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一)

合集下载

由《再别康桥》浅析徐志摩的人生观

由《再别康桥》浅析徐志摩的人生观

由《再别康桥》浅析徐志摩的人生观作者:刘俊青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徐志摩是我国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首《再别康桥》可谓传世佳作。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1928年,再次回到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歌创作风格的独一无二,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意境营造的让人回味无穷。

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美学价值,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

可以说徐志摩奠定了新诗坛的基础。

独特的志摩风格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追求爱、自由、美。

关键词:新月派爱美自由一、追寻爱《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一个“别”字,一“走”一“来”道出了志摩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眷念之情。

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当徐志摩回国后,看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

回想两年的康桥生活,不由得激起诗人对康桥生活的深切热爱之情。

诗歌由开始的悠然自得编织美梦到激情四射撑篙寻梦再到结尾的回归现实梦想破灭。

作者情感的变化与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乃至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诗人善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一开始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结尾处,诗人又一次提到云彩,只是这次把“轻轻”换成了“悄悄”。

首先两个叠词的使用,让我们足以能够感受得到,徐志摩有万般的不舍和无奈掺杂在里面。

只身一人作别,不愿惊动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它的那份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她依依惜别。

真可谓“不敢高声,恐惊康桥”。

再者不同的两个小节却选取了同一个意象“云彩”。

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寻常物象,而选取云彩这一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云彩本身而言飘忽不定,正是对诗人此时思想状态的真是写照。

在作者眼里,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可爱动人。

正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就这样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人。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论徐志摩的诗化人生

论徐志摩的诗化人生

论徐志摩的诗化人生对于徐志摩,他的诗文和人生态度,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可以说他生前死后都不寂寞。

他的诗歌在很长一段时间倍受冷遇,其中很多篇章因为宣传资产阶级小情调而遭到封杀,为人所不齿;更有甚者,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进行全盘否定的依据:“有写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东西,也可能有某些艺术性。

内容愈反动的作品而又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

”卞之琳发表于《诗刊》后又为四川人民出版社用作《徐志摩诗集》“代序”的《徐志摩诗重读志感》里写到:“他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在五光十色里,有意识无意识,或多或少,直接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简单化来说,总还有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

然而读到徐志摩的诗歌,我觉得卞之琳的这一评价也有些偏颇的地方。

我们都称徐志摩为一个诗人,并且一个思想很复杂但是原因却很简单的诗人,在他拜梁启超为师的前后一段时间,确乎对政治有些兴趣,如他曾在就读的杭州一中的校刊《友声》创刊号上发表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在当时影响不小。

读完梁启超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固不独志摩为之低昂慷慨,举凡天下有血性人,无不腾攘激发,有不能自已者矣!”可见当时的徐志摩的确是满腔热情,准备投身实务,他曾立志:“我自己的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美国著名民主政治家、联邦党领袖,曾任财政部长之职)。

茅盾有句评价比较中肯“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而又是‘末代’的诗人”。

由于出生在商贾之家,从小生活优越,而后又接受英美先进自由的思想的熏陶,使得徐志摩的思想中带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思想情绪,当然也有着那个时代特定的中国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积极的爱国反封建的一面,也有妥协、退让的一面,这种“两面性”也反映在他思想的其它方面。

对于政治,受到剑桥洗礼的徐志摩已经不如先前那么执着了,他最崇拜的英国女作家蔓殊斐尔告诉他:“现在世界上一切政治都是肮脏的。

梁实秋 谈徐志摩

梁实秋 谈徐志摩

梁实秋 谈徐志摩 《谈徐志摩 》,作者是梁实秋 ,传记兼散文 的写作风格,令文坛耳目一新,对于文坛给予的掌声,梁实秋似乎有些不好 意思,那么大家了解哪些信息? 概述/《谈徐志摩》 摩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

胡适之先生对于徐志摩的总评是不错的。

胡先 生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 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 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 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 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不过, “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单纯信 仰”,如果真正地恰如其分地加以解释,其内容并不简单。

所谓爱,那是 广大无边的,耶稣上十字架是为了爱,圣佛兰亚斯对鸟说教也是为了爱,中古骑 士为了他的情人而赴汤蹈火也是为了爱。

爱的对象、方式、意义,可能有许多的 分别。

至于自由,最高贵的是免于束缚的生活上的自由,放浪形骸之外而高呼 “礼教岂为我辈设哉!”,那也是企求自由。

将到美,一只匀称的希 腊古瓶是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美,山谷间刈谷者的歌唱是美,平原上拾穗者 的佝偻着身子也是美,乃至于一个字的声音,一朵花的姿态,一滴雾水的闪亮, 无一不是美。

“爱,自由,美,”所包括的东西太多,内涵太富,意 义太复杂,所以也可以说是太隐晦太含糊,令人捉摸不定。

志摩的单纯信仰。

评论/《谈徐志摩》 梁实秋《谈徐志摩》不老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 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

意义/《谈徐志摩》 梁实秋初抵台湾的前十年,出版的都是翻译小说,中文创作少之又少,充其量是在 1951 年,谣传作家冰心 在大陆因故死亡, 让梁实秋相当伤心, 特地写了一篇“忆冰心”。

谈徐志摩

谈徐志摩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做爱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并单方面有谈论婚 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 1922年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 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 新归来的燕儿 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 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 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 还不开放你 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 创造的喷泉, 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 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璠 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瑜, •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对林徽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因的爱不无感慨,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然而, 这 诗人哟!可不是春在人间, 场所谓的恋爱至始至终都是徐志摩自导自演的。林徽因 还不开放你 经过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多情的徐 创造的喷泉! 志摩不辞而别。
•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 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 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 《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 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 会。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 《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 了《诗镌》的编撰工作。《诗镌》的撰稿人努 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 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 —新月诗派的形成。1928年11月6日,作《再 别康桥》。

徐志摩爱美自由

徐志摩爱美自由

徐志摩爱美自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的单纯信仰,阐述了徐志摩眼中的爱、美,自由,欢迎大家阅读。

徐志摩:“单纯信仰”——爱、自由、美不能在我生命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

在为人的生活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

——徐志摩“为人”和“为我”,构成徐志摩生命的基本支撑点,而对其中“人”和“我”的最佳注释,自然要推胡适在《追悼志摩》中的一段文字:“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换言之,实现了“单纯信仰”,也就实现了徐志摩“为人”和“为我”的愿望,对得起他自己和生命。

我一直觉得,徐志摩的名声虽然和诗歌有关,但和爱情的关系可能更为重要。

因为诗歌和很多人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多关系,但爱情却是凡夫俗子也心向往之的。

徐志摩生命中的女性不少,而且大多是非同凡响的女性,尤其是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正可看作他的“爱情三部曲”的三个女主角。

众所周知,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事是由双方家庭认定的结果,张的兄长和徐的父亲对这个结果都特别满意。

从现实角度考虑,张家的社会地位和徐家的丰厚财富可以相得益彰,张幼仪的贤惠务实和徐志摩的风流飘逸也可以适当互补。

然而,当风华绝代的林徽因在徐志摩眼前闪现时,他追求真爱情的意识变得如此清晰而坚定,在给发妻张幼仪要求离婚的信中,声称“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离婚乃“自由之偿还自由”的伟大举措。

回国后,他不顾恩师梁启超来信的规劝,复信表露“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的爱情宣言。

当苦恋林徽因无果后,他的情感转向已是有夫之妇的京城名媛陆小曼,在那本著名的《爱眉小札·志摩日记》中记录着“我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却一切,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了,因为我什么都有了”的至情之言。

梁实秋《谈徐志摩》

梁实秋《谈徐志摩》

梁实秋《谈徐志摩》梁实秋《谈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

胡适之先生对于徐志摩的总评是不错的。

胡先生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不过,“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单纯信仰”,如果真正的恰如其分的加以解释,其实内容并不简单。

所谓爱,那是广大无边的,噎苏上十字架是为了爱,圣佛兰亚斯对鸟说教也是为了爱,中古骑士为了他的情人而赴汤蹈火也是为了爱。

爱的对象、方式、意义,可能有许多的分别。

至于自由,最高的莫过于内心的选择的意志的自由,最普通的是免于束缚的生活上的自由,放浪形骸之外而高呼“礼教岂为我辈设哉”,那也是企求自由。

讲到美,一只匀称的希腊古瓶是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美,山谷刈谷者的歌唱是美,平原上拾穗者的佝偻着身子也是美,乃至于一个字的声音,一朵花的姿态,一滴雾水的闪亮,无一不是美。

“爱,自由,美”所包括的东西太多,内涵太丰富,意义太复杂,所以也可以说是太隐晦太含糊,令人琢磨不定,志摩的单纯信仰,据我看,不是“爱,自由,美”三个理想,而是“爱,自由,美”三个条件混合在一起的一个理想,而这一个理想的实现便是对一个美妇人的追求。

不要误会,以为我是指志摩为沉溺于“诗、酒、妇人”的颓废派,不,任谁也可以看出志摩不是颓废的享受者。

他喜欢享受,可是谁又不喜欢享受?志摩在实际生活上的享受是正常的,并不超越常规,他不逸出他的身份。

他于享受之外,还要求一点点什么,无以名之,名之为“理想”,那理想究竟是什么,能不能一加分析呢?志摩曾把自己一剖再剖,但始终没有剖析到他自己所那样珍视的理想。

我们客观的看,无所文饰,亦无所顾忌,志摩的理想实际等于是与他所爱的一个美貌女子自由的结合。

和一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的结合,乃是一个最平凡的希望,随便那一个男子都有这样的想头。

爱与自由成就了徐志摩一辩稿

爱与自由成就了徐志摩一辩稿

谢谢主席
今天我们所说的“爱与自由”是指徐志摩的单纯信仰。

爱与自由成就了还是葬送了徐志摩?我们要从其对徐志摩的一生的影响来看?
首先,从事业上来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其中,徐志摩首部诗集《志摩的诗》的开篇之作《雪花的快乐》便是借雪花的轻盈身姿表达诗人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的突出的一例。

徐志摩以诗歌构筑的自己“爱”、“自由”、与“美”单纯信仰世界中,《云游》同样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最能代表其才性和诗情的诗歌之一。

其次,从对爱情的追逐上来说,对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徐志摩一生立志追求真爱,他的一生虽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的情感生活悲剧收场,让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的“爱”、“自由”与“美”的精神,却也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一再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诗人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

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

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使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

虽然千难万阻,即使恶浊破烂,而诗人执着于理想的追求,决不轻言弃。

以上,就是我方认为爱与自由成就了徐志摩的理由。

谢谢!。

论徐志摩的浪漫人生

论徐志摩的浪漫人生

论徐志摩的浪漫人生作者:刘栖君来源:《神州》2012年第17期摘要:徐志摩一生短暂,却如他的诗文一样浪漫。

本文将从他的爱情、婚姻、诗文来分析他浪漫的人生和理想悲剧。

关键词:徐志摩爱情婚姻诗歌浪漫人生一、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可徐志摩并不爱她。

虽然张幼仪出身名门、温柔贤慧,但徐志摩却坚决拒绝这门婚事。

后来,他在奶奶的苦苦哀求下,忍痛接受了这门婚事,与张幼仪结婚。

婚后不久,徐志摩便收拾行李外出读书,两人联系很少。

1920年冬天,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徐志摩去接她时,有这么一个片断说明他不爱张幼仪:“三个星期后,轮船终于驶进马赛港的船码头。

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东张西望。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由于他们之间没有爱,1922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离婚,终于结束了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二、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美丽的爱情故事林徽因出生书香门第,家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通过林徽因的父亲相识。

当时徐志摩正面临婚变,而林徽因正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她对徐志摩更多的是倾慕之情,但徐志摩的感情正处脆弱的低谷期,经不起异性暧昧的触动。

可在婚姻抉择的关键时刻,林徽因是理性的,她始终不能相信诗人瞬间迸发的热情,最终嫁给了梁思成。

人生的游戏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

在林徽因婚后的岁月里,尽管梁思成对她百般宠爱,内心却从未停止对徐志摩的思念。

徐志摩最终为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

据说徐志摩死后,梁思成从失事地点给林徽因带回了一块未烧焦的木块,林徽因一直将其系挂于床前。

林徽因伴着床前的这块飞机残骸终其一生。

三、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理想中的完美婚姻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徐志摩灰心到了极点。

徐志摩读后感(多篇)

徐志摩读后感(多篇)

徐志摩读后感(多篇)篇:徐志摩读后感徐志摩读后感徐志摩读后感(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打开了爸爸珍藏的书籍,看见了十来本书,我翻开一看,看到了《徐志摩诗集》…… 翻开那布满尘灰的书,看见了一张画像,那是徐志摩的头像。

正巧,爸爸来到我身边,我缠着爸爸要他给我讲徐志摩的故事。

听爸爸讲,徐志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为人很好,他对人热诚,不管是九流三教,周围仕女如云,就像拜伦和雪莱一样,生活也招人物仪。

他自谦不懂科学,可老早就发表文章介绍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裕商人家庭。

他从小被泡在诗书礼教当中,被训练得能信手写洋洋洒洒的骈四骊六文章。

家里要他当银行家,就送他出洋镀金。

但是正好在美国看到欧战结束举国若狂的兴奋景象,反而促进他的爱国热肠。

美国的资产阶级生活物质文明却又促使他违背父亲的初衷,抛下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跑去英国剑桥大学吸烟,划船,骑自行车,读闲书,过落后于时代的悠游日子。

他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回国,和由包办而结婚的夫人离婚,力争所谓人格的尊严,恋爱的自由。

回国后,他的所谓“理想主义”,所谓要“诗化生活”,在现实面前当然会碰壁,碰壁是好事,他的深1 度近视眼里也没有能避开过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人间疾苦。

这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诗里都有所表现。

他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在五光十色里,有意识无意识,或多或少,直接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简单化来说总还有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发封建,讲“人道”。

这三条不是什么“先进”思想。

但是讲起来似乎是显得陈腐的三条,在我们的今日和今日的世界,实际上还是可贵的东西。

徐志摩的的诗自有特色,别具一格,生动、活泼、干脆、利落,多彩多姿,有气势。

例如《再别康桥》中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的干净利落,朗朗上口。

又如《五老峰》中写道:朝霞照他们的前胸,晚霞戏逗着他们赤秃的头颅;黄昏时,听异鸟的欢呼,在他们鸠盘的肩旁怯怯的透露不昧的星光与月彩:柔波里,缓泛着的小艇与轻舸;听呀!在海会静穆的钟声里,有朝山人在落叶林中过路!写得生动活泼,多彩多姿,有气有势。

徐志摩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徐志摩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徐志摩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徐志摩的爱情观与人生观作者:花开花落为谁分类:感悟人生这几天一直在看徐志摩的杂文集.其实以前对他的了解也就知道他写的<再别康桥>而已.后来在书店看见他的杂文集,封面是白色的,字体很大,而且是线装的书,感觉特别的简洁大方,引诱的我这个经常去书店看白书却不怎么买书的吝啬鬼也忍不住将它买了回家.可是买回家了之后却一直没怎么理它,让它静静呆在角落发呆.偶尔想起了,翻翻,也就觉得写的文笔不错,他的一些对自然对人生的想法我也还比较喜欢,不过对书尾的<爱眉小轧>却不怎么感冒.不过最近因为人生遭遇一些挫折,心灵的变化比较大,曾经肤浅了解的一些东西开始深刻,曾经不理解的东西现在有些明白了.越看他写的东西,越觉得他真的是个天才是个思想家!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受刺激了还是因为思想有什么改变,总之,现在特理解他和林徽音,陆小曼之间的纠葛.他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行为都想的那么通透的人,还能有那样的至情至性,在那样的年代敢爱敢恨,真的是特别的自我的一个人啊!很羡慕他对人性的了解,更羡慕他的勇敢.可惜落实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过了一个世纪了,而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却还不如他,对爱情,对美的追求,我却是那么的懦弱.不过他说的很好,人生就是经历,爱过了,痛过了,才不枉此生,才是完整的人生.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例如在爱情上,有的人选择了退却,有的人选择了争取.而结果也是不同的,退却的人,可能就此失去一生的爱,也可能就此得到解脱,得到下一段美好感情;而选择争取的人,可能争取到了幸福,也可能碰的头破血流甚至想不开的连命都送掉了.不过,怎样的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是自己的人生.也许脱开自身的局限,从更高的角度,例如说从上帝的角度(虽然我根本不相信有上帝或者有神仙的存在,但我相信宇宙的神秘和博大,我明白人类的渺小,我对未知的神秘还是报着尊重的态度的.我不崇拜任何偶像,我只对自己负责任,生的时候,好的,坏的,都只有自己抗着,死的时候,对死去后的世界也没有什么想法,甚至希望如果死亡了,那么最好就真的彻底消失,不要有什么灵魂也不要有什么转世一类的事情存在.当一世人已经够累,经历一生已经足够,再不要有下一世来延续这样的存在,甚至是说什么石头,空气,小草什么的都不要有,真的就是彻底的消失就好)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你就觉得这样的一生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意义都是人类自己附加上去的.人其实和其他的生物其他的存在没有两样,只是为活着而活着.可是如果真这样想,这样的人生又显得实在漫长,于是给人生加点意义,让人在活着的时候有点追求,然后时间就可以更快的过去,甚至有时候过完一生的时候还感叹一句:"哦,人生何其短暂啊!"看来,爱因斯坦先生的相对论还真的是很正确的哈.什么都是相对的.没有意义的人生和有意义的人生,为了让它短暂点,我选择了有意义的人生,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经历爱恨情愁,生老病死,为活着而活着,不虚度这段人生,也不强求这段人生.保持自己心灵的通透,可是也还是要深入的体味红尘的一切悲苦.我想,我看了志摩的杂文,得到的结论就是这样的.保持性灵的心,不要被红尘的这些名啊,利啊,爱啊,痛啊的困扰就好了.当然,该争名的时候就该争,该得利的时候也要得,该投入的爱就投入的爱,该落泪的时候就落泪,保持性灵的心并不是要去当和尚尼姑,而是说要保持本心,不要太过的牵挂这些东西.唉,感觉自己写的好乱,而且写的重复罗嗦的,不过,自己文笔不好,也只好大概的把脑子里的东西写点出来.写出来的也就是此刻的所想,可是文字和语言其实并不能完全正确的表达思想.这个也是人生的无奈之一啊!一切就这样吧,风清云淡,随缘来去,保持本心.。

论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

论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
现 实 使他 一 直 处于 一 种 可望 而 不 可得 的追求 状 态 ,处 于

为 了寻 求 自己朦 胧 的 信念 ,9 8年 8月 1 11 4日 , 志 徐
摩 离 沪 赴美 留学 。 他抱 着 实 业 救 国的 宏 愿 向往 做 一 个 中 国的 韩美 其 , 对 西 方文 化 , 如 相 对论 , 本 华 的 唯 意 面 诸 叔 志论 , 尼采 的超 人 哲学 都 曾影 响 过 他 。 这 一 时期 , 所 在 他 关 心 的是 政 治 、 济 、 工 与 民 主 , 哥 伦 比 亚 , 认 为 经 劳 在 他
服 家 庭 、 一 个 没 有 爱 情 的 人 结 婚 , 为 他 后 来 勇 于 与 与 这 张 幼 仪离 婚 奠定 了基 础 。
的 父 亲 ) 曾 当面 对 他 们 说 : 我 看 你 们 才 是 天 生 的 一 还 “ 对。 ”徐 志 摩一 直 幻 想 的 理想 中 的美 人形 象 出现 了 , 是 但
于生存的支柱。 是缘 于“ 四” 这 五 时期 , 独 秀 、 大 钊 、 陈 李 周 氏兄 弟 、 适 等人 对 自由 、 主 、 性 等 人 道 主 义 的鼓 胡 民 个
月 下 待 杜 鹃 (9 2 1 2 ) 我 不 知 道 风 向 哪 一 个 方 向 吹 12 — 9 4 ;
(9 8 13 ) 样 四个 时期 。 12— 9 1这
种追 求 与 失 望 的狂 喜 与痛 苦 状 态 。
对 “ 纯 信 仰 ” 潜 意 识 追 求 , 发 了他 的诗 情 , 单 的 诱 尤 其 是 在 康 桥 这 个 特 别 的地 方 。 吕家 乡 在 《 性 解 放 的 追 个
求 和幻 灭一 徐 志 摩 》 中认 为 : 他 的诗 情 和他 的 理 想 一 同 “

浅谈徐志摩

浅谈徐志摩

浅谈徐志摩《再别康桥》【内容摘要】: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

诗人说:“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久蛰在诗人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一生之中的不朽之作,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也是中国现代知分子的悲剧命运写照。

【关键词】:徐志摩康桥情节理想第一部分:影响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的背景徐志摩出身在一个富商家庭,自小生活富裕,童年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和贾宝玉很相似。

自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入学即受师长的赞许,四岁起读书,后读中学、大学。

这些多少都为他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做了一定的铺垫。

但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最终使他走上浪漫主义道路的,是1920年9月,徐志摩横渡大西洋由美国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就读。

剑桥作为当世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尤其是当时的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风,对诗人一生的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剑桥的两年时光,也可以说是诗人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这里,徐志摩和康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崇尚自由,而康桥的生活给予他的也正是如此,诗人在康桥看书,散步,喝咖啡,享受康桥带给他的浪漫。

他后来深情的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在那里,他“惊见真善美浩瀚的光华”,“顿觉性灵开放”,他视康桥如“知己”,称她为“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

[1]第二部分:徐志摩的“康桥情节”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

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拔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2]徐志摩的不只是她那山山水水的自然风光,也不只是康桥大学那种自由的生活氛围和艺术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康桥沉淀着徐志摩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即是徐志摩诗化人生的理想:爱,自由,美。

诗化人生的践行者

诗化人生的践行者

摘要: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情的诗人,诗歌独具魅力,风格婉约清丽,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然而,他的诗歌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可谓是一位诗化人生的践行者。

本文主要从对他人生经历及相关具体诗歌的解析,来理解徐志摩在现实与艺术间的悖论,“真”与“性灵”的艺术自觉,以及“美”与“自由”的艺术立场的选择。

关键词:艺术与现实;真;性灵;美;自由中国作为诗歌的国度,历史悠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古人那样将诗与人生如此紧密的结合,用审美的眼光过着诗意的生活。

然而,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打破了一个个恬静的梦,实用主义的泛滥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被挤到了一个极为狭小的角落,中国现代新诗的总体成就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徐志摩的诗却以自身的魅力仍能深深地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就是艺术不朽的魅力。

一、艺术与现实:天上人间的悖论徐志摩在他的青年时代逃离美国的沉闷生活而去英国剑桥追寻罗素,从此便开始他对诗歌和艺术的执着追求。

很少有诗人像徐志摩那样将诗歌作为他一生的写照,他有一颗在现实大地上追求艺术的赤子之心,虽然现实的芜杂使其撞得头破血流,但是艺术的可贵处不正在于坚持理想的高贵么?这是一名真正的诗化人生的践行者,他的诗与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带有点悲剧色彩却依旧灿烂夺目。

《志摩的诗》写于他留英回国后两年内。

那时的他,构建了追求“爱、自由和美”的理想,与林徽因的相识相知拨动了诗情的潮水,并为各自的自由结束了与张幼仪这段父母包办的婚姻,后来林徽因与梁思成偕伴出国,苦恼中又渐渐与已为人妇的陆小曼深深陷入了“不可一日无爱”的地步。

这阶段的诗中,有着对理想执著的追求,有着生命的欢乐的调子,有着强烈的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呼声,有着对黑暗现实的鞭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总体基调比较明朗。

1932年出版的诗集《云游》,是徐志摩生前的最后一本集子。

此时的他,与陆小曼结婚后尝到了生活深沉的失望矛盾。

陆小曼的奢华、病态早已离“理想的美人”越来越远,生活的压抑、社会的烦恼使徐志摩几番跌入幻灭与颓唐。

徐志摩思想

徐志摩思想

徐志摩思想徐志摩思想一、单纯信仰是徐志诗作的精神依托徐志作为一个充溢着理想,天生好动的诗人,他本能地把自己所勾勒的理想画卷以及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完完全全的抒写在诗作里,因为只有诗才能痛快淋漓的表现出他执著追求理想的热情;只有在诗作中才能使他奔放的、细腻的、复杂的、矛盾的情感得以充分的舒展。

徐志的人生理想虽然是很复杂的,但总体看来是以“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单纯信仰为核心的,它是诗人创作的一个精神支柱,几乎在诗人的全部创作中都能感受到其单纯信仰的渗透或折射。

那么徐志一生都在为之不懈追求并成为其精神支柱的单纯信仰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它又何以在徐志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历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徐志早年赴美留学,后去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即徐诗中的康桥)。

徐志的主要思想有自由,爱关于自由,徐志曾写下了《自由的灵魂》这篇散文;《自由的灵魂》照群众行为看起来,中国人是最残忍的民族。

照个人行为看起来,中国人大多数是最无耻的个人。

慈悲的真义是感觉人类应感觉的感觉,和有胆量来表现内动的同情。

中国人只会在杀人场上听小热昏(小热昏,江浙一带民间的一种曲艺样式),决不会在法庭上贺喜判决无罪的刑犯;只想把洁白的人齐拉入混浊的水里,不会原谅拿人格的头颅去撞开地狱门的牺牲精神。

只是“幸灾乐祸”、“投井下石”,不会冒一点子险去分肩他人为正义而奋斗的负担。

从前在历史上,我们似乎听见过有什么义呀侠呀,什么当仁不让,见义勇为的榜样呀,气节呀,廉洁呀,等等。

如今呢,只听见神圣的职业者接受蜜甜的“冰炭敬”,拜寿祝福的响头,到处只见拍卖人格“贱卖灵魂”的招贴。

这是革命最彰明的成绩,这是华族民国最动人的广告!“无理想的民族必亡”,是一句不刊的真言。

我们目前的社会政治走的只是卑污苟且的路,最不能容许的是理想,因为理想好比一面大镜子,若然摆在面前,一定照出魅魉的丑迹。

莎士比亚的丑鬼卡立朋(Caliban:通译凯列班,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人物,一个野蛮而丑怪的奴隶)有时在海水里照出自己的尊容,总是老羞成怒的。

论徐志摩诗歌的价值取向

论徐志摩诗歌的价值取向

《论徐志摩诗歌的价值取向》摘要:绪论: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原名徐章垿,出生于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富商家庭,1915年入大学预科,1918年赴美留学,攻读银行学和社会学,诗里的理想观,就是他生命外的一种追求,追求光明,追求窈窕的身影,追求他心目中进取、乐观的精神,追求祖国富强,小康社会,这样的例子我们呢也可以从诗人的诗句中找出,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中的理想追求: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一)、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观浪漫惟妙惟俏的情感,执着的爱情论徐志摩诗歌的价值取向目录结构提纲 (2)摘要...........................................................................3 关键词...........................................................................3 绪论...........................................................................3 一、艺术技巧,创设意境,善于比喻..........................................3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象结构美 (3)(二)、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结构美………………………………………4 (三)、徐志摩诗歌的理想追求美.............................................4 二、徐志摩诗歌中爱情追求...................................................5 (一)、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观................................................5 (二)、生活里的徐志摩的爱情情缘..........................................5 三、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由信仰 (6)(一)、徐志摩与西方思想的结缘………………………………………6 (二)、徐志摩的独立洒脱与个性的张扬....................................6 四、参考文献: (7)论徐志摩诗歌的价值取向【摘要】徐志摩的诗歌价值观,正如胡适曾说过:徐志摩一生的历史,是追求爱、自由、美所构成的“单纯信仰”的历史。

文苑漫步--之为爱执着的一代浪漫才子徐志摩(转)

文苑漫步--之为爱执着的一代浪漫才子徐志摩(转)

文苑漫步--之为爱执着的一代浪漫才子徐志摩(转)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根本不想停流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阻拦的逍遥诗人的一生就象他的诗集《云游》中写到的这几句诗一样。

他就这么悄悄的走了,一心"想飞"的他,一心要"KISS FIRE"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

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

诗,也许是徐志摩生命中最为传奇的部分。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原名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

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

无论对于徐志摩还是林徽因来说,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真实存在着的,从1921年在英国的初次相遇,之后的几十年即使徐志摩遗憾地过早去世他们的情感和心灵应该是一直交错着的。

纵观徐志摩的一生,林徽因对于他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在英国的这段留学时光,也正是有林徽因的出现,诗人的创作激情才会如此澎湃而出。

因此,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一)
摘要: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即追求“爱、自由、美”,希望“爱、自由、美”融合在人生里。

这种最高境界就是回归自然,回到生命的本体中去。

关键词:单纯信仰;回归自然;理想化人生
综观徐志摩如此短暂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结束。

对这种理想化人生的追求,导致他大量的诗文创作,而理想化人生的破灭是缘于这种追求的不现实,这样一个轮回,造成了诗人云游而永远不归。

为了更好的说明“单纯信仰”在诗人生命中的重要,将他的一生分为:系烦恼结,留学美国(1918-1920);遭遇爱情,再系烦恼结(1920-1922);月下待杜鹃(1922-1924);我不知道风向哪一个方向吹(1928-1931)这样四个时期。

一、系烦恼结,留学美国
这个时期是徐志摩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众所周知1915年10月25日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于石夹石。

对于此,思想幼稚无力的徐志摩毫无办法,只能屈从于几千年的父母包办婚姻。

他对左梅与蒋百里冲破国界、冲破宗法观念束缚去争取爱情十分赞赏,他同时哀叹自己屈服家庭、与一个没有爱情的人结婚,这为他后来勇于与张幼仪离婚奠定了基础。

为了寻求自己朦胧的信念,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离沪赴美留学。

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宏愿向往做一个中国的韩美其,面对西方文化,诸如相对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都曾影响过他。

在这一时期,他所关心的是政治、经济、劳工与民主,在哥伦比亚,他认为“超人哲学”鄙视博爱、同情、怜悯与仁慈,把叔本华的人生观视作“人死观”,从而将兴趣转向社会主义的研究。

1920年9月,他在哥伦比亚得到硕士学位,而他通过的论文是《论中国妇女地位》。

此时,他思想再度波折,迷上了英国的罗素,他不羡慕美国的物质文明,认为“实利主义的重要会压倒人的灵性”,他也讨厌美国围着学分转的教育方法。

他想学一点济世利民的学问,因此他决定离美赴英,跟随罗素。

罗素认为:“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爱是一个含有多种情感的字”,它包含“怜悯”、“同情”、“恋爱”、“爱情”等含义,这些同徐志摩那种朦胧的信念达成了一种默契。

二、遭遇爱情,再系烦恼结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受国内国外的影响颇深。

徐志摩认为“爱”是人生最伟大的一件事,是人们赖于生存的支柱。

这是缘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周氏兄弟、胡适等人对自由、民主、个性等人道主义的鼓励与呼吁:“无恋爱是生命的失败。

”徐志摩有妻有子,就是没有爱情,对于没有自身生命的严重缺失,徐志摩勇于追求。

当爱一旦觉醒,他认识到爱情是一种强烈而神奇的感情,没有爱情的滋润,心头是一块荒芜,因此和林徽音相识、相知、相恋、便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林长民(林微音的父亲)还曾当面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才是天生的一对。

”徐志摩一直幻想的理想中的美人形象出现了,但是现实使他一直处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得的追求状态,处于一种追求与失望的狂喜与痛苦状态。

对“单纯信仰”的潜意识追求,诱发了他的诗情,尤其是在康桥这个特别的地方。

吕家乡在《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幻灭—徐志摩》中认为:“他的诗情和他的理想一同在英国的康桥萌发的。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往往是从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开始的,徐志摩也是这样。

他曾经指出,在康桥这段时间里,他的“诗情真有些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什么成熟的半成熟的意念都在指头间化作缤纷的花雨。

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还顾得了美丑!”
鉴于上述的原因,1922年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报副刊《新朋友》上发表《笑解烦恼结
—送幼仪》一诗,并同时发表一篇《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

……
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解,烦恼苦解,
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
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解儿,
消除了烦恼!
徐志摩要求离婚是实现他合理化人生的一个步骤,是他单纯信仰在个人生活上的一个典型投射,在当时具有反封建意义。

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封建礼教的忠孝结义和封建婚姻制度所造成的“泪迹血迹“的控诉,抒发了他向往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婚离了,烦恼结未必解开。

心仪的人飞走了,灵魂的伴侣失去着落,这指是1922年林长民携女回国一事。

此时,解开烦恼结的徐志摩再度系烦恼结。

写于1922年间的《情死》、《私语》、《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诗,反映了徐志摩在追求理想化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跋涉。

在《情死》中,他以玫瑰喻爱人,表达了一种为爱情而疯狂的痴迷;他又在《清风吹断春朝梦》中诉说好梦难圆的悠悠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