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名人集录
著名法学家郭道晖访谈录

著名法学家郭道晖访谈录:是朱镕基的入党介绍人字号评论邮件纠错2014年04月14日11:31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作者:邓益辉陆凤郭道晖,著名法学家,这位如今86岁的老者,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为人、为学的风格和节操,深得推崇和尊敬。
而在他自己的记忆中,这一生走过了“漫长的苦难历程”,尝过了人生的艰辛曲折,“有血有泪,可歌可泣”。
他出身于名门,其三位祖父郭仑焘、郭嵩焘、郭昆焘并称为“湘阴郭氏三杰”。
可当家国蒙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的少年时代留下了“流亡千里”的记忆。
他参加革命,历经“反右”,苦熬过“文革”,人生已到知天命之时。
年届半百,他仍以“犹献春蚕未尽丝”的精神,投身中国法治建设的探索和研究,终成大家。
在与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的访谈中,郭道晖回忆与朱镕基的同窗情谊,讲述自己如何通过了法治入门的“第一堂考试”,解释“中国法治三老”一说的来源,谈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谈“爱与憎”,谈鲁迅的“反抗挑战”之美……尘封这些往事的匣子,被一一打开。
清华同窗情谊1947年7月,19岁的郭道晖只身去武汉报考大学,打地铺住在武汉大学的教室里。
那时候,没有“统考”一说,实行的是各校分别报考。
他在炎热的天气里连考了4所大学,筋疲力尽,大病了一场。
所幸,郭道晖被3所学校同时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就在那时,他与同班的朱镕基相识。
“他与我父亲有师生之谊,与我有同窗之缘,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思想、性格比较相投,所以一见如故,成了朋友。
”郭道晖回忆说。
郭道晖刚刚上大学时,内战形势趋紧,1946年秋到1948年,北京爆发了多起学生运动。
其中,包括震撼全国的“五·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郭道晖积极投入各次学运中,每次游行与集会都必定参加。
上课时,他开始从前排坐到了角落,偷偷地阅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进步书籍。
当他读到列宁著作中号召工人和士兵“把枪支从右肩移到左肩”,变国际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推翻沙皇统治时,不禁豁然开朗。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
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骂人高手。
基本信息外文名Thomson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逝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中文名辜鸿铭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作品《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人物简介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
英文名众多,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最为人知的是Tomson。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骂在北大1917年,辜鸿铭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英国文学和拉丁文。
同时受到邀请的多数是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
辜鸿铭和新派人物之间理念不同,经常打嘴仗。
蔡元培之前的北京大学一直都是一个官府气息浓厚的学校,那时进了北大就相当于候补官员,据说清末的体操课上,教员都要这样下口令说:“官爷请向前一步走。
”在蔡元培担任校长之后,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们接触的多数是自由、民主、进化论之类的东西,突然看见一个留黄色小辫相似洋人的老夫子登上讲台,发出一阵爆笑。
中国法学史上9大男神,你认得几个?

中国法学史上9大男神,你认得几个?记忆中,法学院老师大都比其他学院的老师要严肃一些。
而对于一些频频出现在教科书上名声赫赫的法学大家,由于一直未曾谋面,更是觉得他们有一种仙风道骨的神秘感和威严感。
殊不知,这些学富五车的才子们也是个个玉树临风、气宇轩昂。
一、芮沐如果你了解芮老,就知道他不仅是国际经济法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其外语功底也相当了得。
不仅精通英、法、德、俄、日这几门外语,芮老也通晓东欧的一些小语种。
20世纪进行WTO谈判和21世纪在WTO工作的中国专家学者,许多都是芮沐当年的弟子。
芮沐先生当年的远见卓识,对我们今天的国际经济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沈宗灵沈宗灵先生是中国法理学和比较法学科的奠基人,被誉为'最勤奋的学者'。
法学院校学生,都会对沈宗灵有所了解,是源于他所主编的'红宝书'《法理学》(书皮为红色)。
这是一本入门级别的法学基础教材,还有一本《现代西方法理学》,是多数院校硕士、博士入学考试必备书目,可称为'宝典'。
照片里沈老略有拘谨地微笑,但他对待学问和学生却要求极为严格。
虽不温煦而行之表象,但却严中有爱,'心地善良得纯粹',还一直牵挂学生的工作和前途。
三、江平江平老师被誉为'中国法学界良心',《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物权法》……这些我们所研习的民商法律江平先生都有参与修订。
江老多年来为了中国的法治建设奔走呼告,'只向真理低头'的名言在法律界广为人知。
江老多年来耕耘在法学教育界,育人无数,弟子中许多人正是今日中国法学界的栋梁。
江平先生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任上只有一年半,却被法大的同学亲切的称为'永远的校长'。
四、许崇德众人印象中起草过五四宪法、香港基本法的许老是一位精神矍铄乐呵呵的银发老人,同龄人对许老的评价也是'专注好好先生近三十年'。
许老在人民大学执教多年,现任人大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朱瓯、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都是许老的弟子。
中国现代法治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法治人物简介
郭明义(1962年-),江苏南京人,中国著名法学家、法治理论家、教育家。
郭明义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后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
学法学硕士学位。
他是中国法治研究的重要代表,致力于推动中国法
治建设和法学教育的发展。
郭明义在中国法治事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曾担任中华全
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
学中国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在他领导下,中国法治研究中心成
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学研究机构之一。
作为中国法学界的重要思想家,郭明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
法治理论和观点。
他强调法律的规范性和正义性,主张推进依法治国,维护法治精神和法治道德。
他对宪法学、行政法、刑事法等领域进行
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理论和实践建议。
在法学教育方面,郭明义提倡培养有法治素养的法学专业人才,注
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积极推动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与多个国际知名法学院校建
立了合作关系。
除了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郭明义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事业。
他是中国法治促进会理事长,积极推动法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他还
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致力于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律保障的落实。
郭明义以其杰出的贡献和影响力深受广大法学界及社会各界的赞誉。
他的法治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为中
国法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阜宁名人

阜宁名人周克玉,男,阜宁陈良人,1928年出生,上将,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委,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现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朱训,男,阜宁板湖人,1930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2年赴苏联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曾任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秘书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现任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
夏振亚,男,阜宁沟墩人,1938年出生,现为上海东方电视台振亚影视公司董事长,国家一级导演,兼任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是一位成就卓著、饮誉国际影坛的电影短篇专家,同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的作家、书法家,世人誉为“三栖艺术家”。
他的成就被收入英美等国际名人研究中心《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辞典》。
赵连城,男,阜宁益林人,1938年1月出生,现任哈工大冶金学院院长,“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社会兼职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组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并担任形状记忆与超弹性技术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马氏体相变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50余篇,被国外学者引用200余篇次,先后发表专著及主编全国通用教材、研究生教材10余部、共250余万字。
1989年以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专利6项。
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
周明耀,男,阜宁东沟人,1958年7月出生,1990年6月入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现任扬州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室主任。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参加国际论文交流论文6篇,主持水利部、江苏省科委、上海、湖北等省市下达的科研课题16项,其中有三项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获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扬州大学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扬州市青年拔尖人才。
法律硕士兼职导师简介1

法律硕士兼职导师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丁念红,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高级法官,主要研究方向:诉讼法、民法。
马贤兴,宁乡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级法官。
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刑法、诉讼法。
马凌云,副研究员,北京德恒(长沙)律师事务所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邓志伟,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高级法官。
主要研究方向:诉讼法、行政法。
车丽华,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法学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湖南省公安厅纪委监察室副主任、审计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刑法。
王钧全,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级法官。
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王爱平,湖南国风德赛律师事务所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法、民商法。
王勋爵,郴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主要研究方向:诉讼法。
冯伟,望城县人民法院院长,高级法官。
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法、诉讼法。
卢宏,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副所长,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理事,化学及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田达良,长沙市集佳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刘文华,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仲裁处处长,律师、经济师。
主要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刘永红,博士,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刘克文,高级经济师,注册咨询工程师。
中国建设银行长沙河西支行副行长。
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法。
孙昌军,法学博士,教授,中联重科副总裁、总法律顾问。
湖南省刑法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情对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仲裁员。
主要研究方向:刑法、经济法。
朱绍清,法学硕士,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一庭副庭长,高级法官。
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宋凯楚,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高级法官。
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杨学成,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长,高级法官。
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
法学名家——高铭暄教授

简介:高铭暄,男,当代中国著名刑法学家。
1928年5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鲜迭村。
早年先后就读于温州市瓯海中学、温州中学,1947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法学院。
1949年9月,因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遂转学北京大学法律系。
1951年8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学习,师从前苏联著名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达玛亨教授、尼古拉耶夫教授和柯尔金教授,成为较早地系统学习和研究苏联刑法理论的中国青年学者。
1953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任教。
1956年5月被评为讲师,1980年5月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5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晋升为教授。
198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从此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己培养刑法学博士的历史。
高铭暄教授现任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顾问、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983年以来,还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1983-1986年)、法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1990-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暨法学组召集人(1985-2003年)、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86-2003年)、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1984-2001年)。
主要学术观点:高铭暄教授曾经说过:“刑法学者应当独立思考,坚持学理探讨,具有高度的科学信念。
学术上没有‘禁区’,应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几十年来,他追求真理,探索真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一)关于刑法学的研究对象高铭暄教授旗帜鲜明地认为,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中国现代法学著名学者

(四)政界中的名家
公丕祥(江苏高院院长)、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文显(吉林高院院长)、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袁曙宏(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姜伟(黑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孙谦(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景汉朝(最高人民法院专职审判委员会委员)、吕忠梅(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史久镛(联合国国际法院前院长)、万鄂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图们(原中央军委法制局局长,少将)、张军(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郝铁川(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
王人博(西政、法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宪法学
王立民(华师大、华政)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法律史学
王振民(郑州大学、人大)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王晓晔(女,内蒙古师范大学、人大、德国汉堡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 经济法学
吕世伦(人大) 沈宗灵(复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石泰峰(北大) 舒国滢(法大) 孙国华(人大) 孙笑侠(杭州大学、武大、社科院) 王晨光(北大、美国哈佛大学) 谢 晖(西法大、山东大学) 徐显明(吉大、武大) 信春鹰(女,吉大、社科院) 张文显(吉大) 朱景文(人大) 卓泽渊(西政)
5、民商法学:
崔建远(吉大) 范 健(南京大学) 顾功耘(北大) 关 怀(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 郭明瑞(北大、人大) 江 平(前苏联莫斯科大学) 梁慧星(西政、社科院) 刘春田(人大) 刘凯湘(西政、北大) 龙翼飞(吉大、人大) 马俊驹(法大) 沈四宝(北大) 石少侠(吉大) 司玉琢(大连海事大学) 孙宪忠(西法大、社科院) 覃有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保树(法大) 王家福(北大、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 王利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大) 王卫国(西政、法大) 魏振瀛(北大) 巫昌祯(人大) 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大) 吴焕宁(女,东北财经学院) 夏吟兰(女,法大) 徐学鹿(人大) 杨大文(人大) 杨立新(通化师范学院、法大) 杨振山(法大) 尹 田(西政) 赵旭东(西政、法大) 赵中孚(朝阳大学、人大) 郑成思(法大)
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引言: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法律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的稳定和公正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批杰出的青年法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和贡献,为法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十位杰出的青年法学家,他们在法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为未来的法学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一、王亚东王亚东是中国法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金融法之父”。
他在金融法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国金融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借鉴经验。
二、琳达·弗雷德里克森琳达·弗雷德里克森是美国法学界的杰出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宪法和基本人权。
她对人权保护和司法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人权守护者”。
三、陈鲁豫陈鲁豫是中国知名的法学家和法律评论家,主要研究领域是民商法。
她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对于普及法律知识和推动法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约翰·海金斯约翰·海金斯是英国法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刑法和刑事司法。
他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对刑法原则和刑罚制度的重新思考,对于刑事司法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塞雷娜·沃廉姆塞雷娜·沃廉姆是澳大利亚法学界的杰出学者,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国际人权法和环境法。
她在国际人权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国际法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六、乔治·弗里曼乔治·弗里曼是美国法学界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媒体法和新闻自由。
他对新闻自由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保护公民的媒体自由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七、韦斯特利·霍普金斯韦斯特利·霍普金斯是加拿大法学界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司法制度和法律教育。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加拿大司法体系的建设和法律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安东尼·刘易斯安东尼·刘易斯是美国法学界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知识产权法和创新法。
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

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2012-9-28 13:54:53中国法学会 2012年9月26日“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 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作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
王家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江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
李龙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
李放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步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
杨永华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杨紫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顾问。
何鹏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
巫昌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吴家麟宁夏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陈安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荣誉会长。
陈鹏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金平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周应德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罗豪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种明钊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郭寿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高铭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潘汉典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魏振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顾问。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191位)-----2010年01月01日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诉讼法学卞建林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师已逝世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荣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已逝世。
樊崇义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培东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景汉朝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龙宗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达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8月13日逝世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一级大法官宋英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谭世贵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建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枢1936年10月出生,吉林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敏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静村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严端(女)1934年10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国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诉:杨荣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卫平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怡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警监江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生已逝世。
谭兵海南大学法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浩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家兴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平安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汤维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亚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理学(24人)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洪义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公丕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郭道晖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铁川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体宣传部部长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步云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大学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 ` 士生导师李林(西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龙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7月30日逝世刘作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世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宗灵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泰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副校长舒国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笑侠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晨光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显明山东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 ` 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文显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朱景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卓泽渊西政、社科院,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史学陈盛清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12月18日逝世范忠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韩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怀效锋国家法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存福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 ` 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倪正茂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蒲坚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远猷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建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终身教授2004年7月8日逝世武树臣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一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华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俞荣根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宪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勇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陈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荣湖北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淼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 `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大法官姜明安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豪才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浦增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童之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名扬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1月6日逝世王叔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 ` 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06年11月24日逝世吴家麟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蔚云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海坤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东吴比较法研究所所长应松年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光博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12月29日逝世张庆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树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叶中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比较宪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 `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维究(女)国务院参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台湾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曹子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华西安培华学院院长,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泽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储槐植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铭暄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师大学刑事法律科`` ` 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肖荣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秉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鹏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伟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康树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华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昌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曲新久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阮齐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惠渔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谦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王作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智辉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赵秉志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道鸾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崔建远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健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功耘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关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明瑞烟台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平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慧星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 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春田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凯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翼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俊驹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 ` 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四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少侠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司玉琢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所,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覃有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保树清华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家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卫国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振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巫昌祯(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焕宁(女)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吟兰(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学鹿北京工商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大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振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10月19日逝世尹田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旭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中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成思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 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06年9月10日逝世经济法学李昌麒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隆亨北京联合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文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漆多俊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建东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际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紫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守文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种明钊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吕忠梅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学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中国检察官协会会长,首席大检察官陈安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立坤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龚刃韧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德培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5月29日逝世黄进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李双元湖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楠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饶戈平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芮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久镛国际法院原院长万鄂湘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 法院副院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二级大法官余劲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令良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乃根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忠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法学丛文胜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德欣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昂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们(蒙古族)中央军委法制局原局长,少将,2008年11月2日逝世张建田中央军委法制局正师职法制员,大校第二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名单(25位)(以姓氏笔画为序)马骧聪(人大外交系、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 ` ` 所教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王人博(西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法学王立民(华师大、华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学王振民(郑州大学、人大)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王晓晔(女,内蒙古师范大学、人大、德国汉堡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 ` 学所教授经济法学米健(兰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法学孙长永(安徽师范大学、西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诉讼法学刘剑文(安徽财贸学院、法大、武大)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经济法学李昌道(人大)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诉讼法学李曙光(华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经济法学陈甦(辽宁大学、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民商法学陈小君(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民商法学张军(吉大、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博士刑法学张中秋(华政、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理论张希坡(人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史学肖永平(西政、武大)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法学范愉(女,陕西师范大学、人大、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教授法理学、比较法学季卫东(北大、日本京都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 比较法学林来梵(日本立命馆大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宪法学贾宇(西法大、武大)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黄风(法大)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刑法学曾华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教授国际法学廉希圣(人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法学蔡守秋(武大化学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潘汉典(东吴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比较法学二、上述名录简析:(一)各名家目前在各院校的分布法大35名,人大29名,北大25名,中国社科院24名,清华10名,西政9 名,武大7名。
北大法学教授简介

北大法学教授简介朱苏力研究领域:中国法律西方法律史美国商税法法社会学美国法律制度法哲学法律经济学分析比较法比较法律文化凯程考研集训营保录班,是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成立于2005年4月,是我国最早从事高端全科保过辅导的正规培训机构,由英语名师索玉柱教授、政治李海洋教授为代表的教研组组成。
被学员一致公认业界授课质量最好,服务最到位,应试效果最显著。
凯程教育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九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传等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凯程考研集训营作为考研精品辅导的领航者,可以很自信的讲在业内始终保持着最高的考研上线率,一次性的上线率(含A、B线)已经接近95%。
最大亮点:与其他机构不同,凯程考研集训营是名师小班授课的全日制考研特训机构,凯程考研集训营对英语、数学、政治都有被实践检验了的独一无二的教研和系统的方法。
按高分计划辅导要求学员,在法学、法硕、金融、医学、艺术等专业具有压倒性的专业课辅导优势和经验,在清华、北大、人大、中传具备核心的院校资源和优势;优势专业和优势院校奠定了凯程考研集训营的高端品质。
机具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入学测试+每日测验+每周小测+每周计划+每周计划完成情况全部载入档案袋,详细掌握每一位学员的学业进展;根据学员细致的情况指导今后每一步的学习和10月份的志愿报考。
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美国麦克乔治法学院商法税法硕士,美国亚里桑那大学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博士,1999 年—2000 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 年4 月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1996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1999 )《阅读秩序》(1999 ),《送法下乡》(2000 )以及几十篇学术论文和书评周旺生研究领域:法理学立法学西方法理学研究简介: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立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名人集录

中国著法学大家集录法学理论张文显朱苏力贺卫方葛洪义舒国滢沈宗灵孙笑侠卓泽渊李步云刘作翔付子堂孙国华信春鹰郭道晖郝铁川吕世伦石泰峰王晨光朱景文李林李龙刘瀚谢晖法律史曾宪义张晋藩武树臣何勤华陈盛清范忠信邱远猷吴建璠杨一凡杨永华俞荣根韩延龙怀效锋霍存福刘海年倪正茂高恒蒲坚朱勇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周叶中许崇德韩大元胡建淼胡锦光江必新姜明安罗豪才马怀德陈云生方世荣张庆福张树义莫纪宏浦增元童之伟王名扬王叔文吴家麟肖蔚云杨海坤袁曙宏张光博朱维究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张明楷陈明华陈兴良曹子丹储槐植顾肖荣何秉松梁华仁罗大华欧阳涛曲新久阮齐林苏惠渔康树华张智辉周道鸾卢建平王作富何鹏姜伟孙谦民商法学江平梁慧星吴汉东王利明孙宪忠王卫国赵旭东郑成思魏振瀛崔建远刘春田刘凯湘石少侠司玉琢覃有土顾功耘郭明瑞龙翼飞吴焕宁夏吟兰徐学鹿杨大文杨立新杨振山马俊驹沈四宝巫昌祯关怀范健尹田诉讼法学江伟陈光中徐静村樊崇义龙宗智陈瑞华陈卫东卞建林陈桂明顾培东景汉朝刘家兴沈达明宋英辉谭世贵汤维建田平安汪建成王国枢王亚新杨荣馨张卫平周国均左卫民谭兵李浩常怡严端崔敏经济法学杨紫烜李昌麒刘隆亨刘文华漆多俊邵建东史际春徐杰张守文种明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吕忠梅国际法学韩德培曾令良梁西余劲松陈安董立坤龚韧刃黄进李双元刘楠来饶戈平芮沐张乃根周忠海军事法学丛文胜顾德欣李昂图们张建田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一)红派所谓红派法学家,就是学术上走红,学术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政治上得到宽容,三十来岁就能当上博导的一批法学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赵秉志、陈兴良,北京大学的武树臣,武汉大学的黄进,等等。
(二)黄派所谓黄派法学家,就是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的法学家。
他们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
他们不仅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
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黄金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
中国古代的法学、律学、吏学和谳学

中国古代的法学、律学、吏学和谳学中国古代的法学、律学、吏学和谳学开场⽩:从《四库全书·⼦部·法学类》说起在传统的重礼轻法、重德轻刑观念的影响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在编辑《史部·政书类·法令》、《职官类·官箴》、《⼦部·法家类》时,是极为“吝啬”的。
主编纪昀在《政书类·法令之属》按语中说:“刑为盛世所不能废,⽽亦盛世所不尚。
兹所录者,略存梗概⽽已,不求备也。
”故仅录《唐律疏议》和《⼤清律例》⼆部。
⽽《⼦部·法家类》也仅录⼆⼗三种。
这种指导⽅针对于中国古代法史⽂献的保存和研究⽆疑是不利的。
但是《⼦部·法家类》对法史⽂献的选择,⼜是颇具匠⼼的。
⼤体上录有四类:⼀是私⼈学术著述,如《管⼦》、《邓析⼦》、《商⼦》、《韩⾮⼦》;⼆是律学⽂献,如《刑统赋》、《读律佩;三是官箴类,如《巡城条约》、《风宪禁约》;四是谳学(审判)类,如《折狱龟鉴》、《棠阴⽐事》;五是判牍类,如《名公书判清明类》、《王恭毅驳稿》。
可见,《四库全书》编辑者⼼⽬中的“法家”类⽂献,是甚为⼴泛的。
不仅有思想家的著述,还有律学、吏学、谳学⽂献。
涉及⽴法、法律解释、法律适⽤、为官施政、司法审判等各个⽅⾯。
受此思路的启发,作者试将中国法史学划分为四个⽅⾯:法学、律学、吏学、谳学。
中国法史学⽂献浩如烟海,若依此四⽅⾯整理研究,或有裨益。
⼀、中国古代的法学与西⽅不同,中国历史上确切意义上的法学家和纯粹法学著作是罕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法学,也不等于说中国古代法学天然落后。
关键是要从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把握和研究。
(⼀)中国古代法学的范畴中国古代法学指中国古代⼈们关于法这⼀社会现象的⼀般见解和理论评价,近似于今天的法理学或法哲学。
包括:法的概念、特征、起源、社会功⽤,法与国家权⼒的关系,法与道德的关系,法与天道(⾃然规律)的关系,法与⼈性的关系,⽴法基本原则,变法理论,法与君权,“法治”与“⼈治”,犯罪的原因与预防,等等。
陈兴良

陈兴良陈兴良陈兴良,男,1957年3月21日出生,浙江义乌人。
1977年12月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1981年12月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12月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1987年12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目录社会职务研究方向个人著作社会职务研究方向个人著作展开编辑本段社会职务1984年12月至1997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1985年)、讲师(1987年)、副教授(1989年)、教授(1993年)、博士生导师(1994年)。
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干事,1998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刑法学编辑本段个人著作出版著作《刑法哲学》、《刑法的人性基础》、《刑法的价值构造》、《本体刑法学》、《正当防卫论》、《共同犯罪论》、《遗传与犯罪》等;主编《刑法全书》等20多部;合著《刑法学原理》等30多部;合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等4部。
1.《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3.《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4.《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997年修订版5.《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6.《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8.《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9.《刑法适用总论》(上、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法律译著1.《新犯罪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年版2.《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3.《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刑法研究专著1.《刑事法判解(第9卷)》陈兴良,2005-7-1版2.《刑事法判解(第8卷)》陈兴良,2005-5-1版3.《润物无声: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陈兴良,2005-3-1版4. 《刑事法评论(2004)(第15卷)》陈兴良,2004-12-1版5. 《刑事疑案评析》陈兴良,2004-11-1版6.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2卷.2004年度)(上/下册) 》陈兴良,2004-9-1版7.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1卷.死刑问题研究)(2004年度)(上/下册)》陈兴良,2004-9-1版8. 《中国刑事政策检讨》陈兴良,2004-7-1版9. 《刑事法评论(第14卷)(2004年)》陈兴良,2004-7-1版10. 《公法(第5卷)》陈兴良,2004-7-1版11. 《法治的言说》陈兴良,2004-5-1版12. 《刑事法判解(第7卷)》陈兴良,2004-4-1版13. 《中国刑事司法解释检讨-以奸淫幼女司法解释为视角》陈兴良,2003-1-1版14. 《法外说法(陈兴良序跋集I)》陈兴良,2004-3-1版15. 《书外说书(陈兴良序跋集II)》陈兴良,2004-3-1版16. 《中青年法学文库:刑法哲学(修订三版)》陈兴良,2004-2-1版17. 《刑事法评论(2003)(第13卷)》陈兴良,2003-9-1版18. 《刑事法判解(第6卷)》陈兴良,2003-10-1版19. 《陈兴良刑法学教科书之规范刑法学》陈兴良66,2003-8-1版20. 《刑法学(博学法学系列)》陈兴良,2003-8-1版21. 《刑法理念导读》陈兴良,2003-8-1版22. 《中国死刑检讨(第1辑)(中国法治检讨丛书)》陈兴良,2003-5-1版23. 《刑事法评论(第12卷)》陈兴良,2003-4-1版24. 《刑法案例教程(面向21世纪法学案例系列教材)》陈兴良,2003-4-1版25. 《刑法的启蒙(法学学术随笔)》陈兴良,2003-2-1版26. 《法治的界面》陈兴良,2003-1-1版27. 《刑事法判解(第5卷)》陈兴良,2002-11-5版28. 《刑事法评论(第11卷)》陈兴良,2002-9-5版29. 《刑事简易程序研究(刑事法文库6)》陈兴良,2002-8-13版30. 《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陈兴良,2002-3-1版31. 《刑事法评论(2002年)(第10卷)》陈兴良,2002-3-1版32. 《刑法总论(北京大学远程教育法学试用教材)》陈兴良,2002-3-1版33. 《刑法疑案研究》陈兴良,2002-2-1版34. 《本体刑法学》陈兴良,2001-8-1版35. 《刑事法评论(2001年)(第9卷)》陈兴良,2001-12-1版36. 《法治的使命》陈兴良,2001-12-1版37. 《刑事法判解(第4卷)》陈兴良,2001-10-1版38. 《刑事法评论(2001年)(第8卷)》陈兴良,2001-8-1版39.《刑事法判解(第3卷) 》陈兴良,2001-2-1版40. 《刑事司法研究-情节.判例.解释.裁量》陈兴良,2000-9-1版41. 《刑事法评论(第7卷)》陈兴良,2000-10-1版42. 《刑事法评论(第6卷)》陈兴良,2000-6-1版43. 《刑事法判解(第2卷)》陈兴良,2000-4-1版44. 《刑法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陈兴良,2000-5-1版45. 《刑事法总论(中国刑事法学研究丛书)》陈兴良,2000-1-1版46. 《罪名指南(上下)》陈兴良,2000-1-1版47. 《刑事法评论(第5卷)》陈兴良,2000-1-1版48. 《刑法的人性基础》陈兴良,1999-8-1版49. 《走向哲学的刑法学》陈兴良,1999-9-1版50. 《刑法适用总论(上下)》陈兴良,1999-6-1版51. 《刑事法评论(第4卷)》陈兴良,1999-8-1版52. 《刑事法判解(第1卷)1999》陈兴良,1999-7-1版53. 《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陈兴良,1999-4-1版54. 《刑事法评论(第3卷)》陈兴良,1999-1-1版55. 《刑法全书(97刑法丛书)》陈兴良,1997-4-1版56. 《刑法疑难案例评释》陈兴良,1998-7-1版57. 《刑事诉讼中的公诉人》陈兴良,1998-6-1版58. 《刑事法评论(第2卷)》陈兴良编,1998-4-1版59. 《刑法的启蒙》陈兴良,1998-1-1版60. 《刑事法评论(第1卷)》陈兴良,1997-7-1版法学论文1.《刑罚结构亟待调整:限制死刑加重生刑》摘自《人民检察》2007/192.《绑架罪的本质是什么?》摘自《中国审判》2007/053.《违法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摘自《中国法学》2007/034.《刑法各论的理论建构》摘自《北方法学》2007/015.《盗取空白现金支票伪造后使用行为的定性研究——周大伟案分析》摘自《华东刑事司法评论》2006/006.《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摘自《法学研究》2006/027.《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摘自《中国法学》2006/048.《努力探索市场化社会条件下治安管理的新径路》摘自《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9.《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考察:以刘涌案和佘祥林案为标本》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06/0610.《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摘自《政法论坛》2006/0511.《婚内强奸犯罪化:能与不能——种法解释学的分析》摘自《中国检察官》2006/0612.《宽严相济政策与刑罚规制》摘自《法学杂志》2006/0413.《转型与变革:刑法学的一种知识论考察》摘自《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0314.《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摘自《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0315.《婚内强奸犯罪化:能与不能——一种法解释学的分析》摘自《法学》2006/0216.《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摘自《法学杂志》2006/0217.《刑法竞合论》摘自《法商研究》2006/0218.《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摘自《法学杂志》2006/0119.《组织男性从事同性**易行为之定性研究——对李宁案的分析》摘自《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0120.《违法性认识研究》摘自《中国法学》2005/0421.《虚构产品名称高价销售牟利如何处理》摘自《人民检察》2005/2322.《错案何以形成》摘自《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23.《死刑限制论的一个切入——以故意杀人罪为线索的展开》摘自《法学杂志》2005/0524.《“应当知道”的刑法界说》摘自《法学》2005/0725.《非家庭成员间遗弃行为之定性研究——王益民等遗弃案之分析》摘自《法学评论》2005/0426.《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摘自《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0427.《七个不平衡:中国律师业的现状与困境》摘自《中国司法》2005/0328.《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摘自《当代法学》2005/0329.《法系与推理》摘自《人民检察》2005/0730.《刑法教义学方法论》摘自《法学研究》2005/0231.《拘禁他人并向其勒索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杨保营案的分析》摘自《河北法学》2005/0332.《论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关系》摘自《法学》2005/0433.《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之法理分析》摘自《人民司法》2005/0134.《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之定性研究——邵建国案分析》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04/0635《“专家论证”之我见》摘自《检察风云》2004/0236.《辩护人妨害作证罪之引诱行为的研究——从张耀喜案切入》摘自《政法论坛》2004/0537.《严打利弊之议》摘自《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538.《刑事法治视野中的刑事政策》摘自《江苏社会科学》2004/0539.《故意杀人后取财行为之定性研究——计永欣案分析》摘自《法学杂志》2004/0540.《民权刑法研究的新突破——评《民权刑法论》》摘自《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0341.《法律与“原罪”问题座谈会》摘自《环球法律评论》2004/0242.《合法贷款后采用欺诈手段拒不还贷行为之定性研究——从吴晓丽案切入》摘自《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0343.《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摘自《当代法学》2004/0244.《关于“先刑后民”司法原则的反思》摘自《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45.《目的犯的法理探究》摘自《法学研究》2004/0346.《不以骗取税款为目的的虚开发票行为之定性研究——非法定目的犯的一种个案研究》摘自《法商研究》2004/0347.《为辩护权辩护——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辩护权》摘自《法学》2004/0148.《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量要素——立足于中国刑法的探讨》摘自《环球法律评论》2003/0349.《单位犯罪:以规范为视角的分析》摘自《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
典籍里的中国十个人物摘抄

中国古代典籍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思想,这些人物对于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从典籍中摘录的十个人物,并以原创文档方式呈现,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谐和礼仪。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2. 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奉为“二圣”之一。
他主张人性本善,倡导君子治国、仁义礼智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体责任感。
孟子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 老子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著有《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提倡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被视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4. 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著作是《庄子》,其中反思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寓言和警句的形式表达了对人事物多样性和相对性的思考。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孙子孙子(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战略家,著有《孙子兵法》。
他强调了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兵法原则,如虚实、进退、攻守等,对后世兵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韩非子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被尊称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权威,提出了许多政治理论和法律原则,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法律名人名言_法律名人名言警句

法律名人名言_法律名人名言警句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今天,为你带来了法律名人名言。
1、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贝卡利亚2、习惯与合意可以使法律无效。
3、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
威斯汤福德4、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
歌德5、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
博莱索6、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
塞约翰逊7、法律有权打破平静。
马格林8、意志就是法律。
约威尔逊9、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10、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11、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
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12、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卡尔。
马克思1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14、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
威皮物特15、【崔永元:个税征收不应一刀切】嬉笑怒骂谈完垄断行业后,有记者问起了个税起征点的问题。
小崔认为法律用一刀切的方式收税不合理。
应该是每个城市、每个行业都不同。
他拿自己当例子,比如崔永元,一个月挣3万块,你征他的税,也许是合适的。
但一个煤矿工人,挣了8000块钱,就不应该收税。
他那个是在玩命啊。
小崔感叹煤矿工人是将脑袋拴着裤腰带上,称自己挣的钱是不能和他们比的。
还不忘调侃自己:他进去就不一定能出来,我进演播室就一定能出来。
16、秉公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浩然正气,展示红盾风采。
17、习惯没有法律那样明智,可它们往往更盛行。
狄斯累利18、用法律更新人们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消除封建残余,保证人的尊严,促进经济繁荣,以稳定联邦形式统一欧洲。
拿破伦19、法律用惩罚、预防、特定救济和代替救济来保障各种利益,除此之外,人类的智慧还没有在司法行动上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萧县名人

四、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鲁传鼎。
鲁传鼎(1921-1988),萧县杨楼镇郝集人。曾赴美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曾在台湾“工业委员会”从事经济计划工作,对台湾的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1960年任台湾大学商学院院长,1975年创立拓展国际市场学会,任理事长。著述等身。
徐彬如(1901-1990),萧县徐王庄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1925年入党。曾主持创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并任馆长、名誉馆长。是党内屈指可数的文博专家、党史专家之一。
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环境化学家王文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文兴(1924-?),萧县吕里人。著名的环境化学家。曾任中国环境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山东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国际著名法学家徐道邻。
徐道邻(1906-1973),萧县醴泉人。国际著名法学家。早年留学德国,获法学博士学位。1949年后先后任台湾大学、东海大学教授,后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著作有《唐律通论》《中国法制史论集》《行为科学概论》《青年和人生观》等。
六、著名哲学家孙叔平。
孙叔平(1905-1983),萧县孙小庄人。著名哲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哲学系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组成员、首批博士生导师。著述有《中国哲学史稿》《历史唯物主义纲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萧县籍将军
徐树铮上将
张李明扬中将
季英少将
王仲廉中将
李忠信少将
方先觉中将
一、著名地理学家单树模。
单树模(1915-?),萧县杨楼镇任庄人。著名地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教授。曾任民进江苏省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著作有《中国名山大川词典》《外国名山大川词典》《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等。
《《中国法学》格式要求》

《《中国法学》格式要求》《中国法学》的格式(来源培培同学和金池同学提供在群里的资料)正标题:黑体,小二,加粗,两端对齐。
(副标题:暂不知道,求解)作者:楷体,四号,加粗,右对齐(去掉姓名二字、作者简介在文章后面英语部分写上)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宋体,五号,加粗里面具体内容。
仿宋,五号,不加粗(整体左右各缩进两个字符)——用上下双横杠(格式\边框与底纹里面)(来稿请在正文前加列“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为文章主要观点之提炼,字数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为3至6个。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居中,不加粗二级标题:黑体,小四,两端对齐,不加粗三级标题:宋体,小四,不加粗正文:宋体,小四脚注与页眉:宋体,小五英文部分:timesnewroman小四(摘要加粗、关键词不翻译)【注释体例】(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应精确到月;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
(二)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注明“转引自”。
(四)数个注释引自于同一资料时,注释体例为。
前引①,哈耶克书,第48页。
(五)引文出自于同一资料相邻数页时,注释体例为。
……,第67页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直接标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谦词。
(七)具体注释体例:1、著作类①胡长清。
《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xx年12月版,第20页。
2、论文类①苏永钦。
《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载《中外法学》xx年第1期。
3、文集类①[美]j.萨利斯:《想象的真理》,载[英]安东尼·弗卢等著:《西方哲学演讲录》,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xx年6月版,第112页。
4、译作类①[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xx年2月版,第55页。
5、报纸类①刘均庸。
《论反腐倡廉的二元机制》,载《法制日报》xx年1月3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法学大家集录
法学理论
张文显朱苏力贺卫方葛洪义舒国滢沈宗灵孙笑侠卓泽渊李步云刘作翔付子堂孙国华信春鹰郭道晖郝铁川吕世伦石泰峰王晨光朱景文李林李龙刘瀚谢晖
法律史
曾宪义张晋藩武树臣何勤华陈盛清范忠信邱远猷吴建璠杨一凡杨永华俞荣根韩延龙怀效锋霍存福刘海年倪正茂高恒蒲坚朱勇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周叶中许崇德韩大元胡建淼胡锦光江必新姜明安罗豪才马怀德陈云生方世荣张庆福张树义莫纪宏浦增元童之伟王名扬王叔文吴家麟肖蔚云杨海坤袁曙宏张光博朱维究
刑法学
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张明楷陈明华陈兴良曹子丹储槐植顾肖荣何秉松梁华仁罗大华欧阳涛曲新久阮齐林苏惠渔康树华张智辉周道鸾卢建平王作富何鹏姜伟孙谦
民商法学
江平梁慧星吴汉东王利明孙宪忠王卫国赵旭东郑成思魏振瀛崔建远刘春田刘凯湘石少侠司玉琢覃有土顾功耘郭明瑞龙翼飞吴焕宁夏吟兰徐学鹿杨大文杨立新杨振山马俊驹沈四宝巫昌祯关怀范健尹田
诉讼法学
江伟陈光中徐静村樊崇义龙宗智陈瑞华陈卫东卞建林陈桂明顾培东景汉朝刘家兴沈达明宋英辉谭世贵汤维建田平安汪建成王国枢王亚新杨荣馨张卫平周国均左卫民谭兵李浩常怡严端崔敏
经济法学
杨紫烜李昌麒刘隆亨刘文华漆多俊邵建东史际春徐杰张守文种明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国际法学
韩德培曾令良梁西余劲松陈安董立坤龚韧刃黄进李双元刘楠来饶戈平芮沐张乃根周忠海
军事法学
丛文胜顾德欣李昂图们张建田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
(一)红派所谓红派法学家,就是学术上走红,学术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政治上得到宽容,三十来岁就能当上博导的一批法学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赵秉志、陈兴良,北京大学的武树臣,武汉大学的黄进,等等。
(二)黄派所谓黄派法学家,就是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的法学家。
他们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
他们不仅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
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黄金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中国法学》杂志社的郭道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所谓紫派法学家,是指那些比红派法学家更多一层红色的法学家。
紫派法学家的特点是,参与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对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论常从较正统的角度进行解释、论证和宣传。
在他们身上往往环绕着一层紫色光环。
他们在政治上颇受重视,经常参与重要法律的起草;他们在学术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导、会长、理事长等等的学术职务,全国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们主持编写。
紫派法学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对于别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评态度,而他们的批评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评为主,以学术批评为辅。
一九九六年的所谓“晓南风波”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
②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学家是张光博。
张光博是大连海事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教授,主攻宪法学和法理学。
(四)灰派(经院派)所谓灰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埋头于学术研究,不太关心现实生活,较少进行现实批判,不提具体改革建议的法学家。
他们在法学界很出名,但在法学界之外的知名度明显不如黄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蓝派和绿派。
灰派法学家学术功底深厚,著述甚丰。
他们虽然回避现实政治问题,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往往成为红派人物和黄派人物的学术依据。
北京大学的龚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较宪法和行政法》一书中,就认真地论述过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但由于他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现实批判,所以就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灰派与黄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灰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龚祥瑞,张国华,沈宗灵,赵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蓝派所谓蓝派法学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张充分开放、充分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学的法学家。
走向蓝天和大海是蓝派的基本特点。
蓝派法学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跃,思路开阔。
他们倾心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他们大多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与红派法学家是同龄人。
与红派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不考虑在学术界的社会地位问题,不重视博士、博导等头衔。
与红派相同的是,他们一般也不进行太多的现实批判。
蓝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学的张中秋,苏州大学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张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等等。
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等等。
(六)彩派彩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同时具有多种色彩的法学家。
彩派法学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公丕祥,吉林大学的张文显,南京大学的范建,华东政法学院的曹建明,苏州大学的杨海坤,杭州大学的胡建淼,中共中央党校的石泰峰,等等。
彩派法学家不仅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组织能力十分突出,社会交往面十分宽广。
他们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所有的学派皆能宽容,也为所有的学派所宽容。
因此,他们总是五彩缤纷的。
在他们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红派可以看到红,紫派可以看到紫,蓝派可以看到蓝,灰派可以看到灰,黄派可以看到黄,白派可以看到白,雾派可以看到雾,绿派可以看到绿。
彩派与红派大体上也是同龄人,学术地位略次于红派,政治地位却强于红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不是校长,就是院长,至少也是个副院长什么的。
(七)黑派黑派是指那些被认为是主张全盘西化,在法学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政治上犯过严重错误的法学家。
近年来,他们很少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
主要代表人物有群众出版社的于浩成,北京大学的袁红兵,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小平,等等。
(八)白派法学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点有二:其一是头脑一片空白,在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任何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更没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见和主张;其二是以**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银子不赚白不赚,赚了不白赚,学术、学位、职称等等,无非是**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论,白派法学家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九)雾派(变色派)所谓变色派,就是无一定色彩,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学家流派。
该派就象水蒸汽一样,一会儿灰色,一会儿白色,一会儿黑色,一会儿蓝色,一会儿发红光,一会儿五彩缤纷,什么时髦他们就变成什么。
他们和彩派的区别是,彩派在任何时候都是五彩缤纷的,雾派只在极少的时候才是多彩的。
雾派除了在不同的时候制造不同的声势以外,对法学研究和改革事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理论贡献。
雾派和白派在外表上有些相似,但始终有实质性区别。
白派的目的是经济,雾派的目的在于政治。
(十)绿派绿派,也可以叫做草派。
该派法学家就象绿草一样,一方面生机盎然,另一方面不引人注目,不被法学界重视。
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山大学的刘星(一正),江苏省行政学院的刘大生,等等。
草派的特点是,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一律采取超越的态度,不屑于参加各种“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讨论和争论。
他们在学术上的追求是:哪里有荒漠,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废墟,就在哪里扎根。
他们的文章在政治上不受器重,但也不受批判;在法学界很受冷遇,被认为无足轻重。
中国权威的法学刊物从来不发表他们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