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综述与研究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加剧和传统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一种清洁、高效、环保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新能源汽车发展蓬勃,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应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新能源汽车是指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源的汽车。
根据动力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多种类型。
纯电动汽车是以电池作为唯一的动力来源,不产生尾气排放;混合动力汽车是同时使用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降低了对传统燃油的依赖;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是一种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汽车。
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140万辆,同比增长3.6%。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已经超过500万辆。
而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
3.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电池续航里程将逐渐增加,充电时间将会缩短,电池寿命将会延长;(2)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将会不断降低,逐步趋向与传统燃油汽车的竞争力;(3)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包括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等的应用;(4)新能源汽车的种类将会更加丰富,包括电动客车、电动货车、电动SUV等。
二、人才需求分析1.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行业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主要人才需求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动力学工程师、控制系统工程师、汽车设计师、汽车工程师、电池技术工程师、汽车销售与市场营销人员等。
综述怎么写 范文
综述怎么写范文综述是指对某一领域或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概括性的评述和总结,是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献类型。
那么,如何写一篇好的综述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综述的写作方法和范文。
一、综述的写作方法1.确定研究领域和问题在写综述之前,首先要明确综述的范围和深度,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领域和问题。
可以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来确定。
2.收集文献资料综述的基础是文献资料,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
3.分析文献资料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找出其中的亮点、问题和不足,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编写综述在综述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注意论文的逻辑结构和文献的引用格式,同时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通顺流畅。
二、综述范文下面是一篇关于“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与趋势”的综述范文,供大家参考: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与趋势摘要:本文综述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在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材料,不断推动着电动汽车的发展。
目前,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续航里程、充电设施、电池寿命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推进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和舒适性等。
关键词: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问题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动汽车是指以电能为动力的汽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最早的电动汽车是由法国人创建的,当时电动汽车被认为是一种环保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当时电池技术和充电设施的限制,电动汽车的发展并不顺利。
20世纪6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电动汽车再次被人们重视,各国开始大力推进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近年来,电动汽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已成为新型交通工具的主流之一。
二、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目前,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新能源政策的推动也进一步促进了电动汽车的普及。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对于相关研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关注并了解前沿的研究动态、技术突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梳理车辆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并提供参考资源。
一、车辆动力系统车辆动力系统是汽车的核心部分,包括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和差速器等。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提高动力系统的效率和减少排放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献中涉及的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燃烧过程优化、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新型变速器的研发等。
二、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设计与优化、车载通信系统的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等。
这些研究在提高汽车的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提升驾驶舒适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技术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献综述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充电与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
这些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车辆安全与 pass:通过减伤技术车辆安全一直是汽车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车辆碰撞安全的 pass:防护设计、 pass:改善车辆结构强度、车辆安全 pass:气囊技术、主动安全系统等。
这些研究在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降低事故损失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与降低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的研究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在改善车辆性能和降低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的内容主要包括车辆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的方法、减少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的新技术、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模拟与测试等。
电动汽车新能源技术论文范文
电动汽车新能源技术论文范文在污染日益严重、能源日益缺乏的世纪,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希望。
店铺整理了电动汽车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电动汽车技术论文篇一:《试谈电动汽车技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已迈进汽车社会。
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导致环境严重污染、交通堵塞等严重问题,因此,为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倡导并鼓励研发、使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
关键词电动汽车动力能源燃料电池前言在污染日益严重、能源日益缺乏的今天,电动汽车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为21世纪的交通工具、明日之星。
电动汽车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它集光、电、机、化等各学科领域中的最新技术于一体,是汽车、电力拖到、功率电子、智能控制、化学电源、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等工程技术中最新成果的集成物。
从外形上看,电动汽车于常见的汽车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来自蓄电池。
汽车行驶时,蓄电池电流通过控制器输入到电机中,电机输出扭矩,经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等驱动车轮转动。
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排出任何污染物,噪声也很小,而且不仅不消耗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还可应用多种能源,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维修保养方便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
1. 电动汽车定义电动汽车是指全部或部分用电能驱动电动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
驱动电动汽车的电力常见的有各种蓄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2.电动汽车分类电动汽车的种类: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
2.1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BEV):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
电动机的驱动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蓄电池或其他能量储存装置。
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2.2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指能够至少从下述两类车载储存的能量中获得动力的汽车。
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双向互动技术综述
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双向互动技术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EV)作为现代能源和交通领域的两大重要创新,正日益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能为未来的交通出行提供更为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对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双向互动技术进行全面综述,分析其在能源管理、车辆充电、电网优化等方面的应用及潜在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随后,将重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功率交换技术、能量管理技术等,并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对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双向互动技术的实施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智能电网技术概述智能电网,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自我感知、自我决策和自我修复,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
智能电网的核心在于“智能”,这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实现对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深度融合和高度集成,使得电力系统具备可观、可测、可控的能力。
智能电网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高级测量体系(AMI)、高级配电运行(ADO)、高级输电运行(ATO)、高级资产管理(AAM)以及高级市场和运营(AMO)等。
高级测量体系通过安装智能电表,实现对电力用户的实时、准确、全面的电量使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为电力系统的调度和运营提供数据支持。
高级配电运行和高级输电运行则通过优化调度和控制策略,提高电网的输电和配电效率,减少能源损失。
高级资产管理则通过对电网设备和资产的实时监控和维护,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高级市场和运营则通过构建开放、透明、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促进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综述
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电动汽车(EV)已成为交通出行的重要选择。
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发展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成本以及安全性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综述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不同类型电池的优缺点,探讨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期为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将首先回顾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到目前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以及正在研究的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各类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成本以及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并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文章还将关注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发展,包括电池状态监测、能量管理、热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文章将展望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电池技术的创新、电池回收和再利用、以及电池与其他技术的融合等。
文章也将探讨电池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如成本、安全性、充电基础设施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概述电动汽车(EV)的电池技术是决定其性能、续航里程和成本的关键因素。
随着全球对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电动汽车的发展势头迅猛,电池技术的进步也日新月异。
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金属氢化物电池、铅酸电池等,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相对低的成本,已成为主流选择。
锂离子电池主要包括磷酸铁锂(LFP)电池、三元锂电池(NCA/NMC)、固态电池等。
磷酸铁锂电池以其稳定的性能、低成本和长寿命被广泛应用于中低端电动车市场。
三元锂电池则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好的低温性能,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能量密度的提升,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赵争鸣;刘方;陈凯楠【摘要】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for its advantages of operation safety, flexibility, convenience and low cost.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researches and key points on the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power transmission coils, compensation networks and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s well as their control methods. Hot issues and the fu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in the end.%无线充电技术以其运行安全、灵活便捷和低维护成本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未来电动汽车供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本文从传输线圈结构、谐振网络及系统特性、电力电子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三个角度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讨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电工技术学报》【年(卷),期】2016(031)020【总页数】11页(P30-40)【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磁耦合谐振【作者】赵争鸣;刘方;陈凯楠【作者单位】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0.6;U469.72随着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渐凸显,发展和普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变得越来越重要。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及其负荷特性分析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及其负荷特性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优化: 一是加大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充电桩的覆盖率和利用率;二是 优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提高电池寿命和充电速度;三是实施需求响应措施, 引导电动汽车用户错峰充电;四是推广智能充电模式,通过智能调度和优化算 法,实现电动汽车充电与电网的协同优化;五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推 动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应用。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充电功率的大 小,可以分为慢充和快充两种充电模式。慢充模式的充电功率较小,充电时间 较长,但建造成本较低,对电池的损害较小,适用于家庭和小区等场所。快充 模式的充电功率较大,充电时间较短,但建造成本较高,对电池的损害较大, 适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充电站等场所。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以下几 个方面:
1、充电负荷预测的精细化:考虑更精细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如每小时、每天、 每周的预测,以及更小地理区域(如城市、社区)的预测。
2、多源数据融合:融合多种类型的数据来源,如交通流量数据、气象数据、 政策数据等,以提高预测准确性和鲁棒性。
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中,根据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和特点,我们可以建 立不同的扩散模型。
1、在家庭场景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可以描述为家庭用电量、电动汽车 数量、充电设施数量、时间等多个变量的函数。其中,家庭用电量可以采用电 力部门的统计数据,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数量可以从相关市场研究机构获取, 时间可以表示为年、月、日等不同粒度的时间段。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我们可以预测未来某一时段内家庭场景下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
电动汽车慢充模式的负荷特性主要表现为夜间低谷时段充电,白天高峰时段放 电,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网负荷峰谷差,提高电网的利用率。快充模式的负荷特 性主要表现为快速充电站集中充电,容易造成电网负荷短期剧烈波动,对电网 的稳定性产生冲击。此外,不同地区的电网供电能力和电动汽车电池容量的差 异,也会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特性产生影响。
新能源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80·2020年第17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0)17-0080-02新能源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吕纯池(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在提倡环保和节能的大环境下,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迅速发展,并成为当前国际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
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动力、节能、环保、驾乘体验、后期保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生产工艺和效率大大高于传统燃油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汽车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介绍了新能源电动车的三大核心技术、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混合动力;氢燃料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0.17.0321新能源电动汽车理论综述与发展现状分析1.1新能源电动汽车理论综述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他能源汽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常规混合动力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包括增程式电动车、氢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
1.2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1.2.1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优势1.2.1.1节能环保,经济性好当前新能源汽车大部分使用电力作为动力,少部分使用氢能、太阳能等。
电动汽车不产生尾气,无污染。
氢能源汽车尾气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具有价格低、零排放等特点。
1.2.1.2效率高,舒适度高,噪声低新能源汽车效率更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没有NVH和变速器换挡时的顿挫感,整个驾乘过程相对平顺、舒适、噪声低。
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 毕业论文-范本模板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文档汇编题目: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学院:兴湘学院专业:自动化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6年5月目录一、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二、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三、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及评语四、学生答辩记录表五、文献翻译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学院:兴湘学院专业:自动化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6年5月湘潭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学号:姓名: 专业: 自动化指导教师:系主任: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设计基于DC/DC功率变换器的充放电控制系统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主要工作包括PWM整流逆变器的设计及其调制策略,控制策略;双向DC/DC变换器的主拓扑选型,实现系统对蓄电池先恒流再恒压的充电及恒流放电控制策略;建立实验仿真模型,对充电系统及其控制策略进行验证。
基本要求:(1) 掌握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的总体方案(2)掌握整流逆变器的工作原理,研究其调制策略控制策略(3)掌握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研究其控制策略(4)学会建立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电池的电池模型(5)实现系统对电池先恒流再恒压的充电模式及恒流放电模式(6)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充电系统及控制策略进行验证二、重点研究的问题(1)整流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调制策略控制策略(2)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研究其控制策略(3)系统对电池先恒流再恒压的充电模式及恒流放电模式三、进度安排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1]李俄收,吴文民。
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对策.华东电力2010 [2]李瑞生,周逢权,李献伟。
潮流控制的电动汽车智能化充电站。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 [3]夏德建。
电动汽车研究综述。
能源技术经济,2010[4]李晓华,钱虹。
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瓶颈及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2011[5]袁琦。
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储能技术。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09[6]宋晓芳,薛峰,李威等。
《新能源动力汽车的充电技术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2700字》
3.4.1高成本
3.4.2充电效率和充电距离限制
3.4.3安全隐患
总结
六、主要参考文献
[1]赵世佳,赵福全,郝瀚,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7(10):8.
[2]康泽军,何绍清,李平.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综述[J].汽车工业研究,2019(4):6.
[12]孙凯旋.新能源汽车充电管理方法,装置及新能源充电管理系统:,CN111476498A[P]. 2020.
[9]王志强.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技术:,CN108891290A[P].2018.
[10]张辉,金侠挺.基于机器视觉的新能源电动车充电孔检测与定位方法[J].测控技术,2017,36(2):7.
[11]张大朋,麻大伟,鹿冬冬.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用智能充电技术:CN112428843A[P].2021.
(2)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与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技术的有关理论文献、典型案例、评价体系、数据、研究报告等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国内和国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动态进行研究分析,构建本文的理论基础,据此提出相应的研究模型。
在我国高校内,研究的前期主要是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的研究以及拓扑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磁耦合机构,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以及相关理论,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已经研制出了原理样机。
虽然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机构仍然在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供电技术,并且在不断推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发展,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关键技术需要进行研究,以便能最大限度的提升系统的工作性能和保证可靠,高校,安全和稳定的运行。
2.实例研究法
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影响的综述
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影响的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s, EVs)作为清洁、高效的交通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然而,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也对电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包括充电负荷的特性、电网基础设施的挑战、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等方面。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特性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用户出行习惯、充电设施布局等,因此充电负荷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复杂的分布特性。
这种特性对电网的负荷预测、调度和运行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基础设施的影响。
大规模电动汽车充电将增加电网的负荷压力,可能导致局部电网过载、电压波动等问题。
同时,电动汽车充电还需要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系统等相结合,以实现电网的平衡和稳定。
本文将提出一些潜在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为了应对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广分布式储能系统等。
这些方案将有助于提升电网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满足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的需求。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协同发展。
二、电动汽车充电特性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主要受到其电池类型和充电设施的影响。
目前,电动汽车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其充电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和涓流充电。
在恒流充电阶段,电池接受恒定电流的充电,电量快速增长;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电池电压保持稳定,电流逐渐减小;最后的涓流充电阶段,电流进一步减小,以精细的方式充满电池,确保电池完全充满且不过充。
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主要包括家用充电桩、公共充电桩和快速充电站。
家用充电桩一般提供较慢的充电速度,适合在夜间或停车期间进行充电,以减轻电网负荷。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运营综述
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相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远远落后。截至2015年底,国内已建成的充换 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车桩比大 约为9:1,
电能以磁场谐振的方式通过空间传输,这和无线电广播收音机的发射与接收原 理类似。物质的共振状态是 一种独特的现象,除了两个共振体之间有能量交流 之外不会对其他物体产生影响,这是一种自然界的物理 现象。MIT和沃尔沃的 研发团队都表明其无线充电所用的电磁共振技术使用的磁场与地球磁场类似, 对于 人类的健康并无影响,其技术符合FCC的要求。
产品标准
国际充电标准接口(交流慢充)
美国、日本
欧洲
通过转换器进行适配
•交流充电接口Type1和Type2的可以转换
国际充电标准接口(直流快充)
•国际直流充电接口CHAdeMO标准(2010.3)
国际充电标准接口(交直两用)
•国际直流充电接口CCS标准(Type1/2+DC)
国标接口接鉴了国际标准
适用车型分析
10-20kW落地式直流充电桩
产品描述:高档小区、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器、市政公共空间等公共区域分布 式充电站建设。 产品优势:采用大功率一体化设计方案,单机功率达20KW;全数字控制策略, 具备BMS接口;彩色LCD触摸屏,人机界面友好;预留3G通信,便于充电机监 控;可选择固定安装或定制移动万向轮;可选择室外机型和室内机型。 技术参数: 输入电压 3相AC380V+-10% 输入频率 50/60HZ 输出电压 200-420V 输出电流 100A 输出最大功率 20KW 输出稳定精度 ≤0.5% 输出恒流精度 ≤0.5% 输出纹波系数 ≤0.5% 输入负载调整率 ≤0.5% 工作效率 >95% 功率因数 >0.99 通信方式 RS485/CAN2.0/GRPS/3G
国外学者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综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和能源资源的枯竭,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重要选择,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含风光储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容量优化研究综述
献 [10] 针对风机、光伏、生物柴油发电机、储能 系统容量配置问题,以系统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 为目标函数,储能装置费用、生物柴油发动机输 出功率、系统可靠性为约束建立了优化模型。然 后将和声搜索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结合起来求解 该模型,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和声搜索模拟退火 算法在寻优效率和收敛性方面都优于单独的和声 搜索或单独的模拟退火算法。文献 [11] 利用熵权 法对风光柴储的系统成本、污染物排放量及风光 资源利用率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选用改进的仿 电 磁 学 算 法 ELM ( electromagnetism -like mechanism) 对风光柴储容量配置问题进行求解时 较好地解决了模型约束条件较多且非线性的问题。 与传统粒子群算法和基本 ELM 算法比较,改进后 的算法在快速性、准确性和全局收敛性方面具有 明显优势。文献 [12-15] 采用遗传算法实现风光 互补发电系统成本 (目标) 函数最小化,以此对风 光储容量配置优化。与传统的优化方法如动态规 划和梯度技术相比,遗传算法在全局优化方面具 有计算过程简单的优点,但没有考虑整个系统的 可靠性是该优化模型的一个缺点。文献 [16] 提出 对细菌觅食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将其应用到离网 运行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容量配置中,改进后 的细菌觅食算法在全局最优搜索能力、寻优速度、 精度方面显著增强。文献 [17] 提出一种混沌自适 应进化算法对风光储容量配置进行优化。该新算 法将混沌初始种群算子和分组选择策略导入,避 免了传统进化算法的过早收敛,提升了算法的全 局寻优能力。文献 [18] 将帕累托非劣排序与微分 进化算法相结合,并改进了传统微分进化算法中 的算子变异策略。改进后的混合算法可以对多目 标寻优且寻优速度也得到了明显加强,因而能快 速、有效求解出风光储的容量最优配置。 1.2.2 并网型微电网容量配比研究现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摘要:目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方法在不断向广域化、智能化、灵活化方向发展。
我国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法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结合目前国内该领域专利申请的发展态势与国际发展趋势,中国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领域的专利发展日新月异,在提高无线充电效率方面的专利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证明,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国内企业在无线充电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充分利用专利情报,借助产学研体系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以获取细分领域的制高点。
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1充电技术及存在问题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方式有两种:一是充电桩充电,这需要在停车位日益紧缺的同时建立特定的充电停车位,而且为了避免雨天充电不安全,不能设置露天的充电停车位,这给充电停车位的建设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同时由于充电电压较高,不熟悉操作的充电人员工作时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二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由于避免了与充电电源直接接触,充电设备也没有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因此适用更多的环境条件。
只需驾驶员把车辆停在特定的充电停车位里,再将车辆的接收线圈与停车位的发射互感线圈对准,便可以进行充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但由于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布置位置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同的车型可能需要使用适合该车型的特定无线充电车位才可进行正常充电,否则会出现充电效率降低的情况,甚至不能进行充电。
据资料显示,宝马530eiPerformance电动汽车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其搭载容量为9.2千瓦时的电池,最高充电效率为85%,需要3.5小时左右充满,但是当接收线圈与发射互感线圈的相对偏移量增加时,其充电效率降至62%左右,充电时常延长至4.8小时左右。
因此接收线圈与发射互感线圈的相对偏移量增加时,对充电效率有极大的影响。
现有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不能在保证充电效率的同时,适用于绝大多数电动汽车,这也降低了无线充电停车位的利用率,使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研究综述
120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考虑新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研究综述1 引言自《巴黎协定》以来,世界多国相继提出了碳中和发展目标。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自2012年至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从88.8%下降到79.7%,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4.5%上升到25.5%。
总体来看,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且短时间内化石能源主体地位难以改变。
为了实现我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因此,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水平消纳,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
同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
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鼓励“绿电绿用”,能够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提高电网调峰调频响应能力。
本文从电动汽车、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影响入手,针对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采取的主要方式以及对于电动汽车的考虑形式和相应的约束条件两方面分析考虑新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方向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2 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2.1 电动汽车接入对电网的影响2.1.1 对负荷曲线的影响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充电会导致对应时段电网负荷的上升。
在不对用户充电时段进行引导,即电动汽车入网后采取无序充电的情况下,大部分用户的充电时间将会与负荷高峰时间重合,从而加剧电网的负荷峰谷差。
而负荷峰谷差过大会对机组调度、电力系统频率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2.1.2 对电能质量的影响电动汽车在充电模式下属于大功率、非线性的用电负荷。
新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研究与设计
新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研究与设计New Research and Desig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nfrastructure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深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提高能源效率和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作为替代传统燃料车辆的一种新型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电动汽车在充电设施方面还面临许多挑战,如充电速度、充电安全等。
本文旨在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以此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章综述1.1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研究现状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充电桩技术和充电管理系统技术。
充电桩技术主要包括充电枪、接口、传感器、控制器、通信等技术;充电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充电站建设、运维管理、计费与结算等技术。
1.2 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电动汽车的普及对充电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电设施的设计与构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不仅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探求具有无线通信、智能充电、智能安全等特点的新型充电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研究方法2.1 系统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和发展态势的分析,结合电动汽车使用情况,从技术、经济、规划等角度全面考虑充电设施的需求,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
2.2 设计方案依据系统分析结果和充电需求,提出新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设计方案。
重点考虑设施的可持续性、通信技术、充电速度、安全性等因素,以满足用户需求。
2.3 实验验证对新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进行实验验证,包括充电速度测试、充电安全性测试、通信测试等,从而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第三章设计方案3.1 设计目标本设计的目标是研究一种具有智能化、安全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提高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运营综述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运营综述1. 简介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运营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运营进行综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2.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基本概念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设备和基础设施。
它主要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充电网络和充电服务等组成部分。
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充电的基本设施,它可以提供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两种充电方式。
充电站是多个充电桩的集合,通常位于停车场、加油站或其他公共场所。
充电网络是连接充电桩和充电站的网络系统,用于实时监控、管理和调度充电设施。
充电服务则包括充电支付、在线预约、故障维修等服务。
3.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现状目前,全球各地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取得了显著进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国内的充电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充电桩数量和充电站覆盖率不断增加。
在国际上,欧洲也成为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充电网络稳步扩大覆盖范围。
4.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运营面临的挑战虽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设施建设成本高昂,特别是直流快充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
其次是充电设施的规划和布局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充电需求和用户的出行习惯。
充电桩的投资回报周期也是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
此外,充电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是运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5.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增长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首先,充电设施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其次,充电网络将实现更便捷的互联互通,实现不同充电设施之间的共享和互联。
电动汽车三相无线充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电动汽车三相无线充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资京;丘东元;肖文勋;张波;谢帆
【期刊名称】《电源学报》
【年(卷),期】2022(20)6
【摘要】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是推动电动汽车走向智能化和无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大偏移和低成本等要求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面临的挑战。
三相无线充电系统由于具有功率密度高、磁场分布均匀和抗偏移能力强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围绕电动汽车三相无线充电系统的磁耦合机构、补偿网络和高频逆变器,归纳总结了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10页(P24-33)
【作者】资京;丘东元;肖文勋;张波;谢帆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24
【相关文献】
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能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
2.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下篇)
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4.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5.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上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综述与研究
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具有环保、节能等优势。
而充电系统是电动
汽车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影响电动汽车普及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进行综述与研究。
一、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概述
1.1 充电要求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正常使用,其充电需求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充电系
统的设计应考虑以下要求:
(1)快速充电需求: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时间越来越成为消费者们关
注的焦点,保证快速充电需求是必不可少的。
(2)安全性要求:在充电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电池过热、电池损伤等现象,充电系统设计应考虑安全性。
(3)充电效率: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降低充电成本,提高充电设
备利用率,是充电系统设计的重要目标。
1.2 充电技术分类
根据不同的充电需求分为三种充电技术:慢充、快充和超快充。
(1)慢充:慢充一般指的是家庭充电方式,建议充电功率在3kW以下,一般
需要6-10小时完成一次充电。
(2)快充:快充一般指的是公共场所充电方式,充电功率在20kW~120kW左右,需15分钟~1小时完成充电。
(3)超快充:超快充不仅要能快速充电,还需要解决电池过热等问题。
未来
的发展方向是实现5分钟内完成充电,这需要更快的充电功率和更好的电池管理系统。
二、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研究现状
2.1 公共充电技术
公共充电技术是为电动汽车提供城市交通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它可以覆盖
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高速公路的快充设施也是公共充电设施的重要一部分。
当前,公共充电设施的技术主要有两种:
(1)交流充电技术
交流充电技术在充电功率较低的情况下,充电效率相对较低。
然而,交流充电
的优势在于其普及度高、成本较低。
(2)直流快充技术
直流快充技术是目前公共充电设备中最为先进的一种技术,它的充电功率高、
充电时间短,但设备造价较高。
2.2 家庭充电技术
家庭充电技术是指在家庭用电形态下,为电动汽车充电提供设备及服务的技术。
家庭充电技术主要分为三种:交流充电、直流(特高压)充电和无线充电。
(1)交流充电技术
家庭交流充电技术主要是指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接入家庭用电网络,最常见的
插座式充电方式。
(2)直流(特高压)充电技术
家庭特高压充电技术是为了满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需求而研发的技术,它的充
电功率非常高,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电池充电。
(3)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充电方式。
它可以在不接触充电备充电的
情况下完成充电。
但是,目前无线充电技术还只是一个实验室中的技术,实际应用尚未被广泛推广。
三、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日益壮大,充电需求也将愈来愈多样化与个性化。
未来解
决充电困难、快速充电、超级快速充电、低成本充电将是充电技术发展的方向。
(1)快速充电
目前电动汽车技术的主流市场是轻型汽车。
为了使这种汽车能够具有更快、更
安全、更便捷的充电方式,快速充电技术将会是电动汽车行业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2)超级快速充电
未来,充电技术还需实现超级快速充电。
真正实现充电5分钟,行驶200公里
的目标。
但这需要充电站等设施的改造,广泛的铺设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
(3)低成本充电
电动汽车的推广离不开低成本充电技术的发展。
发展高效充电技术,降低充电
成本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语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的发展关系到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
有效解决充电问题,打通充电“最后一公里”,将极大地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
接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也必将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