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6 糖代谢与合成
生物化学 糖代谢
6 ATP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2*异柠檬酸→2*α -酮戊二酸 2*α -酮戊二酸 →2*琥珀酰CoA
辅酶
NAD+ NAD+ FAD
ATP
2*3 2*3
2*琥珀酰CoA →2*琥珀酸
2*琥珀酸→2*延胡索酸
2*1
2*2
2*苹果酸→2*草酰乙酸
NAD+
2*3
24ATP
总ATP数: 第一阶段——6或8 第二阶段——6 第三阶段——24 36 或 38ATP
活性受NADP+/NADPH比值的调节,NADPH能强烈
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戊糖途径的流
量取决于机体对NADPH的需求。
• 概念:有氧,葡萄糖(糖原) → CO2 + H2O • 反应部位:细胞液、线粒体 cytoplasm mitochondria
+ ATP
有氧氧化的概况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 第一阶段:葡萄糖→ →丙酮酸(胞液) • 第二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 第三阶段:乙酰CoA → →CO2 + H2O + ATP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植物和某些藻类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
糖类化合物,即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 学能(主要是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规模最大的一种 能量转换过程。
一、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1.概述 多糖和低聚糖只有分解成小分子后才 能被吸收利用,生产中常称为糖化。 2. 淀粉
3.淀粉水解 淀粉 糊精
7.无氧发酵 (Fermentation)
⑴乙醇发酵
COOH C CH3
CO2
生物化学6.0糖代谢
(2)麦芽糖的水解
麦芽糖是还原性糖,由水解方式。 麦芽糖酶:(麦芽糖+H2O)生成 2 (葡萄 糖)
(3)乳糖的水解
β-半乳糖苷酶:(乳糖+ H2O)生成(葡萄 糖+半乳糖)
专题: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glycolysis)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 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伴有能量释放的过程。 糖酵解途径涉及10个酶催化反应,途径中的酶都 位于细胞质中,一分子葡萄糖通过该途径被转换 成两分子丙酮酸。为纪念在研究糖酵解途径方面 有突出贡献的三位生物化学家Embden, Meyerhof 和Parnas, 又把糖酵解途径称为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EMP途径)。糖酵解普遍 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所有细胞中,是在 细胞质中进行的。虽然糖酵解的部分反应可以在 质体或叶绿体中进行,但不能完成全过程。
糖类是指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糖 类在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① 氧化供能:糖类占人体全部供能量的 70%。 ② 作为结构成分:作为生物膜、神经组 织等的组分。 ③ 作为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碳架来源: 如:核苷酸、氨基酸等。 ④ 与细胞识别和细胞信息传递有关 ⑤ 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糖是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 1、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淀粉 、糖原的分子结构
专题:多糖降解
(1)淀粉
参与淀粉水解的酶:
1、α-淀粉酶,淀粉内切酶,随机切断α-1,4糖 苷键; 2、β-淀粉酶,淀粉外切酶,随机切断α-1,4糖 苷键; 注: α-淀粉酶在种子里只有在萌发时才被诱导合 成,且耐热(70℃,15分钟)不耐酸(低于 PH3.3); β-淀粉酶耐酸(PH3.3)不耐热。
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糖酵解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是有氧呼吸和无 氧呼吸途径的共同部分。 2.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的化学性质十分活跃,可 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生成不同的物质 3.通过糖酵解,生物体可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部 分能量。对于厌氧生物来说,糖酵解是糖分解 和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4. 糖酵解途径中,除了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 酶、丙酮酸激酶等所催化的反应以外,多数反 应均可逆转,这就为糖异生作用提供了基本途 径。
医学生物化学(第六章)糖 代 谢
46
F-2,6-BP的生成与作用 * 生成:
(PFK-2)
(F-6-P)
(F-2,6-BP)
* 作用:促进F-1,6-BP生成
图6-5
47
PFK-2是一双功能酶:
PFK-2活性(使F-2,6-BP↑) 具有
2,6-二磷酸果糖酶2活性(使F-2,6-BP↓)
(PFK-2)
(F-6-P)
(F-2,6-BP)
TCA循环
56
图6-3 糖代谢三条途径间的关系
①无氧酵解 ②磷酸戊糖途径 ③有氧氧化
57
(一) 葡萄糖
丙酮酸
* 胞浆内进行
* 过程同糖酵解, 消耗2ATP
* 生成4ATP
* 生成2 NADH + H+
(3-磷酸甘油醛 (×2)
1,3-二磷酸甘油酸)
58
己糖激酶
6-磷酸果糖 激酶-1
(直链)
丙 酮 酸 激 酶
四个阶段:
I.己糖磷酸化(Glc
F-1,6P)
II.
(×1)
磷酸己糖
裂解
(×2)
磷酸丙糖
(×2) 氧化 (×2)
III. 磷酸丙糖 丙酮酸
IV.
(×2)
丙酮酸
还原乳(×酸2)(无氧)
18
(×2) (×2)
(×2)
19
1.己糖磷酸化(Glc
F-1,6P)
(1) Glc/Gn磷酸化为G-6-P
第一次磷酸化反应
a. 神经系统:
下丘脑和自主神经 调节 激素分泌
b. 激素:
(表6-1)
c. 组织器官: 肝脏最主要
9
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相互协同/拮抗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生物化学:糖代谢糖是生物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构成生物体大量重要物质的原始物质。
糖代谢是指生物体对糖类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合成的过程。
糖代谢主要包括两大路径:糖酵解和糖异生。
本篇文档将从分解和合成两个角度,介绍生物体内糖的代谢。
糖的分解糖酵解(糖类物质的分解)糖酵解是指生物体内将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分解成更小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能量。
糖酵解途径包括糖原泛素、琥珀酸途径、戊糖途径、甲酸途径等。
其中主要以糖原泛素和琥珀酸途径为代表。
糖原泛素途径糖原泛素途径又称为糖酵解途径,是生物体内最常用的糖分解方式。
它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或者丁酮酸,同时产生2个ATP和2个NADH。
糖原泛素途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糖分解阶段和草酸循环。
糖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葡萄糖通过酸化和裂解反应,进入三磷酸葡萄糖分子中,并生成一个六碳分子葡萄糖酸,此过程中消耗1个ATP。
接着,葡萄糖酸分子被磷酸化,生成高能量化合物1,3-二磷酸甘油酸,同时产生2个ATP。
随后,1,3-二磷酸甘油酸分子的丙酮酸残基被脱除,生成丙酮酸或者丁酮酸。
草酸循环草酸循环是指将生成的丙酮酸和丁酮酸在线粒体内发生可逆反应,生成柠檬酸,随后通过草酸循环将柠檬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ATP。
草酸循环中的关键酶有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
琥珀酸途径琥珀酸途径也被称为三羧酸循环,是生物体内另一种重要的糖分解途径,它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30多个ATP。
琥珀酸途径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生成高能分子葡萄糖6-磷酸,随后被氧化酶和酶羧化酶双重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琥珀酸途径的关键酶有异构酶、羧酸还原酶等。
糖异生(糖合成)糖异生是指非糖类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等)通过一系列合成反应,转化成糖类物质的过程。
糖异生是生物体内糖类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维持生命的各种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糖异生途径包括丙酮酸途径、戊糖途径和甘油三磷酸途径等。
丙酮酸途径丙酮酸途径是指通过丙酮酸合成糖的途径,它可以将丙酮酸反应生成物乙酰辅酶A进一步转移,合成3磷酸甘油醛,随后通过糖醛酸-3-磷酸酰基转移酶反应,合成葡萄糖6磷酸。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H
OH
HO
H
HO
H
H
OH
OH
CH2OH
HO H OH
H
H
OH H
OH OH
核糖(ribose) ——戊醛糖
O
H
OH
H
OH
H
OH
OH
HOH 2C
O OH
H H
HH
HO
OH
2. 寡糖 能水解生成2-20个分子单糖的糖,各单
糖之间借脱水缩合的糖苷键相连。
常见的几种二糖有
麦芽糖 (maltose) 葡萄糖 — 葡萄糖 还原糖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⑨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烯醇化酶,它在结合底物前必 须先结合2价阳离子如Mg2+、Mn2+,形成复合物, 才能表现出活性。该酶的相对分子量为85000,氟 化物是该酶强烈的抑制剂,原因是氟与Mg2+和无 机磷酸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取代了酶分子上 Mg2+的位置,从而使酶失活。
Glu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⑥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生成1分子 NADH+H+
动物生物化学 第六章 糖的代谢
2. 糖原的 合成
(UDP-葡萄 糖焦磷酸化 酶、糖原合 成酶、糖原 分支酶)
糖原合成酶催化的反应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总反应示意图
3. 糖原代谢的调节
• 葡萄糖分解代谢总反应式 • C6H6O6 + 6 H2O + 10 NAD+ + 2 FAD + 4 ADP +
4Pi 6 CO2 + 10 NADH + 10 H+ + 2 FADH2 + 4 ATP • 按照一个NADH能够产生3个ATP,1个FADH2能够产 生2个ATP计算,1分子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共产 生38个ATP: • 4 ATP +(10 3)ATP + (2 2)ATP = 38 ATP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H2OH CO
HO C H
CHO
H C OH + H C OH
H C OH H C OH
CH2O P
转醛酶
CH2O P
7-磷酸景天庚酮糖 3-磷酸甘油醛
CHO
H C OH +
H C OH CH2O P
4-磷酸赤藓糖
CH2OH CO HO C H HO C H H C OH CH2O P
6-磷酸果糖
H
O
H
OH H HO
H OH
H2O
H C OH
HO C H
O 内酯酶
H C OH
H C OH
G-6-P
6-磷酸葡萄 糖酸内酯
CH2O P 6-磷酸葡萄糖酸
COOH H C OH
NADP+
+ NADPH + H
动物生物化学 第六章 糖代谢
丙酮酸脱氢酶系(pyruvate dehydrogenase system) 1 丙酮酸脱羧酶,辅酶是TPP, 2 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辅酶是二氢硫辛酸和辅酶A, 3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辅酶是FAD及NAD+
(三)血糖
人 80-120mg/100ml 4.4-6.7mmol/L
第一节 糖的分解代谢 (catabolism of carbohydrate)
动物组织均能对糖进行分解代谢,主要的分解途 径有三条:
(1)无氧条件下进行糖酵解途径;
(2)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氧化;
(3)生成磷酸戊糖-磷酸戊糖通路。
葡萄糖(glucose G)
-1ATP
6-磷酸葡萄糖(glucose-6-phophate, G-6-P)
己糖激酶(hexokinase,HK)。
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
6-磷酸葡萄糖是HK的反馈抑制物,此酶是糖氧化 反应过程的限速酶(rate limiting enzyme)或称关键酶 (key enzyme)。它有同工酶Ⅰ-Ⅳ型,Ⅰ、Ⅱ、Ⅲ型主 要存在于肝外组织,其对葡萄糖Km值为10-5~10-6M。
第六章 糖代谢
一 糖的生理功能
1 机体的组成成分 核糖 糖脂 2 提供能量和碳源 70%
二 糖代谢的概况
(一)糖的来源
1 由消化道吸收(单胃动物) 2 由非糖物质转化而来(反刍兽)
(二)动物体内糖的主要代谢途径
1 分解供能—— 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 径、糖原分解
2 贮存—— 糖异生、合成糖原或转变成脂肪
《生化》第六章糖代谢
P
ATP ADP
ADP
ATP
COOH C OH
C
OH
磷酸甘油酸激酶
F-1,6-2P
CH2 O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P
CH2 O
P
3-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ATP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G-1-P
二、单糖的氧化分解 主要指G,经多糖降解后生成的G,吸收进 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从而为机体提供能量。机 体几乎所有的组织的细胞中,都能进行糖的分解 以获能。
G进行氧化分解供能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糖的无氧分解(酵解)
糖的有氧分解 糖的磷酸戊糖支路分解
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1)糖酵解(glycolysis)的定义
第二阶段
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Glu
ATP ADP
(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⑴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G-6-P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HO CH2 H HO O H OH H H H OH
P O CH2
ATP ADP
H HO O H OH H H H OH
门静脉
肝脏
GLUT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
三、糖代谢的概况
糖原
糖原合成 肝糖原分解
酵解途径
ATP
有氧
核糖 磷酸戊糖途径 +
NADPH+H+
生物化学 --糖代谢(共32张PPT)
同小分化子作物用质合成大分子的需能过程
中间代谢
大异分化子分作解用成简单小分子的放能过程
Top
1
2
3
4
糖代谢概述 糖原的代谢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磷酸戊糖通路 糖异生
糖代谢与其 他代谢关系
第一节 糖类的一般概况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 乳糖、蔗糖等.
CH3
丙酮酸
COO HC OH + NAD+
CH3 乳酸
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无有氧条条件件
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分解
乳酸
NADH经呼吸链生成水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
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
糖异生
乳酸
乙醇
NADH
乳酸发酵
NADH 乙醇脱氢酶
丙酮酸 脱羧酶 乙醛
乙醇发酵
糖酵解途径汇总Βιβλιοθήκη HOCH 2C O P O OH
HC OH HO
H 2C O P O OH
3-磷酸甘油醛
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 。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 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甘 油醛3-磷酸。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 ,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
3113-PPii
3 生成甘油酸2-磷酸
4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TP
ATP
5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 6 生成丙酮酸
⑹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
O
生物化学 糖代谢小结
糖代谢知识要点(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得催化下,经10 步反应降解为2 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 分子NADH+H+与2 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得2H 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得去路:(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 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 与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与乙醇。
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得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与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 分子GTP 与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得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 分子NADH+H+,与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与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就是G6P 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
6 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与转醛反应生成5 分子6磷酸葡萄糖。
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就是合成核酸得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得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得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与乳酸等在一系列酶得作用下合成糖得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就是糖酵解得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得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就是在线粒体与细胞液中进行得。
基础生物化学6 糖代谢 答案
第七章糖类分解代谢&第九章糖的生物合成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glycolytic pathway):在细胞质内,糖在不需要氧的条件下,经磷酸化和裂解,逐步分解为丙酮酸并生成ATP的过程。
2.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 A→TCA循环(CO2,ATP)→电子传递链(H2O,ATP)。
3.糖异生(gluconeogensis):指由非糖的有机物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4.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细胞质中,由6-P-G直接氧化脱羧,生成二氧化碳、NADPH和5-磷酸核酮糖,并进行单糖磷酸酯相互转变再生6-P-G的过程。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lation):在底物氧化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中间代谢物,再通过酶促磷酸基团转移反应,直接偶联ATP的形成,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6.三羧酸循环:在有氧的情况下,丙酮酸经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在线粒体内逐步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NADH和FADH2,并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
称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简称TCA循环,亦称为柠檬酸循环。
由于它是由H.A.Krebs(德国)正式提出的,所以又称Krebs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二、填空1.细胞质,线粒体,胞质(液),线粒体内膜。
2.2,30或32。
3.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4.糖原磷酸化酶,糖原磷酸化酶a。
5.A TP,柠檬酸。
6.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7.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NAD+。
8.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9.磷酸果糖激酶。
10.3-P-甘油穿梭,苹果酸穿梭,FADH2,NADH。
11.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6。
12.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NAD+,FAD,琥珀酰硫激酶,GTP。
生物化学糖的各种代谢途径
生物化学糖的各种代谢途径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它经过一系列代谢途径转化成为能够供给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物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糖的代谢途径。
1. 糖的消化与吸收糖的消化与吸收是糖的代谢的第一步。
在消化道中,碳水化合物被酶水解成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这些单糖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进入肠细胞,并进一步转运到血液中。
2. 糖的糖酵解糖酵解是糖的代谢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
在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分子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最终转化为丙酮酸和乳酸。
这个过程产生了少量的ATP,同时还释放出能量。
3. 糖的糖异生糖异生是一种逆向的糖代谢途径,它发生在肝脏、肾脏和肌肉等组织中。
在糖异生过程中,非糖物质如乳酸、氨基酸和甘油等被转化为葡萄糖。
这个过程在低血糖状态下起到维持血糖平衡的作用。
4. 糖的糖原代谢糖原是一种多糖,是动物体内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
糖原代谢包括糖原的合成和降解两个过程。
在糖原合成中,多个葡萄糖分子通过糖原合成酶连接成为长链状的糖原分子。
而在糖原降解中,糖原酶将糖原分子逐步分解成为葡萄糖分子,供给机体能量需求。
5. 糖的糖酮体代谢当机体处于长时间低血糖状态或长期饥饿状态时,脂肪组织会分解脂肪生成酮体,其中乙酰酮酸和羟基丁酸是两种主要的酮体。
在饥饿状态下,脑细胞主要利用酮体供能。
6. 糖的糖醇代谢糖醇是一种糖的衍生物,如甘露醇和山梨醇等。
糖醇可以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与糖酮体和糖酵解产物相互转化。
糖醇在机体中具有调节渗透压和抗氧化等功能。
7. 糖的糖基转移糖基转移是一种重要的糖代谢途径,它参与了糖的合成、降解以及信号传导等过程。
糖基转移酶可以将糖基从一种底物转移到另一种底物上,形成新的糖分子。
总结起来,糖的代谢途径涵盖了糖的消化与吸收、糖酵解、糖异生、糖原代谢、糖酮体代谢、糖醇代谢和糖基转移等多个方面。
糖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其代谢途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还为糖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物化学(高职案例版)》第6章:糖代谢
异柠檬酸
NAD+ NADH+H+ NAD+
③ CO2
⑥
FAD
NADH+H+
④
⑤ CoASH CO2 CoASH
(2)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TAC是1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的过程
• 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 化。 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 分子CO2, 1分子GTP。 • 产能12分子ATP • 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
• 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
肌肉:肌糖原,180 ~ 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
肝脏:肝糖原,70 ~ 100g,维持血糖水平
• 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1. 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 键 形成长链。 2. 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 枝,分枝处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 解度增加。 3.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 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
ATP
ADP
6-磷酸果糖
磷酸果糖激酶
1,6-二磷酸果糖
关键酶
⑷ 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 磷酸二羟丙酮 E 1,6-二磷酸果糖 E 3-磷酸甘油醛
第一阶段特点:
1.能量变化 耗能:2ATP 2.有C链长短的变化(6C→3C)
2.磷酸丙糖转变为丙酮酸
(1)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二)糖酵解反应的特点
⑴ 反应部位:胞液 终产物:乳酸 ⑵ 糖酵解是产能过程: 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数量:2ATP
(3) 关键酶:3个
生物化学完整——糖代谢ppt课件
细胞呼吸最早释放的CO2
完整版课件
30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位于线粒体内膜 上,原核细胞则在胞液中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包括3种酶和6 种辅因子
E.coli丙酮酸脱氢酶系/复合体:
分子量:4.5×106,直径45nm,比核糖体稍大。
酶
辅酶
每个复合物亚基数
丙酮酸脱氢酶(E1)
TPP
24
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E2) 硫辛酸、CoA
同时进行脱氢和磷酸化作用,并引起分子内部能量重新
分配,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1,3-BPG ,脱下的氢为 NAD+ 接受。甘油醛-3-磷酸完整版脱课件氢酶的作用是负协同效1应6
3.2 高能磷酸基团的转移
+ ADP
+ ATP
1,3-BPG
3-PG
高能磷酸化合物1,3-BPG在磷酸甘油酸激酶作用
下,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转变为ATP;因为每1mol
•柠檬酸/ 三羧酸循 环TCA
顺乌头酸
苹果酸
H2O
•草酰乙酸
再生阶段
•氧化脱 羧阶段
异柠檬酸
NAD+
NADH +CO2
延胡索酸
FADH2
FAD
完整版课件
琥珀酸 GTP 琥珀酰CoA
-酮戊二酸
NAD+
NADH +CO325
TCA第一阶段:柠檬酸生成
草酰乙酸
O CH3-C-SCoA
CoASH
柠檬酸合成酶
一、糖代谢总论 二、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作用 (2)丙酮酸去路 (3)柠檬酸循环 (4)戊糖磷酸途径 (5)葡糖异生作用 (6)乙醛酸途径
三、葡聚糖(糖原、 淀粉)的代谢
生物化学 食品 第六章 糖代谢(共112张PPT)
(一)淀粉
(4)淀粉的水解
常用方法有酸法和双酶法。 淀粉在水解过程中常用DE值来表示淀粉的水解程度。
葡萄糖值(DE值)
试样中还原糖总量占干物质总量的质量分数。 DE值越 高,说明水解程度越大,还原糖含量越高,剩余的糊精越少 。
淀粉的水解反应
淀粉 糊精 寡糖 麦芽糖 葡萄糖 水解进程用碘呈色反应表现 蓝糊精→紫糊精→红糊精→浅红糊精→无色糊精→葡糖
在发酵工业领域中,发酵泛指通过微生物及其他生物材料的工 业培养,达到积累发酵产品的种种生产过程。
反应部位:细胞胞液
它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 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共10 步,前5步是准备阶段,葡萄糖分解 为三碳糖,消耗2分子ATP;后5步 是放能阶段,酵解过程中所有的中 间物都是磷酸化的,可防止从细胞 膜漏出、保存能量,并有利于与酶 结合。根据底物分子的变化情况可分三
直链淀粉与碘呈蓝色;支链淀粉与碘呈紫红色。
(二)纤维素
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线性大 分子。它无螺旋构象,也无分支结构。但在植物组织中 ,纤维素分子平行排列,糖链之间有氢键联结,构成微 纤维;每一个微纤维由60个纤维素分子组成,有的区域 分子排布非常整齐称为结晶区;有的区域分子排列不整 齐称为非结晶区。
多糖又分为: 均质多糖: 如淀粉、纤维素。
非均质多糖:如果胶、透明质酸等。
糖复合物: 糖和非糖物质共价形成的复合物,如脂多糖、 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等。
三、单糖
H
三、单糖
根据羰基在分子中的位置,单糖可分为醛糖和酮糖
单糖具有旋光异构现象(+)右、(—)左,以及对映体D、L型。
三、单糖 对映体(L型、D型的规定)
糖代谢包括糖的分解代谢和糖的合成代谢
五、糖酵解第二阶段——放能阶段
⑩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并产生一个ATP—第三个不可逆
产生两个ATP, 可被视为糖酵解 途径最后的能量 回报。 ∆G 0’ = -61.92 kJ/mol ΔG为大的负 值——受到调控!
丙酮酸(烯醇式)
丙酮酸(酮式)
丙酮酸激酶: 抑制剂:ATP、长链脂肪酸、乙酰CoA、丙氨酸 激活剂:1,6-二磷酸果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③ 6-磷酸果糖形成1,6-二磷酸果糖—第二个不可逆,第二次引发
消耗第2个ATP,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果糖-6-磷酸磷酸化,反应不可逆 ,且限速。
☞ 磷酸果糖激酶(PFK)是变构酶,是糖酵解途径的调控关键酶(限速酶), ▼ 受ATP抑制,AMP可解除抑制;
低能量状态(ATP浓度低)激活PFK 高能量状态(ATP浓度高)抑制PFK ▼ pH下降,H+对酶有抑制作用,避免酸中毒; ▲有大的自由能降低,受到高度的调控,2,6-二磷酸果糖是变构激活剂
糖代谢
糖是生物体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糖代谢包括糖的分解代谢和糖的合成代谢;
糖的分解(catabolism) ——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分解 糖的合成(anabolism) —— 糖原合成、糖异生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和别构物的调节控制
糖——自然界分布广,数量最多的 有机化合物。尤以植物含量最多, 约为85%~95%。生命活动中主要作 用——提供能量和碳源。人体所需能 量的50%~70%来自于糖。食物中的 糖类主要是淀粉,被机体消化成其 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后,以主动吸 收方式入血。本章重点讨论葡萄糖 在机体内的代谢。
能量收获阶段
甘油醛-3-磷酸 (2 - 3C) (G3P 或 GAP)
4ADP + P 4A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代谢与合成糖酵解糖酵解概述首先,ATP的主要包括两个途径。
一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从中释放大量的自由能形成大量的ATP,另一条是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即在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生成两分子ATP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进行分解,形成2分子丙酮酸并提供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糖酵解作用。
糖酵解是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的一系列反应,酵解过程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是在不需要氧供应的条件下,产生ATP的一种供能方式从能量的观点出发,可以把酵解过程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葡萄糖转变为乳酸是物质分解的过程,其中伴随有自由能的释放。
即放能过程,另一方面ADP和无极磷酸形成ATP 则是吸收能量的过程。
总能量变化来考虑,是一个方能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到所有的中间产物都是以磷酸化合物的形式来实现的。
其意义在于:1.带有负电荷的磷酸基团使中间产物具有极性从而使这些产物不易透过脂膜而失散2.磷酸基团在各反应步骤中,对酶来说,起信号基团的作用,有利于与酶结合而被催化 3.磷酸基团经酵解作用后,最终形成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因此具有保存能量的作用。
糖酵解过程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共包括10步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五步为准备阶段,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异构化裂解为3碳糖。
每裂解一个己糖分子,共消耗2分子ATP。
使己糖分子的1,6位磷酸化。
磷酸化的己糖裂解和异构化,最后形成一个共同中间产物即甘油醛-3-磷酸后五步为产生ATP的贮能阶段。
碳酸三碳糖变成丙酮酸,每分子三碳糖产生2分子ATP.整个过程需要10种酶。
这些酶都存在于细胞溶胶中,大部分有镁离子作为辅助离子。
糖酵解的全过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时叫做酵解,丙酮酸转化为乙醛、乙醇时称为发酵一、葡糖的磷酸化(葡糖糖+ATP---葡萄糖-6-磷酸+ADP+氢离子),此反应在己糖激酶(HK)的催化下,有镁离子,,不可逆)发生酵解的第一步是D-葡萄糖分子在第六位的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简写G6P。
这是一个磷酸基团的转移反应,转移的是ATP的γ-磷酸基团。
由于能量的损失,使得这一步反应基本上是不可逆的。
这一反应保证了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可立即被转化为磷酸化形式,、。
不但为葡萄糖随后的裂解活化了葡萄糖分子,还保证了葡糖糖分子一旦进入细胞就有效的被捕获,不会再透出胞外。
己糖激酶所催化的底物不只是D-葡萄糖。
对一些六碳糖都有催化作用。
激酶是能够在ATP和任何一种底物之间起催化作用,转移磷酸基团的一类酶。
六碳糖激酶存在于所有细胞内,在肝脏中还存在一种专一性强的葡萄糖激酶又称葡糖激酶,这种酶在维持血糖的恒定起作用。
己糖激酶在起催化作用是,先结合葡萄糖分子和镁离子-ATP分子,形成一个三元复合物。
随后己糖激酶由葡萄糖分子诱发,而显现出明显的构象变化,这种变化着正好使ATP 分子和葡萄糖的第六位碳原子的羟基靠拢。
大大有利ATP的γ磷酸基团向葡萄糖第6碳原子羟基的转移。
己糖激酶是一种调节酶。
它催化的反应产物葡萄糖-6-磷酸和ADP能使ADP能使该酶受到变构抑制(指某些代谢物与关键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个部位特异性的结合,使酶发生变构而改变其催化活性)。
但是葡萄糖磷酸激酶却不受葡萄糖-6-磷酸的抑制。
它的米氏常数比己糖激酶大得多,因此只有在葡萄糖浓度相当高的时候,葡萄糖激酶才起作用。
当血液中和肝细胞内游离葡萄糖的浓度增高时,它催化葡萄糖形成葡萄糖-6-磷酸,该物质是葡萄糖合成糖原的中间产物,由肝脏合成糖原。
可分离出4种电泳行为不同的己糖激酶,分别为1.2.3.4型。
在有机体的分布情况不同,催化的性质也不完全相同。
4型只存在于肝脏中,123大都存在于基本不能合成糖原的组织中。
无机磷酸解除葡萄糖-6-磷酸和ADP对123型酶的抑制作用,葡萄糖激酶(4型)主要分布在肝脏细胞当中,其合成受胰岛素的诱导,使肝脏中葡萄糖磷酸维持在较高水平。
当肝细胞或患糖尿病时,此酶的合成速度降低,不仅糖的合成受阻碍。
糖的降解也受影响。
酶的区域性分布,是机体对酶活性调控的一种方式。
二、葡萄糖-6-磷酸异构化成果糖-6-磷酸(可逆)此反应的催化酶是磷酸葡萄糖异构酶(这个酶具有绝对的底物专一性和立体专一性),这一反应的自由能变化是及其微小的,所以这一反应是可逆的。
在正常情况下,葡糖糖-6-磷酸与果糖-6-磷酸保持或接近平衡状态。
这一步反应中葡萄糖第一位的碳原子上的羰基不像6位上的羟基那样容易磷酸化,所以下一步反应是使葡萄糖分子发生异构化。
这就是葡萄糖的羰基从碳1位上转移到碳2位上,使葡萄糖分子由醛式变成酮式的果糖,其碳1位生即形成了自由羟基。
葡萄糖-6-磷酸和果糖-6-磷酸的存在形式都是以环式为主,而异构化反应需要以开链形式进行。
异构形成的果糖-6-磷酸又形成环状结构。
三、果糖-6-磷酸形成果糖-1,6-二磷酸(FBP)(不可逆)这是糖酵解的第二个磷酸化反应,也是糖酵解过程中使用第二个ATP分子的反应,在磷酸果糖激酶(PFK)的催化下,生成果糖-1,6-二磷酸和ADP和氢离子。
同时也需要镁离子参与此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磷酸果糖激酶是一种变构酶。
它的催化效率很低,糖酵解的速率严格地依赖该酶的活力水平。
它是哺乳动物糖酵解途径最重要的调控关键酶,该酶由四个亚基组成,是一个四聚体。
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受到许多因素的控制。
例如肝肿的磷酸果糖激酶受到高浓度ATP 的抑制,ATP可降低该酶对果糖-6-磷酸的亲和力,这是一种变构效应,ATP结合到磷酸果糖激酶的一个特殊的调控部位上,调节部位不同于催化部位。
但是这种变构抑制可以被AMP。
因此ATP/AMP的比例关系对此酶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特别是氢离子对该酶活性的影响,当PH下降时,氢离子对该酶有抑制作用。
在生物体内这种抑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因为通过它可以阻止整个糖酵解途径的继续进行,从而防止乳酸的继续形成;这又可防止血液Ph的下降,有利于避免酸中毒。
从兔分离得到的磷酸果糖激酶有三种同工酶(ABC),这三种同工酶对影响酶活力的不同因素反应各异。
A对磷酸肌酸、柠檬酸和无极磷酸的抑制作用最为敏感。
B对2,3-二磷酸甘油酸的抑制作用最敏感,C对腺嘌呤核苷酸的作用最为敏感。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葡萄糖磷酸化到了果糖-1,6-二磷酸,可以说为下一步的分子裂解完成了条件准备。
四、果糖-1,6-二磷酸转(FBP)变为甘油醛-3-磷酸(GAP)和二羟基丙酮酸(DHAP)(可逆)这是果糖-1,6-二磷酸裂解成两个三碳糖的过程。
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发生裂解。
这一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是正的,所以在标准情况下,这一反应是向缩合的方向进行,但是在细胞条件下,该反应是很容易进行的。
酶分子活性部位的半胱氨酸和组氨酸残基在酶的催化反应中,相当于酸和碱的作用,他们有增强质子转移的作用。
五、二羟基丙酮酸转化为甘油醛-3-磷酸果糖-1,6-二磷酸所裂解成的两分子三碳糖中,只有甘油醛-3-磷酸才可以进入糖酵解途径,所以二羟基丙酮酸必须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才能进入糖酵解途径。
丙糖磷酸异构酶正是担负这一转变的酶。
这两个三碳糖分子式醛酮化合物的互变异构关系,它们的互变之所以可能实现,是因为它们通过一个共同中间体即顺式-单烯二羟负离子中间体。
实验证明,丙糖磷酸异构酶的活性部位是以谷氨酸残基的游离羧基与底物相结合,这个酶催化的反应是及其迅速的,只要酶与底物分子一旦发生碰撞,反应就立刻完成。
因此,任何加速丙糖磷酸异构酶催化效率的措施都不能再提高它的反应速度。
所以甘油酸-3-磷酸与二羟丙酮磷酸总是维持在反应的平衡状态。
但是二羟丙酮磷酸的浓度在平衡点远远超过甘油醛-3-磷酸的浓。
但是甘油醛-3-磷酸不断在糖酵解中被消耗,所以二羟丙酮磷酸也就不断地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
接下来到了酵解的第二阶段——方能阶段六、甘油醛-3-磷酸(BPG)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甘油-3-磷酸的醛基氧化为羧基时,将氧化过程产生的能量贮存到ATP分子中。
此过程是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由+NAD和无极磷酸(Pi)参加实现的,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和NADH和氢离子。
此反应中,醛基氧化释放的能量推动了1,3-二磷酸甘油醛的形成,这是一个酰基磷酸,酰基磷酸。
酰基磷酸是具有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势能的化合物。
甘油-3-磷酸的氧化是放能的,但是磷酸酐键的形成是吸能的。
整个反应是稍吸能的。
砷酸盐破坏1,3-二磷酸甘油酸的形成砷酸盐(-3AsO)在结构和反应方面都和无极磷酸极为相似,以此能够代替磷酸进攻硫4脂中间产物的高能键,产生1-砷酸-3-磷酸甘油酸,砷酸化合物是很不稳定的化合物。
它迅速的进行水解产生3-磷酸甘油酸。
砷酸盐代替磷酸与甘油醛-3-磷酸结合并氧化,生成的不是1,3-二磷酸甘油酸。
在砷酸盐存在下,虽然酵解过程照常进行,但是却没有生成高能磷酸键。
甘油醛-3-磷酸氧化释放出的能量,未能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被贮存。
因此砷酸盐起着解偶联的作用,即解除了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作用。
从以上事实得到的启发式,在生物分子的进化中为什么选择了具有较大动力学稳定性的磷酸基团作为递能基团,而不是砷酸。
七、1,3-二磷酸甘油酸转移高能磷酸基团形成ATP这是糖酵解开始收获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产生ATP。
1.3-二磷酸甘油醛+ADP ——-3,磷酸甘油酸+ATP此反应是在磷酸甘油酸激酶(PGK)的作用下,将其以高能磷酸酐键连接在c1位上的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形成ATP分子,此过程也需镁离子。
这是一个高效的放能反应,因此能够推动前一步反应的顺利进行。
(上一个反应不是稍吸能的么)磷酸甘油酸激酶分子的外观和己糖激酶极其相似。
都由两叶构成,很像钳子,中间有很深的裂缝。
活性部位在裂缝的底部。
八、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此反应是由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的。
通常将催化分子内化学基团移位的酶称为变位酶。
此反应是为酵解过程的下一步骤准备反应。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活性部位结合有一个磷酸基团,当3-磷酸甘油酸作为酶的底物结合到酶的活性部位后,原来结合在酶活性部位的那个磷酸基团便立即转移到底物分子上,形成一个与酶结合的二磷酸的中间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这个中间产物又立即使酶分子的活性部位再磷酸化,同时产生游离的2-磷酸甘油酸,2,3,BPG不止在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红细胞对氧的转运过程中还起着调节剂的作用。
2,3-二磷酸甘油酸的合成和降解是糖酵解途径中的一个短支路。
以上这两步反应都是不可逆的,此外,2,3-二磷酸甘油酸是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强有力的竞争性抑制剂。
2,3-二磷酸甘油酸的浓度不仅取决于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活力,还取决于2,3-磷酸甘油酸磷酸酶的活力。
一般将催化磷酸酯水解的酶总称磷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