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总结
水产专业实习总结
水产专业实习总结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精选水产专业实习总结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通过快1年的实习,使我们参与到鱼苗生产一线,拓宽了知识面,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我们将来深入生产积累实践财富。
我们不但在学校学习了水产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这次实习,真正明白了“水产”的真谛并将其落实于具体操作,很好地填补了以前的空白。
通过此次实习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素质。
最难得的是我们意识到水产养殖的.“钱”景和自己肩负的水产使命。
1、巩固所学水产专业知识
实习之前,在学校进行了一学期课堂学习。
学习了《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疾病学》、《鱼类学》、《水产品加工》、《池塘养鱼》等多门专业课程。
在学校,还参加了班里组织的水生生物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另外还做了各门课程课堂笔记。
通过在校阶段的学习,使我从一个水产专业“门外汉”入了门。
回来实习期间,我巩固了所学的水产专业知识,特别是温习了在校所做的笔记和总结,使我水产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2、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于实践
实习期间,我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水生生物学方面,到“外婆家”,实地学习和应用。
3、实习成效
通过实习,我的水产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主要是对水生生物学专业
和池塘养鱼技术全面撑握,能够进行水质分析和从事养殖业。
一年的实习期就要结束了,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提高了一些技能,但是水产专业实践性很强。
要在将来水产业方面做出成绩,还需要加强学习,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农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上海海洋大学疾病三要素:病原、宿主、水生环境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者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中间寄主:寄生虫幼虫时期或者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如在这时期需多个寄主,最先一个称为第一中间寄主,其次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二中间寄主。
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同时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但并不对寄主构成危害,这种其他动物成为感染寄生虫病的间接来源,成为保虫寄主。
原发性感染:疾病发生在病原侵袭健康者继发性感染:此种感染为发生在原发性感染基础上再感染:同一种病原在第一次感染后病痊愈,当第二次感染又发生疾病重复感染:病原在第一次感染后病痊愈,但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当条件合适又发病隐形感染:同一种病原在第一次感染后痊愈,但处于病原携带状态一种寄生虫寄生于另外一种寄生虫体内,这另一种寄生虫寄生于寄主,这种现象称为超寄生。
在心脏或血管的某一部分由于血液成分凝集和凝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叫血拴形成。
该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常增多积水:组织间液在组织浆膜腔内蓄积过多颗粒变性:—实质变性,浑浊肿胀在急性病理过程中出现。
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许多微细蛋白质颗粒,色泽浑浊,失去原有光泽,故也称浑浊肿胀,或浊肿。
坏死细胞细胞核的变化:浓缩、碎裂、溶解炎症局部发生:变质、渗出、增生最小有效量:能够产生药理作用的最小剂量最大耐受量:也称为极量,机体能够耐受而不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大剂量中毒量:超过最大耐受量而引起中毒的剂量致死量:超过中毒量而引起死亡的剂量半致死量(LD50):某种药物或病原使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一组中毒动物恰好救活一半或一组感染某病动物恰好治愈一半时的药物剂量。
安全浓度范围:量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最大耐受量之间,在这个、范围内一般剂量增加,作用加强。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蓄积主要鱼药:1漂白粉:含氯石灰,为消毒剂。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水产动物疾病期末总结
水产动物疾病期末总结一、引言水产动物疾病是指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产动物身体发生异常症状,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和生态平衡,给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的一种疾病。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交换养殖环境和生产管理条件,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种苗、饲料、感染源与传播途径等协同作用。
本文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常见病原体、病因和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二、常见的水产动物疾病及其病原体1. 鱼类疾病:(1)细菌性病害:青鳉溃疡病、鲤鱼丸病、尼克斯病等;(2)寄生虫性病害:鱼类白点病、鱼类黑点病、鱼类胃肠道疾病等;(3)病毒性病害:魚石脂病、鱼类锈病、鳗鱼痘病等。
2. 甲壳类疾病:(1)细菌性病害:对虾白斑病、对虾中毒性肠炎等;(2)寄生虫性病害:对虾白点病、对虾分体虫病、藻类中毒等;(3)病毒性病害:对虾黄体肿病、对虾花斑病、对虾黑环病等。
3. 贝类疾病:(1)细菌性病害:牡蛎霉菌病、牡蛎肝胰腺综合症、扇贝溃疡病等;(2)寄生虫性病害:牡蛎感染性脱销、花蛤寄生虫感染等。
三、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因1. 生态环境因素:水域污染、气象条件、感染源的存在等;2. 繁殖因素:亲本选择、良种管理等;3. 饲养因素:饲料供给、投饵方式等;4. 水产动物个体因素:生理、生态特征等。
四、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措施1. 加强检疫:养殖前要检疫供苗、饲料和种质资料,严格防止病原体进入养殖水域;2. 提高养殖水质:合理管理、提高水质稳定性、增加溶解氧等;3. 合理饲养:合理配方饲料、定时投喂、饲养密度适宜;4. 疫病防治:定期喷药、用药护理、调节养殖环境等;5. 加强疫病监测: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五、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案例分析在中国的水产养殖业中,由于养殖条件、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短板,常常会出现水产动物疾病暴发的情况。
例如,中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常发生白斑病和白点病的问题,从而导致养殖成本增加,产量减少。
水产动物疾病学总结
细菌性疾病1、黏球菌(G+):细菌性烂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2、假单胞菌(G-:赤皮病、竖鳞病(北方地区常见)、鲤白云病(主要在网箱中发生,为冷水性疾病)3、气单胞菌(G- 主要是淡水性鱼类患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鲤科鱼类痔疮病4、弧菌病5、链球菌病(G+),是唯一的球菌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多发于海水中,可以进入脑中。
(1)、细菌性烂鳃病(柱状屈挠杆菌)生长适温:28℃,37℃可生长,5℃以下不生长;培养基中含Nacl 0.6%以上不生长;A、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鱼,污染的水及塘泥;(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在鳃受损后特别易感;(3)危害对象:所有淡水养殖鱼类,草鱼、青鱼、鲤等尤其敏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传播途径:水平传播;B、病程:致死时间与水温有关,致死时间的对数与水温呈直线关系(15-30℃);(1)发病季节、水温:5-9月份流行,通常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最适温度28-30℃;(2)发病范围:世界性流行,近年在网箱养殖中危害严重;在病原菌浓度大,鱼的密度高、水质差、鱼的抵抗力低下时更易暴发流行C、临床症状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外观症状:“乌头瘟”;“开天窗”;“镶边”剖解变化:鳃丝肿胀,末端发白,或淤血、出血;鳃丝残缺不全、粘液增多,有污物附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组织的炎症反应:(1)急性:炎性水肿、坏死,增生不明显;(2)慢性:炎性水肿、增生、坏死;D、诊断初步诊断:肉眼观察临床症状,结合镜检鳃丝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取鳃丝或粘液做水浸片观察到特定的病原可进一步诊断E、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加强苗种的选择和下塘前消毒;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保证饵料质量;4、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定期消毒食场;5、发病季节,用中草药浸泡或内服预防;6、定期检查,及时杀灭鳃寄生虫;7、必要时用治疗用药全池遍洒一次。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学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药物: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4.药物的作用:是研究药物接触或进入有机体后,促进有机体的组织细胞生理机能、生化过程或形态学上的变化,或抑制和杀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补充机体的维生素、激素等的不足,以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属于药物的作用。
5.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1)、兴奋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增强和提高2)、抑制作用:指机体机能活动的减弱或降低。
6.药物作用的形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7.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蓄积过多导致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加重而产生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极少数动物个体在应用某药致敏后,再次用该药时发生的一种特殊反应。
4)、继发反应:是指在应用药物治疗后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后果。
(二重感染)8.剂量:即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
9.无效量:药物的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量。
10.最小有效量:达到开始出现疗效的量。
11.极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治疗作用也逐渐增加达到最大治疗量12.最小中毒量:极量在增加,即可引起中毒,最低的中毒量称最小中毒量。
13.致死量:剂量在增加,中毒严重以引起死亡的剂量14.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15.给药方法:遍洒法、悬挂法、浸洗法、浸沤法、涂抹法、口服法、口灌法、注射法。
16.渔药的选择原则: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廉价性。
17.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广谱的金属络合剂。
18.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宿主、病原、环境。
水产动物疾病学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第二节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诊断]
o 与车轮虫病区别—镜检
• 大黄2.5-3.7 mg/kg; • 五倍子2-4 mg/kg;
白头白嘴病
(四)赤皮病
(又名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
[病原] ▪ 荧光假单胞菌。短杆状、G-
[症状] ▪体表出血发炎 ▪鳞片脱落(体两侧及腹部尤为明显) ▪蛀鳍; ▪病灶处常有水霉菌寄生;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
鳗红点病
(十三)鳗爱德华氏菌病(又称肝肾病)
[病原] 迟缓、浙江、福建爱德华氏菌。
[症状] 肝脏型:
肝区肿大,充血; 肌肉坏死、穿孔; 肝脏肿大、溃疡; 肾脏型: 肛门区红肿; 肌肉坏死; 脾脏、肾脏肿胀、溃疡; 肝肾混合型: 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爱德华氏菌病—鳗--肝脏型
爱德华氏菌病—鳗--肾脏型
[病原]
球病等)
*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短杆状、G-
[症状]
*竖鳞,鳞囊积有渗出液;轻压鳞片脱落;
*突眼;
*腹胀,腹水;
[诊断]
*与寄生在鳞囊内漂游鱼波豆虫区别——镜检
竖鳞病1
竖鳞病2
竖鳞病3
[流行] 底层鱼为主: 鲤、鲫、金鱼;乌鳢、月鳢成鱼和亲鱼; 发病季节 鲤、鲫--春季,17-22℃,非流水鱼池(北方) 乌鳢、月鳢--夏季,25-34℃
鲤白云病—灰白色粘液
[诊断方法] 1.依症状和流行情况来初诊;
依镜检结果进一步诊断; 依病原分离与鉴定来确诊。 2.注意与鲤斜管虫病、车轮虫病的区 别—镜检。
[防治] 1.高锰酸钾10-20mg/kg,15-30min; 食盐1-4%,5-10min鱼种。 2.内外结合: 福尔马林5mg/kg或新洁尔灭3mg/kg遍洒; 同时投喂抗生素(0.5g/kg饲料)或磺胺药物 (1g/kg饲料),6d。 “鱼康” 1.5mg/kg遍洒,3d。 同时投喂 “鱼用杀菌灵”50g /100kg饮料6d。
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精)
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1.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是范蠡著的《养鱼经》3. 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a. 病原的侵害;b.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气或氨根离子余氯;c. 营养不良;d. 动物先天或遗传的缺陷;e. 机械损伤4.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a. 机械损伤,b. 夺取营养,c. 分泌有害物质,d. 压迫和阻塞,e. 其他疾病的媒介5. 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细胞质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6. 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1. 发现难;生长于水中,不易发现2. 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3. 治疗难;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b. 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c. 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d. 许多药物同时使用,影响浮游生物;e. 药物影响养殖生物;f. 药物残留影响养殖生物品质7.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a. 彻底清池,b.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c. 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d. 饵料应质优量适;e. 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f. 操作要细心,g. 经常进行检查,h. 在日常管理中防止病原的传播,l. 制定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j. 定期药物预防,j. 人工免疫,k. 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8.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1. 合理放养:a. 放养密度要合理,b. 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2. 保证充足的溶解氧,3. 不滥用药物,4.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1. 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2. 免疫接种,3. 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4. 降低应激反应;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1. 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2. 池塘彻底清淤消毒,3. 强化疾病检疫,4. 建立隔离制度,5. 实施消毒措施四,加强饲料管理,保证优质饲料9. 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或器官,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器官内的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引起的充血,又称作减压后充血。
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及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发生鱼病后,治疗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月每亩用二氧化氯100g对水全池泼洒。
另外,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因此在乌鳢的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慎用或不用硫酸亚铁防治鱼病.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及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于庆华吴翔刘双凤(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分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一、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
一方面,它要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它n. All Rights Reserved.要密切结合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通过对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来建立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
迄今,水产动物疾病学已是一门具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科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如果从人类对于水产动物疾病的知识来讲,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尤其是对于鱼类病害的知识,在我国不少古籍中都有所描述和记载。
据考证:我国的池塘养鱼开始于殷末期(公元前1142—前1135年)。
从周初到战国,有七百年历史,当时用鱼作祭品和馈赠的礼物,池塘养鱼业逐渐发展起来,生产经验也日益丰富。
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60年,范蠡根据当时劳动人民的养鱼经验,写出了《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宋代有关鱼病的资料中,如北宋(960—1127)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水中则愈”句。
在明代,淡水养殖已有相当的发展,青鱼、草鱼、鲢、鳙的饲养方法到明末已有较高的水平。
当时,黄省曾的《养鱼经》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地总结了明代和明代以前的鱼种养法及鱼病的预防。
秋冬水产病害总结
秋冬水产病害总结一、10月病害发生情况总结根据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数据分析,10月份我省监测养殖种类发病情况总体上虽然有所缓解,但对虾白斑病、托拉病、红腿病和鲍苗的不明病因病的发病面积、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明显,幼鳖的白斑病、鲮鱼的出血病、鳜鱼的纤毛虫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略有上升。
黄花鱼、石斑鱼、红鳍笛鲷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继续降低,草鱼的出血病、赤皮病和草鱼、鲈鱼、鳗鱼、罗非鱼、长吻磅的烂鳃病、肠炎病、美国青蛙的白内障病、鲫鱼的暴发病及鳗鱼指环虫病、纤毛虫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下降,罗氏沼虾、鳖的病害发生情况较上月有所缓解。
工厂化养殖成鲍不明病因病的死亡率比上月略有下降,沉箱养殖鲍仍无病害报道。
上月发生的鲮鱼孢子虫病、石斑鱼肿瘤病本月未见报道。
本月新报道的病害有石斑鱼隐核虫病、红鳍笛鲷鱼鲺病。
新增测报种类有鳄鱼,本月报道发生腐皮穿孔病。
二、11-12月病害发生情况分析预测11-12月份是我省气、水温较低时期,昼夜温差仍较大,预测海、淡水养殖水生动物病害发生情况将会继续缓解,是一年中发病率最低时期。
淡水养殖种类的肠炎病、烂鳃病、暴发病和草鱼赤皮病、美国青蛙白内障病、鳄鱼的腐皮穿孔病、鲈鱼的溃疡病与不明病因病、鳜鱼和鳗鱼的指环虫病等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会继续降低,但水霉病发病率会升高,纤毛虫病发病率仍较高。
海水养殖类石斑鱼的溃疡病、黄花鱼的肠炎病、工厂化养殖成鲍的细菌性病害可能会降低,对虾的白斑病、托拉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较高。
保温养殖的罗氏沼虾、鳖、美国青蛙等要注意调节水质、做好病害预防措施。
三、建议采取的预防措施1、鱼鲺病的防治方法:(1)鱼塘用生石灰100千克/亩清塘消毒,以杀灭鱼鲺成虫、幼虫、虫卵。
(2)鱼苗放塘前用十万至五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0.5-1小时,可杀死幼虫和部分成虫;(3)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方水体0.5克,每周一次,连泼3-4次,以杀死幼虫(鳜鱼、加州鲈鱼、淡水白鲳等对敌百虫敏感鱼类慎用);(4)用4-5根号筒秆枝叶扎成捆,每亩放10捆,有一定防治效果。
水产动物疾病学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学及其发展的简史一、水产动物疾病学定义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二、发展简史我国主要在解放后,相继成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国内外在水产动物疾病上的研究主要时期(大体时间):◇国外:◇国内:第二节 疾病和病原、宿主、环境的关系一.疾病和病原、宿主、环境的关系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互相影响的结果。
仅仅病毒存在(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但由于鱼类或其他经济动物强壮健康,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而且环境条件(水体)中 寄生虫19世纪末 60年代 20年代 细菌 病毒 40年代 免疫 病理 50年代 寄生虫 细菌病毒、病理免疫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各种因素有利于鱼类对病原的清除,即使在水体中大量存在病原,鱼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不发生疾病。
相反,鱼类抵抗力很弱,环境条件也不利于鱼类生长,而有利于病原生长繁殖,使得疾病的发生发展。
疾病的发生:鱼体健壮,但病原侵袭力强(如数量多)环境条件又有利于病原的繁殖,而不利于鱼的生活。
鱼体本身抵抗力差,环境因素影响,无病原体鱼体体质较弱,尽管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不高,但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最终使鱼得病。
疾病的不发生:鱼体健壮,不容易感染病原,即使病原侵袭力强,但是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原体得生活,鱼体不发病。
鱼体抵抗力较差,但病原体数量少或没有,不容易发病。
鱼体体质较差,尽管病原体数量多,但是外界环境不利于病原体而有利于鱼体生长,使得鱼体体质逐渐增强,也不容易发病。
二.疾病发生的主要常见因素:病原:就是致病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原生动物、单殖动物、复殖动物、绦虫、线虫、棘头虫、甲壳类。
病原的种类很多,鱼对病原的敏感性不同。
在同一个池塘中,在发生疾病过程中,有些种类的鱼发病,而其他一些种类的鱼能抵制病原的侵袭而生存。
(1)许多种病原对宿主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或者专有性。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在保障水产品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产养殖中常常出现各种疾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困扰。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对鱼类和虾类等养殖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其中,细菌性溶藻菌病和细菌性败血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细菌性疾病。
1. 细菌性溶藻菌病细菌性溶藻菌病是由溶藻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
溶藻菌会侵入水产养殖生物的体内,并破坏其免疫系统,导致生物出现腹胀、黑色素沉着、肝脏发炎等症状。
防治方法:-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积极利用生物学防治方法,投放具有抗菌作用的益生菌,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防止细菌滋生繁殖。
2. 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败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主要由厌氧菌引起。
受感染的养殖生物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皮肤溃烂等症状。
防治方法:- 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检验水质,避免细菌滋生;- 注重养殖生物的营养平衡,增强其免疫力;- 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按照规定剂量使用,以免造成抗药性。
二、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钩虫、珍珠虫等。
寄生虫侵入养殖生物体内,吸取其营养,导致生物体弱化,生长迟缓。
防治方法:- 定期对水产养殖生物进行检查,发现寄生虫及时进行处理;- 使用寄生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剂量使用;- 将养殖设施进行消毒,避免寄生虫的滋生。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它会引发养殖生物的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其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目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水生动物病毒性水泡病、鱼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等。
防治方法:- 严格实施水产养殖管理制度,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结合养殖生物的疫苗接种等方法,增强其抵抗力,预防病毒传播;- 防止污染水源,避免病毒寄生。
水产动物疾病学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症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致病性刺激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机体本身:种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外界环境:气候、水质、饲养管理、生物区系等。
疾病的种类根据病原分:生物性:微生物、寄生虫、生物中毒。
非生物性: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物质与条件缺乏。
根据感染情况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根据症状分;根据病程分一:根据症状分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二:根据病程性质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根据病原分一: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疾病由生物引起的中毒二:非生物引起的疾病机械刺激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缺乏机体必须的物质和条件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一: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趋期充分发展期二: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第二节基本病理过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坏死萎缩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变性颗粒变性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纤维素样变透明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坏死原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最主要标志(1)核浓缩: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核计减少,核膜皱缩。
(2)核碎裂:核染色质先在核膜处聚集,后崩解成碎粒,以后核膜破坏,染色质碎粒就散在胞浆中。
这种染色质的凝聚及碎裂,实际上就是核酸的凝聚及崩解所造成的形态表现。
(3)核溶解:核染色质嗜碱性逐渐消退、淡染。
1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2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溶解吸收分离脱落机化包裹和钙化适应与修复代偿代偿的形式代谢性、机能性、结构性代偿。
代偿的意义修复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与化生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间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局部贫血梗死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充血动脉性充血①原因和类型②发生机理③病理变化④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静脉性充血①原因②病理变化③对机体的影响局部贫血原因①动脉痉挛性②动脉性阻塞③动脉压迫性病理变化与对机体的影响①动脉的阻塞程度②动脉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的速度持续时间③受动脉能否迅速、充分地建立起侧枝循环④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梗死梗死: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生动物的疾病的起因、病理、流行病学、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水产动物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会导致水产养殖产量减少、经济损失增加,并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水产动物的常见疾病有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等。
其中,细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害,常见的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等。
病毒性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包括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急(慢)性溶血性贝类贝毒素病等。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方法包括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合理饲养、强化水产动物免疫能力、及时清除病死动物等。
一旦发现水产动物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移除并送检,确诊疾病类型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水产动物疾病学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综合性,实践性的科学。
混合感染:同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入侵引起的鱼病。
最小有效量:能产生作用的最小药物剂量。
萎缩:安全范围:最大有效量与最大耐受量之间,在此范围内,剂量增加,作用增强。
疾病:指当病因作用于机制后,引起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能力降低以及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下降。
渗出性出血: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组织损伤:不完全痊愈;完全痊愈:稚疾病的症状全部消除。
单纯感染:仅由一种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鱼病。
垂直传播:亲代通过卵将病原体直接传给子代。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代谢的规律,尤其是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规律的学科。
破裂性出血:保虫寄生:变性: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的现象。
水流传播:鱼药: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康成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贫血:组织或器官动脉血输入减少或停止,或血液中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现象。
简答题:1.液体渗出液的生理作用?Answer;1,带走病灶的毒素(稀释毒物)2,由于共含抗体、补体等物质,有消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3,渗出液的纤维蛋白原聚合形成的网架,有利于阻止细胞液的渗出。
2.鱼药选择应遵循的原则?Answer;1,有效性:根据鱼病诊断结果,选择对疾病有效的药物2,安全性:不能使用对养殖水环境或食品质量安全或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而被禁止的药物3,方便性:全池泼洒法与投喂药饵法是鱼病防治最简捷和有效的方法4,廉价性;:药物本身的价值不能太高,不能超过养殖产品的价值或渔民承受能力;施用过程不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降低治疗成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材料
常见病多发病一、病毒性疾病1、草鱼出血病1)病原体是草鱼出血病病毒2)流行情况: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草鱼、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有发病3)症状: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
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
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鱼病。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部及鳍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胰腺广泛坏死,病鱼作垂直回转游动后不久即死,死亡率高。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和鱼种,3、鳗狂游病:P1434、腮腺炎病(螺旋病):传染性高,致死率也高5、淋巴囊肿病6、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7、桃拉病毒病二、细菌性疾病1、烂鳃病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淡水鱼类,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最宜流行的水温为28~35℃2)【病原】:柱状屈桡杆菌3)【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该菌以后,病变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
4)【预防】:(1)彻底清塘。
(2)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
(3)选择优质健壮鱼种(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6)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7)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柏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l 次。
水产动物疾病学MicrosoftWord文档汇总
一、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水产动物与所有的生物一样,与环境和谐统一则健康成长,繁衍后代。
当环境发生变化或水产动物机体某些变化而不能适应环境,就会引起水产动物疾病。
水产动物疾病是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疾病是机体对来自内外环境的致病因素表现出复杂变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比较集中地表现于某些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物质代谢的变化上,这些变化称为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新陈代谢紊乱,扰乱了正常的生命活动称为疾病,如果致病作用占优势,疾病就向加重和恶化方向发展,甚至引起死亡;当机体抵抗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且抵抗占优势时,就不发病或疾病就向痊愈和恢复方向转化。
二、引起水产动物疾病原因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水的理化因素和人为因素等三个方面。
1.生物因素常见的水产动物疾病中,绝大多数是由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机体而致病。
使水产动物致病的生物,通称为病原体。
水产动物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绦虫、棘头虫、线虫、甲壳动物等,其中病毒、细菌、真菌等都是微生物性病原体,由他们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传染性疾病或微生物病;而原生动、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绦虫、棘头虫、线虫、甲壳动物等是动物性病原体,在他们生活史中全部或部分营寄生生活,破坏宿主细胞、组织、器官,吸取宿主营养,因而称之为寄生虫,由他们引起的疾病称之为侵袭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此外,还有些动植物直接危害水产养殖动物,如水鼠、水鸟、水蛇、凶猛鱼类、藻类等,统称为敌害。
2、水的理化因素水是水产养殖动物最基本的生活环境。
水的理化因子如水温、溶氧量、pH值、盐度、光照、水流、化学成份及有毒物质对水产动物生活影响极大。
当这些因子变化速度过快或变化幅度过大,水产动物应急反应强烈,超过机体允许的限度,无法适应而引起疾病。
(1)水温水产动物基本上都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且变化是渐进式的,不能急剧升降。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学
(4)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水生动物类)考试方案及内容
(5)考试题型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知识部分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
试题主要有A 型和B 型两大类,包括A1、A2、A3、A4、B1等五 种题型。水生动物类每种题型有四个备选答案。
(6)执业注册和备案 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应当向
注册机关申请兽医执业注册;取得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证书, 从事动物诊疗辅助活动的,应当向注册机关备案。
(7)执业活动管理 a. 执业兽医不得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动物诊疗机构执业,
但动物诊疗机构间的会诊、支援、应邀出诊、急救除外; b. 执业兽医师可以从事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开具处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学
水生动物医学的现状及未来
一、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水产品重量占到全世界的
75%左右,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大农业中发展最快、利润最高、 创汇最多的产业,尤其在沿海地区更显优势。
二、我国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现状 我国是水产养殖的世界第一大国,但并不是养殖强国,
每年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在100亿以上,究其原 因主要是缺乏专业的“渔医”作为水产养殖的技术保障。
范蠡画像
陶朱公养鱼经
• 威王聘朱公问之曰:“闻公在湖为渔父, 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西戎为赤精子,在越 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朱公曰: “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 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无声, 鱼必生。至四月内一神守,六月内二神守,八月内三神守。神守者,鳖也。所以内 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在池中周绕 九洲无穷,自谓江湖也。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 千枚,二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二十五万。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 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 皆取钱,五百二十五万钱。候至明年,不可胜秆也。”王乃于后苑治地,一年得钱 三十余万。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所以养鲤者。鲤不相 食,又易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疾病1、黏球菌(G+):细菌性烂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2、假单胞菌(G-:赤皮病、竖鳞病(北方地区常见)、鲤白云病(主要在网箱中发生,为冷水性疾病)3、气单胞菌(G- 主要是淡水性鱼类患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鲤科鱼类痔疮病4、弧菌病5、链球菌病(G+),是唯一的球菌病,属于条件致病菌,多发于海水中,可以进入脑中。
(1)、细菌性烂鳃病(柱状屈挠杆菌)生长适温:28℃,37℃可生长,5℃以下不生长;培养基中含Nacl 0.6%以上不生长;A、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鱼,污染的水及塘泥;(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在鳃受损后特别易感;(3)危害对象:所有淡水养殖鱼类,草鱼、青鱼、鲤等尤其敏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传播途径:水平传播;B、病程:致死时间与水温有关,致死时间的对数与水温呈直线关系(15-30℃);(1)发病季节、水温:5-9月份流行,通常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最适温度28-30℃;(2)发病范围:世界性流行,近年在网箱养殖中危害严重;在病原菌浓度大,鱼的密度高、水质差、鱼的抵抗力低下时更易暴发流行C、临床症状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外观症状:“乌头瘟”;“开天窗”;“镶边”剖解变化:鳃丝肿胀,末端发白,或淤血、出血;鳃丝残缺不全、粘液增多,有污物附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组织的炎症反应:(1)急性:炎性水肿、坏死,增生不明显;(2)慢性:炎性水肿、增生、坏死;D、诊断初步诊断:肉眼观察临床症状,结合镜检鳃丝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取鳃丝或粘液做水浸片观察到特定的病原可进一步诊断E、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加强苗种的选择和下塘前消毒;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保证饵料质量;4、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定期消毒食场;5、发病季节,用中草药浸泡或内服预防;6、定期检查,及时杀灭鳃寄生虫;7、必要时用治疗用药全池遍洒一次。
F、治疗措施:1、外用消毒药物,常用氯制剂、海因类药物等;2、内服抗菌药物:连喂3-5天,10-30mg 卡那霉素/千克鱼体;10-30mg 氟哌酸/千克鱼体;白皮病(白皮极毛杆菌) 白头白嘴病(2)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A、病原:生长适温25-30℃,40℃能生长,55℃30min即死亡。
B、流行情况:(1)、危害对象:草、青、鲤等多发,大小鱼均可发病;鰤鱼、鲷等也可患病;常与肠炎、烂鳃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
(2)、传染源:带菌鱼,被污染的水体、工具;(3)、传播途径:条件性致病菌,接触传播,在受伤后易发;(4)、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发病,夏季常见;北方则在越冬后暴发;C、临床症状外观症状:体表(尤其鱼体两侧、腹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常继发水霉并伴有蛀鳍和开天窗;D、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体表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2确诊: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
E、预防措施:1、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2尽量避免鱼体受伤;3投喂治疗烂鳃病的抗菌药物3天;消毒药物1次。
F、治疗方法:(1)、氟哌酸:每Kg鱼,每天,10-30mg,3-5d,投喂;(2)、四环素:每Kg鱼,每天,40-80mg,3-5d,投喂;(3)、磺胺嘧啶:第一天,每Kg鱼,100mg,以后每天,每Kg鱼,50mg,连喂1周。
(3)竖鳞病(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循环系统的疾病,由于淋巴回流障碍而引起营养缺乏症;危害对象:鲤鱼、鲫鱼、金鱼、罗非鱼等常见,草鱼、鲢鱼也可发病;传染源:条件性致病菌,水环境中常在;传播途径:多为鱼体受伤后经皮感染;病程:通常较长;发病季节、水温: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17-22℃时;越冬后期也常见;发病范围:在我国北方地区较常见;临床症状临床表现:病鱼离群缓游,有的悬浮于水面或水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严重时呼吸困难;外观症状:体色发黑,体表粗糙;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鳃贫血,鳃盖内表皮充血;鳞片竖起向外张开似松球状,鳞囊积液;有时鳍基部充血,鳍膜间有半透明液体;剖解变化:腹腔积水,肝、肾、脾的颜色变淡;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进行;(2)镜检鳞囊内渗出液,见有短杆菌时可进一步诊断;注意与鱼波豆虫病的鉴别诊断。
预防措施:1、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2、尽量避免鱼体受伤;3、必要时投喂抗菌药物3天;消毒药物1次。
治疗措施:(1)、5mg/L CuSO4 ,2mg/L FeSO4 ,10mg/L漂白粉浸洗5-10min;(2)口服药物:氟哌酸:每kg鱼,每天,10-30mg,3-5d(4)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5)A、病原:均为G—杆菌,病原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肠毒性和细胞毒性,在4-40℃,pH5.5-10生长。
B、流行情况(1)危害对象:几乎所有淡水鱼类,从2月龄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发病;(2)传染源:患病鱼或被污染的工具、水体;水环境中本身也有;(3)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持续一段时间,有的则可急性死亡;(4)发病季节、水温:2-11月(水温9-36℃)都有发病,在28℃以上持续高温或高温季节后水温维持在25℃以上时发病尤为严重。
C、流行原因一、病原体因素:1病原菌的生长温度和pH范围是其流行范围广,流行时间长的前提条件;2养殖水体种类繁多,养殖户没有防病意识;3国内尚未实行搬运检疫制度,为病原体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二、环境因素:1疾病的预防工作没作好;2水质管理不好;三、机体因素:1长期近亲繁殖,体质下降。
2、商品饲料质量不好,营养不全面,使鱼体抵抗力下降。
D、临床症状: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静止不动或陈发性乱窜,乱游,有的在池边磨擦,最后衰竭而死;外观症状: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鳃贫血,有竖鳞症状;早期,全身体表不同部位有轻度充血;严重时,全身体表都有严重的充血、出血;剖解变化:腹腔内积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实质器官肿大,肝、肾色淡呈花斑状,脾呈紫黑色;肠道中有少量食物或无食物,粘液增多或积气;肠壁、肠系膜、腹膜等充血出血。
E、病理变化:1红细胞溶血,内脏器官(肝、脾、肾、胰脏)中有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着;2肝细胞呈弥漫性坏死;3脾脏出血,实质解体呈粉红色;F、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症状流行情况及进行;2、根据病理变化可做进一步诊断;3点酶法: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测。
G、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3鱼种下塘前药浴;4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及搭配比例;5加强饲养管理;6食场定期消毒;7及时检查鱼体情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8杀灭体表寄生虫;9必要时用药物进行预防;10发病池工具消毒,不能随意排放发病池水、乱扔病死鱼。
H、治疗方法:总的方法:杀虫—内服—泼洒—调节水质:第一天杀体外寄生虫,镜检后对症下药;第2~6天投喂药饵,消灭体内病原菌;第3天和第5天全池泼洒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溴海因等消毒,杀灭菌水中病原菌;第10天左右,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
(5)、细菌性肠炎病(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生长适温为25℃。
A、流行情况1、危害对象:主要危害草、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受害死亡率较高;2、传染源:条件致病菌,水环境、正常鱼肠道中均有存在;3、传播途径:经口感染;4、发病季节、水温:夏季常见,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B、临床症状临床表现:食欲减退,离群缓游,不久发生死亡;外观症状:体色发黑;腹部膨大,有的红斑;肛门红肿、外突;剖解变化:腹腔积水,肠道积液积气。
早期肠道前段无食物,肠壁充血发红,后期整段肠道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C、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进行;(注意与草鱼出血病肠炎型区别。
)2确诊:取病鱼肝、脾、肾、心血接种在R-S选择和鉴别培养基上,有黄色菌落生长。
D、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2、鱼种放养前用8-10mg/L漂白粉浸洗15-30min;3、发病季节,每隔15d,消毒食场;1mg/L漂白粉或20-3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
E、治疗方法:庆大霉素、磺胺二甲氧嘧啶、氟哌酸伴饲投喂(6)打印病(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G—杆菌,极端单鞭毛;)生长适温为28℃左右。
流行情况危害对象:主要危害鲢、鳙鱼,鱼种、成鱼均可发病,亲鱼最易受害;传染源:条件性致病菌临床症状临床表现: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因衰竭而死;外观症状:起初背鳍以后的躯干部、腹部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随后病灶处鳞片脱落,表皮腐烂、脱落;严重时肌肉腐烂,骨骼外露,形成溃疡。
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2确诊:用R-S培养基鉴别培养。
防治方法:(1)预防措施:同赤皮病。
(2)治疗方法:1外用药同细菌性烂鳃病;2内服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磺胺类等;3亲鱼患病用1%高锰酸钾涂沫病灶,病重时注射硫酸链霉素20mg/Kg。
(7)、链球菌病(链球菌,G+的球菌,为广温(适温20-37℃)、广盐性(适宜盐度0-2%)。
流行情况危害对象:鰤鱼、牙鲆、虹鳟、香鱼、银大麻哈鱼等海淡水鱼类,大小鱼皆可感染发病;传染源: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在海水和底泥中长期存在,也可能来自陆地或由饵料鱼带入;传播途径:经口传染;病程:高水温,病情发展迅速,很快死亡低水温,病情发展较慢,常并发其它症状;发病季节、水温:流行于夏季(7-9月),水温低于20℃时发病较少;发病范围:网箱养鱼较多见;临床症状临床表现:病鱼游动缓慢,浮于水面,或头上尾下悬垂于水中,临死前出现间断性狂游;外观症状:以鱼体变黑、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充血、出血、鳃盖内侧严重充血、出血发红而鳃贫血为特征;部分病鱼腹部膨大;剖解变化:内脏器官、消化道点状出血,肝脏颜色变浅,胃肠积水、剧烈肠炎;脑、心脏有化脓性或肉芽肿性炎症,有细小出血点;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特征性的临床症状进行;(2)镜检病鱼组织液,可见G+成对、单个或短链状排列的球菌可进一步诊断。
预防措施:一般的细菌性疾病预防措施外,还应注意:投喂不宜过饱;饵料应新鲜,并补充复合维生素;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治疗方法:1外用:全池泼洒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剂;2内服:盐酸强力霉素、四环素(8)爱德华氏菌病(迟钝爱德华氏菌,G- 最适温度31℃);危害对象:淡水鱼类;病程:常表现为急性型;发病季节:夏秋季节(30℃左右)多发(9)鱼类弧菌病(鳗弧菌)为海水鱼类最常见细菌性疾病;海、淡水鱼类均可发病;传染源:条件性致病菌,在海水、底泥、健康鱼的肠道中均有;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皮感染,其次为经口感染,通过受损的皮肤或肠粘膜侵入;发病季节、水温:与鱼的种类有关。
鰤(19-24℃);真鲷25℃高水温期和15℃低温期)鲆科、鲽科、鳗科鱼类在15℃以上可发病;临床症状:共同症状:(1)外观症状:起初部分体表褪色,继而出血变红,鳞片脱落,形成溃疡;(2)剖解变化:内脏及肌肉组织有弥散性或点状出血;肝、脾、肾脏出血、淤血坏死;(3)特殊症状:鳗鲡体表隆起或出血性溃疡;真鲷还表现为贫血、腹水;虹鳟躯干部皮下或肌肉发生脓疡;预防措施:操作小心,防止受伤;放养密度不要过大;保持优良水质;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及时杀灭体表寄生虫;发现病鱼时,及时隔离或销毁;进行人工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