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国殇》教案 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高中语文《国殇》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

(2)通过对事情、画面和细节的深入理解把握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描绘的场面,体会英雄形象及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本诗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

一导入

一颗伟大的灵魂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动与人生思考,所以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走进他的灵魂世界,融进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今天我们又一次走近我们缅怀的爱国诗人——屈原,想起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执着。今天,让我们通过他的《国殇》来感受他那颗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灵魂。

二解题

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

此篇选自《九歌》,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三赏析诗歌

每首诗歌都是从朗读开始,从更深层次的朗读结束的。

我们进入第一个朗读环节——

(一)朗读吟诵——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基调

1.范读。

由于时代久远,战国时代的车战,还有屈原“楚辞”独有的句式,我们都比较陌生,请先听范读。屏幕上的画面也许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出示多媒体图片)

明确:此篇与屈原其他的作品有什么不同——没有瑰丽的想象,没有缠绵宛转的爱恋;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描绘。

2.自读。

下面请大家自读诗歌,结合课本的注释与助读提示。思考:

(1).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2)诗歌通过怎样的内容将这种情绪抒写出来的。

在朗读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语调的轻重、缓急,声音的高低、起伏。

3.个别朗读。

明确:基调是悲壮深沉的。(助读提示中的;号)

第一层描摹战争的场面,凸显将士的英勇。第二层礼赞将士的精神。

(二)咀嚼涵咏——品味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主问题:

诗歌是怎样将这种“悲壮”与“礼赞”的情感浸润在每一位读者心中的?

辅问题:

1.在第一层文字中,“悲壮”是其基调。“悲”表现在哪些方面?“壮”是扬其节,哪些字词能突出地将将士的气节和形象,最饱含情感的抒写出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礼赞”这些英雄将士的?你能想起相同的评价吗?这样的精神在现代诗人谁的作品中也有相同的抒写?

3.请为这种精神的价值作出你自己的评价。

赏析示例:

“操吴戈兮被犀甲”——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的战术。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

小节: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是因为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

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悲壮——寓情于(景)事(写死难,扬其节)

直赋其事:正面、侧面描写

点面结合

(三)静读联想——品味诗歌的情感深度、价值

与《秦风岂曰无衣》对比阅读

与穆旦《赞美》对比阅读(抗战时期)

追寻人生理想

四小节

《国殇》在壮阔而细腻的描绘中,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死而不亡的爱国信仰突出而深刻地抒写了出来,这样的精神与信仰在战争、和平岁月一直绵延和传承,成为民族的精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