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窦汉卿乃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他在阐释针刺手法与发展针刺配穴处方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研究其针灸学术思想者代不乏人,据李鼎[1]分析,窦氏著作既有直接继承自老师经验的内容,如《流注通玄指要赋》和《流注八穴》等,也有摘录或注解前人医书的内容,如《针经直说》等,当然也受到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的影响。黄龙祥[2]386认为,《针经指南》中最能反映窦氏本人学术思想的是“真言补泻手法”“气血问答”2篇。笔者通过对《卫生宝鉴》[3]《济生拔粹》[2]387-401及《针灸四书·针经指南》[2]365-386(下文分别简称《卫》《济》《指南》)中窦氏相关篇目的对比分析,颇为同意黄龙祥教授的观点,此外,“离合真邪说”亦为窦氏本人所写,是窦氏有关养生的观点。下面从《卫》《济》《指南》三书中与“真言补泻手法”和“气血问答”2篇有关的内容,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

1 真言补泻手法

《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主要是有关针刺补泻法的内容,《卫》《济》已有收录,但和《指南》所录篇目亦有不同之处。三书比较,《卫》《济》主要为篇章次序之不同,亦有微小文字出入,如《卫》泻法“气至病已,合手回针”,《济》作“以合手以回针”;与《卫》《济》比较,《指南》不仅在篇章次序、文字上有较大出入,且较前两书多了5篇文章,即“《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呼吸补泻”“生成数法”“手指补泻”和“迎随补泻”。

1.1 泻法、补法

《卫》中描述针刺泻法、补法的专文收在“针有补泻法”中,先为摘录《素问·离合真邪论》“黄帝问曰:……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故命曰补”的文字,次为窦氏自撰之泻法、补法。《内经》中有关针刺补泻法的论述有很多,而窦氏在其论述针刺补泻法之始独独引用这段文字,显然是以其为基础与标准来阐发他的理论与观点的。因此如果想要研究窦氏的针灸学术思想,我们就要从这块基石出发,同时应对《素问·离合真邪论》通篇文字加以注意,方可获得整体的形象。在《指南》中,这段引文并未与补法、泻法在一起,而是出现在“呼吸补泻”之中。

将此段引文与窦氏自撰之泻法和补法进行对比可知,窦氏针刺补泻手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补泻法,但对针刺方法之叙述更加具体,并且加入了一些新的方法。如进针以双手配合,在咳嗽时进针,然后再分呼吸进退针至不同的深度,以分、豆为计量单位进行详细描述,并具体化了针下的感觉和依据此感觉所

采取的不同措施。所有这些具体而又翔实的操作方法与对针感的描述,都是自《内经》以来的医学著作所不曾有的,可以说是窦氏创造性的阐述,因此窦氏被视为将针刺手法操作具体化的第一人。但窦氏手法亦有与《内经》不同之处,如经言“静以久留”,窦氏的操作则是以针下感觉为准,得沉涩或沉紧即行针,获得针感的时间或长或短,非必久留。

《指南》将次序做了调整,首叙补法,次为泻法,并且在文字论述上有较大变动,与《卫》所叙不尽相同,且多出“虚羸气弱痒麻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是从体质与针感上予以区分并配以相应的补泻法。

1.2 春夏秋冬刺法

春夏秋冬刺法在《卫》中称为“春夏秋冬深浅补泻法”,且论述较为简略。在《指南》中则更加具体地称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并用大段文字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卫》之文似取自《难经·七十难》之意,然又有窦氏自己的观点加在其中。此难之文虽有深浅之论,但未分别刺之先后,故先深后浅、先浅后深当为窦氏个人之发挥。

《指南》的论述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其一为“《内经》曰……无是其道”,取自《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其二为“然春夏为阳……是推纳之阳也”,源自《难经·七十难》,除在次序上有所颠倒外,内容均一致;其三为“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可见,这部分内容乃是取自《素问》与《难经》之言,窦氏并无改动,只是将《难经》心肺、肾肝之部发挥为先浅后深、先深后浅。

1.3 寒热补泻

寒热补泻法在《卫》和《指南》中均有论述,但差别较大,所描述针刺的时机、深度、配合的呼吸等皆有不同之处。

《卫》在这段寒热补泻法中以“凡补泻之法,皆如前也”开始,交待寒热补泻方法的基础应当建立在前文所述泻法、补法和春夏秋冬刺法之上,然后辨别病人患热、患寒,施以不同方法,将呼吸之法更加详细地分为口鼻之呼吸,并配以本经生成数之法,针下感觉亦非沉紧闷涩,而是以阴阳之气来形容。

《指南》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为补冷法,是《卫》未录之文,似乎是将《指南》补法、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所引《难经》之文两部分综合在一起的文字,且以两次“外捻针”明确提出捻针方向,这是前述刺法所未交待的,但未载相应的“假令泻热法”操作[2]386。一为治之以寒和治之以热两种疗法,这部分文字似与《卫》之文相对应,但又有诸多不同之处。如在补冷法中有“徐徐良久”一语,限定了留针时间的长短,与《卫》之文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问病人觉热否”“其病人自觉清凉矣”和“其病人自觉知暖矣”三句,指明是病人的感觉,而非施针者手下针感,这与《内经》没有明确提出感觉主体是不同的,因此也可以说是窦氏的首创;治之以寒和治之以热中,以天气、地气分别代替鼻气、口气,也是二书不同之处。

在泻法、补法和春夏秋冬深浅刺法中,均有明确引用《内经》之言,而在寒热补泻法中则没有明确提出,但通过与《内经》原文对比亦可找到其所依据的文字。《素问·针解》有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从“针下热”“针下寒”“阴气隆至”和“阳气隆至”等字眼可以看出窦氏寒热刺法的出处即在于此,不同之处有二:其一在于窦氏没有仅仅局限于此段原文所述的简单方法,而是创造性地加入了呼吸补泻、深浅补泻、开阖补泻等多种方法,并将其融为一体,使之从单式手法成为复式手法;其二在于此段文字原意为“刺虚则实之者”“刺实须其虚者”,乃是据虚实以补泻的方法,被窦氏借鉴并转换成为据寒热以补泻的方法,可说是窦氏的一大创见。

据黄龙祥[4]112分析,寒热刺法分为3种:第1种为《卫》《窦太师流注指要赋》(《济生拔粹》本)“凡补泻之法,皆如前也,若病人患热者……觉针下阳气隆至,依前法出针”;第2种为现行本《指南》“寒热补泻”第1段“假令补冷”;第3种即《指南》“寒热补泻”第2段文字。黄龙祥认为这3种寒热刺法可能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第1种刺法以得气后退针为“泻热”,进针为“补冷”;第3种寒热刺法,“泻热”先刺阳分后入阴分(先浅后深),“补冷”则先刺至阴分后退至阳分(先深后浅),因此与第1种刺法相反。

1.4 泻必用方,补必用圆

《指南》引文前面部分基本与《素问·八正神明论》原文相同,但“行者移也”后面多了“行谓行不宣之气,移谓移未复之脉”两句,且“复以吸排针也”一句反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