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 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 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a0210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f.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题目: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引言】在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进入了古诗的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基础,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进行教学。
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
【实录一】第一节课,我们选择了《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唐诗。
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鹳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时的情景。
接着,我逐句解读,重点讲解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例如“揽”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对整首诗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录二】第二节课,我们选择了《静夜思》这首简短而深情的唐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的活动。
首先,我要求学生一起仿写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描述自己的卧室和月光的景象。
接着,我请几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共同欣赏和鉴赏。
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实录三】第三节课,我们选择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将军在凤凰台上眺望江山的壮丽情景,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在讲解中,我还介绍了唐代的历史背景,并与学生们一同探讨将军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总结】通过这三堂古诗课程,学生们除了学习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互动活动的设计,学生们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古诗的学习,他们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培养了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结尾】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的内容,通过这三节课程,我们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感受古诗,并在互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0688b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e.png)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古琴曲,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美感和价值。
2. 学习古诗《静夜思》(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3.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4. 学习古诗《将进酒》(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词三首 优质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71页)
![古诗词三首 优质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71页)](https://img.taocdn.com/s3/m/754699c07f1922791688e872.png)
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
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
(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
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
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
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
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A 草铺横野六七里“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草冒横野六七里草铺横野六七里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
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
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fd5f1e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png)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庐山的不同形态。
3、让学生体会诗人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庐山的形态变化。
2、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美丽的山?生 1:我去过黄山,那里的风景特别美!生 2:我去过泰山,感觉很壮观。
师: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一座不一样的山——庐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看看他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古诗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生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响亮。
但是有一个字音要注意,“缘”读“yuán”,不是“r uán”,再来读一遍。
生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这次读对了,真棒!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三)理解诗意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们知道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庐山的吗?生 4:从横、侧、远、近、高、低这些角度。
师:非常好!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生 5: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
师:解释得很准确。
那“远近高低各不同”呢?生 6: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都不错。
那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7:我不太明白。
师:没关系,老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四)感悟哲理师:同学们,诗人为什么会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生 8:因为他在庐山里面,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881657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a.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师:在研究一首诗词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作者。
XXX,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首《独坐敬亭山》是XXX在XXX上写下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在那里独坐呢?生:可能是因为他喜欢那里的风景吧。
师:很好,正是因为XXX的美丽景色,才让XXX感到心旷神怡,写下了这首诗。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自己的感受。
2)理解诗的意境:师:这首诗中,XXX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仔细听一下。
师范读诗句,学生跟读。
师: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敬亭山的风景,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生:可能是XXX感到自己很孤独吧。
师:很好,你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反复吟诵,深入领悟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互动环节:1、互动研究: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电脑,进入课件,我们一起来研究《望洞庭》这首古诗词。
学生操作电脑,进入课件。
师:请看这个词语“磨”,你们知道它有几种读音吗?请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读音。
学生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读音。
2、互动评价: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表述一下《望洞庭》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答案,师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XXX,他是唐朝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曾担任过宰相等职务。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
2、读诗,领悟意境: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下,我来朗读这首诗。
师朗读《望洞庭》)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生:这首诗主要是描写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的感受。
师:很好。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诗中的词句,说一说诗人的感受。
生:诗人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感到非常欣喜,但同时也感到有一种无奈和忧虑。
师:非常好。
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这首诗,找出其中表达诗人感受的词句。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f0bbe2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5.png)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诗歌就像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三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那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 2:诗人在晚上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呢?生 3:可能是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说得有道理。
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4:诗人抬头看着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非常准确!在这首诗中,“思”字是整首诗的灵魂,它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一起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春晓》。
师: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老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学生朗读并思考)生 5:这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生6:诗里有“春眠不觉晓”,还有“花落知多少”,春天睡觉很舒服,而且花会掉落。
师:回答得很棒!那“夜来风雨声”这句又说明了什么呢?生 7:说明晚上下了雨。
师:对,那诗人听到风雨声,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 8:可能会担心花朵被风雨打落太多。
师:嗯,有道理。
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生 9: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又有对落花的惋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
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四、学习《咏柳》师:最后,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e1410d1770bf78a6529545f.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文本分析《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低些,使心情更觉压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学习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虽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词人却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
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含义的方法,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758be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6.png)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巧联读共释疑悟情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都以南宋为历史背景,可把这两首古诗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悲”,诗人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深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先是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接着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后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国耻、苟且偷安。
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理解单元篇章页上艾青的诗句,深切感悟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借助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学生整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南宋历史、陆游生平以及诗歌中的关键地点“中原"汴州”等资料,以便酌情运用到古诗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习得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因此,可鼓励学生预习时敢于质疑,根据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2f8f61731126edb6e1a1010.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
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生:蚕子、桑叶、蚕桑树…..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251fb96680203d8ce2f24d0.png)
教学设计课题:2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前两首诗。
2、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5、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今天同学们真精神,再次见到大家,我特别高兴,你们呢?谢谢孩子们。
离上课还有两分钟,我们去看看江南的春天,好吗?好,一起感受这浓浓的春意。
那里风景美吗?好。
就把美景留在心间,开始今天的课堂,可以上课了吗?上课。
一·字正腔圆读古诗师:上节课我们在第六单元整体识写课和单元导读课中,已经把23课古诗词三首读得字正腔圆了,还大致了解了它们的意思。
我们来读一读。
师:第一首。
读得平长仄短,字正腔圆。
第一首到第三首。
(如不好,忘记了吗,读古诗要平长仄短,音断气相连。
)一、生二、我们男生女生合作着接读。
三、最后一首一起读。
师小结:在大家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缓缓流出。
学习古诗词你经常会用哪些办法?(生答:1借助注释2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查阅资料(了解的更全面)4想象画面(善学习,为你的方法点赞。
)看来,同学们都是学古诗词的高手呀。
师:我们的自主学习单也提醒大家,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3课古诗词三首,走进优美的山水田园。
二、想象画面悟诗情《渔歌子》师:首先我们来看张志和的词,词牌名叫《渔歌子》,请你来读前两句。
1、想象画面师:这两句描述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
(后两句打灰)你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什么?生说什么就夸什么。
师:真是一个有灵性的孩子,读过之后就看到了那一个个景物并且还想到了他们的颜色,我们再深入的想像,读着读着画面中哪些景物动了起来?(板贴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师引读:那白鹭怎样飞?师引读:一阵微风拂过桃花的花瓣怎么样?还有鳜鱼又是怎样的呢?师:请你把这两句连成一幅画,并且让画面中的景物动起来,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小组内交流。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2db3abcd15abe23482f4dc5.png)
钟山离瓜州远还是近?
生:我觉得很近,因为一水间,只隔着一条江,数重山,也就是是几座山而已。
生:我也觉得很近,因为诗人写的是“只隔”。
师:是啊,是不远,坐高铁,也就是十几分钟吧,做飞机,也许只有几分钟。
生:可是那时候没有高铁,也没有飞机啊。
师:甚至连汽车连摩托车连自行车都没有,所有的路,都要靠脚板去丈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一道滔滔的长江,几座巍巍的高山,瓜洲离钟山,远吗?
师:诗人站在瓜洲的小船上,回望故乡,他的目光首先越过了——
生:长江,也就是“一水间”的“一水”。
师:然后看到了长江对岸的——
生:京口。
师:然后——
生:看到了钟山。
生:不对,看到钟山之前,还有数重山。
师:是啊,数重山之后,才是钟山。钟山,就是南京的紫金山,在这里用来代表南京。王安石出生在江西的临川,但是他的父亲在南京做官,他一直在南京长大,把南京当作了他自己的第二故乡。数重山之后,就是故乡了。
师:把横线上的红色字,换成其他我们学过的诗句,然后连起来读一读。
生:春风,又染绿了江南大地,江南又是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我,却离开了家,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次回到我的可爱的家乡。
师:可是,这是夏天的美景哦。
生:春风,又染绿了江南大地,江南又是一幅“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景,而我,却离开了家,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次回到我的可爱的家乡。
你可以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找个近义词吗?
生:染。
师:嗯,有点拟人的感觉。
生:但是,我觉得“染”字没有写出染后的结果。
生:吹。
生:“吹”字给人一种很粗暴的感觉,感觉这个风要把江南吹得东倒西歪的感觉。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d52946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d.png)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夜晚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景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生 1:我觉得夜晚很安静,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生 2:我有时候会害怕,因为天黑黑的。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独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叫《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
三、初读古诗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范读一遍,大家认真听。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师:接下来,大家再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四、诗句解读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夜书所见”,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 1:应该是在夜晚写下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师:非常棒!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在夜晚都看到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 2:我觉得是梧桐叶被风吹得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在外的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师:理解得很不错。
那“萧萧”这个词,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生 3:我想到了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的样子。
师:对,“萧萧”就是形容风声的。
那“动客情”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4:就是让游子产生了思乡的感情。
师:很好。
那我们接着看下面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旁还有一盏灯亮着。
师:不错。
那这里为什么会提到儿童捉蟋蟀呢?生 6:可能是诗人看到儿童玩得开心,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更加思念家乡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大家再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 7: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的活动,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512c8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c.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个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以期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有所启示与帮助。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大鹏展翅》、《登鹳雀楼》和《悯农》三首古诗。
2. 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
3.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件、音频和文字材料,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同时,需要对每首古诗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背景知识,并通过教材之外的材料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导入古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听音频或者通过朗读等方式,引入《古诗三首》这个主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文字阅读与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逐句解读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引导和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朗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古诗,逐渐掌握并牢记古诗的内容。
教师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调和音律,培养学生对古诗韵律和美感的感知。
5. 分析古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6. 诗歌创作在学习了三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仿写古诗的形式和风格,或者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18c0d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d.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篇1片段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生:(背诵《静夜思》)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片段二:巧妙点拨,体会情感师:刚才小组同学交流了关于诗句的理解,能谈一谈吗?生:我想谈谈《秋思》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在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
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
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生: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师: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生:不能的,那得写多长的信呀!何况,“匆匆”两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师: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的说了。
信写完,应该是主要的意思就表达完了,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又打开信了呢?生: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
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迫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
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368ed1776c66137ee0619b6.png)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目标】:1.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诗的意境,并能通过感受意境,提高古诗诵读的能力。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4.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的方法,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5.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山水的特点,感受山水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吟诵复习:1、激发感情: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名山大川,它们绚丽独特的景色,吸引着古人、今人流连忘返。
很多诗人,也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山川的壮美。
这样的古诗词,我们学过一些,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我们学过《山行》、《望庐山瀑布》,还有┄┄2、复习吟诵: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看看能不能帮大家回忆起什么?出示课件幻灯片图片以及诗的题目,帮助学生回忆。
生:想起来了,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学生回忆吟诵。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教课堂实录【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通过体会字词,明确诗的意思;通过激发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情感。
4、能通过理解诗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两首诗表达感情的方法。
5、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教学《独坐敬亭山》:1、范读感悟:师:在我国的宣城,有一座山,叫敬亭山。
这座山山势不高,却因一首诗而出名,这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板书诗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诗的题目,其中的那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
说说你的体会。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928734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1.png)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
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
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
师生评价)二、画所见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
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生(齐):叶绍翁!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三、抒所感(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42c34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e.png)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引言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是《古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古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首先,我将为学生简要介绍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特点。
例如,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登高远望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豁达的胸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以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2. 朗读与赏析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让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节、节奏、声调等要素,感受诗歌的美感。
接着,我会带领学生逐句赏析诗歌,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我将组织一次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改写或者创作新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也会邀请有经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4. 总结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们可以回顾自己在本次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此外,我还会邀请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解《春望》时,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2f8f61731126edb6e1a1010.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
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生:蚕子、桑叶、蚕桑树…..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
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
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
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
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
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学生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
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能够体现。
因此,我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
“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分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可是,在学生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我们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学生的读书与思考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
因此,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
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
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
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
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
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
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
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
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
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
“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
接着由“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
学生的回答是: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学生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我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