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研《刑法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169f57680203d8cf2f24ca.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单项选择题4. 多项选择题8.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刑法的任务的是( )A.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制或者约束B.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C.向国民展示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D.保障公民不受国家刑罚权的非法侵害正确答案:B解析:我国刑法的任务包含两方面内容:(1)惩罚任务,即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2)保护人民、社会和国家,也就是: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B选项所说的是刑法的惩罚任务,应当选。
注意区别于刑法的机能,即刑法能产生的积极作用。
刑法具有三种机能:(1)规制机能,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制或者约束的机能。
其方式是对犯罪规定刑罚,向国民展示该行为为法律所不容许;或者要求国民不要实施类似行为,从而避免犯罪;(2)保护机能,即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的机能;(3)保障机能,即保障公民不受国家刑罚权的非法侵害并保障犯罪人不受刑法规定之外的刑罚处罚的功能。
知识模块:刑法学2.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个猎物旁边有一个孩子在玩耍,甲自知枪法不佳,但打猎心切仍然开枪射击,结果子弹打偏打死了孩子。
甲对于孩子死亡的主观心态属于(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正确答案:B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本题中甲不具有希望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因此不构成直接故意,A选项错误。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听之任之放纵危害结果的发生。
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行为、结果以及二者因果关系,并且要求认识到行为及结果的社会危害性。
考研刑法试题及答案
![考研刑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82861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5.png)
考研刑法试题及答案考研刑法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客体B. 犯罪客观方面C. 犯罪主体D. 犯罪故意答案:D2.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的行为B. 对于预备犯罪,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C. 犯罪预备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D. 对于中止犯罪预备的行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答案:C3. 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C. 正当防卫必须是防卫人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集体的合法权利D.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答案:C4.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有直接实施犯罪的行为C. 教唆他人犯罪的,以教唆犯论处D. 对于共同犯罪,所有参与者都应当承担相同的刑事责任答案:C5. 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B. 犯罪中止后,犯罪分子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D.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被他人阻止而未能完成犯罪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下列哪些情形可以构成犯罪中止?A. 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B. 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意外事件未能完成犯罪C. 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D. 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被他人阻止而未能完成犯罪答案:A、C7.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B. 违反刑法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C. 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D. 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答案:B8. 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A. 罚金B. 拘役C. 有期徒刑D. 无期徒刑答案:A、B、C、D9.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累犯的规定,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累犯是指在前一次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B. 累犯应当从重处罚C. 累犯不包括过失犯罪D. 累犯的认定不受时间限制答案:A、B、C10. 下列哪些情形可以构成自首?A. 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主动投案B. 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被亲友规劝后投案C. 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后投案D. 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后,亲友将其送至司法机关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3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3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a498f4647d27284a735109.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3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单项选择题4. 多项选择题5. 简答题8.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甲将一名3岁男孩从幼儿园骗走,向其家长勒索钱财。
因未收到该男孩家长的回信,甲便将该男孩以3万元卖给他人。
对甲的行为( ) A.应以绑架罪定罪处罚B.应以拐卖儿童罪定罪处罚C.应以绑架罪(既遂)和拐卖儿童罪数罪并罚D.应以绑架罪(未遂)和拐卖儿童罪数罪并罚正确答案:C解析: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
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将男孩从幼儿园骗走作为人质,利用男孩亲属的担忧,向其索要财物,完全符合绑架罪的成立要件。
并且,绑架罪只要将人质置于行为人的控制之下,即构成既遂,无需实现勒索财物等非法目的。
甲的行为已经完全符合绑架罪既遂的构成要件。
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
注意该罪的行为方式只需要有前述行为之一即可,不需要从事行为链条上的全部六个行为。
甲以出卖为目的,实施了贩卖儿童的行为,完全符合拐卖儿童罪的构成要件。
甲先实施了绑架的行为,达到既遂状态,之后又变更犯罪意图,实施了拐卖儿童行为,前后属于两个行为,侵害两个法益,应当数罪并罚,应以绑架罪(既遂)与拐卖儿童罪(既遂)数罪并罚。
C选项说法正确,ABD选项说法错误。
知识模块:刑法学2.甲看到乙抱着男婴散步,心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冲上前去把乙推倒在地,抢走男婴。
甲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B.抢夺罪C.绑架罪D.拐卖儿童罪正确答案:D解析: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是一个侵犯财产犯罪,人不是财产,抢孩子不可能构成抢劫罪,A选项说法错误。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抢夺的行为。
抢夺罪与抢劫罪一样是一个侵犯财产犯罪,甲的行为也不可能构成抢夺罪,B选项说法错误。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62afc510a6f524cdbf8563.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 3. 单项选择题4. 多项选择题5. 简答题7. 法条分析题8. 案例分析题9.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这是指刑罚目的中的( )A.一般预防B.特殊预防C.刑罚报应D.刑罚威慑正确答案:A解析: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
国家通过颁布刑法、适用刑罚,不仅直接惩罚了犯罪人,预防其重新犯罪,而且对社会上不稳定分子也起到了警戒和抑制的作用,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
A项正确。
知识模块:刑法学2.拘役的执行机关是( )A.社区矫正机构B.监狱C.公安机关D.法院正确答案:C解析: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C项正确。
知识模块:刑法学3.量刑情节中,应当在法定刑限度以下判处刑法的是( )A.减轻处罚情节B.加重处罚情节C.从轻处罚情节D.从重处罚情节正确答案:A解析:《刑法》第63条第1款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A项正确。
知识模块:刑法学4.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按照一定的规则决定执行的刑罚,该规则是( )A.并科B.先并后减C.先减后并D.以重刑论处正确答案:B解析: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根据“先并后减”的规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知识模块:刑法学5.有权裁定予以犯罪分子减刑的机关是( )A.高级人民法院B.中级人民法院C.监狱管理局D.公安部门正确答案:B解析:《刑法》第7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2024年考研-法硕联考(刑法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版
![2024年考研-法硕联考(刑法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851f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3.png)
2024年考研-法硕联考(刑法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
甲在上学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2小袋白色粉末,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克”字样。
甲在电视上看过,知道这东西就是白粉,心想不如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
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
甲的行为构成()。
A. 走私毒品罪B. 非法持有毒品罪C. 贩卖毒品罪D. 走私、贩卖毒品罪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张某盗窃价值15000元的财物后逃到外地,因害怕从重处罚,就向原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写了一封信,如实地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和赃物藏匿地点,张某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逮捕。
张某的行为属于()。
A. 立功表现B. 自首C. 以自首论D. 不能视为自首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哪种情形应当受到追诉期限的限制?()A. 在人民法院受理了齐某自诉汤某故意伤害案件以后,汤某离家杳无音信B. 丛某因出国而未在法定期限内对钟某侮辱案提出控告C. 薛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声称自己被抢劫,因薛某说话颠三倒四,接案人员对其报案有怀疑而未立案D. 秦某得知与其共同诈骗的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逃离居住地藏匿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按照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形式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A. 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B. 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C. 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D. 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王某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刑罚执行2年后,又发现他在判决宣告前犯有故意杀人罪,应判处有期徒刑10年。
那么,王某尚需执行的刑期最高为()。
A. 18年B. 20年C. 23年D. 25年6.(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822b3481c758f5f71f6730.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犯贪污罪,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a”;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b”。
关于ab应填入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A.ab均填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B.ab均填应当从轻、减轻、免除处罚C.a填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b填可以从轻处罚D.a填可以从轻处罚;b填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刑法》第383条:“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二)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第一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本法条是《刑法修正案(九)》重点修改的法条,也是官方重点宣传,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修改法条之一,并且也是考试分析新增内容,希望能掌握。
根据上述法条,C选项说法正确。
考研刑法考试题库及答案
![考研刑法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f1adb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8.png)
考研刑法考试题库及答案考研刑法考试题库及答案涵盖了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种类及其适用,以及各类具体犯罪的认定和处理。
以下是一些模拟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哪几项?A. 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B. 犯罪结果和犯罪手段C.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D. 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答案:A2.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B. 超出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C. 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D. 对尚未开始的不法侵害的预防性防卫行为答案:B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
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预备罪。
2. 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死刑。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的“犯罪的主观方面”。
答案: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态。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决意使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 什么是“累犯”?其法律后果是什么?答案:累犯是指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刑罚执行期满不满五年内再次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邻居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邻居打伤,造成邻居轻伤。
请分析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我国刑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构成故意伤害罪。
张某因争执而故意伤害邻居,造成邻居轻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即有故意的主观方面和伤害他人身体造成损害的客观方面。
五、论述题1. 论述我国刑法中关于自首和立功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
答案: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案发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53f5dbcc1755270622088f.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不属于量刑的特征的是( )A.主体是人民法院B.主体是司法机关C.内容是对犯罪人确定刑罚D.性质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正确答案:B解析:量刑作为一种刑事司法活动,不仅决定是否对犯罪人判处刑罚、决定对犯罪人判处何种刑罚和多重的刑罚,而且决定对犯罪人所判处的刑罚是否立即执行,因而是使法定的罪刑关系变成实在的罪刑关系的必要条件,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量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主体是人民法院。
(2)内容是对犯罪人确定刑罚。
(3)性质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
因此,量刑是人民法院的一种刑事司法活动,是国家刑事法律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知识模块:量刑2.下列属于法定量刑情节的是( )A.平时的一贯表现B.犯罪后的悔罪态度C.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平时关系D.自首正确答案:D解析:以刑法是否就量刑情节及其功能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量刑情节可以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情节。
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罚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
本题中的A项、B项、C项,都是酌定量刑情节,只有D项的自首,才是《刑法》第67条明文规定的量刑情节,即法定量刑情节。
因此,D项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知识模块:量刑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重处罚包括上限本身B.加重处罚包括下限本身C.从轻处罚包括下限本身D.减轻处罚包括下限本身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刑法》第62条的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这里的“以内”,均包括本数在内。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d8240d240c844768eaee9e.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0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单项选择题4. 多项选择题8.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分则第四章中明确规定了破坏选举罪,体现了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切实保护。
这体现了刑法的( )A.保障机能B.规制机能C.保护机能D.威慑机能正确答案:C解析: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的积极作用。
A选项中的保障机能是指刑法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也应保障人权,即要求对犯罪的人要准确定罪量刑,又要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罚权的非法侵害。
B选项中的规制机能,是指通过明确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处以何种刑罚,来宣告国家禁止的行为,实现对人的行为的规制或者约束,这是指刑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作用。
C选项中的保护机能,是指刑法通过打击犯罪来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的机能。
通过立法设置的每一个罪名都是为了保护特定的法益,设置破坏选举罪就是为了保障公民政治权利这种法益,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的威慑机能,不属于刑法的机能。
知识模块:刑法学2.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了杀乙,也顾不了那么多,遂从100米外向乙开枪,没想到居然打中了乙,致乙死亡。
此案中甲杀害乙的罪过形式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正确答案:A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甲抱着希望乙死亡的态度开枪,并意识到可能会发生乙死亡的结果,在认识因素上是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在意志因素上追求结果的发生,完全符合直接故意的标准。
甲的罪过形式是直接故意,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知识模块:刑法学3.甲与乙因生活琐事互相斗殴,乙感到不是甲的对手而逃跑。
甲紧追不舍,乙逃出500米后被甲追上。
甲用木棒朝乙劈头盖脸打来,情急之下,乙抽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甲刺去,致甲重伤。
乙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寻衅滋事罪D.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D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4a808b3c1ec5da51e2701b.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正确答案:B解析:犯罪是行为,这是刑法理论达成的基本共识,也是近现代刑法理论的基石。
所以,成立犯罪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实施了一定的危害行为。
与危害行为密切相关的是犯意表示,如果只是将犯罪意图表示出来,而没有实施任何其他的行为,那么就应当认定为犯意表示,从而排除犯罪的成立。
故选B项。
在A项、C项和D项中,行为人都实施了预备行为,是可以认定为犯罪预备的。
知识模块:刑法学2.甲为投身恐怖主义活动而参加了某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法院认定甲构成参加恐怖组织罪。
甲的行为属于( )。
A.预备犯B.实行犯C.帮助犯D.未遂犯正确答案:B解析:由于犯罪停止下来的具体原因不同,刑法理论将故意犯罪分为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和既遂犯。
对于既遂犯而言,根据完成既遂的条件不同,又可以分为行为犯、危险犯、结果犯。
根据共同犯罪人分工的不同,可以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
所谓实行犯是指实施了基本的犯罪构成中的危害行为的人。
帮助犯是没有实施基本的犯罪构成中的危害行为,却实施了修正的犯罪构成中的危害行为的人。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是必要的共同犯罪,而甲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基本的犯罪构成中的危害行为,因此属于实行犯。
故选B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3.甲于2003年6月与乙合谋共同诈骗李某30 000元,甲、乙平分各得15 000元。
在审理本案期间,甲主动交代曾在1 997年3月间诈骗张某4 000元的犯罪事实。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f15d09c1c708a1294a4470.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0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甲欲杀害乙。
一日,甲得知乙一人在家,遂携带匕首前往乙家,不料途中腹部剧痛,不得已而折返。
次日,甲腹痛消失,遂再赴乙家将乙杀死。
甲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属于( )。
A.吸收犯B.连续犯C.继续犯D.牵连犯正确答案:A解析:吸收犯的形式有:(1)既遂犯吸收预备犯或未遂犯。
(2)未遂犯吸收预备犯。
(3)实行阶段的中止犯吸收预备犯。
(4)符合主犯条件的实行犯构成之罪,吸收教唆犯、帮助犯、次要实行犯构成之罪。
(5)主犯构成之罪吸收从犯、胁从犯构成之罪。
(6)加重犯罪构成之罪吸收普通犯罪构成之罪,或者普通犯罪构成之罪吸收减轻犯罪构成之罪。
本题中,甲实施了两个独立的行为,但是属于犯罪既遂吸收犯罪预备的情形。
故选A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2.下列关于伪造货币的说法,错误的有( )。
A.伪造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构成伪造货币罪B.伪造正在流通的境外货币,构成伪造货币罪C.伪造停止流通的货币并使用的,不构成犯罪D.同时采用伪造和变造手段,制造真伪拼凑货币的行为,以伪造货币罪定罪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伪造货币罪的犯罪对象是正在流通的货币,包括境外的货币,而纪念币可以自由兑换,有流通性,且以国家信用为后盾,与人民币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应当排除A、B项。
D项中变造行为是伪造行为的方式之一,按照处罚更重的犯罪即伪造货币罪定罪处罚。
所以,应当排除D项。
伪造停止流通的货币,不符合伪造货币罪的构成要件,但是伪造后又使用的,属于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按照诈骗罪定罪处罚。
应当选择C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3.犯罪分子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 )判处刑罚。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60cc8ead02de80d5d8400d.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给出了犯罪的一般定义,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B.设置了定量要求,表明认定犯罪不仅需要正确“定性”,还需要合理确定危害的“程度”或“量”C.“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D.设定“但书”的基本理念在于:通过对犯罪的实质特征提出定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力,避免过分拘泥于法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正确答案:A解析:《刑法》第13条包含丰富的内容,“但书”以前部分给出了犯罪的一般定义,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故A项不是“但书”的意义。
B、C、D三项表述都是《刑法》第13条“但书”的意义。
知识模块:刑法学2.《刑法》第13条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 )。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B.免除处罚C.应承担刑事责任D.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D解析:“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即不构成犯罪,“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D正确。
知识模块:刑法学3.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A.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正确答案:C解析:首先,排除选项D,因为它还谈不上属于犯罪的特征,当然更谈不上是本质特征。
选项A、B、C都是犯罪的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国家将一定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加以刑罚惩罚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是犯罪其他两个特征的基础。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d55d50a0116c175f0e48e8.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某甲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2009年1月1日,某甲主刑执行完毕。
2009年7月1日,某甲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某甲政治权利还应被剥夺多长时间?( )A.2年半B.5年C.8年D.7年半正确答案:D解析:某甲是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又犯新罪,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数罪并罚,即将后罪有期徒刑5年和剩余的剥夺政治权利2年半(主刑执行完毕后已经执行了半年)进行并罚,应决定执行有期徒刑5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年半。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前罪尚未执行完毕的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新罪的主刑有期徒刑执行之日起停止计算,并从新罪的主刑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继续计算。
所以,2年半的剥夺政治权利在2009年7月1日起停止计算,并从5年有期徒刑主刑执行完毕后继续计算。
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施用于新罪的主刑执行期间。
所以,两者相加,某甲政治权利还应被剥夺7年半。
知识模块:刑法学2.行为人欲杀甲而向甲开枪,结果既杀死甲又伤害了乙,这属于( )。
A.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连续犯正确答案:B解析: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行为人的一个开枪行为,触犯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或过失伤害罪)两个不同的罪名,符合想象竞合犯的条件。
故选B项。
知识模块:刑法学3.甲给乙5万元请乙“教训”丙一顿,乙给丁2万元让丁打丙,并带丁辨认了丙。
之后,甲感到害怕,又打电话给乙说不打了,并说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只需乙退回2.5万元。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4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4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40e0eaf111f18582d05ad2.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4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
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
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
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
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
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
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
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为危害行为。
不作为,是指消极的行为,即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
从表现形式看,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不作为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
需要具备以下的前提条件:(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A选项中,甲只是一个在场的人,不是危险的制造人也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
B选项中,乙没有法定救助义务。
C选项中,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丙自己先前的这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丙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
D选项中,负有法定救助义务的是风景区。
本题选C。
知识模块:犯罪构成2.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
观点:①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②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③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意志,即只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④正当防卫既需要有防卫认识,也需要有防卫意志结论:a.甲成立正当防卫 b.甲不成立正当防卫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A.观点①观点②与a结论对应;观点③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B.观点①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C.观点②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①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D.观点①观点④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③与b结论对应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为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考研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考研刑法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c06b6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5.png)
考研刑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主观恶性B. 客观危害性C. 犯罪主体D. 犯罪客体答案:A2. 刑法规定的犯罪预备行为,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可以减轻处罚B. 应当从轻处罚C. 应当免除处罚D. 不构成犯罪答案:A3.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D. 为了保护个人名誉答案:D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刑罚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款答案:D5. 刑法中规定的主犯和从犯,其区别主要在于?A. 犯罪动机B. 犯罪手段C. 犯罪地位D. 犯罪结果答案:C6. 刑法中规定的自首情节,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应当从重处罚B. 可以减轻处罚C. 应当免除处罚D. 不构成犯罪答案:B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未遂?A.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B. 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C. 犯罪结果已经发生D.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答案:C8. 刑法中规定的累犯,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应当从轻处罚B. 应当从重处罚C. 可以减轻处罚D. 不构成犯罪答案:B9. 刑法中规定的缓刑,其适用条件是什么?A. 犯罪情节轻微B. 犯罪情节严重C. 犯罪情节特别严重D. 犯罪情节极其严重答案:A10. 刑法中规定的假释,其适用条件是什么?A. 犯罪情节轻微B. 犯罪情节严重C. 犯罪情节特别严重D. 犯罪情节极其严重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A. 自动放弃犯罪B. 犯罪未遂C. 犯罪既遂D. 犯罪预备答案:A2.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犯罪未遂?A.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B. 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C. 犯罪结果已经发生D.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答案:AB3.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D. 为了保护个人名誉答案:ABC4.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自首?A. 犯罪后主动投案B. 犯罪后被抓获C. 犯罪后主动交代犯罪事实D. 犯罪后被他人揭发答案:AC5.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累犯?A. 犯罪后五年内再次犯罪B. 犯罪后十年内再次犯罪C. 犯罪后十五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二十年内再次犯罪答案:A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58a4faa5e9856a57126040.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已废止的法律,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生效的法律,对其生效前发生的犯罪行为,只有在其处罚轻于犯罪行为发生时生效的法律的场合才能适用于该行为。
这体现了A.罪刑法定原则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公平原则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
《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它的基本内容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
这里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令,通常是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对于已废止的法律,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生效的法律,对其生效前发生的犯罪行为,只有在其处罚轻于犯罪行为发生时生效的法律的场合才能适用于该行为。
(2)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
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对被告不利的法律)、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等。
(3)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分的、残酷的刑罚。
故本题选A。
知识模块:刑法学2.我国《刑法》规定,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
这体现了A.罪刑法定原则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公平原则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学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模拟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262af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4.png)
刑法学模拟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01.甲国的船只停泊在乙国的港口时,岸上的一名丙国人开枪打死了船上的一名丁国人,关于本案的管辖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甲国依照属地原则享有管辖权B乙国依据属地原则享有管辖权C丙国依据属人原则享有管辖权D丁国依据属人原则享有管辖权(正确答案)2.甲、乙为邻居,经常因宅基地问题面争吵,甲心生怨恨,便教唆丙去段打乙,丙将乙打成重伤。
甲的行为属于()[单选题]*A基本的犯罪构成B标准的犯罪构成C修正的犯罪构成(正确答案)D派生的犯罪构成3.甲是某医院主任医师,一日下班回家时,路遇一老人心病突发,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匆匆走开,未予以施救,老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甲的行为()[单选题]*A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B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构成医疗事故罪4.恐怖分子甲给商场安装了定时炸弹,警察乙抓住甲,要求甲说出炸弹位置,甲拒绝。
情况紧急,乙殴打甲,导致其轻伤,迫使甲说出了炸弹位置。
乙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单选题]*A正当防卫(正确答案)B紧急避险C故意伤害罪D刑讯逼供罪5甲为抢劫财物在某昏暗场所一棒将乙打倒在地,甲的朋友丙正好经过此地,丙得知真相后应甲的要求提供照明,使甲顺利地将乙钱包拿走。
关于本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甲、丙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B甲构成抢劫罪,两构成盗窃罪,在盗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正确答案)C甲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D丙是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6.甲与妻子乙频繁争,甲深感厌倦,决定要杀死乙,一了百了。
某日两人再次争时,甲到阳台拿起一根棍子使欲打乙,乙慌忙选出家门,甲一路追打,乙满身伤痕倒在地上,所幸此时几个邻居出手夺走甲的棍子并将其在地。
甲坐在地上,看着乙满睑苦,想起往日种种,后悔不已,赶紧开车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乙最终被抢救了过来。
甲的行为应认定为()[单选题]*A犯罪既遂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正确答案)D犯罪中止7.甲因强奸罪被判处有徒刑9年,入狱6年后被假释,在假释考验内又犯抢劫罪,应被判处有明徒刑7年。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a853cc52d380eb63946da5.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5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单项选择题4. 多项选择题8.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下列情形中,应当采用并科原则实行并罚的是( )。
A.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者最重刑为死刑的B.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者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C.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D.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数罪并罚原则。
选项A、B的情形下,实行吸收原则,只处一个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选项C的情形下,实行并科原则,附加刑仍须执行。
《刑法修正案(九)》细化并明确了数罪并罚的执行方式,有期徒刑和拘役数罪并罚的,只需执行有期徒刑(限制加重原则)。
数罪并罚中如果有判处管制(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并科原则)。
知识模块:刑法学2.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D解析:考查要点是生理因素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根据我国《刑法》第19条的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故应当选D项。
法定量刑情节在法律硕士考试的试题中出现的概率非常高,请考生注意将法定量刑情节加以概括、总结,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在记忆法定量刑情节时应当注意两点:(1)幅度,即是从轻、减轻还是免除。
(2)确定性,即是属于“应当情节”还是属于“可以情节”。
知识模块:刑法学3.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
A.一律不适用减刑B.可以减刑,但是不能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C.不能减刑,但是可以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D.缓刑的效力不及于附加刑正确答案:D解析: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般不适用减刑。
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予以减刑,同时相应缩短其缓刑考验期限。
所以,A、B、c三项表述均错误。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3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3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4ffdcfa21614791611284a.png)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3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单项选择题4. 多项选择题5.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走私、运输、贩卖、制造毒品的故意,必须对走私、运输、贩卖、制造行为和对象是毒品有认识B.成立传播淫秽物品罪,必须对传播的是淫秽物品有认识C.成立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要求行为人必须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组织、机构或个人D.成立犯罪故意,不要求行为人对行为及其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认识正确答案:D解析: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认识因素上,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
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行为、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客观事实具有明确认识,即对犯罪构成所属情况具有明确认识。
ABC选项说法正确。
第二,对行为及其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有明确认识。
D选项说法错误。
知识模块:刑法学2.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法持有毒品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B.持有毒品不限于本人持有,包括通过他人持有C.持有毒品者而非所有者时,必须知道谁是所有者D.因贩卖而持有毒品的,应当实行数罪并罚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刑法》第348条:“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可见,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理法规,非法持有毒品数量较大的行为。
A选项说法错误。
非法持有毒品,是指对毒品具有事实上的管领和控制力,因此行为人可以由本人直接持有毒品,也可以通过他人间接持有毒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刑法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年考研《刑法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已公布,具体内容请各位考生查看如下,尽请关注!一、单项选择题:第l~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单位应当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负刑事责任B.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C.单位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为了单位的利益D.没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犯罪的,以个人犯罪论处3.关于过失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B.过失犯不存在未完成罪C.既处罚过失结果犯也处罚过失危险犯D.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4.甲给乙5万元请乙“教训”丙一顿,乙给丁2万元让丁打丙,并带丁辨认了丙。
之后,甲感到害怕,又打电话给乙说不打了,并说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只需乙退回2.5万元。
乙当即说“听你的”,但未向丁转达。
丁还是带人将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5.下列情形中,属于必要共犯的是A.包庇罪B.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C.寻衅滋事罪D.组织恐怖组织罪6.甲、乙通奸生有一女,为避人耳目,将女婴置于人迹罕至的山林中,该女婴因饥渴而死。
对甲、乙应当A.按遗弃罪定罪处罚B.按虐待罪定罪处罚C.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D.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7.甲因与丙有矛盾,故邀乙相助打丙。
到丙家后,乙冲过去给丙一拳,致丙口鼻流血;甲随即刺丙一刀,造成丙重伤。
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罚。
B.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处罚C.乙不构成犯罪,因为其拳击未造成轻伤以上的结果D.对乙应当按照主犯处罚8.甲在盗窃时被当场抓获,经审讯,甲主动交代了自己与乙共同盗窃某仓库的犯罪事实。
对甲的交代行为应当认定为A.自首B.坦白C.立功D.自首并立功9.下列行为中,应当按盗窃罪定罪处罚的是A.甲窃取一份级的高考试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B.乙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办理移动电话入网,并使用该移动电话,给电信部门造成3万元的话费损失C.丙拣到一张他人的信用卡,然后持卡消费3万元D.丁窃取他人在公共网络上的账号并使用,造成他人3万元的损失10.甲为索取债务而将乙拘禁于一地下室,然后向其家属要求偿还乙所欠债务5万元。
甲的行为构成A.绑架罪B.非法拘禁罪C.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D.抢劫罪和非法拘禁罪11.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
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
某甲的行为是()。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12.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13.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破坏交通设施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4.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
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罪B.****罪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D.拐卖妇女罪15.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
张某构成()。
A.保险诈骗罪B.虚假理赔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16.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
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D.侵占罪17.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其停止犯罪的情况是()。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18.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饭菜里投放毒药,刚好乙的朋友丙来看乙,乙邀请丙与他们一起吃饭,造成乙和丙死亡。
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A.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19.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
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
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但丙因不认识甲乙两人,遂不愿跳入河中救人。
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A.构成共同犯罪B.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论处C.均不构成犯罪D.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20.甲违章驾驶将一行人撞伤。
为逃避责任,甲将被撞的行人拖到自己驾驶的车上,带至无人之处丢下,致使该行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对于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罚?A.交通肇事罪B.故意杀人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故意伤害罪二、多项选择题:第21-2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21.犯罪的“着手”是指A.开始实施犯罪的准备行为B.开始实施刑法某条罪状中描述的行为C.开始实施实行行为D.开始实施能够直接危害客体的行为22.甲本欲杀乙,将乙的孪生弟弟丙误认为乙杀死。
对此正确的说法是A.甲对丙之死亡结果承担故意责任B.甲对丙之死亡结果承担过失责任C.属于对象认识错误D.属于行为差误23.作为中止犯成立时问条件的“在犯罪过程中”包括A.在预备犯罪过程中B.在实行犯罪过程中C.对故意犯罪的结果犯而言,在危害结果发生之前D.对过失犯罪而言,在危害结果发生以前24.在刑法理论上,实质的一罪包括A.继续犯B.连续犯C.结果加重犯D.想象竞合犯25.下列情形中,应以共犯论处的有A.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运输方便的B.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C.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D.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6.简述未遂犯的成立条件、处罚原则及其与预备犯的区别,27.简述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四、辨析题(28小题,8 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
)28.请对“因为刑法分则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所以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一说法进行辨析。
五、法条分析题(29小题,10分。
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
)29.《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请回答以下问题:(1)条文中“其他方法”应如何理解?(2)条文中“入户抢劫”应如何理解?(3)条文中“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如何理解?(4)条文中“持枪抢劫”是否应当包括“持假枪抢劫”的情形?为什么?六、案例分析题:15分30.甲(女,1984年7月20日生)因其同居男友乙已另有新欢丙而生恨意。
2004年6月7日,甲得知当晚丙一人独居于郊外的出租屋,遂叫来好友丁(男,1986年12月13日生),要其晚上去****丙,并给了丁500元“报酬”,丁同意。
当晚9点,甲带着丁来到丙住处附近,指认了出租屋,并给了丁一把其从男友乙处偷来的钥匙。
当晚10点左右,丁找到出租屋,因房门未锁而顺利进入房间,实施****时,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
黑暗中丁用力反复将被害人头部向墙体撞去,见被害人不再反抗,于是打开房灯。
丁准备****时发现被害人已没有了气息,遂匆忙逃走。
回家后,丁越想越怕,便告知父母。
其父母反复规劝,并硬拉着丁到公安机关去交代了罪行。
案发后查明:(1)甲已有三个月身孕;(2)甲于2003年1月4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500元;(3)被害女子并非丙,而是丙的另一同室女友戊,丙当晚因加班未归;(4)戊因丁的暴力而死亡。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1)甲、丁的犯罪行为构成何罪?构成一罪还是数罪?并简要说明理由。
(2)甲、丁原想****丙,实际上加害了丙的同室女友戊。
这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有无影响?为什么?(3)对甲能否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为什么?。
(4)甲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5)指出丁具备的法定量刑情节及其处罚原则。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C4.D5.D6.C7.A8.B9.D10.B 11. D 12. A 13.D 14.D 15.C16.C 17.A 18. B 19.D20.B二、多项选择题21.BCD22.AC23.ABC24.ACD25.ACD三、简答题26.答案要点:(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
(2)没有得逞,即没有能够实现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基本要件。
(3)没有得逞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违背犯罪人主观愿望和意图的主客观原因。
,(4)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未遂犯与预备犯的区别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27.答案要点:(1)客体不同。
前者侵害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即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举报权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后者侵害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犯罪对象不同。
前者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者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公民。
(3)行为方式不同。
前者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进行报复陷害的行为;后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有关机关做虚假告发的行为。
(4)犯罪主体不同。
前者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后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5)犯罪目的不同。
前者的目的是损害他人的某些合法权益;后者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受到错误的刑事追究。
四、辨析题28.【解析】(1)我国现行刑法分则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但这并不意味着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
(2)不作为构成犯罪,除需具备一般犯罪构成要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作为义务;②行为人能够履行该特定义务;③行为人不履行该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3)见危不救行为属于不作为,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看是否存在救助的作为义务。
这种救助义务,可以来源于以下四方面:①法律上的明文规定;②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③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④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