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8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边看边想,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3.如果你是于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吟起自己年少时所写的这首诗?指名读。

(三)入境诵读

【播放音乐,出示简介,生自己看】

【继续播放音乐,师讲述】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揣摩一下怎么读这两首诗,读好了,就说明你基本读懂了。指名读,师指导读。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

2.生汇报

(师可以提示:从表达的志向的角度,从诗人的朝代,从文字的角度,从选择“物”的角度等)

3.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我想请在这节课上认为自己的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只流清气满乾坤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

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指名读。谁能把这三个词的涵义读出来。

【出示】清气清白坚劲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两个字是——(齐读)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清白

第9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陈毅)、《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10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第11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第12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与技能:

1、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字。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2、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表达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高贵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石灰石、生石灰、水、烧杯、于谦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简介石灰

1、师出示生石灰,问:“同学位,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指名回答,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板书:石灰。再问:“谁知道石灰是怎么来的呢?”指名回答,再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石灰的古诗(板书吟,再引导解题),明确学习任务:看看诗人笔下的石灰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感觉,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加强对石灰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就在身边。]

2、出示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之前了解评价内容,让所有学生有一个努力的目标,从而督促自己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学习欲望。]

二、多读古诗,熟悉文本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并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指出生字难写之处)。

3、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4、学生再一次进行练读。

5、全班进行小组赛读。(师随机点评)

[设计意图:诵读是学习古诗的根本,读懂的前提是读好。因此,在这一个教学板块中,将读好古诗作为重点,但不是泛泛的反复读,而是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点拨读、范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的去读,台阶式地逐步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读得有信心、有收获。]

三、走进石灰,了解特点

1、轻声朗读古诗,结合古诗和注释,联系生活,想一想石灰的烧制过程,并划下诗中关键词语。

2、组织交流,引导提升

师:谁知道烧制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

①千锤万凿——开采

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了心,掏出了肚;)再指导朗读这一句。

②烈火焚烧——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身心的文字,你能想象石灰正忍受着怎样的煎熬?(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

——理解“若等闲”:可是我们的石灰表现得怎样?而对烈火焚烧,你知道石灰的内心想法吗?它会怎么说?(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再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粉骨碎身——粉碎

师演示石灰溶解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石灰有什么变化?”再指名回答。

用“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再指导朗读这一句。

④清白留世——使用

那么石灰经受着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⑤再读古诗,完成填空。

不管(),尽管(),即使(),也要()。

再引导用一个词语来赞扬一下石灰。(不畏艰险,坚强不屈,不怕牺牲,意志坚强。师板书)

师: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佩、赞扬)。并用这种感情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文本体会了石灰石历经千锤万凿、列火焚烧、粉骨碎身等痛苦的煎熬终于成为石灰的艰难历程,对石灰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描述中,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帮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意境。学生从诗句中想象意境,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无声处感受石灰内心的情感,于无声处见真情。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读出对石灰敬佩之情。]

四、走进诗人,感受品格

1、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歌咏言,诗言志。那么于谦写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他仅仅是想赞扬石灰吗?下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对于谦的了解。

2、师播放背景音乐,并朗读诗人生平事迹材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节操。

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入侵中原,明朝英宗皇帝被俘。瓦剌部落挟持英宗皇帝一直打到北京城外,明朝危在旦息。而打败瓦剌的最好办法就是再立一位新皇帝,让瓦剌手中的英宗皇帝失去要挟的作用。可是,没有一个大臣敢提出来,因为这样做是谋逆之罪,万一英宗皇帝获救后重登帝位,就会有谋逆之嫌,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杀身之祸。时任兵部尚书的

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8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 一、疏言:理解大意 1、导入解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写的《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在这首诗中,诗人这样赞颂墨梅(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2)谁知道石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石灰是将石灰石放入窑中用烈火煅烧而成,它的外形仍像一块石头,我们叫它生石灰。生石灰加水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用熟石灰粉刷出来的。“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教师相机正音,重点订正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

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不恰当的地方师生订正、补充。(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二、显象:感受品格 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2)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 (3)读了这首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于谦伟大的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石灰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石灰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石灰吟》这首诗选自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要素为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是一首古诗,诗中没有关于神态及言行的句子,所以对于人物品质的挖掘只能从诗歌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感进行分析。所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由一首诗走进一个人,通过一个人感受诗人一生的情怀,进而凸显其品质。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诗人的情怀。但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于谦比较陌生,对石灰从石灰石到熟石灰的制作过程也不是很了解,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难度。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就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 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诗导入,引出作者于谦 导入:出示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出自谁吗?你是怎么猜到的?——文天祥

讲述文天祥和于谦的故事(于谦家中三代供奉文天祥),引出古诗《石灰吟》。 (二)解诗题,明确所咏之物 1. “吟”字入手,明确“吟”之意为吟诵、赞颂,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游子吟》、《暮江吟》等)进而明确作者的所咏之物为石灰。 2. 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 (三)明诗意,品析物之特点 1.再读古诗,想象画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古诗,根据诗句,想象石灰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千锤万凿:体会“千”和“万”的妙用。烈火焚烧:从字形上感知火势的凶猛。粉骨碎身:从词意上感知石灰的形成。 2. 播放视频,再次感受:刚才同学们的表达都非常精彩,老师找到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走进石灰的自述。 3.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诗句想象了画面,又观看了视频再次直观地感受到了石灰的形成,你认为石灰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4. 总结:是啊,石灰经历了种种磨难,形成得太不容易了。你体会到了怎样的石灰?对这石灰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 指名朗读,读出敬佩之情 过渡:当我们为石灰的遭遇所不忍,为石灰的坚韧所不解时,作者于谦给了我们一个明确、醒目且唯一的答案——要留清白在人间。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清白。教师板书“清白”二字,学生圈画。 (四)悟诗情,走进诗人生平 过渡:此时此刻,这石灰不在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粉末,更像是一位不惧烈火的勇士,我们要感谢这位伟大的诗人——于谦。 1.创设情境:此时,时光隧道已经打开,于谦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2.追寻于谦创作渊源:学生猜测于谦创作本诗的年龄并说明原因。

《石灰吟》教案5篇

《石灰吟》教案5篇 《石灰吟》教案5篇 《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决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燃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____,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的: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以下词语:燃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10古诗三首《石灰吟》一等奖创新教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一等奖创新教案石灰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感悟民族魂,增强民族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于谦生平,重点理解“清白”的含义。 3、创设情境朗读,加深对“清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走进古诗 1、交流、呈现问卷星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星调查,老师知道同学们都读过许多抒发爱国情怀,阐明理想志向的古诗,也知道许多的爱国诗人。那在诗人王昌龄的笔下,好男儿是黄沙百战穿金甲——对,不破楼兰终不还。在爱国将领文天祥的笔下,好男儿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在明朝诗人于谦的笔下,好男儿又应当有着怎样的志向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于谦的简介,认识一下这位民族英雄。 2、知诗人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获时,勇敢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奸臣当道,在救出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进石灰吟,走进于谦,走进字里行间去看看。 3、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石灰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诗题 “吟”在这里是指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顾名思义《石灰吟》就是赞美——石灰的诗。 带着赞扬之情再次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节奏把握 1、初读古诗 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大声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古诗不光要读通顺,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师范读,生划出七言43的节奏。 3、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字斟句酌,清白遗世 1、播放微课,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由生石灰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

《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10篇) (2)

《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10篇)》,您浏览的《《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10篇)》正文如下:《石灰吟》教学设计篇1 第一部分核心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理解字意:锤、击。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 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

《古诗三首 石灰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石灰坚强不屈的精神。 2.感悟诗人借石灰来表达自己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追求,领悟本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石灰的自述视频、配乐朗读音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导入,引出作者于谦 小学六年,同学们都学过许多抒发爱国情怀,阐明理想志向的古诗,也知道了许多的爱国诗人。那在诗人王昌龄的笔下,好男儿是黄沙百战穿金甲——对,不破楼兰终不还。在爱国将领文天祥的笔下,好男儿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在明朝诗人于谦的笔下,好男儿又应当有着怎样的志向呢? 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进石灰吟,走进于谦,走进字里行间去看看。齐读课题---《石灰吟》。二、解诗题,明确所咏之物 1.解诗题“石灰吟”的“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吟”是指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如《暮江吟》《游子吟》等。顾名思义《石灰吟》就是——赞美石灰的诗。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本环节我让学生抓住诗眼“吟”,回顾和“吟"有关的古诗,以诗解诗,让学生明白本首诗是赞美、吟诵石灰的。〕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提示第三句中的“粉骨碎身”不要读错。指名学生朗读古诗。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古诗不仅要读通顺,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老师范读,学生标画停顿。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指名读,相机指导。 (2)全体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明诗意,品析物之特点 1.看视频,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这普普通通的石灰,究竟有何什么特别之处,值得诗人于谦去吟诵呢?下面让我们走进石灰的世界,看看石灰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课件播放石灰自述)过渡:听完了介绍,再仔细看看黑板上的这几幅图片,你能用古诗中的词语归纳出石灰的形成过程吗?请同学们回到古诗中,找一找、圈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起来读这三个词语。 2.抓关键词,品悟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石在运出深山之前,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千锤万凿")“锤”是什么意思?(敲打、捶打)那“凿"呢?(凿击、凿打) 是怎样的“锤”,怎样的“凿"?(用力地、使劲地)如果你就是深山中的一块石头,面对铁锤用力的敲打、凿击,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痛 教师追问:有多痛?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痛吗? (很痛、剧烈的痛)试着用一个“痛”字开头的词语来形容一下(痛不欲生、痛彻心扉......) 预设2:痛不欲生对啊,那是一种痛不欲生的痛,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下这个词语。谁还想来读一读?

《石灰吟》教案3篇

《石灰吟》教案3篇 《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石灰吟》中学高级一等奖说课稿

《石灰吟》中学高级一等奖说课稿 《《石灰吟》中学高级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石灰吟》中学高级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这明代诗人于谦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这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句子是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会生字,能结合网页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专题网站。(,分设四个主题篇:石灰生产;于谦生平;于谦故事;于谦诗词。学生自行点击选择浏览:其中“石灰生产”从石灰石的开采、煅烧、到生石灰、熟石灰的产生,图文并茂。“于谦故事”是教师精心选择,能体现于谦特点的故事,以儿童化的语言加以缩写、改编,适合学生阅读的几个故事;

“于谦诗词”除《石灰吟》,就只放了《咏煤炭》这一首相近的诗;“于谦生平”属拓展性阅读,是课堂的延伸。)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本课凭借专题网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谈话导入:“你见过石灰吗?”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石灰,了解石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读诗 只有在读熟古诗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教学。此时学生是初读古诗,以正确,流利为第一目标。 (三)解诗”、“品诗” 这是本课的重点,通过专题网站的网页,学生从石灰的开采到煅烧,从生石灰到熟石灰,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抓重点词句感悟石灰高尚品德。 [此环节中,利用网页的超文本阅读功能,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势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散创造性思维,进行独特的体验。]本站可协助你在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详情请看网页顶部的联系。 (四)“辨诗”、“延读”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要从石灰过度到于谦,由物及人,学生对

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与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与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与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石灰吟》教学设计(10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10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韧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暴力,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状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燃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燃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似。等闲:寻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挨次,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

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六年级下石灰吟教案石灰吟教案优秀一等奖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

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石灰的形成过程,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 3.凭借查阅的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4.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2. 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简介作者 1.复习《马诗》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齐读课题《石灰吟》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事物是什么?石灰。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吟诵、赞扬之意。石灰是一种普普通通的事物,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二、初读感知书写生字 1、指名读古诗。 2.引导读准古诗节奏 3.出示书写视频,描红书写生字:锤、凿、焚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通过读诗,你知道石灰是怎么来的了吗?出示图片:这是

石灰石,石灰的前身是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它是怎么变成石灰的,石灰石要经历什么呢?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 学生交流: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板书)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 2.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 学生交流:若等闲、全不怕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 (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我们还学过哪些诗句里有“等闲"? 《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之辈: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3.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你读出了石灰的什么品质。 (板书: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师:为什么石灰面对如此一系列的考验会若等闲、全不怕呢 生交流: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指名说一说。 师: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轰轰烈烈。 四.体会情感、指出写法 (一)初识“托物言志" 1.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生自由谈。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2.这里的“清白”你现在有什么怎么新的理解吗?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坚贞不屈的——于谦。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 一等奖创新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焚、乾、锤"等8个生字,会写“千、焚、锤”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形状"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教师向学生简介作者于谦。 2. 引出课题石灰吟,并指导朗读课题。 (1)吟,吟诵,朗读的意思。 (2)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 针对课题,让学生质疑。 预设:石灰是怎么来的?石灰吟是什么意思? 4. 简介石灰的形成过程。(课件展示) 久经熬炼,青石变石灰。石灰是建筑不可缺少的材料,它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自洁净,不怕侵蚀。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石灰吟》,了解石灰的特点,感受于谦的品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石灰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古诗。正音:焚、乾、锤、凿、击。指导写字:千、焚、锤。 3. 再读古诗,解决生字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 齐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明白写法

1. 自由朗读古诗,说说这首诗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品质) 2. 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洁身自好)你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这些特点? 3. 说说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借物喻人,借物言志)你还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操和志存高远的远大抱负) 4. 指导朗读:读出对石灰的赞美之情。 5. 指名朗读。 6. 教师小结:于谦用短短的几十个字就充分表达了石灰的形象,我们不仅从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而且还领悟到了诗中深藏的寓意,这就是借物喻人和借物言志的写法。这种写法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还使我们更加明白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与胸襟怀抱。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体会这种写法。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于谦的品质吧! 7. 齐读古诗。 8. 指导背诵古诗。 四、了解背景,体会情感 1. 于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请大家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于谦的资料)看了于谦的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小结:于谦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大家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了,“谦”是“虚心、不自满"的意思;而“石灰”只不过是于谦的比喻罢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2. 指名朗读古诗。学生交流体会。(于谦从小胸怀大志、正直坦荡、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 3. 在读诗句时融入于谦的相关资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又可以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志向。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石灰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第1篇】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马。 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 马可以骑,可以运粮食…… 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

喜欢。 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 想。 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马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汇报: 1、看诗题明对象, 2、看作者知背景 3、看诗文解大意 4、看资料(注释)、悟诗情 5、反复诵读入诗境。 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李贺。 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诗文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 燕、钩、络、踏、漠 指名读,齐读。 “燕”除了yàn这个读音,还读什么? 读(yān) 在这些字中,“燕”最容易写错。同学们请看,“燕”的部首是草字头吗? 不是。 那是什么?对了,这个字niàn,指二十,但廿不是燕的部首,谁知道,燕的部首是什么呢?我们一定要记住,燕的部首是四点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燕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的写一个燕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

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六年级下石灰吟教案石灰吟教案优秀一等奖

六年级下石灰吟教案石灰吟教案优秀一等奖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别称,从小到大我们学到过哪些带吟的诗歌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篇六年级下石灰吟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mdash;mdash;《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