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标幽赋》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
《标幽赋》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本赋首载于金元?窦汉卿著的《针经指南》。
自后《针灸大全》、《普济方》、《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均转载此赋。
它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
标幽,是把幽微、深奥的针灸原理标而明之的意思。
赋文首谈经络、递次为候气、论针、取穴、标本论治、特定穴位、子午流注、补泻、治疗、禁针、禁灸等。
凡有关针灸学术中的重要问题,均一一论及。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历来被认为是针灸学的一篇重要文献。
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名杰,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金代杰出的针灸学家。
窦氏曾著有《针经指南》、《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著作,现在可以确定出自他的手笔的仅《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两篇。
本赋选自《针灸四书》。
(原文)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侯。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
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juān)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léi)。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基于《针经指南》探析窦汉卿针法特点
558 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19,Vol.12,No.4㊃学术论坛㊃作者单位:501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莫曦雅(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莫曦雅(1989-),女,201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痛症㊂E⁃mail:moxy0103@基于‘针经指南“探析窦汉卿针法特点莫曦雅【摘要】 基于窦汉卿针灸著作‘针经指南“,从广义针刺手法的角度探析窦汉卿针法特点,主要包括:(1)以明经辨证为基,三因制宜;(2)以脏腑气血为本,注重调神;(3)倡用毫针,取穴严谨,强调得气;(4)总结针刺手法,增加补泻要素,发展寒热刺法㊂窦汉卿的针法特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现代针灸临床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㊂【关键词】 针刺手法; 针刺补泻; 针灸理论; 针经指南; 窦汉卿【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4.021 窦汉卿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针灸大家,先后于清流河王氏处得方脉之书㊁于山人宋子华处得 少室隐者”所传 交经八穴”㊁师从李浩习得铜人针刺术㊂窦汉卿博览群书,精于经典㊂在承袭‘内经“‘难经“要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为金元时期针灸的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㊂他对针法的阐发系统详尽,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且文辞流畅,朗朗上口,他的一些观点对后世针灸学尤其是针法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积极的推动作用㊂拟以其著作‘针经指南“为基础,探析窦汉卿的针法特点㊂1 以明经辨证为基,三因制宜‘标幽赋“为‘针经指南“的开篇之作,窦汉卿开宗明义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1],阐明了经络的重要性㊂‘丹溪心法“云: 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通过对 形诸外”的各种异常反应及病变进行针刺㊁艾灸等治疗,以改善和消除 有诸内”,使人体回到阴阳气血调和生理状态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㊂由于经络具有外联四肢九窍,内系五脏六腑,运行全身气血的功能,是实现针灸 调外以治内”的基础,其在针灸治疗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自明㊂窦汉卿认为医者必须以精确掌握经络为根本,‘标幽赋“在首韵提出 须向经寻”的观点后,第二韵就将十二经络循行方向㊁起止点㊁气血流注经络的顺序娓娓道来,足见其对 明经”的重视程度㊂医者通过观察人体经络气血的浮沉㊁盛衰,从而 司外揣内”以探知内在经络㊁脏腑的阴阳㊁寒热㊁虚实,发挥经络的诊断作用,在此基础上正确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机㊁病位病势,以了解疾病的发生㊁发展,判断疾病的转归㊁预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㊂窦汉卿以此为基,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下手处,认水火是根基”[1],窦汉卿一再强调对经络全面㊁正确的诊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根基㊂通过诊察经络从而清楚准确的辨明阴阳㊁表里㊁寒热㊁虚实,才能抓住病因病机,对证施治㊂发展到现代,王居易等针灸大家同样极为重视对人体经络的诊察[2]㊂窦汉卿将天地人一体的中医思维方式与针灸相结合,在针刺深度方面体现出三因(因岁㊁因季㊁因人)制宜的思想㊂如‘标幽赋“中提到的 察岁时于天道”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就是根据年岁的变化和患者的体态身形相应的调整进针深度,并在‘针经指南㊃直言补泻手法“中引‘素问㊃刺要论篇“原文,进一步阐述了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的观点㊂其中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以阴养阳,以阳养阴的理论把针刺深度与人体阴阳相结合,将针刺深度调节脏腑阴阳的功能做了全面的阐述㊂ 明标与本,论刺深浅之经”[1],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㊃注解标幽赋“中解为 日法寅卯辰上为标,申酉戌下为本,巳午未上为标,亥子丑下为本”,提出了根据时辰㊁人体部位的不同,针刺的深浅也应相对变化的观点㊂这些都是窦汉卿针法思想中因时㊁因季㊁因人制宜的体现㊂2 以脏腑气血为本,注重调神‘灵枢㊃本藏“: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指出了经脉是气血的载体,具有沟通内外,内养五脏,外濡四肢的重要作用㊂窦汉卿的医学思想本于‘内经“‘难经“,认为针刺以气血为本,通过刺激经络来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从而使得人体气血和畅,阴平阳秘㊂如‘标幽赋“中 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㊂先详多少之宜”,在说明十二经的经络气血多少后,指出针刺当考虑经络气血的情况,以气血多少为刺法立论;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1],也体现了针刺需以气血为本的思想㊂在气血调和的状态下,精血互生互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最终精气化神㊂作为神的物质基础,针灸调节气血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调神㊂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9,Vol.12,No.4559‘素问㊃宝命全形论篇“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窦汉卿承袭该观点,强调针灸治神的重要性㊂治神之初,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1];针刺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相应处理,施针要从治神的方面来考量, 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1]㊂在强调注重患者 神”的同时,对于医者的 神”也有要求㊂窦汉卿认为,医者在进行治疗时,应心平意静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做到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幕,如待贵人”[1]㊂3 倡用毫针,取穴严谨,强调得气针具早在‘灵枢㊃九针十二原“中就有详细记载,从鑱针到大针长短不一,形状相异,各有特点,用途不同㊂九针是古人根据自身对天地㊁阴阳㊁四时㊁万物的认识,比类取象,创制的治疗疾病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3]㊂在九针当中,窦汉卿对毫针最为推崇,于‘标幽赋“中专用一韵描述毫针的特点㊂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㊂七星上应,众穴主持”,王国瑞[4]释为因毫针对应的七星能随时间运转,为众星之主,故而毫针斡运璇玑最为常用㊂现代有学者认为,由于毫针应天上的北斗七星,对应人体头面部的七窍,是最为实用的部位,故临床用途最广,首推毫针[5]㊂笔者认为,正如‘灵枢㊃九针十二原“云: 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由于毫针具有针尖细长㊁破皮轻快㊁提插柔缓㊁可久留针,以扶正祛邪㊁宣痹止痛㊂故窦汉卿认为毫针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1],从而大力提倡㊂准确的定位取穴是针灸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窦汉卿在取穴方面有如下特点㊂首先重视取穴的准确性: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1],并在‘针经指南㊃气血问答“篇中详述同身寸的取法: 以中指㊁大指相屈如环,取侧纹两角为寸㊂”其次,通过选择合适的体位以加强取穴的准确度 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如环跳穴必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如承浆穴则应自然安定以取之[6]㊂第三,强调选穴需严谨慎思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表现了窦汉卿在选穴方面的细致考量,审慎比对的特点;第四,根据病证灵活变通,在行补泻手法时建议同侧取穴 随病左右而补泻之,左则左补泻,右则右补泻”[1];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1],病于络而不病经时,络脉有病左取右㊁病右取左的特点;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1],则体现了三阳经从头走足故循经而治的远端取穴思想㊂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7]㊂有关针刺得气的描述最早见于‘灵枢㊃九针十二原“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强调得气是针刺起效的关键㊂窦汉卿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得气进行了更为系统详尽的阐发㊂首先描述了 气至”和 气未至”时,医者指下之感:气未至时, 轻慢滑” 似燕处幽堂之深邃”,气之至则感受为 沉紧涩” 如鱼吞钩饵之浮沉”,以生动形象的对比手法将抽象的医者指下之感翔实化,极具指导意义;然后进一步提及留针与否的相关处理: 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1],也说明了留针的重要作用之一为候气,且是否留针应根据临证具体情况来决定;最后明确提出得气与针刺起效的相关性: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㊂”[1]4 总结针刺手法,增加补泻要素,发展寒热刺法‘内经“的问世标志着针刺手法的形成[5],如‘灵枢㊃官针“是有关针刺法的专篇,文中描述了九刺㊁十二刺㊁五刺等26种刺法;‘灵枢㊃九针十二原“则提出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双手配合进针法;‘素问㊃离合真邪论篇“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 以闭其神”,就描述了扪循㊁切㊁推按㊁弹㊁抓等用于补法的左手术式㊂又如‘难经㊃七十八难“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㊂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既强调了左手术式的重要性,又扩大其适用范围㊂窦汉卿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习得的针刺手法,进一步整理㊁精炼㊁创新,在‘针经指南㊃手指补泻十四法“中提出了十四种针刺手法,见表1㊂该篇将散载于古籍中的各种手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使针刺手法规范化,便于后世学习㊂这些手法既有刺手的基本手法,也有押手的辅助手法;既有用于进针出针的手法,也有用于行针的手法;既有对前人刺法的传承,也有自己的改进㊂如弹法,在‘内经“中为适用于补法的左手术式,窦汉卿则将其改进为弹针,同样适用于补法,作用是快速行气;如退法,窦汉卿将‘刺法论“中的退针法进行升华,将其作为了出针的一般原则;如盘法,未见于‘内经“及‘难经“,窦汉卿将其发挥为在浅刺的基础上施于针尾的圆圈式盘旋,是一种用于腹部的浅刺手法㊂后世多名针灸大家都对此十四种针刺手法进行了注释,并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许多窦汉卿所载的针刺手法沿用至今㊂可以说窦汉卿为针刺手法的标准化㊁规范化㊁系统化以及针刺手法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㊂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补泻刺法的描写,由于‘内经“是多人㊁多时期作品的集成,不同的作者对于补泻刺法有不同的理解㊂现代学者多将‘内经“中针刺补泻法归纳为 迎随补泻” 徐疾补泻” 呼吸补泻” 开阖补泻”㊂黄龙祥[5]认为,‘内经“中 迎随”是对补泻的统称, 徐疾”是对针刺补泻主要特点的概括, 呼吸” 开阖”也并非独立的补泻手法,而是补泻手法中的组成部分,可以理解成补泻的要素㊂‘内经“问世后,其内所载的补泻手法一直沿用,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翼方㊃用针法“中写道 重则为补,轻则为泻”,将轻重作为一对重要的要素纳入补泻手法中㊂至金元时期,窦汉卿在补泻手法方面,总结前人的呼吸㊁开阖的补泻要素,又进一步发挥,增加了捻针方向以及生成数作为重要的要素㊂在‘针经指南㊃气血问答“中明确了捻针的方向, 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标幽赋“中所提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则体现了将左右捻转结合其他针刺基本手法以实现迎随补泻的思想㊂‘直言补泻手法㊃生成数法“则560 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9,Vol.12,No.4表1 ‘针经指南㊃手指补泻十四法“中十四种针刺手法特点名称操作手适用时间具体操作临床作用动左右皆可进针前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周掐动宣散气血退右手出针时出针前先退针至皮下,留针片刻,再出针出针时的一般操作搓右手行针时向左或向右转针,如搓线状寒热刺法的要素之一进右手进针时男左女右,边转边进气不至时催气助气盘右手进针后环形盘转针尾,向左插为补,向右提为泻适用于腹部浅刺时做补泻手法摇右手出针时一边动摇针柄一边出针引邪气外泄弹左右皆可行针时用大指甲轻弹针尾用于补法以促气行撚(捻)右手行针时向左或向右捻转针柄气不至时以引气㊁行气循左手进针后依经络上下往来抚摩气不至时使气血循经至扪左手出针时以左手手指迅速掩闭其穴补法推针时使气勿泄摄左手进针后用大指㊁次指㊁中指三指指甲循经按压下针后气滞或涩时,用以消滞行气按右手进针后手指捻针紧按如诊脉,不使针进退补法时助气添气爪左手进针时左手大指甲用力掐穴令右手持针插穴准确准确取穴切左手进针前大指甲于穴位处左右按压宣散气血,保护营卫表2 ‘针经指南㊃寒热补泻“‘卫生宝鉴㊃寒热补泻法“‘针经指南㊃生成数法“中寒热刺法的特点手法名称呼吸生成数针刺深度出针冷补鼻吸口呼生数以补之先深刺至阴分(六七分㊁肝肾之部),得气后再缓慢引针至阳分(三四分㊁心肺之部)速以手扪穴,使气不外泄热泻鼻呼口吸成数以泻之先浅刺至阳分(三四分㊁心肺之部),得气后再缓慢进针至阴分(六七分㊁肝肾之部)不需扪穴,使邪气得出将口鼻呼吸结合河图生数㊁成数与五行的对应作为补泻的又一重要要素,以鼻中吸气㊁口中呼气合生数作为补法要素,以鼻中呼气㊁口中吸气合成数作为泻法要素,使补泻手法更为完整,也充分凸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㊂在金元之前,寒热刺法一直寓于补泻刺法中,‘素问㊃针解篇“中有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是关于寒热刺法的最早论述;‘灵枢㊃邪气藏府病形“提出 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㊂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灵枢㊃经脉“则有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论述,都主张治寒者运用针刺补法,热者选取针刺泻法㊂窦汉卿将寒热刺法从虚实补泻手法中独立出来并进一步完善㊂结合‘针经指南㊃寒热补泻“与‘卫生宝鉴㊃寒热补泻法“以及‘针经指南㊃生成数法“的相关原文不难发现,窦汉卿将寒热刺法作为多种单式手法的组合,属于复式针刺手法,结合了患者的口鼻呼吸㊁生成数㊁进针的速度与深度㊁捻转的方向与速度㊁进针退针的次数㊁出针的速度与是否按压针孔等多种要素,见表2㊂后世医家在窦汉卿寒热刺法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与发展,创立了烧山火与透天凉的针刺手法㊂5摇小结窦汉卿在总结汲取前人针法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跟师学艺㊁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执简驭繁,以歌赋的形式表达其学说,条分缕析㊁文辞精妙,易于记诵,便于流传㊂有学者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认为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受‘素问“‘难经“影响较多,但似未受到‘灵枢“影响[8]㊂也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继承㊁发展和体用,为窦汉卿解读针灸经典㊁总结师传经验进而形成其针灸理论体系,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哲学思想指导和研究模式㊁研究方法的范本[9]㊂其针刺原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㊁辨证论治㊁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其针刺特点则是严谨而变通㊁重视得气与调神;针刺手法既简洁明了又幽深奥妙,对后世针灸的发展起到了传承创新㊁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㊂有学者以窦汉卿著作‘通玄指要赋“为基础,从选穴方面分析其学术思想,认为窦汉卿深谙‘内经“经典理论㊁重视特定穴㊁选穴少而精,丰富了金元时期针灸治疗学的内容[10]㊂此外,窦汉卿首倡的 八脉交会穴”至今仍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如电针八脉交会穴治疗抑郁症[11]㊁针刺八脉交会穴加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12]㊁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13]㊂参考文献[1] 元㊃窦桂芳.针灸四书㊃针经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 王居易. 认祖寻根”是培育㊁构建经络医学理论的源泉和坚实的基础[J].北京中医药,2013,32(10):723⁃727.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19,Vol.12,No.4561 [3] 王俊平,李树娟,杜元灏.‘灵枢经“之九针浅析[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6,5(2):77⁃79.[4] 明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0.[5] 黄龙祥.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6] 明㊃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7] 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 李宝金,李桃花,刘清国.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J].中国针灸,2008,28(7):540⁃544.[9] 李宝金,黄龙祥.窦汉卿针灸理论与儒家理学关系初探[J].中国针灸,2018,38(2):203⁃207.[10] 张永臣,贾红玲,张学成.窦汉卿及其‘通玄指要赋“学术特点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4):357⁃359,368.[11] 朱艺.电针从八脉交会穴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价值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4):108.[12] 赵然,乔林静.针刺八脉交会穴加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8):891⁃894.[13] 张婉瑜,徐白甫,靳勇,等.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5):13⁃17.(收稿日期:2018⁃09⁃05)(本文编辑:禹佳)作者单位:430060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朱光建(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朱光建(1994-),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㊂E⁃mail:351721498@从邪正盛衰解析 脾王不受邪”朱光建【摘要】 脾王不受邪”语出‘金匮要略“,指脾土充盛,不易感受他邪,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多有脾土旺盛时出现消化道疾病,正气强而感邪,故存疑虑㊂本文分析了 脾胃” 正气” 邪气”之间的关系,认为正邪强弱是相对而言,只有做到饮食有节㊁情志平和㊁劳作有时,顺应四时之规律,避之虚邪贼风,保持人体内外调和,才能最终做到 不受邪”㊂【关键词】 脾王; 不受邪; 邪正盛衰【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4.022 脾王不受邪者,指脾土当令之时,脾气强而不受邪㊂但有临床研究[1]系统性回顾全球17个国家32份关于胃肠道疾病在不同季节和月份的发病或复发数据的研究报告,发现许多消化道疾病在季节交替或长夏当令时更容易发生㊂在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流行性[2]时,发现不同病毒检出率呈季节性变化,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出率高峰在秋冬交替之时,肠腺病毒则在6月份,即长夏之始㊂‘素问㊃金匮真言论“亦云: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㊂”理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皆脾土旺盛之时反而患消化疾病,故存疑虑,当深思而辨之㊂1 原文分析1.1 正气与邪气概念正气[3]是一种功能,其主要作用于人体的抗病祛邪㊁适应环境㊁调和康复等方面㊂‘说文解字“: 正,是也㊂”‘新书㊃道术篇“: 方直不曲谓之正㊂”其于人,为中正平和之意㊂正气者,人之真气也,气血精津液皆可谓正气㊂邪者,非正也,邪气[3]即致病因素,具有致病性,根据来源,有外邪与内邪之分㊂‘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云: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㊂”由风寒暑湿燥火等相侵者,为外邪;饮食起居不慎致使邪气滋生者,为内邪,如瘀血㊁痰饮及内生五邪等㊂正气与邪气相对,两者共同组成了发病的内在因素和重要条件㊂1.2 原文解译‘金匮要略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㊂”‘说文解字“解: 实,富也㊂” 王,天下所归往也㊂” 受,相付也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基于脏腑经络辨证学术思想的杂病方书,其从整体观念出发,有特定的脏腑传病规律㊂此段中,肝木之邪传所克之脾脏,应当先固脾土,然四时季末之月脾使当令,脾土旺盛而不受相传之邪,故不用补之㊂由此看出, 脾王不受邪”是指脾充实不受肝病所传之邪,传病与否和脾脏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㊂2 脾脏功能‘素问㊃厥论“言: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㊂”‘灵枢㊃邪客“云: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㊂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
第九章《针经指南》选
第九章《针经指南》选第一节窦汉卿的针灸学术思想窦默,字汉卿,初名杰,字子声(约公元1195~1280年),广平肥乡(今河北省邯郸肥乡县)人,金元时代著名的针灸医家。
据元史记载:“幼知读书,毅然有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学习史事,不肯就。
”后因战事纷起,流转他乡,在河南娶医者王翁之女为妻,始入医道,后在蔡洲遇名医李浩,授予铜人针法,通过努力自学和医事实践,“继还肥乡,以经述教授,由是知名”。
“窦氏为人乐易平居,未常品评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争”。
窦汉卿曾被元世祖封为太师谥文贞,故后人称他为窦太师或窦文贞公。
窦氏的主要著作有《针经指南》,另有《铜人针经密语》一卷,今已佚失。
《针经指南》是窦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集中总结。
书中对针灸的穴位、针刺方法、得气、宜忌等方面,作了深入阐述,在针灸理论与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名《针经指南》。
窦氏是我国针灸史上著名的学者。
他重流注穴法,精针刺操作,开创针刺得气的新理论,对后人,特别是明代的许多针灸家影响颇深,如:徐凤、高武、楼英、杨继洲、鲍同仁等,充分体现出他对针灸学的重大贡献。
一、重流注八穴重视“流注八穴”的应用,是窦氏用针的最大特点。
他在“流注八穴序”中说:“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一年。
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但关于“流注八穴”及其应用,窦氏序称“乃少室隐者所传。
”窦氏根据铜台王氏家藏本及宋子华所传,并结合自己的针灸实践,攥写成“流注八穴”的内容。
首先,论述了“流注八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并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流注八穴”所治疗的213证。
指出“流注八穴”治疗时,要先刺主证之穴,如病未已,再取与其相应的穴位,重在得气和停针待气,方能使气上下贯通,以提高疗效。
如喉咙闭塞,可先取照海穴,后取相应的列缺穴,然后停针待气,使在下的照海穴和在上的列缺穴,效应相和,使与咽喉肺系相关的肺经、任脉、肾经、阴蹻脉,经气皆通,以达到调气攻邪的目的。
试析_标幽赋_针灸学术思想
理论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H INA p S NA TUR OP ATH Y试析5标幽赋6针灸学术思想钱虹(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5)5标幽赋6出自5针经指南6,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汉聊所作。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早年师承王翁、李浩。
5针经指南6是窦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集中总结。
5标幽赋6叙述精准,将幽冥隐晦、深奥难懂的针灸理论用歌赋的形式表达出来,对针灸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兹就5标幽赋6的针灸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阐述基本经络理论窦氏在赋首即强调了经络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即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0,紧接下文,作者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走行规律和各经脉的气血多少。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0即指明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依次流注、各按其时,至足厥阴肝经而止。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0这一句言简意赅地推究出手上举时,阴经上升,阳经下降的走行规律。
至于六经气血多少的理论,首见于5内经6,由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推衍而来,现今亦广泛地指导着临床。
如针灸治疗痿证,多选择在上下肢的阳明经穴位进行排刺,依据之一即/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0。
说明毫针刺法之理窦氏把针法定义为疗效奇特的治疗方法,在赋的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拯救之法,妙用者针0,可见其对针法的推崇度之高。
毫针应用广泛、作用明显,窦氏以五行理论,对毫针刺法之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形金也0,毫针本质与五行中/金0的属性相应有蠲邪扶正之功。
它的长短不一,像江河的水流,经络供应气血运行,毫针可畅通气血壅滞之经络,故其功可应五行之/水0。
针刺人体,有不同的角度,就像树木的干支有斜有正一样,故/定刺象木0。
古时针前口含温针,有增添阳气、补益虚弱的作用,故/口藏比火0。
《标幽赋》学术思想浅析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2.江西中重视针刺、腧穴配伍调阴阳、注重针刺守神、候气与得气5个方面1…经络腧穴诊察佐证临床诊断《内经》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以及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指明了脏腑、经络、腧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生理状态下脏腑之气通过经络输注于体表,实现内外联系;病理状态下脏腑受病也能够通过经络外应体表,因此经络腧穴可搜集到脏腑的症候群,并通过给予对病变经络腧穴恰当的刺激实现小刺激大反应[1]。
其一,窦氏指出“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即一方面强调经络腧穴诊察中通过望诊,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包括皮色(青、赤、黄、白、黑)、皮形(有无隆起、凹陷)、皮损以及有异常血络的出现,来诊察病变经络。
另一方面强调经络腧穴诊察中切诊,即诊脉来获得脏腑之寒温讯息。
其二,窦氏强调重视诊察特定穴,包括诊原穴、俞募穴以明辨脏腑之功能状态。
“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也延续了《内经》“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的学术思想。
笔者在临床实践当中,考虑为某脏腑疾病,必再细查其俞募穴、原穴以收集信息辅助诊断,并且发觉对经络交会之道进行切按,患者多有异常感觉,包括疼痛、酸胀等,着实感慨窦氏“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的临床指导价值。
其三,窦氏指出通过问诊以明辨虚实,“大抵疼痛宜泻,麻痒虚补”,即临床中可询问患者局部的感觉:包括疼痛、麻木、酸胀、敏感、冷热等现象,多数以疼痛为主的症状提示以实证为多,以酸、麻、痒为主的症状提示以虚证居多,笔者结合患者其他病史,大部分患者以单纯的痛症为主多表现为病程短、起病急,多数以麻痒、酸等为主症的则表现为病程长,起病较缓慢。
故而遵照补虚泻实原则进行治疗,一般疗效尚可。
2…因时、因人的动态观践行“三因制宜”窦氏指出“察岁时于天地,定形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探源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探源刘未艾;常小荣;章海凤;刘密;张国山;林海波【摘要】《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卷一之首篇,文章对针灸的理、法、方、穴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特别是着重辨证论治的针术。
九针十二原第一主要论九种不同形态针具的名称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治疗意义。
故取篇中“九针”和“十二原”之文,以“九针十二原”命篇。
本文从九针的选用,用针的基本原则,十二原穴的作用及针刺治病的效应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Nine Needle and Twelve Yuan is the first volume in Miraculous Pivot.It is a programmatic paper in which the principle,the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d acupoints are elaborated , especially in needling with dialectical treatment .The name and function of the nine different form needles together with the treatment significance of twelve Yuan acupoints in human body are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first order of Nine Needle and Twelve Yuan.So it is named as Nine Needle and Twelve Yuan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Nine Needles” and “Twelve Yuan”.In this paper , we summarize its academic thought from several parts of the selection of nine needles , the basic principle with the needle , the role of the twelve yuan acupoint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 which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203-205)【关键词】《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作者】刘未艾;常小荣;章海凤;刘密;张国山;林海波【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2《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窦汉卿著作篇目考辨
窦汉卿著作篇目考辨[摘要]探讨窦汉卿著作篇目演变过程。
在总结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书目及相关著作的篇章分析,认为朱良能未得之篇目可能为针刺补泻法内容,朱良能刊行之书包含经络、腧穴两部分内容,窦桂芳得《指南》一书包含针刺法的内容篇目,《针灸四书·针灸指南》之《附针灸杂说》也为窦桂芳摘录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冬至叶蛰宫说》应归于《附针灸杂说》之内。
[主题词]针灸学;书评;@窦汉卿窦汉卿乃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他在总结阐释针刺手法与继承发展针刺配穴处方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后人为其编集的《针经指南》中,以《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交经八穴》《真言补泻手法》等篇最为著名,后人对其加以研究者数不胜数。
我们者要探讨、研究医家或学派的医疗经验及学术思想,就一定要通读其著作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因为其中承载着著者的思想观点。
当我们试图研究窦汉卿的针灸学术思想时,十分有必要寻找出与其相关的所有著述、资料,并进一步确定其真伪。
本文主要参考黄龙祥、李鼎及前人研究成果,根据目前所得资料试做以下分析。
1历代书目考通过对书目等工具书的检索,可以大致了解窦汉卿相关著作文献的全貌,了解其在针灸学科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
在史书及各种书目中,记载窦氏著述比较全面具体的主要有以下6部,明·殷仲春著《医藏书目》,清·钱曾著《读书敏求记·卷三》,清·钱大昕著《补元史艺文志》,日·丹波元胤著《中国医籍考·卷二十二·明堂经脉二》,日·冈西为人著《宋以前医籍考》,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笔者根据以上各书目所记载的内容,相互对比参照,同时参考黄龙祥研究成果,初步整理出窦氏一生著述主要文章篇目有以下7种:《流注通玄指要赋》《针经标幽赋》《流注八穴》《铜人针经密语》《六十六穴流注秘诀》《窦太师针灸》《疮疡经验全书》。
王开师傅窦汉卿
王开师傅窦汉卿王开师傅窦汉卿窦汉卿,名杰,字汉卿,后更名窦默,早年师承王翁、李浩,后从谢宪子学习"伊洛性理之书"。
历任元世祖时昭文馆大学士、太师等职,故又有"窦太师"之称,累封魏国公,谥号文正。
在元史中记载,"帝(忽必烈)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
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
'"窦默以其高尚的品格,征服了元世祖忽必烈。
除去可圈可点的政绩和为官之道外,事实上窦默对于针灸的功绩也是彪炳千古的,窦默对于针灸理论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习针灸的人,鲜有不知道《标幽赋》的,短短的79句赋文,1318字,却先后有元代王开、王国瑞,明代徐凤、高武、杨继洲、吴昆,以及清代李学川等诸多针灸名家,为此赋作注,足见此赋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此赋之所以名为"标幽",是将针灸学中较为精深奥妙的理论通过歌赋的形式加以阐释,让后人能易学会用。
由于《标幽赋》惜墨如金,字字玑珠,往往一两句话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极其深远。
如"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为子午流注针法的广泛传播,无疑做了很好的宣传。
正如他在朝廷的地位一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足以兴医。
对于取穴法,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现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意思是选用一个穴位就必须将该穴前后左右四穴都取好,以便根据五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穴位,选用一条经脉,必须明确左右两经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经脉的定位不偏不倚。
此外,还介绍了他的取穴经验"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这些至今仍然很好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针灸医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六章 《针灸 资生经》选
5
第七章 《针灸 问对》选
第八章 《针灸 大成》选
第九章 《肘后 备急方》选
第三章 《针灸甲乙经》选
第一节皇甫谧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针灸甲乙经》文选
第四章 《千金要方》选
第一节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千金要方》文选
第五章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选
第一节王惟一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选
第十章 《针经指南》 歌赋
第十一章 《百证赋》
第十二章 《席弘赋》
第十三章 《行针指 要歌》
第十章 《针经指南》歌赋
第一节窦汉卿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标幽赋》 第三节 《通玄指要赋》
第十一章 《百证赋》
第一节 《百证赋》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百证赋》
第十二章 《席弘赋》
第一节席弘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席弘赋》
内容摘要
《针灸医籍选读》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理论课程。本书以提升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 为主要目的,可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针灸理论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 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的能力。与本书配套的数字化内容可在全国中医药教育云平台免费浏览。
目录分析
针灸医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 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
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能力
专业
行业
学生
类专业
学术
资生
中医药
针灸
理论 针灸
歌
《标幽赋》“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辨析
《标幽赋》“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辨析
王猛;吴云川;汪建民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22(37)12
【摘要】《标幽赋》成书于金元时期,作者为针灸名家窦汉卿,本赋因将深幽晦涩的针灸理论简化,并采用歌赋的形式使其琅琅上口,因而广为流传。
《标幽赋》中的内
容有着清晰的逻辑顺序,书中“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的后文内容为“且夫先令
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这句话是在讲述医者进针前的准备工作,意为
针刺之前,医者需要通过观察局部的“部分”,以了解经络的“虚实”,从而辨明证型、确定治法治则,进而确定诊疗思路。
这里的“观”,不仅仅指用眼观察,可以拓展为通过医者的触诊、听诊、切诊等方法进行诊察。
【总页数】4页(P2512-2515)
【作者】王猛;吴云川;汪建民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
医院汪建民名老中医工作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标幽赋》学术思想浅析
2.《标幽赋》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3.窦汉卿与《标幽赋》要文刍议
4.贾春生从《标幽赋》角度谈如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5.《标幽赋》刍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循经取穴的书
介绍循经取穴的书
介绍循经取穴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部分推荐:
《经络医学概论》。
这是一本深入介绍经络及循经取穴的现代医学书籍,本书值得一读。
《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
这本书对古典针刺穴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经络穴位是虚空的理论进行了探讨。
《针经指南》。
这本书是元朝窦默(窦汉卿)所著,主要介绍了穴位本质的客观性,以及穴位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图解经络图解(第四版)》。
这本书是蔺云桂和杨甲三所著,介绍了各种经络穴位知识,包括《针灸腧穴学》等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以上书籍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经络及循经取穴的相关知识,建议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阅读。
窦默与《针经指南》.
2.手指补泻十四法
概念:“手指补泻”指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 摄、按、爪、切。 历史发展:
《素问· 离合真邪论》 《难经· 七十八难》 《针经指南 · 手指补泻》—— 窦默继承了《内经》、《难经》的理
论,整理归纳为“手指补泻十四法”,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但惜语而不详,
以致后代文献各有分歧。
《针灸大全· 金针赋》——针刺十四法 《针灸聚英》、《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文献,各有阐释。
杨继洲著 《针灸大成》时精简为“十二法”,后又精简为“八
法”。 意义:这些手法在当代临床上还有应用。
3.阐释针刺得气的理论
针刺必须得气的认识,早见于《内经》。如《灵枢 · 九针十二原》: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刺之而
年,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
由此可知,交经八穴为窦默倡用,却非其首创。 窦氏所用交经八穴,计有主治 213 证 ( 后为明初《普济方》所引录 ),明 《针灸大全》亦载有窦文贞公 "八法主治症 ",计234证,并列举各证之相应 配穴。后《针灸大成》增加了杨氏经验37证。 有关交经八穴与日时干支相配的应用,在窦氏的文献中并未查见。逐日 按时推算开穴的方法,当为元明时医家的发展。
窦默与《针经指南》
一、生平和著作
1.生平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金元时人。 生于金承安元年(1196),卒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 广平郡肥乡县人 。
2.著作
(1) 《铜人经密语》、《子午流注》 ,二书均未查见 (2) 《针经指南》
本书后被窦桂芳收录于《针灸四书》中,主要载有《标幽赋》,《流
动,其气易往。”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针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针灸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名老中医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总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名老中医强调了针刺技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针灸的疗效与针刺的手法密切相关。
比如,景岳全书中提到了“取之中而投之于上”,即通过采用不同的针刺技法,如提拿、偏刺、旋转等,来调整和改善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他们还对不同的针刺手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如引气、导引、导泻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帮助患者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其次,针灸名老中医注重了经络理论的研究。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运行和调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了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他认为经络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名老中医们还提出了五脏六腑与经络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关注了腧穴的研究。
腧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机能。
名老中医们深入研究了各个腧穴的位置、功能和治疗效果,形成了腧穴学说。
比如,《灵枢·本腧论》中对腧穴的分类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们认为,腧穴是身体的能量交通点,通过对特定腧穴的刺激,可以影响相关脏腑器官,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此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不相同,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疗法。
名老中医们往往十分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以便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他们还提出了“针刺有得无得”、“先表里后里表”等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倡导根据病情变化来改变治疗方法和方案。
从《针灸大全》剖析徐凤针灸学术思想内涵
取穴法。先论取周身寸法,次论人体各部取穴。卷四收录了窦文真公(窦汉卿)八法流注。主要为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各种病证的主治穴位。卷五为《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此卷内还记述了子午流注针法 以及首提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主要论述各式针刺手法以及时间开穴理论和方法。卷六为论述灸疗 点穴、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避忌、治灸疮、忌食、保养等。强调了凡灸后切宜避风冷,节饮酒,戒房 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事须要除之,可择幽静之居养之为善。全书还附有不少插图。 2《针灸大全》学术特点概述 2.1博而不繁,约而不漏
Wfiuen
in
early Ming
on
Danasty,his book”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
specialized
the academic study of acupuncture,was and taken
a
practice,he finished this great book.This paper is basic
content
research
on
the title,period of time,versions,style and the and
of“A
Complete Collection
a
of Acupuncture
徐凤著《针灸大全》,全书共六卷,以介绍历代针灸文献为重点,收集整理和撰写题录83(篇)条,内容 包括针灸歌赋、十二经脉、奇穴、要穴、针灸方法、证治、宜忌等。涉及孙思邈、杨上善、王惟一、窦汉卿、席弘
针灸大师窦汉卿的故事
针灸大师窦汉卿的故事窦汉卿(1196—1280),金元时期理学家、针灸医家,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等,其“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公元1211年蒙金战争开始,此时兵连祸结,百姓背井离乡,转徙南北,寒饥路隅。
窦汉卿的家乡在河北邯郸,在逃难的路上,他看到很多患病的难民因为没有医药救治而死去,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窦汉卿历尽艰辛,来到了河南清流河畔的外祖父家,随即病倒在床,舅父请了当地一位姓王的名医给他诊治,窦汉卿渐渐康复。
在感恩王医生的同时,窦汉卿也领略到了中医药的神奇。
那时跟人学医是要交很多学费的,舅父家并不宽裕,无法满足窦汉卿拜师学医的心愿。
于是窦汉卿经常跑到王家诊室观看王医生诊病。
一日,窦汉卿在王家诊室观诊,正赶上王医生的爱女读书有疑问想询问父亲,因为王医生患者多,一时难以脱身解答,窦汉卿便在一旁悉心给予解释。
王医生父女十分敬佩窦汉卿的才华,每逢窦汉卿去观诊,王医生均以先生称呼,他的女儿也积攒了一些问题前去请教,久而久之变得熟络起来。
后来,王医生把女儿许配给窦汉卿,窦汉卿亦三拜九叩,从此跟王翁学医。
王医生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医德医术受人尊重,他细心地传授给窦汉卿诊脉和方药等。
窦汉卿谦虚好学,颇具悟性,加上他的儒学根基又好,不久便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医书了然于心。
窦汉卿夜间秉烛攻读,白日里跟着王医生侍诊,就这样三年过去了。
有一天,王翁对他说:“世方多难,能业医术,则可以济人而善身”,使其业医,并嘱其求师学习针法。
公元1232年,窦汉卿37岁。
这一年,蒙军占河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家中亲人都已故去,于是窦汉卿逃难到汝南。
他在汝南县遇到同来避难的山东藤县儒医李浩及其子李元。
李浩喜医方术,擅长针灸治疗疾病,元初经常往来于东平间,为百姓治病,医术高超。
窦汉卿想起岳父曾嘱其学习针法,随即跟随李氏父子学习“铜人针法”及43穴。
八脉交会穴探析
八脉交会穴探析
田丽芳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1996(012)005
【摘要】八脉交会穴也称为交经八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这组特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
经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
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八脉交会穴是临床常用的一组特定穴。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田丽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八脉交会穴与交会穴的理论探讨
2.基于"飞腾八法"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3.基于"飞腾八法"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体会
4.固本通络电针法联合八脉交会穴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
疗效及对SOD、MDA和hs-CRP水平影响5.八髎穴结合八脉交会穴治疗前列腺
疾病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医家徐凤对八脉交会穴理论的贡献
明代医家徐凤对八脉交会穴理论的贡献袁宜勤;潘爱环【摘要】探讨八脉交会穴的历史沿革,研究明代医家徐凤在八脉交会穴主治病症、取用范围、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9【总页数】2页(P9-10)【关键词】徐凤;窦汉卿;杨继洲;《针灸大全》;八脉交会穴;文献研究【作者】袁宜勤;潘爱环【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4今人所谓“八脉交会穴”,最初的名称乃“流注八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八穴”、“八法交会八脉”、“八脉交会八穴”等。
金元名医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中首次推出“流注八穴”。
他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说:“交经八穴者,针家之要也。
然不知孰氏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
”[1]154-155窦氏年轻时曾从山人宋子华处得到“流注八穴”的抄本。
宋子华“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一年,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1]155因此,窦汉卿对此崇信不已,遗憾的是抄本毁于兵火,手法未能学成。
后来,窦氏从铜台王氏家得到“流注八穴”的抄本,与先前宋子华本基本一致,于是,窦汉卿在王氏抄本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编撰成“流注八穴序”、“定八穴所在”,辑于《针经指南》之中。
元代医家窦桂芳于元至大四年辛亥(公元1311年),将《针经指南》与另外三本针灸典籍汇辑成一部,名曰《针灸四书》,从此,窦汉卿针法广为流传。
窦默赏用的“流注八穴”理论问世后,王国瑞、徐凤、高武、吴昆、杨继洲等医家先后辑录、诠释,其中徐凤对“流注八穴”的诠释颇具匠心,发展了窦默的“流注八穴”理论。
兹就徐凤对八脉交会穴理论的贡献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徐凤在《针灸大全》卷四整卷辑录、诠释了窦汉卿的“流注八穴”,名曰“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窦汉卿乃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他在阐释针刺手法与发展针刺配穴处方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世研究其针灸学术思想者代不乏人,据李鼎[1]分析,窦氏著作既有直接继承自老师经验的内容,如《流注通玄指要赋》和《流注八穴》等,也有摘录或注解前人医书的内容,如《针经直说》等,当然也受到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的影响。
黄龙祥[2]386认为,《针经指南》中最能反映窦氏本人学术思想的是“真言补泻手法”“气血问答”2篇。
笔者通过对《卫生宝鉴》[3]《济生拔粹》[2]387-401及《针灸四书·针经指南》[2]365-386(下文分别简称《卫》《济》《指南》)中窦氏相关篇目的对比分析,颇为同意黄龙祥教授的观点,此外,“离合真邪说”亦为窦氏本人所写,是窦氏有关养生的观点。
下面从《卫》《济》《指南》三书中与“真言补泻手法”和“气血问答”2篇有关的内容,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
1 真言补泻手法《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主要是有关针刺补泻法的内容,《卫》《济》已有收录,但和《指南》所录篇目亦有不同之处。
三书比较,《卫》《济》主要为篇章次序之不同,亦有微小文字出入,如《卫》泻法“气至病已,合手回针”,《济》作“以合手以回针”;与《卫》《济》比较,《指南》不仅在篇章次序、文字上有较大出入,且较前两书多了5篇文章,即“《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呼吸补泻”“生成数法”“手指补泻”和“迎随补泻”。
1.1 泻法、补法《卫》中描述针刺泻法、补法的专文收在“针有补泻法”中,先为摘录《素问·离合真邪论》“黄帝问曰:……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故命曰补”的文字,次为窦氏自撰之泻法、补法。
《内经》中有关针刺补泻法的论述有很多,而窦氏在其论述针刺补泻法之始独独引用这段文字,显然是以其为基础与标准来阐发他的理论与观点的。
因此如果想要研究窦氏的针灸学术思想,我们就要从这块基石出发,同时应对《素问·离合真邪论》通篇文字加以注意,方可获得整体的形象。
在《指南》中,这段引文并未与补法、泻法在一起,而是出现在“呼吸补泻”之中。
将此段引文与窦氏自撰之泻法和补法进行对比可知,窦氏针刺补泻手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补泻法,但对针刺方法之叙述更加具体,并且加入了一些新的方法。
如进针以双手配合,在咳嗽时进针,然后再分呼吸进退针至不同的深度,以分、豆为计量单位进行详细描述,并具体化了针下的感觉和依据此感觉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所有这些具体而又翔实的操作方法与对针感的描述,都是自《内经》以来的医学著作所不曾有的,可以说是窦氏创造性的阐述,因此窦氏被视为将针刺手法操作具体化的第一人。
但窦氏手法亦有与《内经》不同之处,如经言“静以久留”,窦氏的操作则是以针下感觉为准,得沉涩或沉紧即行针,获得针感的时间或长或短,非必久留。
《指南》将次序做了调整,首叙补法,次为泻法,并且在文字论述上有较大变动,与《卫》所叙不尽相同,且多出“虚羸气弱痒麻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是从体质与针感上予以区分并配以相应的补泻法。
1.2 春夏秋冬刺法春夏秋冬刺法在《卫》中称为“春夏秋冬深浅补泻法”,且论述较为简略。
在《指南》中则更加具体地称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并用大段文字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卫》之文似取自《难经·七十难》之意,然又有窦氏自己的观点加在其中。
此难之文虽有深浅之论,但未分别刺之先后,故先深后浅、先浅后深当为窦氏个人之发挥。
《指南》的论述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其一为“《内经》曰……无是其道”,取自《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其二为“然春夏为阳……是推纳之阳也”,源自《难经·七十难》,除在次序上有所颠倒外,内容均一致;其三为“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可见,这部分内容乃是取自《素问》与《难经》之言,窦氏并无改动,只是将《难经》心肺、肾肝之部发挥为先浅后深、先深后浅。
1.3 寒热补泻寒热补泻法在《卫》和《指南》中均有论述,但差别较大,所描述针刺的时机、深度、配合的呼吸等皆有不同之处。
《卫》在这段寒热补泻法中以“凡补泻之法,皆如前也”开始,交待寒热补泻方法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前文所述泻法、补法和春夏秋冬刺法之上,然后辨别病人患热、患寒,施以不同方法,将呼吸之法更加详细地分为口鼻之呼吸,并配以本经生成数之法,针下感觉亦非沉紧闷涩,而是以阴阳之气来形容。
《指南》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为补冷法,是《卫》未录之文,似乎是将《指南》补法、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所引《难经》之文两部分综合在一起的文字,且以两次“外捻针”明确提出捻针方向,这是前述刺法所未交待的,但未载相应的“假令泻热法”操作[2]386。
一为治之以寒和治之以热两种疗法,这部分文字似与《卫》之文相对应,但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如在补冷法中有“徐徐良久”一语,限定了留针时间的长短,与《卫》之文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问病人觉热否”“其病人自觉清凉矣”和“其病人自觉知暖矣”三句,指明是病人的感觉,而非施针者手下针感,这与《内经》没有明确提出感觉主体是不同的,因此也可以说是窦氏的首创;治之以寒和治之以热中,以天气、地气分别代替鼻气、口气,也是二书不同之处。
在泻法、补法和春夏秋冬深浅刺法中,均有明确引用《内经》之言,而在寒热补泻法中则没有明确提出,但通过与《内经》原文对比亦可找到其所依据的文字。
《素问·针解》有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从“针下热”“针下寒”“阴气隆至”和“阳气隆至”等字眼可以看出窦氏寒热刺法的出处即在于此,不同之处有二:其一在于窦氏没有仅仅局限于此段原文所述的简单方法,而是创造性地加入了呼吸补泻、深浅补泻、开阖补泻等多种方法,并将其融为一体,使之从单式手法成为复式手法;其二在于此段文字原意为“刺虚则实之者”“刺实须其虚者”,乃是据虚实以补泻的方法,被窦氏借鉴并转换成为据寒热以补泻的方法,可说是窦氏的一大创见。
据黄龙祥[4]112分析,寒热刺法分为3种:第1种为《卫》《窦太师流注指要赋》(《济生拔粹》本)“凡补泻之法,皆如前也,若病人患热者……觉针下阳气隆至,依前法出针”;第2种为现行本《指南》“寒热补泻”第1段“假令补冷”;第3种即《指南》“寒热补泻”第2段文字。
黄龙祥认为这3种寒热刺法可能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第1种刺法以得气后退针为“泻热”,进针为“补冷”;第3种寒热刺法,“泻热”先刺阳分后入阴分(先浅后深),“补冷”则先刺至阴分后退至阳分(先深后浅),因此与第1种刺法相反。
1.4 泻必用方,补必用圆《指南》引文前面部分基本与《素问·八正神明论》原文相同,但“行者移也”后面多了“行谓行不宣之气,移谓移未复之脉”两句,且“复以吸排针也”一句反改为“及复后吸而推针至血”,而在最后窦氏坦言“余不知圣人之意,请后之明达之士详究焉”,似乎对《素问》此段文字不甚明了,但若反观前文泻法、补法与寒热补泻之文,则可看到窦氏对于呼吸行针时机的把握颇合此段所述之理法,泻时随吸而纳针、转针,随呼出针,补时随吸出针,只是“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和“刺必中其荣”没有体现出来。
另外,尚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在《内经》中论述方圆补泻的还有一个恰好相反的观点,即《灵枢·官能》“泻必用员……补必用方”,窦氏在选取《内经》的文章以阐发他的学术观点时,为何没有选取《灵枢》此种说法,却单单选取了《素问》的观点,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读到《灵枢》此篇文章,或他没有接触到《灵枢》所致。
1.5 呼吸补泻《指南》中此部分内容实际包含了《卫》“针刺补泻法”所引《素问·离合真邪论》的部分,同时又加入了《难经》和窦氏自己的论述。
将这段文字中所引《素问》内容去掉,余下部分与《难经·七十六难》对比可以发现,除窦氏以“阴血”代“阴气”之外,大部分引自此难之言,似乎只有“补泻者,言呼吸出纳以为其法……取者,言其有也……是取其气而不令气大出也……置其气而不用也……泻者,是置其气而不用也……以此则阴阳调和”六句话是窦氏自言。
窦氏此段文字用意,先是阐述自己关于针刺补泻以呼吸出纳为其法的学术观点,然后以《难经》之言分别佐证,再引《素问》之言阐释他的观点,最后以《难经》之言结尾,强调应当先补不足之阴阳再泻有余之阴阳,而且补泻的最终目的是使阴阳调和、荣卫通行,不要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补泻的操作上,这才是为针之要。
1.6 生成数法《指南》此段文字当为强调“寒热补泻”第2部分“夫病后热者……其病人自觉知暖矣”中“谨按生成之息数足”法,单独成立的小节,以鼻气代天气,以口气代地气,在顺序上有所颠倒。
此外,生成数法中“按所病脏腑之数”一言至关重要,明确了寒热补泻中“生成之息数”的基础。
1.7 手指补泻窦氏原文已有多处据《素问·离合真邪论》的经文阐发其针灸学术观点的论述,如《卫》泻法、补法,《指南》呼吸补泻等,都是窦氏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与经验所做的精辟阐释。
但主要是补泻法整个过程的综合性操作,包括双手配合进针、深浅、针感、时机、呼吸、徐疾、开阖、生成数法等等。
在所有这些操作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就是手指动作,大部分都是由双手来完成,或要落实、体现在双手之上。
因此,窦氏特设手指补泻一节来阐释他对于补泻法中手指操作的独特认识。
如果说前面介绍各种补泻法的小节文字是序曲、前奏,那么这一节就是整篇乐章的高潮,应是窦氏最为骄傲、最为闪亮的部分。
《指南》原文段首“经云:凡补泻,非必呼吸出纳,而在乎手指何谓也”,来自《难经·七十八难》。
循法后所言“经云:推之则行,引之则止”,则来自《素问·离合真邪论》。
可见,虽同为“经云”,但是却分指《难经》与《素问》,不可混为一谈。
进法中“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分别来自《难经·七十八难》“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和《难经·七十难》。
有人认为窦氏“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抓)、切”此十四字手法操作,是在《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基础上提出的。
笔者认为,窦氏虽以此为基础,但更多的是窦氏个人的发挥与总结。
若加以比照细究,可以看出只有扪、循、切、按、弹、爪(抓)六字相同,且此六字含义、操作手法与《素问》也有不合之处,如扪在《素问》当为探、触之意,窦氏将其释为补法之“闭其穴”,余动、摇、进、退、搓、盘、捻、摄八法除摇法外在《素问》中均没有提及,可能是窦氏之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