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三篇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监管和监督方面的问题。
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建立健全的大监督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大监督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和效能,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大监督体系应该是权威的、独立的、公正的,具有有效的惩罚和奖励机制,以及各种监督手段和措施。
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关键是要完善监管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能力和监督水平。
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国有企业的法定监管主体和责任,使其具有约束力。
还应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防止腐败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和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社会监督,加强与媒体、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互动,增加舆论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度。
还应该加强国有企业的自我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宏观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各级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服务,指导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要加强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还应加强国有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增强员工的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建立大监督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法制教育和宣传,让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了解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法律监督,及时查处非法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
内部监督体系现状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 手段,但目前存在审计范围有限、审 计频率不足、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等 问题。
纪检监察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 环节,但目前存在风险意识不强、风 险评估不准确、风险应对措施不力等 问题。
纪检监察是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 机构,但存在监督力量分散、监督方 式单一、监督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监督效果评估
1 2
评估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监督效果评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 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管理指标、风险指标 等。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的选择对于监督效果评估至关重要,可 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3
评估结果运用
评估结果的运用是监督效果评估的关键环节,应 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监督工作、优化资源配置的 重要依据。
05
大监督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建立专门监督机构
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或监督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和 监督各项业务。
明确职责分工
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和分工,避免职能交叉和空白 。
强化组织领导
企业高层领导应高度重视监督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 协调指挥。
制度保障
完善制度体系
制定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监督内容和程 序。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 考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引言 • 国有企业监督现状分析 • 大监督体系的构建思路 • 大监督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 大监督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 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未来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 支柱,但在监督方面存在一些问 题和挑战,如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力量分散等。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保护者和管理者,其经营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有资产的安全。
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对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一、背景国有企业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要资产,其管理和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资产安全。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督体系不健全、制约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资产流失、管理不善、效益不佳等现象,成为了国家资产的“沉重包袱”。
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成为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实践经验1. 完善制度,提高透明度在实践中,许多国有企业通过完善公司章程、规范决策程序等方式,提高了内部的透明度,加强了内部监督。
通过对流程和制度的全面审查,国有企业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流程和财务制度,提高了财务运作的透明度,减少了内部的腐败和违规行为。
2. 强化内部监督,规范决策行为国有企业通过建立监督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等方式,加强了内部的监督力度,规范了决策行为。
通过内部审计和自查自纠,国有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的偏差和错误,提高了内部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3. 强化外部监督,提高透明度国有企业还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对外公开财务信息等方式,加强了外部的监督力度,提高了运营透明度。
通过对外接受审计和公开财务信息,国有企业能够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和外部利益的侵害,提高了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形象。
三、思考1.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体系尽管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上,监督体系还存在着不规范、不完善的现象。
要建立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体系,需要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管理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和规范流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2. 加强内外部监督的衔接国有企业在加强内部监督的还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建立监督的闭环。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大监督体系三篇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大监督体系三篇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大监督体系一篇构建科学的大监督工作机制,使大监督体系建设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必需精确把握大监督工作机制在监督主体、监督职责、制度保障、专项监督及信息共享等五个重点,着力提升监督工作水平。
明确监督主体,形成监督合力。
大监督工作体系建设的监督主体是各应当是专业管理部门,要在发挥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工会等监督部门监督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专业职能部门在业务管理领域内的监督主体责任。
通过监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建立"两个体系'〔即建立各部门监督信息互通的运行体系,建立专业部门对业务领域全面覆盖的管控体系〕。
要充分发挥管理部门专业优势,加强相关业务领域的过程管控和检查考核,强化对职责范围内违规违纪风险的实时全程防范。
形成协同协作、信息互通、互相连接,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化监督网络。
明晰监督职责,确保权责对等。
为强化监督责任,明确监督职责,增添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大监督体系建设应重点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强化业务管控这一核心,制定可量化、具体的监督细则,逐项明确规定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的职责,细化完善职能部门业务范围内的监督职责和责任分工,强化其"一岗双责'意识,表达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纪要追究的监督原则,对关键人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督,防范权力失控、监督失效、管理失职。
制度保障,加速高效运作。
企业的管理理念是通过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实现的。
制度不仅是管理的根据,也是监督的标准。
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必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监督工作有据可依。
大监督体系建设是一项完好的系统工程,要调动每一个管理链上的人员发挥合力、形成合音,建立健全制度是基础。
要在监督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以规范性的制度明确大监督体系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思考本文基于国有企业的大监督体系建设,探讨了国企大监督体系的建设方案和实施要点,以期望能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建设理念1、企业自治、法治、政治推进。
实施企业大监督体系,首先要把企业自治、法治、政治三者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政府在财政、金融、贸易、行政管理、中央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的力量,协调发展各个领域的企业,推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完善法治机制基础架构。
实施大监督体系也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法治机制,加大国有企业责任制度的完善,建立与国有企业相对应的清廉政治制度,加大党纪政纪的执行力度,严肃查处贪污腐败行为,确保国有企业良性发展。
3、强化企业监督体系建设。
实施大监督体系,应从建立有效的审计机制、改善投资机制、推动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督等方面入手,建立企业内外围的检查机制,形成企业多部门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强大监督机制,有效防止和控制企业问题。
二、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建设方案1、加强财政财务监督。
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财政财务的有效监督制度,包括企业经营预算、内部审计、内控体系和信息管理等。
实施财政财务监督,既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又能确保企业正常发展。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要推动企业治理机制的有效完善,实施管理双重化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投资者大会等,鼓励参与投资者参与企业决策程序,增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力度,提高企业治理质量。
3、强化行政管理监督。
行政监督是构建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基础,要完善行政执法制度,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管理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问题,有效地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三、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实施要点1、改进监督机制。
要根据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监督机制,改进企业内外的检查程序,强化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建立企业内外围的有效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的问责制度。
关于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机制打造现代化监督体系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机制打造现代化监督体系的思考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有趣而又严肃的话题——关于我们国有企业如何构建“大监督”机制,打造现代化监督体系的那些事儿。
咱们都知道,监督体系就像企业的“眼睛”,得时刻盯紧了,才能确保咱们的企业走得稳、走得远。
一、大监督,可不是“大眼瞪小眼”说到“大监督”,可别以为就是一群人瞪大眼睛、互相盯着看那么简单。
这可得靠咱们的智慧和团队协作。
就好比一群侦探,得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问题,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去分析问题,最后还得齐心协力去解决问题。
咱们国有企业就得这么干,把监督做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每一个细节都无处遁形。
(一)大监督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大监督就像一位敏锐的侦探,时刻关注着每一个细节。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更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
比如,我们在进行项目审计时,不仅要核对账目是否准确,更要关注资金使用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浪费和腐败现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监督到位,让问题无处遁形。
(二)大监督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比如,在查处一起违纪案件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事实上,更要通过深入调查、分析证据,还原事情真相,找出违纪行为的真正动机和目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大监督要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大监督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团队的协作。
我们要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推进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
比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财务人员要发挥专业特长,对账目进行仔细核对;而纪检监察人员则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分析是否存在制度漏洞和管理缺陷。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事们,大监督是我们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员工的切身利益。
对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探索与思考
对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探索与思考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支柱力量。
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对其内部监督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探索与思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现状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业务范围广泛,管理不够规范;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一定的腐败现象。
这些问题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形象,也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思考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存在的问题,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
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构,加强对国有企业高管和员工的管理监督,提高企业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要加强对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国有企业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
对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探索与思考,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企业的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
只有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程序,才能够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始终占据着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为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我国不断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然而,国有企业的大监督体系建设目前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存在的问题1、监管层次不同,缺乏顶层设计当前,国有企业监管层次分散、监管机构多,监管职责重叠、监管标准不一。
在各级政府部门与企业自身层面上,对国有企业监督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缺乏顶层设计,导致监管机构间缺乏协同性,监管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
2、监督手段不完善,盲区较多现有的监督手段主要是行政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和法律监督等,而这些监督手段相互之间并不配合,有些监督手段难以检测到国有企业的违规情况,因此监督盲区比较显著。
3、监管标准不同,监管工作难度大目前国有企业监督的难度主要是由于监管标准不同。
需要依靠监督工作人员进行定性分析,并将其定明责任,同时也需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和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对策建议1、完善大监督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标准完善大监督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使各级监管部门可以协同工作,提高监管效率与效果。
2、加强监督手段创新,降低监管盲区应该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整合多种监管手段,建立国家统一的监管机构,进一步推动数字监管技术的应用。
同时,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核算、统计等财务监督,对企业的投资、财务及核算系统进行审计。
3、提高国有企业自身水平,降低违规风险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财务核算、人事培训、投资风险管控能力,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实行分类监管。
同时,政府应当更加关注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和员工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降低国有企业存在的违规风险。
三、结论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稳健发展的关键之一。
目前,在政策制定、监督手段的创新及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思考
新时代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思考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存在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一些企业管理不规范,效益不高,甚至存在不正当行为。
因此,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应注重加强内外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是指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如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组织等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运作的监督。
此外,还应加强外部监督,如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加强行业协会、社会媒体等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及相应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作用。
加强内外监督可以形成一种双重监督机制,确保国有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制度运行。
其次,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应加强对企业重要岗位的监督。
在国有企业中,一些重要岗位的任命与选拔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等问题,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
因此,应建立公正、透明的岗位选拔制度,严格按照资质条件和岗位要求选拔人员,避免为了个人利益而滥用职权。
同时,对重要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估,对不符合任职条件或不称职的人员及时予以追责和替换。
第三,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应加强对企业财务管控的监督。
财务管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而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质,往往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资金流向不透明等问题。
因此,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核和监督,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确保企业财务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同时,加强对企业资金运作的监督,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实施纪律处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最后,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
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决策不科学、效率低下等。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制度,确保所有决策均有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企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总之,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是新时代的任务之一、通过加强内外监督、严格选拔任用、加强财务管控和经营管理监督,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
一、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的建设思考
1、建立三级监督体系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三级监督体系,即上级政府部门负责宏观管理,中级监督机构、企业自身就负责具体日常管理,下级行政机关督促企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指标来管理。
2、完善审计机制
审计机制是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建立规范的审计机制,强化内部审计,以审计为工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保证企业发展健康稳定。
3、完善投诉机制
投诉机制是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的问题和漏洞。
应当建立健全的投诉机制,建立专门的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投诉信息,及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4、明确责任
责任是监督体系的基础,应当明确各级责任,明确对于企业违反规定的惩处措施,保证企业的严格有序运行。
5、强化监督执法
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处理,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结论
企业的监督体系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及健康运营至关重要,应当
建立三级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的审计和投诉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执法等,以保证企业安全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的思考
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的思考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企业内
部的监督体系。
本文就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进行讨论。
首先,给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提供动力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的
要求。
有关部门希望企业能够更好地监控内部管理状态和财务状况,以促
进企业发展和财务透明度。
因此,政府机构要求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以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
其次,为了建立“大监督”体系,企业需要大数据技术来支撑。
以企
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企业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
指标进行监控,比如市场发展动向,研发效率,采购成本,产品销售情况等。
这种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监控内部财务状况,避免安全漏洞。
此外,建立“大监督”体系需要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技术。
首先,企业经营者需要改变企业经营状况,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来加强企业内
部的治理,提高经营效率,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其次,有关部门需要引
入先进的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以便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指标进行实
时监督和管理,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对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探索与思考
对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探索与思考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由于一些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存在的不足,国有企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如过度的行政干预、管理不规范、腐败等。
为了有效监督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运行,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监督工作格局。
本文将对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一、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的必要性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状况和资产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过去的监督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对象单一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监督工作的效果不佳,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运行,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可以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监督。
在这种监督格局下,各级监督机构之间可以形成联动协作、互相补充的监督网络,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安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这样一来,就能够避免监督“盲区”和“死角”的存在,确保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可以加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过去的监督工作中,监督机构缺乏统一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部分监督机构的监督行为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将有助于整合各级监督资源和力量,形成统一的监督指挥中心,从而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监督工作赋予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感。
在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监督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 合作共赢原则。
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需要各级监督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建立统一的监督指挥中心,加强监督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形成共同发力、合力监督的工作合力。
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协同性,确保监督工作的整体效能和质量。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摘要:建立健全大监督体系,是企业健全和完善监督执纪,强化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腐败风险,保持廉洁自律,实现自身顺畅运行的重要举措。
为推进大监督体系机制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促进“大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近年来进行了“1+N”监督闭环体系建设试点,取得了相应的监督成效。
本文主要立足集团公司实施“1+N”监督闭环体系建设经验,对“大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运作方式等进行探索,以便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共享检查信息,增强监督合力,形成齐抓共管格局,提高监督效率,真正构建发挥效力的“大监督”格局。
关键词:企业;大监督体系;探索;基本思路开展大监督闭环体系建设工作,是顺应企业发展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整合监督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的现实需要。
当前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多主体、多体系的监督机构,监督内容和范围也把企业管理及诸多环节与领域涵盖在内。
但因监督主体多元、分散,也由于纪检监督途径单一、力量分散,同时,隶属于不同领导监督范围和内容,相互之间仍然存在沟通协调不顺畅、不到位的情况,导致监督执纪效果滞后,监督工作虚浮无力,监督效果不明显。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仅管控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做好关键环节和与重点领域的监督成为当务之急的工作,构建大监督格局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集团公司监督体系建设,解决当前集团公司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需要,对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当前企业监督执纪力度增大,但仍然存在问题漏洞。
近年来,通过上级巡视、内部巡察、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等途径,发现企业均普遍存在一些违规事项。
例如:未如实填报个人有关事项、选人用人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违规私设和使用“小金库”、个别“三重一大”事项未经集体决策、违规多次变相拆借资金、财务和合同管理不规范、部分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项目未按制度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未经审批对外捐赠、未报董事会决策批准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虚构业务造成民营股东逃避承担巨额亏损、赊销风险把控不严面临巨额损失等普遍性问题。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其管理监督体系相对较为薄弱,容易出现内部监督不力的问题。
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督,促进其健康发展,建立一个大监督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一、大监督体系的意义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重要管理者和使用者,其经营行为不仅关系到国家利益,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督是国家的必然选择。
建立一个大监督体系,可以有效杜绝国有企业腐败腐化、资源浪费等问题,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促进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大监督体系的建立还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做出贡献。
建立大监督体系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与思考1.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为了实现国有企业的全面监督,必须建立起多层次的监督机制。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政府监督、市场监督、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
在政府监督方面,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国有企业监督部门,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和管理监督;在市场监督方面,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行业准入和退出等方式,对国有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在行业自律方面,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的自律规范,规范和监督国有企业的行为。
2.强化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建立大监督体系需要同时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内部各级管理机构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
外部监督则是指政府、社会、媒体等外部力量对国有企业的监督。
强化内部监督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外部监督可以防止国有企业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促进国有企业的透明和公开。
国企构建“大监督”格局的思考
70中国有色金属党的十九大把“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重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大监督”体系成为国有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完善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经历入世考验和市场经济锤炼,我国的国有企业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但与发展了上百年的国际优秀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健全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质效,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防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
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格局现状当前,国有企业“大监督”格局构建方面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大监督”职能定位不清晰,监督任务大而全,但不精准,与中心工作贴合度不高,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是重大系统性风险治理各自为政,整改问题效率低、效果不理想,屡改屡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论坛FORUM象突出。
三是“大监督”缺乏科学统筹和系统计划,多头检查、多头报送、多头整改、重复监督问题突出,基层疲于应付、负担重。
四是职能部门协作意识欠缺、机制不完善,表现在“牵头部门头大,配合部门心大”,监督成果共享机制不畅。
五是监督理念、方式僵化,重查验式监督、轻引领式监督,发现问题治理难题的能力不足,监督广度和深度受制约和影响。
“大监督”格局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五个关系”1.正确把握监督和再监督的关系企业总部部门职能监督、所属企业内部监督是“大监督”格局构建的对象、基础和前提。
“大监督”是对职能部门、所属企业监督的再监督、再统筹、再集成、再优化。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质增效持续寻优,是“大监督”的目标和方向。
国有企业“大监督”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弥补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管控的缺陷和短板。
基于此关系的认知与功能定位来构建“大监督”格局,要进一步整合巡察、纪检、审计、财务、人事、监事会等内部监督资源,衔接党内监督与业务监督,逐步建立“横向联合,上下互动,内外协同,环环相扣,重点突出”的梯级监督格局:基层企业内部自我监督、总部对基层企业实施再监督;总部巡察、纪检、审计、监事会等监督平台对其他部门的职能监督实施再监督;党委对监督平台的监督统一实施再监督。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工作也日益重要。
大监督体系是指包括监督机制、监督制度、监督设施、监督对象等方面的系统性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大监督体系,可以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实践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
1.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国有企业属于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大监督体系可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在监督体系的框架下,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运作、财务状况、业务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建立大监督体系可以规范国有企业管理行为,提升治理水平。
同时,也能够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和监督力度,促进干部自觉地践行廉政,加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3.符合国家治理要求建立大监督体系符合国家治理要求,有助于确保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经营,不断强化法治意识。
大监督体系能够为国有企业的管理提供科学化、规范化的体系支撑,有利于企业稳健运营。
1.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第一步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1)制定监督计划:制定监督计划是毫无疑问的,监督计划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督。
(2)完善监督方式:可以采用巡视、抽查、督查等不同形式的监督方式,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落后企业和负责人实行惩处制度,鼓励先进企业和同等条件下所处行业前列。
(3)加强全过程监督: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加强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督,确保企业经营行为的合法性。
(4)提高监督人员素质:监督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道德和职业素质。
2.健全监督制度和流程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要健全监督制度和流程。
制度是建立监督体系的重要保障,监督流程的健全能够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引言•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现状分析•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路与目标•大监督体系实施路径与举措•大监督体系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已成为国有企业的迫切需求。
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社会发展趋势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业务复杂,需要建立全面的监督体系来规范企业行为,防范风险。
随着公众对国有企业运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加强社会监督、提高透明度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责任。
030201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背景大监督体系建设目的和意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监督体系,提高企业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意义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利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02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现状分析党内监督职能监督职工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现有监督体系构成01020304通过党委、纪委等组织对企业领导人员和重要岗位进行监督。
通过审计、财务、法务等职能部门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专业监督。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组织对企业决策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通过媒体、公众等对企业行为进行外部监督。
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各类监督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配合。
监督体系不完善专职监督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企业规模扩张和业务复杂化趋势。
监督力量不足过于依赖传统审计、财务检查等手段,缺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监督的能力。
监督手段单一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等问题,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一些违规违纪问题屡禁不止。
监督效果不佳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面临挑战与机遇挑战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业务日益复杂化,对监督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监督体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对监督手段的创新和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大监督体系三篇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大监督体系三篇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大监督体系篇一病从口入。
食品安全与否,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
但近几年来,从食用油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被查出的、被披露的有毒、有害及假冒伪劣食品,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真是令人举箸四顾,无不惊心。
面对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政府的食品安全综合管理部门,要想出色履行三句话职能,就必须找准定位,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真正建立起统一、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用机制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以下是笔者结合__地区实际,就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辖区食品市场的基本状况__市辖萝北、绥滨两县,有工农、向阳、兴山、东山、南山、兴安六个区,人口为110多万人。
全市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33户;食品经营企业1047户;餐饮企业约20__余户;有较大的注册养殖企业2户;有生猪屠宰企业3户,其中有一户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日屠宰能力6000头;有清真屠宰企业1户,日屠宰牛羊10余头;有家禽屠宰企业1户,日屠宰1000多只。
这些食品生产、加工及经营企业为满足全市人民饮食需要发挥了突出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几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践上看,我市食品市场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急需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目前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在某些基层食品监管工作者的头脑中,尚存在着只要没有食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监管工作就是做到了位的思想认识。
这种认识导致个别食品监管部门出现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拖拉滞后,检查留于形式的现象。
(二)由于体制的原因,食品安全的执法主体归属于多个部门,监督力量分散,一方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复检查,企业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监管盲区。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1.引言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建设一个完善的大监督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和探讨。
2.国有企业监督的重要性2.1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②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2.2 国有企业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①国有企业监管不完善的现状②国有企业监督的法律依据3.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目标3.1 监督的公正性和独立性3.2 监督的全面性和多层次性3.3 监督的高效性和及时性3.4 监督的规范性和有序性4.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4.1 法律框架的建设①国有企业法律法规的完善②监督机构的设立和职责4.2 监督流程的建设①监督计划的制定和执行②监督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4.3 信息化建设与监督①建设信息化监督平台②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4.4 监督责任的明确①监督责任主体的界定和分工②监督责任的追究和问责制度5.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挑战和对策5.1 国有企业特殊性和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5.2 建设大监督体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5.3 解决挑战和困难的对策和建议①加强监督能力建设②推进监督法律法规的完善③加强监督的国际合作6.结束语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是它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建设一个完善的大监督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监督体系建设时间表●监督责任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有企业法律法规:指我国对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法》等。
2.监督机构:指负责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三篇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一篇1国有企业现有的内外部监督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我国已建立完善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的大监督机制,财政部管资产,中组部管干部任命,党的工作由中央工委管,稽查特派员由国务院派遣,还有国资委、工商、税务、审计、海关、银行等部门甚至社会舆论,也都对国有企业起到有力的外部监督作用。
在企业内部,按照公司法建立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基本的内部制衡监督机制,同时企业内部建立的有党组织(包括工会)、内部审计、财务、法律、人力资源、巡视、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机制。
近年来,国资委加强了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实施,外派监事会监督与企业内部纪检监察、审计等方式有机结合,已形成联合实施、协同联动、规范有序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工作机制,从而将对国有企业的内外部监督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
2现有的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监督工作,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许多工作还处在探索之中,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目前对国有大企业的监督存在多头管理,监管机构职能重叠,工作交叉,责任不清,影响监督效能。
(2)国有企业问题上法规政策体系存在政出多门、部门间存在利益冲突、部门规章之间有矛盾和不一致的情况。
(3)内控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海外重点项目监管不力,特别是海外工程项目、企业收购兼并等监管缺失,存在采购、分包环节不规范,程序流于形式等问题。
(4)审计监督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存在事后性、审计要求不能落实到位的问题,而社会审计受整个社会诚信环境、同业竞争的影响,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5)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但是职代会的监督大多是以下监督上,职能很难落实到位。
(6)纪检部门监督晚。
与审计监督相比,纪检部门的监督虽具备较强的惩处手段,但对于已经造成的企业资产流失情况,纪检监督明显滞后。
3解决国有企业监督体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1)加强企业制衡体系的建设,强化横向监督。
应要求国有企业加强公司法三会治理结构的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重视企业职工民主监督、加强企业外部监督。
(2)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纵向监督。
健全财务、投资、融资、担保、采购和营销等方面的内控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建立涵盖审计、纪检监察、法律、财务等部门的联合监督工作体系,强化对子企业的纵向监督和各业务板块的专业监督。
(3)加强审计工作力度,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健全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公共审计、国有资本出资人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职责分工,实现企业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全覆盖。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各有所长,应协调发挥各自在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重点在于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就一些新情况和普遍性问题提出建议;从国有股东价值最大化出发,由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过渡;国家审计还要在国有企业监事会逐步到位的基础上,通过对监事会监督结果的再监督,发挥宏观调控监督作用。
内审机构因为对企业内部控制最为了解,对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内部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
社会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署、财政部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社会审计的外部监管,提高违规成本;规范社会审计的重点是中介机构重塑利益观和诚信观,提升其对国有企业审计的质量。
(4)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综合监督体系。
不同的监督方式虽然有区别,但监督范围、监督职责和监督对象有重合的部分,所以需要协同不同类别的监督方式,使大监督体系更具备可操作性,加速更具体的实践转化。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国办发〔2015〕79号)。
这标志着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出台了一部关于监督国有企业经营投资管理的专门规范性文件,对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方法、追责体系构建等进行了明确和创新。
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切实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监察、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严格责任追究。
监督方式即有层级监督也有专项监督,同时对于内外部不同的监督机制衔接做了规定,在不同的监督机构或部门之间建立了有序的关联结构。
根据《意见》,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投资决策有54个雷区不能碰,否则应当追究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这意味着无论是否已经离开了企业,相关责任人都要承担应有的责任。
在责任追究处理上,意见明确了组织处理、扣减薪酬、禁入限制、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等五种方式。
这几种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以国有企业改制为例,改制程序主要有改制申请到设立登记有15个程序,实践中,由于改制本身是一项边改边行的措施,其中难免会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因此对发生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按什么性质进行处理容易产生不同意见。
但一旦被认定发生国企资产损失,按照性质轻重,相关责任人不仅将面临从批评教育到免职等不同程度的组织处理、违纪处理、经济上的严惩,还可能同时面临刑事司法追责。
与审计、稽查等内部监督的柔性监督方式不同,外部监督中刑法中涉及国有企业及人员的罪名主要常见的有60种左右,其中国有资产损失涉及刑法中贪污贿赂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出售国有资产罪、侵犯财产罪等各个章节,刑罚种类有拘役、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等。
激励和约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度是国有企业健康成长的保障,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经启动,国有企业要着眼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在激励中奋发前行,又在约束下规范发展,从而真正做强做优做大。
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建设思考二篇开展大监督闭环体系建设工作,是顺应企业发展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整合监督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的现实需要。
当前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多主体、多体系的监督机构,监督内容和范围也把企业管理及诸多环节与领域涵盖在内。
但因监督主体多元、分散,也由于纪检监督途径单一、力量分散,同时,隶属于不同领导监督范围和内容,相互之间仍然存在沟通协调不顺畅、不到位的情况,导致监督执纪效果滞后,监督工作虚浮无力,监督效果不明显。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仅管控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来自各方面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多,做好关键环节和与重点领域的监督成为当务之急的工作,构建大监督格局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集团公司监督体系建设,解决当前集团公司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需要,对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当前企业监督执纪力度增大,但仍然存在问题漏洞。
近年来,通过上级巡视、内部巡察、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等途径,发现企业均普遍存在一些违规事项。
例如:未如实填报个人有关事项、选人用人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违规私设和使用小金库、个别三重一大事项未经集体决策、违规多次变相拆借资金、财务和合同管理不规范、部分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项目未按制度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未经审批对外捐赠、未报董事会决策批准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虚构业务造成民营股东逃避承担巨额亏损、赊销风险把控不严面临巨额损失等普遍性问题。
这些问题的发生,其实是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当前监督执纪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软。
主要业务部门监督职责的缺失造成的,一些业务部门仍然存有业务管理是门内事,而监督执纪是监督部门的事,导致认知偏差,日常监督不严格,另外,各业务部门监督职责交叉,造成相互推诿的情况较为突出。
散。
一般企业内部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管都是各自为战,监督的形式、内容各不相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缺乏相应的沟通协调,没有相互衔接,造成监督力量分散,监督作用发挥不畅。
难。
突出表现在监督职责的履行上,下级对同级或上级的监督,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存在薄弱环节,由于监督负责人员的职级、能力原因,往往很难监督到位。
二、集团公司在构建大监督体系方面的实践探索近年来,1+N监督闭环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构建大监督体系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1+N闭环监督工作是指在集团公司党委领导下,负有监督职责的各部门在集团公司纪委统筹协调下,联合开展监督管理的工作模式。
1是指集团公司纪委的统筹协调(纪检监察部负责日常工作并实际开展执纪监督);N是指战略发展部、安全与经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监事会工作部、法律合规部、审计部等部门,针对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监督、经营管理监督、年度考核奖惩监督、行政监督、党员(职工)监督、监事会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等履行职能监督。
各监督部门通过纪委的组织协调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互动体系,统一行动,分工负责,涵盖监督事项的建立、执行、指导、整改各个过程。
1+N闭环监督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内部监督结构和体系下,立足上对下监督、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整合各项监督职能,建立多方会商的监督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创新方式,共享资源,减少重复检查,提高监督效能。
并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意见反馈整改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监督工作的闭环。
1+N监督闭环体系的推行使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监督、经营管理监督、年度考核奖惩监督、行政监督、党员(职工)监督、监事会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等多个监督环节得到有效统一,实现了监督力量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促进整改。
三、完善大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集团党委试点开展的四位一体1+N闭环监督等大监督体系建设工作,促进整个集团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重塑了纪检监督工作的评价方式,提高了监督效果,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不断拓展监督领域,创新监督新思路、新方法,也给了我们探索大监督体系构建的参考。
(一)监督责任要厘清。
强化监督,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作保障。
国有企业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系统化不足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是影响其监督工作效果与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监督责任不清是导致监督无力、乏力的主要原因。
要想确保监督工作有依据、有方法、程序清、责任明、考核严、效果好,就要及时梳理完善制度,建立监督责任清单,厘清监督主体间的监督责任边界和衔接,明确监督主体的责任范围、监督内容、方式方法,特别是监督发现问题的处置及移交问责程序、跟踪反馈机制等,避免谁都在负责、最终谁都不负责而导致监督责任虚化、落空的尴尬局面出现。
(二)监督力量要整合。
由于监督体系之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造成监督成果共享及运用的效果会很差,最终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