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2.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4.4.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6.中国某一时期报纸刊登的征婚启事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 )A.明清之际 B.清末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7.近代以来,轮船航运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B.民生轮船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C.民国以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公司已经有实力与列强竞争D.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诞生之后,火轮船深入到中国内陆河道8.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冈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C.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归纳(素材)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归纳(素材)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

1.认识近代的衣饰变迁;(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衣饰||。

(中西合璧:旗袍)(2)近代 ||,中国男子的流行衣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概略: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色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衣饰并存;详细表此刻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旧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期间的典型衣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期间因为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有关的衣饰成为主流;详细表此刻列宁装、制服饰、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色为与世界接轨||,多彩体现;详细表此刻||,衣饰由最基本的御寒保暖向雅观大方转变||,各样样式的服饰层见迭出||。

)2.认识近代“取消缠足”与婚姻自由的风俗;(1)取消缠足:在民国成立后展开||。

(2)婚姻自由:清末民初 ||,开始主张婚姻自由 ||。

新中国成立后 ||,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髦 ||。

(婚姻民俗的变迁特色是删繁就简 ||。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主要要素一是欧风美雨的耳濡目染 ||。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 ||,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中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进||。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风俗变迁的特色(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期间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体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色||。

(2)建国后因为意识形态的支配 ||,又从头趋于关闭化、独立化 ||。

(3)改革开放此后 ||,因为观点的转变 ||,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 ||,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1.认识近代中国出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 19 世纪 70 年月 ||,洋务派创立的轮船××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复习课件(38页)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复习课件(38页)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在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 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政治因素(政府政策):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清政府、 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 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 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基础 设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推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5)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 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6)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 新式生活的推广; (7)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 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有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2)特点 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推进,存在着严重 的不平衡性。 ②从过程看: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 合璧、新旧并存。 ③从程度上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地区(通商口 岸)和大城市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变化小。 ④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 推动有关,都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⑤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 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高一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美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美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通史概要: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

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服饰:男性服饰: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

(由孙中山先生设计、融合中西服饰优点)女子服饰:旗袍改良(由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易混(错)警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①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②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事件推动等)③外:西方观念传入(2)“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废止缠足”;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反清革命的色彩)(但是,广大农村缠足陋习并未完全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3)婚姻自由: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主张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倡导“两情相悦”之风。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

婚礼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城市中出现西式婚礼。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外国人最早在华办报:19世纪中前期,著名的有《万国公报》。

(2)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3)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中外记闻》《强学报》(高潮)(4)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二)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生活质量。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ppt课件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清布旗袍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 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 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 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 俗的变化。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 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C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上海滩老洋房
传统建筑(北方) 中西合璧
别墅 新式住宅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进步)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 (2)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列宁装、干部服、绿军装等(政治色彩、单调)
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 (3)改革开放后:时装(开放)
• 特征:与世界接轨,新颖多彩

由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从封闭走向开放。
B
• (09安徽文综)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 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2009年广东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 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纲要求】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知识梳理】1. 旧中国A:原因: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化。

★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衣:a. “洋布”、“”(西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b.设计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c.改良后的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②食: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面包房、咖啡店,吃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a. 是北方地区的传统典型民居;b.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或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并改革传统的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反清色彩。

③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和等法令;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取代农历;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 改为。

④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坚持沿袭下来。

2. 新中国成立后A:原因:(l)新中国成立后,人民;(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作为的奋斗目标。

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

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基”)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普遍选择;文革时期,和“干部服”流行。

②改革开放以来:a.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

b.食:基本解决问题;政府倡导“”。

c.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勤俭节约、,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纲要求】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和发展【知识梳理】l. 交通工具(1) 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淞沪铁路(外国商办),不久被拆除;②19世纪80年代初唐山到的铁路,标志中国的诞生;★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等铁路,加强了、与内地的交通;④“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世界;⑤2003年,在,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⑥2006年全线通车。

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男子:列宁装、制服装、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 新中国成立后 绿军装 命相关的服饰成为 独立自主 ——十一届三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 主流 巩固独立 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 异彩纷呈 会至今
3、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 方便、平民化转变;由“保守”走向 “开放”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有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第5课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5年18考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 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5年5考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 带来的巨大变化。 5年4考
7、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 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 ··· 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A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⑤在现代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能源紧缺等负面 影响
专题拓展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 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 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2. 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 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 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 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共35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件(共35张ppt)

•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 国歌的电影: 《风云儿女》(1935年)
清末传统婚礼
民国时期的婚礼
新中国成立时的婚礼 改革开放以后的婚礼
2、剪辫易服、废止缠足、鞠躬、握手、称呼 变化
通信 鸿雁 依靠驿站 传信 和民信局
晚清开始 办邮政 (1866— —1896)
民国进一 步发展
电信(电报1877、电话1882)
莫尔斯设计的电报机
解放初期的电报
1877年的电话机
1910年的电话机
1919年的电话机
1937话局
1906年的电报局
报刊
《邸报》(唐)
《强学报》、 《时务报》(清末)
《民报》 (清末)
《申报》 (18721949)
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阅读课文,找到以下“中国第一” 的名称、产生时间和地点。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偏甜
气候 成因 依山傍海 气候潮湿,吴楚口味 (产盐之地) 炎热 预防疾病 历史影响
可口可乐(英文名称:CocaCola,也称Coke),是由美 国可口可乐公司出品的一种 含有咖啡因的碳酸饮料。可 口可乐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进 入中国,当时译作“蝌蝌啃 蜡”,但因销路不佳,后改 名为“可口可乐”。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食、住、风俗、行、大众媒介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
列宁装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友好
五 十 年 代 的 时 尚 ︓ 列 宁 装
50年代末:布拉吉
50年代末,苏联女专家在中国掀起 布拉吉热。布拉吉(意为连衣裙,俄 文译音)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必修2)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必修2)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能教民智渐开通”说明了报纸具有教化 功能,故选C项。ABD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3.(2013·浙江)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 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分,一年后达 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 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2)电话: ①1875年, ________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________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 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解读】 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事业发 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自我校对 ①西方文化 ②民主、平等 ③洋装 ④中山装 ⑤断发易服 ⑥繁琐愚昧 ⑦列宁装 ⑧温饱 ⑨西方列强 ⑩不平衡 思 想观念 经济掠夺 台湾 上海招商局 清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
初期⑦________和军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服装向多样化 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后,基本解决了人 们的⑧________问题
废止缠足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曾下令禁止缠足 婚丧礼仪
【解读】 (1)中山装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治国 理念的影响,又受到西方新式民主理念的影响。 (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趋势是:从封闭到开 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
பைடு நூலகம்
(2)电视事业: ①1958年,⑩__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电视业诞 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意义: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 ________,增加了 ________,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解读】 影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其对人们生活 的主要影响是满足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1. 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
①轮船:a.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c.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②铁路:a.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b.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
的诞生。

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 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

e.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汽车:a.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b.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④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
①电报:a.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b. 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这一时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话:a.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b. 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c.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

d. 到2000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3: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1、报刊:①.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

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2、电影:① 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②.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③.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⑤.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⑥.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③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4: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 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

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