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案ppt

【篇一:《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龙源期刊网 .cn

《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作者:黄敏尤昌镇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

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

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

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

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

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

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

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

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

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

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篇二:孙权劝学说课稿】

《孙权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文。写的是

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

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

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

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

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

了查阅工具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充

分利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

感悟理解文本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教材和

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本课的文学常识。

(2)、能正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领悟读

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

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教师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突出学生的主

体地位,尊重学生发展个性,我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学生平日诵读的培养,鼓励学

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语文教学重

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因此,我在教本课时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和品味人物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与心灵沟通。在本课的教

学中,我将通过“问题——研读”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学习,把学习过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

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情景导入新课《孙权劝学》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走进作者、了解作品及相关资料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课

前预习)

(四)、学习指导(一)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

论。

4、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6、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五)、学习指导(二)

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

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

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

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

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

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

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

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

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

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

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

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

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

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

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七)、盘点收获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完成练习册

四、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吕蒙鲁肃

劝学(就学)赞学

善劝听劝爱才

好学学有所进敬才

关爱部下

【篇三:课题:《孙权劝学》说课稿】

课题:《孙权劝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1、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

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

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

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

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

的。)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

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

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

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

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

性的统一,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让学

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1、说教学目标

a、识目标知: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复述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通过共同研究课文的过程,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吕蒙接受劝学建议后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

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

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具体学法: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

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

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课文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

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

有长进。

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

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

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

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情感。

(3).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

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 协作质疑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 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

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

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

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

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总之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

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

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

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

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

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

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

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

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

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四)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提高学生对这篇文章的

感知

(五)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五.板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善劝)

(善劝)(善学)(敬才)(爱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