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3篇2024〖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分析其行进原理,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4、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自行车里隐藏着哪些数学问题?(1)车架是三角行,具有稳定性。
(2)车轮是圆形,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运动的?脚蹬——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带动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前进。
(4)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有多少种组最新Word合呢?哪种组合能使自行车走的更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自行车里的数学。
活动 1.研究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 1.师:汇报一下课前布置的测量结果。
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小结:自行车走的距离约是车轮周长的3倍左右。
测量的整个过程复杂,费劲,误差很大。
2:怎样通过自行车内部结构与速度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1).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假设前齿轮20个齿,后齿轮10个齿,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 20 × 1 = 10 × 2 .小结:转的总齿数一定,齿数与圈数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前齿轮齿数是后齿轮齿数的几倍,后齿轮转的圈数就是前齿轮的几倍. 回答问题,填表. 前轮齿数 48 48 36 后轮齿数 16 12 12 后轮转动圈数 48÷16=3 48÷12=4 36÷12=3 最新Word例题讲解.(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48个齿,后齿轮19个齿,车轮直径71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71×(48÷19) ≈564(厘米)小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2). 一辆自行车前齿轮26个齿,后齿轮14个齿,车轮半径33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33×2×(26÷14)≈385(厘米) 三、活动2.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1、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普通自行车里数学。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
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数学知识融于生活————“自行车里的数学”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完成教育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
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课题名称】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学情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并分析、解决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对于自行车,学生熟悉的,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自行车的构造原理、车齿轮的变化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的行进基本原理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前需要学生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收集必要的数据,有助于课堂的顺利展开。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6-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6-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简单的含有括号的算术问题;
•能够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态度;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四则运算中包含括号的计算方法;
2.难点:多步骤计算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内容
1.单元主题:《自行车里的数学》
2.教学内容:
•复习四则运算;
•学习简单应用题;
•探究含括号的应用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
2.学习:
•学习如何解决含有括号的算术问题;
•实践练习中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拓展: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
1.请计算下列算式:
•(12+5)*3-4;
•18-(6+2)*2;
•(15-3)*(11-6)。
2.教师抽查学生,进行口头算式的练习。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准备下节课内容,预习相关教材。
七、教学评估
1.学生课堂表现;
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过程中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
1.总结本堂课教学效果;
2.分析学生掌握情况,调整下节课教学策略。
以上就是《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计划的详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比例知识,了解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做事认真,用数学眼光透视周围事物,增强数学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变速自行车能变速的原理。
教学难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3、教学用具学习单,课件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了解自行车种类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2.了解自行车的已学知识(1)三角形的知识:自行车的车架大多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做成三角形。
(2)圆的知识: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轮子的轴就在圆心上,轮子里的每根钢铁的长就是半径的长。
(3)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2.分析问题。
(1)直接测量生:汇报测量结果。
(蹬一圈得出来的测量结果有:5.7米,4.6米……)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生:直接测量误差较大。
师:误差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2)计算方法师:用什么方法计算?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下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单来研究自行车蹬一圈的路程究竟是多少。
3.小组合作,研究原理师:在小组长带领下,借助修正带的工作原理,研究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填写学习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2.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建立数学模型一一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探索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弄清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自行车图片,师生对话引入课题。
二、学习准备1.观察并思考:自行车里蕴藏道哪些有趣的知识呢?预设1:车架是三角形,这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预设2:车轮是圆形的,车轴装在圆心的位置,这里利用了同一圆的半径都相等;预设3……2.讨论: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行进的呢?(引导学生得出:脚踏板带动前齿轮,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又带动后轮转动。
)3.王老师骑着一辆车轮半径为30cm的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车轮刚好转了100圈,你能算出王老师家到学校有多远吗?三、探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一辆自行车,脚踏板蹬一圈。
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3.方案一:直接测量。
学生讨论得出直接测量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得出:测量的方法误差较大,不太准确。
4.方案二:计算的方法(1)思考:要计算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该怎样计算呢?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蹬一圈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车轮的周长。
(2)探究车轮转动的圈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展示:预设1:车轮转动的圈数与前后齿轮有关。
预设2:前齿轮转动几个齿,后齿轮也转动几个齿,也就是说“前齿轮转动的总齿数=后齿轮转动的总齿数”。
预设3:根据以上分析我得出:前齿轮齿数×1=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动圈数,从而得出:后齿轮转动圈数=后齿轮齿数前齿轮齿数1× 预设4:得出了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知道了车轮转动的圈数,接下来用“车轮转动的圈数×车轮的周长”就得出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第【1】篇〗◆课后反思◆都说,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是培养学生的依托。
我以为,在研究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时,要不要实践测量“蹬一圈,自行车走多远”并不是关键。
关键是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学生通过实践是否能真正了解自行车的前进原理?如何真正明晰自行车前后齿轮齿数与所转圈数的关系?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是知识的建构者、促进者和吸收者。
一节好课,是一种“增量”,要让学生学得有滋味,有情趣,有收获,让教学呈现出一片更广阔、更高远、更厚重、更灵动的天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第【2】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六年级下册安排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活动,探索自行车里蕴含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前我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玩”自行车,要求学生“玩”的时候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并在观察和体验中能不能有什么发现,这样让学生有目的的“玩”,就学生探索发现自行车的秘密做好了铺垫,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课上我首先提出探究问题“研究自行车是如何前行的,齿轮的运转过程中有个什么规律呢?”“自行车是不是脚蹬一圈车轮转一圈?”“如何知道车轮转的圈数?”“能不能计算出蹬一圈车轮走多远?”让学生把“玩”的体验和观察到的发现在小组交流并讨论。
给了学生一个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变到数学学习的空间。
学生探究后再通过模型(自制学具)来演示齿轮运转的情形,前齿轮和后齿轮的齿通过链条带动,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就转过一个齿,这样前齿轮和后齿轮转过的总齿数是相同的,归纳出一个式子:前齿轮的齿数×转数=后齿轮的齿数×转数,接着把研究的结果与前面所学习的比的知识接轨,你能用我们才学习过的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释这种规律吗?当总齿数一定时,齿轮的齿数和转动的圈数成什么比例?最后,让学生学习计算自行车前行的路程,首先计算出轮子转一圈,自行车前行的路程,在此基础上,研究我们蹬一圈自行车前行的路程,如果要计算我们蹬一圈自行车前行的路车,就要先计算蹬一圈自行车的轮子转动多少圈,根据前面我们发现的前齿轮的齿数×转数=后齿轮的齿数×转数这一规律,得出车轮转动的圈数等于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齿数的比值,即前齿轮的齿数是后齿轮齿数的多少倍,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就要转动多少圈。
小学数学_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综合运用圆、比例、排列组合等知识解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前轮齿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轮齿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关系的探究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发现“自行车蹬一圈”跟“前后齿轮数的比”和“后轮的周长”有关。
教学过程一、课题回顾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老师让同学们课下测量了自行车的半径及自行车脚蹬一周行驶的路程。
上节课我们通过分类整理,发现半径相同的,自行车脚蹬一周行驶的路程也不完全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老师让同学们课下了解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并探究半径相同的情况下,脚蹬一周,自行车行驶的路程不一样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交流自行车里的数学。
二、小组汇报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课下同学们都进行了研究,下面就有请一组同学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自行车里的数学。
一组汇报大家好,我们组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行车传动装置的各部分名称:脚踏轮、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轮、前轮。
那自行车是如何行进的呢?同学们请看(学生实际操作)脚踏轮带动前齿轮,前齿轮拉动链条,链条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带动车的后轮子转,后轮推动前轮转。
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我们一起再说一遍吧。
接下来我们再重点看一下前齿轮、链条、后齿轮,齿轮上的每一个齿都对应着链条上的一个孔,前齿轮向前转动一个齿,后齿轮也在链条的带动下也向前转动一个齿。
前齿轮向前转动几个齿,后齿轮也在链条的带动下也向前转动几个齿,所以前后齿轮转动的总齿数相同。
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同学们接着看,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自行车蹬一周,前齿轮转一周,后齿轮不止转一周也就是脚蹬一周自行车行驶了不止一圈。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前思考◆※对于自行车,学生究竟了解多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行车学生都不陌生,很多同学都会骑自行车,但通过课前与学生的几次交谈,发现学生对于自行车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自行车里有前齿轮和后齿轮,齿轮数和转数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对于自行车是如何运动的?前后齿轮的齿数、转数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变速自行车为什么能变速?绝大部分学生都只了解大概。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我对于本节课有了新的认识,让学生理解自行车运动的原理是本节课的前提。
※对于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师需要教哪些?对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这个单元后的拓展研究,我的定位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实际问题。
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齿轮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知识点,准确把握住教材是上好这节课的重要前提。
◆课堂教学◆【第一次试教】◎教学片断: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看视频:一同学骑普通小轮自行车,一同学骑大轮变速自行车进行比赛,最后普通小轮自行车赢了。
师:为什么普通自行车会赢?生:可能把变速自行车的档位调到最小了。
2.说原理。
师:你知道自行车是怎样前进的呢?生:踩脚踏板带动前齿轮转动,前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转动,后齿轮带动后车轮转动,后车轮推着前车轮往前走。
3.提问题。
师:关于自行车里的数学,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车轮的周长是多少米?生2:脚蹬1圈,轮子是否也转1圈?生3:蹬1周,自行车能走多远?……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蹬1圈,自行车能走多远?”这个问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
表现新课程理念,让数学知识融于生活————“自行车里的数学”的授课方案和反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表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样的发展。
依照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完成教育教材授课任务的同时,要亲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质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领悟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领悟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
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责问题、研究数学规律的能力,渐渐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课题名称】自行车里的数学【授课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6 至 67 页“自行车里的数学”【学情解析】“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率等知识解决实责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并解析、解决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感觉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对于自行车,学生熟悉的,是有必然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自行车的构造原理、车齿轮的变化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的行进基根源理其实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前需要学生去认识相关的知识和收集必要的数据,有助于课堂的顺利张开。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经历“提出问题—解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讲解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授课目的】1 / 81.知识与技术: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构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讲解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责问题的思虑方法。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 6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6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1邹霞教材分析: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支配的。
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索方法,并加深对所学学问及其互相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般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改变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理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
可以说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的关注和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
〞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等数据的处理。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和方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学问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很多教学内容都建立了形象的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自行车里的数学》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学问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实际问题。
在传授数学学问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学问为自己生活服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学问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
学习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一)揭示课题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
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
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
(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九章《比例与测量》中的《自行车里数学》。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自行车各个部分与整体的比例关系,掌握自行车速度、齿轮比、踏板圈数之间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自行车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掌握自行车速度、齿轮比、踏板圈数之间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速度、齿轮比、踏板圈数之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自行车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一辆,米尺,计算器。
学具:学习卡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自行车实物,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分,提问:“你们知道自行车上有哪些比例关系吗?”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自行车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如:轮径与轮胎宽度的比例、齿轮比等。
(2)介绍自行车速度、齿轮比、踏板圈数之间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1)计算自行车在平地上以一定的踏板圈数行驶一定距离的速度。
(2)计算自行车在不同齿轮比下,踏板圈数与行驶速度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自行车在不同齿轮比下,踏板圈数与行驶速度的关系。
(2)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行驶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各个部分比例关系2. 自行车速度、齿轮比、踏板圈数计算方法3. 例题解答步骤4. 随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自行车在不同齿轮比下,踏板圈数与行驶速度的关系,并求解行驶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2. 答案:根据题目所给条件,运用比例知识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掌握比例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自行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齿轮原理和速度、时间与路程计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行车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齿轮比例与速度的关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动手操作不同齿轮组合的模型,观察速度和力的变化,演示齿轮的基本原理。
-例如:分析自行车在直线行驶、转弯等情况下,力的作用和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
(1)空间观念的形成: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理解自行车各部分几何图形的空间关系存在难度。
-解决方法:采用实物模型、立体图形教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数据分析的应用:在计算速度、时间和路程时,部分学生可能对数据的处理和公式应用感到困惑。
-解决方法:设计实际情境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公式进行数据分析,逐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齿轮原理的深入理解:齿轮原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大小齿轮的转速关系。
-解决方法:通过动画、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齿轮传动原理。
(4)力的作用和平衡问题的探讨: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平衡条件理解不够深入,可能难以应用到自行车行驶中。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齿轮组合的自行车,探讨齿轮比例对速度和力的影响。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家知道自行车里也有数学的存在吗那么如何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的教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促使幼儿身体两侧肌肉力量的协调发展。
2、培养幼儿互助、友爱、勇敢、合作的品质及能力。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5、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1、幼儿分两组,每组一辆小三轮自行车,用彩色纸装扮一下,看哪组的自行车漂亮。
2、绕障碍骑车:在活动场地上有间隔地放置一些皮球或画一些标志(动物图案等),幼儿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骑车绕过障碍。
在每个幼儿掌握了要求、骑车基本熟练后,可开展小组比赛,看哪组骑得好又快。
3、合作推车比赛:每组两个幼儿,一个坐车握把、脚放在踏板上但不准驱动;另一个在后面推动小车,二人合作,比赛哪组骑得好且快。
根据情况交换角色。
活动建议1、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要勇敢。
2、可以骑、推相结合,也可以三人一组(一人骑、两人在后推)展开比赛。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2一、活动目标:1、幼儿自主探索,观察自行车,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2、初步学会用自己的线条描绘喜爱的自行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写生与想象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6辆自行车模型、纸、笔。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重点:仔细观察与写生自行车模型。
难点:启发想象,添画成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四、活动过程:(一)、画记忆中的自行车,导入课题。
1、上次我们做了个统计表,我发现呀,在“我想要的玩具”这一条里,有好多小朋友写的都是想要自行车,那我们今天来画一画自行车好不好2、现在你们想一想,你想要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把他画下来。
比一比,赛一赛,用笔直接画看到过的自行车,看谁画的最快!(二)、观察、认识自行车结构,写生自行车模型。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实用6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实用6篇)篇1:《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反思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六年级下册安排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活动,探索自行车里蕴含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节课主要研究解决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和变速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
这两个问题,前一个是后一个学习的基础。
于是,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解决前一个问题。
我首先提出探究问题“研究自行车是如何前行的,齿轮的运转过程中有个什么规律呢?”、“自行车是不是脚蹬一圈车轮转一圈?”、“如何知道车轮转的圈数?”、“能不能计算出蹬一圈车轮走多远?”,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前收集的有关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数据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计算,得出结果。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同时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课后,让学生到停车棚观察变速自行车,利用班级学生骑来的变速自行车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前后齿轮的关系。
同时也间接地了解自行车的省力与速度的关系。
把操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在了主动的地位。
教学中发现,对自行车比较熟悉的学生,其中小部分同学虽然数学基础较差,但学习起来有充足的自信,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理解问题比较容易,学习效果非常好。
如在回答“要想蹬一圈就使自行车走得最远,骑车的人相对比较费力呢,还是比较轻松?”这个与变速自行车相关的题目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想到“比较费力”这个答案,问及原因,他们说:“平时我们在骑变速自行车的时候常常变速,试试各种组合,通过这个我知道在上坡的时候要选择前齿轮最小,后齿轮最大才最省力。
”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一起得到“上坡时为了省力应选择前后齿轮齿数的比值小的齿轮组合,而顺风路段不需费力,只考虑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越远越好,因此选择前后齿轮齿数的比值大的齿轮组合”这一个知识重点,并及时抓住这一个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善于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章节为《数学与生活》第二单元“计量与测量”,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各部分名称和功能,以及自行车尺寸的计量单位换算。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能够正确使用自行车。
2. 使学生能够进行自行车尺寸的计量单位换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自行车尺寸的计量单位换算。
难点:自行车的尺寸单位换算,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PPT、黑板。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2. 讲解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车架、轮胎、刹车、链条等。
3. 自行车尺寸的计量单位换算:毫米、厘米、米、英寸等。
4. 例题讲解:以自行车轮胎的直径为例,进行单位换算。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并换算成米、厘米、英寸。
6. 板书设计:自行车各部分名称和功能,自行车尺寸的计量单位换算。
7. 作业设计(1)请列出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自行车轮胎直径为650mm,换算成厘米、米、英寸。
(3)请计算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并换算成米、厘米、英寸。
答案:(1)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如下:车架:支撑车身,连接其他部件。
轮胎:承受重量,提供摩擦力。
刹车:减速或停止。
链条:传递动力。
(2)自行车轮胎直径650mm,换算结果如下:650mm = 65cm650mm = 0.65m650mm = 25.59英寸(3)自行车轮胎周长计算结果如下:周长= π × 直径≈ 3.14 × 650mm ≈ 2042.5mm周长= 2042.5mm ÷ 100 = 20.425cm周长= 2042.5mm ÷ 1000 = 2.0425m周长≈ 79.8英寸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以及自行车尺寸的计量单位换算。
《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行车数学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观察自行车轮子的转动次数和行驶速度,了解齿轮齿数对速度的影响。
-自行车结构的认识:了解自行车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掌握车架、轮子、链条、齿轮等基本结构。
-几何图形的应用:识别自行车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并理解它们在自行车结构中的作用。
-数学问题的解决:探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如齿轮齿数与速度的关系、轮子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等。
举例:在讲解齿轮齿数与速度的关系时,重点强调齿轮的齿数越多,自行车行驶速度越快的原理。
3.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自行车结构,讨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如齿轮的齿数与速度的关系、轮子的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自行车结构,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自行车中的各种几何图形,提高对现实世界中图形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引导学生探讨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自行车结构中的基本概念。自行车是由车架、轮子、链条、齿轮等组成的交通工具。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的数学问题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自行车轮子周长与行驶距离的关系,了解齿轮齿数与速度的关系,探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第【1】篇〗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下册66页—67页,本节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2.教材地位作用《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是比例这一单元后的综合运用,这节课是对圆、比例、排列组合的一个有机整合,也是这些知识的一个巩固练习,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这样的一个基本过程。
3.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如下目标: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建模思想。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认识自行车的运动原理,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的计算方法。
5.教学准备: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本,了解本课相关资料,实际测量蹬一圈车子走多远。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排列组合、比例之后的一个综合运用。
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以前的知识学会多少,能不能灵活运用,是本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我就直接提出:我们每个人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的种类也很多,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几辆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 (6)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新课标教材的第六章——自行车里的数学。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自行车的各种参数以及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自行车的结构、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自行车的运动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参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
难点:自行车的运动规律及其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PPT、黑板。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自行车,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自行车的哪些部分?这些部分有哪些参数?”2. 讲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介绍自行车的车架、车轮、链条、刹车等部分,并解释各部分的作用。
3. 探究自行车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链条的长度等,并分析这些参数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
4. 讲解自行车的运动规律:介绍自行车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自行车运动的数学问题,如:“一辆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自行车的行驶距离。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如:“一辆自行车的前轮直径为60厘米,后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的速度比。
”7. 板书设计:将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各部分参数的意义、运动规律等关键信息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8. 作业设计(1)请列举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及其参数,并说明这些参数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
(2)一辆自行车的前轮直径为60厘米,后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的速度比。
(3)自行车的链条长度为1米,车轮直径为70厘米,求自行车每转一圈链条移动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数学知识融于生活
————“自行车里的数学”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完成教育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密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
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课题名称】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
【学情分析】
“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并分析、解决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对于自行车,学生熟悉的,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自行车的构造原理、车齿轮的变化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的行进基本原理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前需要学生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收集必要的数据,有助于课堂的顺利展开。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前轮齿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轮齿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关系的探究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发现“自行车蹬一圈”跟“前后齿轮数的比”和“后轮的周长”有关。
【教学准备】课件、自行车实物、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会骑自行车吗(大部分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会骑自行车,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骑自行车的——生说师课件演示(踏板→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轮→前轮)大家再一起来说一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自行车还是有点研究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自行车里也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想研究自行车里的什么数学问题呢(指名回答)
——想知道自行车蹬一圈可以走多远这个问题值得研究研究。
——想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我也有这个疑问呢
——想知道车轮的周长是多少不同的自行车,车轮周长是不同的。
同学们刚才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这个问题开始研究。
(课件出示问题)
师:先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指名回答)——生:用脚踩踏板,踏板转一圈,车轮所转的长度就是蹬一圈所转的长度。
——谁能解释一下踏板转一圈的意思结合自行车转动演示重点理解“踏板转一圈,前齿轮也转了一圈”。
——现在老师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再给大家演示一次。
——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准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辆自行车,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接下来,我们就来量一下到底蹬一圈踏板能走多远呢请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测量的方法,然后分工合作完成。
(教师巡视)同学们小组合作的非常默契,完成速度较快,大家表现的非常棒!(展示各小组的测量结果,指名汇报小组的测量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看到每个小组测量的数据不尽相同,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
师:既然测量会产生误差,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我认为可以通过计算来算出。
师:那你知道怎样计算吗生:用直径乘以π。
——嗯,这是一圈的距离,如果不止一圈呢——生:自行车行的路程等于自行车车轮的周长乘以它转动的圈数。
(教师板书:车轮的周长×车轮转的圈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车轮的周长可以用圆周率×直径来计算;那车轮转的圈数呢是一圈吗不止一圈。
那到底是几圈呢能数清楚吗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合力研究“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的计算方法。
(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研究的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结合自行车实物演示,引导大家观察发现规律: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由于自行车的前后齿轮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
所以,前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 = 后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得出——后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和后车轮转的圈数都可表示为: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生说师板书)
归纳解题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把刚才搜集的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三、算一算。
1、如果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cm,那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2、如果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那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师:同样蹬一圈,哪辆自行车走的远一些对比1、2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不仅与车轮直径有关,还与前、后齿轮的比值有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不仅与车轮直径有关,还与前、后齿轮的比值有关,我把书上的例题改了,在做题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同
样蹬一圈,哪辆自行车走的远一些好多学生都认为车轮直径大的会走的远些,但算完后却引发他们思考。
】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于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车轮大小不变时,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不同时,蹬一圈自行车走距离也会不同。
为了适应各种需要,人们还发明了变速自行车。
(课件出示)师:老师这辆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它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呢
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第67页的表格,然后和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师: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
结论: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最远。
五、思维拓展
出示课件,师: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自行车里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安排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本着“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世界,立足于实践,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理念,本节课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与自行车有关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做好铺垫。
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探究,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出问题——实验——寻找解决方案——再次提出问题——再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融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作者姓名:车君
通讯地址: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凤凰学校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614900
工作单位: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凤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