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群体感应及其在病原菌防治中的应用
微生物群体感应及其在感染性疾病治疗新策略中的潜在应用
微⽣物群体感应及其在感染性疾病治疗新策略中的潜在应⽤
微⽣物群体感应及其在感染性疾病治疗新策略中的潜在应
⽤
马⽉;陈晓艺;李宪臻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18
【摘要】微⽣物抗药性突变株的出现,导致抗⽣素的治疗效果⼤幅降低,寻找新的感染性疾病防治策略迫在眉睫.病原菌的致病毒性受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因此,以群体感应为靶标,调控群体感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可以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的.这种以阻断群体感应过程⽽⾮细胞⽣长为治疗策略的⽅式,不会引起抗药性突变株的出现,所开发的药物是抗病原性的,是继抗⽣素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型抗感染药物之⼀.主要论述了有关群体感应作为新型药物靶标的可能性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页数】4页(9608-9611)
【关键词】群体感应;抗⽣素;靶标;感染性疾病;⾃体诱导剂
【作者】马⽉;陈晓艺;李宪臻
【作者单位】⼤连⼯业⼤学⽣物与⾷品⼯程学院,辽宁⼤连,116034;⼤连⼯业⼤学⽣物与⾷品⼯程学院,辽宁⼤连,116034;⼤连⼯业⼤学⽣物与⾷品⼯程学院,辽宁⼤连,116034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Q93
【相关⽂献】
1.微⽣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J], 林雪萍; 张丽。
群体感应淬灭_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26(3)241-247 中国生物防治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 ontrol 2010年8月群体感应淬灭———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张力群13,田 涛2,梅桂英1(1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北京100193;21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天津300112)摘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调控机制,指细菌通过感应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来感知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并调整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多种植物病原细菌利用QS系统调控致病因子的表达,因此,QS系统可以作为细菌病害防治的新靶点。
对细菌QS调控机制的干扰和破坏称为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
本文介绍了QS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以及近年来群体感应淬灭研究的新进展。
关 键 词:植物病原细菌;生物防治;群体感应;群体感应淬灭中图分类号:S476;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261(2010)0320241207 Q uorum Q uenching,a N e w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Plant B acterial DiseasesZH ANGLi2qun13,TI AN T ao2,MEI G ui2ying1(11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2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T 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 ianjin300112,China)Abstract:Quorum sensing(QS)enables bacteria to m onitor their own population density by means of small,diffusible signals and to coordinate the expression of specialized genes with cell density.Many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em ploy the QS system to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virulent factors.This makes QS a very attractive targ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isease2suppressive strategies.The ability to disrupt QS is known as quorum quenching.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2 tween QS and pathogenicity of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and on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orum2quenching strategy in plant diseases control during the last decade.K ey w ords:bacterial phytopathogens;biocontrol;quorum sensing;quorum quenching1 细菌的群体感应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作为单细胞生物的细菌有个体间交流的能力,并能表现出一些多细胞生物的性状,这种细菌间的信号交流方式称作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1.群体感应概念细菌分泌一种或者几种小分子量的化学信号分子促进细菌个体间相互交流,协调群体行为,该现象称为群体感应( quorum sensing ,QS)。
细菌利用信号分子感知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他细菌的细胞群体密度的变化,并且信号分子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群体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信号分子将启动菌体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改变和协调细胞之间的行为,呈现某种生理特性,从而实现单个细菌无法完成的某些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
20世纪70年代,QS系统首先是在海洋细菌费氏弧菌(Vibrio fiscberi)中发现的,V. fiscberi 可以与某些海生动物共生,宿主利用其发出的光捕获食物、躲避天敌以及寻觅配偶,而V.fiscberi也获得了一个营养丰富的生存环境。
对细菌的QS 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 其一, 大部分细菌一般均有两套群体感应系统, 一套用于种内信息交流, 一套用于种间信息交流; 其二, QS 对细菌的许多生理功能都有调节作用, 如生物发光、毒素的产生、质粒的转移、根瘤菌的结瘤、抗生素的合成, 等等.群体感应参与调控细菌的多种生活习性以及各种生理过程,如生物发光、质粒的接合转移、生物膜与孢子形成、细胞分化、运动性、胞外多糖形成等[ 1 , 3],尤其致病菌的毒力因子的诱导、细菌与真核生物的共生、抗生素与细菌素合成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细菌生理特性相关。
因此, 细菌QS系统研究,深受医学、生物工程、农业和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等领域研究者广泛关注。
当前, 对致病菌的QS系统及以其为靶点的新型疗法和抗菌药物研究、根瘤菌QS系统及其在根瘤菌与植物互作中的作用研究、植物病原菌QS系统及寻找生物技术防治细菌病害的新靶点研究较为深入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人们了解单细胞微生物的信息交流与行为特性的关系,建立起化学信号物质和生理行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可通过人为地干扰或促进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系统从而调控其某种功能,以达成其在实际意义上的应用。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应用课件
群体感应在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
群体感应在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
群体感应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
01
02
03
04
05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基本概念
01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02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应用领域
03
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 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将进 一步揭示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分 子机制,为相关应用提供更多可
菌群体感系及
•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概述 •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 •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应用 •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的前景与挑
战
01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概述
群体感应的定义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系统
群体感应的发现与历史
01
1950年代
02
1980年代
03
1990年代
04
2000年代至今
群体感应的机制
AI-1信号分子
AI-2信号分子
群体感应受体蛋白
LuxQ受体蛋白
LuxP受体蛋白
结合AI-2信号分子,影响细菌的生物 膜形成和毒力。
群体感应调控基因
lux操纵子
包含一系列受群体感应调控的基因,如luxCDABE基因编码生物发光所需的酶。
AI-2合成酶基因
如luxS基因,编码AI-2信号分子合成酶。
能性。
应用前景
随着对细菌群体感应系统认识的 深入,其在农业、工业和医疗等 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望为
人类带来更多的益处。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和问题,如如何提高应用的效率 和安全性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最新:群体感应调控细菌耐药的机制(全文)
最新:群体感应调控细菌耐药的机制(全文)细菌的抗菌素耐药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亟需新策略阻控细菌耐药。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细胞间交流的一种机制,当环境中群体密度达到阈值后群体感应即被激活,调控下游基因转录。
群体感应已被证实可调控生物膜、外排泵、细菌分泌系统等抗菌素耐药机制,有望成为耐药调控靶点。
目前已有多种群体感应抑制剂通过降解信号分子、干扰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的识别和结合、阻断群体感应信号的合成等方式干扰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成为阻控微生物耐药的新方法。
近年来,随着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抗菌素耐药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研究微生物耐药靶点、研发新型药物等方法攻克抗菌素耐药这一世纪难题,但细菌耐药率仍逐年攀升。
因此,迫切需要从新的角度研究抗菌素耐药问题。
最近,一些研究揭示了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系统在细菌耐药中的作用,并深入探索了群体感应调控细菌耐药的机制,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阻控抗菌素耐药提供新的方法和靶点。
本文围绕群体感应对细菌抗菌素耐药的调控机制及干预手段进行综述。
一.细菌耐药机制目前,抗菌素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阻碍细胞膜合成;(2)增强细胞膜通透性;(3)影响蛋白质合成;(4)干扰DNA的复制和转录〔】】。
相应地,细菌发展出以下5种主要抗菌素耐药机制:(1)降低细胞膜对抗菌素的通透性;(2)利用外排泵排出抗菌素;(3)基因突变或修饰抗菌素靶向基因;(4)对抗菌素的直接修饰或降解;(5)形成生物膜1W。
为克服细菌耐药,新药研发、药物联用已成为常见手段,但罕有从细菌群体角度出发制定的策略。
基于此,深入研究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从中寻找新的耐药阻控手段已刻不容缓。
二、群体感应简介20世纪70年代,Nea1son和Eberhard等【2,3]发现费氏弧菌(Vibiofischeri)和哈维弧菌(Vibioharveyi)的发光现象可由菌群密度所调控,这是最早关于群体感应现象的文献报道。
群体感应系统在病原菌中的作用
综述Sum m ar i ze群体感应系统在病原菌巾的作用李杨(综述)李苏利(审校)(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检验科河北保定071000)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一般只在多细胞生物中发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单细胞的细菌中普遍存在着细菌与细菌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介导着一系列生理行为的调节。
这种信息交流就是细菌的群体感应。
1群体感应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细菌可以合成一种被称为自身诱导物质(autoi nducer.A I)的信号分子,细荫根据特定的信号分子的浓度可以监测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变化,当信号达到一定的浓度阈值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芽胞杆菌中感受态与芽胞形成、病原细菌胞外酶与毒素产生、生物膜形成、菌体发光、色素产生、抗生素形成等等。
这一调控系统被称为群体感应系统(Q uonan-Sensi ng Sys t em Q S系统)…。
根据细菌合成的信号分子和感应机制不同,Q S系统基本可分为三个代表性的类型:革兰氏阴性细菌一般利用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 H L)类分子作为A I,革兰氏阳性细菌—般利用寡肽类分子(A l P)作为信号因子,另外许多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都可以产生一种A I-2的信号因子,一般认为A I-2是种问细胞交流的通用信号分子,另外最近研究发现,有些细菌利用两种甚至三种不同信号分子调节自身群体行为吲,这说明群体感应机制是极为复杂的。
2病原菌中的群体感应系统2.1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中的群体感应系统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常用的A I信号分子是A H L,A H L可在环境中浓集,达到一定浓度阈值时,能与受体蛋白的氨基残端结合,形成特定构象,从而调节某些功能基因的表达。
以A H L为信号分子的Q S系统在革兰氏阴性菌中,控制着多种细菌功能,如铜绿假单胞菌中的生物膜形成和毒力因子的产生;欧文菌和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合成,假结核耶尔森菌的细胞聚集及运动掣”。
植物病原细菌群体感应机制及其应用
, 向阳 卢
( . 江 师 范 学 院 生命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 东 湛 江 54 4 ; . 南农 业 大 学 生物 科 学 与技 术 学 院 , 南 长 沙 4 0 2 ) i湛 广 208 2 湖 湖 1 18 要 : 体 感 应 是 细 菌群 体 行 为 的 一 种 调 控 机 制 . 群 自然界 中的 很 多细 茵 都 有 这 种 能 力 , 即分 泌 一 种 或 多 种 信
号 分 子 , 过 这 些 信 号 分 子 的 密度 来 感 知 茵群 密 度 , 控 一 系列 相 应 靶 基 因 的表 达.目前 ,已在 许 多革 兰 氏 阳性 茵 通 调 和 阴性 茵 中发 现 了群 体 感 应 系统 , 控 基 因 的表 达 . 文 综 述 了细 菌群 体 感 应 系统 的 研 究 进 展 及 其 应 用 . 调 该
t e 简称 AI ) 为信号 分子 感知 种 内 自身种 群数 量 , 调 多种基 因的表达 . i , d P作 协 还有 一类 信号 分子 是一 种 呋喃 硼酸 二 聚酯 ( 自体诱导 子 一2 a tid cr 2 简称 A 一2 , 种信 号 分 子 属 于吲 哚 及其 衍 生物 的高级 结 构 ,uon u e- , I )这
收 稿 日期 :O 0 I —0 2l一 1 2
基 金 项 目 : 东省 自然 科 学 基金 资 助 项 目(1 1 2 0 8 10 0 5) 广 东省 科 技 攻 关 项 目(0 6 2 1 11 ) 湛 江 师 范 学 院 科 研 广 0 5 4 4 0 0 00 ; 20B000 1;
形成 [ 菌体 发光 、 1 引、 细菌 运动等 多种 功能 都受 到细 菌群体 感应 的调 节. 目前 为止 , 体 感应 主要 有 两类 : 到 群 种
一种DSF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淬灭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DSF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淬灭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少华,叶田,林子秋,范兴辉,李绮婷,罗青青,张炼辉
申请号:CN201810997336.8
申请日:20180829
公开号:CN109082396A
公开日:
201812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SF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淬灭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本发明研究发现贪铜菌(sp.)可以以DSF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并对较高浓度的DSF具有显著的降解效果;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株高效降解DSF的贪铜菌菌株HN‑2,该菌株于2018年8月1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号为GDMCC NO:60432。
贪铜菌HN‑2对植物病原菌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具有显著的降解活性,且环境友好,在依赖DSF及/或DSF信号分子类似物介导的致病的植物病原菌的防治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本发明可以减少抗生素滥用问题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减轻环境压力,为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申请人:华南农业大学
地址:51064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任重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应用
种内交流:G+ 的QS系统
AIP不能自由穿透细胞 壁,需要ABC(ATPbinding-cassette)转运 系统或其它膜通道蛋 白作用到达胞外行使 功能 AIP浓度在胞外达到某 一阈值 膜上激酶识别信号分 子,并促进激酶中组 氨酸残基磷酸化 经过天冬氨酸残基的 传递,把磷酸基团传 递给受体蛋白 AIP前体肽经转录 后的一系列修饰加 工,在不同细菌内 形成长短不同、稳 定、特异的AIP 磷酸化的受体蛋白与 DNA 特定的靶位点结 合,调控基因表达
酶。AiiA蛋白能打开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产生的AHL的内酯键,使软腐
菌的QS系统失灵,由其调控的致病基因与碳青烯抗生素基因不能表达, 从而大大削弱了该菌的致病力
群体感应的抑制
2.产生病原菌信号分子的类似物与信号分子受体蛋 白竞争结合,从而阻断病原菌的QS系统
海洋红藻(Delisea pulchra)产生的卤化呋喃酮结构和AHL相似,用 该卤化呋喃酮处理V. fiscberi后,其QS系统被竞争性的抑制。另外吡 咯酮类化合物、某些取代的HSL化合物、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等也能够起 到相类似的作用。在G+菌中,尽管AIP分子调控许多致病基因的表达, 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其QS系统的防病策略。仅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现 其产生不同种类的AIP之间可以相互抑制。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与病菌AIP 分子相似的物质来破坏其QS统,从而增强植物等的抗病性
小结与展望:
群体感应现象的发现被视为近 20 年来微生物研究领 域中最重大的进展之一。细菌利用 QS 调控系统以群体协 作的方式对种群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赋予细菌类似多细
胞群体行为的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QS
在农业、生物技术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 景。
细菌群体感应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细菌群体感应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细菌群体感应是一种自协调的细菌行为,细菌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来与它们周围的同种细菌进行通信,并协同地做出响应。
这种协作行为有助于建立细菌社区,并有助于它们在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殖。
本文将讨论细菌群体感应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探讨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进展。
1. 细菌群体感应的基本原理细菌群体感应是一种通过细菌间分泌的信号分子进行交流的行为,这些分子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例如细胞密度、群体方向、环境变化等。
在感应过程中,当一定数量的信号分子被积累到足够数量时,细菌将协调做出共同的行为。
例如,一些细菌会通过群体感应来形成生物膜,从而形成细菌社区,或者来协同合成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光合色素、激素、抗生素等。
这些共同的行为有助于细菌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殖。
2. 细菌群体感应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细菌群体感应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细菌建立稳定的细菌社区,并与其他细菌、微生物甚至宿主紧密相连。
这些细菌社区有时会形成生物膜,从而能够更好地抵御环境压力。
其次,它有助于细菌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不同种类的细菌能够通过群体感应来分布不同的环境和角色,以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并优化生态系统。
另外,细菌群体感应还发挥着各种生态学角色。
例如,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细菌群体感应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根际土壤释放养分。
一些细菌群体感应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还被发现对宿主免疫反应和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细菌群体感应还被认为是生态系统中细菌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它能够帮助生物维持相互联系并参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目前,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
这是因为细菌群体感应在医学、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价值。
例如,在医学中,对细菌群体感应的深入研究能够有助于探索新型抗生素的生产和应用;环境保护中,它可以帮助减少有毒物质的生产和释放,改善微生物生态环境;在农业中,它能够协助控制农业害虫和植物病害。
群体感应抑制及其植物病害防控应用研究进展
群体感应抑制及其植物病害防控应用研究进展作者:周静煌严准高春生余永廷李智敏曾粮斌陈佳郭利桃严理程毅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17年第12期摘要:许多植物病原菌致病机制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基于群体感应抑制的原理筛选高效的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成为解决植物病害防治问题的有效途径。
文章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阻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产生、促进信号分子降解及抑制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综述了近年来主要的群体抑制剂种类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情况,指出群体感应抑制剂并不妨碍病原菌的正常生长代谢,而是抑制群体感应系统,减弱病原菌的毒力,降低其致病性。
提出今后应加强群体感应抑制剂筛选和基于群体感应系统淬灭机制的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為植物病害防治提供绿色安全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植物病害防治;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群体感应抑制剂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7)12-2197-070引言植物病害防治一直备受关注,一些新的防治方法也不断出现,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方法包括植物进出口检疫、抗病品种培育、农业栽培控制、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生防机理治疗等。
生产上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防治,该法强调彻底灭杀病原物,然而,由于化学药剂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很多病原菌产生了耐药性(Roy et al.,2011),对今后的植物病害防治是巨大挑战,因此,研究更安全的病害防治策略尤为必要。
许多植物病原菌致病性的形成受到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的影响,致病菌定殖到宿主体内后,在Qs机制调控下激活与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产生各种毒力因子,导致宿主发病(程古月等,2012)。
此外,由于QS调节,病原菌侵染宿主后能形成生物被膜抵抗宿主的免疫,并产生对药剂的抗性。
因此,微生物QS系统的调控通路有望成为病害防治的新靶点(韦柯,2007)。
Fuqua等(1994)发现许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会随着群体密度增加而发生改变,能够分泌毒素、形成生物膜、产生抗生素、生成孢子、发射荧光等,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微生物QS系统的自我调节(程古月等,2012)。
群体感应淬灭及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子能够诱发相应蛋白的表达 调控着D NA 的吸收机制, 促使外源D N A进入细胞
内。 到2 O 世纪7 O 年代, N e l s o n 等人 发现 细 菌之 间存 在 “ 信 息交 流 ” , 并且 此 细菌 荧 光素 的合 成受 到转 录水 平的调 。 随后 , F u q u a 等人 首次 定义群 体感 应 的基 本概念。 1 . 1 群体 感应 信 号分子 及 其作 用机 制
应 用 技 术
●I
群 体 感 应 淬 灭 及 其 在 生 物 防治 上 的 应 用
何 晶晶 张 婷 张 晋 朱倩倩
( 福 建 师范 大 学 生命 科学 学 院 福 建 福 州 3 6 1 0 2 1 )
( 摘 要] 群体感应是微生物 中常见的生理调控行为 , 细菌 自身会分泌一些特定的信号分子, 当细菌密度达到一定阈值 时, 信号分子浓度增加 , 通过感应信号 分 子浓 度启 动 一系列 相 关基 因的 表达 , 从 而适 应复 杂多 变 的环境 。 本 文概 述 了群 体感应 及 其淬灭 机制 , 并且 阐述 了群体 感 应淬灭 在生 物 防治应 用方 面的一 些研 究 成果。 [ 关键 词] 群体感 应 , 信号 分 子 , 群 体感 应淬 灭 中图分 类号 : G 6 3 3 . 9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5 ) 0 6 — 0 3 9 9 — 0 1
近几 年来 , 人 们发现越 来越 多的群 体感应 信号分 子 , 大致分 为三 类 : 主要作 用 于革 兰 氏阴性 细菌 中的N 一 酰 基高 丝氨酸 内酯 ( AH L s ) l 大 多数 作用于 革 兰氏
阳性细菌的 小分子寡肽 。 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中的呋哺酰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与应用
群体感应的研究意义
• 了解单细胞微生物的信息交流与行为特性的关 系,建立起化学信号物质和生理行为之间的联系
• 通过人为地干扰或促进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系统, 从而调控其某种功能,以达成实际意义上的应 用
群体感应系统的分类
QS 系统由自诱导分子 、 感应分子及下游调控蛋白组成。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大部分细菌一般均有两套群体感应系统,一套用于 种内信息交流,一套用于种间信息交流;根据细菌合成的自诱导分子和感
群体感应的抑制
1.产生可以使AHL分子灭活的AHL降解酶,使病原菌QS系统不 能启动它所调控的基因
内酯酶(AHL-1actonase) 和酰基转移酶(AHL-acylase) 目前都已经 在一些细菌中被发现。内酯酶可以水解AHL的内酯键,生成的N-酰基高 丝氨酸内酯的生物活性大大降低
Dong等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从芽孢杆菌(Bacillus240B1)中分离
应机制不同,QS系统主要分为3 种:
种内QS 系统
G-菌QS系统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AHL)
群体感应
G+菌QS系统
寡肽类物质 (AIP)
种间QS 系统
呋喃酰硼酸二酯
种内交流:G- 的QS系统
LuxI 蛋白是AI合成酶, 能够合成信号分子 N-酰 基高丝氨酸内酯(AHL)
LuxR蛋白是细胞质内AI 感受因子,也是一种 DNA结合转录激活元件; 其 N-端与AHL结合,C端则参与寡聚化以及与 启动子DNA的结合
革兰氏阴性菌中,有超过70种的细菌利用 AHL作为胞 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有超过50种的革兰氏阴性菌都是利用这 种AHL-LuxI/LuxR 型系统进行细胞间的交流。费氏弧菌的 LuxI/Lux R双组分系统被视为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的模式 系统。
群体感应与群体淬灭及其在抗微生物感染中的潜在应用
[ btat eerhr hv a oea dmo tnino tde fte qou es g ad qou unh A s c]R saces aep i m r n r ae t n s i o h urm sni n u rm qe c・ r d e t o u s n
【 中图分 类 号 ] Q 3 95
[ 献 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 0 22 1)3 0 2 — 5 0 9 00 (0 00 -4 8 0
Qu r m S nig r ou e s o Qu r m Qu n hn a d t P tnil Ap l a n ou e c ig n i s oe t pi ・ a c
新 药 开发 的 巨大 价 值 。 们 重 点讨 论 了群 体 感 应 与群 体 淬 灭 的作 用 机 制 , 我 并探 讨 了 以群体 淬灭 方 式作 为 抗 病原 性 药
物开 发 的 应用 前 景 。 [ 关键 词 ] 群 体 感 应 ; 群体 淬灭 ; 制 剂 ; 抑 自体诱 导反 应 ; 御 响应 防
染性 疾病 的危 害程度 , 同时 也导 致大 量抗 性 突变 但 株 的出现 , 且新抗 生 素诱导 抗 性株 的循 环周 期也 正 在 不断缩 短 。 因此 , 找新 的治疗 策 略迫 在 眉睫 [ 寻 】 ] 。 事实上 , 只要 对 病 原 菌不 产 生 选择 压 力 , 何 一 类 任
i g c n i e n i at r ai e o n i it s t p e e t r m e r e c o e i a t n, o sd r g t l n t s f a t o i o r v n f i s e v b c o me g n y f rss n mu a t sn e t e u r m t t n , ic h q o u s n ig me h n s w s r v a e . I i n o b o b l v h r a au b e q o m u n h n o r g d v lp e s c a im a e e l d n t s o d u t t ei e t e g e tv l a l u r e u q e c i g f r d e eo — u me t d e t h a i t d e n t i f l .W e r ve d t e a v n e i x lr g t e q o u s n i g a d q o u n u o t e r pd su is i h s i d e e iwe h d a c n e po n h u r m e sn n u r m i
一种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及其抗菌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及其抗菌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于文功,宫倩红,郑红达,宋阳
申请号:CN201510073608.1
申请日:20150212
公开号:CN104784160A
公开日:
201507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分子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法卡林二醇(Falcarindiol)在不抑制细菌生长的浓度(亚抑菌浓度)下的抗菌应用。
该活性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细菌群体感应活性和在亚抑菌浓度下能够抑制细菌毒力,降低病菌对于宿主的危害,能够防治具有群体感应的细菌感染。
由于该化合物可以在亚抑菌浓度下发挥抑制细菌毒力的作用,因此不给病菌带来生存压力,不易产生耐药性,有别于其他抗菌剂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应用,也有别于抑菌浓度(使用终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的法卡林二醇的抑制细菌生长的抗菌应用,是一种新的抗菌应用。
本发明具有制备原料易获得、化合物分离纯化简单易控、安全性高、使用浓度低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因此法卡林二醇可用于制备新型抗菌剂。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
地址:2661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中国海洋大学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细菌感知和交流的机制和应用
细菌感知和交流的机制和应用细菌是一类微生物,是生物世界中最小的生物之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细菌能感知和交流,从而具有自主性行为和群体行为,这些机制和应用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食品行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一、细菌感知的机制细菌感知是指细菌对外界的物质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过程。
细菌感知的机制包括:1. 利用受体蛋白感知信号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能够感知化学物质和环境变化,例如,铁离子受体能使细菌感知周围铁的浓度,并随之调节自身的代谢活动。
2. 利用化学湿度感知信号细菌能够根据周围的化学湿度感知自身的环境,进而调控自身的表达,例如,细菌在缺氧情况下会感知氧气的减少,并通过调整代谢通路和生理活动,适应缺氧环境。
3. 利用细胞自身分泌的自动感知信号细菌会自身分泌出一种信号分子,发出信号告诉周围的其他细胞环境发生了变化,例如,一种被称为AI-2的信号分子能够使细菌感知自身周围的人口密度,从而引发自身的群体行为。
二、细菌交流的机制细菌交流是指细菌之间通过化学物质、受体蛋白等方式相互交流信息的过程。
细菌交流的机制包括:1. 利用信号分子传递信息细菌能够通过分泌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吸引周围的其他细菌靠近自己,从而形成一种群体现象。
这种分泌出来的化学物质被称为群体信号分子,例如,细菌会分泌出类固醇激素D-基半乳糖霉素来吸引周围的细菌。
2. 利用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相互作用细菌间通过表面的受体蛋白相互作用来传递信息,例如,一些细菌表面具有交感神经受体,这些受体通过配体的作用而发挥相应的功能,例如,表面的受体能够感知AI-2等信号分子,从而引发自身的群体行为。
三、细菌感知和交流的应用细菌感知和交流的机制和应用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 生物医学领域利用细菌感知和交流的机制,可以开发出一系列新的抗生素和治疗疾病的药物,例如,一些疾病可通过改变细菌表面信号受体的结构,从而骗过病原菌自身形成的信号,达到治疗的效果。
2. 环境保护领域细菌感知和交流的机制可以用于监测和清除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油污和化学废物等,可以用特殊类型的细菌来监测和处理这些污染和废弃物,同时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
致病菌的群体行为及其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作用
致病菌的群体行为及其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作用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其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高度合作,形成所谓的“生物膜群体”,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示致病行为。
深入了解这种群体行为将有助于将来对传染病的控制。
从现实角度分析,如果对患者加强单纯的治疗,仍然无助于传染病的控制。
许多研究人员发现病原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形式,说明了人类社会对真正防止传染病发生所需要的知识的巨大需求。
目前,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展相关研究。
病原体的群体行为病原体群体行为的形式和特点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
所谓生物膜是指由微生物形成的一种类似薄膜的整体结构。
膜中的生物体均呈群体状态,它们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及细菌神经系统的调节实现协同作用。
这种生物群体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共生机制。
病原体形成生物膜的过程中,单单有一种细菌也可以引领出趋势。
单细胞组织可以制定其组织的协同方法,形成群体行为,引导其他细胞适应环境。
群体行为可以加强其自身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也可以优先发生水平基因转移和展现垂直基因遗传的潜力。
除了单种细菌,许多病原体都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如氧化不动杆菌、肺炎杆菌等等。
当病原体在环境中与体液接触时,它们会形成具有凝聚性和附着力的细胞组织,整体向细胞表面吸附。
在实际医疗应用中,大多数的治疗方法都会让这种生物膜群体的形成减弱,从而使单细胞更加易受到药物的攻击。
一些病原体在生物膜群体中的细胞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并且很难再活化。
在细胞群体中,抗药性的表现较为突出,并且新的解药需要非常用心地设计,才能产生更好的作用。
群体行为在传染病控制中的作用病原体的群体行为对疾病控制的影响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关注。
传统的抗菌残留物对群体行为的控制效果不如预期。
实际上,整个生物膜群体挑战需要经过新的研究和发展的药物,其可以抑制群体行为的最终产生。
由于病原体带有人工合成的生物组件,它们可以与其他人工合成的基因组件形成新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群体感应及其在病原菌防治中的应用梁心琰;阮海华【摘要】Bacteria releases one or several chemical molecules served as signal to estimate the density of bacteria and sense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This chemical communication, called as “quorum sensing”(QS)is defined as a density dependent mechanism by which bacteria coordinate expression of specific target genes in response to a critical concentration of signal molecules. A many of studies had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QS system depends on the type of bacteria. QS system exists widely in pathogenic bacteria, which build up the capability of infection, expression of toxic genes and pathogenesis. Therefore, it is a concerned topic in medicine realm that prevents and cures the diseases caused by pathogenic bacteria by targeting the QS system. Here, this review discussed the Q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eventing and therapeutic effect for pathogenic bacteria.%细菌分泌一种或多种化学信号分子,这些化学信号分子作为诱导因子感知和判断菌群密度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当菌群达到一定阈值时会启动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以调控菌体的群体行为,细菌的这种生理行为称为群体感应。
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细菌具有不同的群体感应系统。
群体感应机制广泛存在于病原菌中,并与其侵染过程、毒力基因表达及致病性密切相关。
利用这种群体感应机制作为靶点进行病原菌的防治是医学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此就细菌群体感应及其在病原菌防治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细菌;群体感应;自身诱导因子;调控;病原菌防治【作者】梁心琰;阮海华【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 300134;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 300134【正文语种】中文DIO: 10.13560/ki.biotech.bull.1985.2015.01.00520世纪70年代,Nealson和Hastings[1]通过研究海洋细菌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和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生物发光现象发现了菌群间的交流及相互作用。
90年代 Greenberg 等将这种细菌分泌小信号分子即诱导因子(Autoinducer),以及该因子在微生物小群体间共同行为转导中所起的调控作用定义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1]。
群体感应参与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过程,如生物发光、生物膜及孢子形成、细胞分化、质粒的接合转移、运动性及胞外多糖形成等,并与致病菌毒力因子的诱导、细菌与真核生物的共生、细菌素的合成及抗菌药物的研发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细菌的生理特性相关[2]。
迄今为止,大量研究发现,介导微生物群体感应的化学信号分子主要分为3类:(1)以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及其衍生物作为信号分子,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2)氨基酸和短肽类(Autoinducing peptide,AIPs),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3)呋喃硼酸酯类(Furanostl borate diester),即AI-2。
AI-2是由LuxS蛋白介导产生的一类信号分子,是一类种间信号分子,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中均存在,可感知不同种属微生物间的数量进而调控其行为[3]。
此外,最新研究表明,在某些细菌中还发现了一类新的信号系统AI-3,这类信号分子能产生类似肾上腺素的级联放大反应[4]。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首先由酶催化合成信号分子,信号分子经扩散或转运系统到达胞外,当累积到一定浓度后,被位于膜上的感应系统识别,引起受体蛋白的构象的变化,最终激活靶基因的表达,该表达产物能使细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细菌群体感应包括种间和种内两种群体感应系统。
1.1 细菌种内的群体感应系统1.1.1 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主要以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及其衍生物作为信号分子[5]。
AHLs由LuxI(以海洋费氏弧菌的Luciferase编码基因LUX1命名)类蛋白酶催化脂肪酸代谢途径中的酰基-酰基载体蛋白的酰基侧链与S-腺苷甲硫氨酸中高丝氨酸结合后内酯化而成,其含有高丝氨酸内酯环和一个酰胺链,酰胺链中的碳原子数(从4-18个,多为偶数,奇数中只有7)和第3位上取代基(氢、羟基和羧基)决定了该类信号分子对细菌的不同调控功能[6]。
如图1所示,AHLs信号分子由一个疏水性的高保守丝氨酸内酯环的头部和一个亲水性的可变的酰胺侧链的尾部组成,可变的酰基链的尾部决定了它的多样性。
AHLs带有短的酰胺侧链使其被动地进出细菌细胞壁,而带有长的酰胺侧链的AHLs靠主动转运机制跨过细菌细胞膜[7]。
因此,AHLs为膜透过性分子,可跨过细菌细胞膜。
当AHLs分子在环境中积累到一定浓度时,AHLs分子跨过细胞膜与胞内LuxR受体蛋白的氨基端结合,形成特定构象,使羧基端与靶DNA序列相结合,从而调控某些功能基因的表达。
同时AHLs信号分子与其受体蛋白形成的复合物也对AHLs信号分子及其受体蛋白本身的产生具有反馈调节效应。
1.1.2 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主要利用氨基酸和短肽类作为信号分子,AIPs是由体内前体肽经加工修饰后生成的成熟的寡肽信号分子,如图2所示,它不能自由穿透细胞膜,需要ABC转运系统(ATP-Binding-cassette)或其他膜通道蛋白的帮助运送到达胞外进而行使功能。
这种寡肽信号AIPs随菌体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被位于膜上的受体激酶蛋白与AIPs信号分子识别后,促进此双组分磷酸激酶系统中的组氨酸残基磷酸化,后经天冬氨酸残基传递给受体蛋白,磷酸化的受体蛋白与DNA特定靶位结合,从而起到基因调控表达作用。
1.2 细菌种间群体感应系统细菌除了种内的群体感应,也存在种间的群体感应。
Mok和Bassler等[9]研究发现,哈氏弧菌QS系统既能识别AHLs分子,也能识别AI-2类分子,并通过识别AI-2类分子感知自身或其他菌数量,进而调节自身行为[10]。
AI-2信号分子在任何检测的菌种中均为呋喃酰硼酸二酯,这一点与AHLs和AIPs信号分子具有细菌特异性不同。
细菌识别AI-2信号分子的方式与革兰氏阳性菌中双组份激酶的识别系统类似。
双组份激酶识别AI-2信号分子后把磷酸化基团传递给受体蛋白并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11]。
AI-2信号分子是上下对称的双五环结构的S-腺苷甲硫氨酸。
由LuxS基因编码的蛋白酶催化形成AI-2分子前体物经一系列中间反应后,最终在硼酸离子参与下形成呋喃酰硼酸二酯。
因此,LuxS基因被认为是合成AI-2的标志基因,且在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中均较保守。
1.3 其他QS系统另外,其他一些细菌基因组中含有LuxS的类似物,能产生AI-3小分子。
研究表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的动力、黏附性及毒力基因的表达受其自身诱导物AI-3参与的QS系统调节[12]。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诱导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的表达,而AI-3的作用可被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抑制,由此可推测AI-3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结构相似。
在真菌中,也有类似细菌的群体感应效应。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群体效应分子法尼醇(Farnesol)是真核生物中第一个被发现的群体感应分子[13]。
它能通过改变宿主细胞膜通透性而增强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14],还能削弱宿主细胞免疫功能[15]、调控生物膜的形成[16]、介导真菌间的相互拮抗作用[17]。
另一种在白色念珠菌中发现的群体感应分子是对羟苯基乙醇(Tyrosol)。
该分子与farnesol的作用相反,可促进白色念珠菌由酵母相向菌丝相的转变[18],与farnesol共同调控此转换。
此外,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中也有群体感应样分子QSP1(Quorum sensing like peptide,QSP1)的存在,并且发现QSP1与新生隐球菌菌落的形成有关[19]。
将从正常菌株培养液上清中分离出的QSP1加入不能正常生长的Δqsp1突变菌平板中可促进该突变菌株形成正常菌落。
另有研究[20]发现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osis capsulati)细胞壁中α-1,3葡聚糖糖苷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
体外条件下该菌接种密度对糖苷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接种密度高合成糖苷,接种密度低则不合成糖苷。
如果向低密度培养体系中加入高密度培养的上清液则低密度体系可以合成糖苷。
这是由于该菌在高密度培养时释放一种相对分子量大于6 000(kD)的物质,其效应类似于细菌中的自身诱导物,可促进糖苷的合成,构成细胞的胞壁组分。
目前真菌的群体感应现象研究开展尚浅,不断有新群体效应分子被发现,如在酵母(Saccharomycetes)中发现的phenylethanol和tryptophol[21]被证实也属于群体感应分子,但其理化性质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一旦建立真菌群体感应同致病性的联系,并明确其机制就可开发以真菌群体感应为靶点的新型抗菌药物及治疗手段。
2.1 抑制QS系统的应用抑制QS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控制病原菌的群体感应从而抑制致病毒素的分泌;第二,抑制QS系统的效应使病原菌难以形成对抗生素有抗性作用的生物被膜,解除病原菌的抗药性;第三,抑制病原菌的群体感应效应可调节和加强受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