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教学“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理解“教学”的内涵

朱筱新

什么是“教学”?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道:“教学生”。若再问:“教学生什么?”回答肯定是:“教学生念书”。人们将“教学”理解为“教学生念书”,是我国自古以来社会形成的一种普遍认识。但这种认识在今天,已显然不能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适应,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相悖。因此,有必要重新诠释和认识“教学”的内涵,以使今天教师所从事的“教学”,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服务于社会的需求。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观念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却是“教书”,教师也因此被称为“教书匠”。造成社会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是“口授笔传”。教师主要是通过讲授式教学,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更是核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生必须紧跟教师的讲授,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因此只能通过“听讲”、“读书”、“背书”等学习方式,记住教师讲授和书本上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给学生提供任何可供他们认知、体验和理解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境地。学生因此只能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生吞活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读书(念书)、背书也因此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正是在这种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下,对教师和学生就产生了一个特定的名称,即“教书匠”、“读书郎”。从这两个名称中不难看出,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存在的主、从关系,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且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教科书进行的。

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应该看到,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原因,绝非是学生自己造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能靠学生自己去实现。这其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如果不能转变对“教学”内涵的认识,学生就很难转变学习方式。可以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入手,真正将“教书”变为“教学”。这里所说的“教学”,绝非是“教学生”、“教学生读书”的定义,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含义。确切地讲,教师不能将

只是教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教学生运用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学会自己学习。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口授笔传”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是教师应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自己认知、体验的机会,没有自己去进行阅读、分析、对比、归纳、质疑、总结等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掌握这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今后若在学习中遇到新的问题,也就因为自己没有掌握适宜的方法,而无法自己解决。所以,能否够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这对于学生今后更高一级的学习,特别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摘编自朱筱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同心出版社,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9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