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答、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

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学结论,是解决法的具体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不可动摇的。非常明显,社会必须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等生产和生活的经济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政治、法律等活动,这个道理极为朴素和科学。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

答: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命题。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其要点是:⑴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⑶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而一旦这些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这就是所谓“两个决不会”,是相对于“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来说的。恩格斯对这一原理进行解释时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同上,第3卷第617—618页)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中,蕴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取决于物质条件。对这一命题的深刻理解,至少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一定的社会形态。第二,生产力在质的方面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也是有阶段性的。第三,无论是新的经济制度的产生,还是旧的经济制度的灭亡,都取决于物质条件是否充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程度是相对的,只要现存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基本相适应,只要现存的经济制度对于发展生产力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那么,这种经济制度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同样,只要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借以产生的起码条件还不具备,只要这种条件还需要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中继续创造出来,那么,这种经济制度就不会产生。第四,导致旧的经济制度灭亡的革命的性质和新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在具有质的区别的生产力条件下,革命的性质和新的经济制度的性质也有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借以产生的生产力条件还不存在的时候,不可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同样,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还未形成的时候,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枪杆子可以出政权,但枪杆子本身不能改变生产方式;政权的更迭是否改变了经济制度,取决于经济条件。

3、社会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革命有何区别?

主观条件: 1、反动制度发生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已不再照旧统治下去了;2、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剧,已无法再生活去了;3、人民群众的哦革命性空前提高,敢于进行独立的社会革命了。

可观条件:1、革命阶级和革命群众的觉悟空前提高,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奋起战斗的决心;2、革命阶级的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可以形成足以摧毁统治阶级的强大力量;3、革命积极已有了自己的领袖,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战略和策略。

4、如何理解“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活慢地发生变革。”为什么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在上层建筑领域仍存在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东西或现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是对各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它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要了解某一特定社会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本质,就必须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在该社会阶段的特殊表现和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社会一样存在着基本矛盾,它同样是在基本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7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自身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前进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只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开始,它不可能一产生就完美无缺,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而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存在凝固的生产力,也不存在凝固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基本适应,只有在动态中才能保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是从基本适应到相对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循环往复,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程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矛盾的表现也有不同。按照一般规律,生产力发展在先,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结论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的部分。而在特殊条件下,不仅存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象,而且存在着生产力落后制约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巩固与发展的状况。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既有本身不完善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一面,又有生产力水平落后制约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巩固与发展的一面。前者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易为人们所认识;后者则根源于现实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现阶段的特殊运动规律。

11、马克思如何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

四者的关系: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但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表现为后三者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12、根据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原理,思考我国消除收入分配两级分化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