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常见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1.了解病史
病史信息对于发热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应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热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详细信息。
同时,也应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旅行史等。
2.体征检查
体征检查可以提供有关疾病的线索。
医生应仔细检查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并注意是否存在其他明显的体征,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发热的原因。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液分析、血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4.常见发热疾病的鉴别诊断
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
药物引起的发热:一些药物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艾滋病等。
5.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
在进行发热鉴别诊断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
优先考虑常见病、常见病因,以简单的策略进行诊断,避免过度诊疗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发热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因素,并根据常见的发热疾病进行鉴别。
同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诊断,以简单的策略进行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引言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
准确的鉴别诊断是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前提。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发热症状。
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热的鉴别诊断首先要从病史和体格检查入手。
病史询问应包括病症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发热的程度、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要注意体温的测量、皮肤的观察、淋巴结肿大的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正常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 × 10^9/L,成人的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为50-70%。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增高可能是细菌感染的标志,而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表现。
2.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其水平常在炎症过程中升高。
正常人的CRP水平通常低于10 mg/L,而感染或炎症时可能升高。
3. 血培养对于高热、持续发热的患者,血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检查。
通过培养分离出的病原体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种类,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4. 尿常规及尿培养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引起发热的原因。
尿常规可以检测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指标;尿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并鉴定细菌的种类。
5. 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可以评估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等。
肝功能异常可能与肝炎、肝炎病毒感染等有关。
影像学检查1.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肺部或骨骼系统的情况。
肺部感染、肺炎、肺结核等可能导致发热。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较为清晰的影像,帮助了解身体各部分的情况。
腹腔感染、胸腔感染等可能导致发热。
3.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适用于检查腹部脏器,可以评估肝、胆、肾等器官的情况。
病原学检查1.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并对其敏感性进行测试,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病毒定量检测病毒定量检测可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的程度,以及疾病的预后。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部分 常见病因分析举例
一、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感染 ●结核病
•结核病是FUO 中最常见的全身性感染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且
结核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尖锐 •不典型结核常见 • 粟粒性结核并非少见,且结素试验常可阴性 •肺外结核约 50% 胸部放射学检查正常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 就诊断价值而言,对特效治疗的反应,一般否定的意 义较肯定的意义为大
诊断性治疗
•选用抗菌药物作诊断性治疗时,应尽量选用针对所 怀疑的致病菌有特效的药物,注意兼顾厌氧菌
金葡菌、表葡菌等G+球菌——万古霉素; 绿脓杆菌——阿米卡星、头孢他定、亚胺配能
(泰能)等; 支原体、衣原体等——红霉素、阿齐霉素等; 土拉伦斯菌(兔热病)——链霉素、庆大霉素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布鲁菌病; 消耗热:败血症; 马鞍热:登革热; 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
散热反应
前部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下丘脑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病例1
患者王× ×,男,32岁,广东汕头市人。司机。因 持续发热7天于200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7天前无明显诱因 出现发热,早上低热,下午体温渐高,至零晨体温减退,热 退时全身出汗。发热第一天有畏寒、寒战,后未在出现。发 热严重时伴头痛,热退时头痛缓解。自服中药及感冒药(具 体不详),疗效欠佳。曾到本院查疟原虫,未找到。今天到 本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收本科。发病来无咳嗽、咽 痛、流涕;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 无皮疹。精神、食欲稍差。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有外出就餐 史,无鼠类接触史,无草地接触史,在深圳居住多年,今年 无外出旅游史。
主要热型
• 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体温维持在3940℃,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
• 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体温常在39 ℃以 上,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 热、败血症。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 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
病例2
患者朱××,男,45岁,因“乏力4天,间歇性发热3 天。”于2001年12月9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 全身乏力,3天前出现发热,呈间歇性,体温最高达39℃,伴 畏寒、寒战、大汗淋漓、全身肌肉酸痛、头晕、头痛、腰痛、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尿量减少,呕吐胃内容物共约10 次,非喷射状;腹泻黄色稀便约6次,每次量不多,无粘液脓 血。无眼眶痛,无咽痛、咳嗽、咳痰,无腹痛,无尿频、尿 急、尿痛,无抽搐、昏迷。于当地拟“感冒”予“必理通、 病毒唑、先锋霉素、来比林、海王感冒胶囊”等治疗后,疗 效欠佳,为进一步治疗即到我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 收入我科。“糖尿病”病史三年。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00中)(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发热原因待查鉴别诊断模板
发热原因待查鉴别诊断模板发热是机体不正常体温调节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
然而,发热的原因却有很多种,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等。
鉴别诊断发热的模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发热的疾病分类1.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2.非感染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肿瘤、药物反应等。
二、详细的病史采集1.发病时间:判断发热的急性还是慢性。
2.病程:了解热型(持续热、弛张热、周期热)、体温高低及波动情况。
3.诱因:例如就餐、旅行、接触动物等,有助于排除食物中毒、短期感染等因素。
4.伴随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腹痛、腹泻、尿频等,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
三、体格检查1.体温:详细记录体温曲线,包括体温的峰值和趋势。
2.头颈部:检查耳鼻喉有无感染病灶。
3.胸部:听诊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触诊肺部有无湿啰音等。
4.腹部: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可排除腹痛相关疾病。
5.皮肤:观察有无皮疹、黏膜出血等。
四、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计数,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
2. C反应蛋白(CRP)检测:可做炎症反应的辅助判断。
3.尿常规:排除尿路感染。
4.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尿培养等。
五、影像学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X线、CT、超声等检查。
六、其他检查根据具体症状,可包括心电图(ECG)、腹部B超、胸部X线等。
七、临床评估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
根据鉴别诊断的结果,制定出对症治疗方案,以便尽早治疗病因,缓解发热症状。
如果鉴别诊断困难,可以考虑转诊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总之,对于发热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及时发现和明确发热的病因,有助于合理治疗和提高疗效。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会出现。
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找出其原因。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疾病和状况,并说明它们与发热的关联。
感染感染是导致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
感染的类型和患者的症状往往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感染疾病:•流感: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
•细菌性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感染。
•葡萄球菌感染: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这种细菌可以感染任何部位,例如皮肤、心脏、关节以及消化系统。
•细菌性腹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
•酒渣鼻:由酿酒热菌引起的疾病,具有由脸部潮红、发热、头痛、疲劳等症状。
免疫系统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是指机体免疫力反应失调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机体正常组织,从而导致发热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和肿胀,以及发热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面颊部的蝴蝶状红斑,关节疼痛和肿胀,以及发热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表现为肠部炎症和溃疡,这些炎症会导致腹部痛和腹泻等症状。
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可以导致发热反应。
此类药物包括某些抗生素、镇痛剂和抗癌药。
如果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后出现发热,应尽快联系医生。
血液病一些血液病可以导致发热。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血液病。
•白血病:一种白血细胞恶性成长的血液病,可以导致发热以及疲劳、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其症状包括多种全身症状,例如发热、盗汗、疲劳和淋巴结肿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另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贫血和感染等。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检查和鉴别诊断可以帮助识别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法。
如果您出现发热和其他症状,请尽快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新整理)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 . . . .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发热的鉴别诊断
美国FUO常见疾病分类
感染
心内膜炎 骨髓炎 导管感染 肝炎 前列腺脓肿 鼻窦炎 结核病 HIV感染
肿瘤
结缔组织病 其他夹杂病
白血病
成人STILL病 药物热
淋巴瘤
颞动脉炎
人工热 家族性地中海热
恶性组织细胞 风湿、类风湿 甲亢
病
结节病
肺栓塞
骨髓发育不良 干燥综合征
周期性粒细胞降低 症
综合征
韦格纳肉芽肿 心肌梗死
不同热型
• 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旳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二十四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出1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寒及伤寒高热期
不同热型
•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 幅度大,二十四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出2℃,但都在正 常水平以上旳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 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克罗恩病(克隆病)
•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旳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旳 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本病 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 (IBD)。本病临床体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伴有发 烧、营养障碍等肠外体现。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 根治。本病又称不足肠炎、不足回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 芽肿性肠炎。
韦格纳肉芽肿
• 肉芽肿性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既往称为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属本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病变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 管,偶尔累及大动脉,其病理以血管壁旳炎症为特征,主 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一般以鼻黏膜和肺组织旳局 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继而进展为血管旳弥漫性坏死 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常体现为鼻和副鼻窦炎、肺病变和 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还可累及关节、眼、皮肤,亦可侵及 眼、心脏、神经系统及耳等。治疗可分为3期,即诱导缓 解、维持缓解以及控制复发。目前以为未经治疗旳GPA患 者旳预后较差
发热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发热定义、病因及相关辅助检查)
功能性发热
•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多为 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表现
– 原发性低热 – 感染治愈后低热 – 夏季低热 – 生理性低热
临床过程及特点
• 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 苍白、畏寒或寒战等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到39-40℃,伴寒战, 小儿易发生热性惊厥
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发热的病因
•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按照有无病 原体侵入人体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 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引起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 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 虫等
• 各种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均可引起相应的疾 病,不论急性、慢性、局灶性还是全身性 均可引起发热
• 心脏扩大或新出现的收缩期杂音提示风湿 热
• 有心瓣膜病,病程中杂音性质改变:感染 性心内膜炎
肺部检查
• 一侧肺局限性叩浊、语颤增强、湿罗音提 示大叶性肺炎
• 下胸部或背部固定湿罗音提示支气管扩张 伴继发感染
• 一侧肺下部叩浊、呼吸音及语颤减低提示 胸腔积液;大量胸腔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 气管向健侧移位
• 多发性肌肉显著疼痛见于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
神经系统检查
• 发热伴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见于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其他 肿瘤
• 有许多全身感染性疾病、内分泌代谢障碍、 结蹄组织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也有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应注意鉴别
发热患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可补充病史及体检 的不足
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黏膜检查
✓软腭、腋下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 出血热,耳廓、掌指关节等处结界为痛风石, 见于痛风患者;皮肤散在瘀点、瘀斑、紫癜见 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 胞瘤;大片瘀斑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待查首次病程录患者因反复发热1年入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发热有两大病因:一为感染性疾病,二为肺感染性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反复发热,有咳嗽、咳痰,查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示肺炎,但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下降不明显。
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感染不能排除,但患者否认结核接触史,进一步查结核抗体、痰找结核杆菌、PPD试验排除。
2.胆道、肠道感染:患者查体巩膜无黄染,皮肤无黄染,胆囊区无压痛,腹部无压痛、反跳痛,无腹痛、腹泻,故暂不考虑。
待肝功能、大便常规结果回报。
3.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不能排除尿路感染,患者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查体无肾区叩击痛。
待尿常规结果回报以排除。
4.皮肤感染:患者无皮肤局部破溃,故皮肤感染暂不考虑。
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老年女性,长期发热,抗生素使用后效果不明显,有心包积液,明显消瘦,故非感染性疾病不能排除。
1.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目前无皮疹、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进一步查自身抗体、抗“O”、类风湿因子以排除。
还需排除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进一步查甲状腺激素、进一步分析。
2.血液系统:患者有淋巴结增大,反复发热,淋巴瘤不能除外,但患者入院查体未见瘀斑,肝脾肋下未及,故暂不考虑。
必要时可行骨穿证实。
3.肿瘤:患者为老年女性,无肿瘤家族疾病,进一步查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检查以排除。
发热待查主治医师查房发热待查主任医生查房患者因反复发热2周余入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发热有两大病因:一为感染性疾病,二为肺感染性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反复发热,有咳嗽、咳痰,查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故急性支气管炎可能,但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下降不明显,与急性支气管炎不符。
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感染不能排除,但患者否认结核接触史,入院后查结核抗体阴性、痰中未找到抗酸杆菌,PPD试验阴性。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综合内科
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 腹腔内脓肿、肾周/肾内脓肿、小网膜脓肿、胰腺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膈下脓肿、腹膜后脓肿、脊椎旁脓肿。
• 有人认为腹腔内感染是发热待查中最常见的病因,尤其以肝脓 肿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盆腔脓肿。如临床上有发热、 肝肿大压痛、右横膈活动受限、黄疸等表现,肝脓肿诊断并不 困难,但上述常见症状可只出现于疾病的后期,在病程早期, 发热可为唯一的症状,肝区疼痛可缺如或晚至发热3个月后才出 现,但患者的血清AKP大多升高,血清白、球蛋白比例下降, 甚至倒置,肝CT及MRI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3、《感染病学》(曼德尔-道格拉斯-贝内 特.2000)
(1)典型FUO(classic FUO):发热持续3周以 上,经门诊随防3次或住院3日后不能明确病 因或经1周“明智而深入”的动态观察后仍不 能明确病因。
(2)医院内获得性FUO ( nosocomial FUO ):正在接受急症护理 或入院时没有感染及隐性感染的病人在住院其间多次体温 ≥38.30C;如在观察3日后-包括培养至少2日-仍未发现特异性病 因,即可作出此诊断。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综合内科
发热及相关的概念
发热的定义
1、口表温度(18-40岁健康成人): 上午体温>37.20C或下午体温>37.70C
2、腋 温:>370C或37.20C
3、低热:≤380C ,中度热: 38.10C-390C, 高 热:39.10C-400C ,超高热:>410C或400C.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和淋巴瘤。
2、尿液分析和沉渣检查 3、大便检查:白细胞、虫卵、寄生虫、潜血 4、生化检查 5、微生物学检查:血、异常体液、尿液培养。 6、如有脑膜刺激症、严重头痛应做脑积液检查和培养。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它也可能是疾病的一种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发热的情况,而正确判断发热的原因对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发热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发热。
一、基本检查1. 体温测量:检查发热的第一步是测量体温。
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窝或直肠等部位测量。
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C至37.5°C之间。
如果体温超过37.5°C,就被认为是发热。
2. 病史询问: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热的起始时间、症状的表现、伴随的其他症状等。
这有助于初步了解发热病人的病情。
二、鉴别发热的病因1. 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发热原因是感染。
感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温曲线、血常规和临床表现等,可以初步判断感染是否为发热的原因,但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和病毒学检验是必要的。
2.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发热原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缔组织病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失调,导致体温升高。
诊断这类疾病需要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一系列特殊的实验室检查。
3. 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可能引起发热,如抗生素、抗癌药等。
当患者使用这些药物后出现发热时,需要考虑药物反应的可能性。
4. 肿瘤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也可以引起发热,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当患者有体重下降、全身不适等症状时,需要排除是否存在肿瘤性疾病。
5. 内分泌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鼠标热等也可以导致发热,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三、其他辅助检查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最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
在发热病人中,血象常常会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和分类左移。
这提示机体正在进行炎症反应。
2. C-反应蛋白检测:C-反应蛋白是一种常用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它在感染和炎症反应中明显增高。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
1. 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持续高热可能暗示有严重感染或炎症,而轻微的发热可能与常见的感冒等轻微感染相关。
2. 其他伴随症状:注意患者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喉咙疼痛、腹痛、腹泻等,这些症状可能有助于确定疾病的病因。
3. 医学史和既往疾病:了解患者的医学史和既往疾病情况,包括手术史、慢性病史和药物使用情况,这些信息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4. 年龄和性别:某些年龄段和性别在特定疾病的发病率上有一定差异,对于发热的鉴别诊断也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5.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帮助检测出一些发热相关的体征,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在实际鉴别诊断中,以上的几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结合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原因。
值得提醒的是,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为一般性参考,具体的鉴
别诊断需要由专业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指导。
请注意,根据互联网性质,此回答中引用的任何内容都应谨慎
核查并验证其真实性。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一种自然反应,它常常伴随着其他不适症状。
然而,在临床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发热病例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发热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 详细询问病史病史采集是确定发热原因的重要步骤。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的疾病发病时间、发热特点、伴随症状、病程等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
常见的感染疾病有肺炎、扁桃体炎、腹腔感染等,此外还应关注有无接触传染源的可能。
2. 仔细检查体格体格检查应着重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皮肤状况等方面。
体温持续性增高可能提示慢性感染,而体温波动性增高则可能与药物热、周期热等因素有关。
此外,皮肤状况的异常也可能为某些特定疾病的信号。
二、常见的发热相关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URTI)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疾病之一,其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和鼻塞。
这类病毒感染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发热持续一周以上时需要仔细鉴别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 大肠杆菌感染(UTI)大肠杆菌感染是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病症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等。
对于存在发热的尿路感染病例,需进一步鉴别是否存在肾周围炎等严重并发症。
3. 肺炎肺炎是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
除了标准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和胸闷等,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表现得不典型,因此需要进一步仔细鉴别确诊。
4. 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性细菌感染疾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累及其他组织器官。
对于长期发热伴有咳嗽、盗汗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以排除结核病可能。
5.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痛、关节肿胀和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发热可能是疾病活动性的表现,因此需要区分与感染引起的发热。
三、辅助检查与确诊1.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评估发热病例的基础检查,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中性粒细胞比值等指标了解感染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POTH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次级中枢:延髓,脊髓(一)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0小时内体温波动不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40 24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超过10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小时内波动达2C 持张热:体温在24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0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C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二)常见热型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注意:.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21 / 17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3.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4 热。
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
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型细菌再次发热。
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L转为物热。
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
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病毒、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1个月为短热程: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大多以突发畏寒、高热起病,伴或不伴有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可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此外,一些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多以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
例如:诊断时应注意发病的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是否有类似病源及疫区的接触史。
患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季节、周内一般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热程多在1周,2可恢复,少数可达1周以上,其他疾病发热一般亦布超过周以上仍未退则应警惕是否在原发病基础上合并并发2如发热症或原诊断是否正确。
非感染性疾病出现短热程的也并不少见,。
的38C 也可表现为不同的热度。
手术后的短程发热,在不超过近年来对肺栓塞的认识逐渐情况下,多被认为是局部吸收所致。
%可有一过性低热,其中有43提高,发现在肺栓塞的患者中有%的患者可伴有高热,并有血常规的增高。
心肌梗死及其他组7部分与自身免此外,织脏器血管栓塞的疾病也有同样类似表现。
疫机制有关的疾病也可表现为短热程,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强直性脊柱炎、Reiter 综合症等。
1.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原发疾病基础上合并其他感染,或原个月为中热程:-(三)热程13前者可见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基发疾病隐匿或迁延未愈。
(2 / 17础上的细菌感染或在一般细菌感染基础上,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药物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因素引起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或真菌的感染。
后者多见于一般性细菌的隐匿性感染,如:隐源性病灶所致的感染,往往由于临床上查找病灶困难,致使病程迁延。
此类病灶可隐匿于泌尿、肝胆、盆腔生殖系统等部位,在热型上可表现为低、中或高热,或反复交替出现。
在特异性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结核菌感染。
病灶可位于肺内或肺外,患者可表现为长期午后低热,甚至反复查找而不能明确病位,在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下,体温才缓慢下降。
其他病原体及原虫感染所致的中热程可见于:螺旋体、蠕虫、鞭毛虫、弓形虫、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2.结缔组织病:这部分疾病侵犯多器官,以皮肤、浆膜腔、肝、肾损害为表现,热型可表现为多样性,有时常与合并症同时出现,加之有些结缔组织病有一定的自限性,而易被临床忽视,造成漏诊或误诊,使热程延长。
在诊断这部分疾病时应注意发热只是其疾病活动的一种征象,往往还同时伴有关节痛、肌痛、皮疹、脱发等全身表现。
3.恶性肿瘤:均可由肿瘤本身引起发热,成为中长热程。
热型多样化,临床上更多见于合并感染所致的发热。
>3个月为长热程:此型需注意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有反复,并非是发热持续达3个月以上,在这部分疾患中,以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为多见,感染性疾病相对少见,此外,也可有少数患者可有神经功能性发热。
长热程:1.感染性:最常见的可导致长热程的感染性疾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并以肺外结核多见,如脊柱结核、肝结核、肾结核、盆腔结核等,此类患者病灶多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近年来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也成为难治结核的原因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进展,普通细菌感染所致的长热程在临床上已较少见,但临床上仍应警惕隐源性感染灶所致的发热。
此外,临床上不可忽视AIDS患者的存在,该病可分为四期,最初在急性感染期可有高热及类似流感样症状,淋巴结肿大,2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
发展到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患者可再度发热,此时多为不规则低热呈中长热程,伴消瘦、腹泻、贫血等症状。
进入艾滋病期,患者可合并各种病原体感染难以控制,表现出持续或间歇的各种热型。
3 / 17%,位居第二。
其%-312.恶性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但有报道长期发热中恶性肿瘤占7中各型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均可导致长期发热,其中尤以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为突出,热度多为高热,热型多样性。
实体瘤中以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癌多见,尤其在肿瘤的中晚期,可表现为不规则低热、驰张热等热型,这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但对萘普生和激素治疗敏感。
、风湿热、成人、RA:各种结缔组织病均可出现长热程的临床表现,尤以SLE3.结缔组织病等多见,这部分患者的发热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而后反复发作。
DM病、PM和Still发热多为低热,偶有高热,可伴有关RA其中,SLE活动时发热伴浆膜炎、肾炎、关节炎。
病则以Still可伴有肌痛和肌无力。
成人和节痛和肌痛。
持续高热常是PMDM的首发症状,增多,皮疹、关节疼痛为表现。
同时仍不能忽视结缔组织病也同WBCRt中高热、外周血样存在合并感染的问题。
.其他:在长热程中还可由重度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后低热、感染后低热、功能4性低热的原因引起,重度贫血所致的发热多为低热,很少有高热出现,感染后低热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后,表现为高热后遗留低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功能性低热中以神经功能性低热为主,多见于女性,夏季好发,体温一般不超0 C过38 ,这类患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注意:热程的含义并非是指发热不退所持续的时间,而是更多意义上讲发热疾病的病程,包括某些反复发热的过程。
在临床上热程的提出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0低热:多见于病情较轻者、慢性病患者或功能性发热者。
C38 <00中热:大部分疾病伴发热时,体温多在此范围。
C-39C38.1 (四)热度00 -4139.1CC 多见于急重症患者。
高热:0、中暑及C>41超高热:可见于乙型脑炎、脓毒败血症、伤寒(重症)中枢性高热等。
4 / 17注意: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应了机体的防御应急o 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42C能力。
但热度过高可对集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重,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二.发热机制: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诊断学上的定义是当机体在pyrogen(一)什么是发热: 1.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pyrogen. 2病理生理学上的定义是当由于o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C)时,就称之为发热。
其他参考书上指出发热是指身体因某种原因而使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失3.常产生的高体温。
有的还指出: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治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月经前期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应激(二)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P相适应)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P水平)(三)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这菌:G 1.细菌—①类细菌除了全菌体致热外,其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热物族链球菌产生的致A质,如葡萄球菌释放的可溶性外毒素、热外毒素、以及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
- 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致G②菌:5 / 17贺菌属等。
这类菌群的致热性除了全菌体和胞壁中之外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
.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SARS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2外致热源.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鹅口疮、肺炎、脑膜炎、深部真菌感染以及3 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等。
.螺旋体:常见的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内4 含有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等。
5.疟原虫:潜隐子→红细胞→裂殖子+代谢产物(疟色素)入血。
抗原抗体复合物1.体内产物:类固醇 2.-1:IL-1白细胞介素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角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IL-1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但密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最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测。
EP 肿瘤坏死因子:据报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都可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TNF。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6:是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ET、病毒、IL-1、TNF、PDGF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