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疾病
1、黏球菌(G+):细菌性烂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
2、假单胞菌(G-:赤皮病、竖鳞病(北方地区常见)、鲤白云病(主要在网箱中发生,为冷水性疾病)
3、气单胞菌(G- 主要是淡水性鱼类患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鲤科鱼类痔疮病
4、弧菌病
5、链球菌病(G+),是唯一的球菌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多发于海水中,可以进入脑中。
(1)、细菌性烂鳃病(柱状屈挠杆菌)
生长适温:28℃,37℃可生长,5℃以下不生长;培养基中含Nacl 0.6%以上不生长;
A、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鱼,污染的水及塘泥;(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在鳃受损后特别易感;(3)危害对象:所有淡水养殖鱼类,草鱼、青鱼、鲤等尤其敏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传播途径:水平传播;
B、病程:致死时间与水温有关,致死时间的对数与水温呈直线关系(15-30℃);
(1)发病季节、水温:5-9月份流行,通常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最适温度28-30℃;(2)发病范围:世界性流行,近年在网箱养殖中危害严重;在病原菌浓度大,鱼的密度高、水质差、鱼的抵抗力低下时更易暴发流行
C、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
外观症状:“乌头瘟”;“开天窗”;“镶边”
剖解变化:鳃丝肿胀,末端发白,或淤血、出血;鳃丝残缺不全、粘液增多,有污物附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组织的炎症反应:(1)急性:炎性水肿、坏死,增生不明显;(2)慢性:炎性水肿、增生、坏死;
D、诊断
初步诊断:肉眼观察临床症状,结合镜检鳃丝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取鳃丝或粘液做水浸片观察到特定的病原可进一步诊断
E、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
2、加强苗种的选择和下塘前消毒;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保证饵料质量;
4、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定期消毒食场;
5、发病季节,用中草药浸泡或内服预防;
6、定期检查,及时杀灭鳃寄生虫;
7、必要时用治疗用药全池遍洒一次。
F、治疗措施:
1、外用消毒药物,常用氯制剂、海因类药物等;
2、内服抗菌药物:连喂3-5天,10-30mg 卡那霉素/千克鱼体;10-30mg 氟哌酸/千克鱼体;
白皮病(白皮极毛杆菌) 白头白嘴病
(2)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
A、病原:生长适温25-30℃,40℃能生长,55℃30min即死亡。
B、流行情况:
(1)、危害对象:草、青、鲤等多发,大小鱼均可发病;鰤鱼、鲷等也可患病;常与肠炎、烂鳃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2)、传染源:带菌鱼,被污染的水体、工具;(3)、传播途径:
条件性致病菌,接触传播,在受伤后易发;(4)、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发病,夏季常见;
北方则在越冬后暴发;
C、临床症状
外观症状:体表(尤其鱼体两侧、腹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常继发水霉并伴有蛀鳍和开天窗;
D、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体表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2确诊: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
E、预防措施:1、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2尽量避免鱼体受伤;3投喂治疗烂鳃病的抗菌药物3天;消毒药物1次。
F、治疗方法:(1)、氟哌酸:每Kg鱼,每天,10-30mg,3-5d,投喂;(2)、四环素:每Kg鱼,每天,40-80mg,3-5d,投喂;(3)、磺胺嘧啶:第一天,每Kg鱼,100mg,以后每天,每Kg鱼,50mg,连喂1周。
(3)竖鳞病(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循环系统的疾病,由于淋巴回流障碍而引起营养缺乏症;
危害对象:鲤鱼、鲫鱼、金鱼、罗非鱼等常见,草鱼、鲢鱼也可发病;传染源:条件性致病菌,水环境中常在;传播途径:多为鱼体受伤后经皮感染;病程:通常较长;
发病季节、水温: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17-22℃时;越冬后期也常见;
发病范围:在我国北方地区较常见;
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病鱼离群缓游,有的悬浮于水面或水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严重时呼吸困难;外观症状:体色发黑,体表粗糙;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鳃贫血,鳃盖内表皮充血;鳞片竖起向外张开似松球状,鳞囊积液;有时鳍基部充血,鳍膜间有半透明液体;
剖解变化:腹腔积水,肝、肾、脾的颜色变淡;
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进行;(2)镜检鳞囊内渗出液,见有短杆菌时可进一步诊断;
注意与鱼波豆虫病的鉴别诊断。
预防措施:1、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2、尽量避免鱼体受伤;3、必要时投喂抗菌药物3天;消毒药物1次。
治疗措施:(1)、5mg/L CuSO4 ,2mg/L FeSO4 ,10mg/L漂白粉浸洗5-10min;(2)口服药物:氟哌酸:每kg鱼,每天,10-30mg,3-5d
(4)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
(5)A、病原:均为G—杆菌,病原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肠毒性和细胞毒性,在4-40℃,pH5.5-10生长。
B、流行情况
(1)危害对象:几乎所有淡水鱼类,从2月龄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发病;(2)传染源:患病鱼或被污染的工具、水体;水环境中本身也有;(3)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持续一段时间,有的则可急性死亡;(4)发病季节、水温:2-11月(水温9-36℃)都有发病,在28℃以上持续高温或高温季节后水温维持在25℃以上时发病尤为严重。
C、流行原因
一、病原体因素:1病原菌的生长温度和pH范围是其流行范围广,流行时间长的前提条件;
2养殖水体种类繁多,养殖户没有防病意识;3国内尚未实行搬运检疫制度,为病原体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环境因素:1疾病的预防工作没作好;2水质管理不好;
三、机体因素:1长期近亲繁殖,体质下降。2、商品饲料质量不好,营养不全面,使鱼体抵抗力下降。
D、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静止不动或陈发性乱窜,乱游,有的在池边磨擦,最后衰竭而死;
外观症状: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鳃贫血,有竖鳞症状;早期,全身体表不同部位有轻度充血;严重时,全身体表都有严重的充血、出血;
剖解变化:腹腔内积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实质器官肿大,肝、肾色淡呈花斑状,脾呈紫黑色;肠道中有少量食物或无食物,粘液增多或积气;肠壁、肠系膜、腹膜等充血出血。
E、病理变化:
1红细胞溶血,内脏器官(肝、脾、肾、胰脏)中有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着;2肝细胞呈弥漫性坏死;3脾脏出血,实质解体呈粉红色;
F、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症状流行情况及进行;2、根据病理变化可做进一步诊断;3点酶法: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测。
G、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3鱼种下塘前药
浴;4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及搭配比例;5加强饲养管理;6食场定期消毒;7及时检查鱼体情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8杀灭体表寄生虫;9必要时用药物进行预防;10发病池工具消毒,不能随意排放发病池水、乱扔病死鱼。
H、治疗方法:总的方法:杀虫—内服—泼洒—调节水质:第一天杀体外寄生虫,镜检
后对症下药;第2~6天投喂药饵,消灭体内病原菌;第3天和第5天全池泼洒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溴海因等消毒,杀灭菌水中病原菌;第10天左右,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
(5)、细菌性肠炎病(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生长适温为25℃。
A、流行情况
1、危害对象:主要危害草、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受害死亡率较高;
2、传染源:条件致病菌,水环境、正常鱼肠道中均有存在;
3、传播途径:经口感染;
4、发病季节、水温:
夏季常见,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
B、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食欲减退,离群缓游,不久发生死亡;外观症状:体色发黑;腹部膨大,有的红斑;肛门红肿、外突;剖解变化:腹腔积水,肠道积液积气。早期肠道前段无食物,肠壁充血发红,后期整段肠道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
C、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进行;(注意与草鱼出血病肠炎型区别。)2确诊:取病鱼肝、脾、肾、心血接种在R-S选择和鉴别培养基上,有黄色菌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