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疗规范(标准版)

颈椎病诊疗规范

【概述】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

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韧带组织之间形成的间隙,由于有组织液积聚,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于是形成了骨赘。

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又使颈椎不稳定,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使骨赘逐渐增大。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对颈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

椎体前缘的骨赘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文献上也有这种前骨赘影响吞咽或造成嘶哑的报告。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后,开始时仅为功能上的改变,如不及时减轻压力,逐渐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因此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诊断要点】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症状:可有颈部僵硬不适、活动受限,头、枕、颈、肩、臂部疼痛, 手臂串麻等症状。

(2)体征:颈椎棘突、横突、冈上窝、肩胛内上角和肩胛下角等部位存在压痛点;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低头试验和仰头试验、旋转挤压试验等检查阳性;上肢皮肤感觉异常;腱反射增强或减弱;重者可见手部肌肉萎缩。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见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张、椎体前后缘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狭窄、前纵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等表现。怀疑有后纵韧带钙化或颈椎间盘突出时可相应进行X线断层、CT或MRI检查。

2.脊髓型颈椎病

(1)症状:常表现为下肢无力、酸胀、小腿发紧、抬腿困难、步态笨拙、下肢与上肢麻木、束胸感、束腰感、手足颤抖等;症状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发展到上肢。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单瘫、截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 (均为痉挛性瘫痪)等。症状复杂,可因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

(2)体征:可因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相应出现腱反射异常、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阳性等不同体征;Hoffmarm 征、Rossollimo征、Babinski征等病理反射阳性;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屈颈、伸颈试验阳性。并可出现相应节段水平的感觉异常等。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见椎管狭窄(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之比值小于0.75)、颈椎后缘增生、椎间隙狭窄等表现。MRI检查可见硬膜囊或脊髓受压、变形、颈椎曲度异常、椎体后缘增生以及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等表现,少数T2W1像可见脊髓内高信号(说明脊髓有局灶性缺血或水肿)、黄韧带肥厚等改变。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症状:可有发作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与消失多与头部位置有关。

(2)体征:颈椎旋转试验可阳性,低头、仰头试验也可诱发眩晕。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增生并向前突人椎间孔内。椎动脉造影时,72%〜85%的患者存在椎动脉弯曲、扭转等表现。

(4)脑血流图检查:转颈或低、仰头时枕乳导联的波幅低于正常。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症状:可有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血压不稳、手肿、手麻、怕凉、视物模糊、易疲劳、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各患者表现不一。

(2)体征:可有心率过速、过缓,血压高低不稳等体征,低头和仰头试验可诱发症状产生或加重。

(1)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见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影像学表现。

5.混合型颈椎病

同时存在以上两型的症状和体征。

【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1)颈椎牵引疗法

目的:解除颈肌疼挛;恢复颈椎椎间关节的正常列线;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颈椎间盘内压力,有利于膨出的椎间盘回缩以及外突的椎间盘回纳;改变扭曲椎动脉与钩状突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在颈椎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刺激等。

方法:常用枕颌带牵引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以坐位多用。①角度: 颈椎屈曲,牵引角度小时,最大应力位置靠近颈椎上段;牵引角度增大时,最大应力位置下移,因此应根据X 线片所明确的病变部位来选择牵引角度。同时参考患者舒适感调整角度。一般上颈段病变宜采用0〜15°屈曲位,下颈段病变宜采用20〜30°屈曲位。由于臂丛均由下颈段脊神经组成,因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采用20〜30°屈曲位。②时间:一般10〜30min/次,年老体弱者时间可短些,年轻力壮者时间可长些。1次/d。③牵引重量:以逐渐增加为好。开始重量为体重的7%〜10%,以后逐次增加1〜2kg,最大达14〜15kg。④方式:多数用连续牵引法,也可采用间歇牵引法,间歇与牵引的时间比例为3: 1或4 : 1,但在间歇时重量不应回复至0。⑤禁忌证:颈椎及周围组织结核、肿瘤等疾病,脊髓受压严重,牵引后症状加重者禁用;神经根型和交感型急性期、颈椎失稳症、脊髓型硬膜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暂时不用或慎用。⑥注意事项:是否需要牵引以及牵引剂量应按病情决定。牵引过程中要了解患者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停止治疗,寻找原因或更改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用颈椎牵引治疗应慎重。

(2)电疗法

直流电离子导人疗法:选用药物(冰醋酸、维生素B1、维生素B12、碘等药物或乌头、川芎等中药)浸湿衬垫置于颈后,按药物性能接阳极或阴极,另一电极置于患侧前臂(如双臂均有症状,可两前臂隔日交替迸行),每次通电20min,1次/d,15〜2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尤其适用于神经根型有手麻症状的患者。

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多以2000〜8000Hz的中频电为载频,用不同波型(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等)、频率为10〜200Hz

的低频电为调制波,调制的方式用连调、断调、变调、间调,以不同频率、不同方式进行组合,编成不同处方。使用时按不同病情选择处方,电极放置方法同直流电疗法或置于颈椎两侧(此法多用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10〜30min/次,1次

/d, 15〜 2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各种类型颈椎病。对有肩臂

痛的患者配合超短波效果更好。

超短波或短波疗法:超短波或短波治疗机,一对中号电极分别置于颈后和患肢前臂伸侧,急性期用无热量,12〜15min/次;慢性期用微热量, 15〜20min/次,1次/d, 12〜15次为一疗程,多用于急性神经根型和脊髓型的患者。

高压交变电场疗法:用9kV或30kV的高压电场,患者坐在板状电极上,脚踏绝缘垫,30min/次;用9kV者可同时用滚动电极在颈后、领区或患区滚动5〜8min,1次/d, 15〜20次为

一疗程。用于各种类型颈椎病,以治疗交感神经型效果为佳。

中药电熨疗法:用装有活血化瘀的中药(粗末)袋蒸湿,作为电极衬垫,置于颈、肩、臂部,两极对置或并置,接低中频电流,20〜30min/次,1次/d,15〜20次为一疗程。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温热低频电疗法:正电极置于颈后,两个负电极置于双侧冈上窝或双侧肩胛区,按病情选取止痛或按摩处方,感觉阈,20min/次,15〜20次为一疗程。

(3)其他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上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热疗,如太阳灯、

红外线、蜡疗等。以前采用较多的有间动电、电兴奋、音频电、干扰电、音乐电、激光等疗法。近年来还有用高压氧疗法、热磁振疗法等。

(4)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是以颈椎骨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原理为治疗基础,针对其病理改变,通过操作者的双手对颈椎及颈椎小关节用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进行被动活动治疗,以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挛、减轻疼痛的目的。手法治疗派系较多,目前常用的手法有关节松动术等。注意,无论采用何种手法,均必须轻柔,避免加重症状或产生损伤。

(5)运动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适当的运动疗法对预防该病的发生也有很好的作用。

目的:可增强颈肩背肌的肌力,使颈椎稳定,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改善颈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轻肌肉痉挛,纠正不良姿势。长期坚持运动疗法可促进机体的适应代偿过程,从而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常用方法: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时也可用器械训练。

注意事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运动疗法时应避免颈过伸、过屈及旋转的动作,以避免脊髓损伤。

2.中医治疗

(1)按摩、推拿、正骨疗法:可用于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其作用是疏通脉络、减轻疼痛和肢体麻木,缓解肌肉紧张与痉挛,增大椎间隙与扩大椎间孔,整复滑膜嵌顿和小关节半脱位,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松解神经根粘连等。注意,采用按摩、推拿、正骨疗法时切勿用力扳动颈部。

(2)针灸疗法:主要作用是止痛、调节神经功能,解除肌肉和血管痉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营养,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取穴可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常用的穴位有绝骨、后溪等。

(3)其他传统疗法:火罐、药枕、中药外敷等。

3.药物治疗

(1)缓解肌肉紧张:采用氯美扎酮0.2g,2次/d或每晚一次。

(2)止痛消炎:用吲哚美辛栓50mg或lOOmg,肛内每晚一次,同时口服艾司唑仑lmg,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如有高血压者慎用)。也可用强筋松、布洛芬、双氯芬酸等止痛药。

(3)营养神经:用维生素B1 100mg和维生素B12注射液250ug肌肉注射。1次/d,20次一疗程,或口服维生素B1和B12、弥可保等。

(4)扩张血管和改善血管功能:可用地巴唑、复方芦丁、维生素C、维生素E等。

(5)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采用谷维素10〜20mg,3次/d。

(6)中药:如骨仙片、天麻片、颈复康、根痛平冲剂、旭痹冲剂等有活血化淤、散风祛湿、舒筋止痛等作用。

4.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或/和脊髓症状明显者,宜及早手术治疗。其他各型颈椎病如果症状严重且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术后康复:术前配备好颈围,术后症状稳定后可戴上颈围下床活动,同时可做肢体远端的运动。一般颈围固定6〜8周,去除颈围后可做头颈部活动,活动量按手术方式、范围决定。如切口有炎性反应可进行局部紫外线和毫米波治疗;手术局部有粘连可做等幅中频电疗、超声波、蜡疗、太阳灯等治疗。

5.健康教育由于不良姿势可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症状加重,故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1)枕头与睡眠姿势:枕头要合适,采用圆形枕头或前面高后面稍低弧形的枕头。枕头髙度按颈长短决定,一般为12〜15cm,枕芯软硬度以舒适为准。枕头应置于颈后,保持头部轻度后仰的姿势,使符合颈椎的生理曲度。侧卧时枕头应与肩同高,保持头与颈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可使颈肩部肌肉放松。睡眠时不要将手放在头顶,以避免影响上肢血液循环。

(2)工作姿势:坐位工作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低头,不要趴在桌子上写字,看书时不要过分低头,尽量将书和眼睛保持平行(有可能时,采用20°〜30°的斜板放书以避免低头位阅读)。看书、写字、使用计算机、驾驶汽车等的时间也不宜太长,一般每工作50〜60min做1〜2min的头颈部活动或改变一下姿势。

(3)日常生活与家务劳动:行走时要挺胸抬头,两眼平视前方;坐姿要直;不要躺在床上看书,因在床上看书很难保持正确的姿势;喝水、剃须、洗脸不要过分仰头;缝纫、绣花及其他手工劳作不要过分低头;看电视(电视机应放在与眼睛同一平面上)时间不宜太长;切菜、剁馅、擀饺子皮、包饺子等家务劳动的时间不宜太长,要经常改变姿势。

颈椎病诊疗方案

平乐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规范 一、诊断: (一)临床诊断标准 1.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1)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2)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3)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4)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5)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二).影象学及其其它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亦称颈部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此外肾虚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也能引起眩晕等症。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颈椎病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部分症状。 痰湿凝阻、经络瘀滞 ?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在人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 ?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疼痛。 ?临床所见由风痰引起的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由寒痰引起的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症状,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外伤 ?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临床上可见肩、背、肢体痛等症,此时以疼痛为主。 风寒湿痹、经络受阻 ?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症状。 ?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 患者低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滚、揉、点压、拿捏、弹拨等手法按摩颈肩部肌肉,治疗20分钟,以患者肌肉松弛、有舒适感为度。然后,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托住后枕部,嘱患者放松颈部肌肉。术者两手徐徐有力,将患者头部向头顶部方向尽量上提,然后使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术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5°~10°。此时多数可听到小关节弹响声,如无不良反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 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 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颈椎病诊疗规范(标准版)

颈椎病诊疗规范 【概述】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

颈椎病诊疗规范

建水县中医医院针推科重点病种之二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2008) 一、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和周围的纤维结构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或颈椎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等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常见于中老年及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复杂多变。 祖国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眩晕”、“项强”、“项筋急”和“项肩痛”等。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形成是由于肝肾亏虚,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劳损,以致腠理空疏、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气滞血淤所致。 二、诊断依据:颈椎病的诊断依据,病理分型,疗效标准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功能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片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片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示椎间孔变小,CT及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三、中医证侯分类: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

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质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四、病理分型: 1、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1)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2)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3)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分型] 1、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性颈椎病,是指具有头、颈、肩臂疼痛和相应的压痛点,X 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间不稳和轻度增生等变化。此型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手指串麻、肌肉萎缩等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有时二者不易截然分开。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时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于此型。 鉴别诊断 应与落枕颈部扭伤等进行监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及其相关的肌肉、韧带、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结合症候群。颈椎病常见的基本类型有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 颈椎病的中医认识 颈椎病属中医学“项肩痛”、“痹症”、“眩晕”、“痿证”等范畴。在病因学上通常认为是外伤、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不仅仅将颈椎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而且还有机地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进行辨证施治;并将肝、脾、肾等内脏的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故而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经络受阻、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痰湿困阻及外伤等型。 病因病机 1风寒湿痹、经络受阻 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

症状。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2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此外肾虚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也能引起眩晕等症。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颈椎病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部分症状。 3 痰湿凝阻、经络瘀滞 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在人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疼痛。临床所见由风痰引起的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由寒痰引起的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症状,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4外伤 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治疗规范 颈椎病是指在椎间盘变性的基础上,发生的对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软组织等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 诊断依据: 1、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 2、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 3、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动力摄片上可显示椎间盘关节不稳与松动。由于肌痉挛头偏歪,侧位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重影,小关节也呈一部分重影,称双边双突征象。 体征:①颈型颈椎病:颈部一般不歪斜。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常用手按捏颈项部,棘突间及棘突旁可有压痛。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可出现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征,在手部以大小鱼际及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 ③脊髓型颈椎病:最明显的体征是四肢肌张力升高,严重者稍一活动肢体即可诱发肌肉痉挛,下肢往往较上肢明显。下肢的症状多为双侧,但严重程度可有不同。上肢肌张无力亦升高。但有时上肢的突出症状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并有肌性感觉减退,而下肢肌萎缩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肌痉挛、反射亢进,出现踝阵挛和髌阵挛。皮肤的感觉平面检查常可提高脊髓真正受压的平面,四肢腱反射均可亢进。 ④椎动脉型颈椎病:颈痛不适,颈旁可有压痛,压迫头顶时可有疼痛,棘突也可有压痛。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耳聋耳鸣。 ⑤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枕部痛、头痛、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冷、肤温低或手足发热、上肢酸胀等,一般无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个别病人也可出现听、视觉异常。 ⑥混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最为常见 的是同时有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 治疗:

颈椎病诊疗规范-(1)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 【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分型】 1 颈型颈椎病 1.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做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1.2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1.3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 ~胸7 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 ~颈6 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2.1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2.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2.4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交感型颈椎病 3.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3.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3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3.4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3.5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颈椎病见于中年人,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我国某些地区成人发病率约38%-52%。1948年Brain等提出了颈椎病为一独立疾病,几十年来随着科学医学的发展,尤其是CT、MR1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有了较深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效果也有较大的提高。根据患者的症状或征候群特点,结合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临近部位何种组织受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五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痉症”,“痿症”,“眩晕”等范畴。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颈型颈椎病 (1)症状 ①.颈部酸胀痛及不适感。 ②.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颈痛突然加剧。 (2)体征 ③.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 ④.颈部生理曲度减少或消失,患侧棘突间可有轻度压痛。 (3)辅助检查:X线片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者消失,有部分病例呈轻度的楔形变。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症状 ①.颈枕部或颈肩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②.沿受累颈神经根的走行方向有酸胀痛或烧灼样或刀割样痛,或有触电样或针刺样串麻感。 ③.病史中常有先颈肩痛而逐渐反复发作和逐渐加重,再发展到放射痛;也有是一次外伤而发作,颈部活动受限制。 ④.咳嗽或解大便时颈肩痛及上肢放射痛加重。 ⑤.上肢感到发沉及无力等现象。 (2)体征

①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②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 ③受损害的神经根分布区出现感觉减退。 ④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⑤受损害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会出现无力或肌萎缩。 (3)辅助检查 ①.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盘间隙狭窄或增生,屈伸动态颈椎侧位片上显示病变节段不稳,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 ②.有条件者可选择性做CT、MR1等检查。 3、脊髓型颈椎病 (1)症状 ①自觉颈部无不适,四肢麻木无力,手变得笨拙,步态蹒跚,如踩棉花感,易跌倒,双腿发紧,跨越障碍物困难。 ②病史中多从下肢无力开始,然后发展到上肢,但也有先发生于一侧上肢或下肢,再向其他肢体发展者。 ③患者往往有胸腹部的束缚感。 ④病情严重着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2)体征 ①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 Hoffmann,BabinSki征阳性,踝阵挛及候阵挛阳性。 ②屈颈试验阳性,即突然将头颈前屈,双下肢或四肢可有“触电”样感觉。 ③感觉隙碍早期可能较轻,重症时可出现不规则痛觉减退,感觉缺失平面常与病变节段平面不相一致。 (3)辅助检查 ①X线片多显示椎管矢状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节不稳及梯形变,有的还伴有后纵韧带钙化。许多患者侧位片上可见发育性椎管狭窄。 ②MR1可见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也能显示出来。 4・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的中医药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中医药诊疗标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病症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 本病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科室临床研究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中医证候分类 1寒湿阻络: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2血瘀症: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绣,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弦滑。 3肝肾缺乏: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痰湿阻窍: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三〕病理分型 1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 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病症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3 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屡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二中医优化治疗方案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LT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2)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交感神经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它型: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六、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基本上是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附子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治法:行气化瘀 方药:身痛逐瘀汤

中医颈痹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颈痹病(颈椎间盘突出症) 【定义】 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Ⅲ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神经根型 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 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

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 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 4、交感神经型 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⑵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5、混合型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 1.1、颈椎X线平片检查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环枢椎融合等;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狡窄,后韧带钙化,生理前凸消失,关节突肥大,椎体半脱位;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或肥大等。上述X线平片所见尚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1.2、脊髓造影(MRI、DSA)对疑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应作空气或碘油造影,如有条件最好作MRI检查,能清晰的显示椎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对疑有椎动脉型的患者,可作椎动脉造影,如有条件可作DSA。 1.3、颈椎CT 能显示颈椎骨赘部位、范围大小,以及椎管周围软组织改变等。 1.4、其他还可作心电图、血管B超、脑血流图、头颅CT、MRI 等排除心脏、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 2.诊断要点 2.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诊断要点】 (一)病史和症状 中年以上年龄,有慢性发作性颈部僵硬,早期见一侧或两侧头颈肩部麻木、胀痛不适,颈部活动不灵,症状典型者,可向头面、肩背或手臂放射,按压同侧相应的颈椎间隙或叩击头顶,则疼痛加剧。 (二)局部检查 将颈部向健侧极度旋转,或将患侧上肢外展90℃,并尽量后伸时,其放射痛可明显加剧,个别患者,可因颈背部肌肉痉挛紧张而轻度强直,下段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上角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功能检查,可见侧弯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伸颈试验阳性、肌力减弱等。 (三)临床分期与分型 1.临床分期:常分为四期。 (1)颈椎病前期:X线上有各种程序不同的退变,但无临床症状与体征。 (2)颈椎间盘症期:病变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并多伴有颈椎椎管狭窄。 (3)骨源性颈椎病:或称之谓骨质增生性颈椎病,主要由于增生的骨刺刺激和/或压迫脊髓、脊神经根与椎动脉,X线片上显示有骨质增生。

(4)脊髓变性期:为脊髓长期受压继发变性,病变部位肌肉明显萎缩。 2.临床分型:可分为六型。 (1)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症状多较轻微,但以颈部症状为主。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3)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严重,临床表现出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 (4)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基动脉供血不全引起偏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查体: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上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又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 (6)混合型颈椎病: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四)辅助检查 1.颈椎X线摄片:包括正侧位和左右斜位,可见颈椎前凸的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呈强直状态,椎体前后缘可有辱样增生,椎间隙变窄,斜侧位可见椎间孔变小和关节突有肥大性改变,项韧带可出现条状或片状钙化,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亦可出现点状钙化。应强调指出的是,X线摄片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才有诊断意义,不应仅凭X线片有增生变化即作出颈椎病的诊断。

2021年颈椎病的诊疗规范资料(最全面)(精编)

颈椎病诊疗常规 一,概述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 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转变为 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 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显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转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本病多发生于大约30 岁之后,颈椎间盘就开头逐步退化,含水量削减,并 相伴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变;颈椎病的发生部位以颈5-6,颈6-7节段较为多见;统计学说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 岁左右就达50%,70 岁左右几乎为100%,故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二,临床表现 颈椎病起病缓慢,多数患者开头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步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但往往单纯的类型少,以一个类型为主并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各型临床表现如下:1,颈型:为颈椎病最初表现,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强直,僵硬感,肩背沉, 头部屈曲,转动受限,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病损体征; 2,神经根型:此型最多,因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根性疼痛是本型 最突出的表现,为尖锐性疼痛,似刀割,烧灼,放电感,疼痛的部位都在受累神 经根的分布区;可放射到肩,上臂,前臂,手指及前胸;根性疼痛可因头颈,上 肢活动及腹内压增加时而增重;卧床休息,提肩活动等可使疼痛减轻;感觉反常多为麻木,针刺,冷热和肿胀感;受累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可使疼痛减退或痛觉 过敏;患侧上肢繁重无力,手的握力减小;病久者可显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受累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逝; 3,脊髓型此型致残率高;本型是由于脊髓受压或缺所致,以锥体系功能 障碍最为明显,其表现主要为双下肢麻木,繁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 理征阳性,肌力减退,重症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性截瘫;有的病例上肢亦可受累,其程度多不及下肢显著,一侧或双侧上肢力弱或Hoffmann 征阳性;有时亦可有典型可不典型的脊髓半横贯性损耗的表现浅感觉障碍不及锥体系障碍明显, 后索病损耗所致的深感觉障碍亦不多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多不显著;

颈椎病诊规范疗

颈椎病诊疗规范 一、病名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常见于中老年人。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肩综合症,或颈椎综合症,它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医古籍中称之为“脖颈伤筋”,认为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颈部伤筋后复感风寒邪气所致。 颈椎病西医分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医内科学》5版教材,《针灸治疗学》5版教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三、临床表现 头、颈、肩、臂疼痛麻木等为主症。 1、颈型:颈部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活、活动时有响声感。 2、神经根型:头、颈、肩、臂和手疼痛麻木。 3、脊髓型:上肢或下肢单(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出现不同程度不全痉挛性瘫痪。 4、椎动脉型:眩晕、头痛、视力障碍,伴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耳聋等。

5、交感神经型:头枕部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疼,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 四、中医辨症分型 1、风寒湿证 症状: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 症状: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 症状:头晕目眩,头重如衰,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 症状: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 五、西医诊断要点 1、头痛、头晕、肩、臂痛,臂手麻木,颈部不适,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 2、常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者等。 3、检查、X片、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4、鉴别诊断:进行性肌萎缩,慢性损伤性疾病,美尼尔综

颈椎病的针灸推拿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针灸推拿诊疗规范 一【概述】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和周围的纤维结构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或颈椎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等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常见于中老年及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复杂多变,表现为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上肢无力、手指麻木等,严重者出现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慌、心跳等相应的临床表现。个别患者可有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视力下降、听力障碍、乳房疼痛、吞咽困难等特殊症状。本病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是,头部的各种外伤和落枕等可诱发本病和引起急性发作。其症状有的可以自行减轻或缓解、亦可反复发作;个别病例症状顽固,影响生活及工作。 二、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 分型:及交感神经型。然而在临床上每可见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到各型之间症状、体征彼此参杂的各种混合型。 诊断原则: (1)临床表现与影象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象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象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 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 ①具有颈肩背疼痛及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②颈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现象;压痛点在受累颈脊神经的颈椎横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区域;椎间孔压缩试验(压头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Eaten)试验阳性。肩部下压试验阳性。上肢后伸试验。 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⑥颈神经受到刺激时,其远隔部位早期表现为疼痛过敏;当受到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时,其远隔部位表现为感觉减退。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 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 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 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 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 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 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1 / 15

4、X 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 CT、MRI 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 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 C 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MRI 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 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