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六上 21 文言文两则 配套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21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21文言文二则之书戴嵩画牛(人教部编版)

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同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一、课前导读图片导入1.出示戴嵩画牛情境图,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上将的是谁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生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根据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试着理解课题。

“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4.了解戴嵩。

(1)生交流自己对戴嵩的了解。

(2)教师补充资料。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5.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学内容】教科书P98~100内容。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伯牙鼓琴)二、整体感知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学课文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四、质疑探究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伯牙、锺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呢?(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什么了?(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面前!”伯牙心里想到了流水,锺子期又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说课稿+教案

《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

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4.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

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后两个也是本课的难点。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21文言文二则(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伯牙 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破琴绝弦锺子期 听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死杜处士 好 晒戴嵩《斗牛图》 牧童 拊掌大笑 谬课后反思《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仔细观察不迷信权威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琴声入文,揭题释题(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

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学习任务二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

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1.(出示学习提示)(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经过朗诵、品尝、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觉常用的文言词汇,增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课目的,感觉文化艺术之美。

教课重难点正确朗诵课文,理解诗句粗心,感觉艺术之美。

教课过程一、尽情吟诵识知己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重申“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指引怀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高声地朗诵课文,起码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诵的节奏和神韵。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高朗诵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峰流水遇知己1.感觉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浸透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增补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觉“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诵。

在此过程中浸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其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忧如看到了如何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许诗句?2.体验“知己”。

(1)理解“善”和“志”,体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3.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杨柳依依”,要求学生照样子说词语。

(说大自然中的景物)2展示词语,齐读。

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春雨绵绵、雨雪霏霏、绿草茵茵溪水潺潺、白云悠悠、明月皎皎、霞光灼灼、云雾蒙蒙3小结过渡: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能用音乐表现出来。

这当中,还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伯牙绝弦4指名读课题。

指导“弦”字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读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学过《杨氏之子》,知道读好文言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下面,就请你们试着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听清节奏和停顿了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后全班齐诵,要注意正确、流畅。

(4)同桌合作,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

2明意。

(1)理解题意,归纳学法。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2)默读课文,运用学法,看看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三、细读文本,品味知音教师:刚才我们仅仅是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句子,读出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出示句子)A.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泰山?(高大、巍峨峻拔)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泰山的巍峨峻拔。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课文插图,激趣导入:同学们,请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说说图和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1:这位正在聚精会神挑指弹琴的人必是俞伯牙了,而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正在倾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锺子期了。

生2:两个人那么醉心地沉醉在音乐中,是多快乐的事啊!2.导入:就这样的一幅图,还有一段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去细细聆听吧!3.学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开篇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检测字词句1.检查预习。

(1)写出正确字音。

汤( )汤乎若流水善哉( ) 巍( )巍乎若太山(2)形近字组词。

哉()栽()巍()魏()弦()炫()(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哉、巍、弦”,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

2.自读课文。

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句子;三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读课文,划分节奏:请两位同学读课文,分别进行评点,找出较难的句子进行点拨指导。

4.教师配乐诵读,学生听后说感受。

(放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关注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过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疏通文意呢?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及自学能力。

预设:生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小组研讨。

生2:不懂之处在词句旁边画问号,请教小组同学或教师。

2.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是阅读文言文值得推崇的,那便是做阅读批注,初步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根蒂根基,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XXX、子期由于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根蒂根基上记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XXX、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研究第21课《伯牙鼓琴》。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

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备课教案1、会写15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3、自读自悟《京剧趣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

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月光曲2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贫苦兄妹而为他们弹琴,从而创造了《月光曲》的故事。

京剧趣谈1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口语交际1聊聊书法1、能在课前收集资料,聊聊书法中的名家、故事、作品等。

能在交流中,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2、对感兴趣的话题能深入交谈。

习作2我的拿手好戏1、能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

2、能将句子写通顺,写清楚重点部分。

语文园地2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能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能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交流它们的意思。

3、能结合图片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4、理解“高山流水”“轻歌曼舞”等成语的意思,并灵活运用。

21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FL)〗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精品】

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精品】

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主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并通过古文阅读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言文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本堂课采用“讲解”、“朗读”、“分组讨论”、“仿写”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文言文的阅读和应试技巧。

五、教学过程1.热身启动老师与学生们打个招呼,问问学生们最近读过的书有哪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互相分享。

2.学生阅读文言文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文言文二则》。

学生们读完后,老师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文言文的特点、体裁和应试技巧,并解释生疏的词语和语汇。

3.仿写练习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4.小结老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文言文的特点和应试技巧,让学生们对文言文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听讲,也有朗读、分组讨论和仿写等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们获得了相对升华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讲解文言文应试技巧和文言文的特点时,我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语音语调的指导不够到位,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等。

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精讲,实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师:你们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现在让我们来理解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钟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钟子期能心领神会。

1.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了解了知音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将研究另一则关于知音的故事——《牛郎织女》。

2. 师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但由于身份不同,被王母娘娘驱散,只有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会。

统编版新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新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说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朗读课文,预习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与两则文言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人物情感,概括说明的道理、获得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体会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的错误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理解故事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1.体会人物情感,概括说明的道理、获得的启示。

2.感受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体会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的错误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由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它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

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语言从古代发展到现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再如有些句子的顺序跟现在的表达顺序也不一样。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本课的两篇短文来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哉”和翘舌音“轴”。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巍、轴”这2个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哉、曝”这2个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诀示例:哉:优哉游哉,三年五载,栽花种树,深受爱戴。

曝:媒体曝光,爆炸现场,拒绝暴力,瀑布飞流。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巍”是上下结构,“山”要写得扁而宽,下部结构复杂,穿插迎让,合理布排。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2.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 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 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的。猜一猜,他会说 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课题入手,先理解课题的意思,再接着 介绍作者苏轼,引出苏轼会在文中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 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 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伯牙鼓琴) 二、整体感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 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 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 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 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小古文。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 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他摊 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 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 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简单的故事,却 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是一篇非常适合高年级孩子阅读的文言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轴”“曝”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小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 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
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
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
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师深情朗诵):出示
锺子期的一首短歌,教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师配乐朗诵。学生从歌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词中可以感受到俞伯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牙对锺子期的深切怀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念,对“知音”一词就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有了更深的理解。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
1.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 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
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 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
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
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
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
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
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
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
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
读课文,感知课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 3 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 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
的地方多读几遍。
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堂小 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 结及拓 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 展延伸 ( ) 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
分钟 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
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
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
山……
(板书: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
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
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
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 出示戴嵩和《斗牛
导入 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 图》的相关资料,目的 ( )分
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
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
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
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
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
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
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
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
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牛图》。
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
)分钟 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
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
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
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
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
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
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
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
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
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 出示俞伯牙悼念
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
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
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
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 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
(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
新课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 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
教学 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

) 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
分钟
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
课题
教学 目标
文言文二则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课时
教学 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 是让学生了解画家和
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 作品的地位,为下一步
得多么细致入微。
表现牧童的大胆行为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 44 厘米, 蓄势,能更好地表现中
横 40.8 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 心。
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
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打击乐器 B.膨胀 C.发动 D.弹
1. 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 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引导学生,升华情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 感,向课外拓展探究,
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 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
色?
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
(预设答案:还会有 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
冬天白雪皑皑。……)
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 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第二课时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
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
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

4. 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巍巍乎若太山。
2.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
2. 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
【答案】 一、1.A 2.B 3.D 4.C 二、1.像大山一样高峻。 2.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1.不是,俞伯牙的心思锺子期全都能看懂。 2.他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 了,再也没有像锺子期那样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