,故见眩晕、甚至晕厥。

阳虚则温煦失司,虚寒内生,推动无力,故见迟脉。

其具体病因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器衰弱等原因导致。

其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肾等脏腑。

二、古方治疗2.1拯阳理劳汤拯阳理劳汤出自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治劳伤气耗,倦怠懒言,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偏身作痛。

窦性心动过缓的中医辨证施治

窦性心动过缓的中医辨证施治

活动的根本 ,若劳 累过 度 ,久病 失养或 年老体 虚 ,耗伤 肾气 ,累及 调养得 当,未曾复发 。
肾阳。肾阳不足 上 不温 振 心 阳 ,中不 能温 煦 脾 阳 ,致 使痰 湿 内 4 体会
盛 ,寒 凝血 滞 ,而导 致胸 闷 、心悸 、脉 迟结代 等症 。总之 ,病 位在
窦性 心动过缓 ,脉结代为本病 的辨 证要点 ,临 床在辨证 的基
心 ,连 及脾 肾 ,心 、脾 、。肾的亏虚 为发病 的根 本 ,六淫 、饮食 、劳倦 础上 ,本着温 阳以增率 、益气 以强 心 、祛 痰活血 以通 脉安健 原则 ,
等为诱 因,均可影响到气 的条畅 ,血的运行 辛 、温 阳强心 ,宣 血复 脉 ,使 心气 足 ;胸 阳
的诱发 ,主 要表 现 为心 悸 、胸 闷 、胸 痛 、气 短 、眩 晕 、舌 质淡 或 紫 痊愈 。平时心率 53 59次/min,晨起 43~51次/min,心 电图检查
暗 ,脉迟或结代 等。我们 在 临床 实践 中 ,通过 脉证 互 参 ,辨证 施 报告 :“窦性心动过缓”曾在市 医院诊断 为“病 窦”用心脑 康 、维生
中 医 中 药
健 康大 视 野 201 3年5月 第5期①
仅 开创 了 中医寒热 并用 之先 河 ,而且 配伍 精 妙。其应 用 既灵 活 多样 ,又有其 内在规 律。“寒热并用 ”法虽创 于《伤寒论 》,但 已作 为祖 国医学 的一项重要 的治疗 疾病法 则 ,迄 今 为止 ,仍 非常有 效 地指导着祖 国医 学 的临床实 践 。该 方 法在 临床上 ,不仅 可用 于 常见病 、多发病 ,而且 对 于临床 上 多种 疑难杂 病 、危 重病 则更 是
若饮食 不节 ,过食 甘 肥 厚 味 ,或饮 酒 过 度 ,损 伤脾 胃 ,致 脾 运 失 除 ,夜 眠、纳食及大小便均正 常 ,舌 质淡 红 ,苔 薄 白,脉滑 ,听诊 心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经验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经验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经验
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的心律失常。

中医认为,心动过缓多属于气血虚弱或脾胃虚弱的表现,治疗时需要调整和补充气血,同时改善脾胃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的经验:
1. 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当归、人参、白术等,可通过煮汤、煎剂等形式服用,以补益气血,调节心脏功能。

2. 饮食调理:脾胃虚弱是导致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饮食方面可以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

避免过度饮酒、咖啡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3.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针刺刺激,调结气血,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用的穴位有“心俞穴”、“神门穴”、“涌泉穴”等。

4. 推拿按摩:可通过按摩胸部和心部区域,刺激心脏及相关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

5. 足浴疗法:用温水泡脚,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供血量。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心动过缓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个人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调理,同时需与医生进行沟通和指导。

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治疗。

如何针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如何针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如何针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一、概述
如何针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呢,这个问题往往会影响到一些人,不过这并不是大家要担心的问题因为用针灸治疗也并非难事,只要大家不延迟去医院的时间就可以很有效的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问题,针灸治疗有着很好的作用许多病都可以用何针灸治疗来解决,大家要做的只是去中医店去找个好点的医生来解决窦性心动过缓的问题,那么就让大家来看看怎么用针灸治疗的呢。

二、步骤/方法:
1、针灸治疗是可以逆转大家在用药的是后所出现的错误,首先医生会对针灸进行消毒加热,这都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防止病菌进入自己的体内,其次医生会将针灸插入一些穴位来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2、针灸治疗一般是通过针灸进行治疗的将针灸插入一些穴位的主要原因是要调整大家的心脉频率.窦性心动过缓会影响大家的心脉频率,所以选择针灸治疗一般是良好的选择,针灸治疗是很好的治疗方法.
3、其实针灸治疗比一般的吃药或者其他的治疗方法都要好的多,以为针灸治疗往往不会让大家产生严重的依赖效果,就是以为针灸治疗的效果显著所以大家都会像到这种治疗方法,所以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让大家保持健康.
三、注意事项:
上面就是有关针灸治疗的情况,希望可以很有效的帮助大家,让大家脱离药物的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从古至今都在用的方法。

所以效果一定好。

归脾汤治窦性心动过缓

归脾汤治窦性心动过缓

归脾汤治窦性心动过缓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

《校注妇人良方》补入当归、远志两味,用于治疗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惕不寐,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痔疮流注,不能消散溃敛等症。

笔者临证灵活运用,用于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魏某,男,65岁,2004年11月23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在郑州市某医院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动态心电图示24小时心跳6万余次,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因经济困难未同意。

来诊时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2次/分,患者自觉心悸,气短,伴头晕,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叶腹胀,舌淡,苔白,脉迟。

中医属“惊悸”、“怔忡”范畴,证属心脾两虚。

治以补益心脾为法,处方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茯神30g,当归10g,远志10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木香10g,川芎12g,仙灵脾15g,细辛3g,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药10剂后,患者自觉心悸、气短轻-,有时自查脉搏60次/分,守上方继服10剂,患者心率达65次/分,心悸气短好转。

继服上方30剂,患者心率达70次/分,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惊悸”、“怔忡”范畴,《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 ?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肇端。

”本患者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纳呆腹胀,属心脾两虚之证,故以归脾汤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佐以仙灵脾、细辛、川芎以温阳活血通脉,使心神得养,则病自愈。

中医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用法则分析

中医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用法则分析

中医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用法则分析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指窦房结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等,常常需要使用心律调节药物和植入心脏
起搏器等治疗手段。

针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腧穴刺激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加味建中汤、
保和丸、宁心安神丸等,这些中药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心血管病症状,改善窦
房结功能。

加味建中汤:该方以黄芪、白术、茯苓为主药,加减选用当归、熟地、枸杞等多种药材。

该方具有益气固表、健脾祛湿、利水消肿、调和气血等作用,可缓解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患者的心脏症状,改善窦房结功能。

宁心安神丸:该方以黄芪、五味子、丹参等10种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安神、活血化瘀、调和心气等作用。

适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因神经衰弱、情绪波动等所致的心脏病病症状,可调整窦房结功能,缓解病情。

二、腧穴刺激治疗
腧穴刺激治疗是一种针灸疗法,可通过针刺、按摩、灸热等手段刺激特定部位的穴位,调节人体的脏腑气血运行,缓解心脏疾病症状。

常用的腧穴有心俞穴、足三里、合谷等。

心俞穴:心俞穴是常用的心脏相关穴位之一,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1.5寸,可用大、中型针刺入穴内,以激发穴位气血,缓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的心脏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除了药物治疗外,腧穴刺激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病人可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治疗方法,同时还需要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良好心态,
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名老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经验一、心动过缓的概念和表现心动过缓是指心脏的窦房结或其他起搏信号异常,导致心搏过慢的病症。

一般成人静息心率小于60次/分钟即可诊断为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的表现包括:1.心搏缓慢:一般心率小于60次/分钟,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

2.心动过缓伴有传导阻滞:一般窦房传导阻滞发生在房性心动过速时,表现为心搏缓慢,而室上性心动过缓则表现为房室阻滞。

3.周期性心动过缓:心搏正常,但间歇性出现心率过慢的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晕厥、心悸等不适症状。

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的原则是调和心阳、益气生津、扶正固本。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和心阳:中医认为心主火,调和心阳可以升阳固脱,起到温阳祛寒的作用。

2.益气生津:心动过缓可能是气血不足或津液亏虚所致,益气生津可改善这种情况。

3.扶正固本:治疗心动过缓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症,更重要的是要扶正固本,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

三、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的常用方法1.针灸针刺合谷、大椎、涌泉、神门、内关等穴位,可以激活人体经络、调节心气、升阳温经。

针灸可以提高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缓解心跳过缓的症状。

2.中药(1)怀钟乌鸡丸怀钟乌鸡丸为清朝名医张锡纯方,主治阴虚阳亏、心肾不交所致的心悸、心动过缓等症状。

具体组成为怀山药10克、黄精15克、须弥山药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熟地黄10克、淮山药15克、乌鸡肉100克。

每次2粒,每日2次。

(2)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主要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导致的心悸、心动过缓等症状。

具体组成为党参、白术、茯苓各等份。

每次15克,水煎服。

(3)麦冬麦冬为中药常用药材,在中医治疗心动过缓中也有较好的效果。

麦冬能够生津润燥、滋阴清心、益气健脾,对心悸、心跳缓慢等症状能够有效缓解。

3.生活方式调整除了中医治疗之外,生活方式调整也是治疗心动过缓的重要措施。

合理饮食、适量锻炼、减少烟酒、保持充足睡眠等都能够有效预防心动过缓和改善症状。

四、注意事项1.心动过缓急性发作时,应保持平卧或半卧位,有需要时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心脏起搏药物。

心动过缓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心动过缓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心动过缓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心动过缓是指心脏搏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一般成年人静息心率低于60次/分钟可被视为心动过缓。

中医认为心动过缓多与心脾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辨证治疗方法如下:
1. 补益心脾:常用药物有参、白术、黄精等,可以配制成煎剂或者养心安神的汤剂,以补益心脾为主。

2. 调理气血:如用黄芪、当归、川芎等药物配制煎剂,以调理气血为主,增强心脏的兴奋性和自律性,促进心脏搏动。

3. 温补肾阳:若心动过缓与肾阳虚有关,可使用地黄、肉桂、枸杞子等药物配制煎剂,以温补肾阳、增强心脏功能。

4. 针灸疗法:常用临床针灸点有心俞穴(BL15)、神门穴(H7)等,通过针刺或灸疗,刺激相关穴位,调整心脏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施治需根据个体具体病情进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

半夏麻黄丸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医案

半夏麻黄丸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医案

半夏麻黄丸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医案
半夏麻黄丸由“半夏、麻黄等分”所组成,是辨治阳郁水气证的基础代表方。

半夏麻黄丸既能辨治病变部位在心,又能辨治病变部位在脾胃,根据临床用方体会,治病必须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心律每分钟少于60次。

门某,女,59岁。

有多年窦性心动过缓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心悸(脉搏52次/分),胸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下肢水肿,畏寒怕冷,口淡不渴,舌质胖淡,苔白滑腻,脉沉迟紧。

辨为水饮凌心、阳虚不化证,治当温阳化气,渗利水饮。

给予半夏麻黄丸与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味:生半夏12g,麻黄12g,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人参10g,生川乌6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

二诊:心悸、胸闷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下肢水肿好转,以前方6剂。

四诊:头晕目眩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

五诊:脉搏62次/分,以前方6剂。

六诊:下肢水肿消退,以前方6剂。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下肢水肿辨为阳虚水气,再根据胸闷、苔白滑腻辨为饮凌上浸,因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水饮凌心、阳虚不化证。

方以半夏麻黄丸燥湿化痰、宣降气机;以苓桂术甘汤健脾益气,杜绝饮生之源;加入参大补元气,生川乌温阳散寒。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补肝养血汤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

补肝养血汤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
血虚有瘀者重用当归或加川芎、丹参
【说明】心主血、肝藏血。本方以大量补肝养血药组成,希冀血液充盈,以使心肝得养,木火之脏乃得安宁。
本方以大量补肝养血药组成希冀血液充盈以使心肝得养木火之脏乃得安宁
补肝养血汤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
【处方】白芍30克、生地12克、当归12克、炒枣仁12 克、木瓜12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养阴柔肝 Nhomakorabea【主治】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
【加减】气短甚者加党参15克或孩儿参20克;

窦性心律过缓,就是心气不足!明代名方,补心气壮心阳,巧妙化解

窦性心律过缓,就是心气不足!明代名方,补心气壮心阳,巧妙化解

窦性心律过缓,就是心气不足!明代名方,补心气壮心阳,巧妙化解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许多心脏病人都要面对的事情,这就是“窦性心律过缓”。

一般来说,这“窦性心律过缓”出现在运动员、青壮年身上,以及睡眠期间,倒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如果发生在中老年或者老年人身上,尤其是患者本身有过心脏病史,这种情况就不得不重视了。

因为它往往是心脏病变的一种表现。

尤其是当窦性心律低于每分钟40次的时候,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和晕厥。

一些严重的患者,甚至要为此严格服用药物或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当然,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介绍病症的。

我要为大家说的,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张老方。

它对于窦性心律过缓的治疗,可谓立竿见影。

方见: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五味子,肉桂,炙甘草,生姜,红枣。

水煎服用,每日两次。

是名方必有出处,这个方子它化自明代医学巨著《医宗必读》里的“拯阳理劳汤”。

它的功用主要就是补气。

窦性心律过缓,说白了就是心脏跳得太慢。

这是典型的心气不足的表现。

拯阳理劳汤为补气良方,对窦性心律过缓的治疗有怎样的作用呢?这种猜测,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得到了证实。

根据2005年的《河南中医》记载,临床曾用此方治疗窦性心律过缓患者36例,与接受一般疗法的对照组35例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服用此方的患者,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用药后的静息心率、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等指标,也都比治疗前有很大提高。

消息传来,一时引得中医界同仁心生振奋。

这真真是古方效力的鲜活证明。

那么,这拯阳理劳汤,又是怎样拯救心脏阳气的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详细说说这其中的门道。

话说这补气一事,万万不可乱来。

一方面要层次清晰、循序渐进,一方面要补中有通,防止气机壅滞。

可以说,就这两点来讲,拯阳理劳汤算是做得到位了。

大家请看:第一层,用人参和黄芪补心肺之气。

这是全方的君药。

人参,性味甘、微苦,平,入脾、肺、心经,功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人参对于心脏的强壮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中药治疗心率过缓的经验方

中药治疗心率过缓的经验方

中药治疗心率过缓的经验方
1. 归脾汤加减:由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适用于心率过缓、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2. 参附汤加减:由人参、附子、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功效,适用于心率过缓、心悸、气短、自汗等症状。

3. 右归丸加减:由熟地黄、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组成。

具有温补肾阳、填精益髓的功效,适用于心率过缓、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中药经验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在使用中药治疗心率过缓时,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心动过缓---中医世家

心动过缓---中医世家

心动过缓---中医世家十四、治心动过缓方组成:黄芪20g 炙甘草24g 党参30g 附子10g 生地10g 阿胶9g (烊入),丹参30g 桂枝9g 郁金12g 大枣7枚。

本方以益气、补血、通阳为主。

炙甘草汤方加减,重用炙甘草。

附子、桂枝通阳,黄芪、党参益气、丹参、郁金活血化瘀。

案十七、王××,男,60岁,1997年12月入院,住院号316321。

患者因患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入院。

入院时胸闷、气短、心悸反复发作、动则汗出、怕冷、夜寐不佳,舌苔灰黑、脉沉缓无力。

治宜温补心阳。

处方:附片9g 桂枝9g 白芍12g 黄芪3g 仙灵脾10g 熟地10g 丹参30g 龙骨30g 牡蛎30g 五味子9g 夜交藤30g 炙甘草30g。

7帖后畏寒出汗好转,心悸改善,苔仍灰黑、脉无力。

原方加党参15g 茯苓12g 白术10g。

再服7帖后胸闷、气短、心悸、汗出明显有改善,苔转薄腻、脉稍缓。

按:本例系冠心病伴心动过缓,属心肾阳虚之症,心阳不振、心失所主,心阴不足、心失所养。

舌苔灰黑,肾气不足。

本方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补肾阳、宁神敛汗。

方中附子为君药,附子、桂枝强心通阳,配仙灵脾、熟地、党参、黄芪等温补肾阳,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夜交藤宁神敛汗,丹参、白芍以补心血。

①温肾助阳、活血通络用于冠心病缓慢型心律失常。

常见心慌胸痛,心胸憋闷,气短息促,头晕乏力,畏寒肢冷,唇色紫暗,舌体胖嫩,舌质淡红,脉沉细、迟或结代。

基本方:附子12g 细辛6g 仙灵脾20g 补骨脂12g 生地20g 熟地20g 鹿角片10g 女贞子12g。

生黄芪30g 桃仁12g 川芎12g 当归12g 红花6g 地龙12克。

方中附子、仙灵脾、鹿角片温阳补肾,散寒通脉;脾为后天之本,肾阳虚可累及脾阳,加入黄芪、党参补益脾气、温运脾阳,兼补心气;佐以川芎、红花、地龙、桃仁活血化瘀,标本兼顾;同时注意阴阳互补,故加生地、熟地、女贞子、当归补血养阴。

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窦性心动过缓(摘录)

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窦性心动过缓(摘录)

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窦性心动过缓(摘录)
炙甘草20g,生地黄45g,麦冬15g,阿胶l0g,党参20g,桂枝18g,麻仁10g,麻黄10g,熟附子10g,细辛3g,生姜9g,大枣30枚,先煮附子以口不麻为度,再纳诸药再煮,烊人阿胶。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心脏病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特发性退行性硬化、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手术外伤等,中医称之为“心动悸”,是指由于诸种原因使心脏气机紊乱,心动异常,以心悸、怔忡,惊惕不安,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的心系疾病。

《内经》中述有关于心悸临床证候及脉象的论述。

《金匮要略》正式以惊悸为病名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日:“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故予以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方中炙甘草益气补中,缓急养心,以复脉之本为君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炙甘草能够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病窦和心肌炎。

用大枣以补脾生血,合人参益气补脾养心,助气血生化之源。

用生地、阿胶、麦冬、麻仁甘润滋阴以养血补心、润肺生津,现代医学证明:生地、阿胶、麦冬可以营养心悸,治疗心慌、心律失常。

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行血脉,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麻黄辛温散寒解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麻黄、附子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加速心律的作用;小剂量细辛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诸药合用具有助阳解毒,滋阴养血益气复脉之功效。

而窦性心动过缓多发于年老体弱病人,素体阳虚,气虚血少,心失所养,心气不振,不足以鼓动血行而引起脉结或代,心悸气短,因此使用本方治疗恰到好处。

一张经典方,温阳益气,养心通脉,化解心动过缓,频发早搏

一张经典方,温阳益气,养心通脉,化解心动过缓,频发早搏

一张经典方,温阳益气,养心通脉,化解心动过缓,频发早搏如果窦性心率总是低于60次/分,就是窦性心动过缓了,中医常常把它归为心悸病,有时候也叫它“迟脉症”。

心阳主要在于鼓动心脏搏动,确保血液的正常运行,就跟《黄帝内经》中所谓“阳中之阳心也”一样,全身阳气中,肾阳为诸阳之本,而心阳是最重要的。

之前有个郑州的患者,总是心悸、气短,结果病情一加重还伴头晕、乏力的。

一查:窦性心律36次/分。

用药控制的不好,只要受凉了,劳累了就会加重。

当时一进门就能感觉到出他的身体状态很不好,精神萎顿,颜面不荣,他平时还怕冷,手脚凉,胃口也不好,一看舌头,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迟。

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过缓,心率为44次/分,偶发室早。

血压100/50.啊就是典型的心肾阳虚,心脉痹阻了。

以温阳益气,养心通脉之法调治:党参、麦冬、五味子、淫羊藿、云苓、丹参、降香、三棱、莪术、桂枝、附子、细辛、八月札、白茅根、石菖蒲、藿香、黄芪、柴胡、升麻。

三周后三诊时窦性心率增至51/54次/分,血压120/60,情况平稳,前后调治一个半月,心率维持在每分钟62次,无心悸、气短,头晕、胸部不适感。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医圣张仲景经典方,主要作用就是温经通阳散寒,附子温肾经散寒,补助阳气不足。

细辛既能祛风散寒,又能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这样肾阳得复,心阳得煦,心血运行通畅了,心率恢复正常,没有用到麻黄,而用了桂枝、仙灵脾。

桂枝色赤又气味辛温,能上补心阳之虚,而温养血脉之寒。

这个患者只要一受寒,情况就加重,前加重,桂枝在此方中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

仙灵脾辛甘温,归肾经,有增强温补肾阳的作用。

生脉散主要用于肺之气阴两虚之证,有助心之气阴肺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气、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

加生脉散、黄芪,既能补益心气、鼓舞心阳,又能以甘温润之性制约附子、细辛的辛燥;佐以少量柴胡、升麻鼓动中焦阳气生发,取补中益气汤升提之意。

久病必瘀,辅以丹参、降香、三棱、莪术、行气活血。

益气温阳方治疗心肾阳虚型窦性心动过缓经验探析

益气温阳方治疗心肾阳虚型窦性心动过缓经验探析

益气温阳方治疗心肾阳虚型窦性心动过缓经验探析窦性心动过缓属于中医学“脉迟”“胸痹”“心悸”的范畴,陆峰副教授认为其病因病机大多是心肾阳虚,以胸闷气短,动则更甚为辨证要点,法以益气温阳,方药采用益气温阳方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签:窦性心动过缓;心肾阳虚;益气温阳方窦性心动过缓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的范畴,早在《内经》就有对其症状的相关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其脉迟者病”等。

另外《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惊悸”亦有相关描述,其多见迟脉,并见沉、细、结脉等。

《濒湖脉学》言“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

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表现不仅有胸闷、心悸、气短等心气虚弱证候,也常伴有面色白光白、畏寒、腰膝酸软等心肾阳虚的症状。

窦性心率低于60次/min 即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一般心率在50~60次/min,常见于正常人睡眠状态和体力活动较多的人,无明显不适,以观察为主;若心率低于40次/min,常可出现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晕厥等,属病理状态,需要治疗。

陆峰副教授,主要从事心脏介入与重症监护工作,擅长治疗高血压、难治性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心动过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兹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窦性心动过缓一般为体虚劳倦、七情所伤、药石不当所致,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阳气不充以致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不畅,故而心动无力,“良久方来”。

其病位在心,并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濒湖脉学》曰“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指出本病多属阴盛阳衰之证。

本病患者以老年为主,其年近半百,精气自半,肾气虚衰。

肾为一身阳气之源,阳气之根,肾阳充盛则心阳盛,因此温肾阳为助心阳之基础。

目前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尚未完全统一。

陆老师结合十余载临床经验认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经方集』窦性心动过缓经方案例

『经方集』窦性心动过缓经方案例

『经方集』窦性心动过缓经方案例
邓某,男,60岁,郑州人,有多年窦性心动过缓病史,脉搏51次/分钟,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心悸,心烦,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因情绪异常加重,倦怠乏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弱;辨为心气血虚,阳虚气郁证,治当益气补血,温阳行气,给予小建中汤、茯苓四逆汤与四逆散合方,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2g,大枣12枚,茯苓12g,生附子10g,干姜10g,红参6g,柴胡12g,枳实12g,生半夏12g,阿胶10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50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心悸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脉搏54次/分钟,情绪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脉搏56次/分钟,手足较前温和,以前方6剂;五诊:脉搏61次/分钟,心悸消除,心烦止,以前方6剂;六诊:脉搏61次/分钟,心悸未发作,又以前方40余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心悸、面色萎黄辨为心气血虚,再根据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因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心气血虚,阳虚气郁证,方以小建中汤(阿胶代胶饴)温补气血;以茯苓四逆汤温阳散寒,益气宁心;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加生半夏醒脾燥湿。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中医在治疗疾病上,都是有很好方法,对中医治疗疾病选择,都是可以放心进行,它对身体各方面都是没有损害,不过在选择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的时候,一定要先对它各方面进行了解,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对身体问题改善有没有帮助都是能够清晰知道,使用的时候,都是可以放心进行。

中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
黑木耳柿饼治高血压:[配方] 黑木耳6克,柿饼50克,冰糖少许。

[制用法] 加水共煮至烂熟。

此方为1日服用量,常服有效。

[功效] 清热,润燥。

治老年人高血压.
菊花酒治高血压:
[配方] 菊花、生地、枸杞根各1000克。

[制用法] 共捣碎,取水10000克煮至5000克,用此汁再煮糯米饭2500克。

大曲细碎,同拌令匀,入缸密封,候澄清,日服3次,每服一盏。

[功效] 壮筋补髓,延年益寿。

用治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

注意:肝肾阳虚,脾胃虚弱者均不宜用。

白芍杜仲汤治高血压:
[配方] 生白芍、生杜仲、夏枯草各15克,生黄苓6克。

[制用法] 将生白芍、生杜仲、夏枯草先煎半小时,再入生黄苓,继续煎5分钟。

早晚各服1次。

在对中医治疗心动过缓了解后,选择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的时候,要积极配合,而且这样治疗方法,对患者身体也没有影响,不过要注意的是,对中医治疗心动过缓使用过程中,患者身体出现不舒服情况,需要及时说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