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996dd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f.png)
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题目及答案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题目及答案伤仲永(12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
(2分)泯然()众人矣卿今者才略()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但当涉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 即书诗四句孤常读书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蒙辞以军中多务3.翻译句子:(4分)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分)翻译: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分)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伤仲永》运用表现手法;而《孙权劝学》用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两篇文章同样说明了。
(10个字内)(4分)1.消失才能谋略2.A3. (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士别三日(读书人、有志向的人分别三天、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 对比对话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72e30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7.png)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1.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不能称前时之闻()(3)取而疾走()( 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译文:4.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伤仲永》《木兰诗》练习题
![《伤仲永》《木兰诗》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2056d7a02768e9951e73814.png)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 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 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 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 • 根据(或理由): • 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 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 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 解释下列多义词 • 将军百战死( ) • 将军 出郭相扶将 ( ) 扶持 对镜贴花黄( ) “帖”通“贴”,粘贴 昨夜见军帖( ) 文告 • 问女何所思( ) • 什么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 怎么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 花黄。本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 特点? • 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 恢复女装的激情 • 17.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 颂了什么? •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 战的谨慎和机敏。
•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 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 •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4分) •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 之间—— 的过程。 •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甲] 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①感到惊异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伤仲永、木兰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伤仲永、木兰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e76909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8.png)
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伤仲永、木兰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伤仲永》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⑵、见闻录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答案:自:名词,自己介词,从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其:代词,这代词,他的然: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答案: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答案: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BCDF),属于侧面描写的有(E)。
七下课外古诗及文言文《伤仲永》、《木兰诗》 填空、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七下课外古诗及文言文《伤仲永》、《木兰诗》 填空、理解性默写(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7c5538f111f18583d05ad1.png)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幽篁.()平姜.()渝.州()涧.边()二.文学常识填空1.《山中杂诗》的作者是南朝文学家。
2.《竹里馆》选自《》,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3.李白,字,唐代著名诗人,有“”的美称。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有《》、《》、《》等,本册语文书中我们又接触了两首,它们分别是《》和《》,两诗均出自《》。
4.《逢入京使》是(填朝代)著名(填派别)诗人(填名字)的思乡怀亲之作。
三.完成诗词填空山际见来烟,。
《山中杂诗》(吴均)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歌》(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四.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错误的打“×”1.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吴均的《山中杂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其中最有趣的诗句“云从窗里出”说的是云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王维的诗《竹里馆》是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全诗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峨眉山月歌》是杜甫的作品,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分别为峨眉、平姜、清溪、三峡和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4.《春夜洛城闻笛》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引起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而作。
()5.《逢入京使》是诗人赴安西途中所作,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淳厚隽永。
()五.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试判断下列诗句哪些运用了对偶?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4.歧王宅前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对偶句的有:六.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路漫漫..泪不干()..()双袖龙钟凭.君传语报平安()()一、提示型默写: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课内语段阅读训练(答案在题中)
![课内语段阅读训练(答案在题中)](https://img.taocdn.com/s3/m/5b7e3b186bd97f192279e97e.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语段阅读训练(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
1、概括文字的大意: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2、分层次写层意:第一层(开头到“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百草园的概况。
第二层(单是……好得远)详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3、给文中空白处填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从详略角度看,选文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的趣味。
5、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6、本文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
7、本段文字从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美景和无限乐趣,请你从形状、颜色、声音、滋味四方面找出两个词。
(1)形状光滑,高大(2)颜色碧绿,紫红(3)声音低唱,弹琴(4)滋味又酸又甜8、具体描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乐趣,依次写的对象是油蛉、蟋蟀、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9、是泥墙根一带的趣味多,还是“不必说”的那些趣味多?课文要突出的是“单是”的内容,故详写,两个“不必说”写的是百草园的概况,是略写,但涉及的内容很多,可见“不必说”的趣味多。
10、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仿造一个句子。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7段。
1、解释加点词。
(1)鉴赏:鉴别欣赏。
(2)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2、在语段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动词。
扫支撒系牵拉3、语段详写的事情是雪地捕鸟,发生的时间是冬天,地点是百草园,还详写了捕鸟的条件、方法、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再次点明乐园。
4、这段话的中心是(C)A、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
B、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C、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5、文中括号的作用是(A)A、注释B、举例C、补充D、引用6、文中描写捕鸟过程的一段文字,在朗读是的语气应该是(A)A、表现儿童的天真、好奇的语气。
B、没精打采的语气。
C、严肃认真的语气。
D、捕不到鸟的懊丧的语气。
7、用“Ⅱ”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冬天的百草园……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罩住了‖但所得的……养不过夜的。
木兰诗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木兰诗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25ee2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3.png)
木兰诗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第1篇:木兰诗文言文对比阅读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今天,小编推荐的是“《木兰诗》《陈涉世家》对比阅读*”,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乙】陈涉世家(节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列子学*列子学*,中①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
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②。
非独*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说符》)注:①[中]*中箭靶。
对比木兰诗和伤仲永
![对比木兰诗和伤仲永](https://img.taocdn.com/s3/m/c063187801f69e314332946b.png)
犬人有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
凡诸百事,均不使为。
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须人料理,如襁褓然。
或有老者,劝妇人曰:“当教使言语。
”妇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
”或有邻舍,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
”妇人答道:“我在,彼何须自理。
”乃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
人名之曰:犬人。
提示:文中的母亲疼爱儿子,把他看作珍宝一般,所有的事情都不让他去做,结果儿子没学到生存的本领,每天和狗一起趴在门口向人讨饭吃。
这样的母爱着实让人悲悯,这是一种温柔的虐杀啊!【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完整版)《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700a6cfc789eb172dc8a1.png)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
![《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74933a83c4bb4cf7ecd1e1.png)
《伤仲永》练习题答案一、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
杰出的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世隶.耕未尝.识书具父异.焉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仲永环谒于.邑人..父利.其然.也日扳..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称.前时之闻.泯然....远矣..众人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卒.之为众人固.众人受于.人今夫.不受之天三、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四、课内语段阅读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过七年,泯然众人,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天资聪慧,却因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利其然也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5、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6、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0fbdec80eb6294dd886c58.png)
《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17分)【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少而益精。
值可汉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加点词语(4分)(1)市鞍马市:(2)长少而益精益:(3)西市买鞍鞯鞯:(4)旦辞爷娘去旦:2.找出主旨句(4分)甲:乙:3.甲文与乙文中“溯黄河,度黑山”相照应的句子是:(1分)【乙】: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1.乙文为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歌词,比较木兰诗,两者都写的是女子,但侧重的角度不同,请找出它们二者各自的侧重点。
(4分)2.“战士的责任重”一句,请你结合《木兰诗》,说说这句话在《木兰诗》中是否有体现?而在这首歌中,它的含义具体体现在哪里?(2分)3.歌词中为什么要提古代的木兰?(2分)答案1、(1)买(2)更加(3)马鞍下的垫子(4)早晨2、(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2)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3、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
伤仲永、木兰诗
![伤仲永、木兰诗](https://img.taocdn.com/s3/m/b1643910227916888486d7c2.png)
《伤仲永》练习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 )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 )有可( )观者。
邑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 )钱币乞( )之。
父利( )其然也,日( )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 )之也久。
明道中,从( )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 )。
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 )众人( )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 )于( )材人远矣。
卒( )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一词多义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A、然泯然众人矣()B、于于舅家见之()不以为然()环谒于邑人()受于人者不至也( ) 2.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稍稍/宾客/其父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E.余闻之也/久F.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翻译下列句子(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 _____ _ (6)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__ _____4.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 后文与“世隶耕”相照应的一句话是:(2)最能表现作者对仲永遭遇表示感伤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3)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方仲永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仲永“泯然众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段写“秀才”、“邑人”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详写仲永天资聪颖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5) 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作者哀伤、叹息的原因。
《伤仲永木兰诗》习题
![《伤仲永木兰诗》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b0e4e5f18583d04864597e.png)
《伤仲永》《木兰诗》阅读一、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2、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3、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4、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答:()A、传/一乡秀才/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⑵余闻之也久答:()A、余/闻之/也久B、余闻/之也久C、余闻/之也/久D、余闻之也/久5、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伤仲永》《木兰诗》
![《伤仲永》《木兰诗》](https://img.taocdn.com/s3/m/9b2c941b7cd184254b353554.png)
5.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1、世隶.耕(属于)6、称.前时之闻(相当)2、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7.、.彼.其受之天也(他)3、泯然..于邑人(四处拜访)..众人矣(完全)8、环谒4、其文理..宾客其父(渐渐)..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9、稍稍5、或以钱币乞.之(求取)10、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11、.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1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
2、“父异.焉”形容词作意动词,“对……感到惊异”。
3、“父利.其然”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利”。
4、“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6、“忽啼.求之”动词用作状语,“哭着”。
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10.木兰诗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1、旦.辞爷娘去(早晨)7、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8、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3、万里赴戎机..十二转(记功)..(战争)9、策勋4、赏赐百千强.(有余)10、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5、出郭相扶将..(动弹)..(扶持)11、雄兔脚扑朔6、双兔傍地走...(并排跑)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2d7ab4227916888586d7a4.png)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 .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伤仲永》《木兰诗》古文考察卷
![《伤仲永》《木兰诗》古文考察卷](https://img.taocdn.com/s3/m/ee03906048d7c1c708a14568.png)
《伤仲永》《木兰诗》古文考察卷(一)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__________________?一、注音(5分)世隶()耕邑()人日扳()环谒()称()前时之闻问焉()泯()然远矣()卒()之而已耶()二、解释划横线的字(5分)未尝识书具()书诗四句()立就()稍稍()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且为众人()固众人()三、选择题1、选择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2分)A日扳仲永B裁如星点C贤于材人D危楼一座2、选择划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世隶耕:属于B父异焉:对···感到惊异C自为其名:作为D邑人奇之:同县的人3、选择全部含有词类活用词语的一项()(2分)A父异焉日扳仲永舞于空中父利其然也B裁如星点未尝识书具层层指数宾客其父C书诗四句仲永之通悟细察其纹理从先人还家D危楼一座世隶耕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4、选出划横线词意思相同的的选项()(2分)A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B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为其名C或:或以钱币乞之或凭或立,不一状D贤:贤于材人远矣如此其贤也5、选出节奏有误的选项()(2分)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 木兰诗 孙权劝学测试
![伤仲永 木兰诗 孙权劝学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67a84c65a98271fe910ef9b5.png)
7、写出本文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浅薄。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心的眼光看待。 8、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对部下严格要求 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惊叹赞美 的态度。 9、文中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虚心受教,刻苦学习,可以增长才略,不断提高自身学识修养, 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3)学习知识要勤奋,多挤时间,不能找借口否则会一事无成。 4)我们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孙权:在劝诫别人的时候语气要委婉。
6、写出本文出现的成语 7、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 现了孙权 的态度;“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 ____ 的态度。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中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孙权劝学和吕蒙学有所成。 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 起初吕蒙以军中多务为理由加以推辞。(用原文填空) 3、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用原文填空) 4、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原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表现鲁肃敬才爱才,和吕蒙情投意合,也从侧面表现了吕 蒙的惊人长进。 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善于说服别人,对部下要求严格 (2)吕蒙:虚心肯学,进步快,也很有幽默感。 (3)鲁肃:敬才爱才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 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个人情况来说是因为:__________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二: [甲]《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甲文:乙文: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卿今当涂..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2.翻译句子(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
思: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得为众人而已耶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的过程。
比较五:【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比较六:【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比较七:【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箸箅①,饭落釜中。
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③。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
②馏:蒸饭。
③糜:粥。
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1.“猜想联想”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请结合上下文或学过的古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未尝.识书具()②稍稍宾客..其父()③俱委而窃听()④尔颇有所识不()2.“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1)—(3)小题。
(6分)(1)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B.(曹刿)乃入见C.家祭无忘告乃翁D.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分)(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解释,翻译“言无遗失”。
(2分)【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
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言无遗失】3. “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古文的内容。
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
(5分)(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2)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
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
(3分)比较八:祖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
好学耽①书,以昼继夜。
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俟父母寝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尤好属②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注释:①耽:沉迷,这里引申为非常喜欢。
②属:写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俟父母寝后②以衣被蔽塞窗户(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②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3)选文中祖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分)比较九: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
小儿不问如何,粗⑤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以竹篮坐之木杪⑦,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
《神童》【注释】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
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
③神童:指应神童试。
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
④俚俗:世俗之人。
⑤粗:大致。
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
⑦木杪(miǎo):树梢。
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
⑨盖:大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朱天锡以神童得官得:(2)“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义项是:A、抵押,人质B、本质,实体C、询问,对质D、质地,资质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3、纵观全文,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1)(2)(4分)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比较十: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
”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
十六丧母,以孝闻。
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
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
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梁书·江革传》)1.解释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柔之深()加赏器(2)服阕与观俱()诣太学(3)还过()江革(4)见革弊()絮单席(5)耽()学不倦(6)乃脱所著()襦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木兰诗》对比阅读比较一: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1)上面的文字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歌词。
比较《木兰诗》,两者都写的是女子,但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
你能找出它们二者各自的侧重点吗?(2)“战士的责任重”一句,请你结合《木兰诗》,说说这句话在《木兰诗》中是否有体现而在这首歌中,它的含义具体体现在哪里?(3)歌词中为什么要提到古代的木兰?(4)从歌词来看,今天的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她的目标是什么请根据歌词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目标阐述出来。
比较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少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