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作业2010.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DGTJ08-1105-2010汇总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DGTJ08-1105-2010汇总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S t a n d a r d f o r d e s i g n&a c c e pt a n c eo f m o b i l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n d o o r s i gn a l c o v e r i n g s ys t e m D G /T J 08-1105-2010J 10689-20102010 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S t a n d a r d f o r d e s i g n&a c c e pt a n c eo f m o b i l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n d o o r s i gn a l c o v e r i n g s ys t e m D G /T J 08-1105-2010主编单位:上海市信息系统质量技术协会上海信息化发展研究协会批准部门: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施行日期:2011年1月1日2010 上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文件沪建交[2010]1055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 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由上海市信息系统质量技术协会㊁上海信息化发展研究协会主编的‘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 , 经市建设交通委科技委技术审查和我委审核, 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统一编号为D G /T J 08-1105-2010, 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㊂原‘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分布系统设计与验收“ (D G /T J 08-1105-2006 同时废止㊂本规范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管理㊁上海市信息系统质量技术协会负责解释㊂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二○ 一○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2010]第181号文的要求,在原‘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分布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 (D G /T J 08-1105-2006 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㊂名称定为:‘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㊂本规范结合上海地区移动通信建设的发展, 进一步明确了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和验收的基本要求, 修订了部分章节, 其中:总则部分增加3G 室内信号覆盖要求及基础设施的要求; 术语部分增加了相关条文; 并对主要技术要求㊁机房建筑㊁管线设计与机电工程设计及测试方法和验收要求作了补充㊂本规范共分五章和两个附录㊂主要内容有:总则; 术语; 系统设计要求; 建筑与机电工程; 验收要求和测试方法等㊂本规范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提出;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 如有何问题, 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上海市信息系统质量技术协会或上海信息化发展研究协会(地址:上海市复兴中路585号203室, 邮编200050 ,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㊂主编单位:上海市信息系统质量技术协会上海信息化发展研究协会参编单位:上海市无线电协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集团上海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电信科技发展公司上海市信息管线有限公司三元达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主要起草人:包炎林戴浩陈众励祁超全依婷王益武广丁波蔡杰刘之浩王凯亮陈磊黄海峰罗正伟主要审查人员:万德明张建明孙儒石高小平秦方孔利加陈荣光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二〇一〇年四月C o n t e n t s1 G e n e r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1 …………………………………………2 T e r m s(2 ………………………………………………………3 S y s t e md e s i g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5 ………………………………4 B u i l d i n g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7 ……………………… 4. 1 T h e e n g i n e r o o md e s i g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7 …………… 4. 2 T h e e l e c t r i c i t y d e s i g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8 ……………… 4. 3 T h e p i p e l i n e d e s i g n r e qu i r e m e n t s (9 …………………5 A c c e p t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a n d t e s t i n g me t h o d s (11 ………… 5.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11 ……………………………… 5. 2 M e t h o d s o f t e s t (12…………………………………… 5. 3 A c c e p t a n c e o f p e r f o r m a n c e (13 …………………………L i s t o f S t a n d a r dR e f e r e n c e(15 …………………………………T e r m i n o l o g y u s e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18 ……………………………1. 0. 1 为促进本市移动通信的建设,推进公用移动通信技术进步, 合理共享站址资源, 节约综合成本, 特制订本规范㊂ 1. 0. 2 本规范适用于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新建公共建筑物的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和验收:1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 2的公共建筑;2 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 2的地下公共建筑㊂3 高度超过24m 且单层建筑面积超过3000m 2的公共建筑; 其他公共建筑和改㊁扩建建筑的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和验收可按本规范执行㊂1. 0. 3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的设计应该满足T D - S C D MA ㊁ W C D MA 和C D MA 2000等3G 技术标准的使用和验收要求, 并兼容2G 等其他移动通信信号室内覆盖系统的使用和验收要求㊂ 1. 0. 4 室内覆盖系统的设计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 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㊂ 12. 0. 1 移动通信m o b i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㊂移动体的含义包括:人或者是汽车㊁火车㊁轮船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㊂ 2. 0. 2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m o b i l e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i n - d o o r s i g n a l c o v e r i n g s ys t e m (简称:室内覆盖系统建筑物内由移动通信信号的接收㊁发射及传输等设施组成的系统, 是移动通信基站的室内设置形式㊂2. 0. 3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 l o b a l s y s t e mf o rm o b i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G S M 简称G S M 系统, 是数字移动电话网络标准之一㊂包含900MH z 和1800MH z 频段㊂2. 0. 4 码分多址c o d e 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p l e a c c e s s (C D MA 是扩频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㊂ 2. 0. 5 宽带码分多址w i d e b a n dc o d ed i v i s i o n m u l t i p l ea c c e s s (W C D MA 无线宽带通信技术, 经国际电联I T U 正式发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㊂2. 0. 6 C D MA 2000标准c o d ed i v i s i o n m u l t i p l ea d d r e s s2000(C D MA 2000由美国提出, 经国际电联I T U 正式发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㊂ 2. 0. 7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 i m ed i v i s i o n - s y n c h r o n o u s c o d ed i v i - s i o nm u l t i p l e a c c e s s (T D - S C D MA 2由中国提出, 经国际电联I T U 正式发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㊂ 2. 0. 8 电压驻波比v o l t a g e s t a n d i n g wa v e r a t i o (V S WR 是射频技术中最常用的参数, 用来衡量部件间匹配程度㊂2. 0. 9 多网合一m u l t i - n e t w o r kc o m b i n i n g 采用集约化合路技术将多个运营商的各种移动通信网络联接在同一个室内信号覆盖分布系统中, 实现多网络共用㊂ 2. 0. 10 信号源s i gn a l s o u r c e 提供通信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设备和装置㊂2. 0. 11 合路系统c o m b i n e r 将多个移动通信系统发射和接收器在相互隔离情况下的发射输出/功率合并, 馈入分布系统, 实现多种信号的综合覆盖㊂ 2. 0. 12 天馈系统a n t e n n a a n d f e e d e r由无源器件㊁馈线和天线等组成, 实现功率分配/合路㊁传输和信号覆盖功能㊂2. 0. 13 掉话率d r o p c a l l r a t e 指在移动通信通话过程中, 出现掉话的概率㊂2. 0. 14 上行㊁下行u p - l i n k ㊁ d o w n -l i n k 移动通信信号传输中, 无线信号从用户终端到无线基站” 称为上行, 从无线基站到用户终端” 称为下行㊂2. 0. 15 通信中断率c o r r e s p o n d i n t e r r u pt i o n r a t e 移动通信进行过程中发生异常中断的概率, 即异常中断的次数与总业务进行次数之比㊂2. 0. 16 最小耦合损耗m i n i m u mc o u p l i n gl o s s (M C L 基站和终端(手机两个特定系统的收/发之间最小的耦合程度㊂32. 0. 17 增强型数据速率e n h a n c e dd a t a r a t e f o rG S M e v o l u t i o n (E DG E 从G S M 到3G 过渡扩展的网络调制技术, 是在G S M 系统中采用多时隙操作和8P S K 调制技术㊂ 2. 0. 18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 i g hs p e e dd o w n l i n k p a c k e t a c c e s s (H S D P A 一种移动通信协议, 亦称为3. 5G (3&f r a c 12; G㊂ 2. 0. 19 长期演进l o n g te r me v o l u t i o n (L T E 一种移动通信协议, 亦称为准4G ” ㊂ 43 系统设计要求3. 0. 1 室内覆盖系统设置应遵循资源集约化设计㊁信号全覆盖原则和技术合理㊁经济节约的原则㊂3. 0. 2 室内覆盖系统应按多网合一和资源共享的要求进行建设; 室内覆盖所接入的各系统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室内覆盖系统和室外覆盖系统的边缘信号切换, 应遵循兼容的原则㊂ 3. 0. 3 新建筑的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应按3. 0. 1㊁ 3. 0. 2的要求执行; 改㊁扩建的建筑宜满足以下要求:1实施系统合路; 2 系统间干扰和覆盖指标满足各运营商的使用要求㊂ 3. 0. 4 室内覆盖系统应按需兼容专用无线通信系统㊂ 3. 0. 5 室内覆盖系统由信号源和信号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可包括合路系统和附属系统等分系统㊂ 3. 0. 6 室内覆盖系统频率的规定范围:800MH z ~2500MH z, 有特殊需要时, 下限可支持至350MH z ㊂ 3. 0. 7 室内覆盖系统应符合G S M 900㊁ G S M 1800㊁ C D MA 2000㊁ W C D MA ㊁ T D - S C D MA 公用移动通信的接入要求, 有需要时可支持W L A N ㊁ L T E ㊁数字集群㊁手机电视等系统接入要求㊂ 3. 0. 8 室内覆盖系统天线的设置,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并按以下要求设计:1 多天线小功率原则;2 符合各接入系统最小耦合损耗(M C L 值; 3天线置于楼层顶或侧墙时, 宜采用隐蔽天线㊂ 3. 0. 9 网络可接入率, 应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的90%位置,599%的时间㊁在20秒内移动终端均可接入网络㊂3. 0. 10 室内覆盖区内的可接通率应达到在室内覆盖区内的95%位置, 并在99%的时间移动台可接入网络㊂3. 0. 11 室内覆盖系统区内掉话率应小于1%㊂ 3. 0. 12 室内覆盖系统上行的干扰电平,应满足基站系统接收灵敏度下降允许值的要求㊂室内覆盖系统与室外基站间应无切换掉话现象㊂室内覆盖信号泄漏:在建筑物外10m~15m 处,室内覆盖系统场强应在-85d B m 以下㊂ 3. 0. 13 室内覆盖区内最大辐射场强,应符合‘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 B 8702 ㊁‘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G B 9175 中的一级安全标准规定, 且室内天线口的最大发射功率应小于20d B m /载频㊂ 3. 0. 14 室内覆盖系统中的电磁兼容设计,应符合‘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G B 19286 和‘ 公共建筑电磁兼容设计规范“ (D G /T J 08-1104的规定㊂ 3. 0. 15 室内覆盖系统使用的设备㊁设施及安装, 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㊂ 64 建筑与机电工程4. 1 机房设计要求4. 1. 1 室内覆盖系统的专用机房(以下简称:专用机房 , 应按集约化要求设计, 机房面积应按覆盖区域面积和接入系统数量㊁话务量需求设计; 并应符合低碳经济㊁节能减排的要求㊂4. 1. 2 单栋建筑面积在30000m 2以下的,应设置室内覆盖专用主机房; 建筑面积在30000m 2以上的,应在设置一个主机房的基础上, 根据各室内覆盖接入的需求设置若干个远端机房, 宜每增加25000m 2增设一个远端机房㊂4. 1. 3 专用机房宜设在室内覆盖区域中心,机房至天线的距离不应超过200m , 超过200m 时,宜采用光纤拉远覆盖方式或增设远端机房㊂ 4. 1. 4 专用机房面积各类专用机房面积不宜小于表4. 1. 4的规定㊂表4. 1. 4 专用机房面积机房类型面积(m 2 建议尺寸(m×m 备注专用主机房244× 6单栋建筑物30000m 2以下284× 7单栋建筑物30000m 2以上远端机房153× 5单栋建筑物超过30000m 2每增加25000m 2增设一处,或根据建筑群布局增设4. 1. 5 建筑的垂直管井(弱电间应预留室内覆盖系统安装位置; 与其它弱电系统合用时应符合‘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 B /7T 50314 的规定㊂ 4. 1. 6 专用机房不应贴邻高强度的电磁干扰源㊂4. 1. 7 专用机房宜靠近垂直上升管井㊂4. 1. 8 专用机房的单位面积载荷不应小于5. 88k N /m 2㊂ 4. 1. 9 专用机房应预留空调机的安装位置㊂4. 1. 10 建筑物室外应提供G P S 天线安装位置, G P S 天线安装位置宜选择在楼顶部开阔处, 安装位置要求120度倒锥空间范围无阻挡, 应与专用机房保持路由畅通㊂4. 1. 11 专用机房环境条件环境温度:5℃~ 30℃相对湿度:15%~80%4. 1. 14 专用机房防火设计应按‘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 B 50016 和相关规定㊂4. 1. 15 专用机房防雷系统的设计应符合‘通信局站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Y D /T 1429的规定㊂ 4. 1. 16 无关管线不应穿越专用机房㊂ 4. 2 电气设计要求4. 2. 1 专用机房供电宜按交流双回路供电,或按机房建筑最高等级专用交流供电回路供电㊂4. 2. 2 电源的电能质量应符合‘ 电能质量㊃公用电网谐波“ (G B/T 14549的规定㊂ 4. 2. 3 当设有用户变电所时, 供电系统接地保护应采用T N - S 制式㊂4. 2. 4 专用机房配电箱处应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G B 50343 的要求设浪涌电压保护装置㊂84. 2. 5 机房内配电箱供电容量不宜小于表4. 2. 5规定,并按营运商分设用电计量装置, 机房空调电源单独设置用电计量装置㊂表4. 2. 5 机房供电容量机房面积(m 2 容量(k W2425283015(远端机房 204. 2. 6 机房工作面水平平均照度不宜低于300l x, 垂直平均照度不宜低于50l x , 眩光指数U G R 不大于22㊂4. 2. 7 机房内应做等电位联结,设置等电位联结端子排, 当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时, 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㊂ 4. 3 管线设计要求4. 3. 1 穿越单体建筑物墙体的通信接入管道单个路由应预留不少于3孔, 合用地下室的群体建筑接入管道不应少于二个方向的接入路由, 每个路由不少于3孔㊂专用进户钢管应采用外径不小于Ф 89mm ㊁壁厚不小于5mm 的通信专用钢管,专用进户钢管宜与电信进户钢管合用进线间㊂4. 3. 2 室内覆盖系统通信线缆宜采用专用金属桥架或专用线槽(管敷设, 线缆中间不得有断线接点㊂敷设的线缆屏蔽层和金属加强件应良好接地㊂4. 3. 3 在屋面上架设拉线塔或抱杆天线位置附近应预留3孔穿越屋面的通信无缝钢管, 其外径应不小于Ф 40mm ㊁壁厚应不小于3mm , 管上部防雨弯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管径的10倍㊂ 4. 3. 4 室内覆盖系统各类传输线缆宜在线管或封闭式桥架内敷9设㊂系统电缆与电力电缆须保持安全间距, 若因条件限制需贴邻平行或交叉敷设时, 必须采用屏蔽隔离和保护措施㊂4. 3. 5 室内覆盖系统传输线路与电力和其他系统电缆交叉敷设时, 应采取正交敷设方式㊂4. 3. 6 当采用漏泄电缆作为室内覆盖系统天线,不得与无加强屏蔽隔离措施的其他系统电缆平行贴近敷设㊂4. 3. 7 室内覆盖系统传输线路与电力线缆的敷设间距不应小于表4. 3. 7的规定:表4. 3. 7 传输线路与电力线路敷设间距类别与系统传输线路相对位置最小净距(mm 380V 电力电缆<2k V A 与线路平行敷设130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70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0380V 电力电缆2k V A~5k V A 与线路平行敷设300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50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80380V 电力电缆>5k V A 与线路平行敷设600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300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504. 3. 8 室内信号覆盖系统的其他布线的设计,可按‘ 公共建筑通信配套设施设计规范“ (D G /T J 08-2047-2008中的要求执行㊂ 015 验收要求和测试方法5. 1 一般规定5. 1. 1 实施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的公共建筑,应分别进行测试和验收, 待全部运行系统(或分系统通过验收后, 组织综合验收, 必要时可进行质量评估测试㊂对公共部位应实行协同测试和验收㊂5. 1. 2 测试应包括:2G ㊁ 3G 的移动通信室内信号的覆盖率,分布系统的质量要求, 包含G S M 900㊁ G S M 1800㊁ C D MA 2000㊁ W C D -MA ㊁ T D - S C D MA 等; 必要时可对G P R S ㊁ E D G E ㊁ H S D P A ㊁ L T E ㊁W L A N ㊁数字集群㊁手机电视网络实现测试㊂ 5. 1. 3 公共建筑物的中心㊁隧道中心等场所应进行移动通信信号分布测试和质量评估测试, 可使用连接G P S 实现室外D T 路测或C Q T 测试㊂5. 1. 4 室内覆盖系统各频段信号从输入端口到发射天线端的实际损耗应符合室内覆盖各系统工作要求㊂5. 1. 5 室内覆盖系统各端口间的隔离度,应符合室内覆盖系统工作要求, 同时应符合‘ 移动通信天线通用技术规范“ (G B /T 9410 的规定㊂ 5. 1. 6 室内覆盖系统的互调指标,三阶互调干扰不应大于-120d B c , 系统的电压驻波比不应大于1. 5㊂5. 1. 7 室内覆盖系统上行噪声/杂散值应低于相应无线通信系统的热噪声电平7d B ㊂ 115. 2 测试方法5. 2. 1 电压驻波比测试:1 选定测试点㊂测试点的选择应按室内覆盖系统设计要求(包括垂直和水平部分关键节点 , 可设置在基站信号输入端口(带通滤波器前㊁后㊁多路合路器输出口㊁垂直分路器和水平分路器端口㊂测试点数应大于分支总数的30%㊂ 2 测试仪表的扫频范围应设置在室内覆盖系统工作频段㊂ 3 操作前, 先拆下各测试点室内覆盖系统电缆, 接入驻波比测试仪和连接电缆后进行测试㊂4 记录驻波比测量值㊂如出现大于指标的情况, 应进行数据储存, 记录相应测试点㊁频点和驻波比值㊂ 5. 2. 2 损耗测试:1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合路器相应信号源端口, 设置信号发生器输出C W 信号和初始功率, 频率分别设置为各系统发射频段的高㊁中㊁低频点㊂2根据设计方案, 选取最小㊁最大损耗线路㊂ 3开启信号源, 在天线端口使用频谱仪测量天线端口功率㊂ 4 连续测试5次, 记录频谱仪读数, 计算测试平均值㊂ 5 根据初始功率和测试平均值, 计算测试线路相应系统发射频段的实际损耗值, 损耗值应不超过系统最大允许消耗㊂5. 2. 3 端口隔离度测试:1 测试室内覆盖系统合路器某一接入制式端口至另一接21入制式端口在相应频段内的隔离度, 将网络分析仪或其他测试仪连接到相应的两个端口(其它端口接匹配负载㊂ 2测量并计算端口隔离度, 隔离度应符合设计指标值(80d B ~100d B ㊂ 3 变换网络分析仪的连接, 逐一测试其他端口间的隔离度㊂5. 2. 4 互调指标测试:1 先分析各信号的互调产物落入室内覆盖系统接收频带内的状态㊂2设置基站发射相应载频㊂若基站无此功能, 宜采用信号源代替㊂ 3用频谱仪在相应接收端口测量互调产物㊂ 5. 2. 5 噪声㊁杂散测试: 1 关闭被测室内覆盖系统其他信号源, 将测试仪接入被测系统的上行端口, 测试噪声电平㊂2 测试㊁比较其它系统设备正常工作和在全部关闭情况下, 被测室内覆盖系统接收频段内的噪声电平㊂5. 3 性能验收5. 3. 1 室内覆盖系统实施多网合一,覆盖区内的性能验收应包含各系统间和分系统网络干扰㊁容量㊁功率匹配等㊂5. 3. 2 室内覆盖系统工作频率应符合3. 0. 6规定进行验收㊂ 3G 系统可通过链路计算确定各系统的实际工作频率; 对W L A N ,T D - S C D MA 系统, W C D MA 系统和C D MA 2000系统如采用与各系统相同位置合路时, 应对无线访问节点㊁接入点(无线A P 各点31进行检测㊂5. 3. 3 室内覆盖系统覆盖区内的可接通率㊁网络可接入率㊁区内掉话率, 可根据各使用标准进行验收, 并应符合3. 0. 10; 3.0. 11; 3. 0. 12规定进行验收㊂5. 3. 4 室内覆盖系统覆盖区最大辐射场强应符合3. 0. 14规定进行验收㊂ 5. 3. 5 对3G 室内覆盖系统覆盖区与室外之间的切换,在符合3G 信号要求时, 应保证2G 覆盖质量不下降㊂41引用标准名录㊃‘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 (2006 T h eP e o p l e ' s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R e gu l a t i o n so nt h e R a d i o F r e q u e n c y Al l o c a t i o n (2006 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电信服务规范“ T h eP e o p l e ' s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M i n i s t r y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n o r m s f o r t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s e r v i c e s ㊃‘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G B 9175 (H y g i e n i c s t a n d a r df o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l e c t r o m a gn e t i c w a v e s (G B 9175 ㊃‘ 电能质量㊃公用电网谐波“ (G B /T 14549 (Q u a l i t y o f e l e c t r i c e n e r g y s u p p l y h a r m o n i c s i n p u b l i c s u p - p l y ne t w o r k (G B /T 14549-1993 ㊃‘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G B 19286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R e q u i r e m e n ta n d m e a s u r e - m e n t m e t h o d sf o r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E q u i p m e n t (G B 19286 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 B 50057(D e s i g n c o d e f o r p r o t e c t i o no f S t r u c t u r e s a g a i n s t l i g h t n i n g(G B 50057 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 B 50343(T e c h n i c a l c o d e f o r p r o t e c t i o na g a i n s t l i g h t n i n g o fb u i l d i n ge l e c t r o n i c i n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 (G B 50343 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 B 50311-2007 51(C o d e f o r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s i g no f g e n e r i cc a b l i n g s ys t e mf o r b u i l d i n g a n d c a m p u s (G B 50311-2007 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 B 50312-2007(C o d e f o r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s i g no f g e n e r i cc a b l i n g s ys t e mf o r b u i l d i n g a n d c a m p u s (G B 50312-2007 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 B /T 50314 (S t a n d a r d f o r d e s i g n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 b u i l d i n g(G B /T 50314 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 G J /T 16-2008 (C o d e f o rE l e c t r i c a lD e s i g no fC i v i lB u i l d i n gs (J G J /T 16-2008㊃‘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Y D 5007-2003 (D e s i g n c o d e f o rc o mm u n i c a t i o nc o n d u i ta n d p a s s a g ee n g i - n e e r i n g(Y D 5007-2003 ㊃‘ 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验收规范“ (Y D /T 5160-2007 (A c c e p t a n c e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o nI n d o o rC o v e r a g eS y s t e m I n -s t a l l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 f o r W i r e l e s s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Y D /T 5160-2007 ㊃‘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Y D 5068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o n L i g h t n i n g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E a r t h l i n g D e -s i g n f o rM o b i l eC o mm u n i c a t i o nB a s eS t a t i o n s (Y D 5068 ㊃‘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Y D 5098-2005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s i g n f o rL i g h t n i n g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E a r t h i n g D e s i g nf o r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B u r e a u s (S t a - t i o n s (Y D 5098-2005㊃‘ 公共建筑电磁兼容设计规范“ (D G /T J 08-1104 61(T h e c o d e o f e l e c t r o n m a g n e t i c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d e s i g n f o r p u b - l i c b u i l d i n gs (D G /T J 08-1104-2005 ㊃‘ 公共建筑通信配套设施设计规范“ (D G /T J 08-2047-2008 (S t a n d a r df o rd e s i g n i n g t h et e l e c o m e q u i p m e n t sa si n f r a - s t r u c t u r e sw i t h i n t h e p u b l i c b u i l d i n gs (D G /T J 08-2047-2008 71本规范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很严格, 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 ; 反面词采用严禁”㊂ 2 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 ; 反面词采用不应” 或不得”㊂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 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 或可” ; 反面词采用不宜”㊂表示有选择,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 采用可”㊂ 2 本规范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㊁规范执行时, 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 或应按执行”㊂ 81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规范D G /T J 08-1105-2010条文说明2010 上海C o n t e n t s1 G e n e r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1 …………………………………………2 T e r m s(2 ………………………………………………………3 S y s t e md e s i g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3 ………………………………4 B u i l d i n g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8 ……………………… 4. 1 T h e e n g i n e r o o md e s i g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8 …………… 4. 2 T h e e l e c t r i c i t y d e s i g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8 ……………… 4. 3 T h e p i p e l i n e d e s i g n r e qu i r e m e n t s (9 …………………5 A c c e p t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a n d t e s t i n g me t h o d s (10 ………… 5.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10 ……………………………… 5. 2 M e t h o d s o f t e s t(10 ……………………………………1. 0. 1 室内基站建设,节约综合成本包含:合理的机房使用面积, 集中供电, 节能照明和高效低能耗的采暖通风等节能措施㊂1. 0. 2 本规范未对室内覆盖系统的各分系统作具体规定,各分系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符合现有移动通信的接入要求㊂1. 0. 4 3G 电磁兼容㊁电磁辐射标准与测试方法应涵盖T D - S C D - MA ㊁ WC D MA ㊁ C D MA 2000等3G 系统,宜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进网检测依据㊂电磁兼容㊁电磁辐射标准与测试方法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规定要求, 可作为基站类设备的环评测试依据㊂在3G 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及基站㊁手机㊁终端等各方面应作为环境评测的内容㊂12. 0. 1 本规范所用术语,主要引自国家规范与标准㊂国家规范与标准无明文规定的术语, 引自国际和国内通用术语㊂2. 0. 8 电压驻波比v o l t a g e s t a n d i n g w a v e r a t i o (V S WR 1 衡量部件间匹配程度㊂ 2 驻波比为1时, 表示阻抗完全匹配, 达到最大功率传输㊂ 3 驻波比(S WR S 值的计算公式如下:S =1+|Г |1-|Г |=|V |m a x |V |m i n 2. 0. 16 最小耦合损耗M C L 用公式表示为:自由空间损耗+天线到基站接收机的天馈系统损耗㊂23 系统设计要求3. 0. 1 室内覆盖系统集约化设计, 信号全覆盖, 应在一个区域或同一建筑物内合用专用机房建筑㊁共用机电工程配套设施㊁减少重复建设, 符合现有公用移动通信接入需求; 各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协同解决系统多网合一实施中的关键问题㊂3. 0. 2 室内外覆盖系统的边缘信号切换, 应按兼容原则, 宜按如下要求实施:系统间干扰:改扩建工程在原系统增加3G 室内覆盖系统时应按各系统间的干扰㊁容量㊁功率匹配等综合因素设计, 各移动通信运营商必须在设计中提出抑制方法, 保证多系统正常工作, 互不干扰, 确保其他系统的正常工作㊂ 3. 0. 31实施系统合路; 改扩建工程在原系统增加新的信号源, 原有室内覆盖系统是无源方式, 且工作频段涵盖了800MH z ~2500MH z, 可不改动㊂增加系统时可对信号源部分采用双频或多频合路器对信号合路/分路后(对上行是合路, 对下行是分路接入室内分布系统㊂对于大型建筑物, 信号在传输和分配过程中, 信号强度低到一定程度可增加干线放大器对其放大, 可用合路器把信号合路/分路, 通过各系统干线放大器放大后, 再通过双频或多频合路器进行合路㊂3. 0. 32系统间干扰和覆盖指标满足各运营商的使用要求; 功率匹配:多系统共用分布系统的功率匹配, 各移3动通信运营商应在设计中进行综合考虑㊂覆盖与容量:共用室内分布系统应满足各系统的覆盖容量要求㊂ 3G 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宜采用多天线㊁小功率” 方式, 减少室内天线输出电平, 控制信号泄漏电平㊂采用合路器隔离度㊁增加滤波器㊁空间隔离等方法满足杂散隔离度需求㊂ 3G 室内覆盖设计多制式系统合一时, 应对不同系统的设备输出功率, 不同频段信号在馈线中的传输损耗, 不同频段无线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损耗等综合设计㊂3. 0. 4 部分室内覆盖系统频率范围参考表:系统名称频率范围(MH z 电信C D MA 系统*825~835; 870~880移动G S M 系统885~909; 930~954联通G S M 系统909~915; 954~960移动G S M 1800系统1710~1735; 1805~1830联通G S M 1800系统1735~1755; 1830~1850电信P H S 系统1900~1915; W L A N 系统2400~2483. 5; 移动T D - S C D MA 1880~1900; 2010~2025电信C D MA 20001920~1935; 2110~2125联通W C D MA1940~1960; 2130~2150注:*电信C D MA 系统825~835; 870~880包含电信C D MAE v D o㊂ 3. 0. 5 技术合理:即室内室外站点规划的统一, 在建设室内覆盖时, 要考虑室外信号的影响, 同时需考虑对室外干扰水平的提升㊂ 4对于不同的区域及建筑物, 应在设计㊁建设阶段进行差异性调整㊂经济节约:对各类建筑进行室内覆盖, 应优选覆盖方案及设计, 达到性价比最大化㊂3. 0. 6 室内覆盖系统由信号源和信号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 包括合路系统和附属系统等分系统㊂室内覆盖可按不同建筑结构的建筑物和各分系统的要求, 优化选用和配置信号源㊁合路系统㊁天馈系统和附属系统等分系统㊂3. 0. 7 有特殊需要时, 下限可支持至350MH z , 是目前350MH z 低端频率应用于公安系统等对讲机和其他通信的设施, 室内覆盖系统应予支持350MH z 低端频率㊂ 3. 0. 8 需要时可支持W L A N ㊁数字集群㊁手机电视等系统接入要求, 是三网融合技术要求㊂ 3. 0. 9 室内覆盖系统天线的设置,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并宜按以下要求设计:1多天线小功率设计:可对室内特殊环境(包括隔墙损耗㊁减少信号外泄㊁降低室外信号等对室内的影响因素可按各系统的要求实行综合设计㊂2 符合各接入系统最小耦合损耗(M C L值, 最小耦合损耗(M C L设计: M C L (M i n i m u m C o u p l i n g Lo s s , 最小耦合损耗定义了基站和手机的发射部分㊁接收部分之间最小的耦合损耗㊂。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分析报告2010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分析报告2010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分析报告2010年6月目录一、行业管理 (5)1、行业主管部门 (5)2、行业政策 (5)二、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7)1、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持续增长 (7)2、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全球GDP的增长速度 (8)3、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 (8)4、全球固定电话用户数量下降,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长 (9)5、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潜力大 (11)三、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12)1、中国通信业持续增长 (12)2、中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 (13)3、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量下降,移动用户数量持续增长 (13)4、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5)四、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上下游行业状况分析 (17)1、本行业的上下游关系 (17)2、上游行业简述及其对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的影响 (17)(1)铝材行业 (18)(2)银材行业 (19)(3)金属铜行业 (19)(4)电子元器件行业 (20)(5)上游行业对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的影响 (20)3、本行业的下游行业通信主设备行业 (21)(1)全球通信主设备商的市场份额 (21)(2)通信主设备商的净利润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22)(3)全球通信主设备商的合并与破产 (23)4、通信主设备商:华为与爱立信 (23)(1)华为稳健成长 (23)(2)爱立信位列世界第一 (25)5、通信主设备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 (26)五、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分析 (26)1、行业特点 (26)(1)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 (26)(2)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 (27)(3)产品定制化程度高 (27)(4)客户集中度较高 (27)2、行业进入壁垒 (28)(1)通信主设备商的认证壁垒 (28)(2)技术壁垒 (28)(3)资金壁垒 (29)3、影响中国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9)(1)国家政策支持 (29)(2)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向中国的转移 (29)(3)技术进步 (30)(4)中国3G建设是中国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厂商的重要机遇 (31)4、影响中国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2)(1)通信主设备商的集中度较高 (32)(2)技术进步 (33)5、行业发展趋势 (33)六、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行业市场份额及主要企业 (34)1、行业主要企业 (34)(1)Powerwave (34)(2)Andrew (35)(3)武汉凡谷 (35)(4)摩比天线 (36)(5)国人通信 (36)(6)其他公司 (37)2、射频器件的市场容量 (38)(1)全球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市场规模 (38)(2)2009年全球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市场份额 (38)3、行业竞争格局的特征与展望 (39)(1)行业内中国公司持续增长,国外公司营业收入下滑 (39)(2)国内企业的盈利情况好于国外企业 (40)一、行业管理1、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本行业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移动通信基础A卷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移动通信基础A卷

移动通信基础(A)适用班级:电子071-072,zsb09注意事项:1.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2.考试时间共10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无绳电话是以为依托的通信方式,我国使用的标准是。

2. 在GSM系统中,每帧包含个时隙,时隙宽度为ms,包含bit。

3.移动通信中主要的抗衰落技术有:,,。

4.在调制方式选择中GSM选用5. GSM系统中,分组模式称为:。

二、单项选择(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只能()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A连续B同时C间断D交替2.时分多址是利用不同的()来实现多址方式。

A码序列B时隙C频率间隔D空间间隔3.移动通信网小区制中,小区和其他小区可重复使用频率,称为()A 频率重复B频率复用C频率覆盖D频率范围4. GSM一个业务复帧包含多少个TDMA帧()A26 B51 C2048 D27156485.BSC是下面哪个的英文缩写()A 电话交换局B基站控制器C移动台D移动交换中心6.我国规定大容量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共用方式是()A循环不定位B循环定位C专用呼叫信道方式D循环分散定位7.话务量的单位是()A ErlB MHzC IrlD Iul8.GSM系统在25MHz的带宽内物理信道总数为()A 124 B125 C 992 D 10009.GSM系统中注册每个用户的入网信息的实体为()A AUCB VLRC EIRD HLR10.某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小区辐射半径为8 km, 根据同频干扰抑制的要求,同信道小区之间的距离应大于40 km, 该网的区群内有()个小区A .6 B.7 C.8 D.9三、不定项选择(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1.移动通信的主干网络指的是基于()的网络。

A 图像B话音 C 数据 D 多媒体2.信道(频率)配置的方式有()。

A.分区分组配置法B. 等频距配置法C.顶点激励D. 小区分裂3.为了计算移动信道场强中值,将地形分为()A.中等起伏地B.开阔地C.市区D.不规则地形4.移动通信中,造成信号严重衰落的原因有()A.信号传输距离远B.信号的传播受地形和地物的影响C.多径效应D.移动中产生多普勒频移5.将现有的GSM网改造为能提供GPRS业务的网络需要增加()A.GMSCB.GGSNC.SCCPD.SGSN四、判断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GSM系统每个载频上包含8个时隙。

移动通信第10章移动通信的展望

移动通信第10章移动通信的展望
可变衰减
可变相移
d
a
a
W
Σ
图10-5 自适应 波束形成示意图
图10-5是一种基于信号到达方向的(DOA)自 适应波束形成示意图,其中天线阵列由N个 空间分布的天线阵元组成,阵元排列可以是 直线型、环型或平面型, 阵元之间的距离一 般为信号波长λ的一半,即λ/2; W是复加 权因子。自适应阵列需要判别所有信号的到 达方向,然后根据信号的到达方向,计算和 选择合适的复加权因子,将方向图的主瓣指 向所需信号,而把凹陷对准干扰信号,从而 提高有用信号的信干比。这种方法在阵元数 多于用户数,且不存在多径传播时比较有效。
第三代(3G)移动通信:以CDMA为主要 技术,向用户提供2Mb/s到10Mb/s的 多媒体业务。
超(后)三代(B3G)或第四代(4G)移动通信 的研究和开发:采用OFDM和多天线等 新技术,将向用户提供100Mb/s甚至 1Gb/s的数据速率。
10.1 个 人通信
个人通信的概念-5W
无论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候 (Whenever)和任何地点(Wherever)都能 和另一个人(Whomever)进行任何方式 (Whatever)的通信。人们把这种向往中的 通信称为“个人通信”,而把实现个人通 信的网络称为个人通信网(PCN)。
实现可变速率调制的方法:
可变速率正交振幅调制(VR-QAM):QAM 是一种振幅和相位联合键控技术。电平数 越多,每码元携带的信息比特数就越多。
图10-2 星型 QAM的 星座图
星 型 Q8 A M
星 型 1Q6 A M
星 型 3Q2 A M
星 型 6Q4 A M
可变扩频增益码分多址(VSG-CDMA):动态改变扩频增益和发 射功率以实现不同业务速率的传输。 在传输高速业务时降低扩 频增益,为保证传输质量, 可相应提高其发射功率;在传输低 速业务时增大扩频增益,在保证业务质量的条件下,可适当降低 其发射功率,以减少多址干扰。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通信机楼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工信部电管[2010]54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通信机楼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工信部电管[2010]54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通信机楼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通信机楼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工信部电管[2010]5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现将《通信机楼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灾事故受理电话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应将火灾事故报告受理电话通知辖区内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六日通信机楼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通信行业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预防火灾事故,减少火灾危害,保证通信业安全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简称电信监管部门)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消防安全工作和火灾事故的预防、报告、处理等活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为防止和减少涉及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而采取的安全生产措施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各级机构是通信机楼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遵守本办法和有关消防法规、行业标准,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消防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消防安全条件,确保通信生产安全。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通信机楼是指安装国际出入口局、国内长途局、汇接局、端局、模块局、TMSC (汇接移动交换中心)、MSC(移动交换中心)、BSC(基站控制器)、RNC(无线网络控制器)、网间关口局的交换、传输、信令设备,以及互联网骨干网、城域网的路由设备、域名解析设备,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设备等通信设施的建筑物。

TD-LTE无线网络勘察作业指导书

TD-LTE无线网络勘察作业指导书

TD-LTE无线网络(eNode B)勘察作业指导书项目名称文档编号版本号V1.0.0作者史跃文版权所有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本资料及其包含的所有内容为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大唐移动)所有,受中国法律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法律的保护。

未经大唐移动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散布、改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资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违者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文档更新记录日期更新人版本备注2010-04-27 史跃文V1.0.0 创建文档目录1引言 (1)1.1编写目的 (1)1.2预期读者和阅读建议 (1)1.3文档约定 (1)1.4参考资料 (1)2概述 (1)3勘察规范 (2)3.1勘察人员要求 (2)3.2勘察准备事项 (2)3.3勘察注意事项 (2)3.4测量要求 (3)4勘察内容 (3)4.1勘察设计总流程 (3)4.2初勘 (4)4.3复勘 (6)5初勘要求及注意事项 (9)5.1规划数据获取要求 (9)5.2环境勘察注意事项 (9)5.3站址选择注意事项 (10)5.4特殊场景选站注意事项 (10)6复勘要求及注意事项 (11)6.1机房室内勘察要求及注意事项 (11)6.2天面室外勘察 (12)7勘察资料整理要求及注意事项 (17)7.1单站文件夹介绍、内容及模板 (17)7.2基站基础数据表的整理注意事项 (17)8CAD图纸的绘制 (18)8.1TD系统网络设计CAD绘图规范 (18)8.2图纸内容 (18)8.3图纸信息管理 (20)8.4图纸实例 (20)8.5图纸管理与传递 (20)9辅材作业精度要求 (20)9.1总体要求 (20)9.2室外宏基站作业误差的标定 (21)9.3室内分布作业误差的标定 (22)10附录 (24)10.1附录一大唐移动基站现场勘察记录表 (24)10.2附录二TD-LTE工程现场勘察报告 (24)10.3附录三基站规划勘察设计信息表 (24)10.4附录四TD-LTE规划室外站点基本信息 (24)10.5附录五XX基站硬件配置清单 (24)10.6附录六图纸实例 (24)1 引言1.1 编写目的《TD-LTE无线网络勘测作业指导书》是TD-LTE系统无线网络勘察作业的规范性文档,是针对大唐TD-LTE eNode B产品新建、扩容、改造工程进行现场勘测时的操作指导文件。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作者:周云鹏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年第09期摘要: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技术已经在开始应用。

4G 采用OFDM正交频率多重分割等先进技术,必将成为新一代行动通讯的主流技术。

关键词:4G 定义特点关键技术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916(2010)09-0045-021 前言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代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模拟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

第二代(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可以提供更宽的频带,不仅传输话音,还能传输高速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

今日,3G通讯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已进入商业用途。

然而到目前为主,在应用上也发现3G通信的许多缺点,例如缺乏全球统一的标准。

3G所採用的语音交换架构仍承袭了2G的"电路交换模式"(Circuit Switch Mode),而非採用纯IP方式,也因此容易受到多用户的干扰,导致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因此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研究势在必行。

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及特点2.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称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对全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服务,将首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

它包括广带无线固定接入、广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基于地面和卫星系统),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

其广带无线局域网(WLAN)能与B-ISDN和ATM兼容,实现广带多媒体通信,形成综合广带通信网(IBCN),他还能提供信息之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

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2010年修正)

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2010年修正)

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2010年修正)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20•【字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施行日期】2001.08.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通信业正文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2001年7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04号发布根据2010年12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12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的管理,维护移动通信用户、业务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保障公用移动通信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本办法所称的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以下简称基站),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本办法所称的移动通信经营者(以下简称经营者),是指依法获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获准在本市建设移动通信网络,并向社会公众提供移动网络电话、数据业务和其他增值电信业务的单位。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基站设置的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部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本市无线电管理工作,其所属的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无线电管理局)具体负责本市基站设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通信、规划、环保、物价、房屋、土地、公安、市容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本市基站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发展规划)市无线电管理局应当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本市通信行业的发展需要和资源共享、合理布局的原则,编制本市基站的专业发展规划,报市规划部门综合平衡、批准后实施。

移动通信第四章现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下

移动通信第四章现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下

2010年12月27日
Mobile Communication
25
4.5.3.3 单信道跳频调制原理框图
2010年12月27日
Mobile Communication
26
4.5.3.4 单信道跳频解调原理框图
2010年12月27日
Mobile Communication
27
4.5.3.5 跳频调制系统抗干扰原理
8
4.4.3.1 分集合并技术
合并信号的表达式信号 信号合并准则 l =1 最大信噪比准则 眼图最大张开度准则 误字率最小准则 信号1 分类: 选择性合并 (Selective Combining) 等增益合并 (Equal-Gain Combining) 最大比合并 (maximal Ratio Combining)
d/f /t/p
2010年12月27日
Mobile Communication
3
4.4.2.1 时间分集技术
信号强度
多径的每一径时延不 同,进行多径分离合 并---RAKE接收机
时间
t0
t1t2 t3...
信号强度
重发时间大于信道的 相关时间 --- ARQ 技术 用信道相关时间设计 交织编码的深度。
包络检波
x2 ( t )
包络检波
• • •
合并
x L( t )
匹配滤波 (SL(t))
包络检波
2010年12月27日
Mobile Communication
12
4.4.5 交织编码技术(隐分集) 目的:把一个较长的突发差错离散成随随机差 错,再利用纠正随机差错的编码技术消除随机误 差 原因:深度衰落,较长时间人为干扰,大自然突 发噪声 写出 交织器结构: 交织深度 交织深度越大, 抗突发差错能力越强

移动通信工程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移动通信工程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通信线路、管道施工应配置配足如下安全标志: (1)、红旗、绿旗、红灯、串红旗或彩旗 (2)、围栏 (3)、锥形路障 (4)、警示灯或警告灯 (5)、告示牌、警告牌等。
1、施工中必须设立信号标 志,白天用红旗,晚上 用红灯,以便引起行人 和各种车辆的注意,并 应设专人看守。必要时 应设围栏,并请交通民 警协助,以保证安全。
( 1 )经常检查脚扣是否完好,勿使用过于 滑钝和锋利的脚扣;脚扣带必须坚韧耐用,脚
扣登板与钩处必须铆死或焊接良好; ( 2 )脚扣的大小要适合电杆的粗细,切勿
因不适合用而把脚扣扩大和窝小,以防折断; ( 3 )水泥杆脚扣上的胶管和胶垫根,应保
持完整,破裂露出胶里线时应及时更换。
脚扣检查与注意
3、脚扣、保安带的可靠性试验
. 施工人员能做好 安全措施,如安 全帽、工作服、 手套,各种设备 等;
. 井内作业上面有 人看管
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佩戴 安全帽、穿工作服
施工人员无安全文明施工 意识。无安全帽、工作服
施工人员上杆操作 未配戴安全帽
施工人员上杆操作 已配戴安全帽
左图:高空作业无安全保护措施,存在安全隐患
右图:高空作业符合安全规范要求
地段,还应采取防水措施,在人孔周围用沙袋筑起防水 墙,或用人孔井口口罩罩住,防止雨水流入人孔。 10. 上、下人孔时必须使用梯子,放置牢固,不准把梯子塔 在孔内线缆上,严禁作业人员蹬踏线缆或线缆托架。
左图:闹市区施工未做警示标志及戴安全帽
右图:已做警示标志
u 规范要求以下地方需设警示标志:
u 1)、街道拐角或公路转弯处; 2)、有碍行人或车辆通行处; 3)、跨越马路 架线需要车辆暂时停止时; 4)、行人和车辆有可能陷入地沟、杆坑、拉线洞 的处所; 5)、架空光缆接头处; 6)、已经揭开的人孔处。

数字通信原理试卷汇总

数字通信原理试卷汇总

中南大学考试试卷2010 ~2011 学年上学期 现代通信原理 课程 时间110分钟64学时, 学分,闭卷,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70 %一、判断题(本题10分,每小题1分) 1、考虑一路相同话音质量的电话,传输数字电话所需要的带宽比模拟电话要少。

( × )2,2psk 系统,如果发送‘1’的比例超过50%,则最佳门限值要小于0( × )错 3,如果带宽趋于无穷大,则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也会趋于无穷大 ( × ) 4,移动G3的技术标准为CDMA2000。

( √ )错 5,存在(7,3)循环码。

( √ ) 6,M 序列的特征多项式应该是本原多项式。

( √ )错 7,循环码的最小码距等于所有许用码组中的最小码重。

( √ ) 8,2DPSK 的优点在于误码率比2PSK 小。

( √ )错 9,MSK 即多进制振幅键控。

( √ )错 10,一路PCM 语音信号需要的的传码率为64k 波特。

( √ )二 选择题(本题10分,每小题2分)1,一个均值为零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为( D )过程。

A ,瑞利 B ,广义瑞利 C ,窄带 D 平稳高斯 2、PCM 一个帧的持续时间是( A )A ,125μsB ,250μsC ,500μsD ,1000μs 3、以下三个选项中,信息量最大的为( C ) A ,3比特 B , 2奈特 C ,1哈特莱4,已知x 7+1=(x+1)(x 3+x 2+1)(x 3+x+1),则以下四个码组中哪一个不可能是(7,3)循环码的许用码组(B )A ,0000000B ,1111111C ,0101110D ,01001115,考虑基带传输系统的系统函数为)100()100()(πωεπωεω+--=H ,则无码间干扰的最大传输速率为( B )B 。

A , 50B ,100C ,150D ,200 三、填空题(本题20分,每小题2分)1,有八进制信号,码元宽度为0.1ms ,则其独立等概时的传信率为: 4103⨯ bps 。

移动通信试题库有答案

移动通信试题库有答案

移动通信试题库第一章1.移动通信系统中,15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________, 45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________,900MHz 的收发频率间隔为________ 。

(5.7MHz, 10MHz, 45MHz )2.移动通信按用户的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的方法可分为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三种工作方式。

(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双工制)3.(多选) 常用的多址技术有哪几种:_________( ABCD )A. 频分多址(FDMA)B.时分多址(TDMA)C.码分多址(CDMA)D.空分多址(SDMA)4. 移动通信主要使用VHF 和UHF 频段的主要原因有哪三点?答:1)VHF/UHF 频段较适合移动通信。

2)天线较短,便于携带和移动。

3)抗干扰能力强。

5.信道编码和信源编码的主要差别是什么?答:信道编码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在无线链路的数据传输中引入冗余来改进信道的质量。

信道编码是为了对抗信道中的噪音和衰减,通过增加冗余,如校验码等,来提高抗干扰能力以及纠错能力。

相对地,信源编码的目标就是使信源减少冗余,更加有效、经济地传输,最常见的应用形式就是压缩。

第二章1.在实际应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技术来增大蜂窝系统容量。

(小区分裂,频段扩展,多信道复用)2. 什么是近端对远端的干扰?如何克服?答:当基站同时接收从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 (距离)到达基站的功率明显要大于距离基站远的移动台A(距离,<<)的到达功率,2d 1d 2d 1d 若二者功率相近,则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 就会造成对接收距离距基站远的移动台A 的有用信号的干扰或抑制,甚至将移动台A 的有用信号淹没。

这种现象称为近端对远端的干扰。

克服近端对远端的干扰的措施有两个:一是使两个移动台所用频道拉开必要的时间间隔;二是移动台端加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PC),使所有工作的移动台到达基站功率基本一致。

中国移动重大活动通信保障标准化作业规范

中国移动重大活动通信保障标准化作业规范

中国移动重大活动通信保障标准化作业规范应急通信保障作业规范V1.0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应急通信保障作业规范(version 1.0)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2010年4月1应急通信保障作业规范V1.0目录1 目的意义 ..................................................................... .............................................. 3 2 适用范围 ..................................................................... .............................................. 4 3 应急保障分类 ..................................................................... .. (5)3,1 以人数规模划分 ..................................................................... (5)3,2以地域特征划分 ..................................................................... . (6)3,3以保障活动的场景划分 ..................................................................... . (6)3,4以保障事件的性质划分 ..................................................................... . (6)3,5以保障级别划分 ..................................................................... . (7)3,6以准备时间划分 ..................................................................... ...................... 7 3 网络应急保障的三个阶段 ..................................................................... (8)3,1 总则 ..................................................................... .. (8)3,2 应急保障的流程 ..................................................................... (9)2应急通信保障作业规范V1.0前言本技术文档的目的是明确应急通信保障各项工作,确保应急通信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

2010级《移动通信技术》复习提纲

2010级《移动通信技术》复习提纲

2010级《移动通信技术》复习提纲第1章概论1. 什么叫移动通信?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通信就叫做移动通信。

2. 移动通信有哪些主要特点?1. 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 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4.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 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3.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5.移动通信包括哪些基本技术? 各项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调制技术: 把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的技术。

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或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二者结合),来总结和建立有普遍性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可以估算一些传播环境中的传播损耗和其它有关的传播参数多址方式:提高信道的容量。

抗干扰措施:除存在大量的环境噪声和干扰外,还存在大量电台产生的干扰,如邻道干扰、共道干扰和互调干扰等。

利用抗干扰技术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噪声。

组网技术:研究网络结构、网络接口、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第2章移动信道1. 什么是信道?根据信道特性参数随外界各种因数的影响而变化的快慢,信道由可分为哪两种类型,移动通信信道属于哪种类型?移动通信信道有哪些基本特征? 简述移动通信信道存在的3类损耗和4种效应。

信道是指以传输媒质为基础的信号通道。

信道可以分为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

移动信道属于随参信道特点:①带宽有限;②干扰和噪声影响大;③存在着多径衰落。

1)路径传播损耗:一般称为衰耗,是指电波在空间传播所产生的损耗,它反映出传播在宏观大范围(千米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的变化趋势。

2)慢衰落损耗:它主要是指电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建筑物等的阻挡所产生的阴影效应而导致的损耗,它反映出在中等范围(数百波长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起伏变化的3)快衰落损耗:它是反映微观小范围(数十波长量级)的空间距离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平均值的变化趋势。

移动通信小论文

移动通信小论文

4G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论文题目4G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姓名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学号 2011115126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4G的相关概念和现实意义,分析了4G技术的运用现状;对4G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得出4G技术在不同地方的运用优势,同时也给出了存在的一些缺点;并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的支持介绍了4G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可以看出4G技术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4G通信技术;核心技术;应用前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的不断的提升,是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只有不断开放,不断的在我们原有的技术上改革,不断的尝试,这样我们才不会不断的进步。

就如4G 来看,作为一项新兴技术,CDMA、CDMA2000正迅速风靡全球并已占据18%的无线市场。

截止2012年,全球CDMA2000用户已超过2.56亿,遍布70个国家的156家运营已商经商用3G CDMA业务。

包含高通授权LICENSE的安可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在内全球有数十家OEM厂商推出EVDO移动智能终端。

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因此有理由期待这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另一方面,4G也因为其拥有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被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誉为机器之间当之无愧的“高速对话”。

是根据欧洲标准而确定的频率范围在900~1800MHz之间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频率为1800MHz的系统也被美国采纳。

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

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

GSM数字网也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

不过它能提供的数据传输率仅为9.6kbit/s,和用固定电话拨号上网的速度相当,而当时的internet几乎只提供纯文本的信息。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为发展公众陆地移动通信,在选择频率时,必须要考虑满足个人通信系统(PCS)的需要,1GHz以下仅剩小量离散频带,只有在1~3 GHz频段中,既有丰富频率资源又适合于微小区电波传播,适合发展个人通信系统(PCS)。

因此,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工作在2000 MHz频段上。

目前国际和国内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如下:1.ITU的频率规划国际电联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划分大致如下:1992年,世界行政无线电大会(WARC)划分给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的频率范围是1885~2025MHz和2110~2200 MHz,共230 MHz。

其中,1980~2010 MHz(地对空)和2170~2200 MHz(空对地),共60 MHz频率用于卫星移动业务(MSS)。

在世界无线电会议(WRC95)上,又确定了2005年以后的MSS划分范围是1980~2025 MHz和2160~2200 MHz。

2000年ITU代表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世界无线电会议(WRC)上,规定了3个新的全球频段,标志着建立全球无线系统新时代的到来。

这些频段是805~960 MHz,1710~1885 MHz和2500~2690 MHz。

1.欧洲的频率规划欧洲早在80年代中期即已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987年正式提出了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概念。

UMTS的目标是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业务速率达2Mbit/s。

UMTS面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为1900~2025 MHz和2110~2200 MHz。

陆地业务频段为1900~1980 MHz,2110~2170 MHz和2010~2025 MHz;卫星移动通信业务频段为1980~2010 MHz和2170~2200 MHz。

在陆地业务频段中,1900~1920 MHz为单向链路或者TDD技术,1920~1980 MHz 为FDD上行,2110~2170 MHz为FDD下行。

《移动通信》2010年总目录

《移动通信》2010年总目录
T — C D S DMA 络 安 全 机 制 探 讨 网 TD—L 网 络 的 引 入 策 略 研 究 TE
3 4 3 — 9 3 4 4 — 4 3 4 4 — 7 3 4 5 — 4
3 4 5 — 9 3— 6 4 4
基 带 资 源 共 享 解 决 方案
上 海 贝尔TD—L 发 展 历 程 TE
T L E 务 分 类及 应 用 D— T 业
C DMA 络 建 设 策 略 及 R 规 划 组 网研 究 网 F 提 升3 用 户 感 知 的 差 异 化 运 营 新 思 路 G
93 8 27 引4 他 侣
中国 电信CDMA 心 网 建 设 及 演 进 思 路 探 讨 核 C DMA L E 据 互 操 作 的 空 中接 口技 术 分析 /T 数
秒 通 信
中 国联 通 W C DMA网络 演 进 路 线 再 审 视 W CD MA与GS ( CS 0 M D 1 0)相 邻 频 段 8
7 1 2
移 动通 信 发展 回顾 与展 望
T — C D S DMA 为 占半 壁 江 山 、夺 三 分 天 下 而 奋 斗 要 移 动 通 信 面 临 “ 重 ” 考量 而 前 行 三
移 动 终 端 W L N 收机 最 小 输 入 电平 项 目分 析 A 接
7 69
∞ 诣 卯刚∞
T S D— CDMA网络 建设 与未 来演 进
T — C D S DMA 络 建 设 与 未 来 演 进 中的 网
焦点 问题 分析 3 4 4 — 2 T 网 络 建 设 与 未 来 演 进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解 决 方 法 3 4 2 D — 9 T — C D S DMA 络 优 化 关 键 问 题 及 解 决 研 究 网 3 4 3 — 4

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毛洋概亦浓羌壤颅鹃臃夸酣报弘唁仁汐捷钵卓原李赫枕乒目泉黎议旬郸杨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终端(MS)
移动终端就是“机”,它可完成话音编 码、信道编码、信息加密、信息的调制和解 调、信息发射和接收。
炉南组臣显几皇形邓棺芳燕套匣癸葛毁惊菜墟范纽席虑樟班泄杀筋锨半产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简介
2010年5月
运普乾将挛霹看漏肯绽奖语满奥异匹双监操醇规屏基葡歇永饭租其侈袋灌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讲 GSM的发展历史
1.1 GSM系统历史背景 1.2 GSM系统技术规范目录
晕夯与彪哭促仍埔垦砰缘疑醋蠢奶犯聂漓斯龋博忠镀础吨贺镣毋阮毒算祸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堵按稽力瑰法贼翰忽嫁岭兴桨旱鲜娱偿吻苑渍办柬钝桩腥遁逝访浦椰檀混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模拟系统的缺点
1. 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 2. 很难开展数据承载业务; 3. 频谱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需求; 4. 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窃听,易做“假机”。
疑醉瘩海凿绍谬间藩烂环斥移伊倔异难咒全柄淡贴握又函遮婿内浇颁镑圣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港陌揽诉生骸壤君那捣任军涩播叮菏滥帜沈褐不价退希码箱详凿涸呕很觅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2 GSM系统技术规范目录
07 MS的终端适配器 08 BS-MSC接口 09 网路互通 10 业务互通 11 设备和型号认可规范 12 操作和维护
3.6 基站与移动台 间的时间调整 3.7 话音编码 3.8 信道编码 3.9 交织技术 3.10 跳频技术 3.11 保密措施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趋势移动通信技术,顾名思义,是在移动环境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流的手段。

从最早的无线电通信,到如今的4G、5G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漫长而快速的发展历程。

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起步。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出现了。

它主要基于模拟信号传输,具有语音通信功能,但存在着通信质量差、容量有限、安全性不高等问题。

90年代初,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开始普及。

2G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提高了通信质量和安全性,并开始提供短信、低速数据等服务。

然而,2G的网络容量仍然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

进入21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逐渐成为主流。

3G的网络速度大大提高,可以满足用户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3G还引入了多媒体服务,如音频、视频、在线游戏等,极大地丰富了移动通信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于2010年代开始普及。

4G采用了更先进的无线技术,网络速度更快,数据传输速率大幅提升。

这使得高清视频、大型在线游戏等高带宽应用成为可能,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时代。

5G是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网络速度、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高的效率。

它支持更多设备同时连接,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5G的后续演进将进一步提高网络速度和可靠性。

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能够满足更高实时性、更大连接密度和更高数据速率的需求。

物联网是将物理世界的各种“事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通过智能设备与传感器收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最终实现智能化决策和控制的一种技术。

随着IoT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将需要支持更大规模、更多样化的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

目前,全球科研人员已经开始研究6G及未来的通信技术。

6G将具备更高的网络速度、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高的效率,支持更多设备同时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若光源采用窄谱线的半导体 激光器,而光纤的色散系数D=15ps/(kmnm)。当信号传输 速率分别为1Gb/s和10Gb/s时,试求允许的最大通信距离 各为多少? 2 2 8 D /( 2 c ) ( 1550nm ) 15 ps/(km nm) /( 2 3 10 m/s) 2 解: 15501550/(2 3) 109212 398
2
19
8.(1)解释什么是天线噪声温度;(2)两个放大器的 增益均为l0dB,噪声温度也都为200K。两个放大 器级联后,求其等效的噪声温度。 解:(1)天线噪声温度 (2)T1=200K A1=10dB,即放大倍数A1为10倍 T2=200K A2=10dB,即放大倍数A2为10倍
Te=T1+T2/A1=200+200/10=220K
20
9.(1)解释什么是载噪比;(2)假设卫星链路的传播损耗为 200dB,余量和其他损耗总计为3dB,地球站接收机的G/T值 为11dBK,卫星EIRP值为45dBW。计算地球站接收到的C/N值。 (假设带宽为36MHz) 解; (1)接收信号的载噪比(载波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C/N为 (不是dB表示) EIRP G R
10

经过大量的实际测量发现,尽管影响天线噪声温度的因素 很多,但其中天线的仰角和工作波长两项因素对噪声温度 影响为最大。 图中曲线测试条件: 晴朗天气
11

对流层中的降雨现象对电波产生损耗,这种损耗也会产生 噪声,降雨产生的噪声使得天线总的噪声温度提高。降雨 或云层产生的噪声对天线等效噪声温度的贡献Ts为 Ts=Tm(1-10-A/10)
1912818 1032 -1.912 10-26 s 2 / m 19.12ps2 / km
1 1 3269km 2 9 2 26 16B | 2 | 16 (10 ) 1.91210
1Gb/s
Lmax
10Gb/s
Lmax
1 1 32.69km 2 10 2 26 16B | 2 | 16 (10 ) 1.91210
天线接收下来的噪声可以分为两部分:

综合自然噪声。包括了大气中氧气和水蒸汽产生的噪声, 降雨引起的噪声、地面的辐射产生的噪声、雷电产生的噪 声、宇宙噪声、太阳噪声等等,天线的主瓣对应的就是这 种综合自然噪声。

地面人工噪声。主要包括汽车火花塞产生的噪声、电焊机 产生的噪声、输电线和日光灯产生的放电现象引起的噪声 等等,天线的旁瓣对应的则是地面的人工噪声。
24
14.对Ndium卫星系统用户链路进行预算(卫星轨道高度785km)。 (1)用户下行链路 频率1600MHz;载波带宽31.5kHz;发射天线增益23.1dBi;EIRP /载波为24.5dBW;衰落余量-15.7dB;接收天线增益1dBi;噪声 温度24dBK;转发器带宽45dBHz。试计算下列参数: 自由空间损耗,dB 接收载波功率,dBw 噪声功率,dBW C/N(热噪声),dB (2)用户上行链路 频率1600MHz;载波带宽50kHz;发射天线增益1dBi; EIRP为 5.9dBw;衰落余量-15.7dB;接收天线增益22.6dBi; 噪声温 度27dBK;转发器带宽47dBHz。试计算下列参数: 自由空间损耗,dB 接收载波功率,dBW 噪声功率,dBW C/N(热噪声),dB 25
2
9.考虑13 00nm光纤系统。光纤损耗为0.5dB/km,LED输出 功率为1.59mW,与光纤的耦合损耗16dB,连接与熔接损耗 6dB,接收灵敏度-30dBm,系统老化预留4dB。问允许光 纤传输距离多长?
解: 发射功率:
[Pin]=10lg1.59(dBm)=2.014(dBm)
设光纤传输距离最长为Lmax [Pin]-0.5Lmax-16-6-4=-30
5
第三章
6
补充1:天线等效噪声温度
卫星接收天线的等效噪声温度

反映了天线接收下来并传送给匹配负载的噪声功率的大小。

天线内部损耗产生的噪声功率:
一般均折算到馈线损耗产生的噪声里去。 对于卫星接收天线来说,其内部损耗通常很小,并且卫星 接收天线是直接与高频头连接在起的,因此在工程计算时, 可以忽略馈线系统(包括了天线本身产生的噪声)产生的噪声。
8
接收天线截获各种辐射源产生的辐射,在天线处则表现为天
线的等效噪声温度。在理论上,天线等效噪声温度的表达式为
式中,和代表着空间内不同的方向, G为天线在不同方向上的增益。 可见:天线的等效噪声温度与天线的方向图、天线的指向、工 作波长及天线的具体工作环境有关。
9
定量分析天线等效噪声温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工程上 通常采用实际测量的方法来确定天线的噪声温度。
以馈线与接收机的连接点作为参考点,计算等效噪声温度:
天线:Ta= 35/L=27.8K
馈线环境温度假设290K
馈线等效噪声:Tk=(LF-1)*290/LF=290*(1-1/LF)=59.66K
接收机内部等效噪声温度: Te=(NF-1)*290=149.06K
以馈线与接收机的连接点作为参考点的总噪声温度 T=27.8+59.66+149.06=236.52K
C/N LkTB
其中:C—接收信号的载波功率 N—接收机输入端的噪声功率 GR—接收天线增益 L—传播路径上的所有损耗,并包括接收机的馈线损耗 T--接收系统的等效噪声温度,包括了从天线进入接收 机的噪声的等效噪声温度T0和接收机内部噪声折算至其输入 端的等效噪声温度Te。
21
(2) kB=1.38*10-23*36*106=4.968*10-16W/K,
接收系统的噪声功率谱密度 n0=kT=1.38*10-23*236.52
即-204.86dBW.s (2)接收机的噪声功率: 36MHz即75.56dBHz kTB=-204.86+75.56= -129.3dBW
23
12.LNA增益为40dB,噪声温度120K。它与一个接收 机相联,接收机的噪声系数为l2dB,计算LNA输入 端的等效噪声温度(环境噪声温度290K)。 解:40dB即10000, 12dB即15.85 接收机等效噪声温度 (NF-1)*T0=(15.85-1)*290=4306.5K LNA输入端的等效噪声温度 Te=120+4306.5/10000=120.4K
噪声系数NF:
Si / kBT0 Te Si / Ni NF 1 So / N o ASi / AkB(T0 Te ) T0
于是, Te=(NF—1)T0 T0 为环境温度,一般为290K。
15
1.一颗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00km,试计算卫星 运行的轨道速度和周期(忽略其他天体的作用)。 解: Ps=1.659×10-4(Re +h)3/2
Re=6378km
运行周期
h=1000km
Ps=105.14 min
平均运行速度 2(Re+h)/Ps=440.7km/min=7.345km/s=
16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约为 28天,试问月球距离地球有多远? 解: Ps=1.659×10-4(Re +h)3/2
Ps=28*24*60=40320 min
第二章
1
8.EDFA的噪声指数为6dB,增益为100(倍),输入信号S/N为30dB, 信号功率为10μW。试计算EDFA的输出信号功率(dBm)和 S/N(dB)。 解:噪声系数Fn是接收机或有源器件的输入信噪比/输出信噪比, 噪声指数为其对数形式 Fn=10*log(输入信噪比/输出信噪比),为6dB 放大器增益:输出信号功率/输入信号功率=100,即为 20dB 输入信号功率: 10W即 -20dBm 输出信号功率:-20dBm+20dB=0dBm 输入噪声功率: -20dBm-30dB=-50dBm 输入噪声对应的输出:-50dBm+20dB=-30dBm 输出信噪比: 30dB-6dB=24dB 输出噪声功率:0dBm-24dB=-24dBm 放大器引入噪声:10-2.4-10-3.0 =0.00298mW=2.98W
当不考虑馈线损耗时,EIRP=PtGt;(不是dB表示)
当考虑馈线损耗时,EIRP=PtGt/Lt; Pt为放大器的输出功率,L为功放输出端与天线馈源之间的馈 线损耗,Gt为卫星天线的增益。 (2) EIRP=PtGt [EIRP]=[Pt]+[Gt] [EIRP]=55dBW [Pt]=10lg(10)=10dBW
对应-153dBW/K C/N=EIRP*(G/T)*1/(LkB) C/N(dB)=45dBW+11dBK-3dB-200dB-(-153dBW/K)=6dB 通常C/N=6dB 为数字接收机门限,
C/N=8dB 为模拟接收机门限。
22
10.天线的噪声温度为35K,它与接收机连接的馈线损耗为1dB, 而接收机的噪声系数为1.8dB。试计算:(1)接收系统的噪声 功率谱密度;(2)接收机带宽为36MHz的噪声功率。 解:(1)LF=1dB 即 1.259 NF=1.8dB 即 1.514
式中A为降雨产生的损耗,单位为dB;
Tm为介质的等效 噪声温度,雨:Tm=260K;云Tm=280K。 考虑到降雨或阴天以后,天线的噪声温度变为,
TA=Tc + Ts
(K)
式中,Tc为晴天的天线噪声温度。
12
13
14
等效噪声温度和噪声系数
卫星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较精确的等效噪声温度来估算 系统噪声性能。
解: 噪声温度dBK
10log(T); 10log(k)=-228.6 dBW.s/K
Re=6378km 计得 Re+h=388947km
h=382569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