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思品课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反思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
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个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思品课程被“学科化”,缺失了德育的基本功能把思品课当成了语文课、故事课、知识课、说教课。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单向灌输,要么照本宣科。
对策:结合社会生活,学生实际与心理需要,平时要做有心人,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并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话题,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为班主任,可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结合我掌握的信息,针对性地使用教材。
比如,在讲到“如何孝敬父母”时,结合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农村孩子,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家庭作业,“孝敬父母的爱心行动”。
反思二、说和做“分道扬镳”,道德践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学生基础知识和德育双重任务,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发挥不够。
在学校里,这样的情况很普遍:课堂上学生口若悬河大谈特谈如何保护环境,课下见到纸片竟然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品德考试成绩居高不下,课下却经常欺侮同学;课上积极发言如何孝敬父母,回家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u的“小皇帝”……孩子们懂得太多的大道理,却不懂得怎样实实在在去做一件小事,教师在课堂上太多的说教空洞无力,许多孩子成了只说不做的“假把式”。
对策:强化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将学生日常言行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深挖教材,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结合上面的家庭作业,很多学生都说“给父母洗一次脚”。
我又问学生,你做了吗?很多学生脸红了,笑了,说“说说而已”,我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要求学生下周回校后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导言: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于日前正式实施。
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之一,思想品德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就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反思与探讨。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新时代公民。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应在新课程中得到更加重视。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方法思辨精神是新时代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培养学生思辨精神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授历史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来展开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
过去的教育往往存在一种权威性的传授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语文课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友情、亲情、爱情等主题的文学作品,让他们从中感悟到情感的重要性,并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解读和思考。
五、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优秀8篇)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优秀8篇)思想道德教学反思思想品德课课后反思篇一课堂教学改革要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成绩,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本着“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原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只有堂堂清,才能日日清,进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结合本学科,思考如下:1、读读,就是要学生熟悉课本故事,加深理解,鉴于班级学生较多,可以让一个学生先大声朗读,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循着声音读完这篇课文。
朗读之前,最好布置思考题目,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
2、议议,就是要教师把问题分层设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简单的问题,对复杂的疑难,教师必须讲清问题,分工明确,提供时间,指导方法,充分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出理想的结果;3、练练,为了巩固学生的。
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当堂训练,从正反两面出题,谈观点、深感悟、察自身、换位思、明做法,选择正确做法,反思错误观点,举一反三;对合作、实践、探究等题目,要当堂训练,合作探究,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练习册中的试题,教师对选择题、判断,要当堂解决;对分析题,有必要当堂讲述,而后再让学生进行训练,批改后纠偏补错,使知识牢固掌握,能力自然增长。
讲讲,最后,对学生还存在的疑难,教师要及时点拨讲解,从而让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思想道德教学反思思想品德课课后反思篇二自从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现在几乎所有的初一思品课,基本上都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
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和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
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一)分组简单机械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反思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展开讨论。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学的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政治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目标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政治学科的内容涉及广泛,政治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审视教材内容的选择。
教师应该反思是否将学科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关心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政治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全球政治格局,并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政治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政治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和项目驱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政治教学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评价方式设计的反思评价方式对于政治教学的改革和提高至关重要。
政治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评价方式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评价可以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注重记忆和死记硬背。
政治教师可以采用综合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和项目成果等。
五、自身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政治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改进。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和教学日志等方式,来收集学生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学反思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深感高中思想政治课难上,现在的学生难教。
学生的体会是政治课没有新意,枯燥无味,这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
我觉得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无论从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上都应该深深反思,找出应对之策。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课出现的新情况,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提出几点反思。
1.对政治概念的反思,学会辨证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政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政治的思考,用政治的眼光去看世界。
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政治,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 对学政治的反思当学生走进政治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政治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政治”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政治知识、政治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政治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4.从自我经历方面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政治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政治,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长坡中学董春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施政的重要目标。
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次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2 001年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2年,新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教师的面前,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终于使我对新课程有所感悟,对新课程的新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自觉地实践新课程,开发新课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在这里谈谈我对新课程的几点看法:一、认识新课程新课程“新”在哪里,在实践中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性质观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课程特征标准注重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在个体从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中奠基作用。
2、课程目标观的创新。
体现了课程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基于对课程特点的深刻反思,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提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充分呈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3、课程内容观的创新。
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
4、课程资源观的创新。
引导师生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用多种分类来呈现课程资源的新概念,从而使师生认识课程概念的外延有多么宽广,内涵有多么深厚。
5、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这是最富有建设性进展的方面之一,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课程评价的具体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化,转向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改善;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兼顾,从烦琐化的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师评、生评和自评三者相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互评和自评。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反思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反思【关键词】:反思、自主学习、角色转变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已更名为思想品德,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应变化,这就迫切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一、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决克服“学生坐着不动,单纯听讲”的弊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
七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行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努力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兴趣,要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必须要切实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做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事例,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的整个过程溶于兴趣之中,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创造快乐、感受快乐。
思想品德新教材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和动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结合的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具体案例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难以掌握实践技能。
另外,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性和多样性。
目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评价主要以考试形式为主,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够充分。
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能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能全面评估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来优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
首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其次,应该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掌握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评价方式应该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考试、论文、实践报告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引入同行评价、自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的反思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它以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
目标引领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理念,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新课程凸显的一个重要方向。
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与体验,在情境感受中达成教育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上要求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用合乎教育规律的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克服传统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重灌输轻实效”的形式主义。
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政治课堂教学的突出点在于教师通过思维的力量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历程中体验课程内容,体会思维的力量和愉悦。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且唱的内容是课本上枯涩的理念,因缺乏生活性事例的支撑,往往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在心理上的抵触,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改革后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是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体系,不再强调纯理论知识的教育灌输,也不是给学生一个轻松热闹的课堂体验,而是在基于两者的前提下,解决学生对课程所涉猎的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与精髓在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围绕这一点,反思传统教学理念的不足,逐步树立新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理念,以适应教学的要求,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课改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主导的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的精神,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只有不断处于被激发的状态中,创造性地、有效性地跟上教学内容的进展,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改下思品课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咀头初级中学刘别劳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奉行的是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
这样,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现在,思想品德课实行新教材,在使用新教材,实践新课程中,也带给我新的反思。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的课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的两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二是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实现教学的科学化、综合化、实践化,即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和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把微笑带进课堂,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事情,于是就会产生各不同的情绪体验。
而积极的情绪会带来积极的效果,消极的情绪会带来消极的效果。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一般每天都要面对好几个班级的学生。
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风气、上课纪律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走进不同的教室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或愉悦、或平静、或烦躁、或激动。
如果老师带着一份愉悦、积极的情绪走进教室授课,驾御课堂、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便为更强,教学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对教学内容的阐述就恰到好处。
情绪好了,教学语言也更富于感情色彩,课堂教学也就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就会被感染而进入兴奋状态,学起来就备感轻松,课堂气氛也自然活跃了,同时教师又能从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受到鼓舞,讲课更带劲儿。
这样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使教与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因此,我们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每一个班级,面对每一位学生。
2024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3篇)
2024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范文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并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2024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并有了一些反思和改进的思路。
首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道德概念的理解有待加强。
在课堂上,我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对于一些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
然而,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道德问题的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
反思起来,我意识到是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表面性的讨论,而忽视了对学生深入理解道德概念的引导。
因此,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如故事、影片,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深入思考能力。
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反思的环节,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并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存在缺乏实践机会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虽然注重理论的讲授,但在学生实践方面的引导不够。
作为学生的品德教育者,我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并实践道德准则。
所以,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道德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我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于学习问题的主动思考和解决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
我将设计更多的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同时,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最后,思想品德教学中,我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环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合力。
因此,我计划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定期组织家长会或发放家长通信,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并与家长共同讨论如何合作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反思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思想品德课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络,具有时代特色,在学生的发展中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许多教师深感初中思想品德课难上,现在的学生难教。
学生的体会是思想品德课没有新意,枯燥无味,这极大地影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
因此,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採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针对目前思想品德课出现的新情况,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几点反思。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意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路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祕诀在于兴趣”。
从以上的例项可以发现,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无穷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设定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引导学生去探索。
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着手,加强对素材的积累,通过利用一些寓言小故事以及奇闻趣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新知识,做到水到渠成。
二、巧妙设疑,培养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
先为学生呈现出问题,使学生感到疑惑,产生“山重水複疑无路”的感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激烈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进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对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对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反思【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各种深层次的困惑、师生的压力逐趋体现。
本文认为,要想真正体现出新课程理念的实效性,必须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教育教学理念学案师生关系新课改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带来不少困惑或难题:教材变化大,教师的教有一定的压力、困难;学生素质差异大,在课改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又新课程改革重在创新,没有可移植性、可参照的做法。
这就要求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人就一年来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看法。
一、确立与思想品德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显著特色是活动教学,其内容以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德性成长历程为主线,走进学生文化,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教材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增强了德育功能,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倡导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倡导探究、体验过程的学习,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融为一体,共同教与学,共同提高。
二、注重教学环节的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转变备课思路,由传统的“教案”思路向“学案”思路转变,是提高新课程教学实效的前提。
传统教案的设计目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讲,怎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着眼于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
而“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为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设计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参与并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的学习活动过程的备课方案,它着眼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会学”。
因此,学案的设计,目的在于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能力、觉悟、情感、价值观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释疑解难,让学生在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安全、健康成长的动态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
新课标下,教师的学科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围绕德育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德育确确实实看得见摸的着,能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德育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体现,当我们的德育学科正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时,在“原生态”下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德育又在怎么做呢?一、德育工作制度,是否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能否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
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
早读时间,你会看到校园的每个卫生区都站着一个学生,他们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在搞卫生,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连地方都不挪动一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劳动委员”,监督班级包干区的卫生情况。
当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学生正襟危坐,腰杆挺直时;看到全校几百名学生排队时鱼贯而出,毫无声响时,老师们是否想到:我们在为自己规范管理的成果沾沾自喜时,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过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呢?德育制度到底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退一步说,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是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
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
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
新课程下小学思品教学的反思
合作学习还存在时机不宜,分配不当的问题。
三年级的王老师在“我家的故事”时,要求学生说说家庭情况、幸福的事,小组讨论时作好记录。而这时有两个小组却无法进行,他们中有家庭很不幸的成员,没有讨论就开始哭了……看来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金油”,一涂就灵。合作学习也要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方能产生实效。
4、合作时要适时引导
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必须牢记引导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设计“重龙山一日游”,老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游玩方案。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仅仅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2、合作主题不清
小组组成之后,要安排组员各自的任务,然后进行学习。在不少课上,小组学习时教室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深入小组细听,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没听清要求,毫无目标的活动,有时直到老师叫停,还未真正开始学习。而有的小组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千里而浑然不觉。
如在“热闹非凡的市场”的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把大商店、小商店、超市里各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查和记录,并说说价格的秘密,组长做好记录。有的小组没等老师说完,讨论就开始了。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教师跑到这组,发现没有记录,再讲要求;跑到那组,发现同学都在说有哪些好吃的东西,全然忘了要做的事,还使劲地叫唤,教室里乱做一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摘要]: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
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
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
因而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反思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
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
前提。
一、课堂上教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
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
为什么?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
殊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
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们的这些表现说明了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
正认可。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
个性的过程。
二、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因此,新课改条件下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思品的兴趣。
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
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
要有效地将教材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时,就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讲解,现实中的鲜
活事例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
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例如,刚上初中的学生可能对初中生活不太适应,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在讲“重要的一跳”时,就要针对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处理,使教材真正服务于生活。
三、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
决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甚至以机体活动为主的体育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
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比如说,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但是,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
我们看到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这是一
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划,乱哄哄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
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
我每次听这样的课就想:这样的课,学生高兴是高兴了,快乐是快乐了,但是没有用,教师在
课后还得用更多的时间来补课,因为学生在课上并没有掌握什么啊!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民主,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
就认为现在的课只要“放”就是好课,却忽略了课堂的秩序――秩序的重构不是先打破了再重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
四、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思品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德育的养成,所以跟要关注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