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
《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这是第1章论文笔记思维导图文字版1.摘要: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是当前生态恢复的热点问题,对于揭示生态恢复过程及机理,评估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基于 DPSIR概念框架模型,选取黄土丘陵区,构建了生态环境响应指标体系借助 DPSIR-mDSS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生态环境动态响应过程,对其生态环境响应进行评估1.1.研究结果(1)不同尺度下 DPSIR 生态环境响应指标体系的建立。
(2)DPSIR-mDSS 生态响应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3)中尺度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动态。
(4)小流域尺度下不同治理模式生态环境响应。
(5)生态环境响应中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及不同尺度下指标敏感性。
1.6.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区;DPSIR-mDSS;黄土高原;尺度2.第 1 章绪论2.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1.1.1.1.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介绍尽管严峻形势已经得到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成效但是生态退化依然严重·结论尽管生态环境取得了成绩,但不容乐观。
新的生态问题接踵而来,生态退化的趋势仍在加剧。
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下降,生态问题更加复杂化2.1.2.1.1.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现状·黄土高原属典型的侵蚀环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1.3.1.1.3 立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探讨该区生态恢复过程,建立该区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是当务之急,也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根本途径和实现黄土高原山川秀美与生态重建的最终目的2.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2.1.1.2.1 生态质量评价·1.2.1.1 生态质量评价的定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或空间范围内根据特定的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和判别是生态环境质量价值的反映·1.2.1.2 生态质量评价的溯源·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不足第一,指标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不足,代表性不足第二,评价方法多倾向单项评价,不能够全面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第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生态规划和宏观调控之间衔接不足2.2.2.1.2.2 生态质量评价类型·1.2.2.1 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生态安全状况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是主体对客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
基于DPSIR概念的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调控
基于DPSIR概念的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调控基于DPSIR概念的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调控摘要: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调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基于DPSIR概念,通过对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探讨,提出了综合调控措施,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录1. 引言2. DPSIR概念简介3. 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构建4. 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5. 城市水资源安全调控措施6. 结论及展望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水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作为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对水资源的需求相对集中且持续增长。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所需,城市水资源必须得到合理的评价和调控。
本文将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回响)概念,对城市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并探讨相应的调控措施。
2. DPSIR概念简介DPSIR概念是环境科学领域中一种常用的评估框架,用于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DPSIR分别代表了驱动力(Drivers)、压力(Pressures)、状态(State)、影响(Impacts)和回响(Responses)五个要素。
在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和调控中,DPSIR框架可以将城市的水资源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揭示其内部关系。
3. 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构建为了对城市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需要构建一套科学且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选择了供水保障率、自然水源基础状况、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工程设施等指标,通过科学归一化处理和赋权分配,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4. 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基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熵权法等方法,对城市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
层次分析法用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模糊综合评判法用于对各指标进行评分,熵权法用于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5. 城市水资源安全调控措施基于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城市水资源安全调控措施,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水环境保护、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等。
《基于DPSIR模型的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研究》一、引言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增强,海岸带生态脆弱性成为了亟待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海平面的升降变化、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活动的破坏,都使得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基于DPSIR模型,对海岸带生态脆弱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分析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DPSIR模型简介DPSIR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环境问题分析与评价框架,它从五个方面(Driving Forc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来揭示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其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该模型对于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海岸带生态脆弱性分析(一)驱动因素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沿海城市化进程、海洋污染等。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带的稳定性;沿海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海洋污染则直接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二)压力因素压力因素主要体现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破坏。
如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减少,沿海工程建设的无序发展破坏了滨海湿地等。
这些压力因素使得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三)状态因素状态因素反映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现状。
包括海水的酸化程度、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滨海湿地的退化等。
这些状态因素揭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问题。
(四)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主要指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滨海湿地的退化导致沿海地区洪涝灾害频发,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此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会影响到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响应因素响应因素主要指针对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的政策措施和应对策略。
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沿海防护林等措施来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
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绩效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
针对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的现状和问题,提 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水生态治理绩效评估指标 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黄河流域水生态 治理的成效。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找出了黄河流域水生态 治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技术、经 济和社会等方面。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的内在机制和影响 因素,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水生态治理绩效评估指 标体系。
强化监管力度
加强对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的监管力度,确保政策法规得到有 效执行,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的认知和参与 度,鼓励公众积极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提升技术水平
加强科研投入
加大对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鼓励 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治理效果。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定量评估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识别
情景模拟
系统梳理和评价国内外 相关文献,对水生态治 理绩效评估及影响因素 的理论基础、评估方法 、影响因素识别等进行 深入剖析。
利用黄河流域各省份的 水生态相关数据,构建 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对黄河流域水生态治 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估。
研究意义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保障国家 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有利于推动水生态治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有助于提高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生态治理 效果,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 进社会共治和生态文明建设。
02
技术因素
技术水平
水生态治理的技术水平,如净化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都会 直接影响到治理的绩效。
基于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兰考县生态安全评价
第49卷第1期 林 业 调 查 规 划Vol.49 No.1 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4.01.016基于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兰考县生态安全评价彭梦威,薛国宇,卫红(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为探究黄河流域兰考县的生态安全变化,对其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明确限制区域生态安全的因素,以DPSIR模型为框架,建立5个准则层,选取29个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得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生态安全等级。
结果表明,兰考县生态安全指数呈现由低到高、逐渐上升的趋势,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转变,警情由“重警”转变为“中警”;从子系统上来看,对区域生态安全贡献最大的是状态、影响和驱动力,响应和压力贡献偏低。
研究表明,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区域内生态安全受经济发展水平、人类活动干扰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安全评价;DPSIR模型;黄河流域;兰考县中图分类号:Q142.9;S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24)01-0082-07引文格式:彭梦威,薛国宇,卫红.基于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兰考县生态安全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24,49(1):82-88.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4.01.016PENG Mengwei,XUE Guoyu,WEI Hong.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of Lankao Count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DPSIR Model[J].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2024,49(1):82-88.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4.01.016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of Lankao County in the Yellow RiverBasin Based on DPSIR ModelPENG Mengwei,XUE Guoyu,WEI Hong(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changes of Lankao Count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was conducted,and the factors limiting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ing the DPSIR model as the framework,5criteria layers were established, and29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an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he entropy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level of eco⁃logical secur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of Lankao County showed a trend of gradually increasing from low to high,with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shifting from“less safe”to“sa⁃fer”,and the police situation shifting from“serious police”to“moderate pol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systems,the state,impact,and driving force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while the response and pressure contributions were relatively low.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e⁃gional ecosystem were in a stable state,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region was affected by factors收稿日期:2022-06-14.基金项目:河南沿黄河流域文化景观高质量发展适应性研究(212400410023).第一作者:彭梦威(1997-),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464713014@责任作者:卫红(1972-),女,河南泌阳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等工作.Email:614285065@such a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uman activity disturbance and industrial pollutant emissions. Key words: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DPSIR model;Yellow River Basin;Lankao County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
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摘要:目前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动态性不强、系统性不够,DPSIR 概念模型有助于全面分析生态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有助于理解影响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基于DPSIR概念框架提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安全DPSIR概念模型指标体系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切尔诺贝核电站事故导致的人为环境灾难以来,生态安全日益被提上国际议事日程,也引起了国内外不同学科广泛的研究[1]。
二十多年来,国际上关于生态安全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自身安全、生态服务和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等方面[1]。
生态安全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运用恰当的方法对生态环境因子及生态整体进行生态安全状况评估。
目前,我国在生态安全评价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学者在评价指标及方法上都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
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是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机制的重要内容与前提,建立生态安全衡量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目的在于制定生态安全的衡量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将生态系统维持在能够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状态[2]。
本文就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明确生态安全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图1给出了区域生态系统中PRED(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之间的相关关系[3]。
(1)自然灾害如旱涝、地震、泥石流、崩塌等的发生是引发生态环境危机最直接的动力。
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的水、生物等资源急剧减少,土地利用率大大降低,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2)人口的变动会引发生态不安全。
人口的急剧增加,会使资源压力成指数增长。
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发贫穷、犯罪、冲突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
基于DPSIR概念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Do n g y i n g C i t y f r o m 1 9 9 3 t o 2 01 1 a n d f o r e c a s t i t s t i me s e ie r s e v o l u t i o n t r e n d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o v e r ll a wa t e r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it r y o f t h e c i t y i s i n t h e l e v e l s o f r e l a t i v e s e c u i r t y o r i n s e c u it r y a n d t h e l e v e l i n t h e f u t u r e i s s t i l l r e l a t i v e l y i n s e c u it r y .
基于DPSIR模型的海河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与应用海河水利2010.N o.6基于D PSI R模型的海河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王哲1,只德国t,李涛涛2(1.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天津300170;2.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天津300204)摘要:海河流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最贫乏和水环境安全最严峻的地区之一。
首先确定了构建海河流域水环境安全指标体系的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前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和针对性原则。
然后根据海河流域的水环境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采用D PSI R 模型提出了海河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含39个指标,涵盖社会经济发展、水质水量及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为海河流域的水环境安全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安全;D PSI P、-模型;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T V213.5;X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28(2010)06-0027—04水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环境因素之一。
水环境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把水环境安全定义为足够的水量、安全的水质条件、正常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可保障水中生物的有效生存、周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较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f”。
本研究根据水环境安全的概念。
在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社会经济、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一些指标。
采用D P SI R模型.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海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状况、水资源利用状况和水质状况.提出了海河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1海河流域水环境现状2007年海河流域参评的51座水库中。
达到I 类水质标准的水库有l座。
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的水库有23座,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的有18座。
水质良好的水库占评价水库的82.4%。
但海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7.48亿t,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废污水排放量26.29亿t,占55.4%;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13.41亿t,占28.2%;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7.77亿t,占16.4%。
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估方法研究作者:赵振懿卜玉来源:《珠江水运》2015年第22期摘要:以河流的生态安全为研究过程的主要对象,建立生态环境的安全评测体系,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结构,对河流的综合性治理有着很好的探究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河流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从生物技术和人类活动等多个角度进行科学理论上的解释,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河流区域生态安全做出准确评估,并增强区域河流治理的信心。
关键词: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DPSIR模型河流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河流系统具有自身的形成是根据自然规律的演化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生态结构,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水质情况。
另一方面是指河流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即可以产生清洁的水资源,对养殖业、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好处,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上的支持。
本文将利用DPSIR法建立河流生态环境的体系,对河流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评估对象包括人类干扰、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
1.评估方法体系构建1 . 1 DPSIR模型的建立DPSIR模型通常运用在环境测量的系统之中,同时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对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的评估选用该方法能够在驱动力、状态、压力、系统影响和系统响应五个方面做出深层次的解析。
在表1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驱动力主要是从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着手,对河流区域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双方间具有的根本性联系。
压力指标主要是因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的废水,这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是难以挽回的影响,对河流所蕴含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造成了直接的损害。
状态指标主要是通过水量、水质对河流的生态进行具体描述。
影响指标则是反映河流流域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对比陆地生态、水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情况下,分析河流的作用。
最后一点是响应指标,即通过人类的反馈对河流进行改造和改善,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浅谈DPSIR框架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运用
浅谈DPSIR框架在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运用对水土保持的效益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在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为以后的问题决策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我国非常重视区域性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工作,已经展开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评价方法主要有牧户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
在专家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思路,比如设计了一些概念模型和研究框架,例如PSP框架、DSR模型等。
这些提出的模型、框架一般都有自己的思路,对于研究水土保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DPSIR概念框架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框架,它主要能够对环境和人类之间的活动进行研究,在环境、人口中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所以,本文计划在水土保持的效益评价中应用DPSIR概念框架,从而为区域性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1 DPSIR相关知识简介DPSIR概念框架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它是从欧洲的环境保护单位的EEA、PSR、DSR这几个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概念框架,在这个框架的中,主要包括了这么几个方面:第一,驱动力;第二,压力;第三,状态;第四,影响;第五,响应。
其中,驱动力主要是指能够对环境的变化造成影响的一些因素;压力则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在环境中的破坏力,主要指人类的各项活动对环境所能造成的影响,这个是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个直接影響因子,比如说汽车尾气的排放、换乱倾倒垃圾等等;状态则是指在上述的各种对环境有影响的人或物的作用下,环境所处的水平,例如污染的等级;影响是指系统当前处于的调价下,对整个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身体健康所造成的结果;响应则是指为了更好的提高生存环境,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说现在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利用、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等措施。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DPSIR模型在研究经济运作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这已经在很多实例中得到了比较中肯的验证,它具有科学性较强、灵活度角度、系统性更全面等特点,能够比较合理的解释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为人类以后的活动提供指导。
基于DPSIRM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
第31卷第2期2024年4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1,N o .2A pr .,2024收稿日期:2023-03-27 修回日期:2023-05-07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61049);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2B A B 203061,20213B A A 10W 31) 第一作者:吕添贵(1986 ),男,福建龙岩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㊂E -m a i l :l v t i a n gu i @163.c o m 通信作者:肖佳(1988 ),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研究㊂E -m a i l :x i a o ji a 0925@126.c o m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4.02.017.吕添贵,邱蓉,赵巧,等.基于D P S I RM 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J ].水土保持研究,2024,31(2):379-388.L üT i a n g u i ,Q i uR o n g ,Z h a oQ i a o ,e t a l .T e m p o r a l -S p a t i a l E v a l u a t i o n o fR e g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a n dO b s t a c l eD i a g n o s i s o f t h eU r b a nA g gl o m e r a t i o n s i n t h eM i d d l e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t z eR i v e r B a s e d o nD P S I R M M o d e l [J ].R e s e a r c h o f S o i l a n d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31(2):379-388.基于D P S I R M 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吕添贵1,邱蓉1,赵巧1,李锐1,陈安莹1,肖佳2(1.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13;2.江西省科技事务中心,南昌330046)摘 要:[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㊂[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 P S I R M 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006 2020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其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对应提升路径㊂[结果](1)在2006 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断提升,生态安全等级存在空间差异,但总体差距不大;(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障碍度排序结果为管理因素>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响应因素>驱动力因素>状态因素㊂其生态安全水平受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㊁人均水资源量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㊁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人均G D P 共同制约;(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江西省中部形成高值集聚区,而在湖北省中部形成低值集聚区;(4)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多处于临界安全等级(Ⅲ),距离整体达到安全等级(Ⅴ)状态仍有较大差距㊂[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需要多关注经济对策响应㊁生态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制度建设管理方面,助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㊂关键词:生态安全;时空演化;障碍模型;D P S I R M 模型;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图分类号:X 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4)02-0379-10T e m p o r a l -S p a t i a l E v a l u a t i o no fR e g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a n d O b s t a c l eD i a g n o s i s o f t h eU r b a nA g gl o m e r a t i o n s i n t h e M i d d l e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t z eR i v e rB a s e do nD P S I R M M o d e l L üT i a n g u i 1,Q i uR o n g 1,Z h a oQ i a o 1,L iR u i 1,C h e nA n y i n g 1,X i a o J i a 2(1.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F i n a n c e a n dP u b l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J i a n g x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N a n c h a n g 330013,C h i n a ;2.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i a l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A f f a i r sC e n t e r ,N a n c h a n g 33004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a i m s o f t h i s s t u d y a r e t oo b j e c t i v e l y i d e n t i f y t h e s p a t i a l a n d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a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i n t h em id d le r e a c h e s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t oe v a l u a t e i t s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a n d d i a g n o s e i t s i n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 r eg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p a t t e r n .[M e th o d s ]T h e31m u ni c i p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u n i t s i n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u r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w e r eu s e da s r e s e a rc hs a m p l e s ,a n da n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i nde x s y s t e m 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D P S I R M m o d e l .T h e s p a t i a l a n d t e m p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a f e t y i nt h es t u d y a r e aw e r ee v a l u a t e du s i n g e x p l o r a t o r y s p a t i a l d a t aa n a l y s i s ,a n dt h ef a c t o r si m p e d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s a f e t y w e r ea n a l y z e di nc o n j u n c t i o n w i t ht h eb a r r i e rd e gr e e m o d e l .F i n a l l y ,b a s e do nt h ee v a l u a t i o na n dd i a g n o s i sr e s u l t s ,t h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 p a t h w a s p r o po s e d .[R e s u l t s ](1)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s af e t y l e v e lo fc i t i e s i nt h es t u d y a r e ah a dg e n e r a l l y b e e ni m p r o v i n g f r o m2006t o2020,a n dth e e c o l o gi c a l s a f e t y l e v e l v a r i e d s p a t i a l l y,b u t t h e o v e r a l l d i f f e r e n c ew a s n o t l a r g e.(2)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r a n k i n g o f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s a f e t y b a r r i e rd e g r e eo ft h es t u d y a r e a w e r e m a n a g e m e n t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 p r e s s u r e f a c t o r s>r e s p o n s e f a c t o r s>d r i v i n g f a c t o r s>s t a t e f a c t o r s.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i t s e c o l o g i c a l s a f e t y l e v e lw a sm a i n l yg o v e r n e db y s i xs p e c i f i c i n d i c a t o r s,n a m e l y,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 i n v e s t m e n t i nf i x e da s s e t s, t h e a m o u n t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p e r c a p i t a,e d u c a t i o ne x p e n d i t u r ew i t h i n t h e g e n e r a l b u d g e t o f l o c a l f i n a n c e, t h e a r e ao f g r e e na r e a s a n d s q u a r e s,t h ea r e ao f s o i l e r o s i o nc o n t r o l,a n dG D P p e r c a p i t a.(3)T h e r ew a sa c e r t a i n p o s i t i v e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 i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a f e t y l e v e l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w i t h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 a h i g h-v a l u e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a r e a i n c e n t r a l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a n d a l o w-v a l u e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a r e a i n c e n t r a l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4)I ts u g g e s t e dt h a tt h e m o s tc i t i e s i nt h e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i nt h e m i d d l er e a c h e so ft h e Y a n g t z eR i v e rw e r e a t t h e c r i t i c a l s a f e t y l e v e l(Ⅲ),a n d t h e r ew a s s t i l l a l a r g e g a p f r o mr e a c h i n g t h e o v e r a l l s a f e t y l e v e l(Ⅴ).[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o f t h e c i t y c l u s t e r i n 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o f t h e Y a n g t z eR i v e rs h o w e da no v e r a l l p o s i t i v et r e n d,a n d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s h o u l d b e p a i dt ot h er e s p o n s eo f e c o n o m i c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t h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sw e l l a s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s oa st oh e l p b u i l da n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b a r r i e rf o rt h ec i t y c l u s t e r i nt h e 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K e y w o r d s: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o b s t a c l em o d e l;D P S I R M m o d e l;u r b a n a g g l o m e r a-t i o n s i n 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城市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构建其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㊂随着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所产生的城市污水排放㊁空气污染㊁水土流失等问题,对区域生态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压力,导致城市群生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1-2]㊂为应对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中央政府先后推动城市群生态绿色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响应城市群与生态环境间协同发展关系[3-4]㊂为此,如何科学合理评价城市群生态安全状态,已成为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研究热点之一㊂围绕生态安全评价主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开展诸多探讨㊂在概念内涵上,强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程度[5];在研究尺度上,以国域㊁省市域㊁流域生态以及特定景观生态系统为研究范围;在研究视角上,由单一要素向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为整体要素转变;在理论分析框架层面,包含P S R,S P S I R,D P S I R 等体现因果关系的模型[6]㊂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空间关联性㊁复杂性与差异性,有关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测算方法尚未统一,主要有综合评价法㊁生态足迹法和景观格局分析法等[7-8];在时空格局研究上,多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良性耦合[9];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聚焦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㊁障碍度模型㊁O L S模型及GWR模型等[6,10]㊂综上,已有研究为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尺度㊁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提供了理论借鉴,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基础㊂近年来,生态安全研究主题逐渐深化,研究单元由宏观转为中观和微观,多聚焦于区域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而对区域发展至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的城市群研究相对较少;在理论框架方面,由于缺少因果链条之间协调管理部分,而使整体系统联动性较低㊂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扮演重要作用,亟需解决生态价值高和生态问题频发之间的矛盾[11]㊂鉴于此,本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 P S I R M模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揭示其时空演化格局,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其生态安全障碍因素和提出相应提升路径,旨在为其他城市群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提供借鉴参考㊂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框架1.1研究区概况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北纬26ʎ03' 32ʎ38',东经110ʎ45' 118ʎ21',是以环鄱阳湖城市群㊁环长株潭城市群㊁武汉城市圈为主体形成的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群,跨江西㊁湖南㊁湖北三省,共包括31个城市,国土面积约32.6万k m2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定位是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型城市群,研究区域涵盖 一江两湖 ,区域湿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㊂然而,作为赣鄂湘三省的人08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口聚集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由于重化工业污染的过度排放和资源低效粗放利用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系列环境问题㊂而这些已成为遏制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㊂欣喜的是,2022年国家发改委公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十四五 实施方案“,提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原则,强调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12]㊂为此,如何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并将丰富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已成为构建其生态安全格局的必然选择㊂1.2 研究框架在 十四五 时期,从国家层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全面绿色转型,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带来战略机遇㊂而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p r e s s u r e -s t a t e -i m p a c t -r e s po n s e -m a n a g e m e n t ,D P S I R M )模型,强调社会㊁经济和生态环境各系统间 因果 联系,适用于水资源安全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和人居环境安全等,契合生态安全治理特征[13-14]㊂由于传统上D P S I R 模型中将社会预防㊁适应或改善措施均纳入为响应模块,无法充分凸显政府在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㊂而在D P S I R M 模型中将政府采取的干预和恢复措施,单独作为管理模块链条因果关系,能够更加突出自然环境㊁资源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协同作用,保障管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系统完整性[15]㊂为此,本研究将生态系统驱动因素(D )分为人口㊁经济和社会发展三部分㊂其中,在驱动力作用下,对生态系统产生生态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P ),而在压力作用下导致植被覆盖㊁水质污染和土地利用等生态状态改变(S ),进而对生态系统内人类安全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造成影响(I )㊂此外,为应对生态安全状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影响,需要在经济对策和技术治理方面做出响应(R ),在此基础上,基于组织制度建设和生态修复政策对其进行综合治理(M )㊂鉴于此,基于D P S I R M 模型形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循环模式㊂2 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2.1.1 评价指标选取 在参考生态安全评价已有研究基础上[16-17],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基于D P S I R M 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科学性和数据可获性,共选取评价因子(表1)㊂表1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因子及其权重T a b l e 1 E c o l o g i c a l s a f e t y a s s e s s m e n t f a c t o r s a n d t h e i rw e i g h t s f o r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n 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t z eR i v e r 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单位效应熵权法A H P 法综合权重驱动力人口密度人/k m2-0.03210.05170.0419城镇化率%+0.02810.04300.0355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 D P 比重%-0.03030.03520.0328压力人均水资源量m 2/人+0.15580.05490.1053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t-0.00440.06200.0332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k g/h m 2-0.00700.05410.0306单位G D P 能耗万t 标准煤-0.01100.05530.0331状态森林覆盖率%+0.05380.07620.0650城市污水排放量万t -0.00520.05870.0320生态安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重%-0.01990.03850.0292影响人均G D P元+0.09140.03900.065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 指数%+0.00800.04270.0253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0.10890.04870.0788响应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0.16900.04450.1067污水处理率万t /d +0.01180.05950.0356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万t /d +0.01350.05860.0361管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万元+0.14370.04940.096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3h m2+0.09860.07740.0880建成区绿化覆盖度%+0.00740.05080.0291(1)驱动力因子㊂体现为人口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区域生态安全水平㊂其中人口密度表征人口驱动;城镇化率表征社会驱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 D P 比重表征经济驱动,反映经济结构以农业经济183第2期 吕添贵等:基于D P S I R M 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为主转向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程度[18]㊂(2)压力因子㊂体现为人类行为活动作用于生态环境压力,体现为生态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㊂其中,人均水资源量㊁单位G D P能耗表征对生态资源产生供给与需求矛盾压力;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表征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污染压力㊂(3)状态因子㊂体现为植被覆盖㊁土质污染和土地利用层面的区域资源环境状态㊂其中,森林覆盖率表征生态系统植被覆盖状态;城市污水排放量表征生产生活对水质造成污染状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重表征人类社会土地利用状态㊂(4)影响因子㊂体现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产生的影响分为对经济发展㊁产业结构和社会进步影响㊂其中人均G D P表征在生活水平方面的经济发展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指数表征在产业结构方面影响;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表征在用地安排的社会空间进步影响㊂(5)响应因子㊂体现为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的应对措施,包含经济对策和技术治理两部分㊂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促进资源利用和产出效率的可持续提升,表征经济对策方面响应措施;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表征技术治理方面的响应措施㊂(6)管理因子㊂表征政府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造成的破坏,而主动采取的干预和恢复措施,包含制度建设和生态修复两方面㊂其中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间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表征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度,体现政府推动区域生态系统治理,表征减小人类行为影响的生态修复过程㊂2.1.2数据来源本研究使用的社会经济数据和水资源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北省㊁湖南省和江西省三省的‘统计年鉴(2007 202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 2021年)“[19]㊁三省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2021年)“‘水资源公报(2007 2021年)“等㊂此外,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综合评估,根据相邻年份的数据计算获取㊂同时基于数据的统一性和可获性,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抚州市㊁吉安市的部分县(区),采用抚州市和吉安市全域数据作为统计口径㊂2.2研究方法2.2.1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区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体系,故本研究采用组合赋权法,结合主客观方法共同确定指标权重,可更科学地评价其生态安全水平[20]㊂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安全主观解析,并判断各指标相对权重㊂而生态安全客观赋权方法则采用熵权法,修正主观认知的不准确性,依据各指标信息熵的多少更客观地反映各个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以此确定权重大小[21]㊂基于主客观赋权方法同等重要,通过平均加权计算得出最终综合权重(表1)㊂(1)数据极差标准化处理㊂本文对研究区的n 个市m个评价指标构成的原始矩阵X运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处理,公式如下:正向指标:r i j=x i j-m i n{x i j}m a x{x i j}-m i n{x i j}(1)负向指标:r i j=m a x{x i j}-x i jm a x{x i j}-m i n{x i j}(2)由此得到标准化数据r i j,并构成标准化矩阵R= {r i j)mˑn㊂(2)定义熵以及熵权㊂本文将第i个评价指标定义熵P i定义为:P i=-kðnj=1f i j l n f i j(i=1,2,3, ,m)(3) f i j=r i jðni=1r i j,k=1l n n(j=1,2,3, ,n)(4)其中,当f i j=0,则f i j l n f i j=0,即可确定第i个指标的定义熵权W i为:W i=1-P im-ðni=1P i(0ɤw iɤ1,ðm i=1w i=1)(5)(3)组合赋值法确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㊂根据标准化值和指标层的组合权重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E=ðnj=1r i jˑN j(6)式中:E为综合评价值;r i j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N j为第j个指标的组合权重;n为指标个数,本文取n=19㊂2.2.2生态安全划分标准参考借鉴生态安全划分标准[22-23],并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实际状况,采用等距法将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值划分为5个等级,即为不安全(Ⅰ)㊁较不安全(Ⅱ)㊁临界安全(Ⅲ)㊁基本安全(Ⅳ)和安全(Ⅴ),其中,生态安全评价值越接近于1,表示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好,即生态安全水平越高;反之越接近于0,则表示越差(表2)㊂2.2.3空间自相关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是揭示不同区域数据的结构性和规律性的数据分析方法㊂其中,全局自相关分析能反映区域内研究对象的总联系程度和空间关联格局,通过M o r a n's I指数反映该变28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量样本在区域空间内的时空演变规律,计算公式为:M o r a n's I=ðn i=1ðn j=1M i j(x i-x)(x j-x)S2ðn i=1ðn j=1W i j(7)式中:S2=1nðn i=1(x i-x),x=1nðn i=1x i;x i和x j分别为i区域和j区域的生态安全评价值;M i j为邻接空间权重矩阵㊂表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等级T a b l e2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 l e v e l s o f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n 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 t z e r i v e r等级评价得分范围生态安全特征描述不安全(Ⅰ)[0,0.2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极大破坏,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较不安全(Ⅱ)(0.20,0.4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退化,生态问题突出临界安全(Ⅲ)(0.40,0.6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一定破坏,存在明显干扰胁迫基本安全(Ⅳ)(0.60,0.8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同推进,但仍存在一定限制因素安全(Ⅴ)(0.80,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促进,生态污染和生态灾害少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能表现某研究单元与邻近空间地域单元空间特征的相关程度,反映其局部区域空间集聚特征㊂公式如下:I t=Z iðnj=1W i j Z j(8)式中:Z为研究区域空间单元属性值的标准处理形式㊂指数值为正表示研究单元i与其相邻空间单元属性值之间空间差异性小;反之,则表示存在较大差异㊂2.2.4障碍因素诊断模型通过障碍度模型对各因素进行诊断分析,主要依据因子贡献度(M i),指标偏离度(S i)和障碍度(N i)3个指标确定障碍度大小并进行排序㊂在此基础上,比较各因子的主次关系,以及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状况提升的阻碍程度,寻找制约研究区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生态应对策略[24-25]㊂N i=S iˑM ið19i=1S iˑM i (9)式中:N i为指标障碍度;M i为指标贡献度,值为第i 项指标综合权重;S i为指标偏离度;X i为第i项指标归一化值,其中S i=1-X i㊂3结果与分析3.1生态安全时空演变3.1.1生态安全时序变化特征由表3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得分从2006年的0.3535增长到了2020年的0.5198,年均增长0.0119,均值呈稳步上升态势㊂其中,2011 2017年,生态安全评价值增加最快,年平均增加值达到0.0142㊂然而,江西省10市在2011年,湖南省8市在2013年㊁2018年出现小幅降低并未出现持续下降状态㊂相应的是,2006 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生态安全等级均实现了从较不安全(Ⅱ)等级到临界安全(Ⅲ)等级的提升㊂从2006年仅有抚州㊁吉安㊁宜春和宜春,共4个城市达到临界安全(Ⅲ)等级,提升到在2020年有九江㊁吉安㊁上饶㊁武汉㊁宜昌和长沙,共6个市达到了生态安全评价值0.6以上,即达到基本安全(Ⅳ)等级㊂其中长沙市在2016年最先达到基本安全(Ⅳ)等级,且成为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值最高的城市㊂表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值(2006-2020年)T a b l e3E c o l o g i c a l s a f e t y a s s e s s m e n t v a l u e o f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n 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2006-2020)年份江西省10市湖北省13市湖南省8市综合均值20060.36990.33540.36250.3535 20070.38150.34310.36350.3608 20080.39670.35570.37000.3726 20090.41240.36120.39510.3865 20100.43540.36950.40160.3990 20110.42180.37080.43270.4032 20120.44800.38820.47040.4287 20130.44960.39680.46240.4307 20140.45990.40680.48270.4435 20150.47530.41830.50180.4582 20160.48440.43540.52000.4730 20170.50520.44710.53570.4887 20180.50700.45230.53170.4904 20190.53070.46210.54810.5064 20200.54260.48390.54970.5198年均增值0.01230.01060.01340.0119 3.1.2生态安全空间变化特征为了更加直观展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时空动态演化过程,选取2006年㊁2013年和2020年为典型年份,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图1)㊂由图1可知,研究区内部各地市在生态安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江西省10市的总体生态安全评价383第2期吕添贵等:基于D P S I R M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等级高于湖北13市和湖南8市㊂总体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其中多处于临界安全等级(Ⅲ),距离整体达到基本安全等级(Ⅳ)状态仍有较大差距,还需较长时间提升至安全状态等级(Ⅳ)㊂注:基于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的审图号G S(2022)187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未做修改㊂下图同㊂图1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典型年份空间分布格局F i g.1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o f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n 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1)在200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等级普遍为较不安全等级(Ⅱ),仅有江西省宜春市㊁抚州市㊁吉安市和湖北省的宜昌市为临界安全等级(Ⅲ)㊂究其原因,2006年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污染和破坏,暴露出来一系列生态安全相关的问题㊂表明生态安全水平普遍不高,有较大提升空间㊂(2)在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等级大多转为临界安全等级(Ⅲ),仍有江西省的鹰潭市㊁湖北省的荆州市㊁天门市㊁潜江市㊁仙桃市㊁孝感市㊁鄂州市㊁黄石市和湖南省的湘潭市为较不安全等级(Ⅱ)㊂究其原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峻形势,江西省㊁湖北省和湖南省积极响应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战略决策,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试验区㊁武汉都市圈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绿色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战略,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安全水平㊂(3)在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等级为临界安全等级(Ⅲ),已无地市为较不安全等级(Ⅱ),其中有江西省的九江市㊁上饶市㊁吉安市和湖北省的武汉市㊁宜昌市和湖南省的长沙市已经上升为基本安全等级(Ⅳ)㊂究其原因,武汉市和长沙市作为省会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相对其他城市较高,且单位G D P能耗受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影响逐年降低,使之生态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㊂3.2生态安全空间相关性为进一步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关联性,借助G e o d a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和局部自相关分析㊂3.2.1全局自相关分析基于G e o d a软件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测度全局空间相关系数G l o b a lM o r a n's I(表4)㊂结果表明,G l o b a lM o r a n's I指数值介于0.035~ 0.214波动变化,且大多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但呈 随机 聚集 两种状态变化㊂2020年M o r a n's I值呈降低趋势,是15a内的最低值,空间相关性与之前相比有所减弱㊂究其原因,2020年是污染防治关键年份,区域内多个城市生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缩小了与生态安全高值区的差距,尚未形成显著正相关,表明生态安全高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仍需加强㊂表4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G l o b a lM o r a n's I指数T a b l e4G l o b a lM o r a n's I i n d e x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o f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n 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M o r a n's I0.1340.0980.1170.1660.2140.1630.1940.1040.1290.1380.1340.1170.0650.1300.035 p-v a l u e0.0630.1130.0880.0330.0160.0340.0270.1070.0730.0600.0610.0850.1710.0680.2443.2.2局部自相关分析由于M o r a n's I指数无法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引入L o c a lM o r a n值来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布格局㊂为此,选择2006年㊁2013年和2020年典型年份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的L I S A集聚图(图2)㊂(1)整体特征㊂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水平具有空间集聚效应,其中,高 高聚集区(H H)大多位于江西省域中部,这些区域城市降水充沛,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48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森林覆盖率高,自然保护区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能够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㊂低 低聚集区(L L)则位于湖北省的中部地区,该类型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主要体现在年均降水较少且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口密度大,尤其是环境友好型发展驱动力相对匮乏㊂而武汉和周边城市多为高 低集聚区(H L),萍乡市和新余市常为低 高聚集区(L H),表明空间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㊂究其原因,武汉市作为湖北省会城市,经济基础较雄厚和科技实力相对领先,以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支持集约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而萍乡和新余市存在矿山开采破坏的历史生态问题,且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生态整治和修复工作滞后㊂而湖南省域生态安全水平集聚效应一直呈不显著特征,表明其他地区的空间带动效应作用不明显㊂图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L I S AF i g.2L I S Ac h a r t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o f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n t h e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2)局部特征㊂在2006年,江西省的抚州市㊁鹰潭市和湖北省的襄阳市为高 高聚集区(HH)㊂其中抚州和鹰潭市靠近武夷山脉,森林覆盖率较高;襄阳市则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水资源充沛和河流㊁库塘众多;该类型区域生态系统基础普遍较好,有较强环境净化能力㊂除了自然因素先天优势,该区域地市政府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建立了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将降污减排和节能降耗完成情况纳入到地方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区域生态安全水平达到区域较高水平且具有良好扩散效应,持续带动周边区域提升生态安全状态㊂而相应的是,湖北省的武汉市和仙桃市为低 低聚集区(L L)㊂在2013年,高 高聚集区(HH)城市减少为江西省的宜春市㊂低 低聚集区(L L)增加为湖北省的4个城市,包括荆门市㊁潜江市㊁仙桃市和天门市㊂究其原因,该类型受到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影响,如荆门市粗放开发挖掘石料资源,使生态受到了较大影响㊂此外,随着武汉市污染产业转移承接,但未获得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㊂而武汉市则逐渐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由低 低聚集区(L L)转变为高 低聚集区(H L)㊂可见,从粗放低效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绿色是区域生态安全水平提升重要方向㊂在2020年,江西省抚州市由不显著再次成为高 高聚集区(H H)㊂南昌市由低 高聚集区(L H)转为高 高聚集区(H H)㊂究其原因,作为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工业水平相对较高,尤其体现在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城市污水排放量指标上,与周边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通过采用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和提升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如降低单位G D P能耗㊁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度等举措,极大提升了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低 高集聚现象消失,转而成为高 高聚集区(HH)㊂低 低聚集区(L L)仍为湖北省四市㊂3.3生态安全障碍度诊断3.3.1因素层障碍度诊断由表5可知,2006 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驱动力㊁压力㊁状态㊁影响㊁响应和管理障碍度均值分为8.46%,18.17%,6.37%,22.09%, 17.80%,27.11%㊂由此可知,研究区生态安全因素层指标障碍度的综合排序为:管理因素>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响应因素>驱动力因素>状态因素㊂研究期间,6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障碍度存在差异变化㊂其中驱动力子系统㊁状态子系统障碍度持续上升;响应子系统障碍度则呈连续下降趋势,从2006年21.14%下降至2020年的15.66%;而压力子系统㊁影响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障碍度有小幅上下波动,但总体变化相对平稳㊂3.3.2指标层障碍度诊断为进一步分析指标层的影响程度,选择2006年㊁2013年㊁2020年作为典型年份,对指标层各因素障碍度进行大小排序(表6)㊂由结果可知,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㊁人均水资源量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㊁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㊁人均G D P以及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比重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㊂其中,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㊁人均水资源障583第2期吕添贵等:基于D P S I R M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
DPSI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
DPSI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DPSIR 模型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是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标体系而开发出来的,它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待人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它将表征一个自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s)五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为若干个指标,以及一些环境状态对社会的反馈和人类改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一、DPSIR模型的概念和框架在PSR和DSR模型的基础上欧洲环境署EEA(European Enivorment Agency)反展了DPSIR 概念框架。
在DPSIR框架中,“驱动力”是指造成生态环境变化的潜在的原因;“压力”是指人类活动对其紧邻的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环境的直接作用的因子;“状态”是指生态环境在上述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影响”是指系统所处的状态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响应”为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对策和制定的的积极政策。
已有的研究表明,DPSIR模型强调经济运作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间的联系,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揭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并并有效整合资源、发展、环境与人类健康。
DOSIR枢架结构消晰、简单明了,为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内容(1)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必须用效益预测采确定规划是否可行,在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时,也要进行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了水土保持的四重效益,即: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念效益。
(2)生态安全评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您化.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今的一个主要内容。
生态安全是生态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目前关丁失态安全概念基本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DPSIR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言:流域是地球上水文循环与物质循环的基本单元,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DPSIR模型是环境评价和管理中常用的框架,通过分析和评估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等因素,可以综合评价流域生态安全状况。
本文将基于DPSIR模型,探讨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DPSIR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A. DPSIR模型的来源和发展B. DPSIR模型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 驱动力指标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2. 经济发展水平3. 气候变化与气象条件4.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B. 压力指标1. 水资源利用与供需状况2. 水污染与水质状况3. 生态系统破坏与生物多样性损失C. 状态指标1. 水资源量与质量状况2. 生物多样性状况3. 生态系统健康状况4. 土地生态功能状况D. 影响指标1. 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2.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3. 水污染与水质恶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4.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E. 响应指标1. 政策法规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2. 教育与宣传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3. 生态补偿机制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三、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案例分析A. 案例区流域特征与环境背景介绍B. 根据DPSIR模型构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C. 通过数据收集和模型分析,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D. 对评价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E. 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结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DPSI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流域生态安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
在流域管理和保护中,应该加强控制驱动力和压力指标,提高状态指标,降低影响指标,并加强响应指标的落实。
DPSI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
DPSI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DPSIR 模型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是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标体系而开发出来的,它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待人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它将表征一个自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s)五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为若干个指标,以及一些环境状态对社会的反馈和人类改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一、DPSIR模型的概念和框架在PSR和DSR模型的基础上欧洲环境署EEA(European Enivorment Agency)反展了DPSIR 概念框架。
在DPSIR框架中,“驱动力”是指造成生态环境变化的潜在的原因;“压力”是指人类活动对其紧邻的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环境的直接作用的因子;“状态”是指生态环境在上述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影响”是指系统所处的状态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响应”为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对策和制定的的积极政策。
已有的研究表明,DPSIR模型强调经济运作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间的联系,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揭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并并有效整合资源、发展、环境与人类健康。
DOSIR枢架结构消晰、简单明了,为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内容(1)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必须用效益预测采确定规划是否可行,在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时,也要进行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了水土保持的四重效益,即: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念效益。
(2)生态安全评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您化.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今的一个主要内容。
生态安全是生态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目前关丁失态安全概念基本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时空格局发布时间:2023-03-02T07:45:32.52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20期10月作者:刘鲁光[导读]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刘鲁光聊城黄河河务局东阿黄河河务局摘要: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提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是治黄历史矛盾,新时期“水少”逐渐演化成主要矛盾。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
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都与水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态势将更加凸显。
科学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安全水平是保障流域用水安全、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时空格局引言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生态系统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水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渐暴露,我国面临的水安全形势将更趋严峻。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范围覆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上海11省(市),其作为当前我国水污染强度最突出的流域之一,如何继续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实现水体保护与经济腾飞的双重目标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大保护”国家战略,蕴含着我国流域协同治理的全方位、全系统、全网覆盖和可持续的深刻内涵,重点突出的即生态大保护,包括大气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等。
1.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资源安全是“人-水耦合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系统目前的状态,又要反映其发展态势,同时要体现各省(区)间、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基于DPSIR模型
文章编号:1003-7853(2021)02-0056-04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基于DPSIR模型刘玉莹(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本研究基于DPSIR模型构建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计算得出2010~2018年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值和五个子系统的安全评价值。
最后引入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响应子系统的安全评价值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的变化在时间上基本同步,并且方向上也基本一致;(2)2010~2018年郑州市经济发展压力对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作用持续下降,而人口增长压力、粮食生产压力和城镇化压力对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作用持续上升。
2016年以后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的三个最大障碍因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DPSIR模型;障碍因素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Evaluation and Obstacle Factors of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Zhengzhou———Based on DPSIR ModelLIU Yu-ying(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 Zhengzhou450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PSIR model,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Zhengzhou, and uses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objectively weight the index, then calculat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he safety evaluation value of each subsystem in Zhengzhou from2010to2018.Finally,the obstacle degree model is introduced to explore the obstac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Zhengzhou.The results show that, (1)from2010to2018,the level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Zhengzhou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the changes of safety evaluation value of ecological response sub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mostly synchronized in time,and the direction was also mostly consistent;(2)the barrier eff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sure on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Zhengzhou from2010to2018 continued to decline.However,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growth, food produc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increasing.After2016,the three biggest obstacles to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Zhengzhou are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per capita grain planting area and per capita grain output.K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ity;DPSIR model;Obstacle factors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基于DPSIRM模型的河长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DPSIRM模型的河长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沈晓梅姜明栋来源:《人民黄河》2018年第08期摘要:河长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制定科学、全面、可操作的河长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河长制实施的重要环节。
基于DPSIRM模型,结合河长制推行的目标要求和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和管理6类指标的河长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功能的整體情况,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水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人类采取应对措施。
关键词:河长制;DPSIRM框架;评价指标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F205;X3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8.08.019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社会是提高人民群众福祉和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发源于太湖流域的河长制是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我国河湖健康生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举措,是保障国家水安全、加强河湖管理的制度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将目光聚焦于河长制的推行和完善。
现有关于河长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在制度经济学或政府管理理论下对河长制本身的先进性、可行性以及推行的紧迫性进行论证:另一个层面是通过对江苏、广东等地区河长制推行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探讨这些地区在河长制推行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针对性措施以提升河长制运行效率。
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对河长制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制度和理论层面,仅分析河长制本身的优势劣势、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推行的必要性,或根据某一区域的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在对河长制运行机制剖析后不难发现,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要将河长的河道管理工作作为目标任务进行综合考核,依此对河长进行奖惩,从而形成对河长的激励机制。
基于改进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
基于改进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作者:赵金辉修浩然王梦张小昆张力隽来源:《人民黄河》2022年第02期摘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目前探索研究的热点。
鉴于DPSIR模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等优点,根据黄河流域的特点,基于改进的DPSIR模型,构建由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5個逻辑准则及其12个要素20个指标构成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现状高质量发展指数GDI为2.589,高质量发展等级为三级、状态为一般。
根据各准则、各要素、各指标所得分值,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补齐的短板:加大对第三产业资金支持的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要素的分配比例;控制城镇人口密度,降低城市建筑物规划密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出口产业、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推动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可持续增长,引进科技人才与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产业落户发展;解决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改进DPSIR模型;高质量发展指数;黄河流域中图分类号:TV212.4;TV882.1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2.02.004引用格式:赵金辉,修浩然,王梦,等.基于改进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J].人民黄河,2022,44(2):16-20.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been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Considering that the DPSIR model has strong advantages of comprehensiveness, integrity and systemicit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based on the improved DPSIR model,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s built, which consisted of five logical criteria, such as 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nfluence and response, and 12 elements and 20 indicators.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GDI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2.589,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is 3, and the state is ordinary.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each criterion, each element and each index,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that should be made up for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creas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raising the income level of residents and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factors;control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reduce urban building planning density, create more job opportunities;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ncrease forest coverage, optimize export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promote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echnology market turnover, introdu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address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issues and increase support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improved DPSIR model;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Yellow River Basin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确立,使众多学者聚焦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1-4],目前关于其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仍处于探索之中。
基于DPSIR模型的沿河村落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基于DPSIR模型的沿河村落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作者:郑恒桑国庆刘友春来源:《人民黄河》2020年第07期摘要:山丘区沿河村落洪水预防和治理是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的难点之一,定量研究沿河村落山洪灾害风险程度可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保障。
将DPSIR模型引入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中,对模型中各指标重新定义,对模型内部关系重新梳理,得到新的契合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DPSIR指标体系模型,以及因子度和风险度两个综合评价模型,并选取威海市文登区2个小流域的5个不同特征的沿河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研究对象下垫面及人类活动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度和综合风险度来表征山洪灾害风险。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定量体现不同沿河村落风险状况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可应用于沿河村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
关键词:沿河村落;山洪灾害风险;DPSIR模型;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P954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7.008Abstract: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illages along the river in hilly area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mountain 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Quantitative study on mountain flood risk degree of villages along the river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arantee for mountain 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PSIR model and AHP model to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by taking villages along the ri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sidering the villages along the river underlying surface and human activities, selecting representative evaluation index,based on DPSIR model building of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risk degree. The fin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quantitatively reflect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risk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villages along the river.Key words: villages along the river; mountain flood risk; DPSIR model; indicator system1 引言山洪灾害是指山区因暴雨、融雪等造成的突发性洪水,具有来势快、破坏力强、难以预测等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DPSIR模型的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吴艳霞;魏志斌;王爱琼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22(42)6
【摘要】[目的]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和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利用BP-DEMATEL模型剖析生态安全关键因素。
[结果]①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缓慢上升的态势,10 a来生态安全指数均值未超过0.4,但从2011年的0.322逐步上升至2020年的0.365。
②各省区生态安全呈现上升、波动和衰退3种演变态势,生态安全指数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0.431)、四川(0.372)、内蒙古(0.371)、河南(0.362)、山西(0.349)、宁夏(0.343)、陕西(0.326)、甘肃(0.302)、青海(0.301)。
③BP-DEMATEL结果表明,生态安全呈上升态势的省域关键因素分散于压力指标层外,呈波动和衰退态势的省域关键因素分别集中分布在影响和压力指标层。
[结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整体呈现良性的演变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各省域应围绕关键因素实施调控。
【总页数】10页(P322-331)
【作者】吴艳霞;魏志斌;王爱琼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河北省城市群\r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
2.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
——基于DPSIR模型3.基于DPSIR模型的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研究4.基于DPSIR-EES模型的旅游型城镇生态安全评价研究5.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