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
熊远健教学设计(含课件)(课例)
![熊远健教学设计(含课件)(课例)](https://img.taocdn.com/s3/m/deac364e312b3169a451a48e.png)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
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
“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
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
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
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2dc9d9f111f18582d05a86.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课方案【设计理念】本节课,我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主”的教课理念,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能力的培育,做到尽量让学生说,让学生读,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诵,理清文本内容,感觉文本内涵,使读与思密切联合,促进学生思想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b5E2RGbCAP【教材剖析】《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第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英勇的猜想与想象,描绘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坚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景色,赞誉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p1EanqFDPw本文共 9 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写这是一株平时的柳树。
第二自然段话锋一转,计这是一株令我望而却步的奇特的柳树。
第三四五自然段,给我们展现了一株巍巍然矗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树,以其独到的形象,给荒凉,苍莽的青海高原带来了一方独立的景色,经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惊与感化。
第六七自然段,经过作者的猜想和想象,演绎了这株柳树如安在高原寒冷与雷轰电击中坚强地生计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经过与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对比较,赞誉了高原之柳没有诉苦与胆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所有身心之力生计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DXDiTa9E3d【教课目的】1,指导学生流畅有感情朗诵课文.2, 依靠详细的语言材猜想象课文描述的情境,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窘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盛的生命力 .3, 指导学生经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可以领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奇特,从而可以理解以坚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真理.RTCrpUDGiT【教课重难点】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数处窘境表现出的强盛生命力;理解以坚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真理,抓住教材的空白这一教课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与创建力。
5PCzVD7HxA【教课过程】一、复习引入师:这节课我们持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莽和恶劣,(板书:苍莽恶劣)课文顶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述,我们一同来读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与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ad564233687e21af45a9ed.png)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读词分类、规范书写、学生质疑。
三、精讲课文(一)欣赏图片,初步感受神奇1、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长成青海高原上壮丽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奇)引导读完整文中句子。
(屏幕出示课文第5小节内容)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这一段写了柳树的什么,从哪几个方面突出它的特点。
读书指导:抓关键词,做批注。
(写上自己的体会)3、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谁来挑一处读一读,说一说。
4、交流:※叶绿如墨——(屏幕出示第三个句子)学生交流,(点出“苍郁”“深沉”)。
——大家见过这么绿的叶子吗?——那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是啊,这株柳树的叶子少了一份青翠,少了一份鲜活,多了一份苍郁和深沉。
够特别的吧,谁来读?——这样独特的绿源自于“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点出“独特锻铸”,“锻铸”的理解是一个难点,这里通过媒体操作强化学生对于“锻铸”的注意并思考其含义)什么是“锻铸”?是的,将铁高温熔化后倒进模子里成型的过程就是“锻铸”。
这里,谁“锻铸”谁?——是啊,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锤打着它,磨炼着它,使它拥有了这样一份独特的绿。
(板书:叶绿如墨)——多么奇特啊,一起读。
(将屏幕投射内容切回第5小节)※枝干坚硬——(屏幕出示第二个句子)学生交流。
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枝干有这么坚硬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多么柔顺啊,诶,它怎么就有这么坚硬的枝干呢?太神奇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硬到怎样的地步?(刀都刻不动的地步,像铁一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点出:生铁铁锭的色泽)——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铁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金属特有的“铮铮”声。
谁来读?一起来!——这又是它奇特的地方,枝干特别坚硬!(板书:枝干坚硬)※高大粗壮——(屏幕随机出示第一个句子和第四个句子)学生交流——(点击“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点出这组数据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树的粗壮)你读书可真细心呀,从“两合抱粗”和“百十余平方米”看出了它的高大。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优秀10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1ca7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3.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优秀10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
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贺知章的《咏柳》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686f3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0.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14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停歇可稳定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重难点:重点: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难点:能基本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教具准备:制作教学内容呈现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板书:柳】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想到写柳的古诗了吗?【可带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2、补充:白居易还有一首《杨柳枝》也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出示,师念: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3、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很多文豪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4、【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相机介绍: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
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再读读这个题目,你有了怎样的疑问或想法呢?5、过渡啊: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a22ef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a.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二、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
课文分两层写。
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
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
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
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fa5be7f8c75fbfc77db2ea.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立柳之印象。
1.古往今来,柳树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其中的名篇。
2.齐背《咏柳》。
3.不仅贺知章咏柳,还有很多诗人也善咏柳。
4.生背诵与柳有关的诗句。
5.不仅古人咏柳,我们今人也善咏柳。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陈忠实去认识一株柳,一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
(板书课题)二、了解“青海高原”,感悟柳之生存环境。
1.青海高原,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青海高原的资料。
3.课文是如何为我们描述青海高原的?“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4.读着这些词句,你能感觉到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吗?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这荒芜、苍凉的青海高原啊!三、初识“一株柳”,了解柳之形象。
1.过渡:我不禁要问,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柳树能生存吗?能!回答是肯定的,不仅能,而且还造成了高原上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
2.出示第五段,齐读: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22430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a.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5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__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正确性。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力量,一种了不起的力量。
(出示课件:小草顶开巨石、悬崖边上的树)课件旁白:柔弱的小草,为了生长竟能顶开身上的石块。
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竟长出了繁茂的大松树。
同学们那顽强的小草和松树是多么的了不起呀,今天咱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也同样有着这样一株不同平常的柳树,大家想熟悉它吗?请翻开课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版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熟悉青海高原上那株了不起的柳树吧。
(1)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来?)(1)出示词串: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5)(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认真预习,是学好课文的一个要害)(6)(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第一、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第四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生长环境(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10)b、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那么同学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作者看见柳树的感受)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学生回答引入“平常”与“神奇”并相机版书,同学们有的说这株柳是极其平常的,而有的说这株柳又是神奇的(教师版书),照这么说的话,这株柳树就是一株既平常而又布满了神奇的柳树喽?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说出)《假如这株柳树长在平原,长在水边那它就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树,可假如它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非常的神奇》。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https://img.taocdn.com/s3/m/c420efd83186bceb19e8bbf1.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方案静升小学龚波课题名称青海高原一株柳科目语文年级六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学习者分析虽然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我班学生绝大多数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尚未形成。
课前的预习总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甚至少数学生边最基本的字词障碍都不去扫清。
只有少数几人语感较强,学习自觉性较高,课堂上表现活跃。
很多客观的因素使学生们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多数学生不会阅读也不喜欢阅读,不会作文更害怕作文。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2.感受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体会这株柳树不抱怨命运,不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环境抗争的不屈之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理解“撑立、不可思议、艰苦卓绝”等词句,体会青海高原株柳的“神奇”。
2.以读为主,在反复的品味重点段落的过程中感受这株柳坚强不屈的精神,学习合理想像,对比以及作者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写法。
三、知识与技能1. 能在查阅字词典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广袤无垠、不可思议、起死回生、撑立、伫立”等重点词的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第5、9自然段。
3、学习合理想像,对比以及作者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 想像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 以读为主,在反复的品味重点段落的过程中感受这株柳坚强不屈的精神,学习合理想像,对比以及作者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资源1、教师自制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 一、揭题导入,了解环境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2、交流印象课件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读出你的感受)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https://img.taocdn.com/s3/m/af81e42b0066f5335a812158.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⒉品读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⒊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崎岖,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悟精神。
教学难点:从柳树的身上感悟到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ppt投影片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谈话导入。
(播放歌曲)1,大家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的名字叫做《好大一棵树》,今天,我们也将继续走近一棵树,这就是……(指板书)读!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这棵树有了初步的印象,它是怎样的一棵树呢?你可以用书上的词,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词。
(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神奇望而生畏)3,学贵有疑,读到这句话,你一定产生了一些疑问,是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为什么作者说它是“神奇”的柳树?为什么让人“望而生畏”?)二,走近柳树,感悟“壮丽“。
1,请看!(呈现图片)这就是那青海高原一株柳,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株柳树吗?你可以用上适当的修辞手法。
2,作者是怎样描述的?请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导朗读。
4,作者犹如一个画家,他的画笔就是他的文字。
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风景?5,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放到你的声音上去,表达出来吧!(配乐朗诵)三,想象过程,感悟“顽强”。
1,而其实命运给予它的事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那么命运给予它的是怎样的九十九条死亡之路?请大家默读第6、7自然段,找出答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⑴从古自今……也许熬过了……却躲不过……青海高原的干旱是怎样的?青海高原的寒冷又是怎样的?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再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感受。
⑵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7d8adff01dc281e43af036.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第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写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
第二自然段话锋一转,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
第三四五自然段,给我们展示了一株巍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树,以其独特的形象,给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带来了一方独立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
第六七自然段,通过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演绎了这株柳树如何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通过与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相比较,赞扬了高原之柳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一,1.学生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平时的训练,从整体到局部,从粗读到细读,多次对文章品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精神世界的互通。
这不是一日之功,与任教教师平时长期的培养与熏陶密不可分。
其二.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并能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其三,.学生已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由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留下了灵动、充分的空间,因此学生能够在高质量的对话实践中,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4e9a718866fb84ae45c8dae.png)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
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
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了极具感染性的图片、视频,自制了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初步感受它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课文第1-5自然段教学重点:通过知识的对比性学习,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与交流,感受青海高原苍茫、辽阔、贫瘠的风貌。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欣赏、讨论、感悟师生准备:1、多媒体课件2.搜集有关环境的资料以及关于“柳树”的古诗及边塞诗。
3.布置学生预习:学字词、读课文、理脉络、搜资料、想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相机板书:一株柳2、学生交流咏柳诗句。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4、学生交流环境:青海高原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思路。
《青海高原一株柳》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ca9fe1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6.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阅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以及关键句,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体会它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人格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感悟。
3、体会作者用心观察自然,以及正面描写、联想想象、环境烘托、对比反衬等写法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感受高原,感知柳树1、学生欣赏青海高原风光图2、学生认读词语并选词描绘青海高原风光。
广袤无垠深邃青草覆盖凝滞青石嶙峋铁铸寸草不生赭红3、师生补充介绍青海高原,进一步了解环境状况。
4、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插图。
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学生看图描绘。
5、在作者陈忠实的眼中它又是怎样一株柳?学生读课文1、2小节。
找出两小节中的反义词。
(标出:平常神奇)6、作者说它“平常”是因为――(学生结合第8节介绍作者家乡)7、质疑:司空见惯的柳树,作者为什么要说它“神奇”?(板书:神奇?)言为心声,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品读词句,感受“神奇”1、学生默读课文5至7节,圈划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写下批注。
2、学生集体交流,品析词句,体会“一株柳”成长的艰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5~7节。
(1)样子神奇(“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撑立”“锻铸”)(2)萌发神奇(“遥远”“随意”“恰遇”“有幸萌发”“持续的干旱”“全毁了”“一茬一茬旱死”“熬过却躲不过”“绝不宽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3)壮大神奇(“一次又一次摧毁”――“虐杀”“冻死”“铺天盖地”“雷轰电击”“劈断”;“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复苏”“重新抽出”“多么顽强的精神”)3、学生整理交流所得。
填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
它从来到青海高原,熬过,躲过,奇迹般地萌发。
它经历过,经历过,在后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顽强地壮大。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树干和树枝;叶子。
使人感到。
4、整理填空,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bbe8f0910ef12d2af9e74d.png)
课题:15、青海高原一株柳(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2)、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2)、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能从课文中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的种子。
重、难点与关键1、理解好文章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尤其是课文的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
2、学习柳树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高原的恶劣环境和柳树的可贵品质。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对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柳树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题,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大家想一想,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神奇) 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的?生说。
二、研读课文,感知柳树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感知柳树的样子。
1、问: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儿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五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问: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株柳树的外形?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3、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这株柳树的外形特点吗?指名学生回答。
4、交流:(1)、两合抱粗指的是什么?谁来演示一下?(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字形猜它的意思吗?(3)、你能根据上下文,理解“锻铸”的意思吗?(4)、你最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哪一句?你愿意带着感情读它吗?小结:这株柳树庞大的树阴、粗壮的主干、坚硬的枝条、葱绿的叶子无不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伟力。
找“留白”做“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找“留白”做“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b4c047e518964bcf847c64.png)
感悟 : 在 “ 节 ” 留 白处 做 点 “ 章 ” 教 材 中 的 每 一 处 留 情 文 。 白都 体 现 了作 者 的 独 具 匠心 : 的 可 以 用 来 调 动 学 生 已有 的 经 验 , 有
使 之 感 同 身 受 ; 的可 以 用 来 引 导学 生 从 生 活 中发 现 问题 ,激起 有 解决 问 题 的 欲 望 ; 的 可 以 用 来 拓 宽 学 生 的 想 象 , 培养 创新 思维 有 能 力 … … 就 像 此 刻 的 课 堂 上 ,因 为 在 高 原 柳 遭 受 摧 毁 之 后 的情 节
设 计 了一 个 拓 展 练 笔 : 请 以 ‘ 海 高原 一 株 柳 ,你 让 我 想 起 了 “ 青
一
个人 ! ’为 开 头 写一 段 话 ”
因 为 有 了之 前 的 多次 在 “ 白 ” 处 “ 文 章 ” 的 经 历 , 学 留 做 生此 刻 的 “ ” 显 得 格 外 的得 心 应 手 ,思 路 也 很 开 阔 。 霍金 、 司 写
如想 起 了一 “
个 人 — — 夏 洛 蒂 ・勃 朗 特 。 她 和 你 有 太 多太 多相 似 之 处 。 命 运
这次 磨 课 的 成 功 ,就 因 为 紧 扣 住 了 “ 毁 ” 一词 ,让 学 生 在 对 她 也 是 那 么不 公 平 , 家庭 贫 困 、 幼 年 丧 母 ,生 活 颠 沛 流 离 … … 摧 这 个 词 语 的 留 白处 发 挥 想 象 ,想 象 高 原 柳 经 历的 坎 坷 ,从 而 填 补 可 她 和 你 一 样 并 不 甘 于 平 庸 , 而 是 一 心 一 意 想成 就 一 番 大 事 业 。 了文 中描 写 的 空 白 。这 一 教 学 环 节 的 设 计 ,为 学 生 感 悟 高 原 柳 神 你 们 这 样 想 也 这 样 做 了: 洛 蒂随 时 随地 记 录 着 自己的 思 想 火 花 , 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3b783aeefdc8d376ee3228.png)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预设赵集镇中心小学陈林[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柳树的神奇与望而生畏。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回顾一下,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神奇)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株柳树神奇在哪?二、品读“神奇”。
过渡:这株柳树还“神奇”在哪里?为什么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一)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板书形象)学习第5自然段交流: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理解两合抱有多粗、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
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
(高大、粗壮)2. 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这句话是描写什么的(树干和枝叶)他们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粗实而坚硬的)理解生铁铁锭(给人的感觉是坚硬,颜色深沉)比较:咱们这里的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
感受奇特3.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叶子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我们身边的柳树是什么颜色的?你会想到哪些词?嫩绿,草绿,鲜绿,丹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那么它怎么会绿得那么深沉那么苍郁的呢?4.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从巍巍然撑立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柳树的高大粗壮,一种生命的力量。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株柳树的特点——高大、颜色深、坚硬,读出来?5、指名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第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作斗争。
课文笔触优美,想象大胆,文中神奇的柳树历经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本文以读为主,通过多种读法去感受柳树的伟大。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的顽强。
教学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一株柳树,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
(板书题目)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2、这株柳树首先神奇在它生长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在这儿生长,已然是一个奇迹。
你看:出示:青海高原(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悲壮与苍凉弥漫在心头3、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春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常年冻土的高原,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让我们走近这株柳树。
二、一读柳树,感受外形的‚神奇‛。
1、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2、默读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说)文中是怎样写这株柳树的颜色的?(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苍绿)看到这株柳树,你想到那些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根深叶茂、遮天蔽日)3、面对这一株柳树,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最后一句)什么是‚巍巍然‛(形容高大雄伟的样子。
在这儿是指柳树顽强的的生命力。
)什么是‚撑‛(手掌用力是撑)从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株柳树在高原上生存的很艰难)让我们用赞美、感叹的语气读出对这株柳树的敬意。
4、这株柳树生活在苍凉的原本不适合树族生长的青海高原上,而且长得如此粗壮高大。
我们不得不说——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三、二读柳树,生长过程显‚神奇‛1、此时,我们一定会和作者一样产生疑惑,学生质疑。
(指名说)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问句。
2、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想象。
默读第6、7自然段,这株柳树从萌发、扎根到生长、壮大,经历了哪些苦难?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树叶被晒得干裂,几乎奄奄一息。
柳树的根紧紧抓住泥土,拼命地扎向深处去汲取水份。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树枝被吹得呼呼作响,但仍挺立在风中,冻死过去又复过来。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柳树的枝条被压弯了腰,但倔强的它抖落了积雪又重新站直了身子。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柳树的枝条被劈断,一个月后,它又重新抽出了新枝。
)3、他就是这样顽强地生长着,此时此刻,你对这株柳树只有(崇拜和敬畏)让我们带着这种崇敬和敬畏齐读6-7段。
4、小结: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出示第二然段,再读。
四、三读柳树,对比突出‚神奇‚。
1、当青海高原这株柳在为生存顽强抗争的时候,在平原在水边的这些柳树们正在怎样地生长着呢?(自读第八自然段)2、对比体会:灞河之柳极易生长,无心插柳柳成行,而高原之柳却要忍受干旱的煎熬。
当家乡灞河之柳在斜风细雨中摇摆着自己婀娜的身姿,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时候,高原之柳却要与严寒抗争。
当这平凡的江南之柳仍满载着历代诗家词人的墨汁和泪水时,高原之柳却在独自与雷轰电击搏斗。
3、如果说,家乡灞河柳树的生活道路是(平坦)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活道路便是(坎坷)的。
4、正如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5、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对比反衬手法,突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命力的强大。
)家乡灞河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艰苦卓绝)的。
6、面对逆境,面对命运的坎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齐读最后一段齐读。
在这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命运给予他的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形容(柳树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不,同时也是在写人。
他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7、()就像高原上的这株柳,他(她)()。
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托物抒情,借物喻人)8、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
(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读第二小节。
(齐读)最后两节讲的就是它的第四‚奇‛,它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韧性。
五、总结拓展:1、小结:围绕第二自然段,小结文章内容和中心。
青海高原一株柳你是这般的神奇,你是我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你身处逆境,却长得这般粗壮、高大、苍绿。
你毫不畏惧干旱和寒冷,风雪和雷电。
你不抱怨命运,有着超乎想象的韧性和毅力。
你是这般的神奇,因为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生命就会创造奇迹!2、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当面对困难时你也会这样做:我不抱怨命运,也不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我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命运给予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要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让这段话成为你的座右铭。
六、作业:选做一题。
1、我要做这样的一株柳——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2、我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自述的口吻介绍柳树的成长过程。
)3、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一封信板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生长环境:悲壮苍凉外形特点:粗壮高大身处逆境成长经历:顽强努力百炼成钢命运道路:毅力韧劲《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环境描写、状物描写、排比句等都很有特色,通过品读这些语言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的精神。
教学中,我按照‚读出一株柳——读出一种精神——读出一个人‛的思路,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
1.扣住‚神奇‛,读出一株柳。
在作者眼中‚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我请学生带着问题:‚这株柳‘神奇’在哪?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去读3-5节。
在自主交流中学生发现它的枝干粗实、坚硬,它的叶子苍郁、深沉,给人总的感觉是粗大、茂盛。
接着,我引导学生去比较高原一株柳与平原柳树的不同,并用总-分-总的段式仿说平原柳树。
这样,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高原柳高大伟岸的男子汉形象,也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了有效的迁移运用。
通过语言表达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对状物的描写方法,实际上是调动了学生学习、记忆、思维等内在行为的一种组织技能,即‚加涅习得结果‛之一的认知策略类型。
2.挖掘‚撑立‛,读出一种精神。
这个词语张力十足,柳树的形、神合二为一体现其中。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总结出解词方法。
什么叫‚撑‛?我用动作示范了一下,学生立刻感受到‚手掌用力‛的动作就是‚撑’,这是根据它的字形猜测意思;‚撑立‛可以换成什么词?学生说:‚可以换成屹立、矗立、耸立……‛我进一步引导:‚这些立都是立得直、立得高,但撑立与这些词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近义词的对比,学生发现了‚撑立‛更能体现一株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在字典中,这个词有两种意思:①张开。
②很不容易地抵住、坚持住。
我出示这两种意思,请学生结合第5节再来选择词义,学生都选择了第二种释义,从这个‚很不容易‛又再一次感受到了一株柳的顽强。
这样三次理解词语,学生逐一总结出三种解词方法:根据字形猜意思——找近义词释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在自主习得教学方法性原则中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获得能力。
‛所以我力求通过这个词语强化学生的解词能力,深化学生的感悟能力。
为什么说‚撑立‛是一种很不容易的坚持呢?我请学生静下心来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6、7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句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体会‚撑立‛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虐杀生灵、高原风雪、复苏、铺天盖地、雷轰电击、重新抽出‛都显示出了‚撑立‛的不容易。
在想象那来势凶猛的雷轰电击的场面中反复去读书,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艰难的、痛苦不堪的、千辛万苦的撑立,也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挑战死神的、不向命运妥协的撑立。
作者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中的两个数字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从这两个数字中学生又看到了这一株柳‚竭尽全力、百折不挠、九死一生、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坚强不屈‛地撑立在‚广袤无垠、青草覆盖、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有着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简洁而开阔、异常苍茫‛的高原之上,撑出了高原上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和学生一起在回读这个‚撑立‛,它写尽了一株柳的力量与坚持,不屈与抗争。
挖掘一个词,能够品出丰富的内容。
据言悟意,取决于课堂之上以‚尊重‛为核心,以‚平等‛为基础的自主习得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能力的成熟,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言。
3.转换‚伫立‛,读出一个人。
课文第2节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为什么课文的开头用‚伫立‛而不用‚撑立‛呢?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适合学生开展自主探索。
学生又去读了读描写柳树的语段,有的说:‚柳树在高原上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
‛有的说:‚在作者眼中这不仅仅是一株柳,还是一个人。
‛还有的说:‚这个人顶天立地、坚强不屈、百炼成钢,绝不向命运低头,令作者十分敬畏,所以他才会望而生畏。
‛此时,一个意志坚强、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的形象已经伫立在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