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伦理学视角中的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生活世界与空间建构、校园中的“礼仪空间”、“交往空 间”、“私密空间”四个层面对校园建筑外部环境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校园在更 深层次的意义上,是进行知识活动、文化传承和育人成才的“感化场所”,是一个 特殊的基于“生活世界”原理营造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生活世界、伦理学、校园建筑外部空间、秩序
观节点,是校园伦理环境的核心和象征,
1. 空间尺度过大
2. 空间层次单一
3. 校 园 礼 仪 空 间 ——校 园 环 境的核心和象征
4. 校 园 礼 仪 空 间 ——具 有 统 率作用的核心领域
1
2
3
4
138
总第256期 2014 08 院校风采 Colleges
5
6
7
5. 缺乏物质支持的户外交往 行为
此处将校园建筑外部空间中能够和 主要有交通集散、大规模集会、课余及
适合举行集体活动,并支持礼仪仪式举 假日休闲交往活动等,且这些场所具有
行的空间界定为礼仪空间,以突出礼仪 校园形象的代表性、多功能性和开放性
仪式及其空间环境在校园外部空间中的 等特征,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的最重
重要性。礼仪空间就是全校最重要的景 要的场所。
[5] 周逸湖、宋泽方 :《高等学
性空间与使用者选择的多元化相结合,
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中
做到开放与私密共存,完成公共空间向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北 京, 私密空间的自然过渡,实现公共性和私 1994,第 77 页。
密性之间的平衡,以满足多种使用心理 [6] 谷建 :“马尾巴的功效——
使受众通过参与而沉浸、感动或受到教 园中集体活动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式的
育与启迪。“现代礼仪仪式可以解释为 (非正式的集体活动也需要合理的组织
人类经由习俗沉淀或策划设计而产生的 和有序的安排)、官方的、庄重和严肃
对人间正义与人类情感表示敬意的一种 的,更有相应的礼仪仪式,规范和引导
程序。”[3] 仪式和典礼包容的范围亦很 人们的行为。那么,承载礼仪活动的空
的使用性质与功能的不同要求,将“校 一般气Biblioteka Baidu庄严肃穆,具有纪念意义,能
园生活世界”划分为礼仪空间、交往空 够较好地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因此,
间、私密空间三个层次。
礼仪空间除要满足师生日常各种活动的
需要(如开学与毕业典礼、各种庆典活
二、校园中的“礼仪空间”
动、节日活动、纪念活动、迎接贵宾等),
礼仪的目的在于表达祝贺或敬意, 其精神功能和礼仪功能也同样重要。校
据上得到明显的反映,……矛盾的现象 [2] 于 雷 :《 空 间 公 共 性 研
是 :从功能而言,学生对于交流空间的 究》,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
向往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从他们的精神 2005,第 19 页。
需求而言,又出奇一致地要求一种幽雅, [3] 宋立民 :“礼仪仪式与环境
安静的私密感觉……学生不再要求单调 设计”,《装饰》,2007.3,第 的功能,而是有很多选择可能的混合型 5 页。 场所。”[10] 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应将私密 [4] 同 [3],第 7 页。
广,如迎宾仪式、节日庆典、纪念仪式、 间环境就必须满足进行公共集体活动时
宣誓仪式、开学与毕业典礼、开幕式与 举行礼仪仪式的需要,即“校园环境的
闭幕式、宗教活动仪式等等。礼仪仪式 核心和象征往往由广场和庭院构成,其
的创新往往与环境设计的创新相关联, 特征也往往成为校园的形象缩影”。因
国外很多现代教堂的设计就是一种环境 为“校园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建筑形
需要。
大学校园建筑室外空间对人
结语
的行为模式的影响”,《建筑创 作》,2002.12,第 45 页。
校园环境通过物态场所效应激发场 [7] 李向峰 :“校园环境规划与
所文化的形成。校园在更深层次的意义 上,是进行知识活动、文化传承和育人 成才的“感化场所”,这决定了其具有不 同于其他环境的个性特征,是一个特殊 的基于“生活世界”原理营造的空间环 境。在校园建筑外部空间中,学生的行 为活动和方式是主动的,可以自主选择 的,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隐 性地熏陶着学生的气质和情感。
的场所供大家读书学习与交往,这本身 就是校园环境教育所应有的功能空间。 适合人逗留是室外空间效率的体现方 式,而且“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 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 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 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 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 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 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 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 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 教育内涵”。[8]
与仪式共同创新的成果。这些教堂在建 象、环境品格,集中反映和代表了校园
筑与室内设计上不同于传统教堂的神圣 的整体风貌,是具有统率作用的核心领
与威严,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平静安详 域”[5]。校园广场(包括图书馆、礼堂
与神秘,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仪式的效果 等大型公共建筑物前的广场)和院落是
和气氛。[4]
师生聚合最为集中的场所,其活动类型
院校风采 Colleges 总第256期 2014 08
137
回归“生活世界”
─伦理学视角中的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层次
Returning to "Life World": Exterior Space Levels of Campus Building from Ethics Perspective
曹 晋 Cao Jin
*本文为江苏理工学院20132015年度科技创新优秀重点 团队“创意艺术与设计”、江 苏理工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项目“景观艺术形式建构研 究”(项目号:KYY1201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生活世界与空间建构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提出的
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先于数学和自然 科学世界就存在的原初的、感性的、朴 素的世界,它包括了人的世俗生活、日 常经验以及自然事物,它以人为中心, 植根于人的主观精神。在自然意识中, 生活世界被理解为人的经验的世界或存 在物的宇宙。[1] 胡塞尔认为必须从生活 世界的原理出发、重新思考人的理论实 践。简而言之,生活世界就是直观的、 非抽象的、日常的世界。[2] 所谓设计回 归“生活世界”,即在设计过程中要深 入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去。譬如在 进行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时,空间层 次划分当由师生在外部空间中各种性质 的不同活动所建构,即以日常“生活世 界”的行为需要为根据。多样复杂性的 空间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的师生 的场所需要,才能促进各种活动的生发 并提升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扩大 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由此, 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 将大而不当、含糊不清的区域按照使用 者的活动特性与其“日常生活”接近, 清晰地分成相对较小的空间或单元。本 文即从伦理学视角出发,根据外部空间
[10] 陈家琦 :“从学生需求看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山西建
筑》,2007.7,第 35 页。
曹 晋 江苏理工学院
6. 适宜的校园交往空间
7. 私密性较强的校园外部空 间
8. 围合感和领域性较强的半 公共空间 8
三、校园中的“交往空间” 扬· 盖 尔 在 研 究 城 市 公 共 空 间 时,
将人的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 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从校园“生活世 界”范畴内的活动类型来看,上课、实 验属于必要性活动,读书学习属于选择 性活动,而集会、交往则是社交性活动。 如果将环境形态划分为“动态”与“静态” 两种,则上课、实验、读书学习等活动 需要“静态”,集会等活动需要“动态”; 而社交性活动则是交往类型,需要动态 或半动态。在行为的性质需求上,不同 类型的活动要求不同性质的空间,是“公 共性”空间,还是“私密性”空间,抑 或是“半私密性”空间。在行为的性格 需求上,不同类型的活动要求不同的性 格空间,“内向的”或“外向的”。[6]
四、校园中的“私密空间” “私密性”着重强调的是人们“个
人或群体相互交往时,对交往方式的选 择和控制”。私密性涉及的对象具有多 层次性 :一方面指的是人对个人、对社 会的一种支配权,它不是消极的远离、 封闭,而是积极主动的选择 ;另一方面, 私密性不仅针对个人,某个群体有时也 有“独处、拒绝外界打搅”的愿望。与“私 密性”相对的概念是“公共性”。公共 性可理解为是人对公共活动和相互交往 的需要。私密性与公共性二者之间存在 着不同程度的渐变,其中包括私密、半 私密、半公共、公共。同时,它们的划 分又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 性。与“私密性”紧密相关的即“领域性”, 它是人的生物特性在空间上的反映,大 致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领域性具 有排他性 ;二是领域性具有控制性 ;三 是领域性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9] 在某 种意义上,空间的公共性和私密性给人 的满足是以领域性的满足为基础的。建 筑外部空间若没有领域性,即没有明确
校园交往空间含义是比较宽泛的, 凡是为师生、同学之间的自由交往、学 术交流、宣传展示、群体活动等提供适 宜的聚合环境,均应属于交往空间范畴。 因此,交往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渗透 在从建筑个体到校园环境的各个领域中 去。“交往场所构成校园伦理环境的众 多节点……大量设置尺度亲切、宽敞舒 适的交往空间不仅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 康,更有助于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 现代校园提倡学术自由、开放独立,许 多学校甚至不设立外墙。师生之间的交 往大大超越了讲堂的范畴,廊道、茶室、 树下、草坪都成为交往学习甚至迸发灵 感的地方。除了正常的教学研究外,大 量的研讨、广泛的交流也是培养新世纪 富有团结、交往、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人才的需要”。[7] 对于室外空间来说,无 论何种类型的活动,归根到底,就是要 创造适合人逗留的场所,提供适合逗留
的边界和范围,那就不可能谈到空间的
公共性和私密性。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一个最显著的
特点就是,学生对于公共空间的要求不
再是功能单一的了,……不再单独地看 待学习、交流、休闲和娱乐了,而是将 它们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又发现 另一个趋势,校园内私密的交流空间似 乎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求,这可以从数
注释: [1] 关于胡塞尔对“生活世界” 的 理 解, 详 见 http://epub. cnki.net/grid2008/index_tool. aspx
设计的伦理学思考”,《南方建 筑》,2003.4,第 69 页。 [8(] 美)马库斯、弗朗西斯:《人 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导则》,俞孔坚等译,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 第 165 页。 [9] 俞 国 良 :《 环 境 心 理 学 》,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北 京, 2000,第 49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