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合集下载

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有哪些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

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 魏征劝谏唐太宗那可真是直言不讳啊!就像咱们朋友之间说话那样直接。

还记得有一次,唐太宗玩鸟玩得正高兴呢,魏征来了,吓得他赶紧把鸟藏在袖子里,结果鸟给憋死了。

魏征咋就这么大胆呢?还不是为了国家,为了让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啊!这不是真爱是啥呀?
2. 晏婴劝齐景公的时候那真好比苦口婆心的老父亲啊!齐景公有时候爱铺张浪费,晏婴就一直唠唠叨叨,说这样不行啊,老百姓咋办呀。

你说晏婴图啥呀?不就图个国家昌盛嘛。

3. 触龙劝说赵太后放弃溺爱幼子去让他为国效力,那简直就像是老师在耐心教导学生一样。

赵太后开始还不情愿呢,但触龙一点点分析利弊,最后赵太后还不是听进去了。

这不就是劝谏的力量吗?
4. 诸葛亮对刘禅那可是尽心尽力啊!一次次上书劝诫,就跟对自己孩子一样操心。

刘禅啊刘禅,你咋就不能多听一听呢?要是听了,蜀汉说不定还能多撑些日子呢。

5. 伍子胥劝吴王夫差不要轻信勾践,他是多么着急啊!简直就是热锅上的蚂蚁。

可是吴王不听啊,最后落了个悲惨下场。

这能怪伍子胥吗?人家可尽了心了!
6. 张良劝说刘邦要善于忍耐,不要冲动。

你看,这不就是给刘邦指引了正确的道路嘛。

要是刘邦不听,那还能有大汉王朝吗?
7. 贾谊给汉文帝写了那么多好建议,真希望汉文帝能全部采纳呀!可惜有些还是没落实。

唉,要是都听贾谊的,那汉朝得发展成啥样啊!
我觉得臣子劝谏君王真的太重要了,劝谏得好,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劝谏得不好,可能就会走向衰败。

一个好的君王需要能听进臣子的忠言啊!。

古代劝谏故事

古代劝谏故事

古代劝谏故事有关古代的劝谏故事,或许大家都不知道重要性,我们一起来看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劝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古代劝谏故事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古代劝谏故事二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很经典。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背景: 战国时期,产国大臣邹忌通过自身经历领悟到君王可能受到的蒙蔽,于是决走劝谏产王广开言路。

劝谏内容: 邹忌先是通过与妻子、妾室及客人的对话,发现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对自己有所偏祖,从而意识到产王可能也受到了类似的蒙蔽他于是入宫向齐王进谏,指出齐王身边的种种蒙蔽现象,并建议齐王广开言路,接受各方面的意见。

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并下令悬赏求谏,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日强,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2.魏征直谏唐太宗。

背景: 唐朝初期,魏征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劝谏内容:魏征多次在朝堂上与唐太宗争论,甚至让唐太宗感到难堪。

但魏征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为唐太宗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关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述强调君王应广泛听取备方意见。

结果:唐太宗虽然有时对魏征的直言感到不悦但最终还是能够虚心接受。

他称赞魏征为自己的“明镜”,并在魏征去世后深感痛惜,认为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谏臣。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进谏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通过改良政治,齐国逐渐走上富强的道路。

2. 魏征谏唐太宗:唐朝初期,魏征曾多次进谏唐太宗李世民,劝他以民为本,减少赋税,轻徭薄役,从而巩固统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采纳了魏征的很多建议,使得唐朝逐渐走向繁荣。

3. 郑和谏明成祖:明朝时期,郑和曾向明成祖朱棣提出减少海禁、发展海外贸易等建议。

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明朝的海洋时代。

这些进谏成功的例子表明,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贤士,他们以睿智的言行,引导着国家的发展。

他们是历代巧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历代巧谏的故事。

1. 淳于疾淳于疾是春秋时期的贤士,他以聪明睿智著称。

有一次,他作为国君的参谋,建议他们向敌国进攻。

但是他的国君却不听他的劝告,结果导致了战争失败。

淳于疾在国君面前没有埋怨,而是深入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挽救了整个国家的前途。

2. 司马穰苴司马穰苴是战国时期的贤士,他是齐国的大臣。

有一次,齐国国君筑城,司马穰苴认为这是国君在浪费人力物力。

他上书国君,提出了改变筑城政策的合理建议。

国君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挽救了国家的财政。

3. 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的贤士,他是吴国的大臣。

吴国国君贪图荣华富贵,不断扩张领土,却忽略了国家的内部管理。

范蠡曾多次劝谏吴王要注意国家的内政,但是吴王并不听取他的劝告。

最终吴国因为内部问题而灭亡。

4. 程颢程颢是唐代的贤士,他是唐玄宗的老师。

唐玄宗一向自诩为圣人,喜欢听奉承之言。

可程颢却总是坦诚直言,不畏惧权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虽然有时候他的话语会引起唐玄宗的不悦,但是唐玄宗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使得国家政治得到了改进。

5. 龚自珍龚自珍是清朝的贤士,他曾经写下了《己亥杂纂》,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落后。

他呼吁自强,赞扬西方文明的进步。

尽管他的思想受到了强大的阻力,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这些历代巧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贤士,他们的睿智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了历史上不朽的光辉。

他们不仅有着高超的智慧,更有着高尚的品格。

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了历史的典范。

让我们永远怀念历代巧谏,永远铭记他们的伟业。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我国历史关于进谏和纳谏的事例

1、邹忌讽刺齐王纳谏《邹忌讽刺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策士邹忌向君主劝谏、广开言论、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由邹忌这样自觉明,善于思考,塑造了劝谏贤人的形象。

同时,齐威王知道了错误后可以改变,提出谏言的明君的形象和消除弊端,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重大决心。

请告诉我们,站在上面的人要广开道路,多用语言,虚心接受批评,积极改正才能成功。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国象征贞观十一年(637)对唐太宗的奏文,意在戒除太宗的居安,戒除奢侈,节俭节约,积德。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的第二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形势,历史被称为“贞观之治”。

“十思”是上奏文的主要内容,是十条应该深入思考的状况。

“疏”是“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3、触龙叫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有名篇。

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秦国趁着赵国政权更替的机会,大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的三个城市。

赵国处于危急状态,向齐国请求援助。

齐国一定要以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执意不肯,使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本文讲述的是在强敌的压迫下,赵太后在拒绝谏言的危险状况下,用柔克刚触摸龙,用“爱子计之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格,以兵换国的危险他赞扬了触龙注重国家利益的品质和思想工作的优秀才能。

4、褒良返陛下笏推荐的故事还笏,典故名,典出《古唐书》卷80的《嘉遂良列传》。

唐朝的高宗建立武则天后,奉行良说,皇帝不听。

遂良去了笏殿阶,流着血说“陛下,我把笏还给你!”,然后主张原则放弃官职。

之后也表示问候、退社。

5、海瑞上奏嘉靖明嘉靖皇帝,想进入仙人界,祈祷长生不老。

他受到道士王金、申世恩、花非花的欺诈,在仙人街巷建了一座灵坛,供养女婆婆而不是献花的“灵芝仙草”。

为了建设灵坛,劳动部主事率顾造和道士率众锦衣卫强制拆除民房,引起了人民的不安。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正文: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劝告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故事:1. 子路劝谏孔子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子路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他能放弃一些不良的习惯。

孔子听了之后,深深地点了点头,表示非常感谢子路的建议。

然而,子路也知道,孔子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的劝告。

后来,子路听说孔子沉迷于不良嗜好,他感到非常失望。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又继续劝告孔子,最终,孔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子路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向别人提出建议,并且他们已经开始听取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地劝告他们,直到他们真正理解我们的意思。

2. 曾子杀猪在中国古代,曾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曾经告诫他的家人,一定要讲信用,讲道德。

有一天,他的妻子准备去市场买东西,她承诺回来会给曾子杀一只猪。

然而,当她回来时,却发现曾子正在杀猪,他的妻子非常后悔当初的承诺。

曾子告诉他的妻子,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诺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诚信和道德,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拓展:除了上述的两个故事,在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劝告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说明即使出身卑微,只要肯努力也能取得成功;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表明爱憎分明、反对战争、推崇贤才的思想,等等。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地劝告自己和别人,就能取得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

战国策 智慧劝谏 举例

战国策 智慧劝谏 举例

战国策智慧劝谏举例智慧劝谏是《战国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智者的言辞和思考,向统治者提出建议和忠告,以期改善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

下面是十个关于智慧劝谏的例子。

1. 《战国策》中的一则智慧劝谏是《齐威王使冠士欧阳询劝齐王》。

欧阳询以齐国内部的纷争为切入点,劝谏齐王应当团结内部力量,加强国家实力,以应对外敌的威胁。

2. 另一则智慧劝谏是《智伯使冠士孟尝君劝智伯》。

孟尝君通过讲述九鼎之事,告诫智伯要警惕权力的腐败和贪婪,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以保持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支持。

3. 在《战国策》中,还有一则智慧劝谏是《足下使冠士邹忌劝楚王》。

邹忌通过比喻和警示,劝谏楚王应该避免骄傲自满,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以免遭受失败和挫折。

4. 《智伯使冠士田恒劝智伯》是《战国策》中的又一智慧劝谏。

田恒以历史故事和实例为依据,劝谏智伯应该明辨是非,以正义和公平的原则来治理国家,以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5. 在《战国策》中的《齐威王使冠士管仲劝齐王》中,管仲通过分析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形势,劝谏齐王应该注重国内治理,加强国家的实力,并与周围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障齐国的安全和繁荣。

6. 另一则智慧劝谏是《鲁国使冠士孟子劝鲁君》。

孟子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劝谏鲁君应该关注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7. 《战国策》中的《晋献公使冠士韩非子劝晋献公》是一则以法治思想为基础的智慧劝谏。

韩非子通过讲述法治的重要性和效果,劝谏晋献公应该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8. 在《战国策》中的《楚平王使冠士屈原劝楚平王》中,屈原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传说,劝谏楚平王应该慎重对待外交事务,避免被他国的诱惑和威胁所迷惑,以保持楚国的独立和尊严。

9. 《齐威王使冠士苏秦劝齐王》是《战国策》中的智慧劝谏之一。

苏秦通过比喻和直接的劝诫,劝谏齐王应该重视外交,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并通过联盟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委婉劝解的故事

委婉劝解的故事

委婉劝解的故事、典故
1. 改邪归正:古代有一个叫管仲的智者,他曾经用委婉的方式劝说齐桓公改变行为,使其从暴君转变为明君,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这个故事成为了委婉劝解的典范。

2. 曹操劝诸葛亮: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曹操多次派使者劝诸葛亮出山辅佐他,但诸葛亮却一直避而不见。

最后,曹操通过派出张杰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表达出对诸葛亮的尊重和期望,采用委婉的方式劝说他出山,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同和合作。

3. 姜太公钓鱼:姜太公是一个智者和谋士,在古代为了告诫周文王统一天下的任务重要性,他选择了用委婉的方式来劝解。

他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钓鱼并等待文王前来。

文王看到姜太公能够有闲情雅致地钓鱼,并不是焦虑急躁,从而明白了统一天下的重要性和需要耐心等待的道理。

这些典故都展示了委婉劝解的技巧和智慧,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行动来达到劝说的目的。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上的劝谏典故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太后不得不请求齐国增援。

齐王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不答应,触龙的谏说让赵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3、贾诩阻止曹操废长立幼曹操很喜爱曹植,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

征求贾翊意见时,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听后,以后再也不提废曹丕的事了。

4、鲁肃劝孙权抗曹,深谙说服之道曹操领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多数大臣主张投降。

鲁肃力劝孙权与曹操决一死战。

鲁肃说:“有些话我不能当着张昭他们说,张昭可以投降,甚至臣可以投降,......我们投降之后还可以读书种地谋个一官半职,而主公您投降了,曹操会把您怎么样呢?曹操在朝廷用黄金打造了一个笼子,里面关了两只鸟(指天子和刘琮),您再去,是不是就太挤了?!”孙权最终采纳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此三分天下,成就一代霸业。

5、狄仁杰劝武则天禅位李家从垂帘听政到独掌朝廷大权, 最终改唐为周作了女皇,武则天可谓机关算尽,一路走来辛苦异常。

晚年一度欲立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狄仁杰劝到:陛下想过没有,是姑侄亲还是母子亲?如果让庐陵王接班,千秋万岁之后,你的牌位依然会安放在宗庙里,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如果三思接班,自古以来哪有在宗祠里供奉姑母的做法?”武皇当即决定将皇位还给了儿子李显,又下诏改周为唐,还政李唐。

讽谏的例子

讽谏的例子

讽谏的例子
讽谏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威王身边有一个美男子邹忌。

有一天,邹忌分别对妻
子、妾、客人说,自己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们都说我最美。

后来邹忌见到徐公,自愧不如。

他以此事来讽谏齐威王,希望齐威王能够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改良政治。

3.优孟衣冠
4.楚庄王想要为自己喜爱的马穿上衣裳并葬之以大夫之礼。

优孟听后前去哭
诉,说如果楚国这样对待马,就太过分了。

他以这种方式讽谏楚庄王,最终使楚庄王放弃了过分的想法。

5.孟子见梁惠王
6.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什么好
处吗?”孟子回答:“只要你不对我们施行杀戮的政策,不夺民所欲,就有好处了。

”之后他列举出君主按照这个做就能得天下的例子。

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讽谏。

进谏成功的例子

进谏成功的例子

1.李斯纳谏秦王成功战国末期,秦王政发现韩国间谍利用为秦开掘水渠企图耗费秦的国力,遂下逐客之令,驱逐在秦任官的外国人。

当时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书秦王,列举秦国历代任用外国人所取得的业绩,并陈说“逐客”的害处,篇中大量运用铺陈排比手法,辞采华丽,富有说服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秦王阅罢,幡然醒悟,于是取消逐客令,复李斯官2.邹忌纳谏齐威王成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晏子谏齐景公成功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善言劝谏的人物素材摘抄

善言劝谏的人物素材摘抄

善言劝谏的人物素材摘抄1. 伊尹- 商朝政治家、烹饪学家伊尹是商朝的著名政治家和烹饪学家,他善于用言语劝谏君主。

据传,伊尹曾在烹饪时以美味喻人,用形象的比喻来劝谏商王不要沉迷酒色,荒废国事。

他以切菜为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政之道,令商王大为震动,从而改善了商朝的政治风气。

2. 孔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周游列国,用言语劝谏各国君主,以仁政为理念,主张德治。

孔子强调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民,以获得人民的拥戴。

孔子的言行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3. 邹忌- 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他以巧妙的言辞劝谏齐威王,成功地阐述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他通过自身经历以及各种历史故事来启发齐威王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以治理好国家。

邹忌的言辞犀利,思想深邃,使得齐威王开始关注国内政治,致力于改革。

4. 触龙-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触龙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以婉转的言辞劝谏赵太后,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

在赵国面临危机时,触龙不畏权势,勇敢地进谏赵太后。

他用柔和的方式说服赵太后捐弃前嫌,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触龙的劝谏技巧和人格魅力使得赵国在危机中得以喘息,为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5. 魏征- 唐朝政治家、史学家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

在唐太宗时期,魏征多次用言语劝谏太宗要勤政爱民、任人唯贤,避免奢侈浪费。

他的劝谏得到了太宗的重视和赞赏,使得唐朝的政治风气为之大变,国家繁荣昌盛。

魏征的言行对于唐朝的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敢于直言进谏的典范之一。

古代纳谏的故事

古代纳谏的故事

古代纳谏的故事
以下是 6 条关于古代纳谏的故事:
1. 唐太宗和魏征啊,那可是历史上的一对经典搭档!你知道吗,魏征那可是直言不讳啊,常常当着唐太宗的面指出他的问题。

有一次唐太宗正在玩鸟,看到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鸟藏在袖子里,结果鸟被闷死了!唐太宗虽然生气,但最后还是听取了魏征的建议,这才成就了贞观之治呀!
2. 齐威王和邹忌也是很牛的呀!邹忌用自己和徐公比美的故事来劝齐威王广开言路。

他说:“我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我的妻子、小妾和客人却都说我美,这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目的呀!大王您不也是这样吗,周围的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说真话呀!”哇,齐威王一听恍然大悟,于是积极纳谏,齐国变得更强大了呢!
3. 晏婴这个小个子可厉害着呢!他经常向齐景公进谏。

有回齐景公因为一件小事要杀一个人,晏婴赶紧阻拦,说:“您这样做可不对呀,难道人命就这么不值钱吗?”好在齐景公最后听了进去,不然不知道会有多少无辜的人遭殃呀!
4.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啊,那可是个有魄力的君主!他想推行胡服骑射,很多人反对,但是他的大臣肥义却坚定地支持他。

肥义对他说:“大王您既然有这么好的想法,就大胆去做呀,不要怕别人反对!”结果赵国因此变得强大了起来,这不是纳谏的功劳吗?
5. 孙权和大臣们的故事也很精彩呀!有一次大臣张昭劝他不要。

古代劝谏的故事

古代劝谏的故事

古代劝谏的故事1.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可是个超有意思的故事啊!邹忌这家伙那可是相当有脑子。

他照镜子觉得自己挺帅,就问老婆自己和城北徐公谁帅,老婆说他帅呗。

然后又问妾和客人,也都这么说。

结果徐公一来,哎呀妈呀,人家那才叫帅呢!邹忌就用这事儿去劝齐王,咱不能光听身边人的好话呀,得多听听老百姓的真话呀!这不就是用身边小事来类比治国的道理嘛,妙不妙?2. 触龙说赵太后,哇塞,当时赵国情况危急啊。

触龙这老头儿慢慢悠悠地去见赵太后,先是聊些家长里短的,然后才说到正题,说您得让长安君为国家做点事儿呀,不然以后没地位呀。

这老头儿多会劝人,不直接说,而是迂回着来,像不像咱平常劝人别直接怼呀?3. 魏征谏太宗,那魏征可真是直言不讳啊!唐太宗要做啥不对的,他立马就说。

有一次唐太宗玩鸟,魏征来了,唐太宗赶紧把鸟藏袖子里,结果鸟憋死了。

你说魏征厉害不厉害呀?唐太宗虽然有时候生气,但还是很听他的话。

这就好比朋友之间,真心为你好才会直说呀!4. 晏婴谏齐景公,景公这家伙有时候挺荒唐。

晏婴就劝他呀,不能这么胡来呀。

有一次景公要建豪华宫殿,晏婴就说,咱老百姓还过苦日子呢,您这样不合适呀。

他这是以百姓的苦来让景公警醒,这招够绝吧?5. 虞世南谏太宗,唐太宗有个大臣虞世南,那也是个会劝谏的主儿。

太宗写了首宫体诗,美滋滋地给虞世南看,虞世南说这诗不好,太艳俗了。

太宗也不生气,哈哈一笑。

这说明啥,好的君臣关系就是这样互相成就的呀!6. 吕蒙正谏太宗,有一次太宗夸京城繁荣,吕蒙正就说,城外还有很多人挨饿呢。

这不是给太宗泼冷水嘛,但也是实话呀。

这就好像有人在你高兴的时候给你提个醒,让你别得意忘形,多重要呀!我觉得这些古代劝谏的故事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呀,它们告诉我们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要有智慧地去劝说别人,这样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呀!。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劝说意指用言语打动,出自《汉书·疏广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上劝说的事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1:楚庄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20xx年继位。

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年龄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

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远足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举请猜“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叫,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叫,叫将惊人!”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依旧,享乐愈甚。

大夫苏从又进谏。

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

苏从无所畏惧,劝谏。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

这就是“一叫惊人”的来历,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2: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

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

”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

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

”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

古代讽谏的例子

古代讽谏的例子

古代讽谏的例子(4个)
《邹忌讽齐王纳柬》:别人对我说好听的必是有原因的,而忠言多为逆耳。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大树的根本是根基,国家的根本是道德,如果皇上以德为贵,并且从简避奢国家可以垂拱而治。

晏子:齐景公的时候,有一个人使众人生气,齐景公命令割下他的四肢,并且说:“有敢于求情解救的人处死。

”晏子左手握着那个人的头发,右手握着刀问齐景公:“自古以来英明的君王,分割人的四肢这种酷刑是从谁那里开始实行的?”齐景公立刻说:“放了他,这是我的过错。


东方朔:汉武帝要杀死自己的奶妈,奶妈着急地向东方朔求救。

东方朔说:“皇帝正发怒,别人再来劝,你死得更快了。

你临刑时,只要屡屡回头,我会想办法刺激他。

”奶妈按照他的话去做了,东方朔在汉武帝身旁对奶妈说:“你应该赶快去死,皇帝如今已经长大了,怎么还会记得你当初给他喂奶时的恩情呢?”汉武帝受了感动,赦免了奶妈的死罪。

黄幡绰:唐玄宗问黄幡绰:“什么样的儿子让人喜爱?”黄幡绰回答:“自己家的儿子让人喜爱。

”当时杨贵妃在中宫受宠,称安禄山为义子,肃宗做东宫太子,地位不稳。

玄宗听了幡绰的话,低头沉思好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明辨是非,改正错误。

2.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利害关系,说服秦国退兵,同时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

他委婉曲折的言辞,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3.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去世,赵太后执掌政权。

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助,齐国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为人质。

赵太后不肯,百官劝谏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

他先以自己年老体衰的情态和赵太后拉家常,又以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推及太后疼爱自己的女儿,委婉曲折地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以上是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向君主或长辈劝谏,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